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观云客

[综合讨论] 关于“本质论”“逍遥游”和“金刚经”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8 09: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云客 发表于 2017-1-28 01:18
浅释:
~~“空不碍有”,此“有”是“妙有”,或说为度众而施设之“有”。
~~“有不遮空”,此“ ...

“空不碍有”,有是“妙有”;“有不遮空”,空是“真空”,妙解!意释胜我多了。不愧佛教中人,赞!
以儒道释佛理,本土佛理也。三十多年前,我购一套四本佛学思想资料选编,奈专心研究儒学,尤其是荀子学、张载学与船山学,怠慢了佛学。宋明理学三学派出入道佛成学派,船山也是出入儒道佛互补成形船山学。继承儒学与船山学,也要精通佛理,以后要补课谢楼主指陈。免不了要请教楼主解惑答疑,坦诚相待奠定基础。
研究儒道佛文化,必须通史学。汉唐资料尤重。汉后的大动乱期是魏晋南北朝,儒道齐入人心困惑期。儒门道德的治世通行乱世遗落,道家自然的无常人生吉凶祸福,引出外来佛教入世,开始儒道佛并立历史。唐末大动乱期的五代十国,儒道德定律再证验,道德式微失内修位置,惟有外则儒术。内则道佛,取代儒门道德内修,便有儒学复兴的宋儒三学派,进入儒道佛文化互补期,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走到尽头是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从史学研究儒道佛的逻辑历史极有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30 04:1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1-30 04:23 编辑

读《思问录.内篇》
~“是故有公理,无公欲”。请教先生其义应做何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30 07: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7-1-30 07:47 编辑

“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仁统同的有公理;“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礼明分的无公欲。分工与分配,社会客观实在。分工,天地设位的尊卑贵贱,阴阳(物)乾坤(气)与刚柔(气质),“道建阴阳以居,阴阳与道为体”。存在人事级能(等级)与阶层类别(行业)的位置差,与心性素质知能差。理论雏形在《易传》,人事原则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心性理则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分配有尊卑贫贱的人欲差别,源根出自级能差与阶层差的社会实在。贫富的人欲差别,决定无公欲的逻辑所在,公理原则是尽可能缩小贫富差别,公平合理社会原则体现。贵贱尊卑的级能差位与心性素质知能差别,决定公理的逻辑所在,肯定差别造就不平等根源,致力于机会平等的民主与自由。
船山说:“天之所齐,不待齐也;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天之所齐,仁统同的公理逻辑。不待齐也,公理永远处在相对范围内。追求的大同社会,公理相对的社会大同。天之所弗齐,礼明分只能致力于公理落实的机会平等,不可能有取消一切差别想法的不可齐也。礼义明分,各正性命,性命分殊。也是:公理统同,无公欲的各正人欲,可欲之谓善。
处在自然时代的船山提出:“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逻辑连接到商品时代,符合商品规律的须有安排。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质变。为什么福利国家财经政策通行?为什么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征收个人所得税之税种?为什么社会财产合理分佈比例,中产阶级占60%,富有阶层与贫困阶各占20%?社会福利与救济对象是贫困阶层的极贫阶层,即使通货膨胀高达 30%到40%,社会经济平稳过渡。为什么慈善公益活动兴发,福利国策补充。这一切都在缩小贫富差别,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须有安排:保证商品供需平衡规律与内需市场整体消费平衡规律的有效举措。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 01:4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2-2 02:29 编辑

探究:
~~天下公欲,即理也;人人之独得,即公也。《诗广传》夫子
~~有公理,无公欲。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思问录》夫子
愚问:如何理解船山之理与欲的关系?或说这两句话义(如‘公欲’)统一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 02:0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2-2 02:11 编辑

读夫子文章的几点感慨:
思辩性:对传统儒学的扬弃性发展。
史学性:连篇整句用典。(文章实为一部儒学史)
体系性:隐晦。(相较于西哲)
概念性:所引用的传统概念,其内涵不稳定。(难阅之首)
~~浩瀚的阅读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2 15: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探究,盘根究底的步步深究,不似一般人的浮光掠影,赞赏之余,与楼主共努力。
一、则重以“人人独得”之公,对接“天下公欲”之理,应对宋明理学的理欲公私之辨的去人(私)欲,公理≠公欲,还是公理=公欲?孔子人际忠恕,船山天下仁恕之人人独得之公,于天理达人欲的更无转折,性命分殊而各正性命的“循理而应乎事物”,公理的天道酬勤;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礼义明分各正物欲,人人独得的可欲之谓善。尽管船山概念内涵“不稳定”,事实逻辑与船山义理通贯的一致性,公理≠公欲,也如仁统同≠礼明分。理与欲,仁与礼,矛盾逻辑确切。“我性自天,不能自亏”,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矛盾理一的性命学,各正人欲分殊的社会根源;“我才自命,不能自逸”,习以性成的命才分殊,学思性(命)才路分殊,人人独得的实践心性分殊,心性文化素质之知能分殊,造成人性自然的可欲之分殊;“我情自性,不能自薄”,心统性情,情“上受性,下授欲”,各有独得之情与欲。不能自薄情性,人人独得的可欲之谓善。船山的实学心性,不能自亏天性,自逸命才,自薄性情,归根人性本然,不能自禁的可欲之善。“人人独得”之理欲,各正人欲分殊之贫富根源:公理≠公欲。
    二、船山所说“私欲净尽”与“天理流行”的逻辑同解,前者若失,私欲之过,善恶之分;后者若失,理论偏蔽所致,是非之辨。私蔽相生,互为因果。戴震言:“人之大患,私与蔽矣”。船山也言:“善恶是非,义判于几”,逻辑相类。船山说,有一人之正义,如孔子忠恕人际,“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社会效应是道德定律:治世通行乱世遗落。偏蔽是不合于天的明庶物、察人伦。有一时之大义,头痛治头的一时解困。如宋明理学遏阻质野心性,不因乎物求合于天,理论偏蔽成儒学异化的唯心教条。理论偏蔽阻碍天理流行,谈何私欲净尽?船山提出会通古今通义的人天物道体均一自然之化理论,心性的唯物与辩证,义判于几而正义于善恶是非究其然,以“天理流行”的理道定所,“私欲净尽”。
    三、楼主读船山文章感慨中:体系性之隐晦与概念性之内涵不稳定,愚见:一是精深义理作通贯性的逻辑解读,二是会通古今通义,理解船山学的逻辑原真,与理解孔子《论语》的逻辑原真一样,不能孤立解读,船山的“学愈博而思愈远”的理性逻辑。三是贯中西,通读中哲,质正西哲。比如:马哲唯物论在中哲的理论雏形是荀子知幽明的物物道,还是老子知有无的物化道?这不仅影响着对传统理论文化的义理认知,关涉到马哲原真的逻辑解读。
     以上浅见。若楼主以往重西哲,进入中哲探究,读原著,有如此水准,值得赞赏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03:22: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2-8 03:58 编辑

浅探道学之“弱”:
~~《道经》云:“上善若水”“弱,道之用”以及“柔弱胜刚强”!
~~霍金说:在量子学家眼中,宇宙是一个量子海洋!
~~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或说“一对量子的能量交换”而己)
~~毛主席说:敢叫日月换青天!(应该不仅仅是革命的浪漫主义)
~~由人类思想所引领的全面创新变革!
推论:
其一,人类所有的认知范畴,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量子巨浪面前,不堪一击!(辩证法的统一性)
其二,量子巨浪可以由一个念头所引发!(或说“蝴蝶效应”)
其三,老子通过经验直觉能想到的水,定义其仅“几于道”(而不是道)!和老子类似,现阶段人类能描述的也只有“量子”说!
其四,“反,道之动”中的“反”理解为“回归”较合理,即量子海洋恢复平静的过程。
~~~
冒昧:老子之“道”的本意应该不是指“规律”,“弱”才是其真“相”(或说“极微小”)!
~~~
妄言:
~人类发展过程似乎正在酝酿着一场宇宙的量子风暴!
~如此!人类真正应该敬畏的是“念”(或说“思想”),是起念的人“心”!(这或许才是佛祖的本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8 12: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一篇文章,以现代数学理论解释古易象数学,我作回复,古易三生有幸,跨越数千年时空,进入现代化行列。我节录船山象数的义理逻辑应对;“在天而为象,在物而有数,在人心而为理”。“象者,气之始,居乎未有务之先;数者时之会,居乎当有务之际”。……
以现代逻辑套解传统逻辑,能得到什么?令人常感叹!
儒学也论“水”,仁者乐山,仁德心坚如磐石;智者乐水,智若水流。人生运程,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思的终身不倦,智若水流不息,焉有滞腐?人生如是,文化代代传续如是!焉能止于《论语》论儒学?止于《道德经》论老子学?提高到现代逻辑高度,不是无限度地提升孔老逻辑至天堂显荣耀,没有古今之别;或漠然孔老是二千数百年前的理论逻辑,不分历史时空有理论的逻辑次序,尽情鞭挞。漠然有历史时空的客观实在,焉能得孔老的逻辑原真?老子崇水性为柔弱胜刚强,刚强者,“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胜刚强的意蕴,与道法自然的三无为(自然、政治、人生)逻辑相通。正所谓质朴心性人执古道纪道法自然的柔弱胜刚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00: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2-9 17:16 编辑

探讨道学之“弱”,源于对黑氏辩证法中“自由”和“定在”这两个概念的思考。
其一,在辩证法面前,人类所有的范畴,本质上都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和预设性的(或说“定在”)。
其二,这些设定的范畴,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终将被扬弃(或说“消化吸收”)。
其三,能够从容游走于人类的意识范畴和自然界的时空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即黑氏逻辑论中的“真理”)
其四,无论是唯物者的“道”(现代的“量子”),还是唯心者的“念头”,更基础更微小者(或说“弱”)即为“本体”,其表征为“绝对自由”(或说“自在自为”)。
其五,实现“有无”“强弱”之间转化的真正主宰应是这种“自在自为”的本体!
其六,自然哲学中的“规律性”(或说“道”“理”)仅为对本体宏观运动的有限性认知。
~~~
浅论中哲的“本体论”:约有三类
其一,朴素唯物论,如老子的“道”一论,及船山的“气”一元论。
其二,客观唯心论,如程朱的“理”论和陆王的“心”论。
其三,主观唯心论,如佛教的法相宗的“三界唯识,万法唯心”。
~~~
浅见:
中哲中主要概念(如“道”)的内涵再次表现出不稳定性!
或许玄学的“体相用”说能够解释这种“不稳定性”!
~~“道”之体为“个体性”(或说“弱小”)。
~~“道”之相为“普遍性”(或说宏观表现为“柔弱”“可塑性”“可变性”)。
~~“道”之用为“特殊性”(或说宏观运动的“规律性”)!
(如此理解质文先生反复强调的“逻辑相通”应该容易些)
~~~
另,对C先生的问候衷心感谢!祝先生新年安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04:5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2-10 04:57 编辑

浅论古汉文中“概念”之“不稳性”:约有四类
其一,逻辑性关联。如“体相用”说(或“体用”说)。此点可“参”!
其二,形象性关联。如个体情绪化的“托物言微义”。(所谓的“朦胧美”!)此点当“弃”!
其三,抽象性关联。如“道通为一”。此点需“悟”!
其四,综合性关联。如“寓言”“重言”。此点靠“博”!
~~
叹言:复兴路上的第一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0 09: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7-2-10 17:27 编辑

从中哲史的义理逻辑角度,我与楼主见解有出入。
道家的“弱”,认识对象为自然混沌,成认知的自然观是浑然一体的道法自然,非人对自然的自由,更多随动物本能般的生存方式,浑然的人与天地同体,非天地人参有为自然的生存方式,知有无与知幽明的思路差殊。现代社会的经济路,知幽明的天地人参,只有天地人参创新思路的知幽明,方是人的真正自由。定在,有荀子物物道之定在,有老子物化道之定在,不同性质的思想体系有不同的定在。现代社会之定在,绝对是荀子物物道定在的存在音容天,非老子道法自然的有无物化道。
其一,在辩证法面前,人类应用的范畴分两类:一是天道的“物物为能过化”,所说临时性的过渡性与预设性,可以成立。二是人道诚信,“性性为能存神”,应用的范畴意涵具有永恒性,不可易变,随物物过化而深刻化,有限具体与无限抽象的辩证统一。正是人道诚信具有永恒的哲学意义,方有会通古今通义的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
其二,关于设定范畴的“自由”过程,人道诚信,新故相资新其故,新形式取代旧形式,新范畴深化旧范畴,致范畴意涵不断深刻化。天道物物,日新而不用其故。
其三,真正的“自由”,能够从容走于人类的意识范畴和自然界的时空限制,必然是理性的自由,非是一人之正义的自由,非一时之大义的自由,而是会通古今通义的理性自由,成就经世治用的理性自由。
其四,唯物者与唯心者都有道,道者路也,不同路而已;都有念头,强与弱,知幽明与知有无等。都有本体,传统儒学言中庸体用。宋明理学是中为心体庸守常;张载与船山是中为体庸定用。表征为“绝对自由”,有客观条件。请研究天命意涵与性命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至于命,客观条件限定;穷理尽性,绝对自由。“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有限的客观条件下的有限自由,突破而改善客观条件,走向无限的绝对自由。
其五,自由自在的本体,知有无转化的真正主宰,知幽明道,人能弘道的顺天而制天,精于物者而物物。强弱转化,离不开神参的天之所以能参,一分为三的辩证法,神参两体理一。
其六,规律性,道之理,理之道。孤理或孤道,没有规律性。理道的一物两体,方有规律性。人类对理道(事物)的认知,有一定之理;践行,有一定之道。理是神理而理气的有限具体,道是理成势者,势成理者的理势天,有限具体的理势之道。事物本质,物理事则成理则的客观规律性;事物,人也,一定理道条件下的事物运行,本体宏观运动的有限性认知。
浅谈中哲的本体论:
其一,请研究张载《正蒙·参两篇》探究厐朴一分为三的辩证法思想,再作定夺。
其二与其三,程朱是客观唯心,陆王是主观唯心。至于佛,实相入空境,人生是幻化,从哲理角度,似无相干,不作归类罢了。
从古今演变的逻辑角度,所言中哲主要概念的内涵表现不稳定,未知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如中庸,孔子理解是“通于人而不合于天”的心性中庸;宋后成心性人事一体的体用中庸。宋明理学是“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而不知变”,中为心体庸守常的中庸体用,船山是“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焉”。中为体,庸定用的中庸体用。哲学圆圈定在成稳定的船山中庸体用论,不是文化传承?现代社会更新应用的中庸体用?
我所说的逻辑相通,更多指范畴之间普遍联系的逻辑相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03:1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2-12 06:06 编辑

浅说船山之“道”“器”论:(发于《思问录.内篇》)
~~“器”(“形而下者”或说“物质层”)为“道”的现象。
~~“道”(“形而上者”或说“精神层”)为“器”的抽象。
~~~
从其“气”的角度看:
~~“道”为“气”之用;“器”为“气”之相;“动”为“气”之命!
~~“气”概念的内涵很是丰富。健、顺、诚……!
~~有将“气”人格化的端睨。(此点有待深入)
浅见:
~~夫子的反思,表现出对儒学体系重新构建的迹象。
~~其论述过程中的思辩方式,确源续于《易》和《老庄》!
~~~
冒昧:只有辩证法的部分特征。(如自在转化不完整)
应为“天人合一”新式解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04:2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2-12 04:53 编辑

回质文先生之述:
其一,“物物道”“物化道”,本质上都形而上论。区别仅在于角度!
其二,“诚”之类概念是“道”的表征之一!
其三,关于“无限性”“知”等,它们与“规律性”相同,其本质皆属知性范畴。
其四,佛学的思辩体系对中哲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且不可或缺。
浅见:
~~人类的思想一直在“永恒”和“自由”中转圈。于“独断”和“怀疑”间反复。
~~方式:思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2 10: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7-2-12 12:10 编辑

儒学研究人的哲学文化。天地,万物生化的天地自然;为天地立心,物物生化的人之天地自然。天地物化自然,乃物物天道的人物之性,人为立心之心性活力存天地境界,共由理道的为天地立心。人,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为,心性内外的一物两体,人能弘道以顺天而制天的儒学自然观。与老子“知于天不知人”的物化自然观比对,物物道与物化道之间,认知自然的知幽明与知有无之间,思想本质的极大差殊。
人的活力性范畴是“气”,从自然气化进入人的气化研究。习以性成的活力源是气,理在气中,气以理生乎质,成就性之量变与质变的气质之谓性,天命之性条件下的气质之性,儒学的性命学。气有二层次,驳杂不一者,性之理的理气范畴;气之精粹者,性性之理的神理范畴。性与性性,心性学与心性哲学。神理与理气,天命与性命,一物两体的道器理论。“性命一也,理气一也”,实践理性的一物两体;神理与天命,神参理一两体的文政道之導,船山所说圣人有为的文与礼。道之導与器之道的神参两体理一,逻辑通顺阴阳天道之诚明道,诚者天道与诚之者人之者的一物两体,生民立命的各正性命,循理而应乎事物,实至名归的物物诚道,精于物者而物物,非老子的物化道。逻辑通顺于仁义之信道,心统性情生民立心。孔子忠恕人际的理情理欲;船山仁恕天下的理情理欲,所以有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的情功路;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合理公平的社会原则通行的情贞路,精于道者兼物物。心统性情的功贞情,天下仁恕成就人际忠恕的信者人道,仁统同与礼明分的一物两体的神参理一。逻辑通顺于存在天,文政導的存在理势天,導向成器之道的存在音容天。“容有迹而音无方”,确立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心性唯物;“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确立是“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心性原动力多路向的人心之“疑”,心性辩证。存在音容天的心性基础,人物之元有精微之几,关乎民生利益;鬼神心性的危微之几,关乎民情动态。知几其神,神参矛盾理一,逻辑通顺于矛盾因果证验的刚柔地道地曰示,非诚之离明,明之离诚,是否明诚合一的神参理一?检验的标准,富有之谓大业的神参知精微之几,易简理得的易简立本,“人事尊卑,义奠于位;立纲陈常,义辨于事”,是落实乾刚健坤柔顺心性理则,刚柔主体运行的客体基础。日新之谓盛德的神参知鬼神的危微之几。人之大患私与蔽而已。私有善恶,蔽生是非,“善恶是非,义判于几”。私蔽相生,私因蔽而恶性循环,礼崩乐坏的质野心性;蔽因私欲恶性,遏情淫极端的质野路,走另一极端的情罪文史路。失去质文中庸的情功贞路。“生死存亡,义殊乎时”,时中的中庸体用。始以建中,终乎大始,大中涵化的实函斯活,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天人之继的继之者善(天),天人合一的成之者性(人),还源于原动力为始奏活力人的文化文明,“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道体自然之化。“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神参两体理一,也是厐朴一分为三的辩证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12 10: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君主专制时代出现第一大动乱期的魏晋南北朝,儒道佛三教并立,为后世专制的文化定论定调。走到五代十国第二次大动乱期,内则道佛成虚无自然(无为人生)与空境人为(幻化人生)的逻辑连体。外则儒术,道德内修位置失去,儒学复兴的恢复道德内修位置,再续是儒道佛并立的文化互补,治世道德通行,乱世道佛通行。出入道佛有两条路,一是理学与心学,融入道佛成就非实学的道德内修学,天理浑然,人道当然之理的唯心教条,尊卑定理成事物定理的性即理;仁心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一是究其所以然之理,斥道虚佛空之妄论,坚执理气相函,理在气中的气本说,物物为能过化,性性为能存神,一物两体成天之所以能参的辩证理论。出入儒道佛的文化互补,承张载气学而开出船山实学。应对君主专制的文化环境,缺失佛理思辨,没有自然与人为并联的道佛连体;没有理学与心学的儒道佛互补,也没有张载气学与船山实学的孔脉理传承的理论理性,也就不可能有孔儒文化的第一个哲学圆圈。真切理解张载气学和船山实学的逻辑原真,必须要研究佛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3 02:36: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2-23 03:22 编辑

浅说“本体”(源于“实”学之“气”,和佛学之“空”)
~~辩证法本质上为关系型说,其理论前提是建立在“本体”之上的。或说“存在”论是其出发点。
~~辩证法的表现形式为“圆圈”理论(戓说‘圆满’)。
~~本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为,即能动性,也是绝对自由的根源。
~~本体的基本特征之二是自在,其表现为“孤独的”“不生不灭的”式的本源。
如此:辩证法属本体的宏观表现的规律之一。
推演:
其一:源于“存在论”的逻辑说,在面对“不存在”论时,“不存在”(或说“空”“空性”)能否永恒决定了逻辑的普适性(两者又内含悖论)。
其二,“真理就是全部(黑格尔)”,但没有包括“空”。
其三,本体实质上也是预设性的。
愚见:即辩证法自身也是“有限性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23 10: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楼主讨论期间,《逻辑解读:文化套解与文化质正》成腹稿。楼主看看,知我见解。
自满清的文化逆转,五四运动对儒家文化的批判错位,文化乱相,传统文化理道浑浊不清。进入中西文化碰撞期,两种不同文化环境成长的文化理性之间,互相解读,包括文典翻译,逻辑解读是否出错缪?导致传统哲学的文化传承雪上加霜?马哲生产力与经济基础两范畴的生气活力,传统理论雏形是荀子物物道,还是老子物化道?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不是船山论述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物则概念?方有唯物的理性逻辑,能离开物欲及物则概念谈唯物?存在音容天,“容有迹而音无方”的终奏以物。也是本体论的中为体庸定用之顺乎物则,“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精于物者的天道物物,不是生气活力的生产力与经济基础两范畴?上层建筑導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限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或停滞,不是精于道者兼物物,形上文政導向形下器之道的生产关系总和?形上導的存在理势天,成然的存在音容天,“音以节容,容不能节音”,心性原动力的多路向,不是“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的心性辩证?能离开文政形上導谈辩证法?老子道法自然三无为,都没有生民立心立命理论的实学心性,是文明人的心性文化?传统理性予以否定,进入中西文化碰撞期彻底翻身,成为代言中国哲学的朴素唯物?是否逻辑解读的错谬导致?
今年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工程的第一年,天命来临,当“惊喜若狂”般乐观,想起船山躲进深山研著学问,其实学体系沉寂三、四百年未昭明,对现时文化现状还是客观点。论坛称我为老先生,生命有限,更要现实不敢企盼。所以,全部精力放在传理论理性逻辑次序的探究,会通古今通义,希望能清晰传统哲学的原真理路,摆在重心研究国学的人群面前,不要再盲目的挺儒或反儒了,究其所以然之理道,必须明晰宋后两条儒学路:一条是循守理所当然之道,尊卑定理的专制儒学路;一条是究所以然之理道,神参两体理一,民本实学的唯物辩证。谁是真正的传统优秀文化?摆在重心研究西方文化的人群面前,当要思考百年中西文化碰撞所发生错谬的逻辑解读,西方文化套解所发生邯郸学步与囫囵吞枣的文化现象,深入本质,探究而明晰义理会通的文化规律。两种不同文化环境成长的理论文化之间,在尊重文化独立性前提下,互相质正和质实,方能实现义理会通的殊途同归。专心致志的文化探究,尚未遇知音认同者,怪我的理论*功夫未到家吧!仍须努力!再看现时的文化乱相路,缺失真正的学术权威为“裁判”,没有一锤定音,引领学术潮流,这又是文化研究现状的悲哀。只能无奈之中默默耕耘,寄希望是:于无声中听惊雷:神参擂鼓续新章,雄鸡唱晓颂朗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2:03: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2-28 10:39 编辑

回文质先生之述:(个人浅见)
~~“东方的实体统一性的观点”“是哲学发展的基础,但不可停留在那,不予较高推进。”(黑氏《小逻辑.本质论.实体关系篇》)
~~夫子的内篇中也是侧重于统一性,而对于个体自身的辩证发展,具体到“道”与“器”(或说“形式”与“内容”)之间,如何完成自由转化的论述,未明晰,少严谨!故而说其“不完整”。
~~究其根源,自然科学的短板,拖累了其理论在微观层面的圆满。故其局限性已难免!
~~建议先生在贴文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概念(除非必要),做条理化简约化论述,避免因古文理幽晦涩,人为阻碍了观者参详深入!(或说“不利于文化传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3 13: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儒学最高水平的船山学,毕竟是自然经济时代民本政制的思想文化,非现代商品经济时代民主政制的思想文化,所以有古今、中西的文化转换,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中国化的现代文化体系的建构。船山学是古今中西文化转换的中介点,完成文化接轨,建构现代文化体系的基础文化。现代文化必要建构适应商品经济规律的人道理欲观,在船山人道理欲观理论基础上建构,非停滞,会通古今通义。人的心性哲学的义理文化,古今不可易变,随物物过化而不断深刻化,成形自然经济时代与商品经济时代截然不同文化性质的人道理欲观。若守旧不开新,走到僵化至极必异化,流入唯心教条路。
道器范畴,分属形上文政導与形下器之道。器之道乃存在音容天,实践理性是“性命一也,理气一也”的一物两体;文政導是存在理势天,理论理性是“天命一也,神理一也”的一物两体。厐朴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法,以一分为二的一物两体矛盾辩证为文化基础,显然仁智性质的圣神形上導,智慧结晶的辩证方法*论是:神参两体理一的一分为三。所以,道器两层次,器之道的存在音容天,辩证法的基础理论就是一分为二的一物两体;形上文政導成就天之所以参的辩证方法,就是一分为三的神参两体理一。道器之间的层次理论区分,都是清清晰晰,明明确确的。
存在音容天,一切的心性范畴,都是立足个体,理道整体,理一分殊的仁统同与礼明分。凡是民本实学,都是坚执“循理而应乎事物”的物物道原则,视富有日新为一体,心性文化文明的继善成性,即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整体性,“进退存亡,义殊乎时”,通民情,挺民生的音容相资相成,始以建中,终乎大始的中庸体用。也有礼义明分各正性命的分殊性。性命分殊,不是张扬个性的实学心性?“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归入理一的礼义明分,释放活力的整体理则:“人事尊卑,义奠于位;立纲陈常,义辨于事”。人事合理分工理论的易简天下之理得,心性理则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善恶是非,义判于几”,知几神理,落实是合理公平社会原则的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相反,专制文化强执大一统的尊卑定理,以理杀人的扼杀个性,此就不用赘言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3 16: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建议我改变文理晦涩,以往多网民也提醒,我亦尽努力改善之余,有想法。西方文化套解,现时通行的哲学用语,概念范畴及理性逻辑,都是沿用西方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用语,概念范畴及理性逻辑都迷乱不清,异化并丧失了传统文化原真理路。从表层的范畴意涵,到深层的义理逻辑,触目惊心,都是众说纷纭的莫衷一是,还象是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自强独立的文化民族?以现时迷乱的传统文化理论,能表述出传统文化的原真理路?以西方文化可以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老子学被曲解成非已有证验,缺失传统心性学与心性哲学的精深研究,所认知西方哲学的唯物与辩证,以及相关的理论,是人的哲学吗?百年文化乱相路走到何时方尽头?挺儒与反儒的历史论争还要持续下去?儒道佛的文化互补,还要让社会的治乱循环持续下去?现在提出建设中国话语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当要吸取百年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传统的哲学用语,概念范畴,义理逻辑清晰,方能探究传统哲学的原真理路。必须扭转现时西长中消的文化形态,以中国文化质正西方文化,回归中长西消的钟摆惯性。在尊重文化独立性的前提下,中西文化之间的互补质正,正确的逻辑解读,方是实现中西文化的义理会通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04:56: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方法*论角度: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说,都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的预设。或说“中介性”!
~~本质为众多的认知模型之一。(这类模型本身并非“真理”,或说非“恒”)
~~目的:方便探索。
……
至于:中西哲互照
~~从中医与西医的理行角度可见一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04:5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3-11 03:30 编辑

思维本身即是一种“解放”
~~(小逻辑.本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0 05:05: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3-11 03:32 编辑

“独立性”本质即为“同一性”
~~(小逻辑.本质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1 08: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若有兴趣讨论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的辩证法理论,请看我的主题文章:《一分为三与事不过三》、《神参两体理一的道德观》、《一分为三与理道中庸》后,最好再看中国文化书院王院长以中国智慧为题的授课后(凤凰·国学有转载),就一些相关的哲理问题再作讨论,也许更易切入。先讨论中国的哲学理论,楼主再以西方哲学理论切入,探究中西文化的同与异,不知楼主同意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00:56: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3-12 01:17 编辑

愿遵先生之言,只是在下才疏习积,还望多指正!
……
浅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源于先生推荐)
~~多样化放到一起,就会产生新的事物;相同的东西放到一起,这个事物就没办法继续发展(凤凰.国学中王院长之释)
如此:异生异,同则不生!
冒昧:
其一,此论似与“太极生阴阳”观点相左。
其二,“同”“异”本为预设!故该观点表现出形式逻辑中固有的局限性!
其三,实属经验认知中浅层反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2 09: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实生物,同而不继”,理一分殊的和同矛盾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有相成和相反的正负向。相成正向是理一分殊的和而不同,仁统同理一的各正性命,礼明分的性命分殊。百虑一致的殊途同归,“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实践理性之性命与理气,以及大中涵化中庸体用论,“和实生物”的和而不同。相反负向是理一分殊成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同而不和,浑然天理成当然之理,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存天理去人欲的文史情罪路,失去循理应乎事物的富有日新之价值观,非继善成性之善性,“同而不继”。其理论错谬是宋明理学推崇仁统同的整体性,漠视礼明分的个体性,漠视分工合理的性命分殊,分配合理的公平原则,中为体庸定用的体用原则。《神参两体理一的道德价值观》文贴中五的段落有陈述。
依愚见,太极生阴阳是道家纯自然观念,非儒家的有为自然。张载言太虚即气,一物两体之阴阳,气也。人文与自然一体,重心是有为自然的文化主体活力人。缺失人文,道家是自然的物化道,儒家是精于道者(人文)与精于物者(自然)一体的物物道。太极是理势所成的一定之理道。所以船山说:“道建阴阳以居,阴阳与道为体”。显然一定之理道的道建阴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3:4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3-12 14:27 编辑

观先生之论,本人浅见:
~~中哲的出发点是“人为”的循践精神,即“天人合一”后的“循天理,尽人事”。
~~诸子百学中,无论是争“有为”“无为”,还是辩“为仁”“为利”,本质都是围绕“为”这个点而展开。(或说“践行”)
~~尽管其中也有“理”“气”的本体论,亦不乏思辩的理性说,究其核心仍是服务于“为”的发展过程之一。
与之相较
~~西哲则为注重“理性”的认知精神,“主客二分”即成必由之始。其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的特征则是正常现象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5:16: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云客 于 2017-3-13 04:30 编辑

换个角度看“知”
~~“哲学”一词源于古西希腊,意为“爱智”!
~~代表“智慧之神”的雅典娜生于宙斯的大脑,反映其地位之尊宠。
~~西方对知识产权久远的立法保护,使得崇尚知识的社会文化,早已形成良性循环。
反观东方:
~~“知,争之凶器”,“天下大乱,每每在于好知”。(庄子的定性说)
~~“八娼九儒十丐”。(元代知识份子的社会地位戏说)
~~东方神话中也只有一个“文曲星”,属天庭管理中配角类的小神职。(表达对知识份子的最高定位)
~~佛学则更甚,人类的“识”“知”在藏传佛教的“时间之轮”图中,画成“一只被绳子系住脖子在树顶上蹿跃的猴子”!
(大慨也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诚然这种“反抗”造型与黑格尔的“思维就是一种解放”说类似,即‘知’的功用在于‘挣脱束缚,追求自由’)
~~关于“科举制度”,本质是为“安天下读书人之心”(即“维稳”)以便于君主管理。(或说“有益的补充”而已)
至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实属鲁迅狠批的“精神胜利法”。
故妄说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3 04: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非单一化,有多层次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一、天道酬勤的天人合一。诚者天之道,诚者,实也。事物内涵的物理,格物穷物理;诚心者人之道,诚之者,实也。事物内涵的事则,致知穷事则。诚道的天人合一,穷物理事则的格物致知。天道元亨利贞诚,诚道的天人合一;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格物致知的穷物理事则之天下之变。天道酬勤的天人合一。
二、天道元亨利贞诚与人道仁义礼智信之两体理一,诚信道的天人合一。其中,天道元亨利贞诚,天道酬勤的天人合一。人道仁义礼智信,信,是社会心性文化效应的人道形态。仁义礼智的核心是仁与礼。仁内的道德心主持,礼外指言行为规范路。义于仁,宜也;仁心非仁义,以礼义质正和质实。义于礼,路也,言行的礼义规范路。智有知与智,知物理事则为知,礼的知识体系;智是辨人做事,“人事尊卑,义奠于位;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归属仁心之宜,成大用于礼义规范定中庸体用。所以,仁智同体的智内神外,神参的仁智同用。仁义礼智信的人道彰显,推动天道元亨利贞诚,诚信道的天人合一。
三、物质文明与社会文明,回归原点:心性文化文明的活力主体。继之者天人之继,成之者却是人的心性文化文明之性命体生生不息。儒家的心性哲学,探究继善成性的天人合一。
四、船山道体论的人、天、物程序:“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显然天人合一的道体论。终奏物,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始奏人,心性活力的文化主体;中奏天,形上文政導的存在理势天之神参,成形存在音容天的音与容两体理一。存在音容天有人物之元,心统性情有理情、理欲与质文心性的两体理一,神理于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存在音容天潜藏鬼神之绍,心性的危微之几,神理于质实鬼神,顺应民情,《易传》的“明有性情,幽有鬼神”。再度深刻,“明有礼乐,幽有鬼神”。质实鬼神,顺应民情,仁礼、礼乐的神参两体理一。礼处在仁、礼之间的中介点。礼外而仁乐皆内,仁是心性道德之人为,乐是心性快乐的自然需求。心性内的人为与自然矛盾体的仁乐关系,恰恰就是礼义规范成社会秩序井然的心性内的两大要素。顺应民情之神参两体理一,社会和谐成然,仁德和谐与快乐和谐的明有礼乐。天人合一的道体论。
天人合一的道体论,已蕴容一、二、三的天人理论在内,有别于西方,显然传统文化特点的天人之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3 04: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为循践精神有个性人心与整体道心,习以性成的各正性命与性命分殊;有道器高低层次,天命与性命,神理与理气,即理论理性文政導的理势天,与实践理性的音容天之间,心性哲学与心性学,都有心性内外。一切人为动因有自然基础,理性的心性唯物。世间无纯自然,人为之自然。人为循践自然,存正负向,质正人心的心性辩证。正向有为自然,负向两极是无为与妄为。历史逻辑己清晰,现实逻辑可证验。
循天理,天理如同被打扮的小姑娘,千人不一。循顺物则天下之变,物理事则为天道理则之循天理。尽人事,透彻理解不简单。人事往来成古今,一是人事分工的合理性,“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心性理则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功能价值是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各正性命,性命分殊。于天理达人欲的心性人事之仁礼本体。二是合理的分配,公平的社会原则,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三是大中涵化的中庸体用,实函斯活的质量互变。尽人事有哲理境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西哲学的文化共通点,都是爱智。不同的文化特点,有不同特点的智慧文化。智内神外的智神合一,神参两体理一的一分为三辩证法,中国智慧。至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世俗问题,请参阅我的主题贴:《生命核心与生命性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