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7|回复: 0

从《易传》诠释:观透朱熹理学与张载气学之间的理论歧路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7 08: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从《系辞上传》的开宗明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焉”。以天道推论人事,朱熹与张载共同阐论天高地卑,贵贱在位的乾坤气化。天道人事的价值座向、功能效应体现在那里?
朱熹云:“‘方’,谓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恶,各以类分”。善恶的各以类分,天地设位的善恶类分;尊卑定理,非《易传》尊卑定位“言其用”。人事结构合理性原则的易简理得,“人之所为,如乾之易,则其心明白,而人‘易知’”。礼体不因外物变化,引发乾易知的“事常变、易无体”,而是本心明白的乾知。去易变之客观,何来乾知主观?理在气先,“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罢了。“如坤之简,则其事要约而人‘易从’”不是顺应乾道变化,简而易从,效法于乾道变化之坤能,“坤至柔而动也刚”,积大势成富有日新的坤易从,不是精于物物而显能,而是约事以安天从命的易从。“至此则体道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可以与天地参矣”。体道之极功,“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转折到天道人事的各正性命,那就是“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天地参”,“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得道善性。言事物善恶,各以类分的天地设位。
张载气本,实践理性“言其用”,“物物象天地,不曰天地而〔曰〕乾坤(云)者,言其用也。……阴阳言其实,乾坤言其用,如言刚柔也,乾坤则所包者广”。天地设位,人事之能,“知礼亦如天地设位”。“天地位定而易行〔乎〕其中,知礼成〔性〕而道义出。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以知为德,以礼为业也,(蓋)〔故〕知崇则德崇矣。……知礼成性,则道义自此(而)出也,道义之门(者)〔蓋〕由仁义行”。仁义行,“言其用”,“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神无方成预测的易知乾道,“故以贤人〔德业〕措诸事业,而言‘易简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中’”。“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故曰‘易简之善配至德’”。易简理得,乾位易知,神幾之精微合变化道,“易简理得则知幾,知幾然后经可正”。乾易知对举坤简能,坤之能道,柔顺应从乾道变化,“‘坤至柔而动也刚’,〔刚〕乃积大势成而然尔”。
以天道推论人事,:乾坤气化言其用。以此义理释易,显然在传续而提升易学义理。张载论理天地设位,人事尊卑的易简理得,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定位,乾坤气化言其用,与《易传》富有日新论会通。相反,朱熹释易,虚设道理之极至,作善恶类分的天地设位,尊卑定理不言其用,与易学本义南辕北辙了。
二、论鬼神心性与知幽明之故。朱熹认为“‘幽明’、‘死生’、‘鬼神’,皆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阴精阳气,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为变,鬼之归也”。又言:“‘昼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谓”,此谓“天地之化无穷”。显然,如何作善恶类分去裁定鬼神,知幽明?“圣人为之范围,不使过于中道,所谓裁成者也”。以天地善性,理裁理气杂乱的气质之性。
张载以虚实有无论鬼神,“精气者,自无而有;游魂者,自有而无。自无而有,神之情也;自有而无,故显而为物;自有而无,故隐而为变。显而为物者,神之状也;隐而为变者,鬼之状也。大意不越有无而已。物虽是实,本从虚来,故谓之神;变是用虚,本缘实得,故谓之鬼。此与上所谓神无形而有用,鬼有形而无用,亦相会合”天曰神,人曰鬼,虚实有无地曰示。质实鬼神心性,物化虚实见有无。所以船山以“人物之元,鬼神之绍”,论理存在的音容天。张载以物化虚实见有无,论鬼神心性。论物化成因,非虚实有无了。“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从物物道方面,“气聚则離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離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有)〔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气聚成形,明而有;气不聚失明,幽则无。究其原因,何以明而有?幽而无?出自知行合一的主观与客观,取决性性道。人能弘道的知之明,行之故,方有知幽明之故。“天文地理,皆因明而知之,非明则皆幽也,此所以知幽明之故。万物相见乎離,非離不相见也。见者由明而不见〔者〕非无物也,乃是天之至处”。天之至处曰无极,无极而太极。张载明确以精义研幾的性性存神去推致物物过化去论幽明道,不似朱熹将幽明与鬼神推论为天地气化之无穷,不究何以明而有,幽而无的所以然之成因。“彼异学则皆归之空虚,蓋徒知乎明而已,不察乎幽,所见一边耳。”佛之空,儒道合流的虚境,见明不知明之因,“不察乎幽,所见一边耳”。实学心性知幽明,空谈心性见有无,不着实学是异学。
张载以性情鬼神论人的质文心性,船山以礼乐鬼神论质文心性。船山批论质野的禽兽心性是:“礼乐乱于明,鬼神乱于幽”。张载云“知幽明之故”,船山以天极而太极的哲理论幽明。气学到实学的理性循序。
三、幾与神。摘录几段,朱熹是这样诠释《易传》的“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幾也”。
研,犹审也;幾,微也。所以“极深者”者,至精也;所以研幾者,至变也。
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
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体。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
研幾至变之微处在于寂然感通的“无一尘之累”。研幾,依然是有事则神知之用,方知事有定理的至神之妙。“显,自内而外也。仁,谓造化之功,德之发也。藏,自外而内也。用,谓機缄之妙,业之本也。程子曰: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物化的天地无心而成化,“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非圣人事;性性,圣人有心而无为,无为者,寂然而感通;有心者,随感而应,事有定理的神知之用。价值取向依然是:造化之功,德之发的仁心内修。
张载论研幾,“至精者,圣人穷理极尽精微处”。精,极数定象通变于物物道;微,研幾,“动之微之道见也者”。 数定人事成务,“非通变极数,则文不足以成物”,失文以载道的物物道。“象不足以制器”,象不能定数之开物成务,象不足以制器。“幾不足以成务”,幾乃事之微、动之微、先见之微。幾之微,牵涉文载道,象定数制器动之微,刚柔地道的开物成务。故此,研幾,义之精。“君子行义以达其道,精一于义、使不思而得,不勉于中,如介于石,故能见幾而作”。又言:“时中之义甚大,须是精义入神以致用,〔始得〕观其会通以行典礼,此(则)〔方是〕真义理也。……礼亦有不须变者,如天叙天秩〔之类〕,如何可变!”理道中庸,顺自然之化,不作无事和无谓之思虑。虚壹而静,精义而幾,包括二方面:一是成务“开物于幾先”,知来,象定数通变,制器物物以知来,如船山云:“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二是“明忧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往’”。治乱世循环,治世道德通行,造就文史心性(文胜质则史);乱世道佛通行,抑阻质野心性(质胜文则野)。文史与质野,两极心性的治乱世循环,“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船山语)。疑乎人心,“明忧患而弭其故”,有不可变的天叙天秩,性性存神,诚信合道,君子义小人利层次性的职能与规范;百姓安居乐业的恒心恒产;精于道者与精于物者的尽心尽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立心立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往圣绝学”;理论理性之神理,导向成“理气一也,性命一也”的实践理性,不可变的天叙天秩,必是“义以反经为本,经正则精;仁以敦化为深,化行则显”。敦化为深,天理达人欲,通志易简之谓深,成务的顺乎物则,逮音容成,缘自容有物物道的精微之幾。经正则精,人欲见天理,质实鬼神心性,缘自音有性性道的危微之幾。“知几其神,精义入神”,神明预测,探究存在音容天,对心物动向作预测。物物过化以知来,性性存神的反经为本。不似朱熹理学,神之至妙守经为仁,据不变的天叙天秩,不知性性与物物辩证为理一,反经为本的精义研幾,神明定性为体用。精义、研幾、神明三范畴联举并用贯通,“神化之德,通乎万殊;万物之情,类于形器。见幾则义明,各有合,神也;位相得,化也”。仁心统同为合,神明精义研幾,穷神致化位相得,易简理得的尊卑定位,各正性命。“鼓天下之动者存乎神”,“坤至柔而动也刚”,积大势的开物成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