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0|回复: 0

先秦儒学经典六书的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0 09: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6-12-10 09:08 编辑

成中英教授在《不能把儒家变成具有国教地位的宗教信仰》文章中提出:整理先秦儒学经典六书。“我说六书,就是《论语》《大学》《中庸》《易传》《孟子》《荀子》,这样才能对先秦儒家有深刻地了解”。宋明理学整理是四书,《易传》不在四书内,荀子更被清理出儒坛,后儒将荀学视为儒家异学。成教授根据先儒经典六书,将宋明理学对荀学的曲解纠正过来。成教授说:“关于荀子,我不排除他在原始儒家中的核心位置。因为相对于当时的时代来讲,揭露人性的弱点,揭露人的心理上的弱点来进行理性的整饬,来重新认识自我、道德自我,达到一种所谓理性认识,达到‘大清明’的境界是绝对需要的。我认为,把情感体现为理智是非常重要的,李泽厚有儒家‘情本体论’之说,但我认为儒家主张情理的整合,不是单纯‘情’的问题。《中庸》说‘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性’需要人合理地掌握关系,这里我认为荀子强调理性的自觉是太重要了。否则我们讲‘尽己之情’就太主观了。客观上讲‘尽人之性’,但假如我没有这种感觉怎么办?‘尽己之性’也要考虑到人在宇宙中的合理地位和满足程度,不能不理性化”。为了清晰荀子历史的逻辑原真,更好理会先秦儒学的理性,不妨以先儒经典六书作逻辑次序作分析而论理。经典六书的理性次序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荀子》、《易传》。
一、《论语》的理论逻辑,孔子伦理的仁学体系是亲亲为仁的忠恕仁道,忠于己之亲亲,推及他人之亲亲,成形仁者爱人的亲亲伦理大环境。德治的人能弘道,就是要造就亲亲忠恕的伦理大环境。德治者,其身必要正心,仁心务实,克己复礼为仁,以仁心端正其言行的礼义规范。为什么君子喻于义,其身正,就是义,仁心主导的的礼义规范。神道设教时代合群明分的人类本性,进入论理学时代,文化传承便是孔子人文文化的仁礼心性。
(1)仁礼心性即质文心性。质是仁礼心性之质,文是仁礼心性之文。孔子为什么提出“中庸之谓德”,庸者定用,中者目的也是用。不偏不倚之谓中,过与不及有违于中庸,失仁礼心性之中与用。孔子的中庸心性,调理质文心性。过于质不及文,质胜文则史;过于文不及质,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义,文质彬彬有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天上来,非也。与生俱来的习以性成,一也;人能弘道的择善固执,二也。人能弘道的习以性成和择善固执,孔子的务实理性。
(2)务实理性要正视天命的客观实在,人的力量无法扭转和改变的客观存在,遵循天命规律的循序渐进。目睹春秋战乱的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质野时代,世间存有道与无道的天命实在,君子义的择善固执,“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生存在有道与无道的社会环境,体现着君子义的价值取向。君子择善固执于义,就是心志,不可动摇。“三军可夺帅,不可夺志也”,正气凛然的君子品格与形象。
(3)君子品格与形象,践行过程,也是释解疑难问题的过程,贵重学与思,学习前人的先圣文化,作现实的思考。学思贯通,精约义理而务实。所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开始论理《易传》明晰的道器理论: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小人利,普逻大众,从事物质生产阶层的普逻大众之职能与规范。圣贤君子是外王,德治职能公务者,廉洁自律,方是其身正的君子义;内圣人,从事思想研究,文以益质载道的教化无类,德化者的知识分子阶层,廉洁自律,身心放在圣神事业,能博施济众的圣神境界人。外王内圣君子义,普罗大众小人利,道器高低两层次。
二、《大学》论理的是君子义阶层人生哲理的八条目。无论是外王的德治者,内圣的德化者,都有人生两阶段。立志前的人格品性铸造成形的四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心性内外的格物致知而穷理。格物之实,诚意基础;致知之明,正心之忠恕之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己欲立欲达而立人达人。格物之实的诚意基础,方有致知的正心忠恕道。从人际忠恕道,推及天下民本理道,成然船山天下仁恕的人道理欲观。君子义据诚意致知之务实基础的正心仁道,进入立志实践阶段,两阶段衔接的条目是修身。据仁道正心致知以诚意务实,心性内外的仁礼一体之修身。修身,继续于前阶段的正心诚意,转折到事业运程三条目:齐家、治国、平天下。命分外王与内圣,实属一物两体的形上導。齐家是基础,小家如大家,大家是小家的集合家。亲亲为仁,小家伦理;推己及人的仁者爱人,社会大家伦理。忠恕人际与仁恕天下,人道伦理重要的基础理论。理治天下大家,必备齐小家之家政实务为基础,己欲立欲达而立人达人,乃正心诚意修身的人格质素为基础。修身以齐小家,齐小家以治天下大家,进入治国安民,平天下的安邦治理。《大学》君子义阶层的八条目,从为人之道→齐家之道→治国平天下,以修身衔接循序渐进的君子外王内圣路。外王内圣君子义的治国平天下,形上導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正义感,彰显是明明德,明天下明德的伦理大环境而明明德。明德人道,推动物物过化而实德,明以致诚。明诚,德本财末的以义为利。适应该时代物质生产力落后时代,人类受自然灾害磨难,必存弥补天道缺失的人道配备,凶岁免于饥寒,德本财末的以义为利。财末,非去财的德本,偏重于德本的聚财之末。以义为利,非舍利,偏重于义而务实于利。德财与义利,矛盾的一物两体,非孤德与孤义。明明德,明以致诚于天下明德之伦理大环境,明以钦为本于天下明德而天下实德。明明德与明德,立心的心统性情。君子义的心统性情,仁恕天下之理情与理欲,造就小人利的心统性情,人际忠恕的理情理欲的伦理大环境。圣神之心,为天地立心。明明德也是至善之道。至善,《易传》明晰的“易简至善配至德”。乾易知,坤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尊卑定位的人事结构之名实相副,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理则成礼义规范的性命相称。从人事定位的易简理得谓易简立本的天道阴阳,到心性定性的易简至善配德,仁义人道融入天道与人道成然的仁礼本体,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礼明分而各正性命,生民立命以立心。明德而实德,生民立命立心的人生路;明明德而至善,形上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理道定所而定位定性定所。文化传承的承前启后,通经而正经,会通古今通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