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39|回复: 2

[學者專題] 冯友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2 14: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W( c0 E% {; w6 m1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G9 t2 m3 w- \" l: F2 m
fengyoulan.jpg * M  k3 N" S8 i8 i. N

5 r7 N4 f2 h, P* J! l  S0 \! L  T4 r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祁仪镇人,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 M4 o: Y1 k5 L4 V5 _# x
2 Q; A. S/ c2 Z+ t' p; ^
' b4 }) o2 G0 A& U8 v
【传略】
1 p4 [9 `. ^) \! |6 p) o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x. p4 h& q9 v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6 e- m+ W4 N2 _8 W+ u2 t& W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8 c( o: S. l' B+ }7 L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6 O& u4 a) G4 N  《哲学家指南》的20世纪的中国哲学家中收录冯友兰。
  a! \* M. n' _! V" ?  冯友兰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哲学史作品是《中国哲学简史》,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出神入化的书。每次看都使人觉得精神很清新,把中国哲学的精髓用很简单的话语表现出来,是很好的一本书。0 ~! L; s# I1 w' ~( `/ V
生平, O- A) H3 U7 t  S& y% R
191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 9 ^8 k; G& L6 Q7 p, p0 F
1919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5 C, @/ @; F0 T6 i$ @; x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8 e! `7 d3 _" N* `- K3 x$ t
1928年-1952年任国立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 Y, |/ G6 O, r
1929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 @$ n7 j3 w4 y
1930年-1946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3 j7 n' M% [" u; r! C1946年应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赴美国讲学。 5 T+ o0 f/ O6 q% W; y) [$ p( y
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s! @! L! J$ k: t9 w. P' h
1973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参加梁效大批判组,为写作班子的顾问,批判孔子和尊孔思想。 & C( {/ e$ E6 j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十年时间编写了《中国哲学史新编》。
' Z# \  v6 o- y: e( j, b) K1990年逝世,享年95岁。
2 b% w1 f/ C- d! m# I2 g; ~

3 L  }+ A5 c0 C. g0 i/ ]7 d; g作品
) E3 e0 G5 }' o" [; u: G1 ^& M% o生平著作可归结为“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三史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六书是“贞元六书”包括《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等六本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

( B0 n3 z# v6 t$ y7 R《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分别完成于1931年、1934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学概念完成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其中许多概念已成为定论,为后世学者所共同接受。堪称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 Y, D9 q+ A% u) x5 i2 ]$ V3 a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1948年在美国宾州大学上课教材编写而成。此书译为十多国语言,销售数百万册。是西方各国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必用的教科书,也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途径。
$ a3 x2 w% U( w0 y0 k& S《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完成于1990年,乃是冯友兰用生命写成的哲学大作。在84到95高龄等11年间,以准盲人、准聋子的身体状态,在每年住院数次的情况下,口述由弟子笔录而成。+ b& s9 k. N7 e4 E7 b+ C
《贞元六书》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分为《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与《新知言》。《新理学》为其总纲,后五册是分属各章节,主要讲纯粹哲学。《新世训》是社会观,是新理学观点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新事论》是生活方法*论与道德修养论。《新原人》是人生哲学,以觉解的程度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新原道》是哲学史观,分析中国哲学之发展。《新知言》是方法*论,总结中西哲学史的经验。
* E  i) y9 {1 I6 M生平著作收录在《三松堂全集》共十五册。5 C9 b/ S% `# o$ s

, \" S5 B& B' T2 ~; V, z 名言
; I# z$ n; f9 ]* h;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 z8 i) w( s" Z2 U% z; t; x

) r0 q* l2 Q) O) g 座右铭
" j* n0 M; h& Q“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u3 z0 s: u( I
" y" r( d7 s2 d! W' l

; ~4 U6 ?! [. K1 X' O9 p6 A+ @# W  s1 q. _( _- Q, I
[ 本帖最后由 国学 于 2009-2-22 14:42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列表】6 H- ]$ f- {3 K  z6 I* V; a: I
《一种人生观》 : u$ Y6 x9 P: Y
《一种人生观 :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 " Q0 D6 D% S9 I0 ]* b: ^
《人生哲学》
. }  c, k2 _+ x$ O" @  F5 G《人生哲学》
8 ?% G. R! C$ W/ ^8 j* c8 U! d《三松堂小品》
* G1 y& G( }) }( T/ c) }) F8 a《三松堂全集》
6 \: R& Q' M; O5 {3 T& m《三松堂自序》
, e, U# Y; Y# r) s% m5 x+ F4 }. p0 N《三松堂学术文集》
  |4 g! Q# W% [《中国哲学小史》
" d' p. O4 n% w5 q/ a* X! u《中国哲学史》
9 v  U( W! h1 G& U8 V7 W5 m《中国哲学史新编》 4 [0 O7 i$ X3 }& Z
《中国哲学史补》 * f2 D- b- l1 y! C
《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
5 \8 U& m( v" I. P$ x5 k《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
  k. v/ }& W3 Z+ B《中国哲学史论文集》 7 I; s* ]3 K5 I; E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冯友兰文选》
+ W% s5 r( |( g( b《中国哲学的精神 : 冯友兰集》 % s; @7 _9 e$ f  D, v
《中国哲学简史》
% ]% w8 U1 a+ e《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名家自选学术精华丛书.第1辑,冯友兰学术精华录》 8 G3 I. ?( G+ Z4 ^: G
《中国现代哲学史》
0 o* a% t0 l: ^3 M《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 & D' v8 J+ R& |( U
《孔丘教育思想批判/论孔丘》
% \+ I5 l0 n" D8 j# _《四十年的回顾》 & N9 t0 f4 D2 X& A: @
《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 : P2 D# J& Y. _' O: W
《我的学术之路 : 冯友兰自传》
9 H- e% V- Z$ E1 e+ m0 ?《新世训 : 生活方法新论》
. F) u5 o1 Q& Z《新事论》
2 c4 u+ l6 d  J. G《新知言》
* X6 G; k" n5 t# k# k9 B3 w《新原人》
5 u2 ~. J4 |9 J0 r3 Q) o《新原道, 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8 j9 n2 m1 a8 {' a3 E2 K3 a! `
《新理学》 2 U! U; O' K- u7 H- w( B
《冯友兰自述》 7 ]" i  w- ?6 g+ K( \; m
《冯友兰集》
) p) k0 z! E) p5 K2 c《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
- W3 j* k5 z( {# s0 c2 L《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 5 h" S& w/ G# c# J1 N
《冯友兰经典文存》 # D5 Q1 Q- Y# {1 ?0 a- F
《冯友兰语萃》
+ G6 \& r7 N/ x5 k% N) ?$ i《冯友兰选集》
2 C5 B7 s! e  F) V《觉解人生》
5 U' [/ u* O# m- F- c《论孔丘》   {8 R, ?& i7 E- Z7 B
《贞元六书》
9 U* q0 k7 R7 T- U+ L) O《阐旧邦以辅新命 : 冯友兰文选》

& ]$ C# e2 F: z. H2 T6 Y , Z. s5 B/ F- C) A
人生哲学

  `7 v+ _3 }: w# _$ L

9 R- V' V- _' b* B& W5 [;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o+ `' j& M8 S+ z6 Y. E
【作  者】冯友兰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印次】2005-04-01
【ISBN书号】7563353097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国  别】中国大陆
【页  数】191
  冯友兰1924年写成的《人生哲学》一书,融会中国传统哲学与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之见解,提出“中道”的人生观。( f% a9 G- m( n, ~: d

1 _7 O- h0 s1 G9 a/ f& Z  本书阐释的是一种独特而圆润的人生哲学——在统揽古今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认为较正确的人生哲学。本书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西简明哲学史,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古典哲学以及欧美现代哲学等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目录
自序' G, `! @) R/ H; b2 b
第一章 绪论2 c* i( A5 O) P; I: ?
第一节 哲学与人生: g: d: A! @* {' p( k: M
第二节 哲学及人生哲学
; k$ t# J7 s; D% |* C7 ^第三节 哲学家之“见”与“蔽”4 @  {) u4 R# ]* \
第四节 人生哲学之派别1 |' W3 a0 ?- B: S! G
第二章 浪漫派———道家1 A/ c9 A$ g. ?
第一节 所谓道德之意义
# ~+ ]) e# }& i$ ^9 W  I0 G$ |第二节 何为幸福) a2 U- ], m% }( F8 W/ s# E2 D0 k
第三节 人为之害+ e5 Q6 {/ t. t; S0 A0 [( P
第四节 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5 M& M/ }  h! E9 L/ g7 a( \
第五节 个人之修养( z) x& f0 a' J
第六节 纯粹经验之世界
8 X% R: X6 v; {3 ?* Z第七节 万物一体: F! t0 L8 {  v! B0 T
第八节 余论
  Q* Q( ]) t6 d" A+ |, w4 @* t, b  m2 q第三章 理想派———柏拉图- b, H, s# A+ B& w
第一节 柏拉图与其时代之问题
5 O% u0 u- V* b4 Y6 d第二节 柏拉图对于此问题之解决9 D' F1 A% |7 E8 _$ t$ G
第三节 宿慧说与概念说
6 u+ N6 {, h/ _" v第四节 理智的世界与感觉的世界2 s( D5 `3 S: A
第五节 灵魂与肉体
% T# K/ T' Y* w( i* m第六节 爱与哲学( z6 Y: V  u# l. A" W' a
第七节 灵魂之转变
+ U" _; n1 _  L( A4 G5 G  }* T7 ]第八节 概念说之困难第九节 余论
% H* W$ R7 v5 y$ m第四章 虚无派———叔本华* w% V" d2 o* J! j' c* b3 Q0 o
第一节 叔本华哲学之来源
, W4 D; O8 L: B9 I第二节 何为柏拉图的概念
$ Y2 A6 i& t% n! ?% M' L: X8 @" g第三节 概念与个体之关系
( [) h* r  v/ Q4 p, D第四节 超越的知识  C: c, m7 s4 ^9 b% ?6 t
第五节 爱之事业
" M7 K# r9 }4 k8 p+ b& W; v第六节 永久的公道5 K4 H9 N* U( h. T7 B* x+ O
第七节 “无”第八节 余论; l# [$ A! G( W& l
第五章 快乐派———杨朱+ m! j3 d. {. F2 X- `
第一节 杨朱与道家之关系- s" _5 F* R8 z) a9 ?
第二节 杨朱之人生观% o& j6 R7 k( ^4 O/ W' _
第三节 杨朱之人生术' J* ~# `; \& T8 B8 |( |
第四节 不顾社会制裁
6 }  ~2 H, f; _第五节 不顾任何结果
5 v9 g- T& J$ x! R3 M1 U# b第六节 救世之法第七节 余论
( W* o: T: k; G3 r% _, N. K' }第六章 功利派———墨家4 q* ?* G' X" X; F7 {. y
第一节 普通原理$ W. ^- Y* v0 Y( W- h: h4 h: S: c
第二节 客观的标准
9 k7 [3 ^2 a% P$ M第三节 实验主义的方法* D- S; P3 r( d' P7 I  N
第四节 何为人民之大利5 G/ _. R0 ?" ]: J# _' D* l
第五节 兼爱1 ]$ Y' E# P7 f  S
第六节 宗教的制裁7 s% T( X2 I( Y$ F6 |
第七节 政治的制裁
/ j( L$ ?) [3 r) ]5 h% |9 Q第八节 余论
2 L" J# e2 i* T7 a, h2 q第七章 进步派———笛卡儿、培根、费希特
/ z3 ?: d1 m; ?. v, x6 c第一节 进步主义之要素
1 G- c  h* x# K, e1 R第二节 进步主义与耶教之关系
8 J) z) v) t$ x. G/ |第三节 笛卡儿注重知识之动机
7 J4 Q9 o8 P% w/ V, S第四节 笛卡儿求知识之方法5 B; t7 {( d1 O) l: @
第五节 笛卡儿对于将来之希望
: C8 `& _* t/ I: X0 P1 S第六节 培根注重权力之动机) J6 c7 W/ z" A  T- m0 t
第七节 培根求知识之方法8 C1 V& X4 j" R% B
第八节 培根对于将来之希望
4 J% Q6 o6 n" C2 C& b, d第九节 费希特所主张之道德进步
* t0 G. x  Q& ]3 b3 q第十节 费希特对于自我之肯定
7 F% S5 N8 R7 z$ h& q! t第十一节 费希特之求助于信仰* L' D* u. {% a4 a) J5 ]* ^
第十二节 余论
) q6 L/ I7 g& P第八章 儒家# _7 b% T) R" W+ {, W, a# }
第一节 道之观念" x5 H1 R7 i2 A# J! j( b" m
第二节 实用艺术之起源
- {& a$ R" l$ Z& k8 i- g5 S) H第三节 礼乐
6 G. L4 y9 O* g6 _6 B, I第四节 国家之起源- Z- [% |3 h1 G' w& s$ r6 |, N
第五节 宇宙之演化3 i4 t8 g( v0 o* \; F4 o
第六节 活动之好
; \0 r6 {1 g: V2 C4 V1 n( [第七节 忠恕与正名
  ^9 b7 E. b0 @4 ]) z, A% U$ f第八节 合理的幸福
( c& M1 Y2 U; a5 j# ~第九节 合内外之道
: k) l- Y' x1 v$ _. X第十节 余论
  K5 S; \- X, F( F4 c7 H5 B第九章 亚力士多德
7 w$ G$ M! s5 \! ~1 }第一节 亚力士多德与柏拉图之异点
2 {2 a9 g; Q/ u5 r. ^% ?第二节 概念在亚力士多德哲学中之地位* s- ^+ r# @* O" M' n2 m1 D- n
第三节 爱与终因3 C5 I1 \. h& A9 V
第四节 所谓上帝& R/ e! A  U4 j( H, D  L" ]4 h
第五节 灵魂与肉体: B( \& A0 C0 ?7 b. f
第六节 不好之起源" |& ?3 p0 ~% A6 N# h
第七节 艺术之目的
9 l1 a4 D- z5 Q8 B) @第八节 国家之起源第九节 道德与中, `2 G' t8 E& i
第十节 快乐与活动
; m9 s8 V) Y6 q; s" D  U2 N第十一节 思考的生活
( m9 c0 u2 e/ C* m5 ~4 d第十二节 余论& m& @1 h2 N  i# m, R
第十章 新儒家
3 R( ]6 t& k: \5 q第一节 万物一体
* y  J2 k3 U/ S+ j/ D第二节 致良知
, s$ u& Y% g2 F, Y/ `& _2 r第三节 对于“二氏”之批评4 P" ~. ], g3 ]8 ~; K0 \! V* j
第四节 爱之中道
4 V) z. _& H( ~' H; m0 u第五节 恶之起源7 F2 G1 M* }6 X+ M3 |/ Q4 A1 i% }
第六节 动静合一  d3 A' {. B- |- C$ j
第七节 余论: I1 \( M8 B1 a$ X' k3 R
第十一章 黑格尔
0 B1 o% ]: Q7 @% L9 R第一节 黑格尔对于康德及费希特之批评
/ s0 {: W: K9 v4 ~第二节 “在自”、“为自”与“为他”第三节 对于“创世”之解释& Z; E3 U9 o% |5 k$ A; S% F  B
第四节 对于“堕落”之解释; i6 P. A* M% s$ \$ I  i4 T
第五节 伪与恶- U2 ^! Q! E, o4 ~- T0 w
第六节 文化之目的1 ^% Y7 ^& ~' b+ K0 o# y4 d
第七节 绝对的知识9 \3 \9 ]# C$ ?# K2 u" Y1 r
第八节 余论
4 G# m1 n4 w1 ]& H# w) U7 O+ B第十二章 一个新人生论(上)# o# D' R/ |& ?" W
第一节 实用主义的观点与新实在论的观点
/ F" j7 H- |5 c: H( z% d  s第二节 宇宙及人在其中之地位' m4 l0 \; x, e
第三节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 h. H: B. b" B* B" h- P: o4 ~第四节 欲与好
8 V. f1 e% |8 j3 b第五节 天道与人道3 g' K/ O3 }) k! n  a
第六节 中和及通
( W" S; b# e0 O) N! |第七节 人性与道德制度及风俗习惯* u+ Q3 V: I4 _4 B
第十三章 一个新人生论(下)" J1 x7 q0 I- A7 M5 E8 G3 K& Q
第一节 文学美术
: l# Y0 v) \& P. \5 r第二节 宗教及宗教经验
4 T0 n3 z, g% A. W1 W& x第三节 意志自由问题" P0 U' x+ b2 E& i8 c* m1 S8 ?
第四节 幸偶
: R  _  a. O- i6 z5 ]第五节 人生术第六节 死及不死 ; G) w" {$ u% L+ W' L/ s
( A4 z  h+ J, _4 H( T

2 ^3 T  V! {" D! a[ 本帖最后由 国学 于 2009-2-22 14:45 编辑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14: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所有著述资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