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62|回复: 0

浙江余杭莫角山遗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30 21: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8-30 21:03 编辑
) v+ a. s  o& m6 j- I( r3 s1 K9 m/ Z7 l+ d' G! m" {( [4 {# v, g5 A
浙江余杭莫角山遗址
) a; Q0 ^; {# @' u* \4 B来源:中华古文明探源- M, G: A/ n. `( |0 b8 {
  W9 Q* q7 O3 M( T" Z' u1 t0 N4 o$ L
  莫角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级)市,西北约20公里,处于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带,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流过。
$ l5 [# S, T. @  n- y: c lz3837.jpg % x& G0 I/ a" k( Z8 A5 ^
  中文名称:莫角山遗址6 e0 \, y5 E; s. r: x. F
  地理位置:浙江省余杭市
% |2 `" K2 Y' F/ t* N& M  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9 H$ m1 H2 P6 X8 ?; y; A. o1 `
  发掘时间: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 T8 A8 H6 q, J" B) x
lz1832.jpg 2 S* v$ W; [( k6 Z! ^9 i
lz2832.jpg
7 [" k( Z7 N) H8 r, Z: c lz0832.jpg / ]& M" Y% E  ^3 U' ]) \
lz3832.jpg ) H0 T/ S) z, E6 ~3 \4 v7 J6 ~3 L/ D
  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土层厚达10.2米。现可见人工堆筑的3个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5米;东北大莫角山,东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的乌龟山形若龟背,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8米。1 v5 i7 S  x# M# c4 i
  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发掘,从发掘的1400平方米中发现大片的夯筑基址,以及3排东西向排列、每排间距1.5米的大型柱洞遗迹,在其东南部发现大面积坡状红烧土堆积。4 b' _) x- \6 F. z; P4 y
  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中心城址,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莫角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性质,以及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 {! f  ?1 V2 m! _6 Q4 `  2006年6月—2008年1月的考古钻探调查和发掘,发掘面积约2700平方米。现已初步搞清了城墙的分布范围、堆积状况以及年代下限。4 n' a+ N2 X; y) h7 H
  良渚古城大致以良渚遗址区内的莫角山遗址为中心,南北长1800—1900米,东西宽1500—1700米,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在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色粘土堆筑而成,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城墙底部宽40—60米,现存较好地段高约4米。四面城墙的堆筑方式基本一致,从堆筑技术上反映了城墙的整体性。与西城墙相比,其他三面城墙相对更考究:铺垫的石头尖锐很多,明显是人工开凿;城墙外侧石头相对大点,越往里越小;堆筑的黄土层中,有时会掺加一层黑色的黏土层,增加了城墙防水能力。城墙内外均有壕沟,壕沟边缘有叠压着城墙堆土的良渚文化晚期堆积。西墙白原畈段还发现了一个良渚文化晚期的灰坑打破城墙。反映了这座古城使用或废弃的下限不会晚于渚文化晚期,其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工作。- O" O, R! f# i5 [9 V8 K* X1 [
  城墙,是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 `0 B& _* D( \4 b, K! S+ X2 @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这是个人工堆筑的土丘,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
& @" q( l9 {) V( w3 f1 L: E lz3836.jpg
0 k; d# f  _; J5 w# G* g4 C  1986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2出土玉琮,浙江省博物馆藏。该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器型外圆内方,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神人兽面图像,整体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每两节琢刻一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图案,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兽面的两侧还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玉琮,是良渚文明特有的礼仪重器。它的工艺技术代表了5000年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所体现的用玉制度,揭示了礼仪制度的建立形成,对中国后世“礼制”文化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上面的神人兽面图案,是具有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重要标志。4 e8 z7 b) a$ F* k: `0 T
lz3833.jpg " |( E, g  B% C; {4 Z2 M# e
  史前钺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现收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器高17.9厘米,上端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冠饰前端高4.6厘米,后端高3.6厘米,宽8.4厘米。端饰高2.3厘米,长8.4厘米。反山十二号墓出土的“完备玉钺”,通长约70厘米。其中,玉钺是目前唯一琢刻纹饰的案例,器身两面琢刻着凌驾于飞鸟之上的完整神人兽面复合图像(“神徽”),这恐怕是“王权神授”以及“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最直白表露。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复合神权与王权的现象,在所有的最高格式“完备玉钺”上都有所体现。
* n. v% k. q  a% B1 l lz3839.jpg & o3 C4 \  C( A% z( O% K) {8 }
  瑶山遗址在反山东北约5公里,1987年发掘出12座墓葬,还有一座祭坛。- Z9 ~9 T; e# v% N
lz3834.jpg
- X3 Q9 R* |) K4 P, ] lz3835.jpg $ F! ^8 a4 a& m
  汇观山东距反山约3公里,发现一座完整的祭坛和四座大墓。大墓中发现大量玉器,有玉钺随葬的,也有玉琮随葬。玉琮内圆外方,琮上一般雕刻着“神人兽面纹”的神秘图案,只有掌握宗教权力的巫师才能持有;钺是古代一种兵器,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持钺者应是军事首领;琮、钺合葬,说明墓主既是军事首领——王,又是宗教首领——巫。6 N. P1 e$ D( S
lz3838.jpg 4 F# W1 f1 C: z) u* B( h
  那很多人问,葬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的这些权贵人物,生前生活在哪里呢?不久,在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地带,发现了莫角山遗址,解决了这个疑问。
+ `+ m6 W) v0 ^5 O* Z9 T8 h  这是一个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人工营造土高台,发现大片夯土层和夯窝等建筑遗迹,以及成排的柱洞,说明上面曾经有大型建筑,另外还有6个供祭祀时用的大土坑。" L) o6 P6 z9 E% H/ k( b) N" i% K
  这处良渚文化建筑群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有“中心祭坛”和“中心神庙”的性质,不少人认为良渚时期的中心就在这里,上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
) G! W. v. H) \+ @9 c7 v  既然有王,有统治者,那是否当时已形成一个国家?“国”字外围有个框,说明能称为“国”的,外围都有城墙。城墙,是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2 |% a4 X: k$ g3 `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这个时代,目前中国大地上发现的古城约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为280万平方米,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G, \1 x9 T# c% M4 V, P4 V
  但我们光从城的角度来看良渚古城的意义,是不够的,要放开眼光,从整个良渚文化的布局来看。
; F6 ]# h& m* s- B" V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0 i- F# Q3 `7 ~& Q7 R  可以看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V8 v+ _" h# Y% D6 g' h1 u4 u/ h& @
  所有这些势力,源头在余杭的莫角山,这里住着统治整个良渚时期的“王”;而现在,我们又发现了外面的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 N! d, E) t6 ?, i4 \5 }6 @9 {
  杭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7 L7 q3 G( ?4 k2 A% E8 t, T  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此次确证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这些堤坝根据形态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长堤和连接两山的短坝,其中短坝又可分为建于山谷的高坝和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早在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就曾发现其中最长的一条水坝遗址——塘山遗址。1 _, `  R& a$ I7 x- V1 C" ^; x; G8 ~
  2009年开始,10条水坝遗址陆续出土,它们与古城北面的塘山遗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有两重证据可以证明这些水坝是良渚时期的。一方面,把7条坝体的样本送去北大(北京大学)实验室里进行碳14检测,结果显示,时间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6 K3 Y) D0 l+ i4 i% n
  除数据之外,还在老虎岭,发现坝上有一条良渚时期的沟,里面有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王宁远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确证,是中国古代水利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将中国水利史的开卷从“大禹治水”提前到了“良渚文明”。
# q) Z- d; C, d3 L9 k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与埃及和两河流域早期文明以渠道、水窖等以引水为主要目的的水利系统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东西方稻作文明和麦作文明不同的特征。这也让华夏文明有了同时期堪比埃及、两河文明的水利系统。
+ e7 X% J! G1 P- W4 }8 N  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出现,都与治水活动密切相关,良渚古城是中国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和古城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对研究良渚古城的出现和发展乃至中国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4 n5 Z( I0 N1 D7 a1 R
  同时,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庞大的规模和先进的技术更进一步证实了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该水利系统的确认证实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 w( e1 z  H/ o  Q3 h+ J# `3 G; F/ J( p lz3840.jpg
/ Q. v' D1 ~9 Y# F
8 V* \( \1 C2 y5 E- t1 w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