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7|回复: 0

[原创] 道德经分析12 道恒亡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8 19: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德经分析12 道恒亡名
彭宽,2016年8月8日星期一

-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通行本道德经第32章)
-        道恒亡名,仆唯妻(微),天地弗敢臣。(郭店楚简《老子》甲1组)


•        为什么道恒亡名?通常人们不会问这样的问题,而是把道德经全盘接受,从不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其实,道恒亡名是有其道理的,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解读“道恒亡名”。

•        名
我在第2节“名什么名?”里解释过,名是形状的意思。为了方便读者,我把这个解释重复在本文的末尾。

•        亡
亡有两个意思:无,消失(见第4节“ 绝巧弃利”)。“道恒亡名”里的“亡”通无。原因在后面解释。

•        亡与无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郭店楚简《老子》甲乙简里没有“无”字。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虚无这个概念太抽象,在上古时期不存在。设想一个空间里没有羊,没有房子,什么都没有,我们称此为虚无。可是上古人理解不了,他们能理解一个东西的消失,就是亡,比如亡羊补牢是因为羊走失了。羊的走失是具体的事件,很好理解。而虚无则没有具体的事件或物体来支撑思维,所以上古人意识不到虚无这个概念。就是说“无”字在上古时期不存在。

在数学上无就是零,在西方零出现于12世纪,罗马数字就没有零。这说明无或者零这个概念对于古人来讲确实非常难理解。中国的上古人也没有虚无这个概念。但是,在郭店楚简《老子》丙简中“无”字出现了,中国人在公元前300年前就已经发明了“无”这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这非常了不起。

“为之者败之”章同时出现在甲简和丙简中。在甲简里,这一章有:“圣人亡为,古亡败,亡执,古亡失”。这里没有“无”字是因为甲乙简是在“无”字不存在的时代写成的。在丙简中这句话变成了:“圣人无为,古无败也;无执,古无失也”。这说明丙简成文于“无”字诞生以后,而且丙简的“为之者败之”章是抄于甲简。这证明甲乙简比丙简早,比道德经早得更多。

•        亡名
名表示形状,所以亡名就是无形的意思。无形表示看不见的事物,比如无形的手,无形的权威,无形的风等等。所以,“道亡名”表达道是看不见的。这里不能把“亡”解释为消失,因为道本来就没有形状,因此“亡”通无。

•        恒
恒有两个意思:持久的,普通的。持久表示一个事物在时间上是不变的。这时,恒可以被翻译为“总是”,比如“他总是不慌不忙”,表示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是慢慢腾腾的。普通表示在空间上不变的事物。这时,恒可以被翻译为“任何,所有的”,比如“所有的牛都有四条腿”,就是说不管什么地方的牛都有四条腿。

◇        道恒亡名
综上所述,“道恒亡名”可以被翻译为“道总是无形的”,或者“所有的道都是无形的”。如果把“道恒亡名”理解为“道永远没有名字”这就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因为道的名字就是“道”。通行本的“道常无名”是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因此是错误的。

那么为什么道总是无形的呢?在第11节“什么是道?”我解释了,道就是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回到老子的时代,老子把道看作是神灵的道路。人们看得见乌云,看得见下雨,却看不见神灵是怎么从乌云中走到雨里的。人们看得见谷种发芽,看得见谷子结果,却看不见神灵是怎么从谷种走到谷子里的。所以神灵的道路是看不见的,或者说道是看不见的。

自然事物的道,植物、动物的道,人的生命之道、社会之道,都是非物质的东西,所以道是无形的。这就是“道恒亡名”的意思。开篇我们问:为什么道恒亡名?答案就是:所有的道都是无形的,永远无形的。

在老子的时代,神灵是一个常识,神灵的道路也是一个常识,所以“道恒亡名”在当时是一个浅显的道理。所有的人一看“道恒亡名”就理解为“道总是无形的”,并且认同这个道理。用当时的常识来理解道德经背后的逻辑才能读出道德经的本意。


~~~~~~~~~~~~~~~~~~~~~~~~~~~~~~~~~~~~~~~~~~~~~~~~~~~~~~~~~~~~~~~~~~~~~~

•        名
“名”不光有名字的意思,还有形状的意思。为什么“名”是描绘形状呢?古人记录一个东西的名字时,他们直觉的画下这个东西的外形,这就是象形文字。这个图就是这个字,这个东西的称呼就是这个字的发音。所以“名”既是这个东西名字的发音,也是它的图画。比如马字的甲骨文就是一个马的图画,鱼字的甲骨文就是一个鱼的图画。

因此,当古人要求别人写出一个东西的名字时,他实际上是要求画出它的形状。有一个成语“不可名状”,意思就是不可能画出来它的形状。另外,“名”与铭同音,铭是在甲骨上雕刻象形文字。这说明“名”是雕刻、画出它的图形而不是说出它的名字。王弼在注解道德经第25章时说:“名以定形”,这说明在三国时期“名”仍然有描述形状的意思。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道隐无名”表示道是隐藏的,它的外形消失了。当人隐藏起来,他的外形没有了,他的名字仍然存在。所以“道隐无名”不是道没有名字了,而是道无形了。这也佐证了在道德经里有的“名”不是名字的意思,而是形状的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