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5|回复: 0

先秦儒学经典六书的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 〈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1 07: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6-12-11 09:35 编辑

三、《中庸》言述是孔子的中庸心性。
(1)中庸心性即质文心性,质文心性是通过率性之谓道而成形,人生路如孟子明晰,尽心尽性的率性之谓道,心统性情的立心之道。率性之道的客观条件是天命之谓性,天命赋予人生路的客观条件,也是人生立命而习以性成的客观条件,仕农工商的职业分途路。
(2)心性内外的率性立命,《易传》明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立命的率性道,就是诚;诚通心性内外的率性立命,就是明,明德而实德。实德,德者,得也,诚者天道的物物化育之所得。“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穷理致知于天下至诚的天地人参,明也,诚明合一。自诚明,谓之性;尽己之性,尽他人及天下人之性的天下至诚,孔儒至诚的人能弘道,“道不远人”的务本人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离开人的率性立心去谈道,何有民所共由理道?何有自然物化道?人能弘道的物物道,天下至诚之明德。修道之谓教,人道的教化无类,教人理性的立命率性,教人忠恕仁道的中庸心性,教人诚明的习以性成,“自明诚,谓之教”。
(3)中庸心性的至诚明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下至诚明德的中庸之道,离不开明明德的人道教化。孔子说:“民可使,由之”,由之天命的生民立命。孔子言畏天命,孟子言“穷则独善其身”,生民立命的天命条件;“民不可使,知之”,生民立心率性,不能欺诈骗压,只能教化的理道明德,忠恕的理情理欲。所以,明明德的教化理人,中庸的心性教人。中庸心性是什么?不偏不倚为中庸,过与不及非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是不以人的情感心性为转移的客观理则;“发以皆中节,谓之和”,调理情感趋向理性,理情以符合客观理则之“中”。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的理道事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遵循中的理道事则达成明明德的天下至诚,就是中和。理道事则所涉人的结构序列的天地位焉,各正性命的尊卑定位,心物一体的诚明立心立命之天下至诚,社会效果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心性,有时中的理念,“诚者非自成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时中,因尽物之性的万物育焉,音容天的心性内外之道,时措之宜,方有时中的尽天下之诚明道。当中庸心性研究提升到中庸体用研究时,出现两种理论模式,一是宋明理学的中为心体庸守常,不因乎物而善性合天;一是张载气学与船山实学的中为体庸定用,“极其大而中可求,中可得而后大有”,顺乎物则成天下大用。从立本达道的万物育焉,谁是孔儒的脉理传承?难道还不清楚?
(4)明明德,何以成就天下至诚的中庸达道明德?一是圣知,礼的知识体系,依然是《大学》八条目,以修身衔接的为人之诚意正心道与齐治平天下之道,所言九经之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都属于礼知范围;二是神智,在礼知基础上进入识才用人之学问思辨,在“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理性基础上,“尊德性而道问学”。圣神明明德,成然世间人道明德客观理则的道问学,成然诚明的天下之诚的道问学;学致神思,“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是天地之道,船山表述为存在音容天,人物之元成心物(音容)逻辑的精微之几,鬼神之绍的危微之几,研究人的心性动态,进而研究心物的社会存在,存在音容天,成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圣神学。人文道问学为基础的圣神学,又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圣神導引社会率性实践的理论理性。“故至诚无息,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悠久,所以成物”,文化积淀的温故知新,敦厚崇礼的道问学;高明以覆物,圣神導引中庸之道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缺尽精微之广大视域,失明德至诚的客观理则,失益质载道的人文文化,失博厚载物的至诚无息。至诚无息可以顺顺利利,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赞天地化育,天地人参之天下至诚,都以时中、中和的仁礼心性一以贯通。心性沟通有阻滞,也将成险阻波折路。“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之诚为能化”。无论是顺利或致曲,“唯天下之诚为能化”,诚,实也。万物育焉的天道诚,人类富有事业、日新盛德务实把握的天道元亨利贞诚,极高明而道中庸成然的诚之者人之信道,尊德性道问学的诚信道。圣人的从容中道,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圣神文化。
四、经过子思转折,孟子对杨朱私己和墨学兼爱交相利的批判,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下,为之”。批杨朱私己而有大公大同;批墨学兼爱护持亲亲忠恕道,批交相利坚执以义正利的人道理则。尤其在先秦生产力落后时代,更要注重以义正利的义利合体,提倡寡欲非无欲的可欲之谓善;从质朴心性进入质野心性的先秦时代,更要护持亲亲忠恕人道。孟子坚挺孔子仁学,有四要点:
(1)确立民本性善有仁义礼智之人道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择善固执的人道四心。“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非行仁义,民所共由之理道是以民生为核心,方有正义性质的有道伐无道。正因为以民生为核心,士庶之穷通生死,决定着君主专制的王朝陵替,治乱循环之数亦大。
(2)孟子正视民生,提出明君制民之产的仁政理念,保障和维护着百姓安居乐业基本条件的恒心与恒产。“与民同乐则王矣”,百姓安居乐业与礼乐心境,是实现王者仁政的价值取向。继孔子提出德治理想之君子义小人利的层次理论,孟子提出仁政理想之劳心者治人与劳力者治于人的层次理论。
(3)从劳心者的君子阶层,人能弘道之实践具体,知天事天的尽心尽性。反身以诚,以思诚者人之道,推动诚者天道,万物皆备于我的至诚天下。天道物物化生有得失,丰年终身饱,凶岁免饥寒。孟子提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理念,其中包括丰、凶年的人道作为。“可欲之谓善”,非无欲为善性,人道作为之可欲就是善。与物物化育俱来之可欲,充实的诚者天道;有诸己之谓信,强恕为仁的诚之者人道信。可欲有诸己的诚信道,是孟子推崇的民本性善境界,也是圣神形上導的境界。“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承续孔子畏天命的客观精神,转折为天命具体,随天命赋予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时的独善其身,当善养浩然之气。生于患难,死于安乐,择善固执。“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苦其心志于学,提高心性质素去改善命途;坚忍不拔,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楚。达时得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随天命而有人生命途的得志与不得志的大丈夫心性,“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人格品性不会因得志与不得志而改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孟子的心性学,是发展孔子仁学最重要的理论部分。
(4)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崇扬民本仁政,对于失民本非仁政的无道昏君,有道伐无道,维护民本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与后世,特别是宋后忠君报国忠诚异化的文化本质截然不同。孟子崇扬民本文化,后世则是阳儒阴法的专制文化。(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