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1|回复: 1

[资料整理]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6 09: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来源:民生频道

  提起“二十四节气”,你会想到什么?是那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还是每过几日便会在日历本上看到的节气提醒?如今提起它,你会联想到更多。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二十四节气”多了一种身份——2016年11月30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从小听到大,对“二十四节气”的感情也深。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古代服务农耕生活的产物,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也折射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很多人会说,“二十四节气”到如今意义不大了。二十四节气真的“老”了吗?客观地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二十四节气”对于现代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出行的影响也逐渐减小。但即便如此,如今的农耕仍然不会逃脱原来的节气规律,即便由于气候和地域差异导致了与对应节气有出入,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已然成为国人的生活习惯。
  如今,人们仍会根据春分、谷雨、惊蛰等一系列节气名词,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也证明着,“二十四节气”不仅过去有用,现在也一直有着积极影响,这份文化价值,是无法被消除的。这些充分表明,“二十四节气”一直都“活”在历史的进行过程中。
  此番“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同时也彰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申遗成功后,如何对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还有待后期的深耕细作。笔者觉得,“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相关工作,不妨从点赞开始,以此来激起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6 1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际,首先要做好学术研究的民间普及工作。其次要辩别清楚,“二十四节气”地域适用范围是单指黄河中下游流域,还是包括黄河、长江周围的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