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5|回复: 0

《老子》之道本义解读(第四章)第二十六节 三绝三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6 12: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韦氏古风 于 2016-6-26 12:40 编辑

第二十六节  三绝三弃(原书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知(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解析】
      本文承接上文,针对国君(侯王)而言,省略主语“国君”。三句话都是假设句,翻译时应该补上“如果”。
      ⑴“绝”的本义是“断,断绝”,①此指断绝。
       “圣”的本义是“通达事理”,①此用本义,有隐文——不图利。“知”是“智”的假借。
      ⑵“绝仁弃义”是反对儒家的“仁义”思想,弘扬传统道德“孝慈”。
      ⑶“巧”的本义是“技巧,技术”,①有省略,当指玉器等工艺品的制作技巧。“利”是“难得之货”(珍宝)的代词。
【译文】
       国君(侯王)如果断绝通达事理(不图利),放弃智谋,则百姓得利百倍。如果断绝“仁”、放弃“义”这种思想,则百姓回到传统道德“孝慈”。如果断绝玉器等工艺品的制作技巧,放弃珍宝,则没有盗贼。

原书译文:
      抛弃掉聪明和智巧,百姓反而能获益百倍。抛弃掉仁和义,百姓反而能恢复敬老爱幼的天性。抛弃掉技艺和稀奇财物,盗贼自然就会绝迹。②

【原文】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解析】
      ⑷“文”指文意。“未足”有省略,指没有达到足够清楚的程度。此句省略主语“我”。“属”即归属。“有所属”有隐文——就是要做这种人。
      ⑸“见”(音:现)是“现”的古字。①“素”指朴素。“朴”指淳朴。“私”指私心。
      “绝”同第一段的三“绝”,作动词,指断绝。“学”即学说,主要指以“仁义”为核心的学说。
      显然,“绝圣弃智”归属于“见素抱朴”;“绝仁弃义”归属于“绝学无忧”;“绝巧弃利”归属于“少私寡欲”。
【译文】
       这三句话,我以为意思还没有达到足够清楚的程度,因此,使其有所归属,(就是要做这种人):外表呈现朴素,内心怀抱淳朴;私心少、欲望少;断绝“仁义”之类的学说,没有忧愁。

原书译文:
      这三句话作为理论原则还不够,所以还要让人们实际上有所遵循:外表呈现纯真,内心保持质朴,减少私心欲望,抛弃仁礼学问,自然无忧无虑。②

《三绝三弃》(原书第十九章)全译文:
       治民者如果断绝通达事理(不图利),放弃智谋,则百姓得利百倍。如果断绝“仁”、放弃“义”这种思想,则百姓回到传统道德“孝慈”。如果断绝玉器等工艺品的制作技巧,放弃珍宝,则没有盗贼。
       这三句话,我以为意思还没有达到足够清楚的程度,因此,使其有所归属,(就是要做这种人):外表呈现朴素,内心达到淳朴;私心少,欲望少;断绝“仁义”之类的学说,没有忧愁。

【简评】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属于老子(道学)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对社会发展和人性(好奇、探索、创造)的反动,不可能被社会接受。历史事实已经证明。
      从修心养生的角度考量,这种价值观还是可取的,它可以使人长寿。这就是“道学”最后演变出道教的原因之一。

                                                                                                                                 2016年5月12日

      (声明:如有网友需要引用或转载此文内容,在下不胜荣幸!但请遵守《著作权法》,注明本书书名“《老子》之道本义解读”和译作者姓名韦雪槐或网名韦氏古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