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1|回复: 0

[西周] 周朝有可能曾定都在安阳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5 17: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朝有可能曾定都在安阳吗?
看了周朝、商朝的一些资料,觉得周朝有可能曾定都在安阳,下面就提出十几个疑点。
第一,商朝后期几个商王的名字很特别,称为文武丁、文武帝乙、帝辛,商朝前期都是称王,后期忽然称帝了,帝比王份量更重,按理说,商朝后期衰落了,不应该在后期称帝的,但偏偏出现帝的称呼,有点奇怪。称呼为帝,似乎是一个新朝代的开始,所以我觉得,文武帝乙有可能周文王或者周武王。其实当时周人可能已经占领了安阳,并且在安阳定都,其实文武丁、文武帝乙指的可能是周王。
第二,周原甲骨文中祭祀文武丁、文武帝乙,这个有些奇怪的,许多人对此展开讨论,有的人说这些甲骨文是周人的,有人说甲骨文是商朝的,还有人说那是商人的甲骨文,但被周人带到周原。事实上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文武丁、文武帝乙其实就是周王,周人在祭祀周王。而且从称呼来看,周文王、周武王带有文武字眼,而文武丁、文武帝乙恰好就带有文武字眼,所以文武帝乙有可能指的就是周文王或者周武王。周人甲骨文有提及周公、太保、毕公,又有提及文武丁、文武帝乙,但很少直接提及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个有些奇怪的,有可能文武帝乙指的就是周文王或者周武王。
第三,在《竹书纪年》等书中,记载商末周初这段历史时,记载得有些乱,人物有些混淆不清。商朝后期几个王是文武丁、帝乙、帝辛,周初几个王是季历、周文王、周武王,史书*记载时,把商王和周王混在一起记,你不知道它说的是商王和周王。史书中记载文丁、帝乙非常简单,但记载季历、周文王又记载得非常详细,记载文丁、帝乙的历史,却大多数是讲季历、周文王的征战史,有些喧宾夺主的感觉,令人怀疑,商朝后期几个王其实是周王,史书把周初一部分历史故事记在商末历史里面去了。
第四,武乙和商纣王的经历很相似,商朝的历史上有几十个王,被称为暴君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武乙,一个是商纣王,武乙和商纣王都是很好战的,两个人都是暴毙的,而且两个人的死都与周人有关,武乙的死,《竹书纪年》记载“武乙畋于河渭,暴雷震死”,河渭之间就是宝鸡、周原一带,就是周人的地盘,而商纣王呢,是由于周武王攻入朝歌后自*杀身亡。比较武乙和商纣王的经历,有点怀疑武乙可能就是商纣王,其实可能商朝在武乙时代就已经结束了的,后面文丁、文武帝乙其实已经进入周朝了。
第五,有一种说法,商朝周祭到了康丁就已经结束了,武乙、文丁、文武帝乙、帝辛没有进入周祭系统。前面已经讲了,商朝可能在武乙时期就已经被推*翻了,那么武乙、文丁、文武帝乙没有被列入周祭系统就很合理了。
第六,前面已经讲了,商朝后面几个王称为文武丁、文武帝乙、帝辛,这样的称呼很奇怪。另一方面,从天干地支来考究,后面几个王的名字都是反常的,商朝后面几个王是康丁—武乙—文武丁—文武帝乙—帝辛,从丁,到乙,再到丁,再到乙,天干重复使用,这样的顺序有些反常,在前面几十个商王是没有的,只有在后面出现过一次。
第七,商朝从成汤到康丁主要实行兄弟相传制度,几兄弟轮流当王,但到了康丁、武乙后出现重大变化,康丁以后每一代只有一个人当王,这个也有些反常。
第八,西伯戡黎,黎即是山西黎城,而山西黎城和安阳非常近的,如果西伯周文王已经打到黎国,周武王应该很早就到达安阳了。历史书*记载,周文王时期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如果真是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这种地步,周文王时期控制的区域就非常大,可能已经控制山西,甚至已经控制河南一部分地区,周武王承接周文王,应该比较早就到达安阳了。据历史记载,西伯戡黎十几年后武王克商,这里面有点奇怪的,因为周人*大本营在宝鸡、西安,宝鸡、西安离山西黎城很远的,而黎城离安阳非常近,周文王从宝鸡打到黎城,按理说攻下安阳是很容易的,但为什么要隔了十几年后周武王才能克商呢?还有一点,如果周人占领了黎城,周武王可以从黎城出发攻打安阳,这样很近,但现在推出来的武王克商路线是从西安出发渡过孟津攻打安阳,有近路不走走远路,这里面疑点重重。
第九,甲骨文中有王来征人方卜辞,人方被认为是商朝的发迹地,商朝怎么会突然攻打人方呢?很巧合的是,周武王征商是在十年、十一年,而甲骨文中的征人方就是在十祀、十一祀,两个时间点很巧合。有些怀疑,甲骨文中的王来征人方卜辞其实是周人征商朝的纪录。周武王征商在十一年一月和二月,而王来征人方卜辞重点也在十一祀一月,在攸地停留了一个月,打败了人方,月份也符合。还有,攸这地方史书也有提及,《孟子·腾文公下》说过,“有攸不惟臣,东征”,讲述周武王东征有攸国的故事。有攸这个地方史书提及寥寥无几,只有《孟子》里说到,而征伐有攸的就是周武王。综上所述,有些怀疑,王来征人方卜辞是周人征商朝的纪录。
第十,王来征人方的来字,一般认为是返程的意思,这个也说得通。但也有另一个可能,来字是跟周人密切相关的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来字说,来是周人所受瑞麦,天所来也,把周人和来联系在一起。《诗·周颂》也说贻我来牟,也提到来字。古书讲到周武王征商时有以谷俱来词句。其实有许多方面表明,来跟周朝有很密切关系。来即是麦,而周人祖先后稷就是农官,就是种田的,周朝的周字就像一个田字,周人可能是因农而兴,因麦而兴。而麦最早在西部陕西、甘肃、新疆一带种植,来、麦本来就和西部有关联,而周人就是在西部发展而来的。《周颂》中有一篇《赉》,讲周武王的,这个赉字上面一个来,下面一个贝。周武王打败商朝后,曾大赉天下,至今鹤壁还有个大赉店镇,据说就是周武王大赉天下的地方,而这个赉字上面就是一个来字。康侯簋有铭文王来伐商,有来字。旅鼎里有公太保来伐反夷年字。种种迹象表明,来字跟周人有密切关系,可能来是对周人有特殊意义的字,王来征人方的来字,可能是周人特意使用的。
第十一,利簋中有个阑字,说武王在阑师赏赐财物。其实阑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戍嗣子鼎、版方鼎、宰木虎角都有提及,可能是一个类似于王都、王宫的地方。现在一般认为,戍嗣子鼎、版方鼎、宰木虎角是商朝青铜器,利簋是周朝青铜器,但实际未必如此。细心分析七八个金文阑字,发现阑字有所不同,好像开始阑字是带有宝盖头的,到了版方鼎、宰木虎角阑字就不带宝盖头了,周朝金文的阑字一般是不带宝盖头的。利簋中的阑字是带有宝盖头的,从这个特征来看,利簋似乎是在版方鼎、宰木虎角前面出现的。如果利簋是周朝器物,版方鼎、宰木虎卣、戍嗣子鼎也有可能周朝器物,金文中经常讲到王在阑,这个王可能是周王。此外,隰尊中也有一个阑字,这个阑字和利簋的阑字几乎一模一样,如果知道隰尊的年代,利簋的年代就知道了,但隰尊没有标出年代。由于字比较少,所以说利簋是在版方鼎、宰木虎角前面出现,也只是在推测而已,没有太大把握。
第十二,周原甲骨文有文武帝乙,而安阳青铜器中也有文武帝乙的说法,安阳青铜器四祀邲卣中有亚獏标记,而周原、周公庙甲骨文据说也有邲字和獏字,安阳的青铜器和周原似乎有联系。
第十三,山东梁山七器中的有太保卣、太保鼎、小臣艅犀尊等。小臣艅犀尊被定为商朝器物,可能是铭文中有王来征人方。其实有点怀疑,小臣艅犀尊是周朝器物,前面已经讲了,王来征人方有可能是周人行为。梁山七器有七个青铜器,其它六个基本被定为周朝青铜器,惟独小臣艅犀尊被定为商朝青铜器,有些奇怪。太保鼎、太保卣是周朝征东人时青铜器,如果小臣艅犀尊是商朝征人方青铜器,两个时期的青铜器,记载的都是征人方的事,但摆在同一个地方,这个不太合理。还有一点,小臣艅犀尊中有王省夒且(京)铭文,周公庙甲骨文也有一个夒字,两个夒字几乎一模一样。小臣艅犀尊和周朝器物摆在一起,铭文中的夒字跟周公庙的夒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可能小臣艅犀尊是周朝器物。如果小臣艅犀尊真的是周朝器物,那么王来征人方就是周朝的事了。
前面就讲了一些疑点,从这些疑点看来,周朝有可能曾定都在安阳,现在许多被定为商朝的青铜器、甲骨文,其实有可能是周朝的。首先,周王叫周文王、周武王,商朝后期的王叫文武丁、文武帝乙,都带有文武字,就值得怀疑了,再加上周人祭祀文武丁、文武帝乙,再加上王来征人方的来字的分析,小臣艅犀尊的年代等等,周朝曾短暂定都在安阳还是有可能的。当然了,单凭上面的这些,还不足以证明周朝曾定都在安阳,只是存在一些疑点,觉得有这个可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