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0|回复: 0

学问三境界·研究方法·理论*功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6 08: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经典有三境界,从立志,忍受寂寞和苦艰,享受最终成果:领会经典的出神入化,如临其境,“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难矣!
特别是读文化哲学的经典,会通义理,出神入化的如临其境,难上加难!!!
跨越二千数百年的历史逻辑时空,领会孔子义理的逻辑原真,领会老子理论的逻辑原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讲究理论*功夫不足以成就,更要探寻研究方法。功夫与方法并举,方法更要优先讲究。船山说:“有一人之正义,有一时之大义,有古今之通义”。能够会通古今通义,如临其境的出神入化,非竭尽人生心力所能致为,非一代学人同心协力所能致为,而是代代的文化承续,新故相资的义理逻辑深刻化,无极而太极的永无止境。凡是人道顺应天道之不可易变而深刻化的义理逻辑,都有着一以贯通的理论理性之逻辑次序。古人的义理逻辑,在现实社会存有逻辑影子。所以,以现实的逻辑事实去质实古人的义理逻辑,防止理解偏蔽出差错。比如:对孔子忠恕逻辑义理的理解,现实的义理逻辑,不是有换位思考的讲*法?换位思考,就是忠恕。现实的义理逻辑,必然在古人义理逻辑中找到理论依据。比如,如何理解诚信的意涵?诚者,实也。天道元亨利贞诚,物物化生之实德,“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推而准之于无穷,诚之者人之天道,连接仁义礼智之信者人道。明德之人道信,与实德之天道诚,天人合一的诚信道。以古人的义理逻辑质正现代的义理逻辑,防避理论偏蔽。如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在古人义理逻辑与现实义理逻辑之间,探究理论理性的逻辑次序,会通古今通义。如临其境的出神入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何出神入化?探索神理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功夫合一,学问道与思辨道的合二为一。
一、注重对同时代不同思想学派思想家的理论研究,通过对时代心性人的理解,对主体心性人的界定,加深对古人逻辑原真及其时代环境的深化认识。
孔子视人心不古,非三代时代的古朴心性人了;时代的主体性,忠恕仁道的仁礼心性人。老子有不同见解,人心当复古,复原的主体性,执古道纪,道法自然的质朴心性人。
    二、孔老都承续着前人的古易文化。原人如同动物性,生存命运完全托赖于大自然的群居生活。合群,以卜筮问天意代人事,组织群体的生产活动;明分,所得食物,即使极有限,饿肚皮也要共分享,维持共同生存。合群与明分,人类的共由本性,自然而然出现神道设教的人文文化,“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道远,人道迩”。“质多文少则为野,文多质少则为史”。孔子更多地承续神道设教的人文文化,合群明分的人类本性转折为仁礼本性,进而产生人能弘道的忠恕仁道。老子更多地承续古易天地人同的浑然同体,复原执古道纪的质朴心性人,产生老子三无为(自然、政治、人生)的混沌道,道法自然的无为无不为。孔子则重于人文研究,老子重在于自然研究,儒道的理论歧路。
    三、孔老理论,随着时代演变的历史发生次序,有后人承载的理论逻辑次序。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逐渐走向大一统集权专制的秦时代,诸子争鸣涌现出与前人文化断隔的新文化,是法家法术势文化。人主集威权一身,掌握生杀大权的“以势胜众”;以术为手段驾驭群臣,以势定法而推行法治,群臣庶民都要俯首听命于皇法。当法家理论成为皇法,社会效应是王权专制与奸诈人心。随着时代的环境变迁,老子的入世道法自然观,衍生出世的庄子学。秦亡后,汉初的无为政治“短命”终结不复返,进入魏晋南北朝的儒道佛三教并立时代后,道家重心是无为人生。无为自然,无为政治,无为人生,道家理论的历史逻辑次序。
孔子仁学,经孟子完善,走到秦王朝建立前夕,孔孟仁学,经不起奸诈心性所折腾,假仁假义成为时代的心性实在,仁学走向腐儒,儒学必须更新,荀子担负重任,改变孔孟的仁→礼单向的思维模式,增补礼→仁双向对流的思维模式,以礼义的言行质正人心,防止假仁假义的奸诈人心;以礼义质实人心,仁心非仁义的理性务实。进而产生礼法合治的政制理论,产生仁智同体的圣神思维。解蔽诸子学的理论成就是集成诸子学,丰富和发展儒学。顺天而制天的儒家自然观,人能弘道的有为自然,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理论态势,出现承续并开新古易,从天地人同的随顺自然,转变为确立天地人参有为自然的主体性时代,孔子的人文文化向着哲学世界观的广度与深度拓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