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82|回复: 1

[原创] 宿迁刘马庄巡检司的兴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6 16: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宿迁刘马庄巡检司的兴废
                                                                                       王晓风

       第一次听说皂河有个徐衙门是在六七年前,皂河镇区有一位相熟的徐老兄说要送我一棵石榴树,正好我当时刚刚开始建设的农业园里正需要一批乡土树种,于是就带人到他家去移植,那棵石榴树足有碗口粗,三个枝杈如龙爪张开,直刺苍穹,可谓清奇古怪,树冠遮阴覆盖大半个院落,因为徐兄要扩建堂屋,小院无法容纳这棵古树,便将此树赠给了我。
       挖树的时候,就有几位高邻过来说可惜了,这是原来徐衙门里面的树,树龄得有几百年了,我听了很感兴趣就问徐衙门的事儿,邻居们说这一片原来就是皂河的徐衙门。我以前在县志上知道皂河有个千总衙门,皂河人都称之为千衙门,属于河道修防营管辖。经过我反复考证,后来在皂河龙王庙的东北方向找到了具体方位,但对于徐衙门倒是第一次听说,于是就认真地问那几位高邻,有关这徐衙门的具体情况,但由于年久日深,这些人也不知道徐衙门的来历。都说徐老兄的祖上便是这徐衙门里面的长官,有可能这徐衙门就是以徐姓官员命名的吧。
          DSCF2519.JPG
       但徐兄本人也对于这些情况不太明确,只是告诉我他家前后院墙和房屋的地基都还是徐衙门原来的地基,我仔细地查看那些露出地面的地基部分,发现都是一块块宽大厚实的大青砖砌成的,这些青砖的规格甚至比皂河龙王庙里的原来使用的青砖还要大很多。
       我后来访问了很多老者,大都能记得龙王庙以北一里左右的居民区,原来就是徐衙门所在。徐衙门最广为人知的是有关一批财宝的传说,据说在民*国的时候,徐家曾有一个长工,凌晨便起来给主家推磨,磨制煎饼糊糊,正在推的时候,忽然磨道上被踩出个地洞,那长工定睛一看,地面上竟然被踩出一个窖藏来,这长工胆大,立即进入窖藏里面,发现了一口大缸里,满满都是金银财宝。他立即将这些金银拿上来,连夜便跑回老家,买地盖房,发家致富,再也没有回到皂河。直到解放以后,当地贫下中农批斗深挖分浮财的时候,他才将这批财富的来历说出来。但不知是徐家哪一位老爷,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将这笔财宝埋在地下,终究便宜了外人。
       本地老人说,就在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徐衙门那里还有好几十间青砖青瓦的老屋,以后大队部逐渐将其划成社员的宅基地,于是那些老屋便被村民拆了,重新盖上民房,形成了这里上百户的居民区。
       衙门是古代官署的民间说法,古代老百姓大多搞不清这些衙门的具体职责,确有不少地方直接以官员的姓氏来称呼衙门,比如说蔡集镇牛角村原有陈老衙门的说法,但究其实际是个负责水利工程的陈姓下层官员驻地。那么,这个徐衙门会不会真是以徐姓官员为首的一个官署呢?经过我认真查考和反复研究,发现这个徐衙门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实际上,这里原来是一个巡检司衙门,民间当时大概称之为巡衙门,以便和不远处的千衙门区别开。后来巡衙门在清朝末期被废除,天长日久,民间便糊里糊涂称之为徐衙门。
       巡检司之设始于五代,盛于两宋。而江浙一带在关防要隘之处设立巡检司的制度,一般在元明时期,大多数是州县所属的捕盗官。皂河境内在明代洪武年间便有直河口巡检司之设,地处今天镇西王营村和八井村之间,但随着直河口后来废淤,这个巡检司也被迁移他处。
清代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在直河口之下开凿皂河和中运河,皂河口一带便成为河道工程以及漕运码头重地,皂河集随之闻名大运河上下,地理位置越发重要,靳辅在康熙二十四年奏告朝廷,将原驻刘马庄(今新沂市城区)的刘马庄巡检司迁至皂河集,负责修防黄河北岸汛地事宜,将运河主簿迁移驻扎皂河集,“修防运河汛地,上至邳州界,下至皂河口”。
       这一点在嘉庆年间的《宿迁县志》中也有记载,其卷三《职官》中记载道:刘马庄巡检司巡检一人;刘马庄巡检,旧住刘马庄,移驻皂河。
从刘马庄巡检司的任职官员记载上来看,有明确记载的首任巡检朱式榖,是在雍正十二年上任的。最后一任巡检是汉军镶蓝旗人蒋思彧,咸丰十一年离任。从这个时间点上来看,和咸丰年间黄河改道离开宿迁之事有关,而沿袭千年的运河漕运也在这个时候改为海运,宿迁和皂河的运河节点战略要地的地位一落千丈,刘马庄巡检司大约在此时便被裁撤。在这期间,有据可查的有五十人担任过刘马庄巡检司巡检一职,其中确有几个徐姓官员,如北京大兴人徐大成,是乾隆49年前在任;浙江山阴人徐世浚,是在嘉庆四年前在任。
       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档案记载中,刘马庄巡检司官员名资料并不齐全,只有雍正年以后的记载,原在刘马庄职官资料缺如。康熙年间移驻到皂河前几十年的资料也无法查到,笔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刘马庄巡检司当时被靳辅迁来皂河以后,为了便于指挥,在督修中运河时期,靳辅便让手下官员兼任巡检,不属于地方官员,故而地方上便未加以记载。
       有关资料表明,刘马庄巡检司从现在的新沂市城区移驻皂河以后,宿迁县署在刘马庄原址重新设立了一个“新安镇游击衙门”,一篇署名庄树奎的《新安镇游击衙门》文章中说:“游击衙门级别不高,但其行使的权力却与明清时期的“县衙”不差上下。其职能(包括其下属机构)负责粮仓、库狱、督弁、操巡、防守、巡缉、弹压、稽查等等。遇有盗窃、抢劫、杀人、放火、强*奸、贩毒等刑事案件,可以自行逮捕、审讯、判刑。情节较轻的判处打板子、戴枷游街示众等,时间十天半月不等;够上判处徒刑的,宣判后交予地方监狱服刑;判处死刑的,报请上司批准后,由游击衙门自行执行。”
       从以上的描述来看,这篇文章记叙所谓的游击衙门的职责,实际上还是原来的巡检司的翻版,因为巡检司属于基层官府行政部门,在地方上完全负责以上所说的那些事务。此文的作者记叙的这个游击衙门却属于军队武装,清朝军职官员是不太可能这样插手地方事务的。因此,原文是把游击衙门和巡检司混为一谈了。据说这个游击衙门“共占地50余亩。位置在原服装三厂和新安小学一带。新安镇游击衙门的建筑布局,沿袭了明清的官府建筑风格,与清朝的“县衙”大体相同,”还设有辕门、仪门、大堂、二堂、以及羁押犯人的牢房等。甚至官员出巡还有仪仗,这种种特征都显然是地方官员的官署而不是武官的行营。笔者推测这个游击衙门大概是在原有的刘马庄巡检司移至皂河以后设立的,清代的宿迁有两个河营设立过游击的军职,一个是河标右营,与顺治五年设立,设游击一员,驻地洋河镇。时间地点都不合乎新安游击衙门的说法。另一个是淮徐河营,亦有游击一员,是在雍正六年设立,但驻地没有记载,从时间段上来看,有可能就是这个新安游击衙门。因为原来的巡检司迁走,衙署空置,就驻扎在原来的刘马庄巡检司署内。原文还说这个游击衙门下辖六“汛”,如宿迁城守汛、宿迁城外汛、隅汛等等,这些都属于没有搞清楚史书*记载的讹误,《宿迁县志》记载明确:淮徐河营和其他河营平级,不曾辖有任何汛。皂河汛、古城汛属于宿虹北岸河营管辖,宿虹南岸河营下辖洋河汛、蔡家楼汛、周家楼汛。而运河营下辖运河汛、宿迁汛。此六汛各有其位,不存在什么宿迁城守汛、城外汛。至于隅汛,是窑湾附近的隅头汛的简称,清初就被裁撤。
       地方资料表明,原有的刘马庄巡检司迁至皂河以后,刘马庄横遭天火,损失惨重,当地人只好在原址重新兴建起一座集镇,为了不再重蹈刘马庄的覆辙,便将这个集镇命名为新安镇。
            DSCF6482.JPG
       当时,皂河镇内已驻有黄河北岸修防营和皂河汛千总衙门,另有运河主簿衙门、户部巡关衙门,这么多的军政部门的驻扎,使得小小的皂河镇内冠盖如云,热闹非凡。当时的刘马庄巡检司,在皂河只能算是小衙门,在御马路和秃尾河之间的河堤上建起一座不大的官署,从本地一些老年人描述来看,这个巡衙门也设有门坊、穿堂、大堂、后堂、厢房、书房、囚室等建筑,门口还树有高大的旗杆和很威风的石鼓。
       明清历史资料显示,地方上确定设立巡检司属于重大的行政事务,是要报经朝廷反复审核才能确定的,因此,只是在非常重要的地方才会设立,一般州县下属不会超过三个,巡检司的长官虽说只是知县的佐官或副贰官员担任,但相当于现在来说,也相当于副县级的行政单位。在一些边防重镇,巡检司官员的权力很大,比如最有名的明代澎湖巡检司,可以管辖到今天的台*湾岛全境。巡检司一经设立,便属于封建王朝官僚体系中较为稳定的一员。无论这个单位迁移到何处,都还是保留原来的名称,例如邳州辛安巡检司,清初原驻州西四十里辛安镇,后移驻他处,仍称辛安巡检司。乾隆27年9月,桃源县(今泗阳)古城巡检司移驻到史家集,但仍然叫古城巡检司。
       前文所说的徐老兄,他的家里至今还保存一块巨大的木匾,据说原本是其祖上在堂屋悬挂,材质是实木髹漆,足有一张大单人床的规格,但可惜的是匾额上髹漆的大字完全被毁,字迹无可分辨,只剩下落款的“溥和”二字以及纪年勉强可以看清,该匾曾在我处参研数月,但实在是无字天书,老夫亦无法参透其中奥秘,只有将其原物奉还了。




                                                                                                                                          王晓风
                                                                                                                                 2016年9月19日于金龙湾


参考资料:
清代嘉庆年《宿迁县志》
清末《宿迁县志》
清代崔应阶编著《靳文襄公治河方略》
徐州文史网站《新安镇游击衙门》作者:庄树奎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10 銀子 +2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10 + 20 史迹墨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16: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古越加分鼓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