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4|回复: 2

[學者專題] 刘师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4 17: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 B; V1 }/ a4 W4 Z% V+ {8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l, \/ S& B' z# o  G; V6 @" L
liushipei.jpg ! V( x5 K, f6 X. Z( t

6 ^$ f! n( O0 j! I! l0 `! W8 N0 y/ K0 M3 O8 w6 Y" E% E
刘师培(1884—1919)
! R. q7 ]* c) W+ J. K
0 e& ]  ]. T  W
" \. A! h' x: [0 S6 V        江苏仪征人。1904年在上海与章炳麟交游,倾向革命,著有《中国民约精义》,抵制专制。后来与章炳麟发生龃龉,由革命派走向反动派,参加筹安会,为袁世凯阴谋称帝效力。1917年,蔡元培聘他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l6 _& @. Q1 F# @/ F% n1 i; Z6 C
* C9 t+ v# d( z( U4 v( M
   5 a, l5 R/ N8 F. O6 `2 @
        刘师培(1884——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是刘贵曾之子、刘文淇的曾孙。1884年农历闰五月初二出生。在母亲李汝谖的教授下,他8岁就开始学《周易》变卦,12岁读完四书五经,并开始学习试帖试,有《水仙花赋》、《凤仙花诗一百首》等。1897年起开始研究《晏子春秋》。19岁中举。
% r/ g/ Q- f: k2 B8 _3 i9 x

" z6 d$ x. B/ C( c  1904年春,刘师培参加开封会试。临行前,作《留别扬州人士书》,呼吁创办新式学堂、鼓励出洋留学。落第回乡后回扬州,创办师范学会和协助扬州乡人出洋留学社,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支持学生运动;又作《黄帝纪年论》,提出以黄帝纪年取代封建帝王纪年。
& o% m. f5 I  ^" V( U0 H9 r4 i) j# a( ?3 q* C
  1904年秋,受王无生(字郁仁)的影响,到上海与章太炎、蔡元培、谢无量等一起参加反清革命,参与《俄事警闻》、《警钟日报》和《国粹学报》的编辑工作,积极为《中国白话报》撰稿,用通俗的语言,向民众宣传普及革命主张,作《中国民族志》、《攘书》、《中国民约精义》和《匪风集》,并加入中国教育学会、光复会、同盟会、国学保存会等进步组织,参与万福华行刺王之春行动,成为一名激进的革命党人。他与何震结婚后,夫妇二人都参加革命活动,被上海革命党人比作普鲁东和索菲亚。1905年,他参与编辑的《警钟日报》公开辱骂德国人遭通缉,化名金少甫,逃亡嘉兴,协助敖嘉熊处理同盟会温台处会馆事务。1906年春至芜湖,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组织岳王会和黄氏学校,宣传革命,发展党人,培养专门从事暗杀的人才。同时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教科书》、《伦理学教科书》、《经学教科书》和江苏、安徽、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等。
6 v- C/ u! W! {- z& G1 `$ v1 f$ z2 J0 Y5 W! r0 u
  1907年春节,应章太炎等邀请,刘师培夫妇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革命党人,参加同盟会东京本部的工作,与章太炎等参与民起亚洲和亲会,先后发表了《普告汉人》、《悲佃篇》、《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等。
' H6 z; b6 u& K+ M, N. U0 _0 g; |$ s; c" _& B9 ?0 {1 y; L
  1907年6月,受日本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刘师培夫妇发起成立“女子复权会”和“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报》和《衡报》,宣传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倡废除等级制度,实现人权平等,实行无政府主义。同时,成立“农民疾苦调查会”,征集民谣民谚,反映农民疾苦;组织翻译《共宣言》和苦鲁鲍特金《面包掠夺》、《总同盟罢工》等,在同盟会之外另立旗帜。因为留日期间费用巨大,迫于经济压力,加上章太炎拟赴印度学佛,1907年底由何震出面,被端方收买,作《上端方书》,献“弭乱之策十条”,背叛革命,充当端方暗探。于是组织齐民社,举办世界语讲习所,并与章太炎关系破裂。加上日本警方监视日严,《衡报》因经费困难被迫停办,于1908年11月全家回国。1 n5 o2 f8 R, p; |9 D4 s& }

7 j7 V' N! h: u  1909年,刘师培夫妇在上海充当端方暗探,因出卖张恭,姻弟汪公权被王金发击毙。于是刘师培公开入幕,为端方考订金石,兼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又拜徐绍桢为师,研究天文历法。端方调任直隶总督,刘师培随任直隶督辕文案、学部谘议官等职。1911年随端方南下四川,镇压保路运动,在资州被革命军拘捕。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孙中山保释。后任成都国学院副院长,兼四川国学学校课,讲授《左传》、《说文解字》等,与谢无量、廖季平、吴虞等共同发起成立四川国学会。作《废旧历论》等。1913年6月与南下寻夫的何震沿江北上山西,二人均任友人南桂馨的家庭教师。后由南氏介绍,刘师培投靠阎锡山,任高等顾问。又由阎锡山推荐给袁世凯,任参政、上大夫。1915年8月,与杨度、严复等发起成立筹安会,作《君政复古论》、《联邦驳议》,为袁世凯称帝鼓吹。洪宪帝制失败后,流落天津。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 }; s+ ^) H( d  y* m 6 Q5 u$ k# y4 V5 _
+ I) @! G# O( y3 M' m4 [# Q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7: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师培对经学、小学及汉魏诗文皆有精深研究,尤擅骈文。并受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思想影响,提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新观点。主张以字音推求字义,用古语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语,通过古文字的结构探究中国“人群进化”之轨迹。又提倡文字改革和使用白话文。刘师培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成果很多。他运用进化论思想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读书随笔》、《国学发微》、《小学发微补》等,具有开创意义;关于《左传》的研究成果,有《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征》、《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答问》、《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读左札记》等。他研究《周礼》所著的《周礼古注集疏》、《礼经旧说考略》、《逸礼考》以及《古书疑义举例补》、《论文札记》等,都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日本时,他与章太炎(字枚叔)齐名,当时有“二叔”的说法。他在北京大学时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鲁迅先生在1928年时说:“我看过的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史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错字太多。”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鲁迅推荐说:“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辑录这时代文学讲座有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声明:“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详一点。” 其一生著作甚丰,后人辑为《刘申叔先生遗书》,有“著作等身”之誉。
" ^; f4 ]% S8 F' Z6 H9 k$ h# z; N* M; Y6 I5 B4 a3 ~' i0 U$ Q; X
+ M% X: C9 w5 q4 C' T# w' r* W
【著述资料】
2 @2 e$ B7 s; Q) w  Y( W2 O) ?' e. p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 m* F9 w+ {" j4 {刘师培
2 E, j5 F1 ~, o  v; ^6 f9 Z5 s6 j
8 ?/ @/ S: `& }3 n* T【著   者】:刘师培 撰 程千帆 导读 ) I6 ~, [( e0 H
【丛书名】: 《蓬莱阁丛书》  / o/ Z+ h; x, X( i  |8 V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t; j2 P* H7 Q- ?& \8 P0 z【 I S B N】:7532528294I.1423 . i8 @; c/ C2 b, I
【版    次】:01版03次   o' r0 v9 L  n
【 开  本】:大32开
3 d0 r  Y- `; f/ K# u) ^【装   帧】:平装
' Y0 K4 _1 M; r+ V  V2 B【页   数】:198 6 X3 O4 \2 i; b) c5 L
【目   录】: % D! ~5 ~2 [' `* u6 t
第一课 概论& F1 h# k% c. z! O, |# y9 `
第二课 文学辨体
5 @- K! Z- r+ i4 y) C第三课 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
9 d  H( l: x) B3 U. n+ c第四课 魏、晋文学之变迁
, A' S- t, t: G; ]+ P第五课 宋、齐、梁、陈文学概略
/ u. h6 V/ a, S3 w$ Y" g" r附 搜集文章之材料方法
. k3 e" \) [7 u! e! i1 i& n
0 I, J) B5 o  e. W5 M: A/ h2 b《经学教科书》
9 J- D5 z! K/ j* ^2 o7 Y; W8 c9 i【 著    者】:刘师培 3 x/ v( i# d4 t. e
【 编译者】:陈居渊 注 2 j6 L- f0 R) C+ \$ j  R(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U. }, E  X* e
【  IS B N】:9787532544172K.862
3 }" ~1 \& K) m$ f- x【 版    次】:01版02次
0 p, e' D% R4 R7 h3 }1 W2 [+ W【  开   本】:大32开
7 U2 z. F% M! `. d1 A【 装    帧】:平装
+ E0 X- s  q! C7 I5 @5 A【 页    数】:288 . M( G# g0 _" v
【目    录】:& X! ~1 Q" \# s6 |* b
$ U; }( `, d) v: `
前言  1 j% _, i2 O# T6 G7 O" i
刘师培 % [' H$ B6 m. |( T

& G& [4 l/ `6 N- [3 Z6 A第一册
& F  X+ `, t; G) I1 _. B序例
8 |9 K* {! k2 w; Z, `; ^" y第一课 经学总述: W( _. p3 t$ G2 r* ?
第二课 经字之定义. M1 l2 C& T- u4 `: B
第三课 古代之《六经》
, x) O4 d+ t3 e, [; d! N1 U5 y, B& Q8 O第四课 西周之《六经》6 S( J  H. T. C5 J( ?0 B! Z
第五课 孔子定《六经》0 S+ V* U/ `5 x, y4 e9 q! `
第六课 孔子弟子之传统(上)
. c  S& R( d$ l/ L第七课 孔子弟子之传统(下)4 Q/ F9 U+ c- J, m( j
第八课 尊崇《六经》之原因4 \# G) D; z8 |7 y
第九课 两汉《易》学之传授
$ t5 T7 {2 m) r8 P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 b1 N9 w" Y# t3 I4 G' H7 a$ E( e9 H第十一课 两汉《诗》学之传授
; W$ _, ?  Y7 i第十二课 两汉《春秋》学之传授
% @0 F4 l! ?* T' }& \第十三课 两汉《礼》学之传授& ?5 }3 n, {* y) H
第十四课 两汉《论语》之传授附《孟子》、《学》、《庸》( \( L1 N- z3 N; G

+ U* {7 Q* ~% V- G% R- d第十五课 两汉《孝经》之传授附《尔雅》  E: R! ]) [) A6 K0 F
第十六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易》学
5 ]7 p1 M6 A' B, g6 `! i4 J! F% T第十七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书》学
1 `$ h( u- K( e$ T; i第十八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诗》学& {2 ?* D1 @) `: ^) V
第十九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春秋》学
- ^6 p" I; B: {" O9 s0 D/ d. H8 j第二十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礼》学
' a' e1 D2 s, x/ [第二十一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 B1 f$ u/ D( k3 W$ k第二十二课 三国南北朝隋唐之《孝经》学附《尔雅》
# d: E# r' d8 ~  T1 w* ?& Y) Q) r第二十三课 宋元明之《易》学0 B* X* x1 M9 d' K1 o
第二十四课 宋元明之《书》学+ l) e; E5 v' o0 s9 K
第二十五课 宋元明之《诗》学, \; t5 d- @4 F5 q9 b' ^' r' J$ ?
第二十六课 宋元明之《春秋》学8 d3 z% Z: m, E
第二十七课 宋元明之《礼》学2 e! t' I) r# b5 R. i& |% d. r. v
第二十八课 宋元明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8 B3 `) m- O. B: M
第二十九课 宋元明之《孝经》学附《尔雅》. |0 H$ A. ^: L  z
第 三十 课 近儒之《易》学4 U( A$ E8 }$ W  M
第三十一课 近儒之《书》学/ ~5 i, x- J- w
第三十二课 近儒之《诗》学# J. G1 {) J( Z8 c  ~  C
第三十三课 近儒之《春秋》学7 R& O' q" v/ W5 _) d; o
第三十四课  近儒之《礼》学
1 p( l& M. K7 B5 C' x第三十五课  近儒之《论语》学附《孟子》、《学》、《庸》) T9 s9 H) c" E' @, E% P, i" X
第三十六课  近儒之《孝经》学附《尔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7: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所有著述资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