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6|回复: 0

太平抗倭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3 20: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平抗倭图
9 @  m4 A+ B" d" ^来源:华夏收藏4 E7 P% ]6 y$ e" k% I
  S0 @; y% k! j0 l% k* D9 R! m
    《太平抗倭图》,又名《关公退倭图》、《关帝君显神图》,明朝画家周世隆作。巨幅,纸本,设色,长224厘米,宽180厘米。此画人物多至四百五十余人,真实地记录了浙江沿海人民保家卫国的事件。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从海上登陆,侵扰太平(今温岭县),纵火焚近郊室庐,画中表现了太平县城百姓在城西北角奋勇抗击,倭寇惶逃走,有的拖尸而跑,有的抱头而窜,也有的背“竹编牌裹牛皮”的武器拥逼城下。远处的北山下,有倭寇在追逐妇女,有的在山径间扛抬抢劫来的家畜和酒坛。城中有少数官兵出巡,官僚、财主则在住宅前设置香案,向天祈祷。这与百姓的英勇奋战,形成强烈对比。最后关帝显圣,终于击退倭寇。建筑也是本画着墨最多之处,用力最深,不亚于人物的表现,是难得的研究明代太平地区建筑的重要资料。这幅作品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为当地人民所珍重。
; s( y* X* [: X2 E  t dmgg8.jpg
# P! p. s! T) x8 ]+ u  作品赏析
2 z5 o. m9 b* k  《太平抗倭图》与明代主流绘画样式完全不同,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表现重大主题和纪实性题材所惯用的横卷形式,而是以民间“地舆图”的表现方式,将与整体事件相关联的各个情节安排在一个如同地图的整体框架之内,并由此展开相互之间的情节关系,具有较浓郁的民间绘画特性。从《太平抗倭图》所绘内容来看,已是城墙环绕,东门迎晖门及月城、南门观海门及月城、西门延照门、北门仰山门等巍巍在目,已然甓瓷,当是嘉靖壬子抗倭事件之后的城池,是周世隆根据他那个时候的县城绘制的。
1 i: r7 U8 G' `! U  绘画相当写实,建筑形貌、位置跟当时情况相符。把它与《嘉靖太平县志》中的县治图与《嘉庆太平县志》中的县城图两两对照,便可了然。古县城因城呈方形,故有方城别称。此图所绘城池,亦略呈方形。城中主干道名“十字街”,图中间有十字交叉的宽阔大道分别通向四门。十字横街上方有一条溪流横贯,则为后溪,自西向东经栅洞出城。后溪与十字直街相交处,有桥跃然,则为三元桥。画面左上方中间,前面有官员在香案前拜祭处,则为县衙。据《嘉靖太平县志》描述,其格局中为治厅日琴堂,后改为亲民堂;右耳房为县库,左耳房为仪仗库。前为仪门,再前为外门,治厅后为川堂,后名为“省观堂”,又后为知县宅,其左为县丞、主簿等宅。观其图,县衙中轴线上外门、仪门、亲民堂、省观堂、内宅一一画出,围以耳房翼廊等,洵为实录。而关帝显圣的儒学学宫,周世隆就把其棂星门、泮池、重檐大殿等一一绘画,就连学宫左边的腾蛟坊、右边的起凤坊,亦一一图画,无所遗漏。除官府建筑之外,以大小不等的院落构成街区而成为普通的居民区,这里虽然略感杂乱,但是街巷相通。受到街巷的限制,居民区的建筑并没有显示出鳞次栉比的秩序感,而是以其适合性的特点表现了太平建筑的地方特色。这些建筑家家户户不同,大都正门朝南,一部分街边的建筑则是门朝向街边。因为建筑的形制与规模和街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每户的院子都呈不规则的形状,不像人们通常见到的那种方形或长方形。或许这和绘画的表现有关,而实际并非如此。每户基本上都有院子,因此,除了正房和厢房之外,还有院门如果从绘画的艺术性方面来考察,目前画面上建筑规模的大小不等,形制的丰富多样,要远胜于那种规则性的表现,从而突出了城墙这一在整个画面中绕城一周且占显著位置的单体建筑,并有益于画面的主题表现。总而言之,图中所画县城的形形色色,皆细腻而丰富。道路河流、城墙城门、屋舍庙宇、桥梁牌坊、山川树木、马匹家畜、士绅兵民,甚至连水井,皆历历在目,疏密得宜,聚散有致,栩栩如生。
- l) F) Q. [5 B. `" F: V, E6 Q9 {  画中的抗倭场面,亦是精彩纷呈。画面上方山峦起伏,描绘的是县后山、北山等山,远处有塔耸立,则为天柱塔。山上倭寇正在抢劫,有挥舞倭刀的,有抬着抢来的酒与家畜的,有横尸在地的,形态各异。官兵百姓集中在城的西北角一起奋勇抗敌,有在城墙堞孔中张望敌情的,有拿刀枪棍棒的,更有拿着石块奋力砸向城外的。城墙下,有许多人正在把石块传递到城上去。既有身强力壮的男子,又有长裙曳地的妇女,连儿童也上了阵,真是全民总动员。城东门至北门的一段城墙上,一队官兵全副武装,高举红旗,或骑马或步行,正向北门前进增援。整个画面可分为“倭寇来犯”、“民众抗倭”、“官兵护城”、“城中祈祷”、“奔走相告”、“关公显圣”六个部分,这六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抗倭主题情节,通过内在的空间联系而结合到如同“地舆图”一样的画面中,天衣无缝,具有很强的整体感。[2], ^! v( a, o& i; Q, C6 l. F; ]" W
  《太平抗倭图》是一幅具有独特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民间杰作。它对研究明代军事、绘画、建筑、民间信仰、城市建设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其内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 y3 O/ e* V! y; e' K dmggh8.jpg
4 g, i( s/ V. ^  创作背景9 T% G0 `( s' y0 o/ G" A9 t  K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太平抗倭图》所描绘的这次抗倭事件,在《嘉庆太平县志》有详细记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五月,倭寇益肆,恶少附之。自松门弃舟登陆,直抵邑南门,吹螺蚁附,纵火焚近郊室庐,城几破。邑人王庚以火器攻退。次日,贼登山觇城,以竹编牌裹牛皮,拥逼城下,架云梯欲上。城中弩石叠发,贼不得近。会郡守谭纶遣杨文将兵至,乃退去,文追破之于南湾。时任县事为方公辂,备御督战甚力,民恃以安。时儒学有关帝君显神事。”关于关帝显圣一事,《嘉庆太平县志》“杂人”及“杂事”有更详细的记载。据“杂人”载:“嘉靖壬子,倭寇,城几危,汉寿亭侯现学宫樟木上,倭望见骇退,世隆图其攻御慑伏状,历历如在目。”“杂事”则曰:“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年),倭寇从西南来,城几陷。忽儒学前樟木上见汉寿亭侯像,旗帜林立,若统兵状。倭望见骇愕罗拜。邑人王庚乘之,用火攻,贼败走。今庙中尚传有《关公退倭图》,神气生动,周世隆笔也。”关公退倭显然纯属附会,是民间情感的一种寄托,表现了明代人对于“武圣”关羽的崇拜。另外传说关公诞辰在五月十三日,这次倭乱刚好发生在五月,恐怕正在关公诞辰前后,人们很容易向关公寻求力量,并把胜利归功于关公。4 J; M9 [; O* `7 [/ q8 i
; ?1 J! k6 k1 ~
  画家简介
; a' w6 ?: ?. V: K/ G5 [3 M; u  周世隆,号丹峰,中国明朝崇祯间虞岙(今马公乡吴岙村)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无考。系民间画师,长于传神写照,相传被画对象只须让他默对半炷香,即能画得惟妙惟肖。80多岁时,犹能作细笔图画。' r7 l) p) E/ O4 w. ^% R1 \  M/ g
0 x/ A- i. {- W! f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