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2|回复: 1

[综合讨论] 先秦儒学经典六书的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 〈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2 07: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6-12-12 07:11 编辑

四、经过子思转折,孟子对杨朱私己和墨学兼爱交相利的批判,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下,为之”。批杨朱私己而有大公大同;批墨学兼爱护持亲亲忠恕道,批交相利坚执以义正利的人道理则。尤其在先秦生产力落后时代,更要注重以义正利的义利合体,提倡寡欲非无欲的可欲之谓善;从质朴心性进入质野心性的先秦时代,更要护持亲亲忠恕人道。孟子坚挺孔子仁学,有四要点:
(1)确立民本性善有仁义礼智之人道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辞让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择善固执的人道四心。“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非行仁义,民所共由之理道是以民生为核心,方有正义性质的有道伐无道。正因为以民生为核心,士庶之穷通生死,决定着君主专制的王朝陵替,治乱循环之数亦大。
(2)孟子正视民生,提出明君制民之产的仁政理念,保障和维护着百姓安居乐业基本条件的恒心与恒产。“与民同乐则王矣”,百姓安居乐业与礼乐心境,是实现王者仁政的价值取向。继孔子提出德治理想之君子义小人利的层次理论,孟子提出仁政理想之劳心者治人与劳力者治于人的层次理论。
(3)从劳心者的君子阶层,人能弘道之实践具体,知天事天的尽心尽性。反身以诚,以思诚者人之道,推动诚者天道,万物皆备于我的至诚天下。天道物物化生有得失,丰年终身饱,凶岁免饥寒。孟子提出“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理念,其中包括丰、凶年的人道作为。“可欲之谓善”,非无欲为善性,人道作为之可欲就是性善。与物物化育俱来之可欲,充实的诚者天道;有诸己之谓信,强恕为仁的诚之者人道信。可欲有诸己的诚信道,是孟子推崇的民本性善境界,也是圣神形上導的境界。“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承续孔子畏天命的客观精神,转折为天命具体,随天命赋予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时的独善其身,当善养浩然之气。生于患难,死于安乐,择善固执。“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苦其心志于学,提高心性质素去改善命途;坚忍不拔,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楚。达时得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随天命而有人生命途的得志与不得志的大丈夫心性,“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大丈夫人格品性不会因得志与不得志而改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孟子的心性学,是发展孔子仁学最重要的理论部分。
(4)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崇扬民本仁政,对于失民本非仁政的无道昏君,有道伐无道,维护民本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与后世,特别是宋后忠君报国忠诚异化的文化本质截然不同。孟子崇扬民本文化,后世则是阳儒阴法的专制文化。
五、处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解蔽和集成诸子学说;又要应对法家法术势理论流行,人心奸诈导致假仁假义现象显然,仁心入虚位的荀子时代。孔孟仁学急需变化更新,仁心主持而克己复礼,“义内”仁礼的顺向流,当回流到“义外”的礼义规范质正仁心的时代了,应然时代需要的荀子学。正因为义外礼仁回流,完善义内仁礼,心性内外的仁礼一体,如张载所说一物两体,孔孟仁学体系进入理论成熟期的荀学后时代。
(1)孔儒人性论的理论更新。孟子民本性善,“万物皆备于我”的至诚天下。寡欲之“可欲之谓善”,强恕而有“诸己之谓信”,“义内”的仁学。道德心性有内外,内仁,可入虚,假仁假义;可入实,荀子的义外,言行的礼义规范质正和质实仁心,仁礼心性的内外对流。孟子民本性善之“义内”,经荀子改造更新为君舟民水,性恶伪善之“义外”。为何性恶?源根物欲,正视人性自然之物欲现象,提倡寡欲已不能解决人性物欲问题了。荀子提倡“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一方面要应对物物化生,发展物物生产力去适应人的心性对物欲需求的社会事实;另一方面提倡礼法合治,“礼义以分之”,调理人心情欲。“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以义外的礼义规范理欲观,完善义内的仁心主持理欲观,仁礼心性内外的孔儒道德论。宋明理学的存理去欲,执着孔孟义内应该之理的仁学,走到当然之理的唯心教条至极,儒学异化的人性论。
(2)儒学自然观的物物道理论出现,孔儒仁学的道德体系,进入到心物一体的道德体系,形上導的明明德→形下器之道明德→物物生化之实德的理论探究时代。。荀子解蔽于道家自然观为知于天而不知人,成然顺天而制天的人参有为之儒学自然观。“天有其时,地有其财,民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在自然经济的农耕时代,掌握天时变化的知识是谁?地有其财的耕耘是谁?心性动力人,精于物者的物物道。民有其治的礼法合治,法治障护礼治成规则规范的“礼义以分之”,精于道者兼物物的理道环境,成就精于物者而物物的民有其治。荀子的人参自然观,非纯粹的自然观,包括活力心性人的物物道,精于道者与精于物者,民有其治的社会自然。荀子礼三本中,先祖者类之本的伦理心性环境,君师者治之本的道心治理环境,即民有其治的社会环境;天地者生之本,天有其时,地有其财的生之本,有为自然的物物道。顺天而制天的儒学自然观。
(3)儒学礼法合治的政制理论,在荀学体系初步建构定型,礼义阶层治理天下的贤良治理。名副其实,非虚名,没有门第与资历设立的人为框槛,“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之卿相士大夫”。荀子法治,治理不善至者的人与事。法治精神务实公平正义,“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不可欺之以曲直”;“不可欺之以轻重”;“不可欺之以方圆”;“不可欺之以诈伪”,不可损伤法治条文的规则和理则。法治条文有局限性的不完善之处,无法者以类举,“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无经,听之偏也”。无法者以类举,循情理之理则为法律条文的补充,听之尽也,公平天下正义。偏党,失之于私;无经,失之于蔽。听之偏也,失天下公平正义。荀子礼治,治理至善至者的人与事,规范行为,合乎忠恕仁道的克己复礼。因而,礼治是理性务实的治理方式。从人道教化的性质,也是自觉而自由的自我约束之规范行为。因而,礼治天下,是理想社会的治理方式。根据世间治理状态及国民质文心性状态,法治与礼治之权衡,有轻重急缓之权衡方式,方圆刚柔、仁智同用的与时变化,船山“神以依”的“天治者”,礼法合治。总的趋向,法治障护礼治的正常运行,礼法合治而礼主法辅。
(4)孔孟学属基础化的儒学胚胎阶段,荀子应对的诸子百家争鸣,诸子见解同属肤浅。“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以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曲知之人应对是体常而尽变之道,偏隅未识之主观在事实面前碰壁,内以自乱,外以惑人,招致蔽塞之祸,“凡人之蔽,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蔽来自主客的矛盾碰撞,理失于道。“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知利失于义,“墨子蔽于用而失于文”;“由欲谓之道,尽嗛矣”,不知可欲而理欲之得,“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由法谓之道,尽数矣”,定法执法有人事之数,“象数者,天理也”。知数不知象,非天理之人道。尽人事之数以法为道,不知制法者与执法者,必是礼义阶层之贤良,“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由势谓之道,尽便也”,势有顺逆知理则,藐视理则,仗势随心妄为,“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由辞谓之道,尽论也”,空论的文胜质则史,“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由天谓之道,尽因矣”,天人合道,自然天道是因,结成物物道的运行之果。主体作为的人为因果三典型:有为、无为和妄为两极向。无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即使孟子,也存时代局限的“偏蔽”,“孟子义内义外失轻重”。偏重于“义内”的仁而礼,偏轻于“义外”的礼而仁,仁礼的心性内外之间的对流。荀子认为:虚壹而静谓大清明,虚怀若谷,对外界事物探究的坚持不懈;壹,立志于精于道者之探究,专心致意思究诚信道,明以致诚的诚信道;静,不为外界俗事而纷扰。心静为清,志一坚毅,虚接外界新旧事物而博学思辨,是进入解蔽大清明心境的神理心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06: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仁内礼外,孔子的德治人心。义内,亲亲忠恕的克己复礼;义外,礼治与法治。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民免而无耻,是法治治理的心性反应;有耻有格,是礼治治理的心性效应。显然,孔子崇扬礼治。
最能明晰孔子德治理想是荀子,荀子提出礼三本之一,“君师者,治之本”,承续孔子政制文化的民有其治,礼治与法治并论兼全。不同的是,孔子时代仁心尚未有虚假现象,荀子时代虚诈心性的假仁假义现象大行其道,随着法家法术势理论通行,愈演愈烈。荀子法治,治理不善至者的人与事,包括治理假仁假义的不善至者的人与事。荀子法治,务切公平正义。一是扬善去恶,净化心性环境;二是改造不善至者,促其改恶从善,改邪归正。荀子礼治于至善者,礼义的行为规范为人道教化的理性自觉。所以,荀子政制理论对孔子的传续和更新,民有其治的德治理想:礼法合治的礼主法辅。
经过近二千年的君主专制史,王朝陵替的社会治乱循环,质文心性也出现文史与质野两极,尤其是质野心性与乱世人心并行。因此,礼法合治,因于治乱的社会现状,质文心性的文化形态,“天治者,神以依”,决定着礼法之间的轻重权衡,决定着刚柔方圆的智神应用。存在理势天的必然走向,依然是礼法合治的礼主法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