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7|回复: 1

[读书心得] 关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0 12: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lh 于 2016-5-10 15:08 编辑

关关雎(jǖ)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草一叶总关情。
        当你见到一个人,根据他的体格、穿着等外观表象,内心会不由自主地感觉甚至判断:有点像你见过的某某某。每个人都会产生如此想法,不止是你,个体的经历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对这种感觉进行填充、修订、重塑,因各自经历的不同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对某种事物产生偏执的脱离群体的情感(即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情感因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即情感的波动或专一性),我们在一直变化,错综的情感使我们无法知道何为自己,何为真正的情(即“为世间情为何物”)。经历如波浪般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情感的堤岸,“翩翩小黄儿,毛发忽已苍”,时过境迁,感慨万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几千年来,谁又能摆脱一个“情”字?于是,我们似乎明白了为何将《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诗三百,思无邪”。读《诗经》对于现况来说无任何意义,但做什么事才有意义?名利?美色?财富?或许都不是,还是“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人生”吧。
        《关雎》之中的雎鸠,大概是一种鱼鹰,有点像常常比翼双飞的鸳鸯之类的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其手法被后人称之为“赋”,即直接描述。“在河之洲”,一方面表达了存在着距离,另一方面表达了需要越过“(情)河”,不能马上求得。距离产生美,而这种“美的本质”在于求之不得。河洲之上,雎鸠关关和鸣,让人望而生情,心中的“窈窕淑女”出现了,恰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题记中所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触景生情,人类的超级想象力带来了丰富的创造力。
        对于《诗经》中的“风”来说,在男女之情方面,描述女性的篇幅较多,而且估计当时的风气不是重男轻女,至少应是男女平等。自魏晋以来(公元220年前后),夫权和父权不断加强,女子地位开始逐渐下降(曹魏修订法律,已出嫁女子不再受父族牵连)。在西方基本上也是公元200年前后,由于《圣经》中女人取自男人肋骨而成,导致被教会利用而使女性地位不断下降。至于“女人是祸水”这句话,就是男权主义对女性的污蔑。2016年清华简考古给出了全新的故事,“烽火戏诸侯属子虚乌有”。“真实”的“故事”是:周幽王主动进攻正宫王后褒姒的父亲,其岳父联合犬戎等少数民族攻破镐(hào)京,击杀了周幽王。诗经中的女子让人怜惜、敬佩,她们敢爱敢恨,如诗经•王风•大车中所言:“榖(gǔ即活着)则异室,死则同穴”。还有许多类似的句子。
        周南之《关雎》和秦风之《蒹葭》中比较类似的是,“窈窕淑女”对应 “所谓伊人”,不像诗经•卫风•硕人中那么细致地描述一个美人,《关雎》和《蒹葭》都是一个模糊的指代,这也是其受人喜欢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淑女和伊人,人类超凡的想象力和不同的经历潜意识地将虚拟的爱人形象套在“另一个人”(所谓爱人)身上:最美的(人)永远不存在于现实中,而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里。
        《关雎》中的“君子”并非现在人所理解的“君子”,现在人在追求成为君子的过程中都变成了“伪”君子(待补充),诗经中的君子在多处出现过(如君子阳阳等),其本意大多是女子心意的“男子”,而非儒家所谓的君子。恰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朕”字归为自己一样,在他之前人人都可以称朕,在他之后只有他能称朕,“君子”和“朕”的释义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自称朕也未尝不可,不过是回到秦朝之前的称呼而已。
        诗经中有许多植物,比如“荇菜”,见插图,荇菜的左右流之,好似女子的婀娜多姿、左右摇摆,这更加激发了君子(男子)的追求欲望(性欲)。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在情感方面,世间不存在冷静的思考者,“寤寐求之”之后的求之不得,“求之不得”之后的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之后的辗转反侧,情感描写一气呵成。每个人一辈子都会因为某件事或某个人出现这种现象,之所以说“某件事”,是因此曾看到一本诗经释义,他用自己的佛学思想注释诗经,没将《关雎》解释成爱情追求,而解释成佛学修为的渐进,其原因也在于此,这几句话能套用很多事情。至于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不仅“君子”有,男子也有,女子也有,若承认此句话,则老子有、孔子有、庄子有,同样贾瑞也有,西门庆也有,不过后者被称为“淫”。
        于是,出现了后面的八句。“采”与“芼”应为同义,即采得荇菜、求得淑女。之后八句中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即用音乐来辅助自己的情感,与其说是取悦爱人,不如说是控制自己情感,达到爱(淫)而不伤,不至于走入淫道。我们承认人有强烈的控制力,能拒绝一些淫欲,但我们也承认心灵的坚强和肉体的软弱,不能一棒子打死,如此为随遇、随缘、随安提供了存在的空间。不过对于音乐来说,见过一篇文章,试图在表达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疾病(身体疾病或许都是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这一“科学”方式。在古代,念念有词的巫师围着病人边唱边跳,这种神秘力量被称为巫术,当然边唱边跳包含着音乐(待补充)。最后,我们还是打开一首轻缓的音乐,外界的诱*惑把我们的内心引诱出去,然后流浪在路上,现在,听着轻缓的音乐,让迷失、流浪在路上的心灵回家。

荇菜.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陶源无迹矣。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0 19: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短诗,隽永扑扑,宛现男女,雎鸠关情,荇菜芼之,琴瑟和鸣。
那个时节,架时越空,丝弦空绝,于今陌上生花,泥泞无踪,楼主断肠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