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9|回复: 3

林觉民《与妻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5 16: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1-12 13:33 编辑 / J3 T, p' \8 a; S9 n
: X; d4 D. G" F. T) m) F; F* D% ^
林觉民《与妻书》* a$ F$ W  S+ R9 a4 q5 k
来源:语文网' e2 C0 r+ q: i1 M: x  H4 ~" H

% \5 B; K) M, q9 O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年仅24岁,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2 S- ^9 Q. h, b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是清朝末年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殉难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此文感人肺腑,让人忍不住掉泪。# L+ ?& s. W# m. {( }0 ^
  林觉民为革命捐躯后,其妻谢意映因悲伤过度,两年后郁郁离世,年仅22岁。* z, Z6 S5 ]+ N3 M0 j
ljm004.jpg
: q/ }1 [8 i. i' T  意映卿卿如晤: ! \- P4 C2 O8 b; c. ?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U; C$ i7 `/ r; g% A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 {: _3 O, ~/ z! a' {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 l; o2 e( {1 h: z; c! f0 n3 H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 A, p  D2 H- Y/ Y/ E/ X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3 x! \6 E" c( N3 P3 V, k4 B+ y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5 N6 i: M" ?1 A) H, f' K; E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 Y+ P! [5 t" i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 _  e6 e7 ]$ \. T  t  x4 u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 B- N. r! g3 z$ F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6 C  `# v7 f# k* f8 U* w1 s
yqs690.jpg " B+ u: d7 O8 p2 v7 `& y* P
  转白话文:
  H, y& W' S. n% U2 s6 y% ]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 C) B6 L) Y# A1 g7 J! ^& e# {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9 ?7 W( g; S8 [. G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 e0 a( F% H0 t' q1 o8 w8 m2 z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 ^' _3 [! T( ^5 S% {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7 l5 ^, I- \6 X$ h; o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 C/ j) ^1 W0 w& `7 ?3 n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相关帖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6: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觉民《禀父书》$ V8 F: g4 A) P: h. ]+ Z
  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给养父(叔父)林孝颖的书信,就义前让人和《与妻书》一起送回福州的家中。
0 V/ u0 v+ f0 V) ^9 c0 @' ^ ljm11140.jpg
9 b! l1 Y  E2 R) [9 U    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后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则儿已不在人世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尝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辱我汉人无所不至。迄于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于外人,然后始大快于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于危亡。故欲保存全国土地,必自驱满人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已久,祗以时未至,故隐忍未发。迩者海内外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祗以大人爱儿者,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廿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祗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以身家计,亦不能不于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按:方声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
8 z4 W) I# A% e# j9 q    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轻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于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为国报仇也。临书不胜企祷之致。敬请万福钧安。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于广州。
6 K) u/ B% A  d; q    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姐妹、诸婶、诸侄儿女、诸亲戚统此告别。% @9 s( E5 C+ q
ljm01140.jpg
4 k, P  N7 n9 {& K0 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16: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8-19 20:21 编辑 $ D) f5 E. }/ S# e. F; y+ Y) S5 U

0 G+ W8 w! u! S* e2 E% V5 `: j7 _' c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 z, C0 Y; ~# X& T; j
  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坐落于福州历史风景区三坊七巷。林觉民、冰心(1900-1999)、林徽因(1904-1955)曾先后在此居住,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1 k0 }: h1 _! J5 T. b" [
ljm22260.jpg 3 s& f+ o! T: Y5 P) H' @$ ^
ljm22261.jpg 5 }$ K  C5 ?! s: M& p
ljm691.jpg / Y7 A; ^0 ~% p6 B- C& F2 U
  中文名:林觉民故居
: s8 b; M  c: G- n( d: E5 ?  地处: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 _2 `( I; a6 Q# K
  特征:一处民居住三个名人
1 K# Y0 e: ~/ m" K" b ljm22262.jpg 6 k' U- a) |+ d- P4 d1 S( L
ljm22263.jpg : l0 Y* s9 q4 _2 s6 A$ l/ @$ I
ljm22264.jpg 8 l; A' C  Q, F4 h. q
ljm690.jpg - v' i4 I! w; ]4 P9 n0 ^  P3 m
  基本介绍
8 U0 u. J  H  T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谢冰心的故居。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
+ W* W, _2 o- \, g& ^& S  在林觉民就义后,养父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早题巷,并将老宅售出。1 i8 u7 D, I  J% l
ztx01140.jpg ( m7 k- D! P& k4 r6 r( D$ }
    林觉民的故居被出售时,著名作家冰心(谢婉莹)的祖父谢銮恩(1834-1921)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冰心和父亲谢学朗(1866-1940)和母亲杨福慈(1871-1931)曾居此约两年。冰心的丈夫是著名学者吴文藻(1901-1985)。6 z: T; p/ {+ w0 t  f9 P
bx0390.jpg
8 i+ Q3 y! a2 J+ e) c wwzp0dg2.jpg 8 X6 g9 d( ?* n, Y# b
wwz0l039.jpg
* I2 z. T: r; c  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林徽因的夫婿是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1901-1972)。1 R- [. g) F7 g$ v/ |; B% E7 I
lhy48e.jpg
. p3 Q  n2 `; }/ D  P  林觉民故居现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5 I3 ]) h$ A$ w; S

3 s! {* z* ~! z5 \( ]  故居描述
& z% W) ]) L; n6 B! {& n  |& j  冰心在《我的故乡》里对此地有这样的描述,“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生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我看着就想起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然而北方的四合院里涌动大片的阳光和风沙,喧闹着的人生,只有在夜深人静时黄黄的毛月亮才摇碎一地槐花的清香。这里却是安静的——青石板铺地,假山点缀,花木扶疏。临窗一角,竹影摇曳,梅溪沁寒。这幽静的居处是主人寄托心志的场所,林孝颖,即林觉民的养父像所有封建文人一样,虽满腹经纶,却注定了落魄沮丧。觉民,据说少时就聪颖过人,读书是过目不忘。林孝颖曾泯灭的“入仕”愿望便日益坚定,他认定,如果林家要重振雄风,那么这个人就是林觉民。”9 D1 h& ?& j6 i2 `: A9 A1 g$ q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有此描述,“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W/ j4 }" q8 x* c' G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L- a9 H9 q6 r) w1 n# w1 |1 \& N  2006年,林觉民、冰心故居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H0 s6 }  }: M, Z  2007年5月18日,经为期一年多的修缮后重新开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20: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1-12 19:48 编辑
1 p. g5 x- K2 [# |# u# a" a, F3 `" x" M' @# v
广州起义
6 f& m/ _; X  Q% |  1911年4月孙中山(1866-1925)、黄兴(1874-1916)等革命党人策划了广州起义。27日,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以及海外留学生在黄兴带领下,强取两广总督署。与清军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后,终因寡不敌众,革命失败。黄兴受伤,退到了香港。
' M' v$ s8 I) S' G& e, Z; Y  L szshx2e8.jpg
: c" p8 _1 y  I% M  革命党人喻培伦(1886-1911)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率先带领四川籍的同盟会员攻打总都衙门。他炸开围墙后,从后厅一直打到前厅。接着,又率队转攻督练公署。队伍刚到莲塘街口,与增援清兵遭遇,鏖战三个多小时,死伤战友多人,他身负重伤,弹尽力竭,为敌所捕。在敌人面前,他拒不吐露组织机密。为避免党人及家属受牵连,自称为湖北王光明,并慷慨激昂陈述革命宗旨:“我头可杀,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尤其杀不了!”临刑前,他不断高呼:“头可断,学说不可绝!”“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他牺牲后,与同难诸同志共72人葬于广州黄花岗。1 O( I1 n$ d$ U' {/ [) x
ypl62643.jpg
9 r9 _3 N$ R: p" z3 Z  激战中,另一位革命党人方声洞(1886-1911)亦中弹血流遍体,弹尽力竭而死,时年25岁,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z; d4 B0 J2 h fsd62643.jpg
& Z1 _+ r9 D; o) h" J“七十二烈士的守护神”潘达微( ^1 s+ _, P; Y3 U3 b# l6 a( q2 h
  潘达微(1881-1929),广东番禺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出生于一个武官家庭,自幼喜好丹青。1905年8月,潘达微在东京参加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及南方支部的中坚分子,积极动员一批省港人士加入中国同盟会,还与妻子陈玮庄一起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奔走出力,为中国同盟会策动广州起义竭尽全力,多次乔装设计,以祝寿送礼或新娘归宁等方式瞒过清廷耳目,为广州起义运输枪械弹药及物资支援起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不幸失败。事后,众多革命党人被杀害后在咨议局前暴尸街头,革命党人潘达微冒死前往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安葬于广州东郊的红花岗,并改名“黄花岗”,黄花即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秋共赏,比喻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实际死难者有百余人)。他还写下“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的话语。9 x6 q" Q$ t1 G
pdw66c14.jpg 8 V7 V0 u- s5 z# g" {
gz0690.jpg ' g. p( v2 Y( a* K$ ]
  1929年,潘达微病逝于广州,临终前留下遗愿:希望陪葬于黄花岗长伴七十二烈士。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实现了他的心愿,将其遗骨附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内东侧,人们誉之为“七十二烈士的守护神”。
! Z- S3 q4 a+ K( B% h. V; c0 M pdwgp0.jpg : Q( l9 ^; ^! R2 H6 Y- i
hhg390.jpg
- I/ N- M1 S' ?7 Q" j hhg591.jpg 4 q1 V  q9 E9 {# ]' Z' B. P$ s5 {
hhg888.jpg
+ G7 l5 j' B: W, T9 i hhg490.jpg
3 o, X3 Q6 }8 |7 J1 D% _# K% }7 P hhg590.jpg & Z! x% Y& O4 X, @7 p* p: r
壮志未酬的赵声3 _# \( C. S7 a3 W6 B! \
  赵声(1881-1911),字百先,号伯先,曾用名宋王孙、葛念慈等。江苏丹徒(今镇江)大港镇人。1903年2月,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同年夏回国,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和长沙实业学堂监督,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曾撰写七字唱本《歌保国》。1909年10月,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并制定具体计划。1910年6月底,与孙中山、黄兴在南洋商决大举之策。1911年3月29日率部赶往广州参加起义未遂。赵声至广州,事已失败,无可挽回。大志未遂,战友多殁,身为总指挥,未得亲临战场,徒见同志牺牲,抑郁悲愤,回港成疾,5月18日,怀着壮志未酬的悲愤溘然长逝,年仅30岁。
# \! P# C' M/ a% k& {! F/ C zs0014.jpg ! L, X/ o# ~1 K+ K* T
; W6 z0 u' @6 `6 y+ x
活着的“烈士”李文楷( G' x4 Q$ f7 D4 P9 i- M1 a) X
  李文楷,广东清远人。早年随叔父在广州经商,后家道中落,从事印刷业。1909年回星洲(新加坡)在《晨报》当印刷工。1910年,革命党人决定在广州发动起义。同年冬,他从星洲回到广州,因起义计划一再变动,次年4月27日,起义仓猝爆发,革命党人虽然攻入两广总督署,但因敌人事先闻知起义消息,已撤离府中。起义军在撤退中遭到清军围攻,巷战一小时之久,他杀敌多人,之后人们传说他身中数弹后牺牲后被葬于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但其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楷在黄花岗起义时并未阵亡。+ D" ~. p8 v+ Z/ o8 d% W: d, [
  2002年12月,黄花岗公园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安的信,信中称: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楷在黄花岗起义时并未阵亡。信是李文楷的后人李庭选寄来的。原来:1 g" f5 f# n" m2 _7 f( \& O
  1911年黄兴等人在香港成立了广州起义“统筹部”。李文楷于3月11日到达广州后,被编入在起义中主攻总督署的第一路,但此后李文楷因得重病被送往香港治疗,由于内奸告密,黄兴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提前在广州发动起义。当时,李文楷仍在香港。1922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立石记名时,由于起义时的情况无法查清,李文楷被列入其中。当时,李文楷在报纸上看到此事后,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先后给政府写信说明情况,得到回答称七十二烈士已经驰名中外,不便更改。李文楷在1959年病逝于山西省万荣县,享年78岁。: c# b* p8 [; F1 R/ d, D: h
  黄花岗公园接到信后,经仔细核查确认了这一史实。现在黄花岗公园的讲解员在介绍辛亥革命历史时,会专门提到这一史实。至于“七十二烈士”之称,由于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远远超过七十二个,“七十二”是因为当时善堂殓收死难者遗骸72具,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没有必要改动。
1 }# a  _9 G) u( n0 v  在广州市东部白云山麓,有一黄花岗,岗上埋着为辛亥革命牺牲的烈士,竖立着72烈士纪念碑。碑中有万荣县解店镇北解村李文楷的名字,排在第三位。其实,李文楷没有死,他此后还活了48年,被人们称为“活烈士”,直到1959年病逝于故里,享年78岁。
, x# }  i6 C) n0 L% j lwk5be.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