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4|回复: 0

钱镠金书铁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1 17: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2-21 17:32 编辑
& {$ b- R- Y( N' q4 h! y+ k! h+ y5 j7 M6 F4 I8 O8 I
钱镠金书铁券
2 H$ f: o1 C6 Z9 k! [来源:临海钱氏$ ?/ v7 w+ W2 L  ~: i

  ]2 i9 h. F, t" R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昭宗李晔(867-904)为犒赏彭城郡王钱镠(852-932)平定董昌(?-896)叛唐称帝,获赐铁券一块,上面载有皇帝的承诺:钱镠本人可享有免九次死罪、子孙免三次死罪,若触犯国家法律也不得过问的特权。由于用金粉填字,又名“金书铁券”。世人形象地称此铁券为“免死牌”、“生死牌”。
. e0 a8 J& `) g- F) r/ ^ tzz985.jpg
8 `" w; {9 H, B6 o$ G  u2 V ql4a0.jpg
8 p9 Z% \6 N1 W3 k$ Q# a# k- R6 b dcpd0.jpg
8 I# ^* K! L0 h7 c$ o2 w' \, x  这具铁券,制作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八月。《两浙金石志》记载:此券“形如筒瓦,长一尺八寸三分,阔一尺一寸,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正书,二十七行。”《十国春秋》称:“铁券,形如瓦,方广约一尺五寸许。盖铁铸成,镂金其上者也。唐昭宗以赐彭城郡王?。券文凡三百二十二字,晶光闪烁,天语温纯。”《野获编》称:“质如绿玉,不类普通之铁。其字,皆用金填。”
3 s; I7 [2 ]* A) U7 P. f  据史料记载,唐末藩镇割据,天下大乱。钱镠与董昌都是浙江临安一带的起事首领,剿灭过黄巢农民起义军。公元895年董昌称帝,建元顺天,国号罗平。钱镠反对他这样做,先是规劝,后则征讨,终于将董昌打败。唐昭宗乾宁四年八月,皇帝赐钱镠铁券一具,隆重褒奖他。据说唐代,皇帝颁赐铁券一共只有四次,当时是极高的荣誉。9 }7 ]6 z0 K  I+ M+ ?( N
  历代庆系钱氏家谱,都在显要位置刊登钱镠铁券的来历、形状、铭文字数、铁券临摹图以及历代皇帝御览、赐歌等有关内容,民国时期印刷的钱氏家谱中还有铁券实物照片图。各版钱氏家谱提及铁券的来历和内容大体相似,但在铭文字数、重要事件发生的年代、原因,却说法各异。/ h5 C: ?- [, l, h
de909.jpg
7 a; y7 n4 ~0 W7 ]- b  1、铁券外形特点) Y; b# Y  m& b* }4 A" I: c
  铁券形状呈覆瓦状,铁质,纵29.8厘米,横52厘米,厚2.14厘米,重约132两,约为6时照片的10倍大。9 a1 j0 F% `* k( V" ]& u: H) A% K& T+ L
  正面刻有铭文25行、落款1行,共计有26行文字。其中每行14个字的有23行,3个字的有1行,还有1行8个字,所以铭文正文共计有333字,末行落款为17个字。过去民间流传"丹书铁券"一说,其实铁券的铭文全部贴金,是名副其实的"金书铁卷"。
( r) t3 C( |0 h" l+ b  2、铁券铭文; P0 P+ `0 ^1 O% E
  铁券铭文,《四库全书全唐文》有记载。内容是:维乾宁四年岁次丁巳,八月甲辰朔四日丁未,皇帝若曰: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史,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镠,朕闻铭邓骘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襃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卫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於粤於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馀杭成金汤之固,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於旂常,流在丹素。虽锤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辞。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6 l6 o% B/ Y) g5 H5 N
  3、铁券的保存过程
- N( C5 O$ z, K; |  自唐昭宗乾宁四年(897)赐给钱镠铁券至今,钱镠铁券经历了一段漫长的保存过程。% Z+ J* p% W4 t$ W! I5 Y2 g/ ~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镠之孙忠懿王钱弘俶(929-988)“纳土归宋”,由浙江临安前往宋都汴京(今开封)。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御览铁券,另说钱弘俶并未随身携带铁券,而是“置之庙社”。: g4 x4 \' ?( i- L/ b+ J, M% b
qhjda621.jpg
, A) T$ q; Q+ Q5 U stz690.jpg ' b# x, t4 b( n4 k# |0 W  q% Z
  宋淳化元年(990),宋太宗赵炅(939-997)调阅铁券,阅完赐还钱家,从此铁券由从临安的钱镠庙社迁出改藏於汴京。, P4 s! W& @' C8 \# g
stz68813.jpg ' t0 w" \: O6 P
  宋天圣元年(1023),宋仁宗赵祯(1010-1063)登基,下旨调阅铁券。后又赐还,由钱氏后裔藏於汴京城的昭化坊府第。
- N! x% P: A' W stz68823.jpg # S! ~) D  h) u* ~4 U
  宋元丰四年(1081),宋神宗赵顼(1048-1085)下旨调阅铁券,后仍归钱氏后裔,直至庆系第六世孙钱景臻(约1054-1126)成为驸马,铁券移藏於驸马府内。( c$ j/ `) a1 d0 u) T- b
ssz0rief.jpg * @: T+ L7 ^- s0 r! k) }1 e+ j
qdqd02.jpg % v8 Z1 M' N) l
  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中原,景臻之子钱忱(1080-1161)奉母命携铁券南迁江南。南宋绍兴元年(1131),钱忱全家迁浙江台州。- b0 B2 L' q& y9 q8 f3 Q6 Q8 |5 s
qz0ef.jpg + F' [, v0 H& c$ r; K. Y
  绍兴四年,宋高宗赵构(1107-1187)把台州临海城内的美德坊赐给公主居住。钱氏家族从此在临海定居下来,成为台州的一个名门望族,自此铁券长留台州临海达767年之久。现在临海市有一个钱氏家族纪念馆,馆中还陈列着一个钱镠铁券的复制品。馆内高高悬挂的“忠孝之家”四字匾额,由宋高宗赵构题写。
4 h8 ]5 B  n5 | qs690.jpg 9 V7 K% s9 a3 D' |5 J. Q+ j
do0690.jpg
8 ]' i% \' H. W# h2 W dd691.jpg
1 B4 X8 u- s% Z sgz99.jpg
; M, Z+ I+ `8 d7 v5 a) ?$ L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破临海城,“铁券遂失,不知去向”。一直到元代被渔夫捞出,被钱家用十斛谷购得。铁券右下角有一处明显伤痕,而铁券伤痕的来历,这涉及铁券失而复得的这一段奇特历史。钱氏后裔曾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失落铁券,直到元代才由渔夫打渔时从黄岩南泽库深水中捞出。渔夫试其材质是否为金,就用斧轻砍,发现是铁,留下了砍击之痕。
5 t" X# ?& s% Z1 u2 ~+ I- o& ^% s  对这段铁券失而复得的历史,各种钱氏宗谱的记载说法不一。据临海市博物馆方面介绍:“当年元兵攻破临海城时,钱氏后裔钱叔瀤背上铁券南逃,后落水而亡,铁券不知去向。”但在有的钱氏家谱中记作:“德祐二年丙子年,元兵南下,攻破临海时,其家人(即仆人)窃负以逃死於难遂失所在”铁券丢失五六十年,又奇迹般的重归钱氏后裔,实在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事。铁券第一次失落的原因,有的谱上说是兵乱“家人窃负以逃”,有的说是“携券逃难”。实情究竟如何,尚无结论。
5 Q8 s/ E5 }, d4 O  关于渔夫网得铁卷的年代有几种说法。钱氏老谱记为南宋咸淳元年(1265),有的记为元至元二年(1336)。经多方考查,意倾向于元至顺二年,即公元1331年。. V6 T$ w- ~' N! w6 e
  时间辗转到了明朝,由于盛名在外,明洪武帝朱元璋也对它好奇不已,想一睹真容。当时,朱元璋想仿效古帝王,如汉高祖刘邦(约前256-前195),表彰开国功臣,赐开国功臣以铁券,但没人知道铁券长啥样,听大臣说临海有一块唐朝留下来的铁券,便立刻派人去取了送到京城。这是300多年来,钱镠铁券第一次离开台州。: b/ L* \  Q. d
zyz0timg.jpg 7 C1 T- U1 Z2 }
lb0208.jpg 2 k& u/ g8 ~, _/ Z
  明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调阅铁券,皇帝赐宴。朱元璋阅毕以礼遣还,下诏仿铁券制了一个木券,原件赏还。据钱氏衣锦堂版谱载,朱元璋为试镌刻之深,用佩刀将首行末字“朔”刻去。现观铁券照片铭文,确无“朔”字。对照清代《钱氏铁券和金塗塔考》一文所提供的铁券临摹图,首行最末"朔"字还清晰可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钱氏家族的钱怞,因都察院查勘其父钱用勤在建昌知府任内税粮短缺事而抄家入籍。乃奉“金书铁券”至京,求见圣上。朱元璋于奉天殿接见,验券后下令有司发还全部田产家财,铁券仍归钱怞保管。. `. b* |! G0 p. U1 G1 l
  明永乐五年(1407)正月,明永乐帝朱棣(1360-1424)命钱家进献,阅毕铁券赐还。明嘉靖四十年(1561),上万倭寇围攻台州府城临海。为了躲避战火,钱家带着铁券躲进深山。直到十几年后,再次躲过劫难的铁券才又重返钱氏祠堂。* f5 m/ o  \# R& w0 o3 G8 [1 D
zd243.jpg
6 v& O) W( R! l+ S  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对钱镠铁券感兴趣——它曾七登天子之廷,受宋太宗赵匡义、宋仁宗赵祯、宋神宗赵顼、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等六位皇帝御览。其中朱元璋曾御览两次,乾隆更是在御览后赐特制宝匣一只,又亲自题诗“观钱镠铁券歌”一并赏赐。: O% |# Y& d. \3 U5 j+ q' R- Z3 m0 [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春,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第三次南巡行宫杭州,下旨调阅铁券。武进士钱选由台州携铁券去杭跪献。乾隆很高兴,作诗、作铁券歌,并赐紫檀柜一座,给钱选藏铁券。
0 D3 m/ x) W9 ^5 s) R- H, n qld0timg.jpg * j6 d3 G2 W4 M& G9 D4 N" ~
dd690.jpg 9 U4 H4 O; q) R( U- H+ r
  这件铁券原来只是一块如瓦片一样的铁质文物,还稀稀的留下若干鎏金字迹。怎么经过了一千多年漫长岁月竟能保存下来。
8 Q. u. l+ s- t8 t  据资料记载,以后铁券转藏到临海东门外五十里一个叫“岭外钱”的小村保管。钱氏子孙专门造了三间小楼,由族人轮流看守。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台州。钱氏子孙怕铁券丢失,便将其沉放在水井中,待捞出来后,金字“剥落愈甚”。村中一些妇人以为铁券铭文上的金可以治疗小孩受惊之类的疾病,便动手挖取,致使金字愈少,最后只剩下一百八十余个,且字迹漫漶,大致三分之二已看不清了。
4 H' d, ?' R6 p  《钱氏家乘》记载,清光绪辛丑年(1901),珍藏在“岭外钱”村的铁券不翼而飞。盗者到嵊县兜售,江苏常熟徐君出洋四百元购去。钱家人闻之与徐力争,并召集嵊县长乐乡钱氏族人以原价购回。钱氏子孙为庆祝铁券回家,请戏班整整演了十天。从此铁券由长乐乡钱氏三房轮流保管,每逢正月初二,由三房房长监护,吹吹打打,用轿子将铁券从藏券处抬到钱氏宗祠供钱氏后裔观赏。! K3 `2 D4 l. Q8 t3 {
  据嵊县县志记载,1938年,长乐镇被日军占领。长乐钱氏族人为防铁券丢失,将其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中。保存铁券的情景是先涂油,再封蜡,用棉线缠好,最后用蜡再封一次,把包好的铁券沉到深井中。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1月从井中取出,铁券完好如初。4 {2 D) g7 C: z- P( T& {4 X
  钱镠铁券是中国现存于世的最早铁券实物,也是唯一的唐代铁券,非常珍贵。一千多年来,它历经战乱,忽隐忽现,除个别时段外,一直由钱镠后裔收藏。1951年,始由浙江嵊州市长乐镇钱氏后裔将铁券献给人民政府,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直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58年后筹建,至全国各地征集文物,这件国宝才运至中国革命博物馆以一级文物珍藏陈列。鉴于铁券的重大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已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 d- h: B7 {  O: Q4 [  从1959年至1999年钱镠铁券一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部公开展出。2000年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扩建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重新登记调整,铁券至今暂停展出。
0 K. o! B& K. i. f5 P- w  这件历经一千一百年多沧桑变迁的国宝,虽然一角稍有损坏,金字大半漫漶不清,但的确是流传有绪的原物,实在是无价之宝。再三谛视,思绪万千。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这类国宝是最好的见证。何况它说明我们国家有识之士历来主张统一,反对分裂。我们应保护这类国宝,让子子孙孙受到教育。" _/ p+ _- y+ e7 v7 M# a
gjb356.jpg , F6 @( h% d( E+ f( k6 S  L. }

& \3 M: K* a: T; w8 i# F& r, c. f0 C/ Y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