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0|回复: 0

心底纳闷与难得糊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6 07: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个明白人,有时心底纳闷。也许,难得糊涂,就不纳闷了。
一、认可唯物论的客观原理,人的唯物论,心性唯物吧!物质生产力水平与人的物欲水平的一致性。所以,在先秦物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社会时代,孟子提倡寡欲的可欲之谓善。荀子认定人与天地参,人参,确立人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物物生化的动力源。老子确立是道法自然的物化道,有生于无的执古道纪;荀子确立顺天而制天的有为自然,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正因为确立人为主体的物物道,荀子不讲寡欲,提出“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礼义明分,防止“求而无度分界”的人欲纷争。欲与求都是人的动力和活力,都可以成为社会正能量,是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社会经济基础与心性文化基础。认可唯物论的客观原理,终奏物的顺乎物则;包括认可客观原理的动力原理,始奏活力人的疑乎人心。客观原理是自然的,动力原理是人为的。客观原理与动力原理合一,自然与人为的天人一体。唯物论的客观原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物化道,还是荀子顺天而制天的物物道?现实商品时代依然是物物道,事实逻辑明明白白,依然纷争不断,令人纳闷,不能再糊里糊涂了。二千数百年前的学术问题还争执不下,悬而未决,盖棺未定,这样的文化研究状态,令人纳闷。
二、认定唯物论的客观原理,是否应该确认人的物欲是客观实在。人有欲求,物物道的动力和活力。没有动力和活力的社会,缺失文化文明的社会,是“浑然与天地同体”的无为自然。物物道有中庸本体论,大中涵化的本体论。天地设位的人事尊卑,易简理得的人事名实,心性性命。各正性命的实至名归,功能效应是“循理而应乎事物”;价值观是富有日新。实至名归的各正性命,也是社会正能量。乾刚健与坤柔顺的心性理则,是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实至名归。认可唯物论的客观原理,即认可心性唯物的动力原理,承认名与利的社会正能量。若不承认名与利的社会正能量,主唯物论,令人纳闷。
三、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利场一直沸沸扬扬,闹得不可开交。欲罢不能的社会存在。正因为欲罢不能,人在纳闷,弄到心烦意乱,干脆难得糊涂,清静人心。儒教的道德内修,清静人心;佛教视事物实相为空境,幻化人生以禅心;道家虚无境,有生于无,自然清静的无为人生,都是内修心性,淡化外物,收拢人心欲求,闭情去欲。眼睁睁看着名利沸扬的社会心性实态,视而不见?难得糊涂罢了。盛唐过后的物质条件,胜先秦时代多了。不谈荀子的“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冲破孟子寡欲之可欲之谓善的道德底线,釜底抽薪,存天理,去人欲,不因乎物而合于天之善性,内修心性的难得糊涂。
四、唯物论的客观原理是自然的,物物道的动力原理是人为。人为的动力元素是名与利,得失名与利,疑乎人心的始奏活力人。欲是社会正能量的动力源,理情理欲的理性正道。非理性正道,人心大患私与蔽。无私的无我无个性,绝对是理蔽,公私一体为大同。大同,合理、公平、正义的社会原则通行,于人欲见天理的须有安排;理性偏蔽失社会原则,失人道诚信,因果是“求而无度分界”的私欲泛滥,名利场的沸沸扬扬。理性偏蔽有二途:一是形上无为,造成形下妄为;二是形上妄为,直接造成形下的人鬼禽兽,引发“流俗禽兽”。名利的理性正道有社会正能量;名利失理性正道,私蔽泛滥成灾。始奏活力人的疑乎人心,决定心性走向是中奏天的社会限定,有什么性质的制度与文化的社会环境,造就出什么性质的名与利。
五、什么是辩证法?探究疑乎人心的心性走向,天下有道,社会正能量的名与利;天下无道,私蔽流行,滥名私欲的求而无度分界,沸沸扬扬的名利场;清静人心,难得糊涂,远离、舍弃名与利。探究名利的心性类型成所以然之理,心性辩证法的理论理性。如何造就社会正能量的名与利。名,实至名归,成性完善命。易简理得的“循理而应乎事物”,诚者天道;利,体现着诚之者信道,正义利物利民生的理情与理欲。
六、近二千年的君主专制史,尤其在宋后汉夷王朝陵替的专制衰落期与衰亡期,文化专制的因果,一方面是造成淫情滥欲,沸沸扬扬的名利场;另一方面就是远离名利的清静心,难得糊涂。唯物辩证,成就天下有道,社会正能量的名与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