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1|回复: 2

[學者專題] 沈曾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4 18: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 J8 U5 C- {9 Q6 \2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 b* |/ |: \( `  j. G- k d009b3de9c82d158ea301045860a19d8bd3e4297.jpg - g6 f+ k6 l* Z) d. ]

% I2 x4 N- X6 L* r0 Q* V9 [% D3 k  _! r1 r/ @: Y" _- `* c! N
4 r  l5 u8 U5 k% Y1 {
沈曾植(1850-1922)
" ]& K# \8 w9 M3 Q9 d: D
/ x5 |/ y2 u2 U5 [: _/ K( R* I+ V) V; S( _! v
【传略】
4 }9 {  T+ M/ s9 u  f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 l5 n9 x  i4 ]) P& p1 t3 Q
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广信、南昌知府、总理衙门章京、安徽提学使,署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与康有为等开强学会于京师,主张维新。曾受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主讲两湖书院。清亡后为遗老,寓居上海。1917年7月张勋复辟,他兴头十足地赶去北京参加,任“学部尚书”。这一点,经常为后人诟病。
7 j5 n5 l% A" p! ^  Y在学识方面,精通史学、佛学、边疆地理之学,著有《无秘史笺注》、《蒙古源流笺证》、《乙卯稿》。沈氏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尤以书法及理论最为精湛。在书学上,沈氏首次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碑与帖的联系发展脉络。在实践上早年攻帖学,仿黄山谷时尚不能得势,中年学钟繇,后来穷魏碑,极章草,终使“抑扬尽致,委曲得宜”,进入了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界,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曾熙曾评价沈的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处在不稳”。沈氏还善绘山水,但艺术成就不如书法。
# P% g( C/ j, K9 {, w/ w2 ?印鉴:子培父、海日楼、曼陀罗花馆、象莲花未开形、知一念即无量劫
) Y$ s; l1 ~! f& O2 e- D8 F, F; h- }6 V$ L  L+ w9 p, I! j
1850年道光三十年庚戌生于北京,次年太平天国起义。1岁
9 r0 g/ w% q1 E0 B/ u1857年咸丰七年西巳父沈宗涵殁。8岁6 N6 K; {! `  Z3 e/ z  {
1860年咸丰十年庚申英军入侵,随母避居昌平。11岁
# Q. y; V1 \# n0 H4 O$ l' y' y- Z1861年咸丰十一年辛酉从俞策臣读《礼记》及唐诗半年。12岁; y- ]( S& k; j/ e: I
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从杭州仁和高伟曾习诗词,以小楷抄读《鉴纪事本末》等。13岁
2 J) s' }4 l2 D! {6 }& ~1867年同治六年丁卯家境贫困,忍痛以祖传《灵飞经》初拓本送当铺得三十钱换米。18岁
' M: Y0 @9 p) q& X# W- j- {, b1870年同治九年庚午以太学士应顺天府试,考官罗绎农惊为奇才,但未取,罗甚惋惜。21岁
- O) l  y7 L2 i" @* m4 |1872年同治十一年壬申在成都与李逸静结婚。23岁9 _3 l. P: O  V8 z& u
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始治边疆地理学,得《游牧记》、《落帆楼文稿》以较东北、XIZHANG、新疆地图及《圣武亲征录》。26岁6 u1 q0 w9 d$ Q
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南下广州探望叔父沈宗济,研究法律。28岁
4 }/ o6 m- f# ]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殿试第三甲中第九十七名,赐同进士出身,与康有为、朱一新、李慈铭等结识。翁同和阅其卷称通人,精读历代刊律,对蒙古地理有创获。冬还嘉兴。31岁
3 x! R1 S) V2 s! r*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住京宣南珠巢街,所藏善本书遭盗,法人又俗侵华,愤愤不已。35岁/ H' Q% s( c0 i  u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考订元代《经世大典•西北地理图》。38岁
7 w" k6 s8 b. m1888年光绪十四年戊子康有为上书变法,朝廷保守派大哗,将逮康,沈劝其作"沉迷金石态韬晦"。39岁
) J: t: \1 H+ R1889年光绪十五年已丑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俄国股章京。40岁
5 a( H. Q$ l7 ^3 E1891年光绪十七年辛卯冬,迁员外郎。42岁
8 `5 Q& g  a. }. N) D; t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春,任江苏司郎中。二月,叔父沈宗济卒于广州。43岁# v& Y8 q9 ?. g! `# Z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康有为遭抨击,焚毁《新学伪经考》,沈营救无效,中日甲午战争,好友李慈铭殁,痛哭。夏,校刻《中亚洲俄属游记》成,并序之。45岁
/ A+ c9 R- t; i$ B+ L6 I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上书请向英人借款修铁路,为权臣所阻,未果。开强学会于京师。46岁+ Q" x& h- k* r4 d# h4 J, e7 O  R$ Q& u0 X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母丧,重病一年,自开放方得愈,力驳俄欲谋我黑龙江渔业航务。47岁
) `8 V9 I+ \, J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西酉奉母灵柩南归安葬。皇帝将重用康有为,沈赠康阅《唐顺宗实录》,五月应聘主持两湖书院。48岁
1 B; K) L7 C8 X$ v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已亥返嘉兴合葬父母于祖茔(王店榨部村)回武昌时遇盗,失书籍碑帖数十种。居株园评议古诗。50岁, D# g0 }/ w2 f+ x# ~  g2 n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八国联军入侵,携家眷在上海,奔走南京、武昌,晤张之洞、盛宣怀等商定联合行动,以保全大局。九月回沪大病。51岁
/ Y% g+ W0 k, o, N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至南京为刘坤一拟奏稿,张之洞召见共议新政,不久任南洋公学监督(相当于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52岁
! T# M- b9 w3 i9 k6 |1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调外务部和会司员外郎。53岁
& p/ y+ g8 P: v" ]: r/ d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任江西广信府知府,至南昌,巡抚柯逢时召见,共议全省大计。54岁) |  }2 Y6 |# `" l2 b" x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南昌教案,力争抗辩,保全民众,传为风谊。57岁
0 T: g6 H  t5 {9 K5 ?; r  _9 f,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简署安徽布政使,掌握全省财政。59岁/ o. l* \9 Y9 a! w
1909年宣统元年已酉建造纸厂,严拒外国求开铜官山,命日本教习去黄山采取植物标本,命举人谢石钦赵日本考察税制。60岁# x# w$ N  c; R. N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校刊宋嘉泰本《白石道人歌曲》,十月回嘉兴,埋头读书,不闻政事。61岁7 U  G% t, S* d1 C/ r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与杨仁山居士讨论学,一月归居上海新闸路33号,六月回嘉兴,七月大水,与郡守筹办救灾。62岁' T" G1 D) Y; _  ]+ y' h6 Y; t
1912年俄人卡伊萨林为沈曾植作《中国大儒沈子培》,上海居所题“海日楼”。63岁4 p3 j3 J1 y4 F4 {- z* k; m% A" \- ^
1914年回嘉兴扫墓,登览烟寸楼作诗首。65岁
8 n2 b( P: i" d- A+ Y" _  m( h1916年袁世凯窃国,沈早就洞悉其奸,与康有为等密谋覆之;王国维自日本抵沪,得沈曾植指教,撰《释例》。67岁  c7 W  o  F2 M+ y6 D2 g
1917年四月,张勋北上。五月抱病北行,十三日溥仪复辟,授学部尚书,二十五日事败,七月乘海船归沪。68岁5 ^9 `& ?8 W* r% P! u/ R2 i) C
1918年秋,移居上海威海卫路211号,题寓楼“隐谷”,自号隐谷居士,筹备亚洲学术研究会。69岁8 P" e/ @/ M4 P- Z6 K8 R
1919年撰《月爱老人客话》一卷,海内赠其诗文甚多,大多以自寿诗作答。夏,移居沪新闸路91号,《全拙庵温故录》竣。70岁
3 w% I7 G4 h, [$ V; t1920年为日本学者白川省三讲《尚书》,九月中风,年终康愈。71岁, R& q4 y2 w- b9 j  w
1921年四月,弟弟桐在北京故。72岁
% j& Y5 v7 B. N3 p! `1922年四月,小弟曾樾亡。十月初二午书二副对联绝笔,初三殁。73岁
0 H' p$ s( b7 C# y% m1923年十一月初六归葬嘉兴王店榨部村(秀洲区王店镇太平桥村)。
) W' I% z$ F* a
$ b3 y9 T& Y8 u* o6 A
[ 本帖最后由 国学 于 2009-1-4 19:11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9: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沈曾植治学严谨博大,综览百家。早年通汉宋儒学、文字音韵,中年治刑律,治辽金元史、西北南洋地理,并研究佛学。又究心经世之学,提倡学习西欧。余事为诗,郑孝胥、陈衍推他为“同光体之魁杰”,诗篇有《病僧行》、 《鬻医篇》、《秋斋杂诗八首》等。工书法,由帖入碑,结体险峻,用笔生辣,生拙高古,奇趣横生。& M4 m" l) Q# W: S- W: Y( h9 E
# h$ p6 |. i" e( t5 K; g9 [- q
        王国维深深钦佩沈曾植的学问,把他与顾炎武等并列:“国初之学,创于亭林,乾嘉之学,创于东原、竹汀,道咸以降之学,乃二派之合,……今者时势又剧变矣,学术之必变,盖不待言,世之言学者辄伥伥无所归,顾莫不推嘉兴沈先生,以为亭林东原竹汀者俦也。”在王国维眼里,沈曾植是不亚于顾亭林等开创大师的国学大家,是中国学术源流承前启后的桥梁,称他为“学术所寄”、“邦家之光”。曾熙曾评价沈的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处在不稳”。
$ S, s0 t* l/ G% s' q' d, o沈曾植的书法独树一帜,章士钊评其为“奇峭博丽”;沙孟海称他“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 h: O5 U" E8 o. Z' j/ H- w) y
评论家认为:“书法家的字求法;画家的字求趣;学者的字书卷味;碑学书家的字有金石气;帖学书家的字滋润丰腴肌理;唯寐叟翁(沈曾植)全有,故能兼美。”“昔年书法传坤艮,置我三王二爨间。满地残阳看绝笔,落花如雪泪如环。”沈曾植的弟子王君蘧题。
% M) i1 k! s. m/ M$ _& Q3 P; c
6 |1 I$ a% K& h7 l5 x$ S% Z. `9 M       沈曾植也是书法大家。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利;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写字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海内外求其字者颇多。
" m0 e6 \' k0 \7 x! l; E( d9 c8 ~' Y
       沈曾植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墨”,体势飞动朴茂,纯以神行。个性强烈,为书法艺术开出一个新的境界。3 q$ d% y% P; G3 m& O9 `0 v
作为遗老,沈寐叟深深重视清代碑学所具有的价值,他不可能跨越这个历史的规定。但作为艺术家,他又具备本能的开拓希望,因此他努力寻求在规定下的发展空隙,从一个清代人感到迷惘的风格夹缝中走了出来。在一时间,沈寐叟的北碑行草风成为民初书坛的一面大旗。
% h  v! Y0 ?  [0 U) J9 Z       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皆受沈书的影响。
# ?6 o' q/ F, O9 x. D       书法艺术是书法家的自身涵养、文学功底、学问积蓄、学识个性和天赋、气质等贯融的表现。沈曾植作为一名大学问家,他的书法艺术日臻化境。评论家认为:“书法家的字求法;画家的字求趣;学者的字书卷味;碑学书家的字有金石气;帖学书家的字滋润丰腴肌理;唯寐叟翁(沈曾植)全有,故能兼美。”" M3 C3 d; M# Q" s3 n- e
       沈曾植在临终前数小时仍握笔挥书,写成三联。甲联书于五尺白冷金笺上:“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有陈散原、冯梦华、吴昌硕等39人题跋。乙联写在五尺宣纸上:“岑碣熊铭入甄选,金沙锈断肋薪纰。”题跋者有马一浮等16人。
& g7 V+ J4 M1 X( b$ p, p          沈曾植一生大部分时间是花在政务上,学书是余事,留下的诗文题跋文字直接表露心迹的不多,后人难以全面了解他的书风演变全貌。沈曾植自认为书学优于书功,遗憾的是他未能像康有为那样写出较为系统的著述,留下来的有关书法题跋大多属于考证碑帖源流的札记,分别见于《茵阁琐谈》、《研图注篆之居随笔》、 《全拙庵温故录》 、《寐叟题跋》、《海日楼札丛》、《护德瓶斋涉笔录》中。" K4 N/ s. ?, k1 B! e/ i( W
6 H  W/ I( g" _  v* j
# G/ R+ m! T& J% k' b/ n- I
【著述目录】; T4 {, V' N. C1 P
1、 《佛国记校注》一卷  L- j' J( {' f$ C) O+ c6 n- _
2、 《蛮书校注》十卷- S& R' d- s. G1 G4 p* U
3、 《诸蕃志校注》二卷
& Y9 F% O2 f' s0 h6 ^3 s4、《蒙鞑备录注》一卷
/ @# O: X$ I) ?5、《黑鞑事略注》一卷
2 {. H. o* a4 I# u1 |6、《元秘史笺注》十五卷附《元秘史蒙语原文十五功臣名》
: ~, R; T) K9 m- k7、《皇元圣武亲征录校注》一卷
4 ]1 W" ~/ `& @1 M4 [$ M  R8、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二卷
- ?# R+ E; w- |9、《西游录注》一卷1 v+ O3 U6 G! H  ^1 {: p8 q$ w
10、《塞北纪程注》一卷: `  o, [( Q" M; c# ?  D: M
11、《异域说注》一卷
  O3 I# M* r  u7 B12、《近疆西夷传注》一卷
4 o' l4 d  P( Q- q2 @0 A13、《岛夷志略广证》二卷( c' U. o0 I4 n* l! P& [
14、《女真考略》一卷
+ v* c# j6 C& r* O; r8 W& h7 z15、 《蒙古源流笺证》八卷' I: X# z5 s8 {* G% d0 I
16、《汉律辑存》一卷
$ L6 f' a- y0 ~2 D$ l17、《晋书刑法志补》一卷
) c  t( c, [' N6 L, v! V! W9 k18、《法藏一勺》四卷3 r6 J$ Y5 }: G* v3 U
19、《海日楼文集》二卷
4 U& _/ ~. P7 f* _$ L! `20、《乙盦诗存》厶卷+ i  _8 E" L7 `( }, k3 P1 F
21、《海日楼诗集》厶卷* N# n- J5 |; X6 P+ `( H
22、《海日楼诗补编》厶卷
0 i. Z0 w0 p& M8 l, ^23、《寐叟乙卯稿》一卷% B' T3 ~/ @2 D# }/ e
24、《喁于集》一卷
7 q' l0 T/ I5 `2 S1 ^' U# z25、《倦寐联吟集》一卷$ w/ f( Y/ s, i) S; ?. u4 m8 `8 \
26、《僾词》一卷
; G: b2 W" O; f! v& @% x27、《海日楼馀音集》一卷! Y9 ?3 t# p. I/ g
28、《东轩语业》一卷4 n  ]% X5 }6 }, @* y' V
29、《曼陀罗寱词》一卷
6 J7 s- a- [& w! J7 {30、《寐叟书牍》二卷
+ Z5 ?6 u  m: a; K7 [31、《类贴考》厶卷2 P" P+ T- }$ P8 X! A  z  R
32、《寐叟题跋》四卷% W/ ^5 J! y7 t# a1 L- c) h
33、《碑跋》一卷4 l3 N: W6 {* {4 }/ L
34、《答龙松生书法问》一卷
) I2 N: t5 F! j5 ^35、《东轩温故录》一卷
' K1 A* L' l! R36、《东轩手鉴》一卷
8 J+ S7 |9 f/ G37、《札记》一卷' J9 m: u* R8 a3 P8 S0 Q8 c0 c
38、《笔记》一卷
* L( u: i  O$ Y9 K  r7 T7 ?6 t39、《月爱老人客话》一卷。(1919年于上海)
) Y; O+ g" k- |40、《冶城客话》一卷% k0 L+ P1 s# {
41、《护德瓶斋客话》% U# h* H& X8 ]0 a
42、《护德瓶斋涉笔》一卷
6 E+ z; f; r, x' k8 L43、《护德瓶斋笔记》
, Z( {1 U4 x" Z9 c; \44、《潜究室札记》一卷
5 s4 }8 I; Q7 M8 V% x% L45、《全拙庵温故录》一卷(1919年于上海)3 r! V; ~: t; ?# D8 f; H- P
46、《菌阁琐谈》二卷
+ k- M0 D/ f1 t% S# w$ c47、 《鄂游栖翫记》二卷
9 D/ _& L+ p4 }# ?0 l; e$ X% t48、《简端录》
* [% M, S" H3 `% d
6 p9 g+ a# u& |3 _* {- y

. Y& C9 V- ^' y6 Q3 S5 |0 h' e, x# S" J& A" N$ I) V
[ 本帖最后由 国学 于 2009-1-4 19:07 编辑 ]

附件上传:国学复兴,传承文明

附件上传:国学复兴,传承文明
沈曾植书法作品.jpg
沈曾植著述.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19: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沈曾植集校注》
7 q& ~. i9 b7 G5 ^! i
* W7 j/ V' G8 ]3 e/ T
【目录】
海日楼诗注
& R1 j% a7 s3 l9 Y- e; |0 n4 a海日楼诗注序
" e) |/ b: V4 m自序
4 `, ~8 T$ R# z$ p" V发凡
" o, F; t4 |# R3 Q+ h8 t; s: {* W序跋总录
' J. i0 m3 q1 O! J苻娄庭漫稿自序, S2 y1 Z' a+ \: H3 T* w1 O
沈乙盒诗序
" F, n. p3 x3 ]5 F寐叟乙卯稿序' }* Z* `7 j9 d! k+ t* ^
寐叟乙卯稿后序
6 t5 k# G2 M+ b3 y# X3 ?" p海日楼诗集序(蒯寿枢)% h; u7 [, `( R
海日楼诗集序(陈衍)" G$ B$ l7 @; b1 O5 G9 p/ `
海日楼诗集后序! ~" [+ K2 H# ?6 e- F: Y7 F* o& ?
海日楼诗集后序(陈三立)
. x1 k' n, H2 ]+ t海日楼诗集跋
: N( w1 U+ c+ l/ ]1 R海日楼诗补编序(李翊灼)6 B9 I/ j2 }" }
海日楼诗跋
- \5 r/ t. u+ Y1 `! n9 b清史稿本传
' O8 {, r" e) ]6 @( J. n5 N海日楼诗注目录" a. a% Q8 y" ]0 H
海日楼诗注正文3 a' v3 S3 d) ^% K
曼陀罗寐词
- i# ~/ t; J8 h曼陀罗寐词序
2 b8 ]/ I; H! J6 G6 M8 n自序
& E& A1 ^- h  C9 W3 J1 w曼陀罗寐词目录
. w5 F. w$ b% z' t* m曼陀罗寐词正文
) g  P. E' m# w( h" f' x补遗 7 H( Y  d3 E4 X7 D$ J5 Q) C

附件上传:国学复兴,传承文明

附件上传:国学复兴,传承文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