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6|回复: 5

长征四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4 2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1-23 16:37 编辑 9 o4 ?- T! M+ C/ D
  |9 q1 ?" w- |: _6 ^
长征四老. \% F; \1 X4 @2 j/ L; Q( A; \: c
来源:长征精神6 \, t) ]! U9 l
2 p" b& J0 `  y2 |, |) _- L4 R+ W) J
  1934年10月,资历较深,德高望重的“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四人,在中央红军生死存亡之际,坚决拥护中央决定,紧随中央红军走过了万里长征的漫漫征程。后来就有了“长征四老”之称。
: ~1 P+ u0 J$ Z6 e- i; w0 h) {+ A7 Z) p0 F
  中文名:长征四老, G. ?6 N8 P5 o$ q; o4 n  E. I
  人物: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
9 c) q/ I; K3 c( f+ C" _' D7 N  事件:长征
! z2 _% D9 {% W% z3 i5 Z: v4 G" g! G  地区:中国0 ?5 p# |; ~# ?: f' R) o
czsl3ccf.jpg 3 Q; u& m: d/ X$ J2 R  l6 x
  在中央苏区,何叔衡(1876-1935)、徐特立(1877-1968)、谢觉哉(1884-1971)、董必武(1886-1975)、林伯渠(1886-1960)5人年龄较大,资历较深,德高望重,被誉为苏区“五老”。1934年10月,除何叔衡留在苏区继续战斗外,其他“四老”随中央红军踏上长征的漫漫征程。所以后来的“四老”就是“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四人。
. P5 U2 u! A* E4 A7 @  长征四老后来都走完了长征,并一起走向了新中国。而留在苏区的何叔衡却在严酷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 v/ M5 i2 ]# O
hsh60552.jpg
( ~- i3 \% d, N: S) f4 Z0 q% j8 j' l0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0-24 20:37 编辑
3 o; r% T. z! {: F2 q& ~" J" ?. Z! Y$ f3 }/ N
“年过半百老英雄”——林伯渠的长征故事
7 C" a! I3 H9 T8 m9 u" F0 f7 c  万里长征中,红军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一代革命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湖南革命元老林伯渠,长征时年近半百,老而弥坚,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信心和勇气。& I9 }8 T* P! {0 a: H2 P
  林伯渠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担任革命委员会财经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辗转去苏联。1933年3月到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红军和苏区人民的供给。红军长征前后,任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总供给部部长、财政部长。3 q- a* |* U9 X2 C& E# _6 o
  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前夕,林伯渠领导的中央财政部门想方设法,突击筹款150万元,以供红军军费需要。) ^, V8 T  \6 }) F6 S1 f3 H
  1934年10月长征出发前夕,林伯渠的老战友何叔衡被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斗争。何叔衡在瑞金梅坑备了一壶水酒,一碟小菜,为林伯渠送行。两位老战友挥泪长谈,互道珍重。临别时,何叔衡将女儿为他编织的毛线衣从身上脱下,送给林伯渠出征御寒。林伯渠十分感动,吟诗一首相赠:“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敢为叶坪养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去留心事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u- k7 D! ?5 J  G& ]  林伯渠怀着必胜信心,凭着坚强意志,用自己的双脚爬过了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了茫茫无际的大草地,越过了急流天险的金沙江与大渡河,同凶残的敌人斗,同饥寒交迫斗,同风沙雨雪和水草淤泥斗,一往直前。不论有多大的艰难困苦,他总是同群众一起,时时关心群众,处处严于律己,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坚持执行党的政策和红军纪律,集中体现了伟大红军战士的革命风格和崇高情操。4 W1 X  c: u) ~3 X
  长征路上,夜行军中,红军战士常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穿着普通战士的灰色军装,提着一盏明亮的马灯,用手里的拐杖探着路,站在险隘的路口,叮嘱着同志们“小心,小心!”红军写过一首山歌,女战士李坚真(1907-1992)多次演唱:
+ A! m. p4 B& `& O9 E  “年过半百老英雄,又当部长又当兵。山高水深何足惧,手举马灯照万人。”& O: D! w! C6 r1 ?' p" j8 o
ljz021.jpg 5 B- p$ l5 W9 l
  林伯渠的马灯,成为长征红军的一道亮丽风景。3 q, H9 L* ?- p1 H
  长征途中,林伯渠担任没收征集委员会主任,负责筹粮筹款。每到一地,别人休息,他还要组织、审批没收敌人与土豪劣绅的财产,向各军团分拨战利品,以解决红军的给养。林伯渠总是再三交代,要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和纪律,做好调查,不得损害群众的利益。
5 y3 D% g4 Q% \8 X  a  他说:“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是保护劳动群众和少数民族的,只能打土豪,不能伤害劳动群众和少数民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 E! ^& f% I$ P% k5 v' E8 ?
  过一望无际的草地和白雪皑皑的雪山,林伯渠从不搞特殊。他与战士们一起吃野菜、草根和树皮,一起挨冻、忍饥,一起照顾伤员、病员。给全军指战员作出了榜样。
1 I, H: S4 ?& j9 G* T5 a& N  当时的一名年轻的红军战士黄镇(1909-1989),曾给林老提马灯用拐杖探路的形象画了一副画,成为长征路上的真实记录。
* e: J( s' p) T/ U, R2 |6 | lbqm0lao.jpg ' ]! T4 C* P2 d9 a) a* y
hz409135.jpg
7 a8 I; q( A. i$ Z2 d  这盏马灯以及林老留下的的其它一些物件如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5 [4 b8 K7 E+ @5 B% k
lbq802.jpg
, T6 \  `! }' P& b lmo01.jpg 5 w, h7 e# S3 V" f3 v; Y
lmo0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0-24 20:41 编辑 / z" e$ ^5 W% C. }6 j

; A, v: R" r, P2 I0 E  ]长征中的徐特立- t* B# W, d/ m9 p# K
  徐特立是著名的教育家,对文化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在艰苦的长征路上,当时已58岁的他仍一丝不苟地教红军战士们学文化。
4 C& A* h0 h0 [  在行军途中,徐老想出了许多办法教战士们识字。他在前面战士们的斗笠上写几个字,就成为后面战士们的活动识字板,日子长了,战士们识的字也就多了。他叫先头部队把路边宣传鼓动标语牌上的字写大些,以便于战士们在行军途中辨识。他还教战士们学拼音文字。有些年轻女战士调皮地说:“这是外国字,我们不学!”他耐心地解释:“这是我们创造的拼音文字,是我们自己的,应该学习。将来我们的条件改善了,外国的语言文字也要学习嘛!”徐老鼓励女战士们不仅要做妇女革命的模范,而且要做文化的主人,这样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求得妇女的彻底解放。当部队停下来休息和宿营时,徐老要战士们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在地上写字。他风趣地说:“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呀!”朱德(1886-1976)和康克清(1911-1992)后来曾写诗称赞徐老:“岁岁不忘歼敌事,朝朝只见诲人忙。”
5 {5 `2 z) N/ _4 q7 ?7 J0 h2 x zdk96190.jpg
1 {, N6 C" q. ~' f; h hjdb1.jpg 4 p" {6 E  G1 o
  当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中央准备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在遵义建立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徐特立担任了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他十分关心当地的文化教育情况和知识分子,主动拜访了遵义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并热心抢救当地文化遗产。* ^2 t" n* ^4 }6 L* B
  有一天,徐特立去拜访当地书法家王石珊。他刚刚跨进大门,就见堂屋里四壁通红,火光闪亮。徐老放眼望去,看见几个年轻的红军战士抱出几大捆书当柴火烧。徐老见了又痛心又生气,当即制止他们,并从火堆里抢出了几本书。有个红军战士不解地问徐老:“保存这些老古董有什么用?”“怎么没有用?”徐老举个简单例子说:“我们红军从江西出发,过湘江,渡乌江,占遵义,我们原来哪知世上有这些地方?这些知识不都是书本告诉我们的吗!”年轻战士听后,知道做错了,赶快把书抱回去放在原处。
8 q7 J1 Q& ^& e* D5 f6 G5 j  烧书一事,引起了徐特立的严重注意。他立即采取保护性措施,赶到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打了许多封条,把各家的藏书封存起来,并准备集中起来统一保存。- d) Z( C- u0 l/ x' L
  作为教育家的徐特立,爱书如命,即使在艰苦的行军途中也是如此。有一次,为了保护随身带的书籍,他曾经流过眼泪。红军二渡赤水河以后的一天黄昏,徐特立所在的总卫生部干部休养连来到一个小村庄宿营。兼任过干部休养连连长的何长工(1900-1987),站在村口一棵大树下,十分焦急地向山径小道眺望,等着掉队的徐老。不一会儿,徐老牵着马走过来,摘下军帽,擦了一把汗,抬头看见何长工紧绷着脸,心里不由得有点紧张,就抢先招呼说:“小老九,你们到了好久了吧?哎,我这小马调皮,不肯走!”
' [* Z( ~8 T# E  A' `9 ~( T0 ~) w hcgqy039.jpg : Q  g; L. _" W' ~2 A: b4 H! s) {
  何长工因受周恩来(1898-1976)副主|席的委托,经常关心、过问休养连的事。他生气地说:“你又迟到半小时,给你马不骑,驮那么多书,这不行!”原来贵州山道难走,他特意给徐老换了一匹小马,身子虽矮,可是结实耐走。人骑在小马背上,任它在山道上蹒跚,也不会掉队。可徐老不骑马,而是把从瑞金带出的和沿途搜集的100多本书驮在马背上。干部休养连当时也有几位老同志用马驮书,成了何长工最头痛的事。行起军来,都是书骑牲口人步行,总是走不快。何长工觉得书是个大包袱,这次决心以徐老为“典型”,非扔掉这个包袱不可。  W$ U- Q# F& G/ n  ~% a5 X
zel01.jpg
, d, H. }" }/ k4 {# f  “我下次起早点儿,保证不再迟到了。”徐老自知理亏,先自我检讨。- C2 c3 @* B  |/ A
  “不行,我要从根本上解决,烧你的书!”
! ^) z3 w- M( O7 s- C+ v  “什么?烧书?烧不得,烧了我跟你拼命!”徐老急了,跑过去护住马背上的书。! Z* x& x4 X4 b+ ~% ]. I$ r+ p
  “烧是烧定了!今天烧了,将来打下大城市我再来赔你!”4 A8 `7 _' r. ^: K
  “靠不住,小老九,你被打死了怎么办?我找谁要书去?你可以批评我,但不能烧书!”
3 ]$ S) n0 z4 C* h( @  见他俩争执着,与徐特立同在干部休养连的董必武、谢觉哉两位老同志也都围了过来。何长工从马背上抢下一摞书,挽起袖子,大声宣布:“同志们听着,我今天要烧徐老的书了,省得他掉队,你们的书也要烧。警卫员,拿洋火来!”徐老真急了,跳了起来,又嚷又叫。他嗜书如命,眼看真要烧他的书,徐老动了感情,几滴眼泪淌了出来。6 T, n/ J: B) W4 @- }& j
  董老、谢老见此僵局,拿出了折衷的主意:“长工,这样吧,烧一半,留一半,给点厉害,也留点面子怎么样?”何长工仍很坚决:“全烧!不烧掉书,徐老再掉队,我脖子痒哩!”他用手在脖子上做了个砍的手势,把大家都逗乐了。8 d9 m' J, I. X- T
  大家记得,周恩来跟何长工交待任务时,曾严肃而风趣地说过:“这批老人,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你要对他们的安全绝对负责,如果他们在,你也在,那就皆大欢喜;他们在你不在,我追记你为烈士;如果他们不在,你在,我就要砍你的头!”: }6 x) o- G3 S/ C8 v, b
  董老、谢老再也不好张口了。徐老仍在又嚷又求,抱住那些书籍不松手。突然,何长工“噗噗”一乐,宣布道:“一本都不烧!叫警卫连的每一个战士给你背两本,不比你一个人驮着保险。”
' {9 `9 ]5 A1 t/ a) U  徐老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把书解开。何长工两本两本地把书分发给了警卫战士们保管。从此,徐老再也不迟到了。到陕北后,何长工把书集中起来,一本不少地交还了徐特立。
$ i* L4 d7 X1 G7 Z: p( N* U% f mot0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0-25 12:14 编辑
  Y2 d5 ?/ @, P' R; w
0 r. G! H; F7 ~, d; B" ?8 z长征时期的董必武
: s2 M; a- Y, x8 z" E  一、董必武的“特制草鞋”
1 L( b/ [% F' h! C; g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9 ?- L- v/ x- X( a: Z3 b* L: M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4 M% W7 ~3 |, D9 G  p+ ^& N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是泥,嘴里也摔破了,流着血。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决定咬咬牙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 s3 c( R7 w# Y1 j
  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 ]/ `& \$ `  R( l% q5 x% {# R
  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出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
0 o3 |" W4 t; w$ Z& N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
" |2 E7 b; B1 W: r) a6 J. I2 n4 V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 ?) c  a3 q' A
  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 X4 U( t8 p# h
  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6 T8 [# A# H4 Z5 L. p# I. L2 J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7 |$ t1 |* Z; x
  “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 d* [* S: d6 h: X) p
  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王解释。今天,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说完又得意地笑起来。
% B' Y0 d$ W9 c) ^) o1 w) p  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正是董必武发明的这些“特制布鞋”,在长征行军中广为流传,陪伴红军爬过来雪山,走过了草地。  J# M. R( L/ _6 Q. e
pxs003.jpg ; t9 A! p* J. }0 M
  二、两次让马
, r3 B9 G9 J7 f- f5 g  部队越过了夹金山,临近下山时候,董必武的马夫掉队了,没有人牵马。就临时让一个叫钟珠瑞(1917年生)的年轻小伙子给他牵马。4 L5 K3 q1 C0 A4 D5 r; g8 K
zzd660440.jpg 2 d9 Y9 t) V1 a2 X7 D7 M. E
jjs62da2.jpg 4 y. d$ I# V- c) T0 h
  前面有一条冰河沟,小钟在前面拉着马,董必武跟在马后。水流特别急,又特别冰冷,每个人的脸都冻青了。大家咬紧牙关,小心翼翼地往河里走去。小钟牵着马往前一跳,刺骨的冷水让马突然受到了惊吓,蹄子向前一蹬,猛地拽了一下缰绳,小钟没有防备,一不留神就被拽到河里去了。他还没来得及喊救命,一个漩涡就把他卷了进去,几秒钟的时间就把他冲走了五六十米远。大家见状立刻去救小钟。最后,有几个水性特别好的,才把他拉了上来,虽然呛了许多水,还好没有生命危险。
* ]: f3 S  K' q4 X) u# E  上来后,小钟冷得瑟瑟发抖,牙齿咯咯响。董必武就把自己的马让给他,说: “小钟,你骑着,革命的路还很长。”
6 @: t/ e7 D4 G  “不,我能坚持住,您身体不好,还是您骑吧。”小钟推让着说。7 b8 J+ S$ B7 ]# t- N
  董必武指挥其他战士,硬是把小钟抬上马。自己则大步向前走去。
7 g) I  Y! r5 j- Q2 k8 D7 L  翻越第二座大雪山时,小钟又面临一次危险:他的脚冻得不听使唤了,好像没在自己身上长着,连麻麻的感觉都没有了。实在走不动了,就对董必武说: “我走不动了,你们别管我,先走吧,”说完就大哭起来。; u. l" e+ X! O6 y9 O. S
  大家绝对不能让他掉队,也不能让他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死亡。
2 o5 Y0 R: r, s( y) Q/ k, @  这时候,董必武让勤务员拿出暖瓶,倒了一碗水给小钟,先让他暖暖身子。果然,一小会儿,他就缓过来了。接着,徐特立从怀里摸出一个干辣椒,谢觉哉从怀里拿出一小块生姜,成仿吾把万金油往小钟太阳穴上涂。面对这么多的关怀,小钟的泪水再一次流了下来。* J- T# r; Y# ?
  开始行军了,董必武又下了马,直接对小钟说: “我命令你,给我骑上马去!”小钟知道董必武的脾气,没有反抗和辩解,就乖乖地上了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0-25 12:22 编辑 + p4 `- ?4 P+ }, I

) t% f# j) Q) ?: z$ \% d+ f/ |谢觉哉:长征途中不忘初心" b% L/ e7 k5 p
  谢觉哉,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1884年出生于湖南宁乡。1905年考中晚清秀才,早年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918年至1919年,谢觉哉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参加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曾在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秋,到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鄂西省委秘书长。1933年进入中央苏区,担任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等职务。
- E, B, E+ }, u/ F9 y. H2 E: F  1934年10月,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已50岁的谢觉哉, 随同中央机关一道踏上了征途。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同志,红军总部决定从各单位抽调一些青年干部担任干部特别连领导工作,谢觉哉、徐特立、林伯渠和董必武都被安排在这个连队里。
+ c/ {: }7 S, x% a2 T) h" F2 l7 z sww1feng.jpg " L0 a% k4 T, D+ U, ^) E) d
  长征路上遍布着无数艰难险阻,一些同志难免对革命前途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谢觉哉对党和红军的命运深感忧虑,可从未动摇革命信念。离开苏区前夕,他销毁了许多重要文件和珍贵资料,唯独保留了那枚刻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印章。在长征途中,他一直将其视为最珍贵的物品,经过危险区时,把它挂在脖子上,藏在胸口前。他时刻坚定着这样的信念:印章就是红色政权的象征。* `% H/ \/ T: W0 b& R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时,谢觉哉正身患疟疾,病得很重。听说新的领导班子形成了,大病中的谢觉哉霍然站起。中央领导在给高级干部传达遵义会议决议时,谢觉哉作了拥护决议的重要发言,他兴奋地说:“事情好办了!”- f8 r: q* F, e' L7 w: N% T+ L6 W; t
zyh032.jpg 4 f1 n1 A3 Q, q
  遵义会议后,谢觉哉随队继续北上,正在患病的他一直发着高烧, 但只要一声令下,他站起来就走,一双脚软得像踩着棉花,咬着牙也要行军赶路。1935年5月,红军强渡大渡河前后,每天要走七、八十里路,有时甚至急行军百余里,他仍坚持和同志们一道跋山涉水。部队经常在夜里行军,谢觉哉的视力不好,高一脚,低一脚,经常摔倒, 可他始终没有掉队。- H+ ^6 L! X- m: m5 k; `
  长征途中,谢觉哉与同志们互相关心,协手共度难关的事迹感人至深。上级专门给谢觉哉配备了马匹,可他总是不肯骑,时常让给伤员或为同志们驮运行李,他一直和战友们徒步行进。过雪山时,虽是盛夏时节,山上的气候却变幻无常。同志们衣着比较单薄,不能抵挡风雪的吹打。一天,兄弟部队送来两只羊,同志们宰了羊,把羊皮也烤干了。谢觉哉正在患病,大家一致同意把其中的两块羊皮捆在谢觉哉身上,帮助他征服雪山。4 |7 g1 V$ w; q" I: D  s5 H
  过草地时,由于病情的折磨,谢觉哉的身体非常虚弱,脚也肿了,林伯渠亲自为他烧水、洗脚,使他减轻了病痛。草地的夜晚,笼罩着阴森的浓雾,寒风刺骨。谢觉哉和徐特立只能合盖一条毛毯。由于互相谦让,毯子太薄,夜里两人都没睡好。第二天早上, 他们谈起晚间的情景,却显得非常愉快。" X( h" i% f0 L1 o8 ?9 d
gcd011.jpg ) j" I- e$ [: D
  在艰苦的长征中,过草地时,谢觉哉有一次患了感冒,脚也肿了,还拄着拐棍坚持步行。当得知他断粮了以后,徐特立立即送来了自己节省下来的二三斤干粮全部留给谢觉哉。高度近视的林伯渠担负着红军供给的工作。他总是左手提一盏马灯,右手拄着木棍,跑前跑后,忙碌不停。董必武安步当车,坚持拄着拐棍步行,还热心帮助同志。谢觉哉为减轻负担,扔掉了心爱的毛毯。董必武捡到后,认出是谢老的,就背在身上继续赶路。到了宿营地,将毛毯还给谢老。谢老深受感动,到延安后将这条毛毯又送给董老留作纪念。“四老”还时时鼓励战士们继续前进,胜利在望。他们常说:“同志!努力跟上呀!快到宿营地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他们不顾年老体弱,用自己的模范行为,鼓舞着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坚持走出草地。
5 Q; R% J% M3 h) w/ ^6 |) j% e5 y mot01.jpg 7 p3 [1 [4 E8 u4 i9 j
sjzr1.jpg & G( U) [) A8 Q$ X7 ?* P
  深受人们尊敬、素有党内“四老”之称的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和谢觉哉等老战士,和年轻的战士一样,也精神抖擞、步履坚实地前进,他们互相勉励,终于胜利地走完了草地。
$ s/ ]7 ^' w  V. Q3 ?3 q  在行军路上,谢觉哉常常把自己的青棵麦分给别的同志,他觉得多一个人走完征途,就能为革命增添一份力量。
. U$ q  t  P5 ]" X. \  1935年9月,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及敌人设立的渭河防线,10月7日,谢觉哉随部队登上六盘山,这位历经艰难的老战士激动得热泪盈眶。10月19日,跟随中央机关到达陕北吴起镇,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等几位革命老人也同期到达,和同志们一起分享着胜利后的喜悦。不久,谢觉哉被任命为中央西北局副书|记,后又兼任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长等职,继续献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
; I* E! X: I  t) F8 g# U% R3 }) f  “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是延安时期人们向谢觉哉祝寿时赠送给他的诗句,也是谢觉哉不忘初心最真实的写照。
& B: h, y# T0 I9 l* H/ E lzk3c200.jpg : }7 T9 [1 c. O9 \4 t# t
lps0n11.jpg
! Y( B8 }* v! _, Q! L. f wq4fm21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6: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1-23 16:30 编辑 + {% _- ~$ t. S+ `" S# `: F' D( {" {* s
0 a: s* J! c" r
延安五老
' f1 S  J. @% A' v6 Y' O4 j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中央驻于延安时,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将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1878-1966)、董必武、林伯渠五位老同志尊称为“延安五老”,即分别称谓徐老、谢老、吴老、董老、林老。“延安五老”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其中吴玉章由于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没有参加长征。) I% U& h$ U  |: {6 e" x8 w7 C/ H( ^
  吴玉章,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吴玉章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SHZY革命,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一生。
5 k: a0 z. v5 G" L5 d+ K4 G wyz9de.jpg / R$ l* h& G: t# l: q
ya69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