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3|回复: 0

先秦儒学经典六书的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 〈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2 05: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6-12-12 05:39 编辑

六、《中庸》从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化育,都是通过中庸的心性贯通,与天地参。荀子从精于道者与精于物者的物物道,顺天而制天的有为自然,与天地参。《易传》从通志成务,开物成务,真真确确从本体论角度去论理天地人参。
(1)《易传》的三道三才,人道仁义融入天道阴阳,人的结构性排序,按德才用人的尊卑在位,人事名实,心性性命的合理结构性,“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用现代哲学用语:决定着主体运行之客体基础。“易简立本”的客体基础。
(2)人道仁义融入地道刚柔,尊卑在位验证着名实,性命结构合理性的心性运行,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理则。在“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的易变世界中,体常而尽变,即要守常,与时偕中的始以建中;也要与时俱变,大中涵化的终乎大始。把握中庸的大中变化度,是谁?乾刚健。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君子健,随时认识和掌握道与体的变化,探赜索隐,极深研几,致广大而尽精微,弥纶天地之道的乾健精神;刚,令下必行的刚强气质,所以有乾刚遇險,阻出自坤的人事险阻,因乎刚柔杂居的人事错位;也因乎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理则把握度,招致刚柔相接而吉凶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人为因果路,地道刚柔地曰示。检验乾刚健精神,一是对三道三才理论,即仁礼本体知识是否完备?天道阴阳与地道刚柔,主客关系的礼本体,仁义融入成仁礼本体,“仁心之大用因乎礼之体”。二是检验乾的智识与神明。智内神外,乾智涉内在学问素养,知以藏往的知经通经,方有神以知来的正经。神涉于事变体易,“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极深研几的神效应,“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通志务实于开物成务,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穷神致化。坤柔顺,心性气质柔顺,如实执行和落实乾的指令,顺从乾道变化。尊卑在位的心性理则,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和合,定在的价值功能:穷神致化,“易简至善配至德”。
(3)孔子言君子义与小人利,义利成礼义规范的层次区分;孟子言劳心者与劳力者,劳心于社会治理的尽心尽性,劳力于物物道之立命立心的层次区分。荀子言精于道者的礼义阶层,精于物者的庶民阶层,言明礼义阶层与庶民阶段的社会职责范围,“精于道者兼物物”,物物道的社会治理,政制的礼法合治,定在社会责任感;文化育人的益质载道,定在文化正义感。“精于物者而物物”,从事和发展物物化生,庶民阶层的社会职责。《易传》将孔、孟、荀的层次理论归纳为道器层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形上道之導,与形下器之道,道器两层次。形上導的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乎天文,仰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观天文、察地理,天地环境生成的万物化生,圣神知有无因果所以然的知幽明之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明有性情,幽有鬼神”的心性情态。精气为神的开物成务,彰显神的地曰示;鬼谋诈伪,物有为无成“游魂为变”的地曰示,天神人鬼地曰示,“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无方,事变体常神有方,形上道的化而裁之,成就形下器之道的通行。“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按船山对《易传》的解读与诠释,象乃气之始,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数定人事为时之会,“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象生数,数生象的象数互生,就是“易”。神察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成象之谓‘乾’”;神以知来有预测,“极数知来之谓‘占’”。柔顺乾裁变化道,“效法之谓‘坤’”,易简理得,循理应乎事物的各正性命事,“通变之谓‘事’”。存在音容天有人物之元的精微之几,鬼神之绍的危微之几,知几神理,精义为神,化而裁之的穷神致化,“阴阳不测之谓‘神’”。形上導成就形下器之道之功能效应,显然的价值取向是:“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4)《易传》的三道三才,仁礼本体论的三大要素:事物、人事与心性。事物,循理应乎事物的性命之事;人事,天命就是人事的尊卑定位;心性,习以性成的立心定性。事物,顺乎物则定在为客观规律性的事物;对事物的遵循或违逆的主体是谁?事物,人也。自然与人为矛盾客观的一物两体。主体两大要素,人事天与心性人。人道之仁义心性融入天道阴阳,德才兼容的用人设位,易简理得,表述着人事结构合理性,顺乎物则之人事理则,易简立本的客体基础。人道仁义心性融入地道刚柔,心性结构理则的乾刚健与坤柔顺,表述为顺乎物则的心性理则,易简至善配至德的主体运行,明德而实德的诚信道。仁礼本体的功能显然,一是通志成务,二个要素是言与音;二是开物成务,二个要素是事与容。言事人也,音容天也,船山论理的存在音容天。中为体,庸定用,大中涵化的中庸本体论。通志成务和开物成务的本体功能,主体有为自然的人能弘道。《易传》所表述的道器层次理论,理论深化是船山的存在理势天。孔儒实学→张载气学→船山实学的一以贯通。《易传》人参天地本体,文化传承于古易经的天地人同。当人类对自然认知能力的增强,有把握人类命运的主体作为时,改变了古易道,文化更新为人参天地本体论的通志成务与开物成务,直到现代商品经济时代,依然是人参天地本体论的通志成务与开物成务。与道家道法自然观比对,同属对古易的文化传承,一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更新,一是泥古循旧而不知更新,知于天而不知人的无为无不为。《易传》是继善成性;道家是执古道纪的质朴心性人。对人的心性本质的认识殊异,成然儒道自然观的本质殊异。宋明理学的中为心体,庸守常,合于天的当然之理,不因乎物的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儒道合流的自然观,弊根与道法自然观类同,缺失通志成务与开物成务之理性实学。对人的心性本质的文化理知,决定着理论体系的思想本质。文化的承前启后、通经正经去精心研究《易传》,认识传统儒学的理性次序。
七、儒学六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荀子》和《易传》,先秦儒学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成中英教授称之谓儒学基础化的胚胎时代,建构着应该之理的论理学时代。从孔学论理,经子思转续的《大学》与《中庸》,为孟子更新传承,将孔学人能弘道之忠恕仁道与德治的仁学体系,发展到反身以诚,万物皆备于我,尽心尽性以知天事天的主观能动,善养浩然之气的仁学体系。如果说,孔孟义内的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儒的成长阶段,那么,荀子与《易传》的义外回流,从孔孟的仁礼,回流到礼仁,仁礼心性之间的内外对流,成然儒学的自然观、政制论和本体论,乃胚胎时代的成熟期。孔儒建构应该之理的义理体系,成熟期是荀易时代。唯物论源流,从荀子的物物道→张载的民胞物与→船山道体论,义理深化的一以贯之;辩证法源流,从荀子解蔽→张载一物两体→船山矛盾理一说,义理深化的一以贯之;《易传》三道三才,理论深化是船山的“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仁礼本体;《易传》本体价值观的富有日新,船山则论理为“无有一极”之无极,“无有不极”之太极,无极而太极的义理框架内,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易传》的继善成性,就是船山道体论自然之化,物则(终奏物)与天则(中奏天)的自然之化,回归到心性文化(始奏人)方面,“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后儒的脉理传承,照着讲和接着讲,更多从荀易的成熟期开出。后儒的儒学异化,中断了孔孟成长期与荀易成熟期之间的理性次序,更多从孔孟成长期开出,结果是:对孔孟仁学的继承,弄成唯心教条的当然之理。正如孟子提倡寡欲的可欲之谓善,非无欲之可欲,适应物质条件差的社会心性时代。在盛唐过后的物质条件好转,物欲需求定型的宋时代,反退化为以天理压制人欲的理欲分立。结果是,停滞物质生产力的顺乎物则,停滞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失去继善成性之心性的文化文明。

从儒学经典六书的理论理性次序,先儒基础化的胚胎时代,区分为孔孟的成长期与荀易的成熟期,十分重要,有助于探究先儒的脉理传承,有助于现时传统儒学的研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