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4|回复: 0

《老子》之道本义解读(第四章)第三十二节 圣人“七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 14: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韦氏古风 于 2016-7-2 14:09 编辑

第三十二节  圣人“七善”(原书第八章)

【原文】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解析】
      ⑴“上”的本义是“位置在高处的”,①此指高层的。
      “善”的本义是“好,好的,善良的”,①此指善良的。“上善”有省略,指“高层善良的人”。
      ⑵此“善”指美好。“居”指处在。“恶”(音:勿)指厌恶,有省略,指“厌恶的地方”。
      “几”(音:机)指接近。
      《老子》第四十九章云:“圣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此文把上善之人比喻成水,水利万物又接近“道”,故此“道”当指圣人之道。
【译文】
       高层善良的人如同水。水是美好的,利于万物而且能够平静,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接近于圣人之道。

原书译文:
      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像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②

【原文】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忧)。
【解析】
      此文分为两句。第一大句的中心词是“善”。此“善”表示美好、好的。如果当“善于”使用,则后面的词必须是动词。例如,《老子》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可见,老子对“善”的各种使用是符合古汉语语法的。
      此文“善”后的“地”、“渊”、“天”、“信”、“能(力)”、“时”都是名词。故此“善”的用意不是“善于”,而是修饰名词,作为定语。
      此外,这一大句话(分七小句)省略了真正的主语,它与各小句的第一个字组成名词性词组,作各小句的主语。各小句都省略了谓语。如果这个“主语”是“上善”者(上层善良的人),显然与当时的状况不符。
      老子之所以借“圣人”说事,就是因为当时(春秋时期)没有“圣人”,不存在具有上述七“善”的人。因此,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圣人”。
      从第二句“夫唯不争,故无尤(忧)。”则易看出,省略了主语“圣人”。在《老子》第二十三章(本书第三十节《圣人执一》)有“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亦省略主语“圣人”。
      圣人是老子梦寐以求的修身齐家治国的理想人物。据说周国的文王、西周的周公(名旦)被后人称为圣人。圣人持有“道”,上善者如水,只是接近“道”。两者是有区别的。
      ⑴“居”指住处。“居(择)善地”有省略,指“圣人的住处选择美好的地方”。
      “心”指心灵。“心(如)善渊”有省略,指“他的心灵如同美好的深潭”,有隐文——清澈。
      ⑵“予”通“与”,指“给与”。①“予(似)善天”有省略,指“他的给与像美好的上天”,有隐文——无私。
      “言”指言语。“信”指信用。“言(有)善信”有省略,指“他的言语有好的信用”。
      ⑶“正”是“政”的假借,本义是“政治,政事”。①此指政事。“政(有)善治”有省略,指“他对政事有好的治理”。
      “事”指处事。“事(有)善能”有省略,指“他处事有好的能力”。
      ⑷“动”指行动。古人的“行动”通常指出行活动(如祭祀、出征、出访)。“动(择)善时”有省略,指“他的行动选择好的天时”。
      ⑸“夫”是语气词。“唯”表示“只是”。“尤”是“忧”的假借。在《老子》第十九章,有“绝学无忧”
【译文】
       圣人的住处选择美好的地方,他的心灵如同美好的深潭(清澈),他的给与像美好的上天(无私),他的言语有好的信用,他对政事有好的治理,他处事有好的能力,他的行动选择好的天时。圣人只是不争,所以无忧。

原书译文:
      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善于随顺天时。因为他具备七善而成为上善,与万物无争,所以没有怨咎。②

《圣人“七善”》(原书第八章)全译文
       高层善良的人如同水。水是美好的,利于万物而且能够平静,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接近于圣人之道。
       圣人的住处选择美好的地方,他的心灵如同美好的深潭(清澈),他的给与像美好的上天(无私),他的言语有好的信用,他对政事有好的治理,他处事有好的能力,他的行动选择好的天时。圣人只是不争,所以无忧。

【简评】
      此文分为两段。第一段的主题是水,认为水的行为接近圣人之道。接着第二段顺理成章,引出圣人为人处世的七种“善”。结合以上有关“圣人之道”的各篇文章可以看出,此文第二段谈的是圣人之道。由两段内容对比可见,如水的“上善”者只有水的“两善”,虽然接近圣人之道,但是还没有达到圣人的层次。所以,此文的重点在第二段,故笔者以“圣人七善”题名。
      春秋时期虽然没有这种圣人,但是老子认为在其古代(西周)曾经有过。从《诗经》中可以看见他的光影(比如文王、周公)。

                                                                                                                                 2016年5月19日

      (声明:如有网友需要引用或转载此文内容,在下不胜荣幸!但请遵守《著作权法》,注明本书书名“《老子》之道本义解读”和译作者姓名韦雪槐或网名韦氏古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