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古越中兴

[道家] 六韬原文及注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k5 J4 w4 r; N; f/ w: r% x' s
五 音 第 二 十 八
, g( W+ @$ O- Q( ^
    【提示】6 ~/ Y! }/ z2 d: G3 l" X6 M
    本篇介绍了用五音配合五行来观察和判断敌情的方法。$ t; Z. k, j+ y2 ]8 Q
    【译文】
4 j( p; i  s9 F: C* @    武王问太公说:“从律管发出的声乐中,可以判断军队力量的消长,预知战争的胜负吗?”
, S$ N0 O' U! G5 n    太公回答道:“深奥啊!君王所问的这个问题。律管共有十二个音阶,其中主要的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这是最基本的声音,千秋万代都不会改变。五行相生相克,神妙无比,乃是天地变化的自然规律、藉此可以预测敌情的变化。金、木、水、火、土五行,各以其相互生克取胜。用兵之道也是以其胜攻不胜啊!”6 P( l) f5 E; W/ j6 D6 V# [# q
    “古代三皇的时候,崇尚虚无无为,以克制刚强*暴虐。当时没有文字,一切都按照五行生克行事。五行相互生克的原理,就是天地演变的自然规律。六甲懒分合是十分微妙的。运用五音五行的方法是:当天气清明晴朗,没有阴云风雨时,于半夜派遣轻骑前往敌人营垒,在距离敌营九百步以外的地方,都手拿律管对着耳朵,向敌方大声疾呼以惊动他们。这时,就会有来自敌方的回声反应于律管中,这回声非常微弱。如果是角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白虎所代表的方位从西方攻打敌人;如果是徵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玄武所代表的方位从北边攻打敌人;如果是商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朱雀所代表的方位从南边进攻敌人;如果是羽声反应于律管中,就应当根据勾陈所代表的方位从中央攻打敌人;所有律管都没有回声的是宫声的反应,应当根据青龙所代表的方位从东边攻打敌人。所有这些就是五行生克的应验,辅佐制胜的征兆,胜败的关键。”
% f2 m, k) P+ B3 ~6 S2 x/ a    武王说:“太妙了!”( g* ]& t$ e, r: S
    太公说:“微妙的音律,都有外在的征候。”" g( H; k  u2 c9 X: v6 E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呢?”) R* ^, V' n' C
    太公说:“当敌人被惊动时就仔细倾听,听到鼓声是角声的反应,见到火光是徵声的反应,听到金铁矛戟各种兵器声是商声的反应,听到敌人的呼叫声是羽声的反应,寂静无声的是宫声的反应。这五种音律与外界的动静是各有对称,互相符合的。”8 M5 y7 e- G) f& w, T8 s) u/ I6 {
    【原文】" n2 l5 f  k( {4 K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①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3 |7 R. Y! I' ]) ]: K+ m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②,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微、羽③,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④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
5 B- a# u! e) }& m9 x3 |    “古者三皇⑤之世,虚无⑥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⑦之分,徽妙之神。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偏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⑧;徵声应管,当以玄武⑨;商声应管,当以朱雀⑩;羽声应管,当以勾陈⑾;五管声尽不应者官也,当以青龙⑿。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征,成败之机。”     武王曰:“善哉!”' c' m* _5 F7 S( \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5 {/ m+ Q5 Z! j4 M3 H. a: D  c9 q7 G武王曰:“何以知之?
1 y* }! D6 m( E) n5 B- k" G% U9 N    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闻枹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此五者,声色之符也。”
* k* h0 S# z. y) F    【注释】
1 m. [; g5 r6 T* p: r4 x0 t8 G    ①律音:指六律、五音。( a+ f( N3 T9 x- [
    ②律管:古代正音的乐器,用竹、玉或铜制成,共十二管。各管按音阶由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L0 l0 V1 M1 F3 l) Z
    ③宫、商、角、徵(zhǐ)、羽:古代的五个音阶。阴阳五行家以五音配五行,官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 ^  U) D. x  C1 C" q$ v3 O
    ④五行:古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主、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五者相生相克。
! p" Z" H; D9 }6 d. [+ L. k    ⑤三皇:传说中远古的帝王。具体人物说法不一,或以伏羲、神农、祝融,或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等等。6 O% e# |( K5 i) b  M! F
    ⑥虚无: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q: B9 [8 z% B! ?1 _% [2 E    ⑦六甲:古代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六个以甲为首的干支称六甲。
* K+ b' J4 t5 }    ⑧白虎:古代天文学把黄道上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即二十八宿。白虎本是西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西方,因西方属金,五行家又以白虎为金之神。
5 i1 e# w, h4 L/ @    ⑨玄武:本是北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北方。因北方属水,五行家又以玄武为水之神。
9 t: G1 A0 P; j: @/ H3 c    ⑩朱雀:本是南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南方。因南方属火,五行家又以朱雀为火之神。( w3 S# ?* Y$ U7 D+ E
    ⑾勾陈:古代天文学所定的一个星座,包括六颗恒星,勾陈即北极星。从地球上看,北极星位置不变,为群星所环绕,因此又用以代指中央。因中央属土,五行家又以勾陈为土之神。" a4 Q6 F: {, m
    ⑿青龙:本是东方七宿的合称,又用以代指东方。因东方属木,五行家又以青龙为木之神。 【例证】 根据五音和五行相配来判断敌情乃至指挥用兵,迹近荒诞,不足凭信。
, a2 x7 |7 q- a但是,其利用各种手段来侦察敌情,透过各种蛛丝马迹判断敌情并进而作出相应决策的思想仍不乏可取之处。清朝将领年羹尧闻雁即警,就是这样的实例。雍正元年(1723年)秋,清朝大将年羹尧率军前往青海平定叛乱,到达西宁附近时,安营扎寨,饭后就寝。夜入三更,一群大雁从营帐上空飞鸣而过。年羹尧披衣而起,反复思忖:今夜天黑无光,大雁应群宿水边,倘无人惊动不会夜间飞行。且雁群飞行疾速,鸣声凄厉,起飞地点距此不会太远。白天哨探报告,前去不远有群山水泊、是叛军经常出入之地。想必是叛军乘我远道而来,士卒疲困,夜中前来劫寨,以致惊动雁群。于是,他当即定下设伏以待、消灭袭营之敌的计策。然后,年羹尧召集将士:“四更时分,叛军将前来劫我营寨,尔等设伏,需沉着果敢,奋勇杀敌,消灭乱军。”诸将率领军队设伏就绪本久,即见叛军骑兵朝清军设伏地域急驰而来。待叛军进入伏击圈后,清军骤然发起攻击,全歼前来袭营的叛军。天将破晓,将士凯旋而归。
! x9 h/ @5 U% o/ ^    当日,年羹尧下令休整三天,犒赏三军。席间,众将纷纷询问他何以得知叛军前来袭营的消息。年羹尧当即讲述了昨夜闻雁即警的经过。众将齐声感叹:“大将军真乃神将!”年羹尧却说:“不然。带兵征战,不能仅逞匹夫之勇、还必须射时戒备。戒备妙法,没有定论。为将者必先料敌,上通天文地理,下知敌我之短长,即是禽兽生存习性的蛛丝马迹,也要细心体察,从中悟出道理。比如各类禽兽,都有自己奇特的预警灵性和防工本领,如狡兔三窟,狡狐三穴,即是藏身避祸的例子。常言道,打草则蛇惊,兔警则鹰袭,马嘶则虎近,此即见微而知著也。我昨夜之所以闻雁即警,设伏致胜,就是前后联系,再三揣摩才定下的计策。诸位只要处处留意,用心研讨,长此以往,不难料兵如神。”诸将听完,无不点头称是。( Q9 ^- l. m8 D1 N" w- }7 l
三天后,年羹尧率军继续西进。经数次交锋,大获全胜,终于平定了叛乱。
; Z3 j' V) m% X$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0 a& i/ @+ F4 n$ T
兵 征 第 二 十 九

: j3 D2 T1 U( n, |    【提示】
, x) K; s% E4 E( E& l    本篇首先阐明了“胜败之征。精神先见”。接着论述了通过士气盛衰、阵势治乱、军纪严弛来判断敌军的强弱胜败。最后论述了通过“望气”来判断城邑是否可屠、克、降、拔,以及可攻、不可攻。
! y( s: U  r# _   【译文】; n+ ]- K( a: S- U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在未交战之前就先知道敌人的强弱,预见战争胜负的征兆,应该怎么办?”
, O- Z/ z" B8 z5 i3 H7 @    太公答道:“胜败的征兆,首先在敌人精神上表现出来。精明的将帅能够察觉,但能否利用征兆打败敌人,则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周密地侦察敌人出入进退的情况,观察它的动静,言中谈论的吉凶预兆和士卒们相互议论的事情。凡是全军喜悦,士卒畏惧法令,尊重将帅命令,相互以破敌为喜,相互以勇猛为荣,相互以威武为誉,这是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征兆;如果全军上下不断惊动,士卒散乱行列不整,相互之间被敌人的强悍所恐吓,相互传播作战不利的消息,相互之间议论纷纷,谣言四起不能制止,互相煽惑欺蒙,不畏惧法令,不尊重将帅,这是军队战斗力虚弱的征兆;全军步调一致,阵势坚固,沟深垒高,又凭借大风大雨的有利气候条件,三军不待命令而旌旗指向前方,金铎之声高扬而清晰,鼙鼓之声婉转而嘹亮,这是军队得到神明的帮助,必将取得大胜的征兆;行阵不稳固,旌旗纷乱而方向不明,又逆着大风大雨的不利气候条件,士卒震骇恐惧,士气衰竭而涣散,军马惊骇乱奔,战车轴木折断,金铎之声低沉而混浊,鼙鼓之声沉闷而压抑,这是军队大败的征凡是攻打包围城市:如果城上的气是死灰之色,城可被毁灭;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北流动,城可被攻克;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西流动,城可能投降: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南流动,城就坚不可拔;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向东流动,城就不能进攻;如果城上的气出而又人,守城的主将必定逃亡败北;如果城上的气出而覆盖我军,我军必遭不利;如果城上的气高升而不停止,作战一定历时长久。凡是攻城围邑,如果过了十天仍不打雷下雨,必须迅速撤围,因为城中一定有贤能的辅助。这样,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可攻就攻,不可攻就停止的道理了。”. y$ j$ [! y" e! T6 V; K6 F
    武王说:“好啊!”* v/ v2 m" n+ g9 D( v
    【原文】
1 _$ b* Z, L4 A+ L+ I$ j* F    武王问太公曰:   “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豫见胜负之征,为之奈何?”
2 K# M9 L. }2 l; X; }$ I( j    太公曰:“胜负之征,精神①先见。明将察之,其败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②,士卒所告。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三军齐整,陈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③,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④,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加沐,此大败之征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⑤,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人,城主⑥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兵长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w3 W7 D2 X2 c. ~% c* n4 Z! ]
    武王曰:“善哉!”/ ^6 ~0 o* Z; j3 P; f$ w( b
    【注释】
- ?. d6 |, F2 S# P3 t* F! K    ①精神:指人的精神面貌。
$ A/ ?' Y; t& S4 Y. f8 [    ②妖祥:吉凶。妖,怪异凶恶。祥,吉祥。8 D# D  ]! {4 D: S2 t6 ?8 u3 L
    ③无故:没有事故,平静安定。此处指不待命令而行动。: G# M' q! q5 u' S& W0 E
    ④不属:不相连接。引申为涣散。
7 `7 J. ~3 [- q' N& {  x+ d    ⑤死灰:灰白色。
8 }* I# _( c0 ]- n; W) l    ⑥城主:守城的主将。) g$ t: c' I/ I. [# U; a
    【例证】
3 e% a3 }3 ^# n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通过对敌军士气、阵势、军纪的了解,可以判断敌人的强弱胜败。长勺之战中,鲁国就是以此取得胜利的。     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是近邻。在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形势下,不免发生矛盾;公元前 686 年冬,齐国宫廷内部发生动乱,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王位,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君位的斗争。结果,小白获胜,抢占了君位,他就是齐桓公。     在这场齐国内部的斗争中,鲁国站在公子纠一边,并曾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齐桓公对此耿耿于怀,不肯善罢干休。公元前 684 年春,齐桓公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谏劝,兴师伐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闻讯,动员全国*军队,决定同齐军一决胜负,双方大战就此展开。2 `  n1 N: N8 G. r* S% K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前,鲁国有一名叫曹刿的人,毛遂自荐,要求参与军事。鲁庄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同自己一起来到军中。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一说莱芜东北)相遇,待布阵完毕后,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希望能先发制人,曹判见状忙加以劝阻,建议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被庄公采纳,齐军求胜心切,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向鲁率发起猛烈进攻。但接连三次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下遭到了挫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力衰落,士气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进行反击,庄公传令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迅速勇猛地冲向敌军,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敌军。庄公见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明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于是庄公下令追击,进一步重创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t8 S: ^6 ^: Q1 r" M+ a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鲁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凭恃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开始消退,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时士气就完全衰竭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丧失殆尽,而我军士气正十分旺盛,这时反击,自然能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实力强大,不可等闲视之,因此要谨防其佯败设伏,引我上当。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旌旗歪斜,才知他们确实溃败,这时追击必可获胜。曹刿的这些分析,应证了本篇所言:“行阵不周,旌旗乱而相绕”,“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此大败之征也”。
2 X% d% B3 c% a- C) X) k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 `6 _1 F! R, b$ o" ]* d* o
农 器 第 三 十

6 U2 p# z5 {/ s9 O+ P, M    【揭示】
0 K& a2 K1 H9 m5 x2 j3 K# p/ V    本篇首先揭示了安不忘危、和不忘战这个重要命题,即“天下安宁,国家无事”之时,必须修“战攻之具”,设“守御之备”。接着进一步论述了要做到安不忘危、和不忘战,必须平战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即“越攻守御之县,尽在于人事”。因为平时的生产和生活器具,战时可转化为武器装备;平时的生产技术,战时可转化为战斗技术;平时乡里的行政组织,战时可转化为军事组织;平时的各种衣业设施,战时可转化为军事工程。“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最后指出:“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好有尺度”,这便是富国强兵之道。
7 \: G! E7 C$ `- S9 D: |    【译文】
2 h1 Y* g3 a& U* y8 j/ o; O    武王问太公说:“天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野战、攻城的器械,可以不要准备吗?防守御敌的设施。可以不要建设吗?”$ {. }/ c" H/ ]0 X1 s$ e
太公答道:“战时的攻战守御器材,实际上全在平时人民生产生活的工具中。耕作用的耒耜,可用作拒马、蒺藜等障碍器材;马车和牛车,可用作营垒和蔽橹等屏障器材;锄耰等农具,可用作战斗的矛戟;蓑衣、雨伞和斗笠,可用作战斗的盔甲和盾牌;钁锸斧锯杵臼,可用作攻城器械;牛马,可用来转运军粮;鸡狗,可用来报时和警戒;妇女纺织的布帛,可用于制作战旗;男子平整土地的技术,可用于攻城作业;春季割草除棘的方法,可用为同敌战车骑兵作战的技术;夏季耘田锄草的方法,可用为同敌步兵作战的技巧;秋季收割庄稼柴草,可用作备战的粮秣;冬季粮食堆满仓库,就是为战时的长期坚守作准备;同村同里的人,平时相编为伍,就是战时军队编组和管理的依据;里设长吏,官府有长,战时即可充任军队的军官;里之间修筑围墙,不得逾越,战时即是军队的驻地区分;运输粮食,收割伺料,战时就是军队的后勤储备;春秋两季修筑城郭,疏浚沟渠,如同战时修治壁垒沟壕。+ z, e! x) O1 l: n
所以说,作战的器具,全寓于平时的生产生活之中。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无不重视农事。所以必须使人民大力繁殖六畜,开垦田地,安定住所,男子种田达到一定的亩数,妇女纺织有一定的尺度。这就是富国强兵的方法。”1 M2 [  C- N+ F/ p
    武王说:“说得好啊!”
; \' c+ e% l. C* [/ j. S) y" U  【原文】
/ p5 T6 h  Y; Z7 X7 ?5 \  p% w% o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1 {  n& Q+ ?# ?2 t) l
    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①者,其行马蒺藜②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③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④者,其甲胄干盾也;?、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纴,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钹⑤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⑥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⑦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⑧,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⑨,其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垒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7 q% W6 ~+ K+ m0 S3 N  ~    武王曰:“善哉!”. p7 l9 e. c: i. {- Q. a4 }  {/ R: x
    【注释】
0 ]( G2 |  C0 V9 g. t     ①耒(lěi)耜(sì):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耒为柄,耜为铲,形状与犁相似。
0 J8 l$ Q3 h) j& S     ②行马:即拒马。用以堵塞道路的障碍器材。蒺藜:一种带有尖刺的障碍物,形如蒺藜。
) n+ W; w+ d0 F( F" ]: q6 T: f     ③(yōu):古代一种碎土平田的农具。
7 t& P$ c& J7 h# l# J, K     ④蓑薛簦笠:蓑薛,草编的雨衣:簦,古时有柄的笠,即雨伞,笠,斗笠,戴在头上。它们都是遮雨的器具。
, i/ j. n7 u. F     ⑤:古农具,似镰,用于割草。
3 I8 |% y- a, t4 Y: R# Z     ⑥耨:耘田除草。
4 n5 }5 m/ N! _( T& |     ⑦符信:凭证。" s. R+ x2 d& v  _) B/ E4 Y
     ⑧周垣:即为四周的墙垣。# _: |# G, M+ s) S
     ⑨刍:喂饲牛马的草料。     【例证】     富国强兵是我国传统的国防政策。这种主张出现于春秋时期,而流行于战国时代。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和民众组织诸条件的集中反映,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经济的发展。当时各诸侯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巩固政 131 权,扩张势力,竭力提倡发展生产,把富国看作强兵之本,国不富不可以养兵,更谈不上强兵。同时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更不能立国,中国古代表现出以农立国、以兵卫国的特点。因此,富国强兵实际上就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强调农战。秦国的商轶变法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一例。' b0 D. n$ d& p& i; C4 {' H
    战国初期,秦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国力虚弱的国家,被东方各诸侯国视为“蛮夷”之邦。秦孝公即位后,决定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变法图强,于是发布求贤令,招聘人才。商鞅就在这时候来到秦国,宣传“强国之术”,指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开始交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确定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英勇杀敌可以得到宫爵,临阵脱逃和投降敌人的给以严惩,禁止进行私斗;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兔除徭役和赋税,对弃衣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隶;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一县,同时进行户口编制,实于连坐法,规定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其中心内容是奖励耕战,即以重赏重罚来实现重农重战政策。重衣,是为了发展经济;重战,是为了鼓励民众为巩固政权而战,加强国家的武装力量。' y+ ~5 @5 H7 C% p9 D: E! U1 |+ N
    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经过变法,秦国面貌焕然一新。从原来的落后国家,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从而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2 w. ?7 Y" _7 g5 L" e" W" A8 O
卷四  虎韬1 Z: [+ x! J" q( [/ W4 c, E# _
            
- l3 I+ b- g. O/ R8 E/ L8 o: H                         军 用 第 三 十 一
3 a5 x/ o; N/ I' o/ U
      【揭示】
$ P; q: q* r1 Y" s+ L! ~, e    本篇首先指出了“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乏大威也”。接着,以出兵万人为例,详细罗列了陷坚阵、败强敌所需兵器的种类、数量、编配和运用;陷坚阵、败步骑所需兵器的种类、数量,编配和运用;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所需兵器的种类、数量、编配和运用;军队拒守、越堑、渡河、结营等所需器材的种类、数量、编配和运用。最后总结指出甲士万人,需用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同时还需配备整治维修各种器材的工匠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
4 I4 ~+ _$ P- g4 ^4 N    【译文】
7 g- m7 \: O$ e, E7 o/ v# `    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兴兵作战,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攻守器械,其种类的区分和数量的多少,难道有一定的标准吗?”+ p' F- S) x& N- }
    太公答道:“您问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啊!攻守器械的种类和数量,各有不同,这是关系到军队威力强弱的大问题。”
9 U) N5 P. U: w* H+ ^    武王说:“我想听听详细内容。”5 g7 b6 M( k4 I  s
太公说:“凡是用兵作战,武器装备有个大概的标准。统率甲士万人,所需武器装备的标准是:名为武冲大扶胥的战车三十六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每车用二十四人推行。其车轮的高度为八尺,车上竖旗立鼓。兵法上把这种战车叫做震骇,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Z/ x/ S, ?1 Z, F# d/ Y# h+ V
名为武翼大橹矛戟扶胥的战车七十二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为两翼护卫。其车轮高五尺,并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0 t3 K0 T% B5 A* I$ {   名为提翼小橹扶胥的战车一百四十辆,附设用绞车发射的连弩。这种车装有独轮,可用它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5 ^2 n! [- g  b8 X& Y' r7 f  名为大黄参连弯大扶肯的战车三十六辆。以有技能而勇猛的武士使用强弩、矛、戟在两旁护卫,附设称作飞凫和电影的两种旗帜。飞凫用红色的竿、白色的羽,用铜做旗竿头;电影用青色的竿、红色的羽,用铁做旗竿头。白天甩大红色的绢作旗子,其长六尺,宽六寸,名叫光耀;夜间用白色的绢作旗子,其长六尺,宽六寸,名叫流星。这种战车可用来攻破坚阵,击败强敌。" ^( `0 i1 S. g/ r9 g
   名为大扶胥冲车的战车三十六辆,车上载乘称作螳螂的武士,可以用来纵横冲击,击败强敌。
/ A8 b2 H+ U( x7 f  J   名为辎车寇骑的战车,也叫电车。兵法上称为电击。可以用来攻破坚阵,击败敌人步骑。敌人乘黑夜前来突袭,宜用名为矛戟扶胥轻车的战车一百六十辆,每车上载乘称作螳螂的武士三人。兵法上称为霆击,可用来攻破坚阵,击败敌人步骑。
0 v) m4 s9 c2 c9 L    名为方首铁棓维朌的铁棒,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共 134 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也叫天棓。名为大柯斧的长柄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共置一千二百把,这种武器也叫天钺。方首铁槌,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共一千二百把,也叫天槌。这些武器都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
4 M- U4 L9 \$ @; D   飞钩,长八寸,钩尖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共一千二百枚,可以用来投掷钩伤敌人。) j" ], n! q3 {+ F
    军队防守时,应使用一种名为木螳螂剑刃扶胥的战具,每具宽两丈,共一百二十具,也叫行马。在平坦开阔的地形上,步兵可以用它来阻碍敌车骑的行动。
7 X) D) A( g$ C4 O9 @' p    木蒺藜,设置时要高于地面二尺五寸,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来阻碍敌步骑行动,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T; l" L* p" _+ ], k
    名为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的战车一百二十辆,黄帝曾用以打败蚩尤。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7 u0 |/ L3 f% i7 K- O    在隘路、小道上,可以布设铁蒺藜。铁蒺藜刺长四寸,宽八寸,每具长六尺以上,共一千二百具,可用来阻碍敌人步骑行动。4 t0 |' \; u( v3 v9 E
    敌人乘着黑夜突然前来逼战,白刃相接,这时应张设地罗,布置两镞蒺藜和名为参连织女的障碍物,每具芒尖相距二寸,共一万二千具。在旷野深草地区作战,应设置名为方胸铤矛的障碍物共一千二百具。布设铤矛的方法,是使它高出地面一尺五寸。以上这些器具,可以用来击败敌人步骑,拦阻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
) g/ W- S" z+ m4 c. R$ K    在隘路、小道和低洼的地形上,可以张设名为铁械锁参连的障碍物,共一百二十具。可以用来击败敌人的步骑,阻碍势穷力竭的敌人,截堵撤退逃跑的敌人。7 }  E: p! ~( `, y! F9 G
    守卫营门,用矛、戟、小橹十二具,并附设绞车连弩。军队进行守御时,应设置名为天罗虎落锁连的障碍物,每部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一百二十具。并设置名为虎落剑刃扶胥的战车,每部宽一丈五尺,高八尺,共五百二十具。2 \  V1 J3 s  R" w7 T# Z( a+ k
    渡越沟堑,要设置飞桥,每间宽为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飞桥上装备转关辘轳,共八具,用铁环和长绳架设。横渡江河,要使用名为飞江的浮桥,宽一丈五尺,长两丈以上,共八具,用铁环和长绳把它们联结起来。名为天浮的渡水器材有叫做铁螳螂的铁锚,内呈圆形,外径四尺以上,并用铁环和绳索联结,共三十二具。用天浮架设飞江,可以横渡大河。这种渡河工具叫做天潢,也叫天舡。
* @. Y4 J0 ]8 L    军队在山林旷野地区扎营,应用木材结成名叫虎落柴营的栅寨。用铁环长绳锁连,每条长两丈以上,共需一千二百条。带铁环的粗大绳索,铁环大四寸,绳长四丈以上,共六百条。带铁环的中等绳索,铁环大两寸,绳长四丈以上,共三百条;小号绳索,每条长两丈以上,共一万二千条。
9 o, O6 }( Z* [9 z- U0 L( r    天下雨时,辎重车要盖与车顶板,板上契刻齿槽,使它与车子吻合,每付木板宽四尺,长四丈以上,每辆车配置一付并用名为铁杙的钉子加以固定。, V6 N- W: [+ K0 Z
    砍伐树木用的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棨钁的大锄,刃宽六寸,柄长五尺以上,共三百把;名叫铜筑固的大锤,长五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鹰爪方胸的铁耙,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方胸铁叉的叉竿,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
3 l- W+ z7 a, @    剪除草本用的大镰,柄长七尺以上,共三百把;名为大橹刃的割草工具,重八斤,柄长六尺,共三百把;带环的铁橛,长三尺以上,共三百个;钉橛用的大铁槌,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共一百二十把。
: F1 A* V1 M9 x, @( Q6 e! n0 v    军队万人,需要装备强弩六千张,戟和大盾两千套,矛和盾两千套,以及修理作战器具和制造兵器的能工巧匠共三百人。以上就是兴兵作战按一万人计算所需要的装备器材的大致数目。”# D( m# B3 `* ^/ Q
   武王说:“的确是这样!”
- {. o% S, L" X, Q& |# ?# ]% B% v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2 k/ n2 i6 I& q【原文】
. B  K6 R  _6 ^# \" k% l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三军器用,攻守之具,科品①众寡,岂有法乎?”, M1 C" S1 _# f' F0 e5 U
    太公曰:“大哉!王之问也。夫攻守之具,各有科品,此兵之大威也。”
( z+ N' q/ l, _( J4 s) N    武王曰:“愿闻之。”9 J) G+ J' y# s) R- Z( a. c5 v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②三十六乘,材十强弩矛戟为翼③,一车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谓之震骇,陷坚陈,败强敌。武翼大橹矛戟扶胥④七十二具,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⑤自副,陷坚陈,败强敌。提翼小橹扶胥⑥一百四十四具,绞车连弩自副,以鹿车轮,陷坚陈,败强敌。大黄参连弩大扶胥⑦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⑧自副。飞凫赤茎白羽,以铜为首;电影青茎赤羽,以铁为首。昼则以绛缟⑨,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陈,败步骑。     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⑩共载,可以击纵横,可以败敌。
% Y+ Q' _% l2 i& s* o& F" O    辎车骑寇⑾,一名电车⑿,兵法谓之电击。陷坚陈,败步骑。1 v& ^7 C" _+ s: u/ r
    寇夜来前,矛戟扶胥轻车⒀一百六千乘。螳螂武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陈,败步骑。
7 H$ s. L$ w: g    方首铁棓维朌⒁,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鉞。大柯斧⒂,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钺。方首铁槌,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槌。败步骑群寇。( A; m$ _) X" m+ H* n4 S5 Z) G
    飞钩⒃长八寸,钩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 a+ w7 u! p+ S. W( U
    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⒄,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7 s6 y( k$ j0 H$ o/ I; s, y, F
    木蒺藜⒅,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S2 k2 G4 W; f
    轴旋短冲矛戟扶胥⒆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⒇。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2 S% n9 D4 x" }
    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
2 _7 _  v. |4 u! J: m8 [- g. l    突瞑(21)来前促战,白刃接,涨地罗(22),铺两镞蒺藜,参连织女(23),芒间相去二寸,万二千具。旷野草中,方胸鋋矛(24),千二百具,张鋋矛法,高一尺五寸。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 d. |7 E& T* J8 v% r3 s# T- h* r    狭路微径地陷,铁械锁参连,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
! a& S. J: O9 A+ b  B    垒门拒守,矛戟小橹十二具,绞车连弩自副。三军拒守,天罗虎落(25)锁连,一部广一丈五尺,高八尺,百二十具。虎落剑刃扶胥,广一丈五尺,高八尺,五百二十具。
+ B: K+ A  N: _  E   渡沟堑飞桥(26),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渡大水,飞江(27)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天浮(28)铁螳螂,矩内圆外,径四尺以上,环络自副,三十二具。以天浮张飞江,济大海,谓之天潢,一名天舡(29)。; {# {* T6 b$ a+ U. ]
    山林野居,结虎落柴营,环利铁锁,长二丈以上,千二百枚。环利大通索大四寸,长四丈以上,六百枚。环利中通索大二寸,长四丈以上,三百枚。环利小徽缧长二丈以上,万二千枚。' Y& g; _+ M1 Z* Z5 ~
    天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铻(30),广四尺,长四丈以上,车一具,以铁杙(31)张之。
0 U+ }9 L$ Z3 }: u8 ]    伐木大斧,重八斤,柄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棨?(32)刃,广六寸,柄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铜筑固为垂,长五尺以上,三百枚。鹰爪方胸铁耙,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方胸两枝铁叉,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 `  G7 `& ^# l6 e; ^6 \) h. g
     芟(33)草木大镰,柄长七尺以上,三百枚。大橹刃,重八斤,柄长六尺,三百枚。委环铁杙,长三尺以上,三百枚。椓杙大锤,重五斤,柄长二尺以上,百二十具。3 j! t9 ^0 C1 q2 y
    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修正攻具,砥砺(34)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6 r% Q  _/ ~- z* A- t5 T
    武王曰:“允哉!”; Z5 z" }0 w) ?
   【注释】/ `4 i5 F/ D" M( M! `3 l7 W
    ①科品:种类,品类。
3 Y* ~/ p3 z0 l& ?8 ^7 F2 s    ②武冲大扶胥:设有大盾的大型战车。扶胥,战车的别名。0 `2 B9 p$ m. Y6 o8 ?
    ③材土:勇猛而武艺高强的战士。翼,护卫。4 x1 t2 F! w* m; m- S4 q( m" u7 ]
    ④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一种装备有大盾牌和矛戟的战车。
# N: v) \! @. @- r2 @5 O; N# u    ⑤绞车连弩:一种用绞车张弓,能连续发射箭矢的强弩。
  d/ v4 X; d) z" Y1 e0 A4 @    ⑥提翼小橹扶胥:装备有小盾牌的小型战车。+ |- U# i) @' r8 W* ?
    ⑦大黄参连弩大扶胥:装备有大黄连弩的大型战车。大黄,一种强弩的名称。参连弩,能连续击发的强弩。. p% }" |4 z# }' I; b- c
    ⑧飞鬼、电影:两种旗帜的名称。9 K) t  i0 k& W" n* l
    ⑨绛缟:大红色的丝绢。
- l6 X0 u4 y9 g7 g4 t2 z    ⑩螳螂武士:骁勇善战的武士。
* J3 x) z1 b9 _7 ^' O* L6 w/ m" D    ⑾辎车骑寇:轻快迅捷的战车。
7 }5 k. c" W: B: ^  ]7 p. A" m1 r+ G⑿电车:快如闪电的战车。
7 W4 U7 \; o) z# f1 d, B# X    ⒀矛戟扶胥轻车:一种配备有矛戟的轻型战车。: O# Y; v4 ]6 |0 U
    ⒁方首铁棓维朌:一种大方头的铁棒。棓(bàng),通棒。朌:同“颁”,大头。
6 k; \4 r+ N, x4 T' w& ~* a    ⒂大柯斧:长柄斧头。柯,斧柄。
& J" k9 r- V, X: T( K& T    ⒃飞钩:古代兵器,似剑而曲,可用来钩取敌人。- u, k6 h( B( j. h' V/ r
    ⒄木螳螂剑刃扶胥:一种用以拒守的木制战车,形似螳螂,有尖刃向外。
+ i) D+ J, [) x: e$ `/ p    ⒅木蒺藜:用木料制成的形如蒺藜的有刺障碍物。
0 a% u0 ?3 S) w/ y- p. C    ⒆轴旋短冲矛戟扶胥:一种配备有冲角矛戟可以旋转的战车。2 D# d# j9 S) [3 p0 @7 \9 N
    ⒇蚩尤氏:传说中九黎族首领,有兄弟九十一人,均兽身人头,能呼风唤雨,勇猛善战,后与黄帝争夺中原,失败被杀。
9 y# A- j6 M, r( q! O    (21)突螟:在天色黑暗时进行突袭。   (22)地罗:地网。- `' C. e1 q) B" n* x5 {/ K
    (23)参连织女:将蒺藜连缀在一起的障碍物。织女,本是一种类似蒺藜草,此处指一种带有尖刺的障碍物。
% O7 p! t, y2 W8 b# |    (24)方胸鋋矛:齐胸高的小矛。鋋(yán),短柄小矛。7 d& M1 t+ b3 q9 m$ O$ \
    (25)天罗虎落:一种障碍物。天罗,缀有蒺藜的网。虎落,竹篱。
% Y5 [2 Y: R+ X& M    (26)飞桥:一种可折叠的桥或壕桥。
. W; U0 N( `9 L    (27)飞江:一种可济渡江河的浮桥。
6 v9 g/ T' [2 ]    (28)天浮:一种浮桥。; k( \) \0 t# ^# l0 L7 M& e
    (29)天舡:大船。
; y: P% j* K2 k" J+ a' E' U; G    (30)结枲鉏铻:指在木板上契刻齿槽,使与战车吻合。枲(xǐ),麻。鉏铻(jǔyǔ),排列成锯齿状。4 \! ?8 G& V3 L) ?' q% }
    (31)铁杙:铁桩或钉子一类的东西。杙(yǐ),橛,桩子。
3 A+ D! O3 P4 V9 P  ?7 c    (32)棨?(qǐjué):一种大锄头。  (33)芟(shān):除草。
; _0 L! o9 O& s# X1 L    (34)砥砺:磨刀石,此处意为磨快、磨利。
0 r( Y9 P/ O9 E1 ^. f- f5 e    【例证】) x. @& {. y: h3 @3 b' Z5 D2 m
    武器装备是战争力量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不仅影响军队的士气,还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即本篇所说的:“此兵之大成也。”忽必烈使用回回炮攻克襄樊,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例。
) i, M. m# `4 t1 b    至元四年(1267 年)八月,元世祖忽必烈发动了攻宋战争,把主攻方向选在南宋的喉襟要地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襄阳位于汉水南岸。樊城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傍水,设防坚固,易守难攻。蒙古军用铁骑和步兵连续发起多次进攻,都未能破城。强攻不下,只好改为长期围困。坐镇大都(今北京)的忽必烈,为此整日苦思破城良策。他联想起先前蒙古军西征时,曾缴获过一种回回炮,威力巨大,声震十里,可以洞城裂垒。此时围攻襄樊,何不试用一下?于是,下令从武库中调拨这种大炮,可是因年久失修,己不堪使用。忽必烈赶紧派使者到西域去征调能够制造这种大炮的能工巧匠进京造炮。# b7 u: p" `1 t
    两名回回族造炮高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召携带家眷和造炮工具日夜兼程,来到大都。忽必烈亲至馆舍慰问,并设宴招待,然后调集百名技工,选好造炮场所,要求一年之内造出五门大炮。二位炮匠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三个月后,五门大炮已经制成。忽必烈闻讯,即亲往检阅试炮。只见一声令下。大炮击发,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炮弹如离弦之箭,飞出千余步远,弹着处土石飞溅,现出一个深达数尺的大弹坑。忽必烈一见威力如此巨大,龙颜大悦,当即奖赏了两位炮匠,祝贺他们提前完成了造炮任务。几个月后,二位炮匠又造出了五门大炮。忽必烈即令他们携带造成的十门大炮,由部队护送至前线,把大炮安装在樊城东南角。主帅一声令下,十门大炮同时击发,“声震大地,所击无不摧陷”。接着,移炮轰击襄阳。围困长达五年之久的襄、樊二城,相继被攻破。忽必烈闻讯大喜,即将此炮命名为“巨石炮”,命令元军携炮直趋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 C" W# I8 N' B5 W/ Y$ t    忽必烈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看到了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能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先进技术,总是及时加以吸取应用,从即位时起,他就“遣帖木儿、李舜钦等行部,考课各路诸色工匠”,选用各种能工巧匠到京城,只要是有技能之人,不分国籍种族,不论地位高低,均加以重用。从而保证了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t/ _  d  W% V- R( R
三 阵 第 三 十 二

3 g0 {( h! O0 B6 b0 I    【提示】5 Z5 H/ ^1 {: J6 b. |
    本篇论述了布列阵势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天阵,即根据各种天象布列阵势;接着介绍了地阵,即根据各种地形布列阵势;最后介绍了人阵,即根据武器装备和部队的实际情况布列阵势。
  S" h% v" ]: i2 g0 Z2 p    【译文】$ |* r/ L1 p# G& A" j  ?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作战时市设的所谓天阵、地阵、人阵,是怎么回事?”0 X9 a9 C6 C3 i
    太公回答说:“根据日月、星辰、北斗星在我前后左右的具体位置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天阵;利用丘陵水泽等地形条件来布阵,就是所谓的地阵;根据所使用的战车、骑兵等兵种和政治诱降或武力攻取等不同战法布阵,就是所谓的人阵。”1 t/ ]$ g& F+ |; `; T1 Y( x
    武王说:“好啊!”
' E! u7 a  q2 e4 [; A& f    【原文】9 c1 x7 e9 H% O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为天陈①、地陈②、人陈③,奈何?”太公曰:“日月、星辰、斗杓④,一左一右,一向一背,此为天陈;丘陵水泉,亦有前后左右之利,此为地陈;用车用马,用文用武,此为人陈。”
: ^+ X7 Q8 d6 f0 u    武王曰:“善哉!; u" O# S& ~* w+ d
    【注释】
+ x4 r8 R! j* C9 M    ①天陈:依照天象布列阵势。陈,同“阵”。- m6 {# }6 f: P5 k! q1 t: S
    ②地陈:依照地形布列阵势。
. h  ~# T* ?3 D8 O' w    ③人陈:根据人事布列阵势。
# c7 A; f5 v' s7 v/ `4 X0 ~ ④斗杓:即北斗,亦即今天所称大熊星座中七颗较亮的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杓)形,其中四星组成斗身,三星组成斗柄。+ q) K7 W2 C% G3 x; O+ ~: c' C
   【例证】1 o( D2 E- r1 U+ K
    阵势的布列,不仅要考虑到天候、地形等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充分发挥己方的战斗力,抑制敌方的各种有利因素,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胜利。朋朝民族英雄戚继光,之所以能在抗倭战争中取得胜利,与他善于布列阵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 n$ P1 R& ?( P, l    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南北分*裂混战时期。一些战败的武士,纠集不法商人和流民,窜来中国沿海,抢掳财物,杀戮百姓,明代人称之为“倭寇”。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国防力量削弱,海防废弛,军队衰弱不堪,官兵畏倭如虎,导致倭患肆虐,给中国东南沿海人民造成沉重灾难,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仇恨和抵抗。在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9 N' \  |+ T( ~7 n. }/ |+ d
    戚继光看到明军腐*败,无法灭倭,因此召募新军,并对新兵采取了不同予以前卫所制的新编制,配备了不同的武器。他按照抗倭阵法的要求,把最基层的单位称队,每队十二人,设队长;四队为一哨,设哨长;四哨为一官,设哨宫;四官为一总,设把总。队配备长牌一面,藤牌一面、狼筅二把、长枪四支、短兵二件,每官配有火铳、火器。从而使新军的组织更为严密。     江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山丘起伏,水网密布,不宜于大兵团展开作战,而倭寇的作战特点是惯于使用重箭、长枪,善设伏、猛冲锋,擅长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作战对象和地形特点创制了鸳鸯阵法。鸳鸯阵即戚军阵势组成的最小单位。其基本队形为:首一人为队长,次二牌平列、次二人持狼筅,次四人持长枪,次二人持短兵,末一人为伙兵。接战时,藤牌、狼筅、长枪、短兵均可杀伤敌人。同时狼筅各跟一牌,以保护拿牌人的后身,长枪每二人分管一牌一筅,长牌后面有短兵防护。这一战斗组织的最大优点是长短兵器迭用,攻和防结合,既便于消灭敌人,又能够保护自己。在路窄队形难以展开的地段,还可以把这种并列队形变成单一队形。路宽对,这种鸳鸯阵又可以变为大、小三才阵。这一阵法适合水网地形,又能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效用,减少自己的伤亡,并能抑制倭寇的战术优势。
0 F0 K: v5 T! f: q: ~" D7 Z    鸳鸯阵只是一种战术队形,不能完全满足作战的需要。于是戚继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营阵法,其基本特点是一头两翼一尾,有奇正。当敌之兵即为头,为正兵;在左右即为翼,为抄敌奇兵;在后即为尾,是策应兵。以营为例,营分左右前后哨。接战时,前哨正面迎敌,左哨出敌右翼,右哨出敌左翼,后哨策应。在实战中,当敌一哨即为头,是正兵。因此各哨均可为头,均可为尾,均可为翼,均可为奇。小至一哨,大至全军,无不如此。戚继光令部属反复演练,熟练掌握这种阵法,使队伍进退有序,号令严明,有条不紊。进攻时。至少使敌三面挨打;后退时,互为照应,井然有序,使敌无隙可乘。
* h7 \3 _* ]2 Z) A    戚继光率领这支组织严密、阵法完善的队伍。转战南北,驰骋于闽浙抗倭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基本上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e- c# b2 o2 b" F. p- ?9 D
7 M6 O7 q9 h1 @$ p& 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疾 战 第 三 十 三
4 a: J! d; ]) u- V2 E! |  L) ?& L
    【提示】2 n& Y7 t. w/ v, E6 A! f
    本篇论述了突围作战的方法。当部队被敌人包围,与前后左右的联系被切断、粮道被阻绝而成为“困兵”时,在作战指导上,首先应以最快的速度突围,迅速摆脱不利处境,所谓“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其次是在突围过程中,先以车骑扰 146 乱敌人,继用主力实行中央突破,即可达到突围目的。最后,突出敌人包围圈后,对尾追之敌,要设伏加以围歼。
" B$ S6 ?+ l7 M    【译文】
2 F. Q; u6 Q4 M7 ^0 z+ U/ K5 Q4 Q7 T* P: X    武王问太公道:“如果敌人从四面包围了我军,切断我军与外界的联系,断绝我军的粮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这是天下处境最困难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急速突围就能胜利,行动迟疑就会失败。突围的方法是,把部队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使用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打击震骇敌军,使其陷入混乱,然后迅速突击,这样就可以横行无阻地突围出去了。”
9 F/ F( d9 n- v& R- V! D    武王问:“如果我军已成功地突出重围,还想乘势击败敌军,又该怎么办呢?”
3 ~) }0 v+ ^7 @. g* {    太公答道:“应该以我左军迅速向敌左翼发起攻击,以我右军迅速向敌右翼发起攻击,不要和敌人争夺道路以免分散兵力,同时以我中军向敌轮番突击,或击其前,或抄其后。这样,敌军虽多,也能将其打败。”! v, N8 Q& N3 k+ j+ E; P
    【原文】
  n5 z8 E) [2 U0 w/ F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围我,断我前后,绝我粮道,为之奈何?”
$ b3 `" T7 {% \1 m0 r    太公曰:“此天下之困兵①也。暴②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如此者,为四武冲陈③,以武车骁骑惊乱其军而疾击之,可以横行。”
& u/ e0 ]' t; p# E. x: O    武王曰:“若已出围地,欲因以为胜,为之奈何?”6 X# m( [$ S1 P
    太公曰:“左军疾左,右军疾右,无与敌人争道,中军迭前迭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 T  \# d+ q$ p; }: n    【注释】7 C+ ]1 b5 m2 h3 X0 E
    ①困兵:处于困难境地的军队。
; [7 }8 E7 z! \9 q5 B    ②暴:突然,迅速勇猛。; \1 R3 E3 ~: _( X: K
    ③四武冲陈:四面都用战车部队进行警戒的阵形。
! `" O" _% t. H% e5 q$ U' l# |+ w' L    【例证】
' A3 }( u9 d% h% @    实施突围作战,必须有组织有准备,不能仓卒行事。突围时应将突围方向选择在敌人包围圈的薄弱处,选择敌人戒备松懈的有利时机,出敌不意,突然开始。先集中火力。对突破地段实施短促而猛烈的袭击,迅速打开突破口,然后指挥主力迅速而有序地突出包围圈,并以强有力的后卫部队阻止敌人追击。突围作战还要鼓励士气,不怕牺牲,勇住直前。这是进行突围作战的一般原则。项羽垓下失败就是违背了这些原则所致。( m+ o' {0 R4 y6 v( }( y6 ^" U" g
    从汉高帝二年(前 205 年)五月开始,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荣阳汜水镇)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夺战,成皋几次易手。到汉高帝四年(前 203 年)十月,刘邦乘项羽东击之机,反攻成皋,将成皋攻占,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今荥阳东北)一线。项羽听说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主力返回,同汉军争夺成皋,与汉军对峙于广武。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与此同时,韩信在黄河北岸连续获胜,并降服燕国,攻占齐国,对楚形成了迂回包围的战略态势,楚军进退两难,侧背又受到汉军的极大威胁,粮草补给也发生了问题,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项羽于是便同刘邦讲和。刘邦此时也情疲力尽,无力一举消灭项羽,遂同意平分天下,双方以鸿沟(今荣阳附近)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属楚。
" |) p4 ]6 ^  _! O9 ]& n    同刘邦讲和后,项羽即撤兵东归。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打消了西归的念头,率兵越过鸿沟,追歼楚军,同时下令韩信、彭越等部前来会合。汉五年(前 202 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等各路大军会合在一起,在垓下(今安徽固镇县)追上项羽,并把他团团包围。为了打击楚军的士气,编了一曲楚歌,命令士兵在楚营四面唱和,勾起了楚军士兵的怀乡情绪,使其士气更加低落。项羽听到四而楚歌,以为汉军己全部占领楚地,心乱如麻,十分绝望,焦愁得难以入睡,便在帐中喝酒解闷。他呆望着心爱的美人虞姬,又抚摸着那匹随他征战多年的乌骓马,慷慨悲歌。左右之人见状都涕泪交横,呜咽不止,虞姬随声唱和:“汉王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拔下项羽佩剑,自刎身亡。项羽埋葬虞姬之后,率领八百名亲兵,乘着夜色,偷出楚营,向南逃去。汉兵发觉后,紧迫不舍。项羽一路苦战,逃到乌江边,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形势下拔剑自刎。" Q& {/ L, ?9 t5 Q" S/ y
项羽垓下被国,处境险恶,但事仍有可为,只要他能振奋士气,选择汉军包围圈的薄弱部位,并力一战,突出重围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可惜项羽在被围后,丧失斗志,灰心绝望,在关键时刻置大军于不顾,只率领亲兵私自逃跑,从而导致了彻底失败。
2 L" Y" L5 b8 ~1 c) J
; v8 u) R  p3 U/ d, P: U. w7 Q' p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 _8 w- o/ q. O+ M
必 出 第 三 十 四
2 R) @, U( [# r/ W    【提示】
' V0 J+ H' }" W    本篇论述了夜间突围作战和渡过江河的方法。突围作战的方法是:有充足的器械,有恿猛的战斗精神;了解敌情、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段为突破口;突围应力争突然性,时机选择在夜间;突围时应让勇敢善战的前锋在前打开通路,大部队随后跟进,并设置埋伏,阻敌追兵。渡过江河时,首先应有各种渡河器材,其次是应鼓励士气、明告将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破釜沉舟,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 ]+ W) T: j$ C% s    【译文】
; A! d( K" _" S    武王问太公说:“统率军队深入敌国境内,敌人从四面合围我军,切断我军的退路,断绝我军的粮道。而敌军数量众多,又粮食充足。并占领了险阻地形,守御坚固。我想突围而出,应该怎么办?”
1 R. C# [- s. I! J# l% a1 ^    太公答道:“突出敌人包围的方法,兵器器材至关重要,而奋勇战斗则最为首要。仔细查明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无人防守的处所,乘虚而击,就可以突出包围。突围的部署是:将士们都拿着黑色的旗帜,手持器械,口中衔枚,乘着黑夜行动。使勇敢有力、行动轻捷、敢于冒险犯难的将士担任先锋,攻占敌人某些营垒,为我大军打开通道;使有技能而勇敢的武士使用强弩,作为伏兵,隐匿在后面掩护大部队行动;让老弱士卒和车骑在中间行进。部署完毕后,沉着行动,谨慎从事,不要惊慌,使用武冲扶晋的战车在前后护卫,用武翼大橹的战车在左右掩护。如果敌军发觉我军的突围行动,我勇敢有力的先锋部队即迅速发起冲击,向前推进,老弱士卒和车骑随之跟进,有技能而配备有强弩的武士则隐蔽地埋伏起来。当敌人前来追击我军时,我伏兵就迅速地攻击它的侧后,并大量使用火光、鼓声乱敌耳目,使其感到我军仿佛是从地下冒出,从天上降下,全军奋勇战斗,敌人就不能阻止我军的突围了。”武王问:“如果前面有大河、宽堑、深坑阻碍,我军要逾越而过,但又没有准备船只。敌人屯兵筑垒,阻止我军前进,堵截我军退路,其斥候 又戒备森严,险要地形全被敌人占据,敌人的战车、骑兵又在前面阻截,勇士又在后面袭击,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 c& c' o/ Q& F( p/ r    太公答道:“凡是大河、宽堑、深沟之地,敌人一般是不会设防的。即使设防,兵力也一定不会很多。这样,就可以用飞江、转关和天潢等工具将我军摆渡过去。派遣勇敢的武士按照指定的方向,冲锋陷阵,拚死战斗。并先焚毁我军的辎重,烧掉我军的粮草,明确告诉全军将士,奋勇作战就能生存,畏缩怯战就是死亡。已经脱离危险之后,就让我军前卫部队设置烟火信号,派出远方斥候警戒,占领丛林、坟墓和险阻地形。这样,敌人的战车和骑兵就必定不敢长驱远追了。设置烟火信号的目的。是为了指示先期突围的部队至有火的地方集结。并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冲阵战斗队形,这样,我全军将士都精锐而勇猛战斗,敌人就无法阻止我军了。”
5 z0 O& x2 O# z  r: ^% G3 X    武王说:“说得好啊!”! Z3 j( c. d: w2 F3 w# w: I+ V1 q4 l
    【原文】* V( ?8 m7 S4 ?; T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①之地。敌人四合而围我,断我归道,绝我粮食。敌人既众,粮食甚多,险阻又固。我欲必出,为之奈何?”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为宝,勇斗为首。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将士人持玄旗②,操器械,设衔枚。夜出。勇力、飞足、冒将之士居前,平垒③为军开道,材士强晋为伏兵居后,弱卒车骑居中。陈毕徐行,慎无惊骇。以武冲扶胥前后拒守,武翼大橹④以备左右,敌人若惊,勇力、冒将之士疾击而前,弱卒车骑以属其后,材士强弩隐伏而处。审候敌人追我,伏兵疾击其后,多其火鼓、若从地出,若从天下,三军勇斗,莫我能御。”
  n: P) N2 e, \7 s/ O4 p5 W    武王曰:“前有大水、广堑、深坑,我欲逾渡,无舟楫之备,敌人屯垒,限我军前,塞我归道,斥候常戒,险塞尽中。车骑要我前,勇士击我后,为之奈何?”  R- n& {- _. u1 y, m1 c5 ]
    太公曰:“大水、广堑、深坑,敌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飞江、转关与天潢以济吾军,勇力材士从我所指,冲敌绝陈,皆致其死。先燔⑤吾辎重,烧吾粮食,明告吏士,勇斗则生,不勇则死。已出者,令我踵军设云火⑥远候,必依草木、丘墓、险阻,敌人车骑必不敢远追长驱。因以火为记,先出者令至火而止,为四武冲陈。如此,则吾三军皆精锐勇斗,莫我能止。”
1 s5 d* D. L1 w    武王曰:“善哉!”" ]8 p6 T7 l, P0 r, g
    【注释】/ L( I: {7 |* }7 A
    ①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此处指敌对国家。, q8 V  ~8 I) \( \( w
    ②玄旗:黑色的旗帜。! [" [, s' [9 [
    ③平垒:攻占敌军营垒。
" s+ z- f5 r5 ^, B    ④武翼大橹:一种防卫型战车。
, R7 O, C  }5 `1 u0 z    ⑤燔:焚烧。
) d( L' l7 u7 @$ L    ⑥云火:烟火,形容火光高升入云的样子。& k6 o$ o+ Z4 d) x8 n
    【例证】
; |( B2 s  W( F; X; {    渡过江河作战,必须加强工程保障,有充足的渡河和水上运输器材。除此外,更重要的是保持高昂的士气,有破釜沉舟、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就是以此取得胜利的。: ?0 H( h: i0 q8 B7 X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统治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进行垂死挣扎,调动军队,向起义军进行疯狂反扑。其中最为凶悍的一支,就是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他在镇*压陈胜、吴广等起义军后,旋即扑向项梁等人率领的楚地起义军主力。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大败楚军,杀*死项梁。然后移师北上,攻打赵国。赵王歇数战不利,被迫放弃都城邯郸,退守钜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章邯率军乘胜逼进,命令部将王离率 20 万人将钜鹿团团围困,自己亲率 20 万人屯驻于钜鹿南数里的棘原,并在那里构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钜鹿城外,以供应王离军的粮秣,企图长期围困钜鹿,困死赵军,彻底平定赵地。钜鹿城内食尽兵少,形势危在旦夕。赵王派人向楚、魏、燕、齐求援。魏、燕、齐虽派出军队,但因害怕与秦军交锋,就在钜鹿城外筑垒壁自守,观望不前。
4 {8 T  |/ G3 D" f! f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约七万人救赵。宋义畏敌如虎,当进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时,屯驻四十六天,不愿前进。项羽杀*死宋义,率军进抵漳水南岸。即派英布等率二万人为前锋,渡过漳水(一黄河),切断秦军运粮的甬道,割断王离与章邯之间的联系。接着,项羽亲率楚军主力渡河跟进。同时为表示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项羽下令士兵渡河后“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样,楚军战士斗志激昂,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拚死一战,项羽率领全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楚军将士奋勇死战,以一当十,“呼声动地”,先将王离部秦军击溃,接着又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钜鹿之围遂解。项羽率军乘胜追击、走投无路的章邯,在殷虚(今河南安阳西)向项羽投降。
, U; a( G, `8 }" O    钜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中最激烈而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这次战役中,项羽破釜沉舟,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消灭了秦王朝赖以生存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条件。
* j6 |8 z3 E+ _  q4 Y+ H6 M2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 e5 J% i2 `3 w% A
军 略 第 三 十 五

; l5 w7 h( B) W3 D& x, v3 H2 Z3 N3 @    【提示】
0 E/ e2 w. D3 k: t    本篇论述了在江河湖沼地带作战时必须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首先强调了“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难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接着,分别论述了攻城围邑、行军宿营、越过沟堑、渡过江河等等所应准备的各种装备器材。最后指出:“三军用备,主将何忧?”即只要器械准备周全,训练精熟,就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
8 I$ T8 V1 p0 j8 `/ s! J3 M    【译文】+ N9 \9 J3 i1 w9 A7 W% ]; {  Q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人敌国境内,遇到深溪大谷和难以通过的河流,我军尚未完全渡过,忽然天降暴雨,洪水涌来,水位大涨,后面的军队被水隔断,既没有船只、桥梁、又没有堵水用的草料物资。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全军渡过,使军队不至滞留太久,应当怎么办?”
# q5 `) \" J# ~. d* L7 S: j! M   太公答道:“大凡率领军队作战,如果计划不预先拟定,器械不事先准备,平时训练没有落实,士卒技术不熟练,就不能算是王者的军队。凡是军队有大的军事行动,没有不训练士兵熟练使用各种器械的。如攻城围邑,就用轒辒、临车和冲车等各种攻城战车;观察城内敌情,就用登高的云梯和瞭望敌人动静的飞楼;三军前进和驻扎,就用武冲、大橹等战车在前后掩护;断绝交通,遮隔街道,就用勇敢而有技术的士卒使用强弩控制两侧;设置营垒,就在四周布设天罗、武落、行马、蒺藜等障碍器材;白天就登上云梯瞭望远方,并设置五色旌旗报告敌情;夜晚就点燃烟火,并击响雷鼓、敲动鼙鼓、摇动大铎、吹响鸣笳,作为指挥信号;跨越沟堑,就用飞桥、转关,辘轳、鉏铻等器械;渡越大河,就用天潢、飞江等船只;逆流而行,就用浮海、绝江等器材。三军所需的器材用具都己齐备,主将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 q. g4 X. n3 _2 h" H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险阻之水,吾三军未得毕济,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后不得属于前,无有舟梁①之备,又无水草之资。吾欲毕济,使三军不稽留,为之奈何?”
: |0 C" C5 y  R1 X) x0 M* ?' g9 Q    太公曰:“凡帅师将众,虑不先设,器械不备;教不素信,士卒不习。若此,不可以为王者之兵也。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轒辒、临冲②;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③;三军行止,则有武冲、大橹,前后拒守;绝道遮街,则有材士强弩卫④其两旁;设营垒,则有天罗、武落⑤、行马、蒺藜;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夜则设云火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⑥;越沟堑,则有飞桥、转关、辘轳、鉏铻;济大水,则有天潢、飞江;逆波上流,则有浮海、绝江⑦。三军用备,主将何忧?”, f6 ^# T7 ~, H
    【注释】
; B2 n, a) E# ~* l( n    ①梁:桥、桥梁。4 t0 N" N" j2 R
    ②轒辒(fěnwēn):古代用于攻城的一种车辆。其形制下设四轮,上蒙以皮革,中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临冲:攻城器械的名称。临车是从上视下的车辆,冲车为冲幢城门的战车。
/ ~$ y$ F& z( R3 Z; k     ③云梯:古代攻城时用来攀登城墙的长梯。飞楼:用以登高观察城中敌情的望楼。
  a6 K. Q6 P8 S  f, a- a     ④卫:底本作“冲”,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 j- v- g5 Z0 A     ⑤武落:即虎落,绳索和木桩。: v6 I! l/ m2 r" n& s
     ⑥笳:古管乐器名。: W! q: Z1 |7 Y6 y
     ⑦浮海、绝江:均为古代的渡河器材。$ Q, T5 o  h7 @9 c4 X. Z
    【例证】( g6 f: W2 t  L! O5 v& L$ c
    “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人和武器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战斗力。在渡过江河作战时,离不开桥梁等装备器材。宋初渡江灭亡南唐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5 z' _4 L# Y# s+ m1 s
    宋朝建立后,先后翦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四大割据势力,占据了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江北地区以及珠江下游地区,并控制了建都于杭州的吴越,在战略上形成了对南唐的四面包围。南唐后主李煜,在宋灭南汉之后,深感局势危急,遣使主动削去南唐国号,称江南国主,表示臣服宋朝。但同时又暗地募兵备战,企图利用长江天险,阻止宋军南下,保持苟且偷安的局面。宋在灭南汉后,对江南己是志在必得,认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允许南唐继续存在下去。因此,立即从各方面进行进攻南唐的准备工作。开宝五年(972 年)初,用离间计除掉了南唐重要将领林仁肇。开宝六年四月,以重修天下图经为名,派使向南唐索取诸州图志,以了解江南山川形势,屯戍交通、户口多寡等情况。”宋太祖赵匡胤很早就开始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并经常检阅水战演习。开宝七年七月,采纳江南人樊若水(一作樊作冰)的建议,在荆湖造巨舰战船数千艘,以备波江时架设浮桥,用于水战。九月,各路宋军十万人马向荆南集结待命。
0 s+ q) i0 g* O( f* F' W+ k2 E: s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赵匡胤发兵讨伐南唐。十月,京师水军沿汴、淮向江南进发,荆湖水军携带预作浮桥用的舰船沿长江靠北岸一侧顺江东下。南岸唐军以为宋军是例行巡江,未加阻击,因而未军顺利通过南唐屯兵十万的要地湖口。宋军突然渡过长江,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水陆并进,直取池州。在石碑口(今安徽安庆西)把巨舰大船连接起来,按照采石矾一带江面宽度,试搭浮桥,获得成功。然后继续东下,攻取长江下游重要渡口采石矾(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十一月,宋军将石碑口试搭的浮桥移至呆石矶,“系缆三日而成。不差尺寸,大兵过之,如履平地。”江北宋军迅速跨过长江,直扑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当宋军在采石矶架设浮桥时, 南唐君臣认为自古以来,未闻此事,不过儿戏而已,仅派二万人迎击宋军,但被宋军击败。宋军主力渡过长江后,立即发起猛烈进攻,开宝八年正月,在秦淮河(经金陵城西南)击败南唐军十余万人,并击败溯江而上企图夺取采石矶浮桥的江南水军。进围金陵。十一月宋军发起总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8 m5 V1 t  F7 h( E+ l6 i2 x    灭亡南唐是北宋统一南方的最后一战,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战。宋军的胜利,是因为“虑先设”、“器械备”。“教素信”、“士卒习”。长江自古号称天堑。南北相战历来以渡江为难。宋重视制造船舰和水军的训练,由于准备充分,特别是采纳了樊若水预制浮桥之策,对保证宋军主力迅速渡江起了很大作用。樊若水对采石矶一带地形非常熟悉,往来大江南北数十次,对一年四季的水位变化和两岸广狭了如指掌,从而才得以预造出“不差尺寸”的浮桥。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确实难能可贵,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
: d7 i7 Y; T2 h1 S+ M9 x; ~- e- Z+ B
1 h0 g$ O6 G8 F/ m3 c/ W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 W( V5 W$ q( x, i+ y( _+ v
临 境 第 三 十 六
2 w( D0 h$ {) }) f; z, d% r
    【提示】1 k' O4 C0 \5 W* K6 N
    本篇论述了两军对阵中,疲惫、袭扰和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法。首先论述在两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要攻击敌人并取得胜利,必须做到:将部队分为前、中、后三军,先令前军修筑工事,完善守备;后军多积粮的,隐蔽意图;中军“击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取胜。接着进一步论述敌军对我上述战法己有防备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地疲惫、骚扰敌军,派出小部队,不停地挑战,让老弱士卒曳柴杨尘,迷惑敌人。敌军将帅必然疲劳,士卒必定惊慌不安。这时再令部队进行突袭,“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F( [# W. A% N4 |8 n  ]
    【译文】. A0 c& ^/ t  @4 y4 ~+ b* }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与敌人在国境线上相互对峙。敌人可以前来攻我,我也可以前去攻敌,双方的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采取行动。我想前去袭击敌人,但又担心敌人前来袭击我军,应该怎么办?”, L) e3 A0 v& z. Q9 S5 t, j& T  N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我军分为前、中、后三部。令我前军深挖沟堑,高筑壁垒,不要出战。布列雄旗,敲击鼙鼓,作好守卫准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不要让敌人侦知我军意图。然后,派遣我中军精锐部队偷袭敌军中央,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无法了解我军情况,就会停止了动,不敢前来进攻了。”
: s1 S9 ?" ^  r. I4 n    武王问道:“如果敌军己侦知我军情况,洞察我军企图,我军一有行动,敌人就知道我要做什么,因而派出他的精锐部队埋伏在深草地区,在我必经的隘路上实施截击,在我防备不周密的地方发起攻击,该怎么办呢?”
2 _. s* L# f2 o  n, i, w    太公回答说:“命令我的前军,每天前去向敌人挑战,以疲惫懈怠敌人的斗志;命令我的老弱士卒,拖动树枝,扬起尘土,击鼓呐喊,来回奔跑,以壮声势。进行挑战时,我部队或出现在敌人左边,或出现在敌人右边,距离敌人不超过百步。在我不断骚扰下,敌人的将领必定疲于应付,敌人的士卒必定震骇恐慌。这样,敌人就不敢前来进攻我军了。我军如此不停地袭扰敌军,或袭击他的内部,或攻击他的外部,然后,全军疾速地投入战斗,敌人一定会被打败。”6 R$ A  k, a$ E9 ~, ^7 B& o) y
    【原文】
  b$ K/ b  N: F1 d    “武王问太公曰:“吾与敌人临境相拒,彼可以来,我可以往,陈皆坚固,莫敢先举。我欲往而袭之,彼亦可来,为之奈何?”
8 ~; Y; y( I' \$ B* m* [6 p    太公曰:“分兵三处,令我①前军,深沟增垒而无出,列雄旗,击鼙鼓,完为守备;令我后军,多积粮食,无使敌人知我意。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敌人不知我情,则止不来矣。”2 P. B) {5 A. j. H8 a) n) e0 t
    武王曰:“敌人知我之情、通我之谋,动而得我事,其锐士伏于深草,要隘路,击我便处,为之奈何?”
& i. D( J! A# b    太公曰:“令我前军,日出挑战,以劳其意;令我老弱,曳柴扬尘②,鼓呼③而往来,或出其左,或出其右,去敌无过百步,其将必劳,其卒必骇。如此,则敌人不敢来。吾往者不止,或袭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敌人必败。”     【注释】: O$ h) C0 O/ Y0 q% a/ [8 L( D2 O
    ①我:底本作”军”,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 I# A+ h* j9 K0 E  b2 {# d②曳柴伪尘:拖曳着柴草奔驰,使尘土飞扬:以迷惑敌人。
2 }' t3 J+ C- ~  ]    ③鼓呼:擂鼓呐喊。1 k, _  Q; T4 u( l
    【例证】
, ^3 n' X2 y5 W1 k% R) [3 \+ Q    在两军对垒中,误敌疲敌,创造条件,捕捉战机,出其不意,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一种有效战法。秦朝灭楚就是运用这一原则而夺取胜利的一个例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之225年),秦国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韩、赵、魏已不复存在,燕也成囊中之物。秦于是把征讨的目标指向南方的楚国。秦王政召集王翦、李信等将领商讨灭楚大计,年青气盛的李信夸下海口,只要二十万军队便可取荆灭楚,老将王翦却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六十万大军难以获胜。秦王政正是志得意满之时,认为王翦己老朽不可用,遂用李信为大将,蒙式为副将,率军二十万伐楚。李信,蒙武分兵两路深入楚地,企图围歼楚军。楚将项燕隐蔽主力,寻隙反击。李信军未能捕捉楚军主力决战,回军与蒙武会师。楚军暗中尾随三昼夜,乘秦军无备,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出其不意地向秦军发起攻击,攻破秦军营垒,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李信狼狈逃回秦国。
. B7 y" ^) C+ J% N! H  R2 h; E    秦王这时才痛悔不用王翦之议,于是重新起用王翦。王翦依旧重申,楚国人多地广,虽已无昔日雄风,但毕竟具备相当的经济、军事实力,所以非用六十万兵力不可。秦王慨然允诺。王翦率军迅速攻下楚国陈(今河南淮阳)以南至平舆(今河南平舆)一带地区。楚国见形势危急,便倾国中之兵,由项燕率领,欲同秦军决一死战。王翦根据对阵楚军兵力众多、士气正旺、求战心切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敌疲而击的方针,命令部队安寨守营,坚壁不出。楚军百般挑战,王翦皆置之不理,给楚军一种长期驻守的假象。与此同时,王翦又根据秦军大多是北方人,对南方的气候、地形等不能立即适应的情况,加紧进行针对性训练。两军相持一年有余,楚军不断挑战而秦军坚守不应,以为秦军已无意进攻,于是拔营东归。王翦看到时机己到,下令部队追击,楚军仓促应战,措手不及,惨遭毁灭性的打击。王翦乘胜进军,于次年俘虏楚王,楚国灭亡。
9 S% I% V7 l' W+ W0 P( y3 U    此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战役之一。秦军之所以最终取胜。关键在于王翦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大军压境时坚壁不战,养精蓄锐,使意气正盛的楚军劳顿疲惫,锐气渐消,不战自弱,而后乘楚军撤退之机,出敌不意,倾师掩击,终于取得了胜利。' s# V2 o. t& X! B: N) i" ~/ V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 M1 s& J" S8 D; Z- ]
动 静 第 三 十 七

6 u* H( f& L( A  V4 \: A* @3 v    【提示】
& H! X1 U; z. ^, g( j/ {5 V/ g) k% E    本篇主要论述了在两军对阵中,如何运用迂回和伏击等战法击败敌人。
& U9 u1 V+ d; c首先论述了在“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不敢先举”的情况下,要使敌军“行陈不固,后军欲走,前陈数顾”,应该虚张声势,设伏败敌。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地势不利于设伏,“敌知我虑,先施其备”的情况下,应该在交锋时,佯装失败,引诱敌军进入我伏击圈,这样便可以击败敌人。) F# c" l- f6 c0 k" h
    【译文】
; J! l0 P4 H3 [. X# e& F! F7 J8 h( G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势均力敌,双方对而相峙,众寡强弱相等,谁也不敢率先发起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我要使敌军将帅心怀恐惧,部队士气低落,行阵不能稳固,后阵士兵企图逃跑,前阵动摇不定。然后。擂鼓呐喊,乘势进小,迫使敌人溃败逃走,应该怎么办?”( b' d- j- a  [2 ?* \% H
    太公答道:“要做到这样,就须派遣部队绕到敌后十里的地方,在道路两旁埋伏起来,另派遣战车和骑兵远出百里,迂回到敌军的深远后方,并命令部队多备旌旗,增设金鼓,在双方战斗发起后,擂鼓呐喊,各军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这样,敌军将帅必然恐惧,士兵必然惊骇,以致大小部队互不救援,官兵互不照顾。如此,敌军就必然失败。”) A. Y1 N% {8 s/ r
    武王问道:“假如敌方所处地势不便我军在其两旁设伏,我战车和骑兵又不能迂回到敌人深远后方,同时敌人又发觉了我军行动企图,预先有了充分的准备,我军士兵悲观沮丧,我军将帅心怀恐惧,与敌交战无法取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P+ E4 L: T' e* ]
    太公答道:“微妙啊!君王所问的问题。象这种情况,应当在交战前五天,就先向远方派出斥候侦察,窥探敌人动静,审察敌人前来进攻的征兆,预先设下埋伏等待敌人进犯。必须在对敌最不利的地形上同敌军交战。疏散我军旌旗,拉开我行列的距离,并以与敌人相当的兵力向敌进击,刚一交战即行撤退,鸣金停止而故意不止,继续后退三里再回头反击,这时伏兵乘机而起,或攻击敌人两侧,或抄袭敌军前后,全军奋力作战,敌人必败而逃走。”7 [& r- [! j* u- o- r) r
武王说:“说得好啊!”3 w) ?$ e; K# W2 k
    【原文】" S+ X, \8 K- y/ \/ J3 G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之军相当,两陈相望,众寡强弱相等,未敢先举。吾欲令敌人将帅恐惧,士卒心伤,行陈不固,后陈欲走,前陈数顾①,鼓噪②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Q6 b& c* q( O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敌军必败。”
  }2 ], ^1 f; t8 ^1 g8 K    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
5 B  {' x# q1 M  g; U( j    太公曰:“微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于死地,与敌相遇③,远我族旗,疏我行陈④,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止⑤,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 {  L1 `- F/ o& \  W    【注释】5 w9 Q  ]* T8 k- n0 G% U
    ①数顾:屡次回头看。此处可理解为动摇的意思。+ T  a0 Y0 g7 T3 W, k/ R% l
    ②鼓噪:擂鼓呐喊,指军队交锋时大张声势。0 J4 z3 N5 M8 w* {, D- W
    ③遇:底本作“避”,疑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校改。
1 d4 D3 m" G& Y. v3 z    ④疏我行陈:疏散我之行阵,给敌人造成我军兵力庞大的错觉。* X% b0 Z! s- u9 W5 y
    ⑤击金无止:指不停顿地击锣发出退兵的命令,诱敌深入。
7 o- I- }+ M' y! M. w    【例证】4 `2 @( q8 j0 H  K( R* _5 L9 n& r
    伏击,即设伏歼敌的战法,是古代常使用的战法之一。伏击的重要条件是地形,“必于死地”设伏。其次是善于运用佯动、示形、诱敌等手段,才能达成伏击运动之敌的目的。马陵之战中,齐军就是运用这一战法击败魏军取得胜利的。
  s- r+ I# u6 `) l9 {8 k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 342 年),魏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应允救授,以促使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因此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十分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时,齐才发兵相救。次、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魏军果然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兵十万迎击,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1 v! O5 i' o" W. _    孙膑认为。魏军强悍善战,不可贸然同其决战,只能利用魏军素来轻视齐军和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因其势而导之”。于是决定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照孙膑预先的部署,第一天挖了十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灶,造成在魏军的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人员锐减的假象。庞涓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气低落,士率逃亡过半,因此了顾太子中的劝阻,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8 e+ M* s8 ~# B" A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密,地形险隘,是设什歼敌的理想处所。于是孙膑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一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侧,并让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材上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规定到夜里以大光为号,一齐放箭。经过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果然在孙膑预计的时间内进入齐军设伏地域。庞涓见树干上写着字,就叫人点起火把前往观看。哪知火光一起,齐军便万弩齐发。魏军粹不及防,顿时惊慌失措,大败溃乱。宠涓智穷力竭。看到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十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将太子申。此战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退兵佯败。以避魏军的锐气;减灶示弱,引诱庞涓轻举锐进。最后设伏奇袭,终于全歼魏军,赢得了巨大胜利。
. C1 Q0 z% Z+ f4 }) C, D9 A1 v( P) E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 f9 Z1 T( K; o, b& f6 |
金 鼓 第 三 十 八

! O+ c, _  l( }    【提示】" v* J  r6 m; I% `/ a( g! ]
    本篇论述了防敌夜袭、防御反击及追击敌人时防止被敌伏击的方法。防敌夜袭的方法是“以戒为固,以怠为败”,设置严密的警戒,在阵地前派出哨兵,事先规定好口令暗号,随时作好战斗准备。敌人前来袭击,见到我戒备森严,无隙可乘,便会撤走。这时敌人“力尽气怠”,是我进行防御反击的极好时机,因此可派出精锐部队,“随而击之”。在追击敌人时,应谨慎从事,避免中敌埋伏。遇到这种情况,应将部队分为三部分,尾随敌后,在尚未到达敌人设伏地域之前,三部分同时发起攻击,即可将敌人击败。+ I  O- k; o% y8 ~" o
    【译文】: C  Q, t% S/ w7 `* C. X
    武王问太公说:“率军深入敌国境内,敌我双方兵力相当,适值严寒或酷暑,或者日夜大雨,十天不止,造成沟堑营垒全部毁坏,山险要隘不能守备,侦察哨兵麻痹懈怠,士兵疏于戒备,这时,做人乘夜前来袭击,三军皆无准备,官兵疑惑混乱,对此应该怎么办?”1 J5 B% ?5 f, |/ l$ |
    太公答道:“凡是军队,有戒备就能巩固,若懈怠就会失败。命令我军营垒之上,口令问答之声不绝,哨兵手持旗帜,与营垒内外联络,相互传递号令,不要使金鼓之声断绝,士卒面向敌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每三千人编为一屯,严加告诫和约束,使其各自慎重守备。如果敌人前来进犯,看到我军戒备森严,即使逼近我军阵前,也必会惧怕而退走。这时,我军乘敌人力尽气竭之际,派遣精锐部队紧随敌后攻击敌人。”7 {3 B2 C5 O# b( A
    武王问:“敌人探知我将跟踪追击,于是事先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假装退却不止,当我军进入敌伏击圈时,敌人就掉转头来配合其伏兵向我反击。有的攻我前部,有的袭我后部,有的逼我营垒,从而使我全军大为恐慌,自相惊扰,行列混乱,各自离开自己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5 y8 ^* y4 p! m4 I
    太公答道:“应该把我军分为三队,分头向敌人跟踪追击,注意不要进入敌人的伏击地区,在进入敌人伏击圈前三支部队要同时追上敌人。有的攻击敌人的前后,有的攻击敌人的两侧,并严明号令,使士兵迅速向前进击。这样,敌人必被打败。”
1 r8 v9 X4 o: l$ @! `2 F- L, n2 ^    【原文】5 o% K6 y  [& o2 I( \1 b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当,而天大寒甚暑,日夜霖雨①,旬日不沟垒悉坏,隘塞不守,斥候懈怠,士卒不戒,敌人夜来,三军无备,上下惑乱,为之奈何?”1 x' I) F+ o0 e* ]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②,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③,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④,诫而约之,各慎其处。敌人若来,视⑤我军之警戒,至而必还。力尽气怠,发我锐士,随而击之。”$ v- v/ q9 j( H* ^/ l
    武王曰:“敌人知我随之,而伏其锐士,佯北不止,过伏而还,或击我前,或击我后,或薄⑤我垒,吾三军大恐,扰乱失次,离其处所,为之奈何?”
7 x2 x" G& V- c2 p3 o# y: @7 i    太公曰:“分为三队,随而追之,勿越其伏。三队俱至,或击其前后,或陷其两旁,明号审令,疾击而前,敌人必败。”     【注释】. v3 H! c- W3 f) `+ V
    ①霖雨:连绵的人雨。
4 o- `8 d& V, P5 v: N+ u: W    ②谁何:指以口令相问答。在警戒区内,每人都用暗号口令以相识别。
1 b0 F/ h+ w3 D- M) y: I& i  y    ③以号相命:通过号令互相联络,传达命令。1 }, m1 s/ P5 Y3 B3 L+ r8 X
    ④屯:聚。此处指一个驻军单位。, Z. Q# s/ v# i! h" ]1 F! U
    ⑤视:底本作“亲”,疑误,据《武经七书直解》校改。1 t5 y1 r  l8 ~6 i
    ⑥薄:逼近、逼迫,此处指发起进攻。
: |. ], p) j) ^/ j' A; K2 ?    【例证】
1 x/ H9 r% p" C    加强警戒,严为防备,这是防止遭敌袭击的一般要求,所谓“以戒为固,以怠为败”。秦军在崤山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加强警戒和防范。
* a1 R$ A. ?& b9 e0 j# V0 h    秦穆公凭着日渐强盛的国力,企图争霸中源,但其东出道路却被晋国所扼而难以东进。周襄王二十四年(前 628 年)四月和十二月,郑文公和晋文公相继病逝,秦穆公得知消息,决定乘机出兵越晋境偷袭郑国。主政大夫霆叔认为,师出无名,“劳师以袭远,不易成功。我军越千里以袭人,郑必知之。我军劳而力竭,而攻敌之有备,实无成功之望。”但秦穆公一心想称霸中原,一意孤行。任命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军伐郑。晋襄公为维护晋国的霸业,决定乘机打击秦国。因秦军往返必经过晋国的崤山,此山峻壁绝涧,唯东、西二崤间有一蜿蜒小道。晋国确定先不惊动秦军以骄其志,待其疲惫回师时,将其歼灭于靖山险隘地区。
/ Q8 [( u% B& w9 [7 b) e0 |3 C+ X    十二月,秦军出雍都(今陕西凤翔南),穿越崤山隘道,偷越晋国南境,于次年二月抵达距秦约千里的滑国(今河南偃师),与郑国商人弦高相遇。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便冒充郑国使臣,假借郑君之命,犒劳秦师,同时派人连夜赶回郑国报告。孟明视上当受骗,以为郑国已有防备,原打算突袭郑国的计划己难以实现,于是乘便夜袭滑国,掠夺大量财富和女子西归。
1 A+ ~4 V2 U6 _    晋国侦知秦师返归,即命先轸为大将,率军秘密赶至的山,并联络。当地羌戎,埋伏于隘道两侧。为激励士气,晋襄公戴孝亲自前往督军。秦军因东出途中未遇晋军任何阻击而傲馒松懈,孟明视等不作任何警戒和防范,率军径入崤山。因长途跋涉,车辆重载,部队行动迟缓,加上道路崎岖狭窄,行军十分困难。四月十三日,晋军见秦军全部进入设伏地域,突然发起猛攻,秦军首尾不能相救,被截为数段。晋军大获全胜,全歼秦军,俘虏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三将。
6 c( u: J" I. D; G- E  T此战秦军的失利,关键在于进入晋国重地时,”放松了警惕,没有采取任何防敌措施,终于落入晋军圈套,导致全军覆没。 , o3 u7 F) d7 R$ g+ n) j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绝 遭 第 三 十 九
2 _- `* d$ T/ X+ r& R5 s
    【提示】7 I/ C6 X/ p  z% h3 v
    本篇论述了与敌遭遇以及行军途中应采取的战法。首先论述了深入诸侯之地时,“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托山林、险阻、‘水泉,占领有利地形,把守交通要道,这样,我军就坐不可摧,敌军就无隙可乘。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行军经过大陵、广泽、平易等地带时,要防止猝然与敌相遇并被敌军包围,必须派出侦察,了解敌情与地形。在地形不利时、以武冲战车为前锋,并设置两支后卫部队,分别距离大部队一百里和五十里。这样,在遇到紧急事变时,可以互相掩护,前后相救,即可保持“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8 @/ l  F, Z1 {2 ]    【译文】
7 H4 ?8 i' e# s% \- b3 G1 y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人敌国境年,与敌军对峙相守,这时敌人截断了我军的粮道,并迂回到我军后方,从前后两方面夹击我军。我想战恐怕不能取胜,我要防守又不能待久。这该怎么办?”
; D2 H9 n  S2 ?, y4 v    太公答道:“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必须察明地理形势,务必占据控制有利地形,依托山林、险阻、水泉,林木以求得阵势的巩固,谨慎严密守卫关隘桥梁,还应掌握城邑、丘墓等有利地形。这样,我军防守就能稳固,敌人既不能截断我军被道,也不能迂回到我军后方,从两面夹击我军了。”1 G) b6 I8 ?: H/ ?
    武王问:“我军通过高大的山林、宽阔的沼泽地及平坦的地形时,约定到达的部队误时未至,突然同敌军遭遇,我想进攻恐怕不能取胜,要防守又担心不能巩固,这时敌人包围我军两侧,迂回到我军深远后方,于是我军大为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6 _5 N- m  H( }! H6 ^% _. h
    太公答道:“大凡统军作战的方法,应当先向远方派出侦察警戒,在距离敌人二百里时,就需要详细了解敌人所在的位置。如果地形对我行动不利,就用武冲车结成营垒向前推进,并派出两支后卫部队在后跟进,后卫部队和主力的间隔远的为一百里,近的五十里。一旦遇有紧急情况,以便前后互相救援。我军如能经常保持这种完善而坚固的部署,就一定不会遭受伤亡和失败了。”
0 L2 N9 Q9 ^! Q8 p* u4 \    武王说:“好啊!”2 P3 o. L" ~( v: [% p5 i
    【原文】
) }- d0 Y' G/ q5 V/ Y& S/ U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相守,敌人绝我粮道,又越我前后①。吾欲战则不可胜,欲守则不可久,为之奈何?”8 o( z3 u8 z# p, M$ G
    太公曰:“凡深入敌人之地,必实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耐为之固,谨守夫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f* Y9 H8 s8 E; [5 _
    武王曰:“吾三军过大林、广泽、平易之地,吾盟误失,卒与敌人相薄②,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敌人翼③我两旁,越我前后,三军大恐,为之奈何?”9 d2 K7 H7 b; z% V. J7 _+ ?8 y6 g
    太公曰:“凡帅师之法,当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地势不利则以武冲④为垒而前,又置两踵军于后,远者百里,近者五十里,即有警急,前后相救。吾三军常完坚,必无毁伤。”) X/ ~+ d$ Y! H8 T# ^# R: J9 u
    武王曰:“善哉!”, `( P: A% @! o1 B
    【注释】+ F; T) S6 t, b; f% C
    ①越我前后:指敌人迂回到我军侧后,从前后两面对我军实施夹击。" j* j4 w0 c2 U% N% @7 m$ z8 D
    ②相薄:相迫近。此处指狭路相逢、猝然遭遇。
! ]5 X  Q: J' W, J, t% S6 M    ③翼:从两旁包抄。
' I2 F2 D: B& S; Y* P+ n    ④冲:底本作“卫”,疑误,今据《武经七书宜解》本校改。
/ m9 f' }' z* C) R, Z7 k! r    【例证】
4 H& @$ j' g' a    “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占领有利的地形,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阏与之战中,赵国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抢占了有利地形。
$ C" D, d  _$ `  r& q% t    赵国地处列强争雄的战略要冲,西临日益强大的秦国。秦国为了称霸天下,进攻的锋芒所向就是赵国。周赧王四十六年(前 269 年),秦军围攻赵要地阀与(今山西和顺),赵王急忙召集将领商议对策。廉颇等将领认为要去阏与,路远而多险阻,无法救援,不必派兵。赵奢认为阏与不仅应救,而且可救,“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王于是任命赵奢率军前往救援。
, N" E2 W" R  J    赵奢率军刚出邯郸三十里便停留不进,并下令“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一部攻打武安(今河北武安),击鼓呐喊,大有一举攻下武安之势。有人建议赵奢急救武安,赵奢当即将其斩首,同时下令增修营垒,滞留二十八天,从而造成了赵军怯懦,唯邯郸是守的假象。秦军为了摸清赵奢的真实意图,派间谍混入赵营,赵奢假装不知,予以款待,然后放他回去。间谍将看到的虚假情况报告后,秦将以为赵军良取守势,放松了警惕。而赵奢在放走秦军间谍后,立即下令部队卷甲直趋两天一夜急行至阔与附近。他命令军中射手组成先遣部队,占领矩阏与五十里的地方,然后抢修工事。秦军得到赵军突然到边的消息。即以主力迎击。这时军士许历向赵奢建议说:我军突然出现,在秦军面前,他们派来迎击的部队气势一定很猛,必须密集重兵严阵以待,不然难以抵抗秦军的猛攻。又建议说,北山居高临下,谁抢先占领这个有利地形,谁就能取得这次战役的主动权。赵奢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发兵万人抢占北山制裔点,秦军迟到一步,急切争山,终因地形不利难以得手,赵奢见秦军士气受挫;立即下令纵兵反击,形成山上山下夹击的态势。秦军经不住如此猛烈的打击,大败而逃,阔与围解,赵奢率军凯旋而归。3 L) t6 E* T3 d  q' C
    此战。赵奢先是制造假象,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有效地迷惑了秦军。继之倡旗息鼓,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进军,出其不意,突临敌前。接着夺占地利,先敌而至,使自己处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有利地位。最后抓住战机,上下夹击,终于赢得了胜利。
" J0 N" g# O3 J7 I5 l0 h
6 Y7 ?# ]4 e% Z0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5 }+ l0 S1 p. c  Q: Q' Y& C
略 地 第 四 十

$ o" C. W7 Z2 {6 U( R) d    【提示】3 ]3 f1 @3 m9 E+ ^
    本篇阐述了攻打城邑的作战方法。有以下凡个要点:一是加强警戒,扼守交通要道,切断敌人外援,这样,城年被围军民便会恐慌不安,敌军最终必会投降。同时警惕敌人假装投降,乘我懈怠发起攻击。二是采取“围师必阙”的方法,诱敌出城突围,乘机予以全歼。三是围城打援,“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严加防备,敌人援兵“必莫敢至”。四是攻克、敌人城池之后,应以“仁义”、“厚德”收揽民心,“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降者勿杀,得而勿戮”。这些就是攻城作战的一般原则。- g$ T5 w! Q( }9 l' P( q9 f* F; Z
   【译文】4 c8 V6 g" Y4 _/ W: O4 _' S2 G
    武王问太公说:“我军乘胜深入敌国,占领其土地,但还有大城未能攻下,而敌人城外另有一支部队固守险要地形与我军相峙。我想围攻城池,又恐怕其城外部队淬然向我发起攻击,与城内守敌里应外合,对我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以致我全军大乱,官兵恐惧震骇。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0 ~$ p; n+ I0 ]! i! f$ R3 L
    太公答道:“凡是攻城围邑之时,应把战车;骑兵配置在离城较远的地方,担任守卫和警戒,以隔断敌人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城内敌人旷日持久必然粮食断绝,而外面的粮食又不能输入。如此,城内军民就会发生恐慌,守城的敌将必然投降。”) ]" O. Q/ S2 `9 e
    武王问:“城内敌军断粮,城外粮食又不得输入,这时敌人内外暗中互相联系,秘密谋划向外突围,乘着黑夜出城拼命死战,敌人的车骑精锐有的突击我内部,有的进攻我外面,使我军士卒恐惧惶惑,全军大败混乱,应该怎么办?”
3 ~, V( S) g7 j7 q    太公答道:“遇到这种情况,应把我军分为三部,并根据地形情况审慎屯驻。详细查明敌人城外部队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大城别堡的状况,然后为被围敌人留出一条道路,以引诱城内敌军外逃。但须严密戒备,不要让敌人跑掉。由于被围敌人惊恐慌乱,因此突围时不是想逃人山林,就是想撤往另一城邑。这时我军应以一部,首先赶走敌人在城外的部队,以另一部车骑精锐在距城较远的地方,阻止敌人突围的先头部队,不要让他们逃脱。在这种形势下,守城敌军就会误以为其先头部队已突围成功,打通了撤退的通道,其精锐士卒就必定会继续出城外逃,只留下一些老弱士卒在城内。然后用我军的第三部战车和骑兵,深入长驱,插入敌后。如此,敌人守城部队必不敢继续突围。这时我军要格外谨慎,不要急于同敌人交战,只要断绝其粮道,把它围困起来,日子一久,敌人必然投降。攻克城邑之后,不要焚烧其仓库的粮食,不要毁坏城内民众的房屋,不要砍伐坟地的树木和庙祠的丛林,不要杀戮投降的敌军士卒,不要虐*待敌人被俘的人员。借此向敌国民众表示仁慈,施加恩惠,并向敌国*军民宣布,有罪的只是无道君主一人。这样,天下 就会心悦诚服了。”; t' M: N2 H& Y5 }
    武王说:“说得太好了!”+ Y& \1 x2 f7 R7 U1 s0 p+ }
    【原文】
. D  p1 `( [/ L  K( \& S    武王问太公曰:“故胜深入,略其地,有大城不可下,其别军①守险与我相拒,我欲攻城围邑,恐其别军卒至而击我,中外相合②,击我表里,三军大乱,上下恐骇,为之奈何?”; B% b' p) W& i) @. E4 F  N) W9 }
    太公曰:“凡攻城围邑,车骑必远,屯卫警戒,阻其外内。中人③绝粮,外不得输。城人④恐怖,其将必降。”) ^. I6 Q: p" I( W3 U. C8 @
    武王曰:“中人绝粮,外不得输,阴为约誓,相与密谋,夜出穷寇死战,其车骑锐士,或冲我内,或击我外,士卒迷惑;三军败乱,为之奈何?”
% ~0 W) e. ~! M" j* u4 V7 K    太公曰:“如此者,当分军为三军,谨视地形而处。审知敌人别军所在,及其大城别堡⑤,为之置遗缺之道,以利其心,谨备勿失。敌人恐惧,不入山林,即归大邑。走其别军,车骑远要其前,勿令遗脱。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其练卒材士必出,其老弱独在。车骑深入长驱,敌人之军必莫敢至。慎勿与战,绝其粮道,围而守之,必久其日。无燔人积聚,无坏人宫室,冢树社丛⑥勿伐,降者勿杀,得而勿戮、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令其士民曰:罪在一人⑦。如此,则天下和服。”
& P3 {$ `: V9 y8 x" G3 h( s+ l    武王曰:“善哉!”
6 z+ E: q& r: N1 p' Z! X5 a    【注释】/ H1 Y0 x3 Z* G8 _3 j' C
    ①别军:指敌方的另一支部队。
( I' @1 d( O5 m    ②中外:指敌城中守军与城外援军。; m: S. h3 l. C& D% X
    ③中人:指被围困在城中的敌军。
1 }+ R, u3 u( a/ x    ④城人:指被围困在城中的军民。
7 K3 i5 K( d& _' I/ k    ⑤大城别堡:指被我所围城池附近的敌国大城市和堡垒。+ l' b% n2 u' \
    ⑥冢树:坟墓地的树木。社丛,社神庙旁的树林。社,古代祭把神灵的场所。- e( J' @% n$ V6 V- x% r
    ⑦罪在一人:意指所有的罪恶均在敌国君主一人身上,而与普通百姓无关。
+ j+ n; C) H& s9 g2 c' A8 ?    【例证】: s; Q6 D8 P- M  L
    攻城作战是古代常见的作战样式之一。城邑一般均为一国或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势所必争。但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攻城技术相对落后,高城深池难以强力攻取。因此,在攻城时,必须将强攻与智取有机结合起来,在围城的同时,断敌粮道,歼敌援兵,才能达到攻克敌人城池的目的。宋灭北汉就是运用这一战法取得胜利的。1 ]# X5 [2 B8 B  |: g0 ~- }
    宋在完成南方的统一后,开始集中力量准备消灭北汉。北汉依恃辽的支持,经常南下骚扰宋境,双方冲突始终未断,早在宋太祖时,对北汉曾发动过三次进攻。第一次是开宝元年(968 年)八月,乘北汉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之际,宋军进攻北汉,直逼太原城下,后由于辽派兵南下救援北汉,宋军撤退。第二次是在开宝二年二月,来太祖亲良率兵进攻北汉,围困太原长达四个月,由于汉军顽强坚守,辽兵再次增援,宋军撤围退兵。第三次是在开宝九年八月,兵分五路进攻北汉,在太原城下大败汉军。但由于宋太祖突然去世,宋军撤退。% q5 t$ [9 l/ K% {
宋太宗鉴于以往进攻北汉失利的教训,决定攻城阻援,以优势兵力强攻太原,并以有力部队从东北两面阻击辽援军。其具体部署是:以潘美率军进攻太原,命郭进率部阻击辽军,宋太宗亲率一部兵力牵制幽州的辽军大规模西援或南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二月十五日,宋太宗自东京出发。三月中旬,郭进率军进至石岭关。北汉统治者向辽求援,辽派南院宰相耶律沙、冀王耶律塔尔率兵先行,以南院大王耶律斜珍、枢密副使穆济率军继后,由东面增援;又派将领韩侼、耶律善布率兵从北面增援北汉。三月十六日,耶律沙率兵至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与郭进阻援部队遭遇,两军隔大涧对峙。辽军渡涧进攻宋军,郭进乘其半渡,率骑兵奋击,耶律塔尔战死,辽军大败。辽北路援军由大同南下,途中听说东路败退,自动撤走。四月中旬,宋军数十万之众包围了北汉都城太原。四月二十六日,宋太宗亲临太原城下,四面巡视督战。北汉主刘继元在困守孤城、外无援兵、内部厌战的情况下,于五月初五日出降,北汉灭亡。' _' b$ H* A! w, |" T* z6 E1 t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3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火 战 第 四 十 一
( Y" B8 \7 d, N
    , S; @2 a/ g8 A* N! o3 w) j! v
【提示】; e, j( a4 X" [, H+ l
   本篇论述了在深草及灌木丛林地带防御敌人火攻的方法。在军队“遇深草蓊秽”之时,又有“天燥疾风之利”,敌人很可能乘机发起火攻。反敌火攻的战法,首先要加强警戒准备,“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发现敌人以火攻我,可提前将我军前后的茂草烧成“黑地”,构成一道防火带,并将强弯材士部署在左右进行防护,即可免受敌人攻的威胁。如果敌人前出至黑地,我军则应结成“四武冲阵”,用强弯护卫两翼,这样虽不能取胜,也不会失败。2 r( p+ B/ ^) i) k" ~
    【译文】
+ q" U1 p- j; ]/ N8 x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茂密的草丛树木围绕在我军前后左右,我军已行军数百里,人马困乏疲惫,需要宿营休息。这时,敌人利用天气干燥,风声疾速的有利条件,在我上风口放火,又使其车骑锐士埋伏在我军的后面,造成我三军恐怖,散乱逃跑,应该怎么办?”
' q1 ?4 t; F/ t) y# L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宿营地竖起云梯、飞楼,登高瞭望和仔细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发现敌人烧起大火,我也立即在军前较远的开阔地上放火,扩大火焚面积,同时又在我军后面放火,以便烧出一块黑地。若是敌人前来进攻,我就把军队撤到这块烧光草木的黑地上坚守。前来进攻的敌人此时落在我军后面,看到火起,必定退走。我军在黑地上布列阵势,以材士强弩掩护左右两翼,并继续放火烧掉我前后的草地。这样,敌人就不能加害于我了。”- T& T3 Q$ s) m2 n% H
    武王问:“敌人既在我左右放火,又在我前后放火,以至浓烟覆盖了我军,而敌人的大军突然向我据守的黑地发起进攻,应该怎么办?”' S1 Y1 X) Y4 _8 ^9 _# g
    太公答道:“遇上这种情况,应当把我军结成四武冲阵的战斗队形,以强弩掩护左右两翼。这种办法虽然无法取胜,但也不会导致失败。”
. S# l1 C0 V5 |1 a: U/ Z    【原文】
0 \- C$ w7 Q% `. y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深草蓊秽①,周吾军前后左右,三军行数百里,人马疲倦休止。敌人因天燥疾风之利,燔吾上风,车骑锐士坚伏吾后。吾三军恐怖,散乱而走,为之奈何?”8 ?5 K4 F6 E  v
   太公曰:“若此者,则以云梯、飞楼远望左右,谨察前后。见火起,即燔吾前而广延之②,又燔吾后。敌人若至,即引军而却,按黑地而坚处。敌人之来,犹在吾后,见火起必还走。吾按黑地③而处,强弯材士卫吾左右,又燔吾前后。若此,则敌不能害我。”2 R6 Q6 i' I% N! z! v
   武王曰:“敌人燔吾左右,又燔吾前后,烟覆吾军,其大兵按黑地而起,为之奈何?”
/ e9 g4 F/ A1 r3 W# a2 N   太公曰:“若此者,为四武冲陈,强弩翼吾左右,其法无胜亦无负。”
! [1 {$ q5 O$ d; e6 d, Q    【注释】
0 I0 e  U; ]3 S0 z( b: [ ①蓊秽(wěnghuì):草木茂盛。蓊,茂盛貌。秽,田中多草,荒地。
. _; A+ r; r; m2 ]& z: v+ N0 Y, \7 b     ②即燔吾前而广延之:意思是敌人在我前方放火,我也在前方适当地点放火,以隔断敌之火势,使火烧不到我军。     ③黑地:人火烧过之地是一片黑色,故称为黑地。  l8 m/ b/ V' X7 D$ }
    【例证】% F& e5 v% D3 v6 T+ e2 j
    本篇所言火战,是在被围状态下挫败敌人火攻的战术,具有防御的性质,只能救于一时,而难以持久。特别是敌人实行火攻,一般是处于上风处,而我军处于下风处。在这种情况下,以火攻对火攻,不仅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烧及自己。因而本篇所言的人战方法,在实战中的实用价值很小。与此相反,在占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对敌实施火攻,是古代经常使用的战法之一,夷陵之战就是以火攻取胜的范例。
' P/ b- R; B; Z3 x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东吴孙权袭夺荆州,擒杀蜀将关羽。蜀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不顾群臣反对,率军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这年七月,刘备率十多万军队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当时,蜀、吴两国的疆界已西移至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四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稊归。
; X+ h5 N- l  K3 {9 g) f4 V7 P    孙权在蜀军的大举进攻下,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人抵御蜀军。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认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战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其锋芒,再伺机破敌。于是说服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这里转入防御,遏止蜀军推进。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山地让给了蜀军。
' t, j" v' [5 g    次年正月,蜀汉吴班率领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进抵亭,设立太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段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从正月到六月,两军相持不决。刘备百般挑战,陆逊均不予理睬。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气候炎热,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只好将水军转移到陆地,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待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处于吴国境内二三百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后勤保障困难,加上连营百里,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 `3 K3 H4 [7 ]3 q1 L# l    陆逊在大举反攻前,先派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从中找到了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盛夏,气候炎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筑成、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陆逊命令吴军士兵各持一把茅草,乘夜突袭营寨,顺风放火,火势迅速漫廷,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吴将朱然率军猛*插蜀军后部,切断蜀军退路。陆逊主力在腕亭向蜀军展开猛烈进攻,很快攻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到夷陵西北马鞍山,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辎重丧失殆尽。刘备在部将护卫下拼死突围,摆脱追兵,逃入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次年四月,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6 e0 u; T. [) @% W" F9 J    此战,陆逊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深入,最后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兵力一举击败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古代火攻胜数的光辉范例。
# w, Y8 y# F, F7 `8 L/ I* B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9 09: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7 F1 ^1 {+ N$ N( c5 T" l
垒 虚 第 四 十 二

, |: b+ k" U0 w6 R1 m; ?9 W   【提示】
4 @4 G8 R6 O# \" M( r( x8 [6 M   本篇论述了侦知敌人营垒虚实和敌人行动的方法。首先强调了将帅必须“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接着论述了通过“登高下望”、“望其垒”、“望其士卒”,了解敌人的“变动”、敌人营垒的“虚实”、敌人的“去来”。具体办法是,“听其鼓无音,锋无声”,“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即可判断敌人的营垒空虚。敌人突然出动不久,便有士卒往回跑,这说明敌人行动太急,导致敌军行阵错乱,这时“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 t& p! R" {- ~
    【译文】
) }8 ~! ~' O# _& X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才能知道敌人营垒的虚实和敌军来来去去的调动情况呢?”8 v) p3 l& q1 P  ~9 R$ ^8 a
    太公答道:“将帅必须上知天时的逆顺,下知地理的险易,中知人事的得失。登高下望,以观察敌情的变化;从远处眺望敌人的营垒,就可知道其内部的虚实;观察敌士兵的动态,就可知道敌军调动的情况。”
. C; v. v7 L. T) n    武王问:“怎么才能知道这些事情呢?”$ S) a) n9 v6 {+ Z* ]$ z9 m/ F
    太公答道:“听不到敌营的鼓声,也听不到敌营的铃声,看到敌人营垒上有许多飞鸟而没受到惊恐,空中也没有飞扬的尘上,就可知道这必定是座空营,敌人不过是用一些假人欺骗我们。敌人仓促撤退不远,还没有停下来又急忙返回的,这是敌人调动太忙乱的表现。调动太忙乱,前后就没有秩序。没有秩序,行列阵势就必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可急速出兵打击它,即使是以少击众,也必会取得胜利。”
' H& N6 s! y+ n$ F    【原文】
7 P! `: r/ {% z0 H  G# M    武王问太公曰:“何以知敌垒之虚实、启来自去?”7 C( q- U$ x/ I; X- v9 z& g2 Y
    太公曰:“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望其垒,即知其虚实;望其士卒,则知其去来。”
# t" }* a& x$ B; c- j    武王曰:“何以知之?”
1 _9 t" M) _% {4 r    太公曰:“听其鼓无音,锋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①也。敌人卒去不远,未定而复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②也。太疾则前后不相次③,不相次则行陈必乱。如此者,急出兵击之,以少击众,则必胜矣。”$ S7 `% e/ ?+ x0 b
    【注释】! k, x5 A  ~/ C+ `
    ①偶:指用上木或稻草制成的假人。! {6 T4 U) r7 u+ |2 u3 C/ n
    ②疾:同“急”。
' P- A! m. R0 q) H/ k. j    ③相次:次序,连接。
( N0 p) N3 z: L- k/ @( x8 ?) l$ E    【例证】
: c+ }9 z. a: R  |    通过观察敌军营垒、士卒的情况,以判断敌情,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作战指挥的起码要求。春秋时期的平阴之战,晋军就是以此击败齐军的。. W) s" o7 |3 }) m, _  [9 |: z
    鲁襄公十八年(前 555 年),齐军进攻鲁国,晋平公命苟偃率军伐齐。晋、鲁联军深入齐境,齐灵公率领齐军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迎敌。齐灵公拒绝了大臣分兵扼守平阴以南地势险要的泰山余脉的建议,而是在平阴城外课沟高垒,掘堑而守。晋军料定齐军不会主动出战,决定以主力进攻平阴,另以一部迂回经鲁、莒国境越过沂蒙山区进袭齐都临淄。同时,晋军主帅荀偃让中军副元帅士匄故意夸大其辞,告知与他素有交情的齐国大夫子家:“晋与鲁、莒两国,以战车千乘自鲁、莒国境疾袭临淄,临淄危在旦夕。一旦临淄丢失,齐国即亡,你应早作图谋,为自己的后路作打算。”子家将这一“秘密”转告齐灵公,齐灵公大为恐慌。) m, `' ?' u$ t( T; L/ B7 ]
    荀偃为进一步恐吓齐灵公,派兵在平阴以甫的山泽险要处遍插晋军旗帜,又做了许多草人,蒙上衣甲,立于战车上,并在车后拖着树杖柴薪,往来奔跑扬起尘土,以虚张声势,表示晋军人多势众。齐灵含登上平阴东北的巫山盼望军情,只见谩山遍野都是晋军旗帜飘扬,车马奔驰,扬起的尘土遮夭蔽日,以为晋军人多,吓得丧魂落魄,于当天夜晚悄悄撤军东逃。次日,师旷向晋侯报告:“乌鸦的叫声欢快,齐军可能已经逃走了。”邢伯也对荀偃说:“听到马匹盘旋的声音,齐军恐怕已逃走了。”叔向也向晋侯汇报说:“城上有乌鸦盘旋,说明平阴己是一座空城,齐军肯定逃走了。”于是,荀偃下令晋军进驻平阴城,并乘胜尾追齐军。晋军击败齐军后卫部队,连克齐国城邑,一路追赶,包围齐都临淄,并一直打到齐国的东境潍水,南边到达沂水,齐国遭到一次惨败。此役,晋军先是虚张声势,威慑敌人。继而根据城上乌鸦云集以及车马的盘旋声,准确判断出平阴己是空城,敌军已经逃走,即时发起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 ^. x  M0 I4 N$ Z+ D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6 a* z2 d* V9 g2 T$ \7 l
卷五  豹韬 ; l+ w. E$ `5 }2 j
                林 战 第 四 十 三

2 q( F" |# z7 ^$ C    【提示】
( R: a8 H8 e& i2 S, |* _    本篇论述了森林地作战的战术和方法。在森林地作战,要达到“守则固”、“战则胜”的目的,在兵力部署上,要将部队部署为“四武冲阵”,将弓弯部署在外围,栽盾在里层。并斩除草木,开辟道路,以便于战斗。命令三军保守秘密,不让敌军了解我军情况。在作战指导上,应以矛戟队作为攻击主力,并将其分成若干小分队,相互应援。林木稀疏,则以骑兵为辅,战车居前,见到有利时机就战斗,不利时立即停止。林内险阻之处,应将主力部队部署为“四武冲阵”,以防备敌人从前后左右袭击。与敌接战后,应速战速决,各个分队轮流作战,轮流休息,即可取胜。2 G7 H! d" ]% p( K3 b; l$ A
    【译文】0 E- C% j; J! z2 c
    武王问太公说:“率军深入敌国境内,遇到森林地,与敌人各占森林一部相对峙。我要防御就能稳固,进攻就能取胜,应该怎么办?”
( t% ]' J* k1 H$ D$ Y, h' b    大公答道:“将我军部署为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弓弩布设在外层,戟盾布设在里层,斩除草木,广开道路,以便于我军战斗行动。高挂旗帜,严格约束全军,不要让敌人了解我军情况,这就是所说的森林地作战。森林地作战的方法是:将我军使用矛敦等不同兵器的士兵,混合编组为战斗分队。森林中树木稀疏,就以骑兵辅助作战,把战车配置在前面,泼现有利时就战斗,没有发现有利时就停止。森林中多是险阻地形,就必须部署为冲阵队形,以防备敌人攻击我军前后。故斗财务必使全军迅速勇猛地进行战斗。这样,敌人即使人数众多,也会被我击败逃遁。我军在战斗过程中要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各部均按编组行动。这就是森林地作战的一般原则。”, S0 G% f$ P( @9 v
    【原文】
) ?( k5 n; S6 p7 [9 G4 O0 p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大林,与敌分林①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 i+ ~7 u8 Y! q    大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陈②,便兵所处③,弓弩为表,锁盾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④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陈,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⑤,各按其部。是谓林战之纪⑥。”6 Q" P2 y4 o& m; ^& i$ b4 B
【注释】  ~' ~1 f1 S6 I; j
①分林:们敌我双方各占据一部分森林地带。
+ P& ^' }* i0 o- s    ②冲陈:即网武冲阵。" E8 Q$ R+ Q7 m; R3 s7 N  Q
    ③便兵所处:指便于部队进行战斗行动的处所。
) B: v: ?4 R- H5 L    ④谨敕:严格地约束。
) w( Y+ V# V  d. M/ S    ⑤更战更息:轮番战斗,轮番休息。
" x* \: Y! x3 a( F1 @, S1 C# ?    ⑥纪:原则,准则。     【例证】
: X7 M  z2 W9 N    森林地的自然地理特点是林密草深,部队通行、机动、展开困难。但同时,隐蔽条件好,便于秘密接敌和突袭,利于包围、迂回、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在森林地作战中,还应该防备敌人火攻。昭莫多之战中,清军就是利用森林地的地理特点取胜的。
8 [! ?7 j0 d. V# m0 E- W! Y4 c    明末清初,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厄鲁特又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到噶尔丹执政时,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在沙饿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喀尔喀向清廷告急,二十九年(1690 年)六月,康熙在警告无效后,决定亲征,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噶尔丹在逃脱之后,分*裂叛乱之心不死,继续招集散亡人员,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又率三万骑兵东进,扬言借得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大举内犯。( w* q1 r2 K. h  ~5 x: S6 L) W
    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次年二月,调集九了军队,分东中西三路进击。东路九千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市素率领越兴安岭西进,出克鲁伦河实行牵制性侧击。西路四万六千人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主将,分别出归化、宁夏越过沙漠,北上切断噶尔丹西逃之路。康熙自率中路北上,与其他两路约期夹攻。噶尔丹见康熙亲率精锐前来,又闻西路清军己过土刺河,有遭夹击的危险,便连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军进抵土刺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距噶尔丹叛军十五公里扎营。
: x. w: Z& d: U' |- g4 J    昭莫多,蒙语为大树林,位于肯特山之南,土刺河之北,汗山之东,“其地有小山,三面皆距河,林木茂荟,可设伏”。
+ p! ?* F. X! R5 n+ _! r) d) U    费扬古以一部依山列阵于东,一部沿土刺河布防于西,将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中;振武将军孙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顶。骑兵皆下马,待听到号角再上马冲击敌阵。清军先以四百骑兵前往挑战,诱使噶尔丹至昭莫多入伏。噶尔丹果然中计,率兵进击,企图攻占清军控制的山头。孙思克率兵据险防守,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此时费扬古指挥沿河伏骑分兵一部迂回敌阵,另一部袭击其阵后家属、辎重;据守山头的孙思克部也奋呼出击。噶尔丹军大乱,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三十里,大败叛军,击毙噶尔丹之妻,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 @3 k* s2 ~# S$ k3 b
    此战,清军利用昭莫多的地理条件,以逸待劳,设伏截击,迂回包抄,终于赢得了胜利。
4 _& k- T! H# d& d9 U6 D6 q" j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5 c: i) b7 {; a4 [5 ?
突 战 第 四 十 四

( Z4 U: o) I; S. G4 K) ]6 V! P4 P   
- E2 z4 t# b. i! B7 e$ b4 R【提示】
9 p& F# ~* W* a( ~    本篇论述了反击敌军突然袭击和诱敌攻城而突袭敌人的战法。首先论述了敌人长驱直入攻我城池,要“守则固”、“战则胜”,必须针对敌军远道而来,携带粮草不多的弱点,今我远方精锐部队截断敌人退路,同城肉被围部队约定会攻日期,选择月光晦暗的黑夜,对敌实行内外夹击,这样“敌人虽众,其将可虏”。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敌人分路来袭、侵掠我营、有的已攻至城下而大军尚未到来的情况下,应先弄清敌情,预作准备,并在城外设置伏兵。同时,完善城防设置,装作极力守城的样子,引诱敌人来攻。这时我可速发伏兵,以四面包围战法,迅速投入战斗,即可大败敌军。2 p" B+ @0 n+ x. t; m$ i# D
    【译文】
$ v- {( l* U0 M; |; o! ?    武王问太公说:“敌人长驱直入,侵掠我土地,抢夺我牛马,敌人*大军蜂涌而来,迫近我城下。我军士卒大为恐惧,民众被拘禁成为俘虏。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进行防守能够稳固,进行战斗能够取胜,该怎么办?”
7 }: k- h' c6 ^3 I9 n" c1 _    太公答道:“象这类敌军,叫做突袭性的敌军。它的牛马必定缺乏饲料,它的士卒必定没有粮食,所以凶猛地向我发动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应命令我驻扎在远方的其他部队,挑选精锐的士兵,迅速袭击敌人的后方,详细计算并确定会攻的时间,务必使其在夜色昏暗时与我会合,全军迅速猛烈地同敌战斗。这样,敌人虽然众多,敌将也可被我俘虏。”
$ B8 X3 p. v7 r7 H8 t9 o    武王问:“如果敌军分为三、四部分,以一部向我发动进攻以侵占我方土地,以一部驻止以掠夺我牛马财物,其主力部队尚未完全到达,而使一部兵力进逼我城下,以致我全军恐惧,应该怎么办?”- k/ `( F* Y5 H; F" V- H
    太公答道:“应仔细观察情况,在敌人尚未完全到达前,就完善守备,严阵以待。在离城四里的地方构筑营垒,把金鼓旌旗,都布列张扬起来,并另派一支部队为伏兵。令我营垒上的部队多集中强弩,每百步设置一个可供部队出击的暗门,门前安置拒马等障碍物,战车、骑兵配置在营垒外面,勇锐士卒隐蔽埋伏起来。如果敌人来到,先派我轻装部队与敌交战,旋即佯装不敌退走,并令我守军在城上竖立旗帜,敲击鼙鼓,作好充分的防守准备。敌人认为我主力在防守城邑,因而必然进逼城下。这时我突然出动伏兵,突人敌军阵内,或攻击敌人阵外。同时再令我全军迅猛出击,勇猛战斗,既攻击敌人正面,又攻击敌人后方,使敌人勇敢的无法格斗,轻快的来不及逃跑。这种战法称为突战。敌人虽然众多,其将领也必定由于战败而逃走。”
# w" a5 B. \' n( Z4 ?2 m    武王说:“好啊!”
# l: ~. z( w6 r2 p5 w8 _" q    【原文】" q8 m4 b( L' m3 v2 i) O8 h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①,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5 H  _3 R/ v  m, E( c# ^5 I* r0 ^
    大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②。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③,选其锐土,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④,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5 B3 f* y0 S5 g6 Z
    大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⑤,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⑥。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 {+ M/ k0 d8 H, m* u  z$ Y4 z    武王曰:“善哉!”7 m/ F( A) E3 m4 y4 ?" x! Y' u, R
    【注释】
/ m4 j1 y; }- s; Y$ x    ①系累:拘禁、絷缚。2 @# Z" J7 C/ I5 z8 L1 w0 b/ b9 z
    ②突兵:担任突击作战任务的部队。2 C) p9 V3 s( i. u+ i
    ③远邑别军:驻扎在远处的另一支部队。  Z8 O5 t* G' t3 N
    ④晦:阴历每月的三十日为晦日。此处意为无月光的黑夜。
" ?+ b' V8 I6 J; h    ⑤突门:在城墙或垒壁上预先开设的便于部队出击的暗门。一般由城墙内向外挖,外面留四、五寸不挖透。部队出来时,临时将其推倒,突然出击。
, i- w0 M/ d0 p% L* J% W    ⑥突战:突然出击。
% `. f6 S( r( ]& N: k  x7 C    【例证】$ [# N+ N! G: o, p
    在城池被敌包围的情况下,要取得守城战的胜利,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城内部队顽强防守,争取时间,疲惫攻城敌军;二是必须有外援。这样,里应外合,内外夹击,即可击败攻城的敌军。第一次幽州之战中,辽军就是以此击败宋军的进攻而取得胜利的。* B% d/ E: ?6 B3 T( v- }# j8 J
    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五月,北宋灭亡北汉后,宋辽直接对峙。宋太宗企图挟战胜的余威,一举夺取燕云地区。但宋军“攻围太原累月,馈饷且尽,士卒疲乏”,因此大多数将领不赞成立即向辽进军,但无人敢直言谏阻。宋太宗以幽州为主要作战目标,数十万大军迅逮自太原转移兵力东进,越过山峦重迭、沟壑纵横的太行山,企图乘辽无备,实施突然袭击,一举夺占幽州,然后乘胜收复全部燕云地区。
; W4 g/ {4 C$ n    五月二十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一路顺利,六月二十三日黎明便进抵幽州城南。辽南院大王耶律斜珍看到宋军兵锋甚锐,不敢正面交锋,遂率兵进驻治沙河北(今北京清河镇一带),以声援幽州,同幽州结成犄角之势,因而坚定了幽州城辽军固守待援的决心。宋太宗认为耶律斜珍只能凭险固守,不足为虑,便以一部牵制其军,以主力从四面围攻幽州。辽幽州守将韩德让、耶律学古一面加强防守,一面安定人心,以待援军到来。$ p. F. x  [# M" @
    辽景宗耶律贤在得到宋军合围幽州的消息后,即派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南京宰相耶律沙率兵越过燕山增援幽州,宋军围攻幽州坚城不下,“将士多怠”,士气低落。七月初六,正当宋太宗督军攻城时,耶律沙的援军抵达幽州城外,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畔同宋军展开激战。战至黄昏,耶律沙不支,向后撤退。恰在这时,耶律休哥的骑兵赶到,数万人各持两个火把,宋军不测虚实,军心震恐。耶律休哥到达幽州城北后,即与原集结在清沙河北的耶律斜珍合军,分左右两翼向宋军展开猛烈反击,宋军被迫撤出围城部队。驻守幽州城内的耶律学古见机开城列阵,四面鸣鼓呐喊助威。宋军阵势大乱,失去指挥而大败。宋太宗中箭负伤,乘驴车南逃。辽军乘胜逐北,缴获宋军沿途遗弃的大量兵器辎重,宋辽第一次幽州之战至此结束。+ y5 H+ W& ^& w/ p, j* A
    此战宋军的失利不是偶然的。宋军移师幽州,仅是一个方向的进攻,既未从幽州北面出兵牵制辽军,又未控制一定的预备兵力,一开始便将主要兵力投入战斗,企图速战速决,一举成功,以致一遇挫折,便无力挽救。其次是对幽州城的防御力量估计不足。幽州是辽的战略要地,辽必定会以重兵防守。宋军远程急进,无攻坚准备,以致顿兵坚城,陷于师老兵疲的困境。最后是缺乏打援部署。幽州既为辽战略要地,在受到围攻时,必以重兵增援。但宋太宗计不及此,未作任何阻援部署,只顾全力攻城,终为辽援军所乘,导致全军溃败。反观辽军,虽在宋军突袭初期遭到一些挫折,但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固守待援,为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在援兵到达后,又成功地运用两翼包围的战法,终于取得了解围幽州、大挫宋军的胜利。
! `9 {& T) D; {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 y8 M2 e9 ~6 K' j% D# H- O
敌 强 第 四 十 五
! Z8 c  x% z1 Y7 n" b
    【提示】. }' X, W6 g& G! }5 z
    本篇论述了对付敌人夜间袭击的战法。首先阐明了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敌人乘夜间突然对我发起攻击,即所谓“震寇”,对此不能消极防御,而应采取以攻对攻的战法。选用精锐的材士、强弩、轻骑为左右翼,“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便可取得胜利。接着进一步论述了我已被敌包围,部队处于即将溃败的紧急关头,应“明号审令”,鼓励士气,派出勇锐将士,大造声势,以弱示强,弄清敌情,向敌人展开猛攻,使”中外相应,期约皆当”,即可破敌。
7 R/ x' |$ y' K! b( }' ~    【译文】, ?  ?- A: N7 I4 A! y' R/ Q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军突击部队正面接触,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敌人又利用夜暗掩护前来攻击,或攻我左翼,或攻我右翼,使我全军震恐。我想进攻能够取胜,防御能够稳固,应该怎么办?”
+ N+ g0 p4 ]& p0 c" ^    太公答道:“这样的敌人叫做震寇。对付这样的敌人,我军利于出战,而不适宜防守。应该挑选材士强弩,以战车、骑兵为左右两翼,迅猛地攻击敌人正面,急速地攻击敌人侧后。既攻击敌人阵外,又攻击敌人阵内。这样,敌人士兵必然混乱,敌人将帅必然惊恐骇惧而被打败。”$ }/ T% k' `8 T9 X/ Z
    武王问:“敌人如果在远处阻截我的前方,急速地攻击我的后人,遮断我精锐的部队,阻我应援的材士,使我前后方失去联系,以致全军扰乱,散乱逃走,士卒没有斗志,将官无心固守,应该怎么办?”- B6 d, S; K& }
    太公答道:“高明啊!君王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明审号令,出动我勇猛精锐的士兵,使每个人手持火炬,两人同击一鼓,必须探知敌人的准确位置,然后发起攻击,或攻击敌人的外部,或冲击敌人的内部。攻击时,部队都佩带暗号,便于互相识别,并扑灭火炬,停止击鼓,之后内外互相策应,各部按预先约定的计划行动。全军迅猛出击,英勇奋战,敌人必然失败灭亡。”
/ F  y7 w. ?& D4 R: f; a) Y    武王说:“好啊!”
) t8 B. s& z8 |& {$ y7 h4 D- V    【原文】7 o. g" H& ^/ m; t4 Q  b( u( J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①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2 d: z) ]. q5 R9 ~, w/ L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②。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之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
& U# \6 @1 W% S' C" {    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散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1 T, _/ v1 K3 i* X; K. W7 q
    太公曰:“明哉!王之间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火③,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微号④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亡。”7 W5 l- Q8 [$ M& y1 p
    武王曰:“善哉!”     【注释】
# E( X2 p- l6 M+ e1 }    ①冲军:担任突击任务的部队。& S5 ^8 M  b0 F
    ②震寇:使我军感到震恐的敌军。意为在夜间对我实施强袭之敌。
+ g) i, g; U8 F( i* t    ③炬火:火把。
9 w# v" f- ]8 M: ?    ④微号:暗号。
! ]- T, F  F2 Z" g: j3 \  Z# b    【例证】5 p( @; x6 }# w0 M/ A  g
    夜战,历来是以寡击众、出奇制胜的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击敌无备,歼灭其有生力量,或扰敌不安,相机破敌。其主要条件是必须将勇兵精,行动神速,熟悉地形,深晓敌情。而防御敌人夜袭的方法,首先是加强戒备,使敌无隙可乘。其次是在得知敌人夜袭后,将计就计,设置埋伏,歼灭来袭之敌。狄青夺取昆仑关就是夜袭战的典型战例。
* S" F0 X) o$ d8 ~! G    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在岂州左、右江流域的羁縻州壮族中有一大姓侬氏,首领叫依智高,他经过多年的准备,于皇祐元年(1049 年)九月起兵反宋。皇祐四年五月,依智高攻陷广南西路的政治、军事中心邑州(今广西邕宁),并进围广州。宋军多次征伐,都遭到失败。宋皇祐四年九月,仁宗任命名将狄青领兵出征,前往讨平浓智高叛乱。; g5 P5 N6 s) I/ D; p# L
    十月初八,狄青率军出发,第二年正月初三抵达宾州(今广西宾阳县)。这时依智高因久攻广州不下,已经还据邕州。邕州城防坚固,城北百里处是昆仑关。此关为邕州天然屏障,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宋军进攻邕州的必经之地。宋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如不能尽快夺占昆仑关,将会给宋军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狄青决定出其不意迅速占领这一军事要地。& h. I( S/ G9 a
    此时,正赶上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临近之际。狄青下令部队就地休整十天,并大宴将士三天,同时要宾州准备十天的粮秣。侬智高根据哨探所得到的情报,认为宋军十天后才会前来进攻,于是放松了戒备。狄青却暗中进行了侦察,把昆仑关内外的地形和军事设施以及守关的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正月十六日晚,风雨大作,伸手不见五指,狄青亲率先锋部队,冒着风雨,踏着泥泞的道路,神不知鬼不觉地直趋昆仑关,经大半夜急行军到达关下。守关叛军以为宋军还在聚众欢宴,加上风雨交加,因此毫无戒备,宋军顺利攻取了昆仑关。正如后来狄青所言:“贼不知守此,无能为也。彼谓夜半风雨时,吾不敢来,吾来,所以出其不意也。”宋军攻取昆仑关后,乘胜向邕州进发,侬智高发觉后,仓促派兵迎截,被宋军击败,侬智高落荒而逃,宋军大获全胜,迅速平定了叛乱。& r2 Y7 p7 _! i8 C+ B! c! `# y8 {
    此战宋军的胜利,关键在于出其不意,利用夜袭,迅速夺取了战略要点昆仑关。而依智高则由于放松戒备,给对手以可乘之机,终于导致失败。 ( f: s- ^7 p* U7 Y+ V4 j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 V  @% t/ `$ k% f/ M/ [9 n
敌 武 第 四 十 六
+ F( z0 h- F. Z0 P% m
    【提示】* r! N$ S7 {9 \
    本篇论述了遭遇战的战法。首先论述了突然同敌遭遇,敌军“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处理不当,即可能遭到失败,因此称之为“败兵”。要取得作战的胜利,必须将武车骁骑布列在两翼,同时将材士强弩埋伏在道路两侧。诱敌人伏,再行出击,即可将敌击败。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阵不敢当”的情况下,应将材士强弩埋伏在左右,车骑坚阵而处,等敌人入伏时,左右前后进行夹击,“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 X7 C+ t1 k% e8 m' J! i    【译文】: S- o. K9 t! R9 _" a& I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突然与敌遭遇,敌军人数众多而且勇猛凶狠,并以武冲大战车和骁勇的骑兵包围我左右两翼。我全军震恐,纷纷逃跑,不可阻止。对此应该怎么办?”3 ~0 O5 K( R% I9 `, h' P
    太公答道:“这样的军队叫做败兵。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因此而取胜;不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因此而败亡。”% q. B& d0 s3 }2 R
    武王问:“面对这种局面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处置?”
5 H2 L+ f- ]' \9 N: q    太公答道:“应该埋伏我的材士强弩,并把威力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配置在左右两翼,伏击地点一般放在距离我主力前后约三里的地方。敌人如果前来追击,就出动我的战车和骑兵,攻击敌人的左右两侧,这样,敌军就会陷于混乱,我逃跑的土卒就会自动停止逃跑。”
% E" w0 e, Z* |- M1 D    武王问:“敌我双方的战车和骑兵相遇,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前来进攻,阵势整齐,士卒精锐。我要与敌对阵而战,却难以抵挡,应该怎么办?”
& K3 b/ s( _3 |9 ~2 k$ |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应挑选我军的材士强弩,埋伏在左右两侧,并把战车和骑兵布成坚固的阵势进行防守。当敌人通过我埋伏的地方时,就用密集的强弩射击敌人的左右两翼,并出动战车和骑兵以及勇锐十卒猛烈地攻击敌军,或攻击敌人的正面,或攻击敌人的侧后。这样,敌人虽然众多,也必定会被我打败。”0 k$ Q1 q' }$ o" Q
    武王说:“好啊!”
& h2 |" K. Z6 A- R& s7 Y    【原文】
6 @' O) x; I/ ?$ |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卒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之奈何?”
  O+ V' w: Y! w9 [" D! y: }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败兵。善①者以胜,不善者以亡。”
9 W3 f6 M( s" b0 N  V1 c6 Y    武王曰:“为之奈何?”
- y1 e' I9 y! _( l3 E( Q    太公曰:“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
& p5 t; G9 ?6 r% ?! J    武王曰:“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整治②精锐,吾陈不敢当③,为之奈何?”
5 D+ L. \! }8 M    太公曰:“选我材上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陈而处,敌人过我伏兵,积弩④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 p5 N: k7 y5 y: v, E0 N! t    武王曰:“善哉!”( G- x4 g0 i" n5 p
    【注释】, o7 h6 E! I9 y, G8 v+ @2 m# v
    ①善:善于用兵打仗。
) q( S) [3 A% U3 |    ②整治:整齐不乱。0 |" i4 S$ b& J
    ③不敢当:无法匹敌,难以抵挡。
* {6 b$ Q1 D2 }7 l/ a  E  ④积弩:集中弓弩。/ [5 \! `! K5 U# v7 B* P
    【例证】3 ?% f4 O& O1 e; R6 i! b5 c
遭遇战是敌对双方在运动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一般可分为预期遭遇战和非预期遭遇战。其特点是:战斗触发时对敌方情况不大明了,组织战斗的时间仓卒,双方都有暴露的翼侧,战斗行动紧张急促,战斗样式转换迅速。遭遇战的基本作战原则是争取主动,先机制敌。在军队运动过程中,组织不间断的侦察,尽可能提前发现敌人。发现敌情后,迅速果断地定下决心,先敌展开,占领有利地形,先敌发起冲击,大胆向敌翼侧实施突击。在非预期遭遇战中,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在预期遭遇战中,应尽量采用佯退诱敌,设置伏兵,诱敌入伏,再行出击战法。鸡父之战中,吴军就是运用这一原则战胜楚军的。
" q0 x0 t3 s6 U+ o6 V" _$ I4 d    春秋后期,诸侯争霸的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淮河流域,吴、楚两国展开了长期的争战。周敬王元年(前 519 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兴兵进攻楚国控制的淮河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平王闻讯后,即命司马薳越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并命令尹子瑕带病督军。吴军见楚联军力量强盛,来势凶猛,遂迅速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转移到钟离(今安徽风阳东北),暂避敌锋,伺机行动。$ v; J4 S) V; y' @' p) v
    楚军在进军途中,子瑕病死。楚军失去主帅,士气顿时沮丧低落。司马薳越见状,被迫回狮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吴公子光听说楚军统帅子瑕身亡,楚联军不战而退,认为这是击破敌人的良机,便向吴王僚建议乘机尾追,奇袭取胜。吴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挥军前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此举完全出乎楚司马薳越的意料,仓猝之中,他让胡、沈、陈、蔡、顿、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掩护楚军。吴王以左、中、右三军主力预作埋伏,以不习战阵的三千囚徒为诱兵前往攻击胡、沈、陈诸军。刚一接战,吴诱兵即佯作溃退,胡、沈、陈军见状贸然追击,进入吴军伏击圈。吴军从三面突然出击,很快战胜了胡、沈、陈三国*军队,并俘杀胡、沈国君和陈国大夫齧,尔后故意纵俘卒逃走。这些士卒狂奔逃回,口中叫嚷国君己被杀*死。许、蔡、顿三国*军队见状,顿时军心大乱,阵势不稳。吴军乘胜擂鼓呐喊而进,许、蔡、顿军不战而溃。楚军未及列阵,受到猛烈冲击,迅速溃败。吴军大获全胜,乘胜攻占州来。
9 y& d3 A$ _/ T1 t4 s& C+ `    此战,吴军以寡敌众,又处于“后据战地而趋战”的不利处境,最后却打了胜仗,原因在于正确地判断了敌情,利用“晦日”不宜作战的传统牙惯,突然出现在战场,示形动敌,诱敌冒进,设伏痛击,乘胜猛攻。而楚军在这次遭遇战中的失利,关键在于士气低落,内部步调不一,对吴军的动向缺乏了解,临阵时指挥笨拙,缺乏机动应变能力,终于导致惨败。真正是“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 Z9 r1 n: \0 H5 [" e) q( d2 D
鸟云山兵第四十七
4 ~$ O" G1 y% B8 P7 m
   【提示】
$ p* ^; Q8 c$ E. T, L7 z8 T* s7 p    本篇论述了山地防御的战法。首先指出,军队驻扎在山下、山上的弊端:“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军队驻扎在山上时,应布成鸟云之阵,即控制机动部队、支援各方作战的阵势。其方法是:加强警戒,山的前后左右四面都要派出警戒;凡是敌人有可能侵入的地段,都要派兵把守,并以战车阻绝交通要道和谷口;高树旌旗,加强联络;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战斗。这样,就构成了牢不可摧的“山城”。当敌来攻时,即可将敌人击败。: d0 j+ R  v5 K! v! U6 l
    【译文】: l4 v; D& a9 C; K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遇到高山巨石,山峰高耸,没有草木,四面受敌。我全军因而恐惧,士兵迷惑惶乱。我要想进行防守就能稳固,实施进攻就能取胜,应该怎么办?”
  Y: T) c2 {  n3 X# `2 y8 K0 y    太公答道:“凡是把军队配置在山顶之上,就容易被敌人所隔绝孤立;凡是把军队配置在山麓,就容易被敌人所围困囚禁。既然是在山地环境中作战,就必须布成鸟云之阵,所谓鸟云之阵,就是对山南山北各个方面都要戒备。军队或者驻守山的北面,或者驻守山的南面。驻扎在山的南面,要戒备山的北面;驻扎在山的北面,要戒备山的南面;驻扎在山的左面,要戒备山的右面;驻扎在山的右面,要戒备山的左面。凡是该山敌人所能攀登的地方,都要派兵守备,交通要道和能通行的谷地,要用战车加以阻绝。高挂旗帜,以便联络;整饬三军,严阵以待,不要让敌人察知我军情况,这样就成了一座山城。部队的行列已经排定,士卒已经列阵,法令已经颁行,奇正的运用已经确定,各部队都编成冲阵,配置在山上比较突出的高地便于作战的地方。然后把战车和骑兵布成鸟云之阵。这样,当敌来攻时,我全军猛烈战斗。敌军虽多,必被打败,其将领也可被我俘获。”& e6 g/ e" u, r6 K9 k% u* P! s6 M
    【原文】
0 J) K5 R: ]) C. z/ I6 i1 [* N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高山磐石①,其上亭亭②,无有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N( L9 @( V. v" b6 W
    太公曰:“凡三军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③;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④。既以被山而处;必为鸟云之陈⑤。鸟云之陈,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其山敌所能陵⑥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绝以武车,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我之情,是谓山城。行列已定,士卒已陈,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陈于山之表,便兵所处,乃分车骑为鸟云之陈。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
( Z: R  R: h% v' d    【注释】1 B, ^* D; M% n& \& M6 Z
①磐石:巨石。: t& v" o9 |( s8 U6 x9 R
    ②亭亭:山峰高兀耸峙的样子。
6 B2 ?$ c) x: [* E, L& E4 w( j    ③栖:鸟类歇宿于树上。言为敌所逼而不能下来。   ④囚:囚禁,为敌所围困。. X, W1 w& ]' g+ Z2 T$ K$ F5 _2 B
    ⑤鸟云之阵:如鸟雀之聚散无常,行云之流动不定,时分时合的阵形。0 x- O( [: e* C0 {4 x) J: j! }7 q; s
    ⑥陵:攀登。
2 I# h& @+ \3 @( U9 N% h4 p    【例证】
) b3 ~* }. \- Y7 N- o3 E    山地作战,因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给机动、联络和后勤补给带来困难。无论是攻和守,都有利有弊。对于守方而言,可以据险阻扼,以逸待劳,但一旦补给和水源被切断,则容易“为敌所栖”。对于攻方而言,有利于隐蔽接敌,迂回、包围和渗透。但由于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控制了道路、谷地、险隘,则容易“为敌所囚”。因此,对于攻守双方来讲,都应该趋利避害,根据不同情况,灵活用兵,去争取胜利。马谡街亭之败就是由于“为敌所栖”的结果。
4 d, w5 R; d' y9 M2 _( n    太和二年(228 年)春,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诸葛亮的进攻部署是,扬言由斜谷进攻郿城(今陕西眉县北),令赵云、邓芝率部为疑兵,据箕谷(今陕西宝鸡东南),自率主力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夺取陇右。正月,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声东击西,“身率大军攻祁山”,魏朝野震恐。天水、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安定(今甘肃泾川)三郡叛魏应蜀。魏明帝曹叡急命大将张率步骑五万,西拒诸葛亮,并于二月十七日亲去长安督战。于是,蜀魏双方为争夺陇右展开一场激战。蜀军一方面准备进攻尚未降服的广魏(今甘肃天水东北)、陇西(今甘肃陇西)二郡,企图夺取整个陇右,同时集中一定兵力,准备迎击魏的援军。魏军张郃部则迅速西进,越过六盘山与陇山之间的谷道,转锋南下,横渡渭水,直趋街亭(今甘肃天水县东南街子口),威胁蜀军侧后,企图击败蜀军,夺回陇右,诸葛亮为保障主力翼侧的安全,便于进兵,命马谡率前军进驻街亭。街亭位于渭河与麦积山之间,是关陇间的通道之一,地位十分重要。马谡抵达街亭后,骄傲轻敌,违背诸葛亮依山傍水部署兵力的指示,不据隘守险,反而“舍水上山”,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于提出:“街亭山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我军则不战自溃。”因此请求按原计划依山傍水扎营。但马谡高傲自大,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的秘诀。”王平再三劝阻,马谡都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将大军布于山上。! o) x4 _& ^" V+ M6 a# \
    张郃进逼街亭,侦知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断其水源、粮道,然后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并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耐,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之败,使诸葛亮大军“进无所据”,继续夺取陇右的战机已失,且翼侧受到威胁,只好撤军,导致第一次攻魏失败。而马谡也因损兵失地被军法处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鸟云泽兵第四十八

* t5 d/ j0 ?0 n3 k: B1 e4 J% X    【提示】
- m; |- z6 }( V3 N. D    本篇论述了河川战的原则和方法。首先指出,在同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器械不备、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应“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即设法欺诈敌人,赶快脱离险区,并设置伏兵,防止敌军追击。接着进一步论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的情况下,应以“鸟云之阵”歼敌。即等到敌先遣队渡河后。向其发起猛烈攻击。此时,敌大部队见先遣队形势危急,必然波河前来支援,这时我伏兵和车骑从四而围攻,敌人必败。最后指出,用兵作战,必须灵活机动,鸟散云合,变化无穷。) Y5 j3 F# @( H) T+ s
    【译文】
3 ?' d5 m' s5 y    武王问太公说:“领兵深入敌国境内,与敌军隔河对峙,敌人资材充足,兵力众多,我军资材贫乏,兵力寡少。我想渡河进攻,却无力前进;我想拖延时日,又缺乏粮食。而且我军处于荒芜贫瘠的盐碱之地,附近既没有城邑又没有草木,军队无处可以掠取物资,牛马无处可以放牧,应该怎么办?”
7 B; V* ]+ M6 x    太公答道:“军队没有战备,牛马没有饲料,士卒没有粮食,在此情况下,应当寻找机会,欺骗敌人,迅速向别处转移,并在后面设置伏兵,以阻击敌人的追击。”
& e* o: R, |- [( s! {; ]    武王问:“如果敌人不受我的诈骗,我军士卒迷惑恐惧,敌人进全我军前后,我全军溃退败逃,应该怎么办?”) ~! J. ~1 N6 L2 Q- H) G. j
    太公答道:“这时寻求退路的方法,主要是用金银财宝引诱敌人前来掠夺,同时贿赂敌方使者。此事必须精密细致,不使敌人察觉最为重要。”
3 i$ w0 Y6 }7 i! ]. n/ w4 H0 d$ W% o    武王问:“敌人已侦知我方设有伏兵,大军不肯渡河,另派一支小部队渡河向我进攻,我全军震恐,应该怎么办?”  X4 \- c0 ?9 q. {
    太公答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应部署为四武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待敌军全部渡河后,发动我方伏兵,猛烈攻击敌人侧后,强弩从两旁射击敌人左右。同时把我战车和骑兵布列为鸟云之阵,戒备前后,使全军猛烈战斗。敌人发现我军与它的小部队交战,其大军必会渡河前来。这时就发动我的伏兵,猛烈攻击敌军侧后,并用战车和骑兵冲击敌军两翼,这样,敌军虽然人数众多,定会被打败,其将领也必然逃走。大凡用兵,其基本原则是,当与敌对阵面临作战时,必须把军队布列为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然后再把战车和骑兵布成鸟云之阵,这就是出奇制胜的方法。所谓鸟云,就是象鸟散云合那样,灵活机动,变化无穷。”
& V6 F, m. v8 o, c* `2 k    武王说:“好啊!”- C5 y" y, ^; c1 S
    【原文】
4 U# L* l# H5 \- _( ~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逾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①,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②,为之奈何?”" o7 q3 \7 z" ?, h: D. k
    太公曰:“三军无备,牛马无食,士卒无粮,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
( R% O' f( f. c    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乱而 走,为之奈何?”
1 _4 h3 s7 R  T9 A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为主③。必因敌使,精微为宝④。”& w- q2 D- j' f3 g0 y1 B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2 A  P/ s* y) f    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陈,便兵所处,须⑤其毕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鸟云之陈,备其前后,三军疾战。做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敌人虽众,其将可走。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⑥冲陈,便兵所处,然后以车⑦骑分为鸟云之陈,此用兵之奇也。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
3 l0 L! l0 h+ p, U6 n! g+ f0 C    武王曰:“善哉!”
; N/ [8 J% J' ]5 S3 o' J- C2 B2 o; A    【注释】! _) r  @9 S) h, O
    ①斥卤之地:盐碱地带。此处指荒芜贫瘠的地方。斥,碱。卤(lǔ),盐。
: c$ ^8 {6 b* n& x1 K1 t- S    ②刍牧:割草放牧。1 e/ t7 y$ S) j9 o+ B
    ③金玉为主:以金上财宝为欺诱敌人的主要手段。
8 g8 z4 e8 w, f8 M. |/ i    ④精微为宝:指谋划或行动时,把精细秘密,作为最宝贵的手段。, K" B% K0 x5 {" s: d
    ⑤须:等待,等到。' m9 F* l1 _% M1 J3 G5 q( A
⑥置:底本作“宜”,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3 O) q( f- Q4 \4 N4 T
    ⑦车:底本作“军”,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f+ o' f6 |7 T; D+ B  y4 W+ S" N6 O
   【例证】
; x$ v' h: D  q* P   河川战是古代常见的作战样式之一。河川战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渡水和反渡水。渡水的方法一般有暗渡、分渡和强渡。反渡水的方法有立足于自保的阻水而守,立足于歼敌的半渡而击,立足于相机进取的越水而军。笠泽之战中,越军就是利用暗渡而击败吴军的。. X" T, s0 _. D8 y! k0 u, U9 K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 494 年),越被吴击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聚力量,伺机灭吴。吴王夫差恃胜而骄,急欲图霸中原,连年对外用兵,对越不加戒备。三十八年,勾践趁吴王赴黄池(今河南封丘)会盟之机,袭击吴都姑苏(今苏州),给吴以沉重打击。四十二年,吴国大旱,仓廪空虚,勾践认为灭吴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兴兵再次伐吴。
9 W1 D, [$ X& `- y    三月,越王勾践和大将范蠡率越军五万人进入吴境。吴工夫差闻讯,亦率六万人迎击越军,双方于笠泽(今江苏苏州南,与吴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道)隔江对阵相持。入夜后,勾践从左、右两军中各派出一部兵力,令左军逆江而上,进至上游五里处;令右军顺江而下,进至下游五里处。夜半时分,左、右两军鸣鼓呐喊,佯为进军。夫差突闻江面上、下游鼓声大作,误认为越军乘夜渡江前来夹攻吴军,分兵两路驰往堵击,仅留中军接应。越军探知吴军分兵出击后,以中军六千锐卒为先锋,偃旗息鼓,衔枚渡江,秘密接近吴军大营,突然向吴中军发起猛烈的攻击,遭突袭的吴中军大乱败退。两路吴军闻大营被袭回救,又遭越左右两军追击,亦随即溃败。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连续大败吴军,迫使夫差退守姑苏,最终灭吴。- o" c: m- U& D: `- @
    此战,越军利用夜暗,两翼佯动,诱敌分兵,乘虚偷渡,实施中央突破,终于取得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渡江奇袭战的胜利。
  ?: N0 p$ |) k6 Z3 h+ N. g) }3 `8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 j5 O+ J  p& K4 v3 |
少众第四十九

8 @! b5 v3 ^0 G% z0 Q' P5 ~    【提示】
4 m$ u% [8 r3 L) z* P+ M( J1 S    本篇论述了以少击众、以弱胜强的作战方法。首先指出,以少击众,要在夜暗、草丛、险隘的条件下,采取伏击、截击等战法歼灭敌人。以弱击强,则必须同大国结成联盟,得到邻国的支持和援助。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的情况下,要以少击众,以弱胜强,首先应虚张声势,示形动敌,诱使敌军经过深革、险隘之地,伏击敌人。同时,利用各种外交手段,“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这样就能够得到“大国之与,邻国之助”。, u/ b. Y! ?1 b( F
   【译文】& J: I6 Q4 H- k: U1 [+ u# J; c
    武王问太公说:“我要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应该怎么办呢?”
6 [2 a9 v1 e3 @$ M: e) W. [8 C    太公答道:“要以少击众,必须利用日暮,把军队埋伏在深草丛生的地带,在险隘的道路上截击敌人。要以弱击强,必须得到大国的协助,邻国的支援。”- L$ [1 o+ Q, C% F2 t7 o& \8 ~
    武王问:“如果我方没有深草地带可供设伏,又没有险隘道路可以利用,敌人*大军到达时又不在日暮时候;我方既没有大国的协助,也没有邻国的支援,又该怎么办呢?”0 ~9 @; M# _8 u) T+ F
    太公答道:“应用虚张声势、引诱诈骗手段迷惑敌将,诱使敌人迂回前进,使其必定经过深草地带;引诱敌人绕走远路,延误时间,使其正好在日暮之时同我交战。乘敌人先头部队尚未全部渡水,后续部队来不及宿营时,发动我伏击部队,迅速猛烈地攻击敌人的两翼,并令我战车和骑兵扰乱敌人的前后。这样,敌人虽然众多,也会被我打败。恭敬事奉大国的君主,礼遇下交邻国的贤士,多送钱财,言辞谦逊,这样就能够得到大国的支持,邻国的援助了。”
6 F  p  k9 Y' m8 \: F  u$ c    武王说:“好啊!”
, ]* r& [) k. [0 q( p- _, y    【原文】
! e" O5 N9 o3 _7 B! m  A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3 R/ H+ i: R, m5 l. a. K; A! F' ~8 h
    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①与,邻国之助。”% E5 \, F* U/ b- F( q
    武王曰:“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为之奈何?”4 A  u+ {) b  v; P
    太公曰:“妄张诈诱,以荧惑其将;迂其道,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暮②。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 ^9 _# G( |* p8 _* H- j
    武王曰:“善哉!”
5 o- X) }0 {5 ?, u- {    【注释】
5 U2 b" A# Z3 k" X! z8 P( l# l    ①之:底本作“而”,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T$ O, r1 D$ j" J) |3 n4 m1 M
    ②暮:底本作“路”,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例证】
- d+ u& C1 k4 u, h$ T. L" b    以少击众,以弱胜强,在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要做到以少击众,以弱胜强,必须以奇用兵,出奇制胜。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在夜暗、草丛、险隘等天时地形条件下,采取伏击、截击等战法,是以少击众常用的战法。渭曲之战中,宇文泰就是运用这一原则而战胜高欢的。& }5 [1 y; i6 v. m' D
    西魏大统三年(537 年),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大军进攻西魏,企图乘西魏丞相宇文泰南攻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之机,一举攻占西魏都城长安。高欢的幕僚劝阻说:“西魏连年灾荒,我们只要派兵把守关卡,等其秋收无着,不用交战,他们就会束手就擒。”但高欢以为胜券在握,拒不采纳。闰九月,高欢率军自壶口(今山西吉县西)经蒲津(今陕西大荔东)渡黄河,过洛水,进屯许原(今陕西大荔南)西,兵锋直指长安。( D* m# h, c) q8 w
    宇文泰得知东魏大军压境的消息,亲率近万人自恒农回师渭水南,并征诸州兵迎战。诸将以寡众不敌,请求等待高欢进一步西进而已方大军云集时再出击。但宇文泰认为:“如果高欢至长安,那么就会导致民心震恐,军心涣散。今其新至,可击之。”于是不待州兵齐集,即令部卒在渭水设浮桥,携带三日粮秣,轻骑渡渭。十月初一,进至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与东魏军相距仅六十里。这时,宇文泰一面派人侦察敌情,一面与诸将商议,大将李弼认为:“敌众我寡,不可与其争锋。此东十里的渭曲,是设伏的好地方,可据以待敌。”宇文泰于是进至渭曲,以部将赵贵、李弼分置左右,其余的部队都偃旗息鼓埋伏在芦苇之中,背水列阵等待敌军到来。
2 _/ R" `& z1 h2 V0 s5 s    东魏军听说宇文泰到达渭曲,有人劝阻高欢:“宇文泰来势不善。渭曲芦苇深密,道路泥泞,大队人马无法展开。不如只留一部人马在此牵制,秘派大部偷袭长安,一旦得手,宇文泰也就成了丧家之犬了。”但高欢自恃兵多将广,置若罔闻。次日午后,东魏军进入西魏军设伏地域。见西魏军少,未等列阵便争相前往进攻,导致阵形大乱。宇文泰当即下令出击,伏兵骤起,奋力冲杀。李弼率铁骑横击,将东魏军截为两段。大将军于谨率军配合,大破东魏军,歼敌人万人,余皆溃散,高欢仅率数骑逃脱。6 u% @2 L2 j. @' P5 Y' M- e
此战,宇文泰判断准确,根据地形特点,从容设伏,终于以少胜多,大获金胜。 - q' v  {  b$ e7 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j) L9 F& v/ y. `4 [7 e
分 险 第 五 十

1 U% t# N6 [0 N1 z2 Y' Z: k/ q    【提示】# z1 l$ a; e3 A. a& i2 h
    本篇论述了山水隘险地带的作战方法。敌我双方在山、水交错的险隘地形上形成相持状况的情况下,在作战指导上,首先要加强戒备,“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以防被敌人包围,使敌无隙可乘。接着分别论述了由水路、山路向敌发起进攻的方法。从水路发起进攻时,当先头部队渡河之后,应立即“广吾道,以便战所”,将式冲战车配置在前后,以材士强弩布列正面,阻绝其他道路,建立起稳固的滩头阵地,以掩护主力部队渡河。从山路发起进攻,兵力配置以武冲战车为前导,大盾战车为后卫,材士强弩配在左右两翼,以步兵为主力从正面进攻。战斗时,左、中、右三军齐头并进,“合攻而前”,即可取胜。2 \% `. {0 n# f, I; k4 W& p
    【译文】0 X/ @' \% U& _5 b
    武王问太公说:“引兵深入敌国境内,同敌人在险阻狭隘的地方相遇。我军所处的地形是左依山右临水,敌军所处的地形是右依山左临水,双方各据险要,相互对峙。在此情况下,双方都各想进行防守就能稳固,进行进攻就能胜利,应该怎么办?”3 o- `2 [5 f( V5 |
    太公答道:“当我军占领山的左侧时,应迅速戒备山的右侧;占领了山的右侧时,应迅速戒备山的左侧。险要地区的大江大河,如没有船只可以利用,就应用天潢等浮渡器材渡过我军。已经渡过江河的先头部队,要迅速开辟前出道路,抢占有利地形,以便主力跟进。要用武冲战车掩护我军的前后,布列强弩,以使我军行列和阵形稳固。对交通要道和山谷的谷口,要川武冲战车加以阻绝,并高挂旌旗,这样就构成了一座用战车连接起来的车城。大凡险要地带作战的方法是,把武冲战车配置在前,以大盾牌为防护,用材士强弩保障我左右两翼。每三千人为一屯,编成进攻性的阵形,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形上。战斗时,左军用于左翼,右军用于右翼,中军用于中央,三军并肩攻击,向前推进。已战的部队回到原屯驻之处休整,未战的依次投入战斗,轮番作战,轮番休息,直到取得胜利为止。”4 \6 Z  ^, X' v& m7 G1 I
    武王说:“好啊!”
) b7 J4 W) Y$ L4 ]9 k    【原文】3 Z3 w6 r' B3 L' M! z& [. i& U- T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相遇于险厄①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敌右山而左水,与我分险相拒。各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 D& a& M* [- V4 l    太公曰:“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处山之右,急备山之左。险有大水无舟揖者,以天演济吾三军;已济者,亟广吾道,以便战所。以武冲为前后,列其强弩,令行陈皆固。衢道谷口,以武冲绝之。高置旌旗,是谓车城②。凡险战③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弩翼吾左右。三千人为屯,必置冲陈,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并攻而前。已战者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
7 ?' e9 z+ Q4 p6 \2 j    武王曰:“善哉!”
9 r# q/ q" d( s    【注释】     ①厄:险隘。/ }- k* p; P$ t7 c
    ②车城:通过连结战车而构筑起来的营寨。  n& Z8 i) i& O) N0 ~5 i5 K9 P2 D
    ③险战:险隘地带的战斗。
0 h1 s# Z7 a* D0 Z0 Z* p; I; Q【例证】9 m4 z4 U( b, A
    地形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占据了有利地形,有利于争取主动。但是,占据了有利地形,并不等于赢得了作战的胜利。能够善于利用地形才能取胜,不善于利用地形则有可能失败。剡家湾之战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
8 ~; G! {. I( _    绍兴九年(1139 年)秋,宋金和议,宋向金称臣,输贡银二十五万两,纳绢二十五万匹,金将黄河以南和陕西地区归还宋朝。绍兴十年,金兀术撕毁和约,分路南侵。八月,金西路军统帅完颜果在攻取陕西部分地区后,派部将蒲察胡盏、完颜习不祝率军五万余人,进据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东北刘家圈,伺机南下入川。( I2 {6 A2 k+ z: t7 [9 c& Z
    宋将吴璘率军二万八千人,自河池(今甘肃徽县)北上,抗击金军,收复秦州等地。吴璘攻克秦州后,移师至刘家圈南。刘家圈地处高原,前临峻岭,背靠腊家城(今甘肃秦安东),易守难攻。金将自恃人多势众,且“据险自固,前临峻岭,后控腊家城”,进可攻,退可守,自信宋军不敢前来进攻。面对劲敌,吴璘召聚诸将,商讨对策。姚仲认为:“战于山上则胜,山下则败”,这一建议被采纳。最后,吴璘在察看地形后,为避免金骑兵自上而下冲击宋军,决定上原列阵。经过周密细致的准备,二十一日,吴璘派兵向金军挑战,金兵依仗占据有利地形,以为宋军此战必败,根本不作防备。吴璘乘敌放松戒备之机,于当天夜晚派姚仲、王彦二将率精兵越岭上原,并约定上岭之后举火为号,发起进攻。同时,令部将张士廉绕至原后,控扼腊家城,断敌退路。二将扑上山岭后,即布列阵势,在剡家湾组成“叠阵”,以持不同兵器的步兵多层配置,以骑兵居于侧后。阵成之后,万炬齐发,诱金军出战。胡盏恃勇率兵出击,吴璘指挥“叠阵”中的弓弩手轮番射击,连续打退金军数十次冲击。金军不支后退,吴璘乘机派骑兵追击,金兵大败,被杀数千人,降者万余人。只是由于张士廉误期,致使胡盏、习不祝率残部逃入腊家城。
5 M# z; X' \: m" n1 t4 b9 O% D    此战,金军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且占据了有利地形,但由于指挥失误,麻痹轻敌,导致了失利。而宋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且地形不利,但由于指挥得当,攻敌不备,出敌不意,最终取得了胜利。
# Z) I) R. M# X* h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 b( w$ R  e8 j% `
                                   
  卷六  犬韬
2 A) b3 i2 T# T. {                                   分合第五十一

! h4 `- F0 U& W4 g    【提示】
5 Y7 I6 k- `& L( `. w    本篇论述了集结军队、约期会战的原则和方法,部队平时分驻各地,战时则应集结起来,这就是分合。要将分散在各地的军队集结起来,大将首先必须确定会师的地点和时间,然后再通知所属各部将领。同时,严格军纪,按时到达集结地的,应给予奖赏;不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的,予以处罚。这样,“则远近并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6 J9 T' ]+ w  r3 ^
    【译文】
' `. K( P7 E' f8 r6 x' e" i' j    武王问太公说:“君王率兵出征,三军分驻数处,主将要按期集结军队同敌人交战,并号令全军官兵,明定赏罚制度,应该怎么办?”
) r; [4 _) N# {+ I- P% L    太公答道:“一般用兵的方法,由于三军人数众多,必然有兵力分散和集中等作战部署上的变化。主将要首先确定作战的地点和日期,然后将战斗文书下达给诸部将官,明确规定要攻打和包围的城邑、各军集结的地点,明确规定作战的日期及各部队到达的时间。然后,主将提前到达集结地点设置营垒,布列阵势,在营门竖立标竿以观测日影,计算时间。禁止行人通行,等待将吏报到。各部将吏到达时,要核实其到达的先后次序,先期到达的给予奖励,过期到达的杀头示众。这样,不论远近,都会按期赶至集结地域。三军全部到达后,就能集中力量与敌交战了。”4 X6 ?  C7 j8 O1 J7 V, }5 h
    【原文】
: ~, ]3 o# ?7 U3 H2 ?% w8 D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三军分为数处,将欲期会合战①,约誓②赏罚,为之奈何?”
% Q$ |$ {) u& N" G8 |1 {* e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军之众,必有分合之变。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③与诸将吏,朗攻城围邑,各会其所,明告战日,漏刻有时④。大将设营布陈,立表辕门⑤,清道而待。诸将吏至者,校其先后,先期而至者赏,后期而至者斩。如此则远近奔集,三军俱至,并力合战。”5 m  `* g" Z" p9 z& [
    【注释】% p8 s6 C# A% w
    ①期会合战:约定时间地点,集中军队与敌交战。
3 H) Q# P" m& u/ K( ?3 [    ②约誓:作战前夕集合军队,宣布作战目的、原因,申明军纪,告诫将士。
3 p; b8 S1 ?( P& L1 _    ③檄书: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  J/ r$ R7 @* P. O$ D" l1 X
    ④漏刻有时:意谓规定军队到达的时间。漏刻,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其法用两铜壶,分置上下,上壶盛水,使漏入下壶。下壶设有浮标,标竿上刻有分画。上壶之水漏入下壶时,标竿渐渐升起,以此计算时间。
, ^4 ~3 F5 o, z! b2 l    ⑤立表:古代立木为表,通过观察日影来计算时间。辕门,军营的正门。古时军队驻扎时,四周以车辆为垣,在营门处用两车仰置,以车上系马之辕杆两条,树立于门之两侧以为门,故称之。9 K' b: e4 F3 |* u) B( s
    【例证】     在战争中,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遵守时间,赢得时间,就会赢得胜利。延误时间,就可能贻误战机,导致失利。因此,只有严格时间观念,才能完成战斗任务。秦朝末年彭越起义之前先立法,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 q4 N! B- b0 v- Q
    彭越原是钜野泽(今山东巨野县)中的渔民,因为不能忍受统治者敲骨吸髓般的剥削和压迫,便聚集了一些人,逃到矩野泽中,占草泽为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雄并起,纷纷举起反秦大旗。彭越于是也在暗中联络四方豪杰,积极筹划起义。" q7 C8 s; `% O
    不久,矩野泽中有一百多名青年,一起来见彭越,要求他带头起兵。彭越心中暗喜,但同时他也知道,这些渔民虽有心起义,但平时散漫惯了,很难领导。于是便故意推托:“起兵造*反会招来杀身灭族的大祸,可不能轻举妄动。再说,在下本是无能之辈,万一举事不成,将会给诸位带来莫大的灾难,那时就后悔莫及了。”众人见他推托,急忙恳求:“我等是诚心相随,愿与兄长对天盟誓,一定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对听从你的命令,望万勿推辞。”彭越于是说:“一旦举起义旗,必会招致官军进攻,那时两军对阵,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即使一个人中途畏缩,也可能造成全军惨败。这事非同儿戏,诸位应该三思。”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兄长尽管放心,我等坚决听从命令。”彭越见目的已经达到,便宣告:“诸位果有决心,就请在明天日出之时,到此会合,对天盟誓。大家都要按时到达,如有后期不到者,依法处死。”
* \9 Q8 Q( Z- w' S    当天夜里,彭越令人在草地上筑起一个土台作为祭坛,等候日出之时与众人祭天盟誓。次日,多数人依令在日出之前赶到。只有十余人直到中午才来到这里。彭越当即令众人列队,然后登上祭坛严肃地说:“诸位推我为首,聚众起兵,昨天已约定日出到齐,后期者斩首。但现在有十多人未能如期到达,理应按军法全部处斩。由于历来法不责众,现只将最后来到的一人处斩,以示军法严肃。”众人一听,七言八语:“话虽如此,可不能当真杀人啊,以后不再犯就是了。”但彭越毫不犹豫,当即下令将那人推出斩首。众人见彭越动了真格,一个个规规矩矩地站入队列,庄重严肃地对天盟誓。" g4 v8 J6 U/ {
    此举严明了军纪,使彭越树立了权威。彭越率领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在项羽西进关中时,已发展到一万多人。随后,他率部归属刘邦,在与项羽作战中屡立战功,被刘邦封为梁王。                  % _: }+ z0 c; U  r2 y! T* n4 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锋第五十二

: x7 }% Q5 n# n( J6 n8 q. @* ~    【提示】/ p0 C- O. `+ I% g4 y3 g& d6 O
    本篇着重论述了战场上最有利于打击敌人的十四种战机。首先强调了用兵作战,“必有武车骁骑、驰阵选锋”。接着详细论述了十四种可以利用的战机:“敌人新集”、“人马未食”、“天时不顺”、“地形未得”、“疲劳”、“不戒”、“将离士卒”、“奔走”、“不暇”、“乱行”、“心怖”、“涉长路”、“济水”、“阻难狭路”,并指出抓住战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可取得作战的胜利。
& `+ F6 }. i+ |    【译文】1 i3 {) Y/ \' ~- p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的重要原则,就是必须有强大的战车和骁勇的骑兵,能够冲锋陷阵的突击部队,发现敌人有可乘之机就发起攻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时机可以发起攻击呢?”
/ e) I! c2 ^# n  S    太公答道:“要攻击敌人,应当详细察明不利于敌人的十四种情况。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就可以发起攻击,敌人必定会被打败。”7 \: |! g5 ^6 I8 Z
    武王问:“你可以把这十四种对敌不利的情况讲给我听听吗?”5 d6 F2 R0 a  b: ^9 z% b: O2 q
    太公答道:“敌人刚集结而立足未稳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人马没有进食而饥饿时可以发起攻击,天候季节对敌人不利时可以发起攻击,地形对敌人不利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仓促奔走赶路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没有戒备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疲劳倦怠时可以发起攻击,敌军将领离开士卒而无指挥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长途跋涉时可以发起攻击,敌军渡河时可以发起攻击,敌军忙乱不堪时可以发起攻击,敌军通过险阻隘路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行列散乱不整时可以发起攻击,敌人军心恐惧不安时可以发起攻击。”
( F" C4 p+ v9 Q- ]* w  ^    【原文】
" k2 b6 Y. ~" b& B! F0 J8 @5 k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要,必有武车、骁骑、驰陈选锋①,见可则击之。如何则可击?”
& B9 B8 v) f; h) `    太公曰:“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②。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
/ B3 J- Y. W5 d1 I6 K9 c    武王曰:“十四变可得闻乎?”/ s: o  x+ D1 Q" \9 u5 k
太公曰:“敌人新集可击,人马未食可击,天时不顺可击。地形未得可击,奔走可击,不戒可击,疲劳可击,将离士卒可击,涉长路可击,济水可击,不暇可击,阻难狭路可击,乱行可击,心怖可击。”+ i( ^+ T$ b8 k. h* u' ]% ^
    【注释】
  ~1 |9 u+ `$ ]4 p3 [2 L. w    ①选锋:突击队,敢死队。
: [: d2 F2 H" E    ②变:变故。此处指对敌不利的情况。
4 @5 w) `; t6 ~$ w7 Z5 Z    【例证】
" ?+ Q& }9 \; u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有利战机稍纵即逝。捕捉、把握和创造战机,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关键因素。李璘夜袭蔡州取得成功,就是善于创造和把握战机的结果。
) _- v# E9 l9 D# c# N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各地藩镇拥兵自立,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蔡(今河南汝南)三州,成为当时藩镇割据的一个顽固堡垒。唐王朝多次派兵讨伐,但都无功而还。元和
5 ^* G: c+ j% }* _! S! d十一年(816 年)
) N: i" M5 }6 Q' M    十二月,太子詹事李愬毛遂自荐,任唐(今河南泌阳)、随(今属河北)、邓(今河南邓县)三州节度使,指挥西路唐军参加讨伐。
, w0 S2 N; n7 P& a2 L8 N    十二年正月,李愬到达唐州,时值唐、邓军屡败之后,士气沮丧,畏敌怯战。李愬走马上任之后,先安定军心,对将士们说:“皇帝派我来不是为了打仗,而是来抚慰你们的。”吴元济本来就轻视李愬,闻讯后信以为真,对李愬不再严加戒备防范。而李愬在稳定军心后,暗中积极厉兵秣马,修缮军械,增调军队,加紧备战。同时分化瓦解淮西军,先后俘获和招抚吴元济部将丁士良、陈光洽、吴秀琳、李忠义、李愬等人。他从降将降卒那里,详细了解到淮西地形险易、兵力虚实等情况。三月,北路唐军在郾城附近击败淮西军主力,攻克郾城。吴元济见郾城失守,急调蔡州部队加强洄曲(郾城东南)守军,将主要兵力放在北线,吴元济老巢蔡州城守备空虚。李愬于是决定奇袭蔡州。/ h' S7 s& \. N* b
    十月十五日,北风怒吼,大雪漫天。李愬利用这一天候,命李愬、李忠义率精兵三千为前锋,自率三千人为中军,今田进诚率三千人殿后,秘密向蔡州进军。唐军急进六十里,黄昏时到达军事要地张柴村,吴元济守军毫无防备,遭到全歼。部队稍事休息后,即留五百人镇守,以断敌朗山(今河南确山)救兵;令五百人截断通往洄曲的桥梁,防洄曲守军回救。随后继续东进。入夜,风雪大作,李愬率部克服重重困难,全军急速前进,经过七十里的雪夜强行军,于凌晨赶到蔡州外城。蔡州已三十多年无战事,又逢风雪天气,戒备松弛。唐军到达城下时,城内守军毫无察觉。李愬派勇士登城而入,尽杀守门士卒,打开城门,唐军大部队蜂涌而入。等到吴元济从被窝中被部下叫醒时,住宅已被唐军包围。吴元济见大势已去,只得束手就擒。3 P1 G* p4 k- r- u
    此战,李愬因势利导,麻痹对方,利用恶劣天候,敌人放松戒备、防守空虚,出其不意,攻敌不备,长驱突袭,终于一举获胜。从此结束了淮西割据局面,并促使成德、卢龙、横海、淄膏等藩镇先后归顺朝廷,唐王朝又一度重归统一。
" Q/ J7 d' W, h) Y* V/ }3 q" W: f" H8 e9 r%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2 y- A+ J/ ~$ O/ g
练士第五十三

" T% W4 t  I# Z' J! w  x    【提示】
3 {. J5 v6 c8 t4 G6 ~. [; a    本篇论述了根据士兵的不同状况,挑选和编组军队的方法。其主旨是根据士卒身体强弱、身材的高低、社会地位、思想心理等等不同状况,分成不同的类别,组编成不同的分队。6 m1 d* S' b8 C2 _  W* l
    本篇共列举了“冒刃之士”、“陷陈之士”、“勇锐之士”、“勇力之士”、“寇兵之士”、“死斗之士”、“敢死之士”、“励钝之士”、“必死之士”、“幸用之士”、“待命之士”等等。这样,平时有利于管理训练,战时则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分队,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长。* U" F5 l7 T* H& |* l
    【译文】) G* @5 k, @  R: h+ j' ~6 N/ x
    武王问太公说:“选编士卒的办法应是怎样的?”
4 c9 C& _- }; C/ i太公答道:“把军队中勇气超人、不怕牺牲、不怕负伤的人,编为一队,叫冒刃之士;把锐气旺盛、年轻壮勇、强横凶暴的人,编为一队,叫陷阵之士;把体态奇异,善用长剑,步履稳健、动作整齐的,编为一队,叫勇锐之士;把臂力过人能拉直铁钩、强壮有力能冲人敌阵捣毁敌人金鼓、撕折敌人旗帜的人,编为一队,叫勇力之士;把能翻越高山,行走远路、轻足善走的人,编为一队,叫寇兵之士;把曾经是贵族大臣而已失势而想重建功勋的人,编为一队,叫死斗之士;把阵亡将帅的子弟,急于为自己父兄报仇的人,编为一队,叫敢死之士;把曾人赘为婿和当过敌人俘虏,要求扬名遮丑的人,编为一队,叫做励钝之士;把因自己贫穷而愤怒不满,要求立功受赏而达到富足心愿的人,编为一队,叫必死之士;把免罪刑徒,要掩盖自己耻辱的人,编为一队,叫幸用之士;把才技胜人,能任重致远的人,编为一队,叫待命之士。这就是军中选编士卒的方法,不可不洋加考察。”
( f+ b, X. x" ^& P5 y8 E0 y    【原文】
6 P7 ]. |: N4 h  d: V9 h. p1 b    武王问太公曰:“练十之道①奈何?”5 G6 V& ]+ q5 E" _6 w
    太公曰:“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②,名曰冒刃③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④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拔距伸钩⑤、强梁⑥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⑦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⑧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⑨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心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⑩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练士,不可不察也。”
. l: Q- }; m: w' y" }! g1 x    【注释】
" o1 ?9 g4 U, Z' N# z" z# s    ①练士之道:挑选土卒的方法。练,同“拣”,选择、挑选。
% h+ ]7 G0 N6 v6 }4 W0 x- {    ②卒:古代军队的一级编制,一般百人为卒。此处可理解为“队”。
- `4 X) k1 `  X# W  ^. H; t    ③冒刃:敢于冒险。刃,刀口、刀锋,喻指危险。 ④接武:前后足迹相连结。武,足迹。这里意为步伐稳健整齐。
9 w2 z+ W1 [& u/ {# }  n  ⑤拔距:古代运动习武的游戏,类似现在的拔河。伸钩:把弯钩拉直。
. E; n/ q" T# J' [    ⑥强梁:强横、强悍、强*暴。8 z% D; ]# X3 j. Z; X( a9 ]3 Y% }
    ⑦寇:底本作“冠”,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寇兵即象盗贼一样出没无常的军队。/ e; H" h% L1 k; C/ ?& }' T
    ⑧赘(zhuì)婿:男到女家成婚。古人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0 o: T$ V# y6 h
⑨励钝:激励迟钝萎靡之人,让他振作起来。
7 ]# }2 c6 m3 L# w6 x  Y ⑩胥靡:刑徒囚犯。
4 p7 c* K" S0 U$ A1 _5 q5 _   【例证】0 Q: Q* H, {' P3 O6 U1 `7 B: C
   士卒的选拔和编组,是军队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在这方面,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吴起做得极为成功和出色。
+ l9 B% t2 _; L    吴起,本是卫国人,初任鲁国将领,率军击破强大的齐军。后入魏为将,任魏西河郡守二十余年,与各诸候国大战七十六次,其中六十四次取得全胜,其余十二次不分胜负,为魏拓地千里,使魏强盛一时。后来吴起来到楚国,掌握军政大权,主持变法,精减机构,选练军队,使楚国力日盛,楚军成为一支威震诸侯的劲旅,楚国也成为战国时期的列强之一。9 M# O7 v' W% d% _( c% f3 V
    吴起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与他善于治军分不开的。吴起主张“简募良材”,并进行合理编组,他认为,齐桓公征募强悍勇猛的士卒五万人,因此才得以称霸诸侯;晋文公征募能征善战的士卒四万人,因而实现了称霸的夙愿;秦穆公拥有能冲锋陷阵的士卒三万人,使得许多西戎部落都臣服在自己脚下。因此,必须“简募良材”,把百姓中那些胆量大而气力强、身手敏捷能越高驰远、勇敢顽强的人挑选到军队中来。
/ n( V% Z( I8 `    吴起既重视对士兵的选拔要严格,也重视对士兵进行合理编组,用其所长,各尽其才,使之充分发挥出威力。吴起根据士兵身材的高矮、体魄的强弱、胆量的勇怯、智力的高下进行明确分工,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 Z+ U. N) }  |. N( L
    正是由于吴起能够“简募良材”,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编组,才使得所率领的军队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V; S0 C4 u5 `7 M+ \- [- D, W$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t0 D% D8 o! h& u! e2 }
教战第五十四
1 z: r: d4 X3 k2 y- c) N6 g
    【提示】, a1 N  e. ^% A' n+ r" b6 x  W
    本篇论述了军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关于训练的内容,包括:要让士兵明确指挥的信号和方法,掌握“金、鼓之节”,保证行动一致,步伐整齐;三令五申,强调训练纪律,使士卒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教会兵士起居、操持兵器以及不同的阵法。关于训练方法,应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先单兵后合成,由点到面,逐步推广。这样训练出来幻军队,就“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1 p' T+ ?0 d; K2 F) e; @
    【译文】
2 g1 T2 F  q" B, e3 _1 M    武工问太公说:“集合纪成全军部队,要使士卒娴熟战斗技能,其训练方法应该怎样?9 u5 B) N' L: }
    太公答道:“凡是统率三军,必须用金鼓来指挥。这是为了使全军的行动整齐划一。将帅必须首先明确告诉官兵应该怎样操练,并且要反复申明讲解清楚,然后再训练他们操作兵器,熟悉战斗动作,以及根据各种旗帜指挥信号的变化而行动的方法。所以,训练军队时,要先进行单兵教练,单兵教练完成后,再十人合练;十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百人合练;百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千人合练;千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万人合练;万人学习战法,教练完成后,再全军合练;全军教练作战的方法,教练完成后,再进行百万大军的合练。这样,就能组成强大的军队,立威无敌于天下。”
6 `3 k8 {* ?5 q* D6 e- o    武王说:“好啊!”& `. B0 y2 R9 v$ P6 H
    【原文】8 I" [. B  a) q( C( Y. w% q0 y
    武卫问太公曰:“合三军之众,欲令士卒练士,教战之道奈何?”
/ g# o' g; c: z* N, G    太公曰:“凡领三军,有金鼓之节①,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②,旌旗指麾③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入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下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故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
& E, h' A/ P( `3 E. H7 A    武王曰:“善哉!”
4 J* ^" |' ^2 z" D" f0 B; I    【注释】) i9 z  @, K6 B4 S- w6 T
    ①节:节制,指挥。
7 T6 e( `+ Q# M, h" k8 e    ②操兵起居:操兵指使用兵器,起居指坐、站、进、退、分、合等,意为操持兵器,练习各种战斗动作。
1 m# d+ U- c) a7 s( F    ③麾:同“挥”,指挥。
9 H* h# o6 e* m4 u, [6 g) b3 l4 l    【例证】
( j! K& R+ Z6 z) I: ?    训练是为了提高部队战斗素质而进行的教练活动,在军事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驱使没有经过训练的部队同敌人作战,无异于驱使牛羊投入狼群。因此,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手段。在军事训练中,必须贯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原则。在这方面,民族英雄戚继光给人们做出了榜样。4 P! V% M) G0 R4 g6 x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任浙江都司参将,负责宁(今宁波)、绍(今绍兴)、台(今临海)三地防倭事宜。面对明军“望贼奔溃,闻风丧胆”的现状,戚继光感触很深。他清楚地看到,受倭害最深的是民众,对倭寇最恨的是民众,抗倭最力的也是民众。当官军临阵败北之时,各地的民兵、义勇自发组织起来的乡勇民团,则常常能给倭寇出其不意的打击。但这种民众武装,不曾经过军事训练,打仗时缺乏指挥,缺点很多。于是上书请求练兵,认为只要选择骁勇健壮之士三千人,“时加操备,居常教练”,就能够抵御倭寇的骚扰。几经周折,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他的建议才被采纳,戚继光于是到义乌招募了矿工和农民四千多人。对这支新募的队伍,戚继光从思想上、武艺上、纪律上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 u6 S% Q  X/ L) u4 k    戚继光首先从政治思想上对他们进行保国卫民教育,向士兵讲明老百姓用血汗供养士兵,就是为了“杀贼,保障他”,让士兵懂得为谁打仗,激发士兵奋勇杀敌。在武艺上,戚继光从难从严要求,按实战要求进行训练。他对士兵们讲:“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又如何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要求士兵练真武艺,不搞花拳绣腿。规定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让士兵结合阵法进行操练,并加以考核,奖优罚劣,使人人专心练武,个个有实战本领。戚继光还训练士兵听从号令,制定了各种条令,从行军住宿到练武摆阵、杀敌擒贼,都有极其详尽而明确的规定,要求官兵对这些条令“务要记熟”,严格遵守,使这支军队真正做到今行禁止。
1 W1 B! Y6 B. x# D5 a* j0 f经过严格的训练,戚继光终于使这支来源于矿工和农民的部队,成为一支武艺精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威武之师,并依靠他们基本肃清了倭寇的骚扰。
( D; F$ ~7 Y/ Q9 L.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 h% k3 C! N, L3 L1 w% x& T% a
均兵第五十五
6 O9 ~1 s5 F; n% b* U
     【提示】
3 B' A% r7 F9 ?/ Q. V     本篇论述了车兵、骑兵、步兵的不同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之问作战能力的对比、车骑的编制和战斗队形。首先指出:“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接着从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两个方面比较了步、骑、车之间的作战能力。最后论述了车兵的编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上所应采取的不同战斗队形;骑兵的编制以及在平坦地形和险隘地形上所应采取的不同战斗队形。8 O% d8 c9 a1 x( }% V, \
    【译文】: m" p- t3 |, K5 ?
    武王问太公说:“用战车同步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步兵能抵挡一辆战车?用骑兵同步兵作战,一名骑兵能抵挡几名步兵?几名步兵能抵抗一名骑兵?用战车同骑兵作战,一辆战车能抵挡几名骑兵?几名骑兵能抵挡一辆战车?”
1 v* w  X- n9 F& C3 b4 b1 D+ C    太公回答道:“战卒,犹如军队的羽翼,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是用来攻坚陷阵,截击强敌,断敌退路的;骑兵是军队的眼睛,可以用来侦察警戒,跟踪追击溃逃之敌,切断敌人粮道和袭击散乱流窜的敌人。因此,战车和骑兵的运用不恰当,在战斗中一名骑兵还抵不上一名步兵。全军布列成阵,车、骑、步兵配合得当,那么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八十人,八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八人,八名步兵可以抵挡一名骑兵。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十人,十名骑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法则是:一辆战车可以抵挡步兵四十人,四十名步兵可以抵挡一辆战车。一名骑兵可以抵挡步兵四人,四名步兵可以抵挡骑兵一人。一辆战车可以抵挡骑兵六人,六名骑兵可以抵挡战车一辆。战车和骑兵,是军队中最具有威力的战斗力量,十辆故车可以击败敌人千名,百辆战车可以击败敌人万名。十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百名,百名骑兵可以击败敌人千名,这些都是大概的数字。”) o( d, m" T6 b+ \! S' e8 q
    武王问:“战车和骑兵的军官数量配置和作战方法应该怎样?”
6 O2 p& s# b6 Y4 ?3 c3 L    大公答道:“战车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辆战车设一长,十辆战车设一吏,五十辆战车设一卒,百辆战车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辆战车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四十步,每辆左右间隔为十步,每队问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六十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战车必须沿着道路前进,十辆战车为一聚,二十辆战车为一屯。车与车前后距离二十步,左右间隔六步。队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三十六步,五辆战车设一长,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二里,战车撤出战斗后仍内原路返回。骑兵应配备的军官数量是,五名骑兵设一长,十名骑兵设一吏,百名骑兵设一率,二百名骑兵设一将。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五骑为一列,每列前后相距二十步,每骑左右间隔四步,队与队之间的前后距离和左右间隔为五十步。在险阻地形上作战的方法是:每列前后相距十步,左右间隔二步,队间距离和左右间隔各二十五步。三十名骑兵为一屯,六十名骑兵为一辈,每十名骑兵设一吏,活动范围前后左右各百步,撤出战斗后各自返回原来的位置。”& Z( T6 |2 B& Z0 P
    武王说:“好啊!”     【原文】
- b% q% `3 a5 ]) n1 s    武王问大公曰:“以车与步卒战,一车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车?以骑与步卒战,一骑当几步卒?几步卒当一骑?以车与骑战,一车当几骑?几骑当一车?”
  v  a* i+ n  n6 C2 q: G$ x! W8 X    太公曰:“车者,军之羽翼①也,所以陷坚陈,要②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③也,所以踵④败军,绝粮道,击便寇⑤也。故车骑不敌战⑥,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陈而相当,则易战⑦之法,一车当步卒八十人,八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一车当十骑,十骑当一车。险战⑧之法,一车当步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一骑当步卒四人,四人当一骑。一车当六骑,六骑当一车⑨。夫车骑者,军之武兵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十骑败百人,百骑走千人,此其大数也。”
* [0 H) I1 r+ L/ j. h1 F5 r. E    武王曰:“车骑之吏数⑩、陈法奈何?”* |8 R5 W- _9 |1 a$ l
    大公曰:“置车之吏数,五车一长,十车一吏,五十车一率⑾,百车一将。易战之法,五车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队间六十步。险战之法,车必循道,十车为聚⑿,二十车为屯,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六步,队间三十六步。五车一长,纵横相去二里,各返故道。置骑之吏数,五骑一长,十骑一吏,百骑一率,二百骑一将。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二十步,左右四步,队间五十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⒀,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
! n0 i& S1 J# K    武王曰:“善哉!”1 w; L. Y" ?6 ^/ M1 D6 S# g
【注释】5 I$ Q4 F+ M, s% c" I) r% r
     ①军之羽翼:意为战车对于军队来说,好比鸟之羽翼,是用来增强战斗力的。  E: _" R, ?1 a
     ②要:同“邀”,邀击。
/ B) w$ p/ @( g   ③军之伺候:意为骑兵如同侦察人员一样,是窥探敌人,乘敌之隙的。0 N  f* t" |# \$ @
     ④踵:跟踪追击。
4 i& u4 O5 p) Y% f* u: _     ⑤便寇:敌人的游动部队。    ⑥车骑不敌战:意为车骑使用的地形不适宜,车骑的编制配合不恰当。( \- p& j) ?# h$ O# k
     ⑦易战:在平坦的地形作战。! a% Q7 `0 m* l- R( b
     ⑧险战:在险厄阻隘的地形作战。
! M- g: W) H. G ⑨车:底本作“卒”,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 b4 T/ M& p7 [: S7 s9 L1 R ⑩吏数:军官的数量。; T8 O6 _9 B3 t  D, b/ s" j
⑾率:指车兵的一级单位。( t. [( Q+ q) t8 ~, h, T
    ⑿聚:与下文的“屯”,都是车兵的一种战斗编组。( Y* h$ S; @0 {  n7 Y$ n% i# h
  ⒀辈:骑兵的一种战斗编组。# ]; ]0 q' V, D- d
    【例证】% e) M! S9 J* Q4 }/ F7 t8 n+ e
    车、步、骑三个兵种特点和作用不同,各有所长,又各有短。在作战中,只有让它们协同作战,互相配合,利用战车抗击敌步骑的冲击,利用骑兵的强大突击力,用步兵最终解决战斗,才能取得作战的胜利。刘裕就是使用步骑与战车协同作战而灭掉南燕的。     刘裕本是东晋将领,后掌握东晋军政大权,积极准备出兵北进,消灭南燕。南燕与东晋相邻,据有五州之地,拥有铁骑万匹。南燕得知晋将要北进的消息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燕主慕容超自信地认为:“不如纵使入岘(大岘山,今山东沂水县北),以精骑蹂之,何忧不克?”义熙五年(409 年)四月,刘裕率兵十余万自建康(今南京)出发,所过之地皆筑城堡,并分兵留守,以防被南燕骑兵切断后路。当晋军抵达南燕境年的琅琊时,燕守军不战而走。刘裕识破此乃敌诱兵之计,以便依托临朐(今山东)、广固等坚城,在平坦地带同晋军决战,于是决定将计就计,北越大岘山,直捣南燕腹地,以车制骑,一举消灭南燕。6 B/ V- a* O. h+ J# x7 d/ v0 w$ w
    大岘山高七十丈,长二十里,山势险峻,有“齐南天险”之称。六月十二已晋军到达东莞,越过大岘山。在战前,刘裕分析了敌我双方军队的特点,认为南燕向来以骑兵称雄,在平原地区作战,骑兵的冲击力大,机动性好。而晋军步兵与车兵较多,如何将晋军的劣势化为优势呢?刘裕经过思考,制定了一个步、骑、车兵相互配合的作战方案:将兵车四千辆分为左、右翼,中间由骑兵跟车前进,作为机动兵力。这样既能防御敌军的进攻,又可主动出击敌人。然后刘裕令兵车“方轨(两车并行)徐行”,以加强抵御燕骑兵的冲击力。“车悉张慢”,借以抵挡敌军矢石的打击。在近距离作战时,步兵在兵车的掩护下大显身手,兵车上的长矛也可以有效杀敌。跟着兵白话六韬车前进的骑兵既可得到兵车的掩护,又可有力地支援战车。总之,晋军这种以步,骑、车兵互相协同的阵势,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是十分有效的。5 x' D/ U/ ^4 Y# W( B2 ^( |! r
    六月十八日,晋军主力到达临胸城南数里之地,慕容超派骑兵前来进攻。但在晋军阵前,燕军骑兵威力难以发挥。双方激战半日,相持不下,燕于是精兵悉出助战,临胸城中守军兵力单薄。刘裕乘机派兵偷袭,一攻即陷,然后乘势猛打猛攻,大败燕军。接着乘胜前进,直逼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次年二月,燕在被围八个月后,开门投降,慕容超被擒杀,南燕灭亡。3 X4 Z1 F: Y5 n; g  ^- x' K8 d0 d
    在这次作战中,晋军步、骑、车兵互相协同,使晋军化劣势为优势,终于大获全胜。
- Q& m. w) ~; C3 O( K, q+ E/ a/ S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0 08: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 E+ D, X5 f2 X- l# C1 T- E- A
武车士第五十六

+ S; M. ~  |1 z! V' |& f3 w$ s    【提示】5 z: @, f3 r6 d& l5 E# ], v
    本篇论述了选拔车兵的标准、条件和方法。首先是年龄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其次有良好的驾车技术。最后是箭法娴熟,武艺高超。' K8 m3 B) q6 a/ R/ k
    【译文】
. C9 ?0 r# `( S    武王问太公说:“选拔车上武士的方法是怎样的?”
7 o7 \& H& E$ s2 G8 T; q' v$ r6 k/ x0 _    太公答道:“选拔车上武士的标准是:选取年龄在四十岁以武车士第五十六 241 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跑起来能追得上奔跑的马,能在奔驰中跳上战车;并能在战车上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应战,能执掌旌旗,并能拉满八石弩,熟练地向左右、前后射箭的人。这种人称为武车士,对他们不可不给予优厚待遇。”% t1 b6 _+ X, ?& b' Y' I: U% e
    【原文】/ X# P# |" b  {' m6 r
    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十①奈何?”& O& P- I9 T: ?$ z" K' g
    太公曰“选车十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弩②,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不可不厚也。”
* B- b# K8 F0 t& ^    【注释】% b1 G" X" I1 d' J; T( z
    ①车士:乘车战斗的武土。( W/ E. d5 A+ k9 P- t
    ②彀(gòu):张满弓弩。八石弩:即拉力为九百六十斤的强弩。石,古代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7 n% x( G7 p. T9 r3 H  n4 e
    【例证】
" q: T! u/ m; g2 S- M* [    自夏、商到春秋的一千六百年间,是我国的战车时代,车兵是这一历史时期最为重要和主要的兵种。但由于战车对地形和道路的依赖性很大,其地位逐渐被骑兵和步兵所取代。但到了十六世纪中期,戚继光和俞大猷等人,又使车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u, B5 S$ I: H
    俞大猷在舟山作战失利后,被罚到山西大同戴罪立功。他发现明王朝建立二百多年来,北方一直不得安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抗击蒙古骑兵的手段。他认为战车是对付骑兵的有效武器,于是建立了车营,在大同地区的安银堡,用一百辆战车和三千步、骑兵,打败了鞑靼的十余万骑兵。& K) i; B9 H$ q: }" e8 d. ]
    戚继光调到蓟镇后,认真研究了俞大酞建立和使用车营的经验,认为车营有五大好处:“凡攻战用之环卫,一则可以束部伍,一则可以代甲胄,虏马拥众,无计可逼,此车之堪用一也。行则为阵,止则为营,以车为正,以马为奇,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此车之堪用二也”,等等。于是,戚继光建立了七个车营,每营装备有重车、轻车。车两头设有长辕,两头皆可驾马,可进可退。重车每辆装火炮两门,配备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两名管马,六名管炮,一名车长,一名舵手。另十名为骑兵,其中鸟铣手兼长刀手四名,两名为藤牌手,两名为鎲把手,队长、火兵各一名。轻车只配备十名士兵。每营共计一百二十八辆,官兵三千一百零九名。
5 O0 I/ r6 d: z0 z0 d- l6 S/ W5 f这种车营,有效地抵挡住了蒙古骑兵的冲击。被淘汰了的战车,两千年后被戚继光发掘出来,推陈出新,又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