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4|回复: 2

[戏曲综合] 巴陵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5 22: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陵戏
来源:走进岳阳

  巴陵戏,形成和流行于古称巴陵的湖南岳阳一带,故得名巴陵戏。因巴陵旧属岳州,又名“岳州班”。它主要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用湖广者、湘北方言声调演唱。明末已有演出。巴陵戏的昆腔,源于明代盛行的昆山腔。清代中叶,昆腔曾在岳阳流行。清乾隆前后,巴陵戏逐渐以唱弹腔为主。弹腔包括“北路”的西皮与“南路”的二黄。清末是巴陵戏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被称为“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的职业班社。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共计540多个。
  2006年5月20日,巴陵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都出自巴陵和湘阴而得名。又因它的形成和主要活动地区是岳阳(旧岳州府),民间称为岳州班。1952年始定名为“巴陵戏”。它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曾经流行于湘北的岳阳、湘阴、汩罗、平江、临湘、华容,湖北的通城、监利,江西的修水、铜鼓等地。清代中叶就曾到武汉、南昌、沙市、宜昌等城市演出。清末民初,巴陵戏班岳舞台在湘北、湘西、鄂西南、赣西的38个县市颇有盛名。
  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岳阳古称巴陵。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岳阳便有了用“楚语演唱种种伤心事”的戏曲表演形式。另据巴陵戏历代艺人传说,明代末年,岳阳曾有洪胜班,该班生角大王洪玉良便是巴陵戏的始祖。
  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昆腔也给巴陵戏的形成和发展以重大影响。至今巴陵戏还存有纯用昆腔演唱的传统剧目《天官赐福》、《打三星》等,而且有大量的昆曲曲牌用于舞台演出。
  清代乾隆年间,不少地方戏随着商业活动流布,开始了互相的影响。这种剧种的交流,使得巴陵戏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发展起来。巴陵戏的弹腔,分南、北路,便是受徽调和襄阳腔的影响而形成。随后,伴随着剧目、表演艺术的日益丰富, 巴陵戏逐渐形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巴陵戏在清代末叶出现了兴盛的景况。不少清代的演义小说中,都有岳州戏(巴陵戏)演出盛况的描写。当时著名的专业科班和班社有“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从业人员达800余人,活动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诸县城乡。业余的科班、班社,遍及城乡;茶楼酒肆,围鼓演唱不绝。活跃于湘北城乡的皮影戏、木偶戏也多用巴陵戏演唱。城乡的祠堂庙宇竞相修建戏台。当时的岳阳城乡有戏台近40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巴陵戏与省内的其他的戏曲剧种的相互借鉴和交融也比较多。巴陵戏艺人与湘剧艺人经常往来,经常同庙演唱,各演半日,并分居庙内东西科楼。两个剧种的艺人相互插班学艺。在相互的交往中,取长补短,使巴陵戏的艺术表演形式日渐成熟。
  巴陵戏的传统剧目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20余个。大多取材自历史演义和话本, 部分剧目从元明杂剧、传奇演变而来。习惯上分为整本、半本、折子、小戏四类,以半本戏居多。这些剧目,如果按声腔来分,则有昆腔戏3个,南路戏88个,北路戏31个,南北混唱的戏76个,小调戏16个,安庆调戏4个,七句半戏5个。近几十年中,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挖掘、展览演出, 抢救了一批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了优秀传统剧目《打严嵩》、《九子鞭》、《打差算粮》、《三审刺客》等30多个,其中一些剧目获得湖南省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和挖掘奖。1959年创作的大型历史剧《何腾蛟》,参加湖南省戏剧会演获奖并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巴陵戏的音乐,分声腔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声腔又分昆腔、弹腔和杂腔小调。巴陵戏中的昆腔分为“套曲”、“正、青合套”和“散牌子”三类。昆腔剧目仅剩三个,多数曲牌已逐渐成为唢呐吹奏曲牌。弹腔分为南、北路,又各有其反调,叫“反南路”与“反北路”。同时还有一种特殊唱腔形式:“西二簧”,即唱腔是南路,胡琴把位用北路指法,其过门能巧妙地将南北路融合一体, 也就是南唱北拉,因而风味特别。弹腔具有较完整的各种板式。杂腔小调则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多见于丑角和跷子戏中。
  巴陵戏的伴奏音乐包括唢呐牌子、丝弦牌子和锣鼓经等。弹腔的伴奏,习惯称为“九根弦”,即胡琴、月琴和小三弦,还有唢呐、笛子、长杆子。月琴有“满天飞”的伴奏特技。过场曲牌分唢呐和丝弦两种牌子,多无唱词,为配合剧情和人物感情而用。打击乐的乐器有:板鼓、课子、堂鼓、大锣、小钞、云锣、马锣等。有一套完整的锣鼓经,成为将唱、做、念、打等表演程式组成一体的纽带。
  巴陵戏的表演艺术特别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传统表演程式,形成了既粗犷朴实,又细腻生动,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演员要求唱、做、念、打全面发展,表演上有“内八功”、“外八功”等技巧。“内八功”是演员刻画人物心理、表达人物情感的8种基本技巧,既喜、怒、哀、乐、悲、愁、恨、惊。表演上特别讲究眼功的运用,经常使用的眼法有正、斜、怒、哀、呆、痴、冷、倦、睡、瞎、病、贼、妒、媚、色、疯、醉、死眼等。所谓的“外八功”, 泛指手、腿、身、颈及胡子、翅子、翎子、扇子、散发,罗帽、鸾带、水袖等的运用。
  在巴陵戏的武打戏中, 历代艺人采用和创造了不少绝技,如轻功、软杠、抛叉、抛椅、钻刀圈、钻火圈、翻桌、叠罗汉、顺风旗等。这些武打艺术与民间武术、杂技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巴陵戏的行当分生、旦、净三大行。生行有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贴补;旦行有老旦、正旦、闺门、跷子、二小姐;净行有大花脸、二净、二目头、三花脸、四七郎。大部分行当,需要文武不挡,唱做兼工。
  巴陵戏的道白除常用的韵白、戏白之外,也有京、苏、川、淮、晋、沔阳、通城等方言白口,用以表现某些人物不同的地域、身份和性格。巴陵戏的舞台美术,包括脸谱、服饰、砌末等。常用脸谱近百个,专用脸谱40多个,脸谱用色丰富,不仅表示人物的肤色,而且揭示其品格个性。
  巴陵戏的班社组织分为江湖班、官班、案堂班、六人班及围鼓串堂五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巴陵戏获得了新的发展。流离失所的艺人们,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政府的支持下,艺人们组成了专业剧团,先后举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传统艺术挖掘、展览演出和巴陵戏教学活动,老艺人竞相传艺,新学员虚心学习,巴陵戏的艺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一些新编历史剧、改编传统和新创作的现代戏在各级戏剧会演中获奖。
  巴陵戏现存传统剧目三百七十多出,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题材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崔子弑齐》、《打差算粮》、《张飞滚鼓》、《三审刺客》等。
  巴陵戏是湘东北地区戏剧的代表,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舞台语言、剧目、声腔、音乐、表演乃至演出习俗中承载着大量与岳阳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岳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又是研究中国戏曲流变和地方剧种成型、发展的宝贵资料。民国中后期,巴陵戏开始走向衰落,1949年以后经过抢救得到复兴。现在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湖南仅存岳阳市一个巴陵戏专业剧团,急需得到救助和保护。
blx682.jpg

blx509.jpg
bl02s.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4: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羿轧巴蛇的传说
  岳阳城过去又叫巴陵,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上古时代,在四川峨嵋山下的石洞里,住着一对勤劳俭朴的夫妇,男的叫巴米克,女的叫天竹。两夫妻感情特别好,每天,巴米克去打野兽,天竹采野果,生活虽然过得艰苦,但他们却很快乐。使他们感到苦恼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他们结婚十年,还一直没有小孩。
  一年春天,一个刮风落大雨的夜里,天竹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峨嵋深山的老林里,游出来两条大蟒蛇,张着血盆大口,睁起两只灯笼般的大眼睛,朝她追来了,吓得她一声惊。睡在她身边的巴米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忙问:“天竹,你怎么啦,你怎么啦?”天竹把梦的经过一讲,巴米克也感到意外,只好安慰她:“不要怕,有我在跟前保护你。”他们虽这么说,心里却结下一个大疙瘩。这件事没过多久,天竹就怀孕了。
  天竹怀孕后,巴米克天天巴望着做父亲。俗话说:“十月怀胞,一朝分娩。”可是一年过去了,天竹还是没有一点要生的预兆。两年过去了.三年也过去了……。就在第十年的五月十三日,传说是龙生日的这天夜里,天竹做了一个梦,梦见以前追她的两条大蟒蛇,张着血盆大口,睁着两只灯笼似的大眼睛,从她家里穿破屋顶飞上天去,接着,屋顶塌下来了,吓得天竹“呀”地一声惊醒了。她连忙推醒身边的巴米克,把梦里的情形告诉了他。巴米克想了想,高兴地说:“今天你要生孩子了!”果然不出所料,天刚蒙蒙亮,一对胖乎乎的孩子“呱呱”坠地了,巴米克给先生的孩子取名巴蟒,给后生的孩子取名巴蛇。
  巴蟒、巴蛇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十分惹人喜爱,但是,两个孩子的习性,却显然不同。巴蟒喜欢到深水里游玩,爱吃野菜,性情温和;巴蛇却恰恰相反,他喜欢在草里钻来钻去,爱吃生肉,性情暴躁。巴米克和天竹都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处处依着他们,孩子们满十岁的这天,两夫妻早早起了床,巴米克上山打猎,想打一些野狼野豹来,让巴蛇饱饱吃一顿;天竹外出挖野菜,要找些好瓜果野菜来,让巴蟒美美吃一餐。两夫妻离家时,天气可好啦,天上连一丝云彩也没有。不料他们刚刚走到山上,就见乌云四起,电闪雷鸣,顷刻之间,天昏地暗,大雨倾盆。随即天边射出一道如刀似剑的闪电,紧紧撵住两条巨蟒不放。巴米克一见,当即吓得昏倒在地上。朦胧中,他隐隐约约听到两个孩子的声音。
  一个说:“爸爸,我们再也不打架了!”
  一个说:“爸爸,饶了我们这一次吧!”
  巴米克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他的儿子巴蟒、巴蛇双双跪在他的跟前。他连忙坐了起来,把两个儿子仔细一打量,只见巴蟒腰间烧糊了好大一块,巴蛇身上烙了一块大火印,围着边儿都起了果子泡。巴米克看到两个儿子烧成这样,好不心伤。忙问:
  “你们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巴蟒、巴蛇同时说:“爸爸,不是你把我们追到这里来的吗?”
  “怎么是我呢?”
  巴蟒说:“我俩在家里打架,是你老人家摸着一根竹鞭,把我们赶出来的。”
  巴蛇说:“看,你老人家把我脑壳打起这么大一个包!”
  巴米克一听,脑壳一昏,当即就倒在地上。巴蟒、巴蛇把父亲抬到家里。巴米克六天六晚水米不沾,到第七天就死去了。天竹失去了巴米克,悲痛万分,一头撞倒在地上,再也没醒过来。
  巴米克和天竹死了,巴蟒和巴蛇的日子就难过了。哥哥劝弟弟和他一起捕猎、种果。娇惯成性的巴蛇不听。劝急了,他就和哥哥打架。一而再,再而三,哥哥再也忍耐不住了,两兄弟终于闹翻打起来了。这一打,整整打了七天七夜,打得山上的树木倒了,山下的庄稼死了,天昏了,地暗了,山上的洪水也象决了堤似的暴发了。水冲了三十三个州,淹了九十九个县。正当他们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突然一道闪电,朝他俩中间“唰”地劈了下来,紧接着又是一声巨雷,巴蟒和巴蛇立即现了原形:一个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蟒,一个是一条几十丈长的巨蛇。巴蟒随着滚滚的江流,投奔东海龙王去了。巴蛇沿着长江,来到了鄂州的青草湖,也就是现在的洞庭湖。
  巴蛇来到青草湖,为非作歹,见人吃人,见兽吃兽,它在昭潭捕捉大鲟鱼,在石壁潭追捕蛟蜃,但是,它最喜欢的还是捉象。一次,巴蛇埋伏在君山附近的芦苇丛中,见一只大象从山里走出来了,它就猛然窜了过去,可惜,它操之过急,没有咬到大象,两颗毒牙砸在巨石上,打出了两个很深的洞。如今君山的两口井,相距只有几百步远,就是当年巴蛇的两颗牙痕。巴蛇的食量特别大,它一口可以把一只大象吞到肚子里去。过三天才屙出象骨头来,久而久之,它屙下的象骨,堆成了小山。这就是岳阳城外的象骨山。
  据说,巴蛇吃饱后,经常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休息,所以君山上至今还有龙口、龙舌、乌龙舌这些地名。传说君山上的蛇形道也是巴蛇压成的。在岳阳南津港以南,有座石山,山下常有大龟出没。一次巴蛇到石山捉龟,一扑,乌龟下了水,它又一扑,乌龟又下了水,它一连扑了两次都没捉到乌龟,却把乌石山咬成了五座山,所以这山又叫五龙山。五龙山下有个石墨港,港里的石头象墨一样,传说就是巴蛇咬乌龟,在石头上碰掉了牙,血流入水里凝固而成的。
  当时,夏朝的一个部落酋长,名叫后羿,是个天下无敌的勇士。有一天,后羿身背弓箭,带着他的人马,来到了青草湖。他举目四顾,不由好生奇怪:这么肥沃的一个地方,为什么田园荒芜,连人都没有一个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后羿当即在深山老林中找出一个老百姓打听,才知道是巴蛇在这一带危害百姓和牲畜。后羿听了,好不气愤,大怒曰:“好个厉害的孽畜!看我来收拾你!”
  第二天,天刚亮,后羿就带着弓箭,来到了青草湖北边的高山上,他爬上一棵大树,等候巴蛇到来。等着等着,突然乌云蔽日,狂风大作,湖里的浪头一下子掀到半天云里。后羿四下一看,哎呀,只见湖畔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东倒西歪,接着,身长几十丈的巴蛇紧追着一群大象窜出来了,巴蛇扬起尾巴,搅起了漫天灰尘,它带起的一阵大风,吹得十几里的大树东摇西晃。后羿一看,倒抽了一口凉气:“好威风的巴蛇!”说着,他屏住呼吸,不慌不忙张弓搭箭,照准巴蛇的脑门心,“嗖”地就是一箭,这支箭一离弦,不前不后,不左不右,刚好从巴蛇的两只眼睛的正中央射进去,只剩一点箭尾在皮面上了。巴蛇顿时痛得身子尾巴乱搅,把个青草湖坪,搅成了九岭十八坡,这就是后来的岳州城。
  巴蛇被后羿射死后,人们把它的骨头拣在一起,堆成了一座小山,叫“巴冢”,因为它样子很象二座山丘,所以又叫巴丘。后来,这座小山,长年累月受到湖水的冲刷,越来越小,小得象一座大的陵墓,所以,后人又称岳州为巴陵。后羿射死巴蛇的地方,就叫射猎矶。
  岳阳市巴陵文化广场上的“后羿斩巴蛇”这一雕塑高约16米、净重2000吨,用神话传说诠释了岳阳城市“巴陵”称呼的来源,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制作。
bl0690.jpg
hongx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4: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6-12-26 14:29 编辑

巴蛇吞象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明代学者罗洪先(1504-1564)曾有诗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xon6426s.jpg
lj583.jpg
  巴蛇吞象的历史故事:
  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
  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
  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
  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
  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
  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
  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巴蛇吞象成语故事的评价: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巴蛇吞象的基本资料: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贪心不足
  【结构】主谓式
  【反义词】知足常乐
  【释义】巴蛇吞吃大象。比喻贪心极大,不知满足。
  【解词】巴蛇:古代传说中的大蛇。
  【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示例】这些唯利是图的家伙们,对金钱的贪婪,是巴蛇吞象,永无止境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