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2|回复: 0

朱熹与船山的对话: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 (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4 07: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形上導的文化功用是穷神致化。致化,“充实(诚)而有光辉(信)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大而化的圣境,预测以知来的穷神,神明阴阳不测之几以知来,精义入神以知几,探赜索隐、极深研几的儒学神。知几与精义是神性本质,致化是神的功用。阴阳不测之谓神、精义入神和穷神致化是理解神的哲学本义的基本概念。成就圣神形上導的文化理论有两点:一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二是实践理性的三重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且看朱熹与船山的对话。
(1)对于“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朱熹作如是解。
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按照朱熹阐解,尊德性而道问学最重要,修德凝道之大端,便可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也可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朱熹以致知之属的析理、处事、理义、节文去释解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逻辑义,不以私欲自蔽与自累去释解极高明与道中庸的逻辑义,一切弊由私欲自累,引发出私欲之蔽。认识的偏蔽不存在,唯有内修心性的道德用功,排私去欲,便是形上圣神的“修德凝道之大端”了。
船山认为:“德性者,天道也”。“道者本也,物者体也,化也。道统天,体位天,而化行天也”。天道物化为德性,德者得也。“德性之尊者,圣人之道也”。大而化之的尊者圣道。“‘尊德性’者,君子之功也”。体现在那里?实践理性的三重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与修道。道问学目的是知与行,“求义理为知,应事接物为行是也”。知行目标是“尽高明广大之性,以尽人物之性,则发育万物之道备矣”。“则‘礼义’、‘威仪’之备其‘精微’即合乎‘中庸’也”。
致广大而尽精微,尽精微于知,知几神理,“尽者析之极也,非行之极也”;致广大于行,神理導理气成实践理性。“于察之则见其精微,于行之则亦显著也”。
极高明而道中庸,“以之为道路而不迷于所往也”。不迷于所往,知来,一定之理道,逮音容成的音容天,中庸之实。“以实求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中为体,故曰‘建中’、曰‘执中’、曰‘时中’、曰‘用中’,浑然在中者,大而万理万化在焉,小而一事一物亦莫不在焉。庸为用,则中之流行于喜怒哀乐之中,为之节文,为之等杀,皆庸也”。朱熹言浑然天理,理定一切,不协于芚愚之化;船山言浑然在中者,一定之理道,用定一切。理定一切与用定一切,理与用的价值观,已经给朱熹体系与船山体系作文化定性了
(2)对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三重之道,朱熹作此阐解。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张载有立心立命说,朱熹有相同想法,立意与张载殊异。人之所以为人,立命是天命之谓理,万物化生致人生有所赋之理,得健顺五常之德,性即理。从道之所以为道,立心于率性,循其性自然,走当行之路于日用事物之间。从圣人之所以为教,人物当行者品节之,法行天下。起点是天的命令,本于天而备于我,就要通过修道而率性,善性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张载的立心立命与船山理气性命说类同,气学与实学有着理论理性的文化传承。看船山阐解:
所谓性者,中之本体也;道者,中和之大用也;教者,中庸之成能也。
故“性”、“道”,中也;“教”,庸也。“修道之谓教”,是庸皆用中而用乎体,用中为庸而即以体为用。……是以天命之性,不离乎一动一静之间,而喜怒哀乐之本乎性、见乎情者,可以通天地万物之理。如其不然,则君子之存养为无用,而省察为无体,判然二致,将何以合一而成位育之功哉?
船山论理,直把朱熹思想批驳得体无完肤。何以“性”、“道”皆为中?天命之谓性,各正性命,已蕴涵礼与知的意蕴了。礼的人事定位,名实分乾易知与坤简能,方有易简理得之人事理则;知在于心性规则定位的乾刚健与坤柔顺。人事双方本着易简的人事理则,心性健顺刚柔的言行规则。礼知,信人道,诚天道;礼义本体,仁心大用。礼知的天命性,方进入率性道。教,率性的诚道运行之功能验证,实现本体致用的价值目标:“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教为庸,“中庸之成能也”,率性道之体与用。若天道与人道、体与用之间,“判然二致”,“存养为无用”,“省察为无体”,性情之喜怒哀乐,失天命物性,失天命人性之性为情节,失情才余情,成惉滞情,天道人道的体用之间,“何以合一而成位育之功哉”?船山明确:“天下之理统于一中:合仁义礼知而一中也,析仁义礼知而一中也”。何谓一中?“故君子奉一为本,原始以建中,万目从纲,有条不紊,分之秩之,两端审而功满天下。一念之诚,一心之健,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一,就是实践理性的“理一而已”,立心立命的“理气一也、性命一也”。一心之诚务实于天道酬勤,诚信也;一心之健也是务实,君子自强不息的乾刚健,适应乾道变化的坤柔顺,皆是物也的位育之功。位育之功即中庸体用,原始以建中,逮音容成的一定理道。立纲陈常条理清晰而有条不紊,礼义言分却秩序井然,两端审,辨析于人事定位的易简、心性定位的健顺与刚柔,辨于物理事则,知是非善恶之几,审时度势于存亡进退之理势天,立意大中而时中,最为关键。功满天下的原始以建中。“中,体也;时而措之,然后其为用也”。“道之见于事物者。日用而不穷,在常而常,在变而变,总此吾性所得之中以为之体而见乎用”。何谓性?何谓道?何谓教的三重之道?归根盘底:“日用而不穷”,“总此吾性所得之中以为体而见乎用”。
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道,形下器的诚信道。天道诚,人道信的实践理性。形上圣神,人道敏政,推人道合天道的明诚道。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