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4|回复: 0

民所共由理道:会通古今通义•道体论•继善成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2 07: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理民所共由之理道,必要清晰两个宜人的文化大环境:一是精于道者兼物物的宜人*大环境;一是精于物者而物物的宜人*大环境。
如果认可不同的文化大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心性人,不同的文化心性人生成不同的立心立命,以此观念理解形上導的圣神文化,从而理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理性逻辑;理解船山的理道立所而定位定性哲理逻辑,那么,船山有三个理论:会通古今通义;道体论;继善成性,值得思究的。
一、“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路见不平而见义勇为者之所为,一人之正义也。社会“生病”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所为,一时之大义也。民所共由之理道,一是发展物质文明,天道“物物为能过化”。物质丰富,带来人性生理自然的物欲需求增长;自然科学及科技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带来心性的文化文明向前,故此,“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人能弘道的理势必然。二是共由理道所蕴涵着物理事则,物质文明的物物过化,逻辑联接,贯通成一体的“性性为能存神”,性天下之性所蕴涵的物理事则,即性性人道的义理准则,“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国家的二次安排所施政形成的公平合理社会原则的通行,不可易变的义理体系。随着物物过化,性性之圣神意涵不断深刻化,有古今通义。正如原始群体共存,得益合群明分原始理性。在共同劳动中,所得物质共同明分享用,即使饿肚皮,也当遵守的群体规范原则,维持共同生存。到了论理学时代的人文化成天下,孔子提出仁礼心性,义理逻辑是仁心统同,礼义明分;孟子提出百姓安居乐业的恒心恒产之民本说;荀子提出精于道者与精于物者的物物道;张载提出“物物为能过化,性性为能存神”;船山提出人道理欲观的天理达人欲,人欲见天理,共同阐述物物过化与性性存神的共由理道,人道理欲观的哲理逻辑。古今通义成就社会原则的公平和合理,民所共由的道之理,理之道。
二、船山道体论四个模式:
(1)专于己而不通于人,则困于小而忤于物。一己之私的道体模式,杨朱私己与墨学利益抱团的兼爱交相利。在远古质朴人心性进入人心不古的春秋危机期,杨朱墨学成为显学。过后理论形式消失,隐形成为质野心性时代的客观事实。同样,一姓之私的法家专*制的道体模式,盛行于秦暴,短命而消逝于秦暴,隐形于独尊儒术的君子专*制理论中,阳儒阴法。世袭专*制的治不及三代,治世走入乱世的质野时代。形上導一姓之私的质野,造成世间道一己之私的质野。专于己而不通于人,则困于小而忤于物的道体模式。
(2)通于人而未合于天,则成于事而亏于道。见义勇为者之得,通于人而成于事;之失,未合于天而亏于道。理论形式的孔儒应该之理,人际忠恕,建构人际交往的义理准则。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
(3)合于天而不因乎物,则执其常而不达于变。不因乎物,则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不因乎物的合于天之善性,道德内修的人性异化,抑情去欲的情罪无欲理,静态社会停滞心性的文化文明,不协于芚愚之化。对孔儒应该之理作唯心教条的扭曲,宋明理学的儒学异化,哲学圆圈的否定阶段。
(4)“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则均一之化备焉”。船山道体论的逻辑程式,顺乎物则的终奏物,正视物质文明带来物欲需求文明与心性文化文明的客观事实,心性唯物;疑乎人心而出现文史心性的无欲理情罪路,也出现质野心性的滥欲情淫路,都是损伤人道义理准则,违逆顺乎物则的物物过化。治世文史与乱世质野,宋后汉夷王朝陵替的治乱循环路。正视治乱循环的客观事实,思考始奏人的活力能,心性辩证。不同的文化大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心性人,造就不同心性人的立心立命。天命源根的中奏天,社会的条件限定,制度的环境造人,立命;文化造就心性,立心。如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理道定所而定位定性,圣神形上導融入的中奏天,究其所以然之理的唯物辩证,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三、民所共由理道的道体论,有道体之理的会通古今通义,成纠正理论偏蔽的认识反复过程,有理之道体,理势自然而然,顺天应人,理势自然而必然的哲学圆圈的曲折过程。会通古今通义的道体之理与哲学圆圈的理之道体,深刻揭示着一个至真明理的问题:春秋时代人心不古的礼崩乐坏,战国后期法家法术势理论流行,到君王独裁的秦暴折腾,质朴心性已一去不复返,进入《易传》所揭示的继善成性的心性阶段了。汉武独尊儒术,汉儒为君主专*制的祖宗之法定论定调了,魏晋南北朝的儒道佛鼎立,为儒教意识形态定论定调了。无论是宋明理学的道德内修,佛教幻化的空境内修,道家无为的自然内修,追求不因乎物合于天的善性,通过无欲理情罪路来通行。善性,纯粹的善性,抑制自然物欲生理需求的所谓善性,与《易传》继善成性的义理背道而驰。可以这样说:没有善之继,所成之性,非文化文明的性善之自然而必然,而是扭曲人性自然,异化心性非善性。船山提升《易传》继善成性的理性逻辑,节录六段论语作佐证。
(1)人物有性,天地非有性。阴阳之相继也善,其未相继也不可谓之善。故成之而后性存焉,继之而后善著焉。
(2)相继者善,善而后习知其善,以善而言道,不可也。
(3)故成之者人也,继之者天人之际也。天则道而已矣。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道生善,善生性。
(4)惟其有道,是以继之而得善焉,道者善之所从出也。惟其有善,是以成之为性焉,善者性之所资也。方其为善,而后道有善矣。方其为性,而后善凝于性矣。
(5)继之为功于天人乎,天以此显其成能,人以此绍其生理者也。性则因乎成矣,成则因乎继矣。不成未有性,不继则不能成。天人相绍之际,存乎天者莫妙于继,然则人以达天之几,存乎人者亦孰有要于继乎。
(6)是故性情相需者也,始终相成者也,体用相函者也。性以发情,情以充性;始以肇终,终以集始;体以致用,用以备体。
船山对继善成性的论理非常清晰,没有天人道体之继,不知善性出处。“善者性之所资”的道体之继善,方有“后善凝于性”的成性,“相继者善,善而后习知其善”。继善的哲理意涵是什么?“继之为功于天人乎”,人之功,性情相需者。心统性情的性以发情,外有其物,内必有其情,以性正情的情贞路;情以充性,性为情节,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的情功路。贞淫功罪一归于情,“情元是善恶变合之几”。“裕于情者裕于理”,性情相需的情理之功。天之能,中庸体用,体以致用,用以备体的体用相函者。实函斯活的大中函化,始以建中,终乎大始的始终相函者。大中即寓其间,刚柔质文的道体之继善。人事易简理得的刚柔之继善,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和合。“天以此显其成能”的中奏天,明以钦为本的政治道,为生民立命;“非诚之离明,明之离诚也”,明以致诚的明明德,为天地立心。理道定所而定位定性的文化大环境。质文之立心立命,“质之文之之谓礼”,礼体立命;“经之纬之之谓文”,天地立心。立心立命,仁礼本体的实践理性。理一而已的性命与理气,“人以此绍其生理者也,性则因乎成矣,成则因乎继矣”。“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天人成能,价值观就是德业承续,无极而太极的神几精义,生生不息。“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中奏天的社会文明的“道生善”,回归到始奏心性人文化文明的“善生性”,“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
四、研究民所共由之理道,实质是研究理之道体,道体之理。道体是客观存在。在人类历史的逻辑次序,先后出现四个道体模式。船山的人、天、物自然之化的道体论,是传统的文化积淀,智慧结晶,代表着传统文化最高水平的道体论。明确:人类文明向前的方向是:终奏物的顺乎物则,心性唯物;文明向前的功能是:顺乎物则之则,方显然始奏活力人之定义,宜人环境去释放心性的活力能,进而确立是中奏天的社会条件限定,心性辩证。所以,确立道体论的逻辑程式是: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
顺乎物则的天下之变,动力能是始奏心性人,条件限定是中奏天的文政導向的文化大环境。“质之文之之谓礼,经之纬之之谓文”,因果链路的经史文化循序的古今沿续,文理的逻辑循序也出现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会通古今通义三个义理体系。从应该之理的肯定阶段——当然之理唯心教条的否定阶段——究其所以然的唯物辩证之否定之否定阶段,理之道体的哲学圆圈的完成。研究道体之理,必要研究古今通义。
研究道体之理和理之道体,民所共由理道。实践验证,天人功能在于继善,顺乎物则的性情相需,始终相成,体用相函的继善。价值观是继善之成性,回復始奏心性人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也是人、天、物道体自然之化的终始本根,“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究其逻辑所以然之理:继善成性的人文化成天下,“质之文之之谓礼,经之纬之之谓文”,质文的心性文化与心性哲学的文化文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