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1|回复: 2

[转帖] 《最後一課》描述的城市及其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9 01: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欧洲记忆:阿尔萨斯和都德的《最后一课》
 星网 2009年03月08日
上了四五十嵗的人都記得法國愛國主義小説《最後一課》。 最近見到一篇介紹故事發生地的文章,轉貼于此:


记得以前曾去过法国东部阿尔萨斯省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欧盟议会所在地。她是座充满独特中世纪风味的典雅城市,奇怪的是:那里的城市建筑风格是德意志的,吃的是地道的德国饭菜,耳闻乡音也是德语。才想起这就是─阿尔萨斯,小学学过的都德《最后一课》描写过的地方。
阿尔萨斯(法语:Region Alsace,德语:Elsass)是法国东部一个省的名称。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在莱茵河谷地。面积8,280平方公里,人口156.6万(1982)。

在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后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才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1870-1871)后割让给普鲁士,一战结束后属法国领土,二战初期重归德国,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夺回。

阿尔萨斯与德国的莱茵-普法尔茨州、巴登符腾堡州,以及瑞士的巴塞尔城市半州、巴塞尔乡村半州及索洛图恩州相接壤。拥有八千二百八十平方公里面积的阿尔萨斯是法国本土上面积最小的行政区域。现在的阿尔萨斯,南北长约一百九十公里,东西仅长五十公里。阿尔萨斯东部以莱茵河为界,西部则有延绵的弗杰山脉为限。阿尔萨斯北部的边界地带是比安森林和普法尔茨森林。
都德《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法国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不过,到了今天,不要说普法战争,就是二战那一页,也早已翻过去了。阿尔萨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如今是欧盟议会所在地。经受了德国和法国的百年之争,这座充满独特中世纪风味的典雅城市,转化为欧洲和平团结的新象征。这里的人讲法语,也会说德语,他们在学校还学习英语。在挂着法文招牌的餐馆里,吃着地道的德国香肠与城里居民聊天,连付帐都用欧元了。


以下材料來自維基網

故事情节
背景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被索赔阿尔萨斯洛林普鲁士禁止该地区的学校教授法语,转而教授德语。而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就是身在阿尔萨斯省。小说就是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描写了故事当天上午的不寻常的一幕。在村政府,人们围着新张贴的公告议论纷纷。学校里,他发现课室里安安静静。韩麦尔先生身穿绿色礼服。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村民。开始上课,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从此以后,大家就要改学德语了。小弗郎士很吃惊,但是他很快就后悔,自己以前学习太不用功,现在已经太晚。上课了,小弗郎士虽然难受,但却十分珍惜这最后一课,认真听讲,并且其他村民也是一样用心学。后来老师跟他们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12点钟到了,韩麦尔老师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然后头靠着墙壁,没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下课了......去吧!

《最后一课》在中国
  • 1912年胡适译入中国,最初刊登在11月5日上海《大共和日报》,初译名《割地》。
  • 1913年,在日本出版的《湖南教育杂志》刊载了标明“匪石译”的《最后一课》
  • 1915年另一译本出现,就是“静英女士”译的《最后之授课》
  • 1919年,亚东图书馆将《最后一课》以原题目收入其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中。
  • 1920年代开始,《最后一课》被收入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小说传入中国之时,正是中国刚刚推翻帝制,五四运动前夕。当时中国情况复杂,《最后一课》“成为中国人爱国情感激发和表达的媒介”。
后来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部分地区实行奴化教育,只允许当地人学日语。正好应了小说的情景。中国人尝试透过《最后一课》唤醒那些受压迫的人民。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浪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8 01: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完全误导了几代人。上文:"在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后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易十四时代才被法国吞并)。它和洛林都在普法战争(1870-1871)后割让给普鲁士,一战结束后属法国领土,二战初期重归德国,至二战结束再次被法国夺回。"
实实在在的说明,法国才是强盗。这个情况早就被澄清过,但不知何故,在中国仍沿用错误的观点,而且还在继续被沿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23: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vbajiu 于 2009-4-18 01:51 发表
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完全误导了几代人。上文:"在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以说德语的居民为主,后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三十年战争后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割让给法国(首府斯特拉斯堡到路 ...



这个争议比较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