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0|回复: 0

初探儒学理论理性的逻辑循序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3 07: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自脱离洪荒之道后,进入揖让与吊伐之道,进入神道设教与礼乐设教时期,进入初期论理学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古《易经》混沌的天地人同阶段,业已进入人参天地实践理性渐行渐变的阶段了。
一、人文化成天下道,做两件实事。一要解决和决理人类共同生存的物物道,物物过化自然规律的遵循,认知践行,顺天而制天,有为自然。二是解决和处理人类本性合群明分的性性道,道德人文的理论研究及人道教化。物物与性性合一为理道。重物物轻性性,质多文少则为野;重性性轻物物,文多质少则为史。物物与性性平衡,质文文化的心性平衡。道,就是心性道,实践理性。诸子百家争鸣,存在追问者追问所探究的实践理性,出现理论理性的稚幼道与理论偏蔽道,对实践理性的理解所导致的理论殊途。道的意蕴是什么?是初探理论理性的第一个逻辑问题。
道,路也,非单打独斗路,民所共由的社会物物道。民所共由,性性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精于物者而物物。诚之者人之信道,推助诚者天道的诚信物物道。性性与物物矛盾理一的物物道,孔老论道成殊途。老子虚无境,道法自然道,保持质朴心性,重物物自然,轻性性人为。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知行能力低下的春秋时代,有合理成份。然而,漠视人类知行能力渐进渐变的文明气息和走势,老子无为弊端一;漠然人参物欲的需求,带来生活质量的提升;漠然实践理性的功能与价值,带来人能弘道社会效应的客观事实,老子无为的弊端二;老子学的产生,与春秋时代的人类历史第一次社会危机相关,理论理性的稚幼期,在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质野时代苍白失影响力,社会负面的人祸灾难太多。《道德经》一文,抨击着负面现象。抨击没有错,错在不分青红皂白,脏水与婴儿一起倒退,老子无为弊端三。三弊端综合,老子主人心复古的执古道纪所以然,理性偏蔽路;阻止文明,“知于天而不知人”。
孔子的民所共由性性道,适应物物自然规律的性性道,无轻弃物物之意。心统性情,以性正情,非无情而通情;可欲为善主寡欲,非无欲而理欲;圣境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与孟子境界的“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相类吧!正视着物物道极大客观条件限定的社会现实,人能弘道,适应着物物条件的性性道。性性道的文明走向,孔子的理论理性稚幼期走向成熟的渐行期,性性与物物之实践理性的唯物辩证。在荀子学和《易传》的理论中,有较大的突破。集成诸子学而产生儒学自然观,礼法合治政制理论,虚壹而静谓大清明的解蔽说;产生人参天地的形上学本体论和道器论。到了船山学时代,出现形下器之道的理气与性命理一的实践理性;理论理性,形上文道的神理范畴,圣人有为的文与礼。文以益质,文以礼载道。
性性与物物之唯物辩证的有为物物道,与性性俯从物物成执古道纪的无为物物道,孔老殊途的物物道,有着不同文化性质的理论殊途。
二、存在的实践理性,实践是人,实践理性的第一活力要素,“始奏以人”。思维应对存在,存在追问者追问的存在,存在追问者是谁?追问的存在意蕴是什么?是接续探讨的第二个逻辑问题。
存在,西方传入的范畴,中国文化无,如此重要范畴不会无,相类范畴矣。存在追问者追问的存在,人的社会存在。追问者是人,追问的存在也是人吧!研究人,人非物也,非纯粹物化人,乃心性人。人对外物有情的感应,终然情有淫情滥情与抑情止智的两极走向,情的功贞路有社会正能量,功在天理达人欲,贞在人欲见天理的通情理欲,性为情节而倡扬余情与情才。人对外物有意的欲动,终然欲有人欲横流与无欲理的两极走向,欲的压力起动力,有着社会正能量,忠恕人际与仁恕天下。人因外物起心志,面对乱世有生不逢时的感触,“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善养浩然之气,忍受住人生苦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倡扬精神哲学的君子心志,何以在唐末宋初之间,异化成士大夫群普遍认同的颓废心,“穷则独尊其身至真,达则兼济天下无望”?颓势败坏风气,走到尽头,便出现“万马齐喑究有哀”的结局。文化专*制主义的尊卑定理,适者生存的空谈心性。哲学观必要研究宜人环境的精微之几。精是精于道者与精于物者。心统性情,必要尽心尽性务求达到精的人生境界,精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微在于恒,孟子的恒心恒产的安居乐业,是精的创新活力的客观条件。精微之几的幽微深处,在于如何造就宜人环境,存在追问者的哲理境观。存在追问者的哲学境观是谁?传统文化的精确义,圣神形上導,研究形下器之道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所以,“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圣神,不是最精确的存在追问者?追问的存在,心性人,有内外,存在的音容天。追问的存在,不是心性内民*意之音,心性外的事物之容?非音以节容的音容天,而是逮音容成的音容天,有“大而化之”的社会效应吧!存在追问者,圣神的理论理性;逮音容成之心性存在,实践理性。存在追问者与追问的存在,就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哲学观的存在意涵明晰。
三、物物与性性合一的物物道,有人类利益的共同体。合群以物物为体,明分以性性为用。道即本体,共同体的体用同源。本体的哲学意蕴又是什么?是初探理论理性的第三个逻辑问题。
本体,传统文化更多地沿续体用范畴。道是存在,存在即体用。实践理性的逮音容成,就是体用。“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不是逮音容成的音容天?“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心性(性)人事(命)合一的本体论。“性命一也,理气一也”,实践理性的体用论。体用范畴的逻辑应用,存幽到明,微而显,肤浅到深化过程。《易经》的天地人同混沌道,隐匿着体用论。合群明分,合群是体,明分是用。转折到人参天地三道三才的《易传》时代,通志成务,心性人事的本体论。仁义人道融入的阴阳天道为体,仁义人道融入的地道刚柔地曰示为用。儒学形上学的体用论,首创在《易传》。正因为体用论形成,方有探赜索隐,极深研几于致广大而尽精微境界的易理探究,方有通志成务本体的知幽明道!
四、道是物物与性性的民所共由,本体是人事心性的体与用。元亨利贞的诚者天道,物物为体,天理达人欲的更无转折,“充实之谓大”。物物体,易简理得的人事分工,名实相副,“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各正性命,“性命一也”。仁义礼智的诚之者人之信道,性性为用,人欲见天理的須有安排。性性为用,必以推助诚者天道元亨利贞的诚信为本,本体的实践理性,“理气一也”。“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尽心尽性的“理一而已,理气一也,性命一也”。性命是理气的客观条件,源自人事结构易简理得的客观条件;理气是性命的主观能动,源自始奏人心性的实践理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至于命”,“天命之性其原”;心性外的格物穷理,“气以理生化乎质”,“气质之性其都”;心性内的尽心尽性,实践理性的人能弘道。圣神的形上導,追问存在的实践理性。正视实践理性三段式的逻辑实在,精微之几幽深处,宜人环境条件下的“至于命”;心性内外的尽性与穷理,精微处在于恒而务实于精。圣神追问实践理性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本体论是实函斯活,创新活化的体与用。中为体,庸定用;始以建中,终乎大始,“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容有迹音有迹的继善成性,以发展心性文化为文明动能之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形上圣神“大而化之”的中庸体用,非空谈心性的中庸体用。“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儒道佛得道善性。虚无自然,幻化人生,中为心体庸守常为用。儒教专*制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儒学民本的社会意识形态必须甄别开来
探究存在、道、本体三哲学范畴的哲学意涵后,便进入理论理性历史循序的逻辑探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