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0|回复: 0

[日常生活民俗] 湖南湘西社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3 21: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湘西社饭
来源:中国食品报

  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从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唐宋两代对社日描述的诗歌很多,大家熟悉的有唐代诗人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代张籍《吴楚歌》:“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宋代王安石《歌元丰》:“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都是描写社日的名篇。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天部》载:“唐宋以前皆以社日停针线,而不知其所从起。余按《吕公忌》云‘社日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始知俗传社日饮酒治耳聋者为此,而停针线者亦以此也。”这是古代文献有关社日的记载。
  在湖湘大地以及湘西山区,农民每逢春季社日都要祭祀土地神,祈求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俗称过社、拦社,他们要煮一种食物叫做社饭,用于做节日的祭品,湘西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最为突出。土家族人十分看重过社日,家家户户都要做社饭,并且乐此不疲。清代《潭阳竹枝词》:“五戊经过春日长,治聋酒好漫沽长。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是描写土家族人过社的真实写照。
  湘西山区,土地是百姓的衣食之本,为了尊敬土地神,农村素有春季戊日不动土的习俗。过社这一天,男人们都在家里修整犁耙等农具,准备迎接春耕生产;妇女和儿童则提着竹篮、背篓上山采摘青蒿和胡葱,准备煮社饭之用,晚上用来祭祀天地神。
  大家所熟悉的社饭,是到湘西凤凰县旅游时,吃到当地小吃——社饭。制作湘西社饭,农家在立春之日开始,就安排自家的孩子在田园、溪边、山坡上采摘鲜嫩的青蒿,在翻过冬土的地里寻找出芽的胡葱,把采摘回来的青蒿、胡葱分别洗净、剁碎,揉尽青蒿中的苦水,焙干,与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按三比一合成,糯米与籼米比例为二比一。籼米煮到半熟,把糯米倒入锅内与籼米同煮,直到糯米煮熟、煮透,把炒香的青蒿、胡葱放入锅里拌和均匀,焖煮半个小时,让饭粒每粒熟透,颗颗散开,又有糯性粘连。煮出来的社饭青蒿野葱馨香,腊肉香醇浓郁,饭粒油而不腻。多种味道杂合,香馨入鼻,沁人心脾。社饭可以现煮现吃,也可以炒着吃,社饭越炒越香,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其实,社日还是湘西山区农民祭祀先人的日子,清明节是全国人民祭祖、扫墓的日子,社日是当年或者头年有亲人去世,子女必须在清明前的秋社或者春社,带上社纸、纸钱、社饭上山挂社、祭祖,坟头挂满五颜六色的纸花,昭示子孙发达。湘西山野开始社饭飘香,子孙祈祷先人安息。这种淳朴的乡风民情,至今一代一代在延续。
  湘西人在吃社饭前,户主要先祭土地神,吟哦祈祷的吉语:“田田出宝,挖土土生金。春种一粒籽,秋收千万斤。”侗家人做社饭,乐意与邻里分享,给左邻右舍送一些去,互相称赞对方的社饭煮得好。土家族人做社饭,不光是为了自家人吃,还用它馈赠亲友,民谚云:“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充分显示出土家人的淳朴、亲和的民风。
  社饭是苗族、土家人传统药膳中的一个常用品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湘西社饭开始走向市场,满足游客的需求。

sfa69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