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2|回复: 7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6 15: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26 20:44 编辑
) u& k5 @8 ?* U) W! j4 G. ^/ X  f, x% R
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 j) i, R- V& X# i  ]# U4 w
来源:走进圆明园9 G  b# D. }& ~0 u: H

/ _+ g' Q/ ^8 Y5 D+ q9 \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始建于清代康熙46年(1709年),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0 G8 ~1 |8 w
ymy0b098.jpg 3 s( }! D9 }6 A4 M* L9 |
ymy0b198.jpg
& _# i' e$ i! v& O8 v7 m ymy0b199.jpg ( y4 ~# x2 `  b/ m: J8 `9 i
ymy162.jpg
7 l0 ^! b# B  j ymy062.jpg 5 A& x* ?1 R/ T3 D7 A% Y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3 l* D( }% _6 s( [& w$ M
  圆明园于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
! S. E# A0 V1 u ymy0b298.jpg
* C3 v& d$ `5 ]  对于侵略者的暴行,1861年11月25日,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1802-1885)愤怒地谴责:: ?7 t2 {7 V' d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和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同。这便是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如同帕台农神庙那样;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话,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请想象一下,有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物,有某种月宫般的建筑物,这就是圆明园。请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用美玉,用青铜,用瓷器,用雪松做这个梦境的房梁,上上下下铺满宝石,披上绫罗绸缎,这儿建庙宇,那儿造后宫,盖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又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片片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城市的建筑物,是由世世代代建造而成的,为谁建造的?为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完成的事物是属于人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过去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谈到过圆明园。我们常说:希腊有帕台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如果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大家也梦见过它。这曾是某种令人惊骇的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如同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显出亚洲文明的剪影。
& g! v4 q& L! u7 C. Q/ z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看来,胜利女神可能是个窃贼。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由两个战胜者分担。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中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注定又会使人想起帕台农神庙。从前对帕台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致荡然无存。如果把我们所有大教堂的所有财宝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园中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成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口袋,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我们欧洲人,我们是文明人,中国人对我们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将会叫法国,另一个将会叫英国。我先要提出抗议,感谢你给了我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法兰西帝国吞下了一半的胜利果实,今天,帝国竟然带着某种物主的天真,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陈列出来。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现在,我证实,发生一次偷窃行为,有两名窃贼。
6 X$ `% B: B  z' Y+ z ymy0b398.jpg
: h2 @2 v+ J9 Q' ~& ]7 ^- _: D+ D  1988年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仍然可见。就风光而言,夏天去圆明园看荷花很好。
# n% _- @8 L6 z9 ^1 `3 `6 u. b1 {  圆明园如今只剩下断壁颓垣,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和西方殖民者的残暴。圆明园里面面积很大,但是只剩下一片废墟。
2 a4 F( W8 |0 ?
; Q; E, C' L7 \. q) o  必游景观
0 y) z: z) r, P  大水法西洋楼) ]- p' G5 w' |  Q; {8 c# x$ z
  大水法西洋楼位于远瀛观高台之南,为石龛式,内有一座七级水盘,顶端有一大型狮子头,水盘喷水可以形成七层水帘。
$ U. t8 r$ g4 j ymy0b498.jpg
7 [" |& Y8 I! z3 l. J ymy0b598.jpg 7 `6 g! p  [% s% ^; R  g3 C
  蓬岛瑶台遗址' c9 z1 T2 r: S+ E; b
  蓬岛瑶台一景,正是仿照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的“一池三山”画意建造的。园盛时,福海端午龙舟竞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观阅,皇太后及后妃内眷则在蓬岛瑶台欣赏。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
7 U# X7 c" E+ x" y. z" u/ P lsx535.jpg 4 v% E& ^0 V/ N
ymy0b698.jpg : K' k+ }1 c9 b/ c& E
ymy0b69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5: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2-26 20:47 编辑 $ }$ Y& b$ H0 H  t4 q: X

4 R' h* k9 u0 ~, s# b圆明园的来历8 a& a6 v% M& K7 i/ t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命名的。玄烨御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1678-1735)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2 q) W7 Z( c9 A( h3 u% F
kx0555.jpg
# J" G, `7 u) F- f" A, n; `+ X% O yz0555.jpg
' `" J  h3 f9 x4 z( q  康熙朝圆明园的范围主要在后湖周围,《养吉斋丛录》十八卷记载,“园(康熙赐园圆明园,非指圆明三园)东有东池,雍正间命名福海”。福海在雍正朝命名之前俗称东池或东湖,其开凿年代可能为康熙末叶。经雍正即位后的进一步开拓才有后来的规模。明明是湖却被命名为“海”,这就与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传说有关了。相传,东海中有三座神山,山上有仙人居住,还有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曾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境、求仙药,福海的命名正是取“徐福海中求”的寓意,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福海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以辽阔开朗取胜。水面近于方形,宽度约五、六百米,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加上周围的小水域共计32万平方米。历史上福海最深处达3.8米,一般水面深度也有2.3米左右。这样的深度为每年端午龙舟竞渡,及平日大船行驶提供了保证。
; ^( N# x. ~/ d# Z6 n5 J4 I yz3fh.jpg
$ R. U1 W: E  a# O  雍正勤于政务,讲究务实,禁止浮夸。他当政期间,出现了许多直言不讳、据实办事的官员,如田文静(1662-1733)、鄂尔泰(1677-1745)、李卫(1687-1738)等。* r! w0 i6 x  E- Y- z6 R* Z2 Q+ Y5 z' {
yz3dh.jpg
; J& E0 W% p' [1 z0 Z1 a  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生日那天他才会休息。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他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理财成效、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
9 q$ W8 S$ S) {# }/ y  B% ?' f5 h  1735年10月8日,雍正暴毙,他的死因是清宫谜案之一,众说纷纭。
7 A5 E1 F- F8 |1 v% ^5 V  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1672-1755)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即乾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1712-1770)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前后三天,可以算急症。胤禛突然而死,官书不载原因。于是,胤禛死因之谜,朝野众说纷纭。8 N/ m9 _% \- V& n) W, Y- ^4 T
zty140.jpg
0 m5 i" Y+ @; b9 A7 v hzce2df0.jpg + F# s  q" w* D8 s" q
  1、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雍正脑袋。或说,吕四娘的师傅,原是雍正的剑客,后离去,培养了女徒吕四娘。这个民间传说,流传200多年。到1981年,曾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传言雍正棺材已经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首,想以此证明胤禛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这些传说,都是无中生有,纯属野史逸闻。学者认为,吕留良之案,吕氏一门,男女老幼,俱已严禁,不能逃逸。就连吕留良父子坟墓,都加以监视,吕女不可能逃脱。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
$ g4 r4 ^$ A6 L1 \5 A6 O  2、二说,胤禛是被宫女缢死的。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传说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绳缢杀,气将绝,被救活。这个逸闻源自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真实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伙张宫女害怕,跑去报告方皇后(1500?-1547)。皇后赶到,解帛组,帝气绝,命召太医许绅急救。《明史·许绅传》记载:“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事后将杨金英等磔死。显然,雍正帝与嘉靖帝的庙号都是“世宗”,这个清世宗雍正被宫女缢杀的故事,完全是明世宗嘉靖朱厚熜(1507-1567)在紫禁城(今故宫)乾清宫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所以,宫女缢勒雍正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_% g8 I' O6 Z; i# U& J
jjd609.jpg ) F' v+ p2 ?* p# `+ h1 e
fhh9c0.jpg 0 `* ^! w7 {3 ?6 a  ^3 b
jjd629.jpg
8 d& V, e2 G% d7 z  3、三说,胤禛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胤禛在雍正七年(1729泰陵五孔桥年),得了一场大病。大臣说“皇上下颏偶有些微疙瘩”,是甚么病,说不清楚。胤禛曾向心腹密臣发出谕旨,要他们推荐好医生、道士:“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后来李卫密荐道士贾士芳,到北京为胤禛看病。后将贾道士处死。胤禛对道士、丹药感兴趣,特为紫阳道人重建道院。胤禛还曾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 @  T  y- j: b. z3 D' n/ y
  4、四说,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这个重要论断,需要史料证明。
0 {  W" j' h0 a8 B3 M. M5 x' m: E  5、五说,胤禛是被曹雪芹(约1715-约1763)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据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这是编造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
5 H, [) p4 }8 a  G! F ccq61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6: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4-16 16:55 编辑
1 Y/ Z' J6 F5 N' Z3 N0 V$ m6 x: I1 i3 S7 Q! W4 s8 h8 G5 K& [% a
乾隆和香妃, Q$ V+ P! i/ ?+ l( m2 R" f
  雍正之子乾隆皇帝弘历(1711-1799)喜欢在此消暑。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集中了江南无数名园的精华。这里既有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有江南园林的典雅秀丽,同时吸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因此,被誉为“万园之园”。: m2 }9 B* F9 R' _. u! q
ql0555.jpg
; R' L0 o4 t- `  l3 ?8 M1 S  圆明园内至今留有乾隆和容妃的遗迹。清朝乾隆皇帝妃子容妃(1734-1788),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维吾尔族人。传说中的香妃原型。生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五日,阿里和卓之女。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汗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乾隆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罕氏入宫,以示联婚友好。为了照顾容妃的饮食习惯,乾隆专门配置了制作清真食品的厨师。
% n: k5 U$ P5 L" A6 g! G xf208.jpg + y: o. s5 V0 T7 |( J1 O1 a
xf0321.jpg 2 l( Y; v9 n. B/ F3 `
xf1321.jpg
0 a1 @# q6 F. |4 e) B3 {: U  圆明园的大水法西洋楼附近的远瀛观,曾经是容妃的寝宫。3 ^2 W. e5 `6 l. L$ O
yyg085.jpg & a6 N8 v( b! j
yyg185.jpg
: S" c) C" d; x: u7 I yyg285.jpg
! j$ p9 o1 G* C1 R2 T* `  容妃信仰伊斯兰教,乾隆帝特地把圆明园的方外观改建成清真寺,以供她礼拜。% I! J% D0 M1 e% V4 A
fwg48009.jpg 0 w0 e) u3 C" p+ y+ Z% [/ y/ X# q
fwg48019.jpg 5 G2 Q! j' F: K0 @
  容妃思念故土,乾隆让宫廷画师在圆明园线法墙画上了新疆美景供其观赏。圆明园线法山之东为方河、线法墙。线法墙南北平行分列砖墙五道,悬挂油画布景,有谓西洋市街楼房,称为阿克苏十景。  [: P5 C2 D. Q) v
xfs590.jpg ) `# s  e$ j( r2 }7 d# q8 _
xfs591.jpg + y  |2 a0 s! f0 L' O4 \% F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容妃已48岁,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2 ^1 k+ k! W0 r6 ^6 h
fsws0352.jpg # \7 ~) y. ^$ _! w  N+ q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香妃病逝,享年55岁。容妃离世后年届80岁的乾隆老泪纵横,也曾生出将香妃的遗体送回新疆喀什安葬的念头,但有悖于大清祖传皇规。按规定,满清的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东陵后妃园寝中,绝不准移送原籍。乾隆陷入“两难”,在惆怅百结之中,忽地茅塞顿开,香妃、香妃,何不在名字上作作文章。一个万全之策应运面生。
; z2 r. @) b+ x1 A  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体型相貌加工了一个与真香妃一模一样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现瞻吊唁。这居然蒙过了一大家族人。此时被册封为辅国公的香妃的哥哥图尔迪亦已去世,乾隆便传旨将其兄妹俩一真一假的遗体同时迁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护送灵柩回新疆。% ?/ `9 H% V0 R8 E3 y; L
  100多号人的抬尸队伍,历经半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香妃的亲人们查看了香妃和她哥哥的遗体面容,确认无误后即刻下葬入穴。香妃的遗体早已隐秘地葬在了清东陵,而那个檀香木雕制的假香妃,却登堂入室地埋进了祖先阿帕霍加的墓之内,由此人们只记住香妃和香妃墓,而对于墓地的真正主人却疏于谈论。
' \( k! |" r6 g' B xfm8b693.jpg
6 o* ]. I' X. a+ q% M# N5 | qdlaa0d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6: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8-6-7 21:06 编辑 9 g, C! ~/ E! p  u
, w, G* m. [; U3 w2 h; G
嘉庆皇帝当年圆明园遇刺案内幕6 U( }4 n" \3 J9 B; {
  公元19世纪初发生的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乾隆之子,1760-1820)遇刺案,虽然嘉庆无恙,刺客伏法,但是凶手的真实身份和作案动机,一直是个谜。
9 L( U: r" |  k9 r: H' V* c jqd690.jpg / N8 `8 Z2 {( ]& I8 j1 g
  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起驾从圆明园回紫禁城,坐轿子过了神武门,正往顺贞门赶时,忽然有壮汉手持短刃,从神武门冲出,直奔嘉庆皇帝的御驾。当时侍卫或逃散,或呆立,幸亏定亲王固伦额附拉旺多尔济、乾清门侍卫丹巴多尔济等上前制止,并将嘉庆皇帝安全转移至顺贞门。经一番搏斗,将刺客擒获。该名刺客曾经是内务府的厨役,叫陈德。
( l5 y  @' C8 D swm02049.jpg 4 r* f* z/ T3 |1 H# `
swm12049.jpg # R( f) g8 ?2 D+ q
  作案动机一:因为贫困而仇视社会和朝廷。行刺皇上,这在封建社会是大逆之罪,后面说不定有民间反抗组织势力在指使,因为当时的白莲教起义才被镇*压不久。清廷对陈德用尽了酷刑,最终他招供:是因为遭遇坎坷,走投无路才想到行刺皇帝来泄愤。陈德父母都是家奴,陈德和妻子被卖入北京孟家当厨子,不幸妻子病逝,自己经常借酒浇愁,被孟家解雇。后来多次投奔亲戚,也出外找活干,却屡不如意,愁闷不已,因此产生仇视社会的情绪,曾经扬言说要杀人。想来想去,杀皇帝最划得来,因为曾在内务府服役,熟悉路径,于是怀揣短刀,潜入圆明园作案。9 z2 a- k( A$ B7 q$ ?5 s0 g
  作案动机二:江湖势力的驱使。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陈德对审判大臣说:“事若成,则公等所坐之处,即我坐处而已。”在陈德的口供中,也提到说他曾经梦见自己穿着黄龙袍坐在大堂上,于是他觉得自己将来可能会成什么大人物,开始不安分。从陈德所谓的梦境推测,他可能有什么政治企图,既然如此,受某些组织收买不是没有可能的。
$ W/ n) [6 `8 V& J9 s5 ^8 R  嘉庆皇帝并不想牵连太多的人,于是草草结案,将陈德凌迟处死,甚至将其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也处死。结案后十年,至嘉庆十八年,八卦教教主林清率众造|反,带领二百余人攻打皇宫,一度冲入养心门,后失败。今天北京故宫隆宗门上插着一只箭头,据说就是这支起义军射出的。嘉庆皇帝和他的后妃们当时在圆明园,总算是有惊无险,但此事让整个清廷都大为震惊。嘉庆皇帝破例向天下发了“罪己诏”,同时他还下令,谁也不准拔掉隆宗门匾额上的那只箭,作为给整个大清王朝的警醒。就这样,这只充满传奇色彩的箭头历经了两百多年,至今还留在隆宗门匾额的右侧。山东金乡县吴县令在审问林清的党羽崔士俊时,有重大发现。据崔士俊招供,就在嘉庆八年,陈德曾经到过崔士俊家,并且住过一宿,当时为陈德赶车的人叫支进才。案情有了重大突破,但山东巡抚认为事情过去得太久了,不再追究,于是删了这一条,并没有上奏。于是,此案成为千秋疑案。
8 H# f2 G4 u$ Z/ I lzm6x9t0.jpg ! ?: O5 L2 S7 A" `2 D
lzm6x9t1.jpg   Y( k' b3 t( U( K4 ~
lzm6x9t2.jpg
2 V7 f/ Q1 Y: e, F! L7 p  g4 O4 k
8 L; z. u1 ^5 y2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6: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4-16 16:20 编辑
% M7 b; J' u5 N1 x; U" |: p! b& M1 N
. |; `/ W2 g9 n抠门皇帝道光
' Z  o$ P- p& I4 r3 U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
' [8 j- R' I  w- u7 N  绵宁是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1760-1797),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4 u* b, [1 P6 ^2 `. R
dgd690.jpg
; C5 e" f4 j# ^8 `1 d" x0 g dgm3ae.jpg + H+ r) o# F* y* W% L& ]
  绵宁的长兄,嘉庆帝的皇长子穆郡王 (1779-1780)只活了1岁多便夭折,未起名,母亲是和裕皇贵妃刘佳氏(1761-1834)。( p% t& n/ y2 V) h5 U6 w/ L4 l1 G
ljs05k.jpg 2 e! J' v6 P0 x* {% b
  道光皇帝一直以提倡节俭著称,但节俭得过分了——该省的一定要省,不该省的也必须省,这就超出了节俭的范畴,显得吝啬了。因此被称为“抠门”。如他一看到官员衣服光鲜,就露不悦之情,甚至规定旗员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几天过后,官员们上朝都穿上打补丁的衣服。
1 W- u" Y4 I- A7 L* a  道光初年(1821),新疆发生叛乱,数万清军万里远行,征战数年,终于平定了叛乱。道光八年(公历1828年)夏,清政府在举行献俘礼,现场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令道光帝心潮澎湃、陶醉不已,他立即做出一件“壮举”——宴请平叛有功的将士。几天之后,宴会举行。将军们筷子一挥,几碟小菜立即见底,吃又没得吃,退席又不敢,只好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t8 G1 R5 Y4 R
zdgm1811.jpg 3 H% e- q. t: }2 q# O' s  G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不做新衣服,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裤子上班;除太后、皇帝、皇后外,不到节庆不吃肉。每人一碗打卤面为皇后祝了寿,买一只旧皮箱嫁了闺女。对各级官员严加监督和约束。盛京将军被人举报常在家里看戏请客,立即被撤职。反过来,有一次检阅警卫部队,道光帝看到官兵衣着朴素,当场将几位负责人各升一级。道光皇帝不但廉政,还十分勤政,事必躬亲,夜以继日,对工作不用心、出工不出活的干部尤其厌恶,绝不重用。/ I; O1 X  |, Z6 o3 d
  有一天开早会的时候,道光皇帝打眼看到宰相曹振镛(1755-1835)的裤子打了补丁,高兴地跟他打趣:“堂堂宰相也穿破裤子?”5 \6 S; u. S9 w$ x
  曹振镛从容作答:“做条新裤子不难,就是太贵了,旧裤子打上补丁跟新的一样,何必浪费呢?”道光皇帝点头,挥笔给宰相题了四个大字:恭俭惟德!+ ?/ }4 Q1 l) v- {5 h5 J: Z* _4 d
  那段时间,曹大人下班后就赶紧往前门外跑,去酒馆饭庄菜市场打听物价,第二天一早好给皇帝送经济情报,顺便再提一两条有关厉行节约的工作建议。宰相在政治上跟自己保持高度一致,皇上自然满意,每天与他相谈甚欢,什么重要事情都一起商量。+ Q- q) p' ~# m. C- S* v1 D
  官员们都不傻,个个心领神会:上朝不穿没补丁的衣服;散朝不忙着回家,围着宰相继续讨论有关工作如何深入,领导不催三五次不走。1 p( g/ o8 G- X
  由于曹大人和他的同事们推波助澜,京城第一次出现了违背市场规律的怪现象:破衣烂衫的价格一路飙升,品相稍好的比新的还要贵!有些穷官实在买不起,就创新思路,自己动手,把好好的袍子弄旧弄破。眼见新政开花结果,皇帝对老曹更是离不开,内心无比感激嘉庆爷的高瞻远瞩,正是他老人家为自己预备了一个栋梁之才。总之曹振镛的这张牌顺势而为,轻松搞定了皇帝。6 b) I, M1 X- k4 h
czye20.jpg ! h  n3 K3 A. t6 |8 ~5 d5 }! g
  圆明园九洲清晏的西面有一座慎德堂,道光年间曾遭失火,复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次年落成,是节俭的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内的一处生活行宫,晚年主要生活在此。1 H7 O; }% D, C
sdte20.jpg 7 {2 X$ S  T- e  k7 _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6: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4-16 16:30 编辑 # R" H6 @) H9 C. [2 f1 s% \

) A; x, ^: s& s3 `$ T$ D道光和恭慈皇太后母子情
5 K" C1 {, A) M  1820年7月25日,登基已经25年的嘉庆皇帝突然死在承德避暑山庄。3 C0 r$ W( D  L, M
  说是突然,就在这一月,时年61岁的老皇帝又一次长途跋涉前往热河,举行秋狝大典,可见身体健康。事实上,7月24日上午他还策马翻越广仁岭,下午“圣躬不豫”,第二天就龙驭宾天了。6 |) d" g( m$ l- e
  活着时少病,临死时走得快,是咸丰帝之前历朝清帝身体的两大特征。估计游牧民族基因好,平时又重视骑射的缘故。从死前的特征来描述,爱新觉罗家族估计有心血管方面的遗传病,嘉庆也不例外。
: k6 `& W3 h! c  U bsd0b122.jpg
) T- b  ^( J- J7 G% K% t2 Y ybzs9c1c.jpg 6 O4 i6 P8 y* Y7 R' e& \! X
  现在,大行皇帝停灵在山庄烟波致爽殿。42年后,这里还将躺着他的孙子咸丰帝。此时避暑山庄乱成一锅粥,不是因为老皇帝死了悲伤过度,而是册立新君的诏书找不到了。7 j* V; o+ }$ F! t* N
  自康熙朝太子两度被废,继而九子夺嫡后,雍正改公开立储为秘密立储。皇帝生前将立储君的诏书一式两份,一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一份由贴身太监随身携带。老皇帝死后,两份诏书对照无误,新君即位。, e1 F4 e- E( m" s" {
  乾隆是第一位享受此待遇的皇帝。等到他的儿子嘉庆帝即位时,乾隆退居太上皇,亲眼见证了诏书启封的神圣时刻。结果等到嘉庆死时,诏书却找不到了。而且蹊跷的是,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也是空空如也。
+ W$ t0 T  u  Q. n% v  当时,陪伴嘉庆去山庄的有皇次子智亲王旻宁和皇四子瑞亲王绵忻,皇三子惇郡王绵恺在京留守。嘉庆共有五子九女,长子早夭,幼子绵愉当时才七岁,实际上有竞争力的就中间三个儿子,这当中旻宁的优势最为突出。1 W6 [, g, E# N% x7 k: V! f
  旻宁就是后来的道光帝,时年39岁。他是孝淑睿皇后所生的第二子,孝淑睿皇后是嘉庆的嫡福晋,结发夫妻感情深厚,嘉庆即位后被尊为皇后,第二年去世。长子早夭后,旻宁实际上等同于长子,且为正妻所生的嫡子,地位超然。大婚时,太上皇乾隆和嘉庆皇帝亲临祝贺,乾隆特许他婚后依旧在宫中居住,这是皇子中的特例,可见在两帝眼中,早已把他当储君看待。实际上终清一朝,嫡子继位的仅道光一人而已。2 m8 M' o) q/ g( U% A
  特别是1813年(嘉庆十八年)九月的“癸酉之变”,道光又立了大功。当时,嘉庆又在热河秋狝,邪教起义军在林清的指挥下,200余人分批混入北京城,部分得到入教太监的内应,闯进了紫禁城,一路攻到隆宗门前。隆宗门是内外廷的分界处,形势危急万分。此时,正在宫内读书的旻宁得到警报,临危不乱。一面调动军队入宫镇*压,一面紧闭宫门,固守待援。起义军撞门不果,准备攀墙入宫,被旻宁当场用鸟枪连毙两人。仓促之间,无从觅子弹,旻宁扯下了自己衣服上的金扣,足见其胆大心细和处变不惊。事后嘉庆帝一边下罪已诏自责,一边把旻宁狠狠表扬了一顿,封他为和硕智亲王,连带那把鸟枪也得了一个“威烈”的封号,地位明显比其他皇子高出一截。- ]: g2 S( ?( j6 L6 X# L/ C5 x
  现在这个众人眼中的储君,好不容易熬到了继位的关口,一时三刻却找不到继位的诏书,真是尴尬万分。再后来,翻箱倒柜,一连翻了十几个箱子,才在一位近侍的随身小盒中,找到了这份事关江山社稷的诏书,诏书内容也正如旻宁所愿。
( B' o6 x# l$ G6 G& X. `1 s: F; `  此时,京城里的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1776-1850),也到了人生抉择的关口。
* n) G0 r4 O& G: g+ e0 Q4 r5 T  孝和睿皇后初系侧福晋,嘉庆即位后,晋封为贵妃,再升皇贵妃,嘉庆六年晋升为皇后,是嘉庆第二任皇后,育有绵恺、绵忻两子和一女。
+ D9 `# W& Y- L2 G" B) |0 m5 r  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只能是被嘉庆帝撤出,至于原因,也只有一个:日久见人心。据现有的史料分析,嘉庆晚年,渐渐对旻宁的资质平庸感到失望,预备换人,理想中的人选,当是皇四子绵忻。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绵忻年纪轻轻就被封为亲王,而他的亲哥绵恺仅被封为郡王。可惜嘉庆死得太早、太突然。
' Y" t" v2 n# \' h2 r. @9 X8 X  毕竟旻宁无过错,且还未到亲政一刻,资质平庸也只是领导者自己的感觉。最关键的是,绵忻年仅十五岁,如果此时孝和睿皇后意欲强立为君,王公大臣不服,势必会引起朝野激烈反弹,自己也会落得个私心偏袒的恶名。
. d& Y+ O$ x0 |$ l8 J7 s9 ]7 F  所以孝和睿皇后得知消息后,立即向山庄发出了懿旨,大意是说,现在皇上不幸去世,谁继位是国家头等大事。按理说旻宁当之无愧。但怕仓促之间,老皇帝来不及说明。我深知旻宁这个人谦虚,所以特意降旨,请大家扶助旻宁继位。: j, C7 A. l) R) `
  接到这样大公无私的懿旨,可以想像旻宁无比激动心情。史书上说他不停地叩头,激动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同时,他把刚刚找到的即位诏书让近侍带回宫,请孝和睿审核。7 n  E3 M* i+ \9 t$ V8 h  O  G
  就这样,虽然有点小波折,道光皇帝还是顺利继位了。这道懿旨种下的恩情,成了他心底永远抹不去的记忆。道光帝尊孝和睿皇后为恭慈皇太后,特地改造了绮春园(已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今剩遗址)给她居住。其后30年间,他侍奉皇太后如亲母,两人感情深厚。/ V3 A( g& q4 }  J+ O( M" R9 ?
xhr04156.jpg 7 \7 A4 O) ]3 s
ccy823.jpg
& d* O) M. e2 t8 t( \  ? qcy46464.jpg
& j- `) I2 J  g( m$ r zsyl9856.jpg
8 p; u/ p9 X0 s  为了报答太后,道光把熙春园(已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在今天北京清华大学中留有部分遗址。)赐给太后亲生的两个皇弟惇亲王爱新觉罗·绵恺(1795-1838)和爱新觉罗·瑞怀亲王绵忻(未找到画像,1805-1828)8 W  K% [( S9 p* t2 A6 c
mk0435.jpg
5 E+ o: @) H, a+ A+ r1 ~ xhy362.jpg ' j: T: s" _# z, Z0 V" Y9 U- g
  从道光的表现来看,他对后母的感情是真挚的,谁说帝王家里无真情呢?
& V1 y+ `6 ?; z, o  终道光一朝,再也未踏入避暑山庄半步,连乾隆、嘉庆父子奉为国之根本的秋狝大典也停了。也许是如他所说的节约开支,也难保避暑山庄在他心里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
/ v4 R5 c/ ~+ X$ a% y1 X9 |  恭慈太后恪守祖训不干政,但偶尔也会发出惊人之语。据《翁同稣日记》记载,道光晚年,国家多事之秋,每次披阅军情,必定要闷闷不乐许久。当时正值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占领定海。一次请安时太后问起,道光为安慰她,故作轻松地说,只是一个边远小岛。结果遭到了厉声训责:祖宗创业,每一寸土地都来之不易,怎么能轻描淡写地说弃就弃?
/ P+ ?( K* F. Q& V dh4588.jpg
* x+ J: q0 p( e4 \* c" O4 E  面对九五之尊的皇帝,这样严厉的话,当时全中国也只有辈份高、威望重的太后能当面直抒胸臆。无地之容的道光帝长跪谢罪。
2 @: z. @' q/ V  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旻宁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
( _/ P$ P3 P+ Z8 H- j% x( U  1850年1月23日,74岁的老太后钮钴禄氏去世,享年74岁,悲伤不能自已的道光帝坚持在后母停灵的寝宫守灵,并恪守古代孝子的礼仪,睡草席、枕土块。移灵之后,他把草席和土块转移到了自己的寝宫,一丝不苟。王公大臣苦劝不听。当时道光帝已经69岁高龄,本来就年弱多病,再加上冬天北京气候苦寒,不幸染病,结果仅相隔1个多月就去世了。就连去世也在是同一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6: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8-11 16:43 编辑 3 M8 d6 _& R1 j# j# X5 N: |" n

- u' a, y* L! K) F. l客死异乡的君主咸丰帝:因圆明园被火烧忧愤而死: j! |# z5 v/ T2 n4 }  F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贵为天子的皇帝客死他乡的实属少见,而被英法殖民者赶出京城的咸丰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却客死他乡。
: m$ }" {% [) T) x" X0 z  咸丰时期,大清国内忧外患,即有太平天国起义,又有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弄得咸丰帝焦头烂额、心力憔悴、应接不暇。
! ?% k2 X6 N6 D( n  v$ y) j xfd201.jpg & W5 ~$ |6 B; m% {! r8 l
tpt42a.jpg + G7 y! G) l( t. {
  英法联军的刺刀把咸丰一步步逼向回天无力的苦难深渊时,沙俄也趁火打劫,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反清烈火也越烧越旺。太平军的三河大捷,使湘军元气大伤,所谓“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居住在圆明园的咸丰闻讯,面如死灰。他感到脚下的大地在旋转,感到自己极力支撑的“天”,真是要摇摇欲坠了。他不禁多次征询身边的谋士、翰林院编修郭嵩焘说:“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转机否?天下大局,宜如何处理?”- d- }" ^/ U( V$ C8 r  n( |/ d
  面对着土崩瓦解的半壁江山,咸丰的意志和他的健康状况一样急转直下,迅速崩溃。他自知回天无力,早年英姿勃发,扭转乾坤的锐气已无影无踪。在西方资本主义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古老的封建主义大堤又一次崩溃了。面对着洪水猛兽般的西方列强,也曾愤恨,也曾抗争过的咸丰皇帝终于失败了,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丧失了大片领土。他成为华夏五千年历史上,第一个被西方人赶出皇宫的中国帝王。而所谓咸丰的“秋弥木兰”,是被英、法联军的大炮从圆明园给轰出来的,其间狼狈、惶恐之状,与列祖列宗的秋弥大典不可同日而语。
$ i( W( ?* u2 K' m% H& ~- F, c  咸丰十年(1860)八月初八,咸丰一行皇家祖祠“鸿慈永祜”拜别了列祖列宗,仓皇出逃后,如惊弓之鸟,日夜兼行,因御膳及行李帐篷等俱未齐备,当天,咸丰皇帝仅吃了两个鸡蛋,第二天也仅和后妃宫眷们分食几碗小米粥。往日如花似玉的后妃宫眷们,如今落难荒郊,一个个惶恐忧愁,容颜憔悴。咸丰看着这支逃难的队伍,回头南望京城,不禁以泪洗面,痛不欲生。他深感愧对祖宗,更不知此生此世还能否回到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t5 t! u5 U" _7 a0 w: K$ I8 q
hcygad0a.jpg
- T" a( g6 F" N# X1 h. h  营建了一个半世纪的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式与风景式交融的“离宫型皇家园林”。她既有北国之古风,江南之秀韵,更兼备中西庭园合璧的风采。其中,不仅有无数的殿阁楼台,桥廊水榭,而且珍藏着数不尽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铜铁古玩等中华至宝。她曾是历朝清帝避喧听政,颐享天年的场所,也是咸丰皇帝诞生的摇篮,还有“九州清曼”的“同道堂”更是道光皇帝书名定位,托付社稷江山的地方。联军焚掠圆明园的噩耗传到热河后,一种无以言状的愤恨使咸丰帝几乎站立不住,他似乎觉得自己竭力支撑的这个“天”已然塌下来了,亡国一样的奇耻大辱吞噬着他的心灵,虚弱已极的年轻皇帝经不住这突然的打击,立时口吐鲜血,旧病复发。
1 j; S, T* r( Q' M' p( x& i  自幼熟读历代典籍的咸丰并不是不知道,圣驾久离京城的危险性,也不是一心贪恋山庄的风景和女色。作为一国之主,他何尝不想及早回銮,以定人心。但咸丰对洋人的猜忌实在是太深了,尤其是对英、法侵略者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尽管在战场上他失败了,被迫接受城下之盟,但他始终不愿意放下万乘之尊的架子,与外使同居一城,更无法接受一个远方蛮夷的所谓“国书”。在这种心理障碍之下,当留京王大臣等合词恳请他早日还宫,以定人心时,咸丰直言相告:虽然英、法退兵,但各国夷蛮尚有驻京者,亲递国书一节,既未与该夷言明,难保不因朕回京,再来饶舌。诸事既未妥协,假使率意回銮,夷人又来挟制,朕必将去而复返,于事体诸多不协,但恐京师人心震动,更有甚于八月初八日之举。最后咸丰决定,本年暂缓回京,候夷务大定,再将回。最后又特意加一句,本年回京之举,该王大臣等不准再行奏请。干脆把留京王大臣们的嘴给堵住了。咸丰的决定,不仅得到随行王大臣肃顺等人的积极支持,也为他们左右皇帝,排除异己创造了条件。4 ]+ V/ G7 T7 ]$ C: B; X  H, R/ o
  热河避暑山庄原有离宫二百余所,完好无损者尚有七十余所,又多藏梨园行头,其精致华美甚至胜于京师南府。和约签订以后,肃顺等人为宽慰病弱烦闷的咸丰皇帝,知他酷爱京剧,便召升平署(宫廷戏班)人员分批到热河承差。
* g. @& e9 P: m4 e0 i  几乎隔两三天即演一次戏,每次戏目、角色均由朱笔决定,有时上午已花唱,仍“传旨今日晌午,还要清唱”。除观剧外,避暑山庄距围场不远,咸丰又时常游猎打围。然而,深秋塞外,水冷风寒,已病人膏肓的咸丰皇帝,怎能与当年盘马弯弓,纵横驰骋的康熙大帝相比。所以,娱情不久,第二年初春,咸丰的病情再一次反复。原来,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初二,咸丰即诏定二月十三日回銮。其后又规定了回銮后详细的行程安排。这边京城留守的王公大臣们都翘首以盼,他们希望皇帝尽快还宫,一来人心大定,二来可以使咸丰早日摆脱肃顺等人的左右。但让他们失望的是,届时皇帝并没有动静。二月中旬,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英国公使普鲁斯相继进驻北京。接着,二月二十二日传来上渝:朕躬尚未大安,诸王大臣请暂缓回銮,不得已勉从所请,秋间再降谕旨。3 R" Q$ {6 f. e7 H! Z6 d) y6 X1 V
  咸丰一再推迟回銮的举措,激起了留京王大臣的强烈不满派系斗争愈演愈烈。此时咸丰剧咳不止,红痰时见,他的痨病已到晚期,但英、法公使驻京,亲递国书等项仍未议妥,所以咸丰执意不肯回京。咸丰以与外使同居一城为耻,他是“宁以社稷为殉,不使夷虏踪迹相沾,得正而毙,虽败犹荣”,是一个至死不渝的封建卫道士。所以当与洋人关系日趋密切的恭亲王欲赴行在看望他的时候,咸丰十分反感,立时提笔拒绝,连辅佐奕訢办理洋务的文祥亦特谕不必前来。
9 G  \  n5 h" t* P6 i7 V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寅时(1861年8月22日凌晨),清朝第七代皇帝咸丰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卒年三十一岁。成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大潮的冲击之下,中国封建帝王中惟一一位客死异地的君主,也是圆明园最后的主人。
, G. F6 I% X8 z5 w zdgm1800.jpg
1 L9 @5 ^; m/ l* ~9 _8 @ zdgm1810.jpg - p/ e( p8 I4 ], l1 t2 Z6 \
jzq690.jpg
9 R0 f6 v. h9 f+ p# m5 Q任亮碑! j% K5 x9 F+ O" J  j
  任亮是圆明园“八品首领”技勇太监,在法军进攻圆明园时,任亮等人与之激战,全部壮烈牺牲,这是圆明园唯一的遗存抵抗。为了纪念其功绩,次年四月为他“建立碑文,记其名氏,以期永垂不朽”。
* _+ U5 ^% {7 g rlb0timg.jpg
+ F9 B1 J! i3 |) }8 B* i" [$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6 16: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6-11 15:08 编辑 5 S! e0 A% Y: {5 W) H- q

$ B7 ^0 ^9 H+ C& |$ ?同治帝重修圆明园9 Q6 H4 Q; x3 ^  V2 ^9 r
  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咸丰帝之子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17岁,开始亲政。有一回,他看到了圆明园的图册,深为这所园林昔日的壮美所赞叹,而且第二年就是其母慈禧皇太后40岁大寿,于是打算重修圆明园,给母亲祝寿。这个建议得到西太后慈禧(叶赫那拉氏,1835-1908)和东太后慈安(钮祜禄氏,1837-1881)两宫皇太后的认同。( T6 B' t% B( P( V- Y
tzd118.jpg
% |( Z3 h) c4 T# v. S4 L ca538db5.jpg ( ?  P1 l2 r# e, D5 v. Q
  慈禧太后本名叶赫那拉·杏贞,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有一年在圆明园的敷春堂与咸丰帝邂逅,被宠信,后册封懿嫔。" p' l. F$ o5 O
cxlgr0.jpg
0 {' r& U7 z7 P  1856年3月,叶赫那拉氏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未几又晋封懿贵妃。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交瘁,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J* C% K1 r' [6 l9 u% A+ u! v
  敷春堂在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仍有一些建筑尚存,同治十二年(1873)曾有计划修复此处做为慈禧寝宫,将敷春堂改为四卷大殿。按照慈禧的意思,更名为“天地一家春”来纪念自己早年发迹的地方。工程开工还不到一年,就因为国库空虚而不得不停工,光绪二十二年慈禧曾两次从颐和园来敷春堂遗址游览。3 d: q: L5 D" a
tdtd0a4.jpg
  f" H! `; `% w4 c# t5 l tdtd1a4.jpg 3 F, Y! l% V0 Y9 s: y; |
  同治帝要修复圆明园的做法,引起朝野一片争议。当时战乱不断,百姓穷困,军费开支庞大。加之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巨额赔款和割让大片领土,早已是国力衰落国库空虚,根本无力承受起重修圆明园这一浩大工程。
6 e2 V% p% U8 d0 {; f9 |0 [  对此同治帝的老师(1820-1897)、叔父恭亲王奕訢(咸丰之弟,1833-1898)和大臣游百川(1822-1895)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同治帝极为不快,指出谁反对修园就革掉谁的职,其中游百川等就被下旨革去官职。
$ o/ Y" h  f6 q2 x( W9 ` lhzcf508.jpg % a% h' r; m, Q- I$ F0 i! Y" X
gqw0a4.jpg , l4 e$ |+ p" F9 o! J
ybc001.jpg 0 Z; w4 Q" E: ?( l& Z2 k0 _: Z% S
  虽说圆明园遭遇劫难残毁严重,但也有一些建筑景点得以保留。不过由于规模宏大,重建费少说也需要上千万两白银。而同治帝号召文武百官捐款,又多方募集,才筹得几十万两白银,可谓杯水车薪。
+ X% w# U! C2 G3 K' W9 g  万般无奈之下,在李鸿藻等的上书劝谏下,慈禧、同治等只得暂时停止修园。
7 k1 r, U: \: W" `4 l  1875年同治帝病逝,年仅20岁。# \2 A2 @: M2 b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原存建筑皆毁于战乱,只有部分废墟保留至今,向人们诉说当年的那段血泪斑斑的屈辱历史,时时刻刻都在为后人敲响警钟。
8 z% m5 o# B8 Y* n* `6 L4 e bg022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