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0|回复: 9

[其它] 所谓“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4 13: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庸》第二十章 子曰:“仁者,(爱)人也,亲亲为大。即,所谓仁,就是爱人;仁者,就是爱人的人。但需要知道,所爱的人有亲疏远近之分。

    《论语·雍也》子贡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仁者,可以按自己的欲望去帮助(立:树、达:实现)人。这一句,进一步体现出来“仁”的本质意义,即,所谓仁,是要靠布施的,施仁(政)也,显然霸道。对应的句子是《论语· 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话的完整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迫其他人喜欢;自己喜欢的,可以强迫其他人喜欢。这就是所谓:仁、仁爱、施仁。

    孔子的仁爱不同于墨子的兼爱,墨子的“兼爱”主张对所有人的爱的程度相同,没有上下左右的差别,也没有等级的差别。因而受到孟子的攻击,《孟子·滕文公下》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显然,儒家的(爱)亲是虚,(爱)君才是实。即:所谓仁者,爱亲是虚,爱君才是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3: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一个帖子说“爱分亲疏”,跟帖的说法也比较模糊,因而觉得有必要专门回复下。也在这里贴下。

   “爱分亲疏”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子曰:“仁者,(爱)人也,亲亲为大。即,所谓仁,就是爱人;仁者,就是爱人的人。但需要知道,所爱的人有亲疏远近之分。

   孔子的仁爱不同于墨子的兼爱,墨子的“兼爱”主张对所有人的爱的程度相同,没有上下左右的差别,也没有等级的差别。因而受到孟子的攻击。《孟子·滕文公下》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显然,孔孟的爱不同于墨子的爱,当然也不同于西方的博爱。所以,我们在讨论爱的时候,有必要首先对爱作个定义。一般以为,爱-就是一种无私的付出。或者,也可以扩展地说,爱是一种真诚、信任、宽容、理解、关心、无偿地付出。

    具体来说,之前猫眼有一篇文章,说一对美国夫妻收养了一个中国的无手臂女孩故事,很感人,这就是一种无私的付出,这就是爱的内涵。我们通常会说,父母对孩子是无私的,因而可以称为真爱。而如果爱分亲疏,那就是说,爱的内容、形式、程度、方法、本质,可以不同,那还是爱吗?比如,你觉得爱有大小、多少之分吗?你同意打是亲、骂是爱吗?皇帝说他爱人民,那是爱吗?那是虐;大臣说爱皇帝,那是爱吗?那是臣服。

    所以,所谓爱分亲疏,本质上那根本就不是爱,那只是一种以爱作为名义的绑架,是一种功利。从这个意义上,其实非常多的中国人还没有搞懂什么是爱。不过,你可以因为从来没有爱过,或被爱过,而不懂爱,但请你千万不要玷污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3: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oper 于 2016-10-24 13:38 编辑

上次说了“仁”字,说明了仁的本意是爱,仁者爱人。但儒家的仁这样的爱有阶级性,有上下亲疏远近之分(所谓亲亲之杀),它不同于墨家的爱,墨家的爱是兼爱,类似于西方的博爱。比如《礼记•经解》中:上下相亲谓之仁。

    本次想再说个“义”。

    其实,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孔子提出了其中的三个:仁、义、礼;孟子加了个“智”;董仲舒再加了个“信”;后称“五常”。 孔子的三个字在《中庸》第二十章: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杀:级),尊贤之等,礼所生焉。意思是,仁以爱人为核心,但有上下左右之别。譬如,对上,谓之孝;对下,谓之慈;对君,谓之忠;对臣,谓之礼。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义(義),最早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示仪仗;“羊”则表示祭祀品;合意为,置于仪仗之上的祭祀品,表示一种威仪,己之威仪也。故古者书仪为义,义又为宜。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宜,即,适宜之人,符合天道,恰到好处的意思,再通俗地说,义者,就是合德、合仪、合规之人。而评价某人是否能称之为“义者”,其标准就是,是否尊重贤者,是否懂得尊卑有序的道理(礼仪),这是最最重要的。即所谓:尊贤为大,以及贤的等级之别。

    所以,义应以人(贤)为上,不应以理为上。或者说,所谓义者,只能讲立场,不可讲是非,这才能称得上“有情(亲)有义”,否则就是胳膊肘往外拐,就是不仁不义之徒。

说明一下,朱熹的天理是指既有规矩,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自然规律一说。比如:存天理、灭人欲。其实,人欲才是实实在在的天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3: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oper 于 2016-10-24 13:40 编辑

上次说道,仁是指仁爱之心,即需要上下相亲,所谓天地君亲师;义是指处事得宜和合理,即万事均需合德、合仪、合规;而礼则是指对以上仁和义的具体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等。

孔子的仁义礼,其实仁和义是虚的,礼才是实的,这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回复到(周)礼的要求就是最大的仁。所谓“复礼”,就是要恢复古之人伦纲纪。如果哪天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天下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啊。这些都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呀,靠旁人是靠不住的呀。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而何谓周礼?是说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孔子曾严厉地批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个最早用陶俑代替活人陪葬的人,难道家里人都死光了吗?这就是孔子希望恢复的周礼,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力提倡的所谓传统礼仪。

    而通常,当我们在大力提倡所谓的传统礼仪的时候,说明我们基本陷入了老子所言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之境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3: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一生追求“礼”,同时要求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能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关系,据台*湾国学研究者傅佩荣的研究结论:“孔子的早期固定职业,就是替人办丧事。” 他还指出,孔子五十岁前,一直是吹「西索米」(一种乐器)的殡葬业者。哈哈,一家之言。

    至于“智",出自《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省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其意思是,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不善。或者说:人性可以使之善,也可以使之不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时,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时,老百姓就横暴。或者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存在;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您说:人性本善,那么以上的这些都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之心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强加给我(人)的,而是我(人)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显然,孟子的”智“是指知是非,《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且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基础之上。若人性本恶,或非善非恶呢?那如何去判断事物的是与非呢?须知,对是非、善恶、对错的判断,从来取决于不同的立场、角度、价值观。

    同时,孟子的”智“,也不同于现今一般理解的”智“,其意义更像是”知“的意思。

    ”智“通”知“。王念孙云:智与知同。《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知同或作智。《释名》:智,知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按经典或通用知。

    智,汉语汉字,矢口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日即是太阳。表义为口中言语如箭出口而说太阳。内义为,知日,知太阳也,知太阳之阴阳也。知太阳之阴阳者,见之则为阳,不见之则为阴,如日夜,日出后见日光为日,日没(mo)后不见日光为夜,而太阳本身自古至今从未有未无,未生未灭,未阴未阳。故,”智“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显然,其意较之孟子的智,更为广义。

    而现今一般理解的”智“更像老子说的”明“,老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即,了解日常、身边的人和事,只是小聪明;能看得清自己的人,知道事物发展规律的,才是大智慧啊。

    所以,简而言之,孟子的所谓智,就是,知仁,知义,知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3: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信,约信也。义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於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此话可以理解为:所谓信,就是(口头)承诺之事也。然而承诺的事必须符合义(合宜),即:合德、合规、合礼。才能交往并履行承诺,其中《说文》,复,往来也。恭是恭敬人,即自己要谦卑。礼,就是礼节、节操也。也就是说,说出的承诺最终是否需要坚守,取决于是否合义。如果合,则承诺就应该践行,并以合乎礼节之度谦恭行之,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懊悔。同时,要求承诺之人,在言与行的过程中,始终谨慎如一。否则,必将行于苟且之间,悔之晚矣。

    但如果信不及义,也就是说,所做出的承诺不符合义,则可按孟子《离娄下》对信义的理解: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或者,按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只有那些浅薄的小人才会一天到晚的强调所谓”言必信,行必果“,或者还有那些也可以算是最次一等的士。)

    显然,按孔孟的意思,只有小人或最次的那种士才守信呐,上等人不必要,他们是制定标准让下等人执行的人。所以现在守信的都是屁民,要求大家守信的都是那些无需守信的上等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4: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孔子、孟子、朱熹的观点,所谓信,其实就是指一种节操或操守,只唯上不对下。比如说,只有臣对君需要守信,需要有操守,从来没有君对臣需要有操守的;只有妻对夫需要守信,需要有操守,从来没有夫对妻需要有操守的;否则就不符合仁、义、礼的教条,不符合信的本意,就是小人之信。

    这让我想起所谓“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

    舞台上,儿子跪在80岁的老母面前说:娘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此国破家亡之际,原谅为儿的不孝,只能为国(君)尽忠了。然后舞台下一片欢呼,正能量、民族英雄。

    但如果我们把这个桥段反过来。

    舞台上,臣子跪在皇帝面前说:皇上,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此国破家亡之际,因臣家中上有80岁老母,下有3个月的稚儿,请皇上原谅为臣的不忠,只能为母尽孝了。然后舞台下一片骂声,汉奸、卖*国贼。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所谓仁义礼智信的本质意义。当然,2000年前的说法,那时还算合理,如果现在还说,那只能说,中国2000年没有丝毫的进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0: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说了“仁”字,说明了仁的本意是爱,仁者爱人。但儒家的仁这样的爱有阶级性,有上下亲疏远近之分(所谓亲亲之杀),它不同于墨家的爱,墨家的爱是兼爱,类似于西方的博爱。比如《礼记•经解》中:上下相亲谓之仁。

    本次想再说个“义”。

    其实,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个字,孔子提出了其中的三个:仁、义、礼;孟子加了个“智”;董仲舒再加了个“信”;后称“五常”。 孔子的三个字在《中庸》第二十章: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杀:级),尊贤之等,礼所生焉。意思是,仁以爱人为核心,但有上下左右之别。譬如,对上,谓之孝;对下,谓之慈;对君,谓之忠;对臣,谓之礼。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义(義),最早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示仪仗;“羊”则表示祭祀品;合意为,置于仪仗之上的祭祀品,表示一种威仪,己之威仪也。故古者书仪为义,义又为宜。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宜,即,适宜之人,符合天道,恰到好处的意思,再通俗地说,义者,就是合德、合仪、合规之人。而评价某人是否能称之为“义者”,其标准就是,是否尊重贤者,是否懂得尊卑有序的道理(礼仪),这是最最重要的。即所谓:尊贤为大,以及贤的等级之别。

    所以,义应以人(贤)为上,不应以理为上。或者说,所谓义者,只能讲立场,不可讲是非,这才能称得上“有情(亲)有义”,否则就是胳膊肘往外拐,就是不仁不义之徒。

说明一下,朱熹的天理是指既有规矩,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自然规律一说。比如:存天理、灭人欲。其实,人欲才是实实在在的天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0: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美国的选举人制度,50个州中的48个按照“赢家通吃”原则统计选举人票。也就是说,一个州中51%的选民投票给了希拉里,这个州按照人口比例分配的与参众议员相等数额的全部选举人票就都归希拉里了。两个候选人谁先拿到全部538张选举人票中的270张,就锁定胜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0: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媒体,偶像,教宗,现任总统,以及各种拥有话语权的势力,几乎一边倒地表态支持希拉里的状态下,美国白人选民总体镇定地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判断(据说民调时被询问者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愿,怕因为政治不正确而惹来麻烦)能力,最终让川普胜出了,从这点可以看出,美国白人的心智,以及独立性无疑显得非常的成熟。

大家不妨可以充分地想象一下,如果这要是发生在x国:媒体几乎一边倒,势必影响一大批所谓读书人;偶像登台一呼,势必影响一大批追星小屁孩;再加上教宗出来喊一嗓子,势必又影响一大批信仰者;最后现任总统一忽悠,体制内的必然纷纷响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以从众,随大流,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乌合之众们一向的惯性思维,希拉里几乎是大比分狂胜啊。

再联想到英国之前脱欧的类似情况,不得不承认,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心智真心不是盖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