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9|回复: 1

心性文化与圣神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7 06: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百年来的文化积习难改,都是将儒家的文化精神归属为道德精神。二千年儒教历史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传统儒学文化精神的扭曲。其实,儒学文化精神是心性文化与圣神文化。道德文化不能代表心性文化与圣神文化全部,心性文化和圣神文化蕴涵着道德文化。
心性文化与圣神文化的原初逻辑,体现在孟子义理中。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就是心性文化的义理逻辑。“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形上導的圣神文化。不可知之神,质正圣道的大而化之,就是形下器之道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圣神文化与心性文化是道器高低层次的两类文化。
一、“可欲之谓善”,民为贵的义理核心,就是民生问题。可欲,首要前提是道德文化,非淫情滥欲,而是守持礼义本份,人欲见天理的可欲,“使欲必不穷于物”。其次,开发大自然,需要理通情欲的心性活力路,非惉滞情,无欲理。民所共由道,促动物物过化,富足可欲之量变与质变,天理达人欲的可欲,“物必不屈于欲”。从道德文化与开发大自然的两个方面去释解,民生为贵的义理逻辑:“可欲之谓善”。
二、“有诸己之谓信”。传接孔子忠恕道,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的推己及人。诚道进入信道,信道推动诚道,“有诸己之谓信”的诚信道。道德定律是“治世通行乱世遗落”,治世的文化大环境造就着忠恕道的通行,造就诚信道的通行。“有诸己之谓信”,需要治世的文化大环境护持,即“可欲之谓善”的文化大环境,这就是船山提出圣神文化的仁恕天下之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
三、“充实之谓美”。充实,诚者天道,物物过化之诚道。充实,可欲之谓美。“天道远,人道迩”,因于先秦时代农耕方式落后,人类生存免不了看天吃饭,人道适应和推动天道运行,也要弥补天道缺失。“丰年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也是实实在在的“充实之谓美”吧。人类生存事,民生实在事,“充实之谓美”。 
四、“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连接可欲的诚者天道;光辉,人道美的正大光明,展耀着人文精神的人道光辉,化解着人世间的一切心性隐患及矛盾积弊,即使遇到天灾民难,人道光辉的忠恕精神,互助友爱,消息一切祸患。因此,孟子为什么提倡善养浩然之气,“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上述四点,乃仁义健康,礼义健顺的质文心性形态。圣神形上導向,务实理性实现理想社会的心性文化形态。即儒学文化精神的心性文化形态。
五、“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道,以人道适全天道,不管是丰年或凶岁,都以人道光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神道,圣而不可知,预测常变之易道。孟子未能道其详。依据后儒论神道,与孟子神蕴有义理会通,意蕴有三:一是“阴阳不测之谓神”,与“圣而不可知”的逻辑契合;二是精义入神,孟子言尽心尽性的知天事天;三是穷神致化,孟子言“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的圣神道。圣道,树立的价值座标是形上導的社会架构和心性文化结构。儒学大同社会的心性文化精神。神,究其所以然之理道,是通往圣道的神明路。儒学文化精神,圣神形上導。
六、孟子论证的圣神文化和心性文化,经后儒精深研究,走向精义化和深刻化。
荀子提出:“精于物者而物物”,心性文化的实践理性;“精于道者兼物物”,圣神文化的理论理性。转折到现代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分类。张载言物物过化与性性存神;船山言天道体用与人道理欲,都是传接于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义理逻辑而开新。《易传》提出形上導与形下器的道器层次,即圣神文化与心性文化两层次。道器两层次,共同面视着社会人生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至于命的定位,生民立命;定性的穷理尽性,天地立心。立心立命的定位定性,心性文化的实践理性,“性命一也,理气一也”。圣神文化立心立命于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正义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定位、定性、定所的圣神文化三概念,造就宜人的文化大环境,定所于定位的恒常心,定性的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圣神文化的理论理性,有为的两方面:文与礼。文以益质,益的是国民的心性文化本质;文以载道,文以礼载道,“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谓用”。圣神文化研究心性文化的社会存在,即存在音容天与存在理势天。圣神文化研究存在音容天,形上導向的存在效果是逮音容成;圣神文化研究存在的理势天,希望从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的理势自然,探究成所以然之理的顺天应人之理势必然。
孟子心性文化与圣神文化的原初义理逻辑,经荀子和《易传》,以及张载气学和船山实学传承发展,古今通义的一以贯通,体现着儒学的文化精神。儒教的道德理想主义扭曲了;满清专*制的文化逆转了;五四运动的批判错位,造成后世的传承错位;强势的西方文化图解,传统范畴意涵及义理逻辑失原真,失传承。尽管如此,当专心致志地探究,还是体悟出圣神文化与心性文化的辉耀光明,也就体悟出儒学文化精神的光明辉耀。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当要研究圣神文化与心性文化,重拾儒家的文化精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06: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性文化的内核是“精”,“精于物者而物物”,物物过化的天道体用;“精于道者兼物物”,性性存神的人道理欲。没有“精”的内核的心性文化,非实学心性,非心性启蒙;非倡扬个性,非创新的心性活力路。没有“精”为内核的心性文化,非儒学的文化精神。
圣神文化的内核是“神”,没有“神”的内核的“圣”道文与礼,非预测学的“阴阳不测之谓神”;非顶层设计的“精义入神”;非人、天、物道体自然之化文明走势的“穷神致化”。没有“神”为内核的圣神文化,何以有引领社会走向文明的形上導?非儒学的文化精神。
凤凰国学主办的《重建斯文——亲近国学高峰论坛》,读了与会学者的部分文章,堪为感触。与会学者基本还是守旧固执于原来的儒学思路。斯文在兹于孔子,所以,重建斯文当从六经礼乐入手,关键要有士君子群体。斯文依旧以孔子的六经礼乐入手,二千数百年的文明演进史,难道斯文内涵不会发生量变和质变?孔子忠恕人际的斯文路,不是提升到船山仁恕天下的斯文路?难道孔儒斯文没有脉理传承路?现代人还得循二千数百年前的斯文路走?更有学者认为斯文路当与儒释道共进退,才有可能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命脉,要从儒释道整体智慧,走寻找精神家园的必经之路。现代斯文还要走“治世道德,乱世释道”的道德理想主义路,还需要惉滞情,无欲理,空谈心性和内修心性。没有“精”为内核的心性文化,也没有“神”为内核的圣神文化,消失了的儒学文化精神。商品经济时代的斯文路,还得循旧于自然经济时代儒教专*制主义的斯文路?儒学文化走入生活,落地,没有“精”为内核的心性文化,是儒学的文化精神吗?登峰,重建中华文化体系,恢复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若没有“神”为内核的圣神文化,登峰的中华文化体系,是儒学的文化精神吗?
三十多年前的文化热时代,启蒙学派倡扬船山学,批判宋明理学,开始走出文化乱相路的历史怪圈。现在的学者们,依然在文化旧路上踟蹰,走不出文化怪圈。无限感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