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81|回复: 44

[地理类] 《三辅黄图》汉-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6 15: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_2 x  s, I8 a6 b1 T" f
《三辅黄图》汉-佚名
3 D0 J) V" h) n% L. X8 n0 s
5 Y7 e4 \  C. q7 |% r. e
    1-序
0 ^/ V/ r  }3 b+ y- ~    6-三辅黄图卷之一+ }9 o! I! R. Z7 Q
    7-三辅黄图卷之二
. @( x* m- `3 K$ x! q) ^% \$ h& ?0 e    8-三辅黄图卷之四
* G4 d  {$ o4 J! Q1 x! p5 k    9-三辅黄图卷之五
: J- m. p3 V7 _6 e5 {' u    10-三辅黄图卷之六
4 A: f( v0 t  y" P& L+ V3 Y
# }6 Q4 B2 k: T4 l1 C9 I  k5 p序三辅黄图序
# _- [) O& p6 B' Z2 A' a7 U8 F. f. _8 j) g- `. v  U. k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U8 q: g) t9 T$ E. L4 C" ]* H5 j
直按:见《易经 系辞下》。
& k$ _. g1 d' Z9 M! h3 t4 c三代盛时,未闻宫室过制。秦穆公居西秦,以境地多良材,始大宫观。戎使由余适泰,穆公示以官观。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是则穆公时,秦之宫室已壮大矣。8 t! c+ p3 F7 X9 B
又按:“戎使由余适泰”等句,采用《史记 秦本纪》文。
1 h2 `4 E) g# Z惠文王初都咸阳,取歧雍巨材,新作宫室。南临渭,北逾泾,至于离宫三百。复起阿房,末成而亡。" N" v5 `: z" T7 C0 u# l( g. C
直按:《史记 秦本纪》惠文王十二年始都咸阳。《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云: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又叙“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又《汉书 贾山传》云:“秦起咸阳西至雍,寓言三百。”/ t) p9 [/ v) F8 [6 y9 J
至始皇并灭六国,凭藉富强,益为骄侈,殚天下财力,以事营缮。项羽入关,烧秦宫阙,三月火不灭。汉高祖有天下,始都长安,实曰西京,欲其子孙长安都于此也。长安本秦之乡名,高祖作都。! I7 q" y2 `* K  Y# N; A. k
直按:宋敏求《长安志》云:“长安,本秦之乡名。”与本文同。《史记 秦始皇本纪》八年云:“弟长安君成[左虫右乔]将军击赵,反。”又咸阳一带尝出土有“长安”圆钱,当为秦物,足证长安之名始于始皇初期。
7 t! H  ]( {; {- l) C5 C  M至孝武皇帝,承文、景菲薄之余,恃邦国阜繁之资,土木之役,倍秦越旧,斤斧之声,畚锸之劳,岁月不息,盖骋其邪心以夸天下也。2 h6 [7 j. W4 a
昔孔子作《春秋》,筑一台,新一门,必书于经,谨其废农时夺民力也。5 J& O2 L  R8 l1 ^8 i/ Y
直按:例怊《春秋》经“庄公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僖公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之类。8 s4 J- N! w/ l+ ^
今裒采秦、汉以来宫殿、门阙、楼观、池苑在关辅者著于篇,曰《三辅黄图》云,东都不与焉。7 r# o5 I# U$ X
直按:昔见有“昔引黄图”瓦当。“黄图”二字,盖起于西汉,取其宏大规模之义。5 l) H6 P# Q: Z* m. q
: g4 @. ^7 ?5 A: ]6 l) {1 C* E+ L
右《三辅黄图》,抚州州学刻也。是书载秦汉宫室苑囿为之甚备,颜师古《汉书》新注多取焉,然不载撰者名字。《唐书.艺文志》有《三辅黄图》一卷,列于地理类之首,亦不云何人作也。其间多用应劭《汉书》。劭,后汉建安时人。至魏人如淳注《汉书》,复引此图以为记。以此考之,得非汉魏问人所作邪。世无板刻,传写多鲁鱼之谬,凡得数本,以相参校,其或未有证据,疑以传疑,不敢断以臆说云。时绍兴癸酉七月朔旦。左迪功郎州学教授苗昌言题。7 T  S/ k9 P) L

2 n# s+ H, D/ M4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辅黄图卷之一/ V/ e3 B7 v1 Z1 C6 F+ L
三辅沿革
( p6 n; G) b# b- W& m4 ~& S' l《禹贡》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古丰、镐之地,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秦孝公十二年,于渭北作咸阳,徙都之。咸阳在九嵕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阳。编者按:咸阳在九嵕山乏南,渭水之北。山之南为阳,水之北力阳,故名咸阳。原文有误。秦并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县地;司马忻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延州金明县。谓之三秦。汉高祖入关,定三秦,元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郡,复为内史。7 t0 r# |; e7 t2 j8 M# b4 f
直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叙三辅沿革,与本文略同,与原注文亦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四引《十道志》文,《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雍州总叙,皆与本文完全相同。又宋敏求《长安志》卷一总叙,连原注文亦并同,仅字句略育变更。. p( Z  J3 l8 b
又按:《史记 泰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骃集解,内史亦在三十六郡之内。始皇九年纪有“内史肆”之名。
1 h9 E0 k5 N6 F7 ~2 k又按:《嘉庆一统志》延州金明县宋熙宁五年,废入肤施县。8 s8 c5 X( E3 v6 B5 o$ M+ p2 {
又按:元年更为渭南郡。见《汉书 地理志》京兆尹原注。
/ l( I2 |; a4 w; ]. t五年,高帝在洛阳,娄敬说曰:“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众可立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故地可全而有也。”
# l5 K/ Y0 x1 Q% h- y' r6 N直按:娄敬进说,见《汉书》本传。《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雍州》,亦叙娄敬、田肯两事。' X# ]' L$ v1 n$ m
又田肯贺高帝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势之国,带河阻山,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是,汉始都之。/ a  M) c' s& j/ J8 e
直按:田肯事,见《汉书 高祖本纪》六年纪。  o3 s% R- }7 W! _: @0 t! D
又按:《金泥石屑》卷下有“霸陵过氏瓴”。一九四八年,灞桥附近出土有“霸陵某氏瓴”,器形如竹筒,盖施装屋角,为滴水之用。! O( M. T( }- _# ]
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此为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与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其理俱在长安城中。, Y6 s/ B' V0 w( v
直按:《大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与本文完全相同。“其治”作”其理”,自是唐人口气。
" r, i( W* Z9 u* M三辅治所
4 R5 ~" [$ a- P6 e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公羊曰:京,大也:师,众也。天子所居。
. C9 i/ R+ e' N" {+ P2 r4 G0 _直按:尚冠里见《汉书 宣右纪》及《汉书 霍光传》。# a: l. V; ~' }4 u, E) V
又按:原注“京,大也。”,“天子曰兆民”,用《三辅决录》注文,见《长安志》卷一《京都》引。以下《长安志》所引亦同。原住所引《公羊》,见《公羊 桓九年传》。蔡邕《独断》亦云:“天子所居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5 \/ p+ l) i% f0 e8 @! M
冯翊,在故城内太上皇庙西南。冯,凭也;翊,辅也,翊辅京师也。其地今同州。
$ X/ F9 Q! s' f$ f5 |- P直按:《史记 晁错传》云:“内史府居太上皇庙埂中,门东出,不便”。当景帝时,冯翊为左内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与本文及原注并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四,引应劭《汉宫解诂》云:“冯辅翊蕃,故以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云:“冯,辅也;翊,佐也。”
, j' [  H' G/ V' p7 E( c1 i扶风,在夕阴街北。扶,持也,助也。言助风化也。今岐州。# @4 j' |: {$ M3 ^- {+ e
直按:夕阴街,见本书“长安八街九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 _# P6 o( b5 {4 a: X
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汉武帝改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是为三辅,三辅郡皆有都尉,如诸郡。京辅都尉治华阴,左辅部尉治高陵,右辅都尉治郿。' A  ~9 v9 |5 X9 W' f6 I
直按:《汉书 百官公卿表》,内史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又《百官公卿表》主爵都尉,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云,与本文略异,与末段原注完全相同。; {2 N* q# l* m/ g
又按:《长安志》卷一,总叙(《大乎御览》卷一百六十四亦同)引《三辅黄图》云:“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为京兆尹,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又置三辅,中辅理华阴,左辅理高陵,右辅治郡,兼三都尉,亦曰六辅。”是概括本书三辅沿革及三辅治所两段文字。6 y* n$ c2 @3 V8 O* |6 w( W# a
又按;《汉书 景帝纪》中六年应劭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共治长安城中(《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叙雍州与应注并同),是为三辅。”颜师古曰:“时未有京兆,冯翊,扶风之名。此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也。应说失之。”) a$ a0 j' h- u% W
又按:《汉书 宣常纪》本始元年京辅都尉广汉颜师古注,完全习本文相同。《汉书 地理志》,高陵注“左辅都尉治”,郿县注“右辅都尉治”,而于华阴县独不注“京辅都尉治”,恐为《地理志》脱文。  U2 K  w# f  d2 y* n. U
王莽分长安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分三辅为六尉郡【校】原作“都尉”,据《汉书》改。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旬邑。义渠十县,属京尉大夫,府居故长安寺。高陵以北十县,属师尉大夫,府居故廷尉府。新丰以东至湖十县,属翊尉大夫,府居城东。霸陵、杜陵以东至蓝田,西至武功、郁夷十县,属光尉【校】原作“光禄”误,据颜注改大夫,府居城西《汉书》作南。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属扶尉大夫,府居城西。长陵。池阳以北至云阳【校】此三字原脱,据颜注补。杸翊十县,属烈尉大夫,府居城北【校】此二字原脱,据颜《注》补。后汉光武之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按《百宫公卿表》颜师古注引《黄图》云:京兆在尚冠前街东入,故中尉府。冯翊在太上皇庙西入,右扶风在夕阴街北入,故主爵府。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翔,渭北以西为右扶风." o/ E$ T; i3 ]
直按:《汉书 王莽传》卷中,颜师古注《黄图》,与今本完全相同。
1 z, P* |* t3 V$ I5 i$ ^8 ~% z又按:《居延汉简释文》一三零页,有“南书五封”之封检文云:“一封诣京尉候利。”京尉者,即本文所云,渭城、安陵以西,北至义渠,旬邑十县,属京尉大夫是也。“候”为京尉之属官,“利”为候之名。
# n: A+ Y. a: }1 L0 t1 X$ @' `4 H) x+ W+ \5 [/ L4 }- O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 P+ j! @) [5 B
咸阳故城) u3 j' }5 w. N) f) z$ X
在今咸阳东二十里$ e9 M6 u# l7 p) e$ f- K! d( r# C
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按孝公十二年作咸阳,筑冀阙,徙都之.
5 v  w, ~4 N  S& Z% Q+ U  \直按:事见《史记 秦本纪》。! x& `' a( [  g5 X7 p9 R6 x! d
始皇廿六年,徙天下高赀富豪于成阳十二万户。诸庙及台苑,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彻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
* h; A# C& ]% Y( Z直按:事见《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
1 }8 Q2 o4 l( Z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A& w4 }5 C$ j1 x# _( j: M直按:本段用《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文。
0 Y9 o* T- u8 u% _2 s; X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校】原作“制”,据毕本改紫宫,象帝居。渭水贯【校】原作“灌”,据《艺文类聚》《初学记》引改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 [3 Z2 }/ Z8 a- D" A) w8 t+ q直按:《史记 刺客荆轲传》云:“见燕使者咸阳宫。”《正义》引《三辅黄图》,又《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并同。
6 ?3 ]7 o7 D+ w1 N5 U5 m桥广六丈,南北二百八十步,六十八间,八百五十柱,二百一十二梁。桥之南北【校】“北”字,据《北堂书钞》引《三辅旧事》作“有”堤,激立石柱。
# C% w0 L# d- r3 M) e4 @直按:《水经注 渭水》引《三辅黄图》云:“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今本卷一作“二百”,卷六亦作“三百”),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今本作“八百。),百二十二梁(今本作“二百一十二梁。),《长安志》作“二百二十”,《玉海》作“百二十”)。桥之南北有堤,激立石柱,枉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有令丞各领徒千五百人。”与今本颇有异同。又《初学记》卷五引《三辅故事》,石柱以南属京兆,北属右扶风。《史记 文帝纪 索隐》引《关中记》并同。
: _* R' G% a( D- [4 R2 R咸阳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鄠、杜,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M) e. `2 Z9 h5 Z( A( z- k
直按:《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引《庙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引《庙记》,与本段坤相同.仅字句略异。《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与本文亦略同,惟作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官观二百七十。又按:《长安志》卷一叙分野引《三辅黄图》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为今本所无。《史记 泰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初学记》卷六,《大干御览》卷一百六十四,皆引作《三辅旧事》。
1 D+ u% n+ Z3 g又按:“木衣绨绣”以下六句,皆用张衡《西京赋》语。惟“绨绣”作“绨锦”,“宫人”作“后宫”,“改悬’作“徙悬”,又为《庙记》之所无。0 b& Z) Z$ C9 A" l7 B9 m% {% e( u5 b' K
又按:秦代咸阳城遗址,今在咸阳县东北滩毛村,窑店一带,出土多有咸里某某四字打印文陶器。
& V+ ?0 ]# q' W' F. O( h' ~9 {4 G秦宫
/ S/ B" E3 b# k! ?0 I/ y驰道阁附【校】“附“字,据吴毕本补- K9 z7 c1 b/ a$ d- Y
萯阳宫,秦文王所起,在今鄠县西南二十三里。& v7 _! c5 a/ g3 i. P) L9 c, s
直按:《汉书 宣帝纪》:“甘露二年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应劭注:“宫在鄠,秦文王所起。”与本文同。《地理志》鄠县注有“萯阳宫”。《东方朔传》则作“倍阳”。《水经注 渭水》:又东合甘水,北迳秦文王萯阳宫西。, q3 Q& O+ C* Z* R# }% V- e
棫阳宫,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风县东北。
$ w, I" v7 g" U9 u( b( u2 I直按:《汉书 文帝纪》后二年夏“行幸雍棫阳宫”。张晏注:“秦昭王所作”。晋灼注:“《黄图》在扶风。”与今本同。《地理志》雍县注有“棫阳宫,昭王起。”《郊祀志》云:“是岁,雍县无云,如雷者三,或如虹气,苍黄若飞鸟,集棫阳宫西。”《长安志》棫阳宫为秦昭王起,在今扶风县东北十五里,独程大昌《雍录》以为秦穆公造,恐非是。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五十页,有雍棫阳宫共厨鼎。现今陕西省考古所在凤翔南古城村东北,发现“年宫”瓦,及“棫阳”残瓦,则棫阳宫当秦汉时在雍县无疑。
5 T% b& C( N) k" d西垂宫,文公元年居西垂宫。
* o' W0 R- T$ }! r  T; h6 z$ u直按:事见《史记 秦本纪》。
+ o4 W) L8 S' m3 e8 B. `9 H平阳封宫,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于平阳封宫,
" k9 [( w/ V4 P' N6 _直按:事见《史记 秦本纪》。《积古斋钟鼎款识》卷九。五页,有“平阳封宫”小铜器。《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五页,有平阳宫鼎。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二,“平阳封宫在郿县”。- B! J) h! t0 P1 ?9 z; f* r6 n
橐泉宫,《皇览》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 @6 t7 g4 R1 p. O# T
直按:《史记 秦本纪》裴骃《集解》引《皇览》与本文同。《正义》引《庙记》云:“橐泉宫,秦孝公造。”《汉书 地理志》雍县注:“橐泉宫,孝公起。”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三页,有“橐泉鋗,元康元年造”。《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九页,有“橐泉宫当”瓦。
: g3 w$ c9 T& l5 N步高宫,在新丰县,亦名市丘城。! ^% O/ R% X6 ?7 H
直按:《水经注,渭水》:“迳秦步高宫东,世名市邱城”。《长安志》乾佑县云:“秦步高宫在县西南三十里。”《元和郡县志》则作“二十里”。
( k& J  r6 z1 [0 d, c; w+ z1 F又按:《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八十四页,有“步高宫行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 F1 ^+ E4 R' M5 X) Y3 b步寿宫,在新丰县步高宫西。
8 A/ b" D. q0 A5 \直按:《水经注 渭水》云:“历新丰原东而北,迳步寿宫西。”
5 p9 e; D. k" e4 q; v1 Q虢宫,秦宣太后起,在今岐州虢县界。% u% S: }# f3 S( D( W9 S% U7 M7 O
直按:《汉书 地理志》虢县注,有“虢宫,秦宣太后起也”。又按:《史记 秦本纪》云:“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
2 v9 Z' H# M! R# @' J6 T. g9 s长杨宫,在今周至县东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观,秦汉游猎之所。& M9 C# A- L; Q; c2 D0 h* B3 F" p
直按:《汉书 地理志》,周至县注云:“有长杨宫,有射熊馆,秦昭王起。”又《文选 长杨赋》云:“输长杨射熊馆。”李善注引《三辅黄图》曰:“长杨宫有射熊馆,在周至。”盖约其文。
% s8 }( U; A/ [1 ^9 u0 s蕲年宫,穆公所造。《庙记》曰:“蕲年宫在城外。”《秦始皇本纪》:“蕲年宫在雍。”
! L9 }  r) [- K8 L( b直按:《史记 秦本纪》《正义》引《庙记》云:“橐泉宫,秦孝公造,祈年观,德公起。盖在雍州城内。”又《秦始皇本纪》九年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娇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裴骃集解:“蕲年宫在雍。”本文系用裴骃之说,非《史记》原文也。又《汉书 地理志》雍县注云:“祈年宫,惠公起。”又按;现今凤翔县出土有“年宫”二字瓦,立即“蕲年宫”之省文。3 Y5 f2 Y" d- X  U
梁山宫,始皇幸梁山,在好畤。
0 J- ?2 [. y9 P直按:事见《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正义》引《括地志》云:“俗名望宫山,在雍州好畴县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汉书 地理志》,好畴县注云:“有梁山宫,秦始皇起。”《长安志》引《三秦记》云:“梁山宫城皆文石,名织锦城。”/ t; S3 X9 x. v  q6 T, K
又按:《啸堂集古录》七十四页,有“梁山鋗,元康元年造”。秦时所造宫殿,在西汉时,仍修葺沿用.此其一例也。
* D. p* l- r7 G' z6 h信宫.亦曰成阳宫。解在前。) l9 r; J$ B: \9 T) P) s7 s
直按:《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己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X% w% m  [9 T8 y* {: k
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余里,汉太后常居之。# i! s" x( V- @( t1 p2 C
直按:《史记 孝文纪》云:“至高陵休止”。
- F3 d3 s+ h) |# j" z% M; D《正义》引《三辅旧事》云:“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又《史记 叔孙通传》云:“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集解》引《关中记》云:“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太后常居之。”
# P7 ]! O* V; v朝宫,“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曰:吾闻周文于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校】“中”字,据《史记》补。  i, b1 b5 [# S2 i8 d/ y0 E
直按:事见《史记 秦始皇本纪》。阿房为朝宫先作之前殿,本文似误分为二宫。% K& s1 R% B$ @$ Z3 y
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8 j% r0 W. r% ^9 ~* l$ T
直按:《长安志》阿房宫,引《三辅旧事》,与本文相同。" k3 z  e7 p1 f0 z+ S) B8 b  Q- u
收天下兵古以铜为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
5 e5 C& [3 g1 p1 M直按:“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三句,用《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文。原注“古以铜为兵”,用《集解》引应劭注文。$ ]2 i7 U4 b' n1 V" L1 f) D
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宫门。《三辅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
3 E; n5 O' `3 X) L' r* G7 ?直按:《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徙著长乐宫大夏殿前。”4 X% D  p% I% V; @" I
坐高三丈,铭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
- ?# o( l6 d  W+ a0 P直按:《汉书 王莽传下》云:“莽梦长乐宫铜人五枚起立。莽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 H0 t2 d$ J- ~( @
大人来见临洮,其大五丈,足迹六尺。铭李斯篆,蒙恬书。- e  w$ U, o1 V) U9 |
直按:《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引《汉书 五行志》云:“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谢承《后汉书》云:“铜人,翁仲其名也。”《三辅旧事》云:“铜人十二,各重三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按:《博物志》卷二,所记与本文亦同。《长安志》引《关中记》云:“长乐宫殿前铜人,其胸前铭,李斯篆,蒙恬书也”。
, [9 L) k: g& j1 o; p9 X董卓悉椎破铜人铜台,以为小钱。《英雄记》曰:“昔大人见临洮而铜人铸,临洮生卓而铜人毁。”天下大乱,卓身灭,抑有以也。" f# Q9 @! ~7 C7 f* i$ t
直按:董卓毁铜人铸小钱,乃见《魏志 董卓传》。《英雄记》与《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所引亦同。
0 _* o9 p1 z) W+ f. D余二人,魏明帝欲徙诣洛阳清明门里,载至霸城,重不可致,便留之。
2 S. ~* J# O4 z直按:《水经注 渭水》云:“魏明帝景初元年,徒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又《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正义》引《关中记》云:“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徒清门里,魏明帝欲将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后石季龙徙之邺,苻坚又徙入长安而销之。”(《文选 西征赋》李善注引《关中记》,亦与《正义》相同。)又《后汉书 方术蓟子训传》“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翠铜人”云云,则又为铜人留于霸城之证。
1 \! S( P8 |0 J章怀注引《水经注》,铜人为魏文帝黄初元年所徙,与今本《水经注》不同。实则为魏明帝景初元年所徙,其事亦见于《魏志 明帝纪》裴骃所引《魏略》。章怀所据之《水经注》,盖唐初另一本也。
9 |) X$ y5 C5 u! ^$ s* b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
; @( P, I) h* t* r# B直按:《水经注 渭水》云:阿房宫,“亦名阿城”。《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正义》引《括地志》云:“泰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按:宫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宫城东面也。”又《长安志》云:“秦阿房宫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元和郡县图志》作‘县西北十四里’,与《括地志》同)。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
* d8 F" F% C7 B& s& d, P. E又按:阿房宫遗址,现今在西安三桥镇南,阿房村,古城村、朐家庄一带。
- a3 H4 r. q# [+ {, b! t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
1 O2 v7 ?* x" {* ~- o直按:本段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文。《水经注 渭水》引《关中记》曰:“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万人。”《汉书 贾山传》作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史记 正义》引《三辅旧事》,作“东西三里,南北五百步,庭中可受万人”。《博物志》卷六《地理考》作“殿东西千步,南北千步,上可以坐万人。”' R# G# i8 }% C5 Q: w4 t
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磁石门,乃阿房北阙门也。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止.以示神。亦曰却胡门。+ y9 `% U: o% R- A0 W/ S
直按:《文选》潘岳《西征赋》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阿房前殿以木兰为梁,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较今本多末一句。《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正义》引《三辅旧事》云,“以磁石为门.阿房言之北阙门也。”8 J; o4 P- f1 u) N/ i
又按:原注文用《水经注 渭水》“又东北与镐水合磁石门”条。
$ m$ s+ |# z, B周驰为复道,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太极阁道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校】据《史记》补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基旁: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校】此四字原在下条之首,从毕本改正。
# \* M* Z) a/ [1 X直按:本段文用《史记 秦始皇本史》三十五年文。又《文选 西京赋》云;“乃构阿房。”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秦始皇上林苑中,作离宫别观一百四十六所,不足以为大会群臣,二世胡亥起阿房殿,东西三里,南北三百步,下可以建五丈旗,在山之阿,故曰阿房也。”1 s0 t4 ], j; M& G!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7 J7 T4 G! B- D6 g兰池宫,始皇三十一年,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注渭城县兰池宫。4 ]# S4 q5 N. k  F& q+ J! z9 L/ E
直按:本段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文,注文用裴骃集解。《汉书 地理志》渭城县注,有“兰池宫”。《史记 正义》引《括地志》云:“兰池陂即古之兰池,在咸阳县界。”《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逢盗之处也。”(刻鲸事《大平寰宇记》卷二十六亦同。)《文选 西征赋》云:“兰池周曲。”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兰池现在城外。”与今本异。《长安志》曰:“周氏曲在咸阳县东南三十里,今名周氏陂。陂南一里,汉有兰池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秦兰池宫,在(咸阳)县东二十五里。”又《汉书 杨仆传》云:“受诏不至兰池宫。”如淳注云:“兰池宫在渭城。”又《铙歌十八曲 芳树》云:“行临兰池。”
* m' ^! V1 A6 H% X  K又按:《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八页,有“兰池宫当”瓦,审其形制,则汉物也。
8 j- h+ Z# P- @  d8 j+ r钟宫,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销为钟鐻,此或其处也。% T. ^( r6 t# r4 S- V9 W
直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云:“钟官故城,一名灌钟城,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乒器销为钟鐻处。”《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亦同。《元和》作钟官,极为正确,盖为水衡都尉钟官令铸钱之地,为上林铸钱三官之一。本文误作钟宫,遂列入秦代宫殿之内。- Z% x+ l$ s9 w/ C2 o% H
驰道,按《秦本纪》,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注曰;“驰道天子道也。”蔡邕曰:“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校】据《史记》正义补今之中道然。”
. M. m- U$ W4 P+ P直按:注为裴骃集解引应劭之说。蔡邕说见《独断》。
3 ]5 F) N( t  N: D0 e7 W《汉书 贾山传》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 Z2 M& S) v: m2 R5 p直按:本段用贾山《至言》文。“隐”为“稳”字之假借。0 _( g7 r: f/ x: C1 Z8 a( B
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
7 V  \' ~  Y. q+ |4 P直按:《汉书 鲍宣传》,如淳注引《汉令》,与本文同,但少末二句。" M! @( Q$ c! S  v; ]
云阁,二世所造,起云阁欲与南山齐。1 u, t0 R6 n9 F" B! I
直按:《文选 东京赋》云“结云阁。”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秦二世胡亥,起云阁欲与南山齐。”《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亦同。《长安志》引《汉宫殿疏》称为凌云阁。0 P0 x6 S' v5 i0 v  P. ?
望夷宫,在泾阳县界长平观道东,北临泾水,以望北夷,以为宫名。% t% r3 i  c! {& A! H
直按:本段用《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三年集解引张晏注文。9 e7 l: ^" _/ J
又按:此宫遗址,今在咸阳顺陵村东北。
0 ]) B# d- x6 R* f+ D5 n林光宫,胡亥所造,纵广各五里,在云阳县界。
, ]+ h1 |9 V$ i# S& H4 }直按:本书卷二.甘泉宫引《关辅记》云:“林光宫亦曰甘泉宫,秦所造。”又《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引《汉宫阙疏》日,“廿泉林光宫,秦二世造。”《长安志》亦同。又《汉书 郊祀志》云:“三月甲子,震电灾林光宫门。”
. B) |2 m. _, D9 l6 Y7 n0 ~" \& c汉长安故城
$ C2 p* b4 v2 W汉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宫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初置长安城,本狭小,至惠帝更筑之。$ V: M) a/ X4 i% Z" A; z! y( ~: V2 f  J* F
直按:《史记 高祖本纪》云:“七年,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徙治长安。”《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大事记》:“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自栎阳徙长安。”又《水经注 渭水》曰;“长安有秦离宫,原无城垣,故惠帝城之”。+ h( l: ^+ k3 Z+ A$ S
按惠帝元年正月,初城长安城。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罢。城高三丈五尺,下闹一丈五尺,六月发徒隶二万人常役。至五年,复发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乃罢。九月城成,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九尺,雉高三坂,周回六十五里。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X" o. ]6 O$ @! a! X) L7 `直按:惠帝筑长安城事,见《汉书 惠帝纪》。《史记 吕后纪》云:惠帝“三年方筑长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索隐引《汉宫阙疏》云:“四年,筑东面;五年,筑北面”。又《汉书 惠帝纪》郑氏注:“三年,城一面,故速罢。”4 u& Y# c  `6 G9 Y
又按:《金石萃编》卷一百十八柳此撰《唐万寿寺记》作“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男女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罢。城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尺。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常役。至五年,复发长安一百里内十四万五千人,三十日乃罢。”与《汉书》所记微有不同。$ f/ [: T2 a; B# `
又按:本段与《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叙长安故城,文字相同,但不言城垣高度。《元和郡县图志》卷一,自“本秦离宫也”,至“北为北斗形”,与本文完全相同。; b8 R& B% z4 p% ~6 j) H
《汉旧仪》曰:“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地皆黑壤,今赤如火,坚如石。父老传云,尽凿龙首山土为城,水泉深二十余丈。树宜槐与愉,松怕茂盛焉。城下有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石桥各六丈,与街相直。" K1 ^0 y$ e7 b
直按:《长安志》引《汉旧仪》曰:“长安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长十五里,一十二门,城中地九百七十三顷,八街九陌,九府三庙。”《史记 吕后本纪》索隐引《汉旧仪》,作“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十二里”。两书所引《汉旧仪》,与本书所引均微有不同。又按:《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似北斗”。《周地图记》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周习六十五里,八街九陌九市。”《续汉书 郡国志》云:“长安城方六十三里,经纬各长十五且十二城门,九百七十三顷。城中皆属长安令。”又:《太平街览》卷一百九十二,及《长安志》引《三秦记》曰:“长安城中地土皆黑壤,今城赤何也?且坚如石如金,父老所传曰,凿龙首山中土以为城.及诸台阁亦然。”/ x5 J4 I7 z* ^7 K+ S+ a; K+ b
又按:《长安志图》说:“汉城名阳甲城,俗曰杨广城,盖炀帝弑父亡国,民斥其名,政犹时日曷丧云尔,其后又转而为杨家也。”现今仍称为杨家城,不称为杨广城矣。9 M/ c) T; E2 [6 p, I
秦汉风俗) L4 e- F8 w7 |; V
《汉志》曰:“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业甚备。秦都咸阳.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汉高帝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校】原作“徙诸齐田楚屈昭景”,今据《汉书》改正及诸功臣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兼并之家于诸陵,强本弱末,以制天下。是故五方错杂,风俗不一,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富强则商贾为利,贫窭则盗贼不禁。闾里嫁娶,尤尚财货,送死过度,故汉之京辅,号为难理,古今之所同也。2 R0 t, ?0 i* t1 L2 @/ @  C
直按:本段采用《汉书 地理志 秦地》文。首句“秦有四塞之固”,系本书自加之语。以下字句,多所改易,古代引书,往往如是,后人不能据引文以校正《汉书》原文。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叙雍州风俗,首句云“秦有四塞之固”,以下节括《地理志》文。《长安志》叙风俗,首句亦云“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云云,大致亦与《黄图》相同。
) W- s0 i1 o% p& b( c' C+ N都城十二门5 X. T! D1 \. R2 L7 b- R  S
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瓜”。《庙记》曰:“霸城门,亦曰青绮门。”《汉书》王莽天凤三年,霸城门灾,莽更霸城门曰仁寿门无疆亭。2 G3 {. h7 X( d5 i. N
直按:《陕西通志》卷七十二,“长安故城,在西安府城西北二十里”,又《水经注 渭水》“又东迳长安城北”条,所引十二城门次序,与本书固有不同,文字复多窜错.当日恐系本于《黄图》,兹不再引证。邵平事见《汉书 萧何传》。阮籍《咏怀》诗云:“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 z/ j/ ?" x, r7 o
又按:《述异记》:“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飞于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更修饰刻木力绮寮,雀去,因名青绮门。”《汉书 王莽传》中云:‘天凤三年七月辛酉,霸城门灾,民间所谓青门也。”颜师古引《三辅黄图》云:“长安城东出南头名霸城门,俗以其色青,名曰青门。”与今本略同。
9 `( ]1 [% a! b. R2 F9 L& f7 w长安城东出第二门曰清明门,一日藉田门,以门内有藉田仓,一日凯门。《汉书》平帝元始四年“东风吹屋瓦且尽”,即此门也。《汉宫殿疏》曰:“第二门名城东门。”莽更名曰宣德门布恩亭。
' y* |# @$ r3 K* T直按:《汉书 文帝纪》元年应劭注:“古者天子耕藉田千亩,为天下先。藉者,帝王典藉之常也。”韦昭曰:“藉,借也。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且以劝率天下使务农也。”* k" U6 k. F- U. I
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汉书》曰:“元【校】原作“成”,据汉书改帝建昭【校】原作“始”,今订正元年,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枳道。”又疏广太傅受少博,上疏乞骸骨归,公卿大夫为设祖道,供张东部门外,即此门也。其郭门亦曰东郭【校】原作“都”,据《玉海》改,即逢萌挂冠处也。王莽更名曰【校】“曰”字原脱,据文例增补春王门正月亭。东都门至外郭亭十三里。' `$ a& k* u# {, e
直按:《汉书 元帝纪》云:建昭元年“秋八月,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枳道。”如淳注引《三辅黄图》云:“长安城东面北头门,号日宣平城门,其外郭曰东都门也。”与今本略同。/ |  ?  R. ?1 w: W
又按:《汉书 疏广传》云;“供张东都门外。”苏林注云:“长安东郭门也。”《后汉书 逢萌传》云:“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汉书 翟义传》有“春王城门校尉王况”。颜师古注曰:“春王,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也。本名宣平门,莽更改焉。”1 ?4 [( u7 G" @# P0 h! f: a
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门,一号杜门。《庙记》曰:“覆盎门与洛门,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门外有鲁班输所造桥,工巧绝世。”长乐宫在城中,近东直杜门,其南有下杜城。《汉书》集注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校】“杜”字,据《水经注》补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汉书》曰:”戾太子所【校】“所”字,疑衍文斫覆盎门出奔湖。”王莽更名曰永清门【校】《御览》作“永”长茂亭。
2 Z# v0 [1 T1 S" p6 j& [9 D直按:《汉书 蔡义传》云:“数岁,迁补覆盎城门候。”《水经注 渭水》及《长安志》均云:“与洛门相对,去一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门外有鲁班所造桥,北对长乐宫,故曰端门。”本文所引《汉书》集注据《水经注 渭水》应为应劭之说。颜师古《汉书》叙例云:“《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号曰《汉书集注》。属永嘉丧乱,金行播迁,此书虽存,不至江左。”本书独引晋灼之《集注》,此为《黄图》魏晋时旧本之可见者。
3 k3 i1 L; ?0 v. B" o& D又按:《汉书 刘屈剺传》云:“太子军败,南犇覆盎城门,得出。”颜师古注云:“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城门,一号杜门。”与本文相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安城南出第二门曰安门,亦曰鼎路门,北对武库。王莽更名曰光礼门显乐亭。* W+ \5 g! o9 @/ p$ K
长安城南出第三门曰西安门,北对未央宫,一曰便门,即平门也。古者平便皆同字。武帝建元二年初作便门桥,跨渡渭水上,以趋茂【校】据颜注补陵,其道易直。《三辅决录》曰:“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桥北与门对,因号便桥。”王莽更名曰信平门诚正亭。4 K9 n8 ]1 t( W$ q  G
直按:《汉书 武帝纪》,“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颜师古注云:“便门,长安城北面西头门即平门也。古者‘平’‘便’皆同字。于此道作桥,跨渡渭水以趋茂陵,其道易直,即今所谓便桥是其处也。”又《金石萃编》汉二十二第四页,有“便”字瓦,阴文。出土地址在今咸阳县北乌庄,疑为便门桥上所用之瓦。
- F+ w/ n6 M5 H5 q3 Z& z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曰章城门。《汉宫殿疏》曰:“章城门汉城西面南头第一门。”《三辅旧事》曰:。章门亦曰光华【校】原作“毕”,从吴本改门,又曰便门。”1 f7 {4 @4 N# H9 @3 n
《汉书》成帝元延元年,章城门牡自亡。颜师古注云:牡所以下闭者也,亦以铁为之。王莽改曰万秋门亿年亭。9 y. I2 L1 H, `7 W
直按:《汉书 五行志》中之上云:“成帝元延元年正月,长安覃城门门牡自亡。”晋灼注:“西出南头第一门也。”又余旧藏有“车门观监”封泥,盖在章城门内外有宫观,监为管理门观之官。
4 r7 p: k' y" R长安城西出第二门曰直城门。《汉宫殿疏》曰:“西出南头第二门也。”亦曰故龙楼门,门上有铜龙,本名直门,王莽更曰直道门端路亭。
" ]9 V0 i; j7 q7 q8 q, U- ^1 @直按:《汉书 成帝纪》曰:“西至直城门”。晋灼注引《黄图》为“西出南头第二门”,与今本同。龙楼门亦见《成帝纪》。* Q1 U3 p/ ^( t5 s; t. X* z
长安城西出北头第一门曰雍门。本名西城门,王莽改曰章义门著义亭。其水北入有函【校】原作“亟”,据毕本改里,民呼曰函里门。
2 z9 \2 x3 H( n2 m3 S$ a直按:《水经注 渭水》,雍门又曰光门,亦曰突门。" L, l: |1 w+ y& H- M2 J
长安城北出东头第一门曰洛城门,又曰高门。《汉宫殿疏》曰:“高门,长安北门也,又名鹳雀台门,外有汉武承露盘,在台上。”王莽更曰进和门临水亭【校】原脱此十字.据毕本增补。
7 \+ O5 \  }7 h2 n( y! p, H8 G直按:《水经注 渭水》云:‘洛门又曰朝门,一名高门。”又《水经注》及《后汉书 刘玄传》章怀注,皆以洛城门王莽更名为建子门广世亭,但建子门是厨城门之改名,当以本书为正。. r  G  n1 D' T) N: c9 u
长安城北第二门曰厨城门。长安厨在门内,因为门名。王莽更名建子门广世亭。
% W& S+ \( I+ H+ L$ p! S6 X$ [直按:《汉书 霍光传》云:“发长安厨三太牢,具祠阁室中。”如淳注引《黄图》云:“北出中门有长五厨,故谓之厨城门。”与今本略同。( w- P7 \. W* c  M9 S6 S
又按;《封泥考略》卷八第四页,有”建子城门校尉”封泥.盖王莽时物。  h1 m: q8 B6 J  R& C1 E
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汉书》虒上小女陈持弓走入光门,即此门也。门外有桥曰横桥。王【校】据文例补莽更名朔都门左豳亭【校】原脱此九字,据毕本增补。8 Y# c5 i, q# L
直按:《汉书 成帝纪》,“建始三年秋,关中大水。七月,虒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0 ^( j: c3 c& _5 G: N
今本同。
% {4 E. @/ T5 f% r+ z# Y! o又按:《水经注》朔都门误作霸都门,因王莽所改十二城门名与亭名,或取四字联文.如宣平门改为春王门正月亭是也,或取义相对举,如安门改为光礼门显乐亭是也,本文“朔”“豳”二字皆地名,义亦相联。又余旧藏有“朔”字瓦,正面绳文,背面用陶范打印朔字十方,疑为王莽朔都门所用之瓦。) W2 d+ t) q  i2 Y# x
汉城门皆有候,门候主候时,谨启闭也。《三辅决录》曰:“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乎正,可并列车轨。十二门三涂洞辟,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往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班固《西都赋》云:“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又张衡《西京赋》云:“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是也。
# h: t6 d  r1 _" Z5 `直按:《汉书 蔡义传》云;“数岁迁补覆盎城门候。”颢师古注云;”门候,主候时而开闭也。”与本文相同。又《萧望之传》云,“署小苑东门候。”盖宫苑之门候也。又《水经注 渭水》云:“凡此诸门,皆通逵九达,三途洞开,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为往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与本文虽有繁简之别,盖皆用《三辅决录》之文。
. B* v8 A  l0 b# t. u8 M" p又按;汉长安旧城,在今西安市区西北约十八里,现存以霸城门城墙,遗留独多。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一九五七年两次发掘霸城、西安,直城,宣平四个城门。对于全汉城的实测,长度为二五一零零米,合汉代六十里强,与今本《汉旧仪》城方六十里的记载最相近。城墙的宽度,据《三辅黄图》记载,下阚一丈五尺,上阔九尺,由于已经倾塌,上部实宽多少,无法求得,下部宽度,经发掘实测为十六米左近,合汉尺近七丈,《黄图》所载,显然失实。每一城门,有三个门道。中央的一个门道,宽七 七米:两侧的两个门道宽各八 一米。门道与门道之间,相隔四.二米,与《西都赋》所云“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西京赋》所云“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正相符合(引《考古通讯》一九五七年五期“汉长安城考古初步收获”,一九五八年四期“长安城考古收获续记”)。
/ A% |& T) A( I) O3 Q又按:汉城十二城门各遗址,现今为西安未央公社小地名,分列如次:霸城门在今汉城樊家圪塔东二公里许;清明门(以下省称汉城内)在北玉女门村东约一百米;宣平门今称青门坊;覆盎门在今阁老门村南一公里许;安门在今西张村南:西安门在今马家寨南一公里;章城门在今延秋门村东南约一公里;直城门在今卢家口村西南;雍门在今六村堡一带:洛城门在今惠家头南;厨城门在今高庙街北口处,横门在今关庙村一带。
3 P4 X5 q, w1 d% e& x( @* {- K0 _0 l1 I' v, v4 z# T4 [5 _$ E6 ?9 P9 B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辅黄图卷之二
5 O/ n4 c- p5 z0 G: Q* P长安九市
# ^8 }7 j6 U# a0 h# \$ j. m. U2 q5 L《庙记》云:“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
+ h6 r+ y5 x8 d8 e9 g* O& d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庙记》文字略同。《文选 两都赋》李善注引《汉宫阙疏》曰:“长安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宫阙记》亦同。《长安志》作“六市在道东,三市在道西”,恐为误文。
' [, ~7 T2 ~: H3 }, b; ~7 @又按:《水经注 渭水》,雍门一曰光门,一曰突门。《文选 西京赋》云:“旗亭五重。”薛综注:“市楼立亭于上。”《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宫阙记》云;“旗亭楼在杜门大这南,又有当市观。”
% V( V5 h" F5 `6 R/ p! b又按:《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有“方市”,疑九市之误字。
7 {1 ?. N3 k0 g% O# T* J又有柳市.东市,西市【校】原脱此六字,据《玉海》补。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 i# E/ B3 n  e* H直市在富平津西南二十五里,即秦文公造。物无二价,故以立市为名。
0 {3 [4 w6 \( x7 b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庙记》及《郡国志》,与本文均相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作“西南十五里”。又《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云:“直市在富平县西南十五里。”《长安志》云:“直市在渭桥北,秦文公造。直市平准物价,故日直市。”盖富平津,地名,在渭桥北,《长安志》说是也,《太平寰宇记》指为富平县地似误。
( \2 J: `) o- U2 c3 H1 ]张衡《西京赋》云:“郭开九市,通阛带阍,旗亭五重【校】原作“重立”,据《文选》改,俯察百隧”是也。又按:《郡国志》云。长安大侠萭【校】原作“黄”,据《汉书》改子夏居柳市,司马季主卜于东市,晁错朝服斩于东市,西市在醴泉坊。”- i1 ~: n; o4 j( I# h8 ?+ G$ p% |
直按:《汉书 文帝纪》后元六年,“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张揖注云:“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汉书 游侠传》颜师古注引《汉宫阙疏》云:“细柳仓有柳市。”司马季主卜于东市,见《史记 日者传》;晁错斩于东市,见《汉书》本传。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引《郡国志》,与本文相同。
. l+ [1 v; m: c2 a0 {又按:《汉书 惠帝纪》:“六年,起长安西市,修敖仓。”《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郡国志》:“西市在醴泉坊”下多“隋曰利人市,因有西市署”二句。又《长安志》朱雀街西之第四街次南醴泉坊注:“本名承明坊,开皇二年改名。”本文谓汉代之西市,当于唐代之醴泉坊也。此书为唐人补缀之一证。: T5 S5 i* T) ~; }: c0 p
又按:汉城九市.今可号者.有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七市之名.此外尚有高市。汉城曾出土有“高市”陶瓶,为余所得,后赠于兰州图书馆。
5 R9 s' ]$ z1 S3 D" g: k- p7 r( X长安八街九陌7 ^  F9 o! j, `' G) x& V1 [; g9 X
有香室街、夕阴街、尚冠前街。《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汉书》刘屈剺妻枭首华阳街,京兆尹张敞走马章台街,陈汤斩郅支王首悬藁街。张衡《西京赋》云:“参徐夷庭,街衢相经,廛里端正,甍宇齐平”是也。
! b4 ~4 R+ N* G4 R3 N/ _1 n7 g# b: X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引《郡国志》云:“雍川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又曰:“夕阴街在右扶风南。”《长安志》亦云:“香室街在司天台北,夕阴街在右扶风南,尚冠前街在夕阴街之后。”( A( u* M. G9 v7 c/ x
又按:刘屈剺,张敞.陈汤事,均见《汉书》本传。《长安志》:“章台街,今长安建章台下街。”《长安志》引《汉书》长安有炽盛街,见于《汉书 游侠 萭章传》,叙长安炽盛,街闾往往多游侠,是形容之辞,非街名也,此宋敏求之误解。此外《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有太常街,引自《三辅故事》。有城门街,见《汉书 叔孙通传》,晋灼注引《三辅黄图》。盖为本书佚文。+ ^3 O/ r% L1 J& @# f
长安城中闾里
: w# a- y9 q7 G; D, b( j# x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有宣明。建阳、昌阴、尚冠、修城。黄棘。北焕.南平、大昌、戚里【校】四字原作“等里”二字,今据《玉海》引文补正。《汉书》:万石君石【校】石字今补奋徙家长安戚里。宣帝在民间时,常在尚冠里。刘向《列女传》:节女,长安大昌里人也。
5 `% a8 E# O/ S0 U5 y$ E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5 W0 k3 S4 g, ?6 b2 s直按:《文选》潘岳《西征赋》云:“所谓尚冠修成,黄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皆夷漫涤荡,亡其处而有其名。”潘岳所纪载长安八里名,完全与本文相合。又有函里,见本书长安城雍门。. l5 m. a. O6 M
又按:石奋居戚里,宣帝少时居尚冠里,均见《汉书》本传纪。又《列女传》卷五:“京师节女者,长安大昌里人之妻也。”武梁祠画像,亦题作京师节女。
3 A) Q+ C; O) g, l又按:《居延汉简释文》四一九页有“长安棘里任导方”简,当为黄棘里之简称。四二三页有“长安宜里阎常字中兄”简。四五六页有“长安梁陵里田胜”简,疑即万石君之陵里而颜师古误注者。八十页有“过客居长安发利里”简文。以上长安各里名,除黄棘外,皆为《黄图》所不载。
7 o( M/ H" _: Y1 g* r% O1 L汉宫
- l6 N3 [- I0 J2 W% x% q# z2 k! d0 ~【校】原脱汉字,据目录补
* H& |0 Y$ z( n1 n7 J% Z# N/ L1 H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高皇帝始居栎阳.七年长乐宫成,徙居长安城。《三辅旧事》,《宫殿疏》皆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里。”+ \' ]) k- v+ K0 R& i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曰:“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周回二十余里,有殿十四。汉太后常居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关中记》亦同。)又引《长安志》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王莽改长乐宫日常乐室。”《史记 叔孙通传》云:“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集解》引《关中记》云:“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太后常! {# ?- E* H  I% w( m, l
居之。”又《孝文帝纪》云:“至高陵休止。”《正义》引《三辅旧事》云:“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咸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据《三辅旧事》兴乐宫秦昭王所造,与他书指为始皇所造不同。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汉长乐宫在县西北十四里.未央宫在县西北十五里,建章官在县西二十里,桂宫在县北十三里。”《长安志》云:“汉未央宫在县西北十四里,建章宫在县西北二十里.长乐宫在县西北十五里,桂宫在县西北十三里。”两说大略相似。现今长乐宫遗址,半已湮灭。0 C# b/ b6 Q3 Q* b8 O6 P+ y
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杼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
# K& V3 P4 Y8 c直按:《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惟“两杼”作“西杼”。“杼”字,一作“序”。两杼中三十五丈,《太平寰宇记》作“二十五丈”。* m$ ?1 t; k9 {
长乐富有鸿台,有临华殿,有温室殿。有长定【校】原作“信宫”,据《大平寰宇记》改,长秋,永寿,永宁四殿。高帝居此宫,后太后常居之,孝惠至平帝,皆居未央宫。
& P7 }. {# S7 a( S4 c) t直按:《水经注.渭水》云:“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长信”似即“长定”、“永昌”似印“永宁”之误字。又《长安志》引《关中记》作长秋、永寿、永宁、长定四殿。- a( k' D8 D' Q( j' B  C8 ]* r5 _
《汉书》:“宣帝元康四年,神爵五采以万数,集长乐宫”。“五凤三年鸾凤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王莽改长乐宫为常乐室,在长安中近东直杜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按:元康四年、五凤三年神爵、鸾凤集长乐宫事,见《汉书 宣帝纪》。王莽改长乐宫为常乐室事,见《汉书 王莽传》中。又《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图版四十页,有始建国元年夹纻漆盘文云:“常乐大宫,始建国元年正受第千四百五十至四千”。又《十钟山房印举》举二第四十七页,有“常乐苍龙曲侯”印,皆王莽改长乐力常乐之证。鸿台临华温室考见后.
# z% m5 H1 ^4 L+ g: R未央宫,《汉书》曰:“高祖七年,萧何造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阙,门观也。刘熙释名曰;阙在两门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门阙,天子号令赏罚所由出也。未央宫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在北阙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阙东门。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盖萧何立未央宫,从厌牲之术理然乎、前殿、武库藏兵器之处也、太仓廪粟所在一百三十楹,在长安城外东南。上见其壮丽太甚,怒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对曰:以天下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悦,自栎阳徙居焉。”
$ j- X1 o) U' v  r直按:本段文字,用《汉书》高祖八年纪文,《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亦同。东阙,《汉书 文帝纪》七年六月未央宫东阙罘罳灾。《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及《长安志》引《关中记》曰:“末央宫东有青龙阙,北有元武阙,所谓北阙者也。”《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三辅旧事》并同。又《古今注》卷上云:“苍龙阙画苍龙,白虎阙画白虎,玄武阙画玄武,朱雀阙上有朱雀二枚。”原注未央宫殿虽南向一段,用《汉书 高祖纪》八年颜师古注文。又所引释名,见卷五释宫室。南北阙太仓考见后。
, t9 u) m, f# b: v, W0 y未史宫用回二十八坚,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前殿曰路寝.见诸侯群臣处也。营未央宫因龙首山以制前殿。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秦时百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疏山为台殿,不假板筑,高出长安城。《西京赋》所谓疏龙首以抗前殿,此也。至孝武以木兰为棼撩,木兰,香木。棼撩,栋椽,文杏为梁柱杏木之有文者,金铺玉户金铺扉上有金华,中作兽及龙蛇铺首以御环也。玉户,以玉饰户也,华榱壁珰,雕楹玉磶楹,柱也。磶,柱下石也,重轩镂槛,青琐丹墀青琐,窗也。墀,殿阶也。左磩,右平。右乘车上,故使之平;左以人上,故为之阶级。磩,阶级也。黄金为璧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也。: F2 a: q# [' y( E8 a! m4 G1 F
直按:《西京杂记》云;“未央宫周匝二十二里九十五步,街道周四十七里。台殿四十三所,其三十二所在外,十一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二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又《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未央官周旋三十一里,街道十七里:有台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与本文周回二十八里之说,三书所记皆不相符。又《文选 西京赋》云:“疏龙首以抗殿”。李善注引《三辅黄图》曰:“日营未央,因龙首以制前殿。”“日”罕疑为衍文。原注山长六十里一段,系用辛氏《三秦记》.《初学记》卷六,《艺文类聚》卷九十六,《续汉书 郡国志》刘昭注、《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太平寰宇记》巷二十五,以及《长安志》诸书,所引皆同.或字句略异。如《类聚》所引“尾达樊川”下有“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二句。而《水经注 渭水》所引,则作高五六丈,又有“土色赤而坚”一句。- S, I0 w& m6 R9 q
又按:本段叙述宫殿材饰,文字多本于《西京赋》。信如“雕楹玉磶”.“青琐丹墀”,“左磩右平”三句,皆直用《西京赋》语。“以木兰为棼镣”,即《西京赋》之“结棼撩以相接’。“华榱壁珰”,即《西京赋》之“饰华榱与壁珰”。“重轩镂槛”,即《西京赋》之“三阶重轩,镂槛文梐”。又“黄金为璧带”三句,则用《汉书 扬雄传 甘泉赋》晋灼注文。“左磩右平”原注文,则用《西京赋》薛综注。《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挚虞《三辅决录注》云:“其制有陛,左磩右平,乎以文塼相亚次.磩者为陛级也。”9 ^5 h) x3 {% g, Z
未央宫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等殿。又有殿阁三十二,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校】原作“水”,误,据毕本改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飞【校】原作“岁”,误,据《汉书》改雨、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等殿。! \/ B. F: s& N4 T; g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汉书 翼奉传》云:“孝文时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室。承明耳。”《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五,引《三辅宫殿名》云;“长乐当为‘未央’之误字宫前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长安志》引《庙记》云:“未央宫有万岁殿、广明殿、永延殿、寿安殿、宣德殿、东明殿、通光殿,德殿,高明殿、延年殿。”《汉书 李陵传》云:“陵召见武台。”颜师古注云:“未央宫有武台殿。”《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六十四页,有“寿成室鼎”,元延二年少府真为内者造,盖即寿成殿之物。《初学记》卷二十四引《汉宫阁名》云:“长安有玉堂殿、铜柱殿。”《汉书 扬雄传》解嘲文云:“历金门,上玉堂。”晋灼注引《三辅黄图》,有大玉堂殿小玉堂殿,与今本异。& B7 u! U& C3 k8 U9 a: ], N
又按:《汉书 元后传》云:“冬飨饮飞羽。”颜师古注云:“飞雨殿在未央宫中。羽字或作雨。”《初学记》卷二十四,引《庙记》:“飞羽殿或云飞雨殿”又《汉书 枚乘传》有“游曲台”,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曲台殿”,与今本同。又《汉书 儒林 孟喜传》云:”喜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颜师古注云:“曲台,殿名。署者,上供其事也。”又《汊书 王商传》云:“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丞相两坐未央廷中,单干宁,拜谒商。”又《张安世传》云:“诣白虎殿对策。”颜师古注云:“此殿在未央宫也。”宣室、麒麟、金华、承明、钩弋、椒房、清凉、凤凰考,均见后。
" I# O/ U/ C% W: p' B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 V% g3 z; L  U6 N7 m; L( _
《庙记》云:“未央宫有增成、昭阳殿。”《汉宫阙疏》曰:“未央宫有麒麟阁、天禄阁,有金马门、青琐门,玄武、苍龙二阙。朱鸟堂、画堂、甲观,非常室。”又有钩盾署,弄田。
3 Z; q' p. u+ k: D8 M; M6 G+ d" R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庙记》,与本文相同。又《汉宫阙疏》、《太平寰宇记》引作《关中记》,文字相同。朱鸟堂至非常室,《太平寰宇记》引作《三秦记》文。钩盾署、弄田,《太平寰宇记》引作《关中记》文。又《汉书 王莽传》中云:“与州部众郡晓知地理图籍者,共校治于寿成朱鸟堂。”《西京赋》李善注:引汉宫阙名有朱鸟殿,《水经注》渭水则作朱雀殿。《长安志》引《三秦记》,未央宫有朱鸟堂。又《长安志》云:“未央宫有青琐门,见《关中记》。”《汉书 王莽传》下云:“后日殿中旬盾土山仙人掌旁,有白头公青衣,郎吏见者,私谓之国师公。”是钩盾令官署在未央宫内之证。《汉书 百官公卿表》,钩盾令属少府;《艺文志》赋家,有钩盾冗从史步昌。' M8 Y( g; M  H
增成、昭阳、麒麟、天禄、金马.画堂、甲观、非常室、弄田考,均见后。! e* `) ^5 e' x, o! b* ~
《三辅决录》曰:。未央宫有延年殿、合欢殿,回车【校】原作“四库”,据《御览》引《三辅旧事》改殿。”又《汉宫阁记》云:“未央宫有宣明、长年、温室、昆德四殿。”又有玉堂、增盘阁、宣室阁。
9 q% J: t/ B% i5 g* [0 i直按:《西都赋》云:“清凉宣温,神仙长年,金华玉堂.白虎麒麟。”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官有清凉殿、温室殿、金华殿、太玉堂殿、白虎殿、麒麟殿。长乐宫有神仙殿,长年亦殿名。”今皆散见于本书之内。
% s4 ~. v9 z% u$ Y3 M9 D《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未央宫起高门、武台殿。”《汉武故事》云:“神明殿在未央宫”。王莽攻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校】原作“玉”,据《汉书 王莽传》及居延汉简改路堂,如路寝也。按旧图,渐台、凌室、织室皆在未央宫。
/ |% @( A! b3 B' _2 [" k直按:王莽改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见《汉书 王莽传》卷中。又《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十八页,有“寿成”瓦,则为王莽改未央宫为寿成室之瓦。又《居延汉简释文》六十七页,有王路堂免书简。又按:未央宫前殿遗址,今在西安未央乡马家寨西北二公里,面临永兴堡。渐台,凌室,织室。均见后。
' S; u' |* `3 g8 x5 o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灾。粤巫勇之曰:(Page 40)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压之。帝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D# |( G8 d( ?  O; n8 z
直按:《汉书 武帝纪》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郊祀志》云:“粤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其西则商中,数里虎圈。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日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5 v/ d2 b+ F) V2 `
又按:《水经注 渭水》“又北迳凤阙东”。引《三辅黄图》云:“建章宫,汉武帝造,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其东凤阙,鬲七丈五尺(《长安志》引作“十七丈五尺”),俗言贞女楼,非也。”与今本异也。又《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三,引《汉武故事》云:“阙高二十丈。”又《长安志》引《关中记》云:“建章宫其制度事兼未央宫,周回二十余里。”又引《三辅旧事》曰;“建章宫周回数十里,殿东别起阁,高二十五丈,凭高以望远。”又《雍录》曰:“按建章宫在长安城外,与朱央诸宫隔城相望,故跨城而为阁道,尤与常异。”《三辅故事》曰:“神明台在建章宫,故垂栋飞阁,从宫中西上跨城而出,乃达建章也。”
; j$ k. y2 w9 E/ @+ K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佝辈道以上下。辇道为阁道,可以乘辇而行。0 e4 c) Y$ Z% M! J0 t, ]
直按:原注用《汉节 司马相如传 上村赋》如淳注文。
- E; i& b' R; J  Q" [2 C) l- Q' {宫之正门曰阊阖阊阖,天门也。宫门名阊阖者,以象天门也,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门。- T6 P, I; v7 H. F. v8 f& y7 E
直按:《水经注 渭水》:“建章宫北有太液池,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高五丈,饰以黄金,栖屋上。椽首薄以玉壁,因曰玉璧门也。”4 o, }  s/ o8 ~- n; k
左凤阙阙上有金凤,高丈余。《汉书》集注曰:今长安故城西,俗呼贞女楼,即建章阙也高二十五丈。- ~8 U) L: z' W' i3 j/ J
直按:《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凤阙,引《三辅故事》云:“其阙圜,上有铜凤凰。”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引《关中记》云:“建章宫圆阙,临北道,凤在上,故号曰凤阙也。”(《长安志》引《关中记》亦同。)阊阖门内东出,有折风阙,一名朗风。原注引《汉书》集注,为《汉书 武帝纪》太初元年颜师古注文,非晋灼之书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 W3 m1 \1 x7 R) _! p& x9 c5 B
右神明台言台高神明可居其上,门内北起别风阙在阊阖门内,以其出宫垣识风何处来,以为阙名也高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连阁皆有罘罳。连阁,曲阁也。以覆重刻引垣墉屏翳之处,画以云气鸟兽,其形罘罳然。前殿下视未央,其西则唐【校】原作“广”,据《玉海》改中殿,受万人。
) c; _! s: o* t0 Q$ y" Y. K直按:《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神明台、井干楼,引《汉宫阙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则神明、井干俱高五十丈也。井干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干之形也。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 N" B0 b, M2 L* h
《三辅旧事》云:“建章宫周回三十里。东起别风阙,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远。又于宫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上有铜凤凰,赤眉贼坏之。”《西京赋》云:“圆阙耸以造天,若双碣之相望”是也。
9 i3 S5 Z& {8 d9 K. [) S直按:《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及《长安志》均引《三辅旧事》(或作《三辅故事》),所云上有铜凤凰,与本文相同。
6 ~. o& M6 ?$ z! [+ G* C2 x《庙记》云:“建章宫北门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阙门也。又有凤凰阙,汉武帝造,高七丈五尺【校】“七”下原有“十”字,据《水经注》删。凤凰阙,一名别风阙。”又云:“嶕峣阙,在圆阙门内二百步。”" U0 n6 N$ _# ?! N0 I
直按:《文选 西都赋》云:“内则别风嶕峣”。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建章宫东有折风阙。”《关中记》云:“析风,一名别风。”又《长安志》引《庙记》云:。建章宫有嶕峣阙。薛综注:次门,女阙也,在圆阙门内二百步。”又《秦汉瓦当文字》卷一九页,有“折风阙当”瓦文。  e' p2 Y- D! A! t" \# q9 H5 k# X
繁钦《建章凤阙赋》【校】原脱此三字,据《水经注》补序云:“秦汉规模,廓然泯毁,惟建章风阙,耸然独存,虽非象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观。”/ D0 \( Z# k  Z* _) c
直按:本段与《水经注 渭水》叙建章宫文字相同。本文所引为赋序,赋文见《艺文类聚》卷六十二。
- I- Q: m$ k! K古歌云:“长安城西有双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生【校】原作“熟”,据《长安志》改,再鸣五谷熟。”按铜雀,即铜凤凰也。杨震《关辅古语》云:“长安民俗谓凤凰阙为贞女楼。”司马相如赋云:“豫章贞女树,长千仞,大连抱,冬夏常青,未尝凋落,若有贞节,故以为名。”
; a6 X+ Q: \- `9 |9 e3 @. N+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长安记》古歌辞与本文同。又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载魏文帝歌曰:“长安城西有双圆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据此古歌,似为曹丕所作也。
9 p, d" D$ ?2 u# F* b《汉书》曰:“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门三层,台高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门。”
% \3 @/ t3 l% ~5 R9 y9 }; n直按:本段用《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文,非《汉书》原文。颜注则本于《水经注》。' k/ ]% b; a2 C5 r
建章有骀荡、强娑、肹诣、天梁、奇宝、鼓簧等宫。又有玉堂、神明堂【校】“堂”字,疑衍疏圃、鸣銮,奇华、(Page 45)铜注.函德二十六殿,太液池.唐中池。( @0 M# z. S  z1 e- U5 S
直按:《长安志》引《汉宫阁名》,有铜桂殿,当即铜柱之误字,因铜桂不词也。又《汉书 宣帝纪》:“神爵元年,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如淳注:“铜池承溜也。”晋灼曰:“以铜作池也。”汉《铙歌十八曲》亦云:“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建章宫遗址,今在西安三桥镇西北高堡子尽西。骀荡,驭娑。肹诣、天梁.奇宝、鼓簧、神明、奇华、太液池、唐中池考,均见后。
- f. U5 }9 ?% h, R! z9 y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余里。《汉书》曰:“桂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 S, A7 G- Z% h% r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庙记》云:“桂宫,汉武帝造。”《关中记》云:“桂宫在未央宫北,周回十余里。”又《汉书 成帝纪:“初,居桂宫。”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桂宫在城中,近北宫。”今本则作“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略有不同。
% g" `4 @/ K. L6 Y2 q《关辅记》云:“桂宫在未央北,中有明光殿土山,复道从宫中西上城,至建章神明台蓬莱山。”9 u  u3 b- g$ k8 _- p/ J
直按:《文选 西京赋》李善注引《汉武故事》云:“上起明光宫,桂宫、长乐宫,皆辇道相属,悬栋飞阁,北度从言中西上城至神明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关中记》亦同。又《水经注 渭水》下,桂宫内有走狗台。《艺文类聚》卷六十二,引《三辅故事》,桂宫有走狗台。《长安志》引《三辅故事》,与本文略同。惟明光殿下有走狗台,长乐宫亦有走狗合,乃别一台也。
4 i& A9 c/ S: g' V$ S《三秦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此玉阶,昼夜光明。
1 L1 R8 f  q. p  j# G- w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长安志》引《三秦记》,与本文同。
& D6 A5 W3 G6 F' T. I又《西京杂记》云:“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厕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为四宝宫。”
& D# A4 C- I. x; m直按:见《西京杂记》卷二,与本文同。
& D2 g8 x- m/ ^: P! q* k, P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周回十里。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中有前殿,广五十步,珠帘玉户如桂宫。《汉书》曰:“吕太后崩,孝惠皇后废处北宫。”又曰:“哀帝崩,贬皇太后赵氏为孝成皇后,退居北宫。皇后傅【校】原作“薄”,误,据《汉书》改氏退居桂宫。”
+ w2 ?2 ^8 R- f9 }8 s# z. t0 F直按:《汉书 霍光号》颜师古注,‘北宫。桂宫并在未央宫北。”孝惠张皇后,孝成赵皇后,废居北宫,孝哀傅皇后,退居桂宫,均见《汉书 外戚》本传。
/ y9 O5 U! I0 |甘泉宫,一曰云阳宫。《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宫及前殿,筑甬道筑垣墙如街巷,自咸阳属之。+ ]) B% K; \1 B+ d/ l
直按:《史记 秦始皇本纪》,无“宫及”二字,盖始皇仅造成甘泉前殿,与阿房前殿同例。此著本书人之误解。原注筑垣墙如街巷,用《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应劭注文。
3 q* B: J# q7 w$ t《关辅记》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故甘泉山,宫以山为名。或曰高泉山,盖习俗语讹尔。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十九里。”
5 c- o- J* h2 ]& V" ?! U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林光宫,一日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北故甘泉县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宫十二,台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还。”较本文为详。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云阳宫,即泰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去长安三百里。”《陕西通志》卷七十二甘泉宫,引《雍胜略》,在淳化县甘泉山上。引《淳化县志》:“甘泉宫,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余甓瓦。甓作流水纹,瓦头有篆字。”又《雍录》云:“甘泉宫在云阳县磨石岭上。”《长安志》引《三辅故事》云:“北至甘泉九嵕,南至长杨五柞,连绵四百余里。”# d$ X; K7 z5 [% n
“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汉志》:云阳县有休屠、金人,径路神祠三所。《音义》云: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徙休屠右地。《郊祀志》云:径路神祠,祭休屠王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按:《长安志》引《汉官仪》注,与本文同。《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作“去长安二百里”。原注文《汉志》指《汉书 地理志》,本段与《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完全相同。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九十一页,有“林光宫行镫,建昭元年造”,另又有“甘泉内者镫”,足证甘泉宫在林光宫之旁,非一宫之名,《雍录》辨之是也。  f2 ?/ D8 t# \+ b1 V3 j) J0 g' K1 q; E
《遁甲开山图》云:“云阳先生之墟也。武帝造赤【校】“赤”字,据《玉海》补阙于南,以象方色,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造宫室,有芝生甘泉殿边房中。”房中乐有芝草之歌。
  t7 `5 Z) \0 x! y" R3 Z( f直按:《长安志》引《开山图》,与本文同。武帝造赤阙事,《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及《长安志》均引《汉旧仪》,与本文略同。(《长安志》误称为《汉官仪》注,今订正。)又《汉书 武帝纪》元封二年六月诏曰:“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作芝房之歌。”《礼乐志 郊祀歌 斋房十三》:“元封二年芝生甘泉斋房作”。《西都赋》序云;“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 |  l- \. D$ ]4 H4 @; c
《汉旧仪》云:“芝有九茎。《芝革歌》曰:九茎连叶。芝金色,绿叶朱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
) s3 {( K& l$ `3 T% n7 M9 t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一,《长安志》引《汉旧仪》,均与本文同。
. v+ b1 w' D; _' d- [$ W帝又起紫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 w! b6 l# G: g! v. i
直按:《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五,引《西京杂记》云:“汉成帝设云帐、云幄、云幕于甘泉紫殿,谓之三云殿。”此文不见于今本杂记。% q- }/ _) b6 {+ |8 j
今按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物也。杨震《关辅古语》云:“耆老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扬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也。”
+ j6 w, E8 L; L0 d, C6 z5 F: t4 z3 B直按:《长安志》引《云阳宫记》,与本文同,(Page 50)
! m4 v) d7 `- G4 j8 `直按:《汉书 扬雄传》云:“甘泉本因秦离宫,既奢泰,而武帝复增通天、高光、迎风。宫外近则洪崖、旁皇、储胥、弩陆,远则石关。封峦。鳷鹊、露寒、棠梨、师得,游观屈奇瑰玮。”5 Q/ ~* U) I; B" j  }& q
又按:《文选 西京赋》李善注引《汉书》曰:“武帝因秦林光宫,元封二年增通天、迎风、储胥、露寒。”又元李好文《长安志图》中卷云:“有得汉瓦,文曰储胥未央。”毛凤枝《关中金石存逸考》著录有“上林储胥”瓦,盖皆储胥观之物。石关,今本《黄图》皆作石阙,为误字。证之扬雄《甘泉赋》,《铙歌十八曲 上之回》,皆作“石关”。《文选 上林赋》李善注亦引《黄图》作“石关”。又《汉书 司马相如传 上林赋》,“蹶石关、历封峦、过鳷鹊,望露寒。”张揖注云:“此四观,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阳甘泉宫外。”《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云:“七里宫、增城宫,在甘泉宫垣内,长安有修池宫。”为今本所无。竹宫、通天,长定、通灵考,均见后。
8 h+ t. \. ]4 r; L' ]汉未央、长乐、甘泉宫,四面皆有公车。公车,主受章疏之处。
4 i3 a' @( A" P) H9 V# O* E0 b3 @+ t3 J2 w直按:《汉书 百官公卿表》,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令。建章、甘泉,各有卫尉,故亦皆设公车司马之官。
5 S( `+ b6 f( q5 A; W0 r% T司马门,凡言司马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司马主武事,故谓宫之外门为司马门。* I# Z" ~$ p6 J) G. L
直按:《史记 项羽本纪》云:“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集解云:“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本段文字,与裴骃相同。又《汉书 成帝纪》:“永始四年夏四月癸未,长乐临华殿、未央宫东司马门皆灾。”颜师古注云:“东面之司马门也”。
9 u! Z0 f9 }( ^; {按汉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王莽改公车司马门曰王路四门,分命谏大夫四人,受车疏以通下情。《百官表》: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
2 S+ }, Y) o3 v7 \直按:《汉扫 张释之传》如淳注引,宫卫令,汉魏令也。又王莽改公车司马门曰王路四门,见《汉书 王莽传》卷中。又原注所引《汉官仪》,与《汉书 百官表》卫尉叙公车司马令颜师古注所引并同。
% F, M8 ]/ L) \0 n
1 l/ \, I9 r5 A! {$ h# s4 i6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辅黄图卷之三# D8 V2 S3 @; C' W/ k& w
长乐宫
3 c9 L; S0 c) O0 J; ]/ s# C(原题为“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中宫室台殿”,据目录改)
7 N% F# Z* |" k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现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汉书》惠帝四年,长乐宫鸿台灾。
3 x2 F. }! c' K: t- s1 \" }7 a直按:事见《汉书 惠帝纪》。《玉海》引《三辅旧事》云,“长乐宫有鸿台。”(张澍辑本)% u& k' u$ N- N* L. S
临华殿,在长乐宫前殿后,武帝建。《汉书》成帝永始四年,长乐宫临华殿灾【校】原与温室条联合,从吴本分。& D. `7 U; }$ |3 P9 Y& `* |
直按,临华殿灾,事见《汉书 成帝纪》。《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三辅宫殿簿》云:“长乐宫有临华台、神仙台。”又《薛氏钟鼎款识》巷二第十二页,有“林华观行镫,五凤二年造”,疑即本文之临华殿。
$ Y0 D: F* b2 W7 Z温室殿,按《汉宫阙疏》,“在长乐宫”又《汉宫阁记》“在未央宫”。
, l' Y' Z5 q/ P- r; S& ]0 v直按:《汉书 孔光传》晋灼注,“长乐宫中有温室殿”,与《汉宫阙疏》说合。2 c5 V0 A  L- }0 p! I
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按《通灵记》:“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又永寿、永宁殿,皆后所处也。成帝母王太后,居长信宫。/ q/ l+ X) V2 K! w0 N. Q
直按:《汉书 外戚 班婕妤传》:“求共养大后长信官,上许焉。”又《汉书 百官公卿表:“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颜师古注:“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故以为皇后官名。”又毕沅《释名补遗》云;“长秋自皇后官,非天子卿。长秋主宫中。凡物次,春生秋成。”又曰:“秋者,明之始:长者,欲其久也。”原注见《汉书 元后传》。) L# {" L& y- d+ B
未央宫
7 ]' `- O$ S! D# n+ T" X' Y$ ?(旧本为“右长乐宫”,据目录改)( y$ V, a4 n/ C. i, f& ?& v
宣室,温室、清凉,皆在未央宫殿北。宣明、广明,皆在未央殿东。昆德、玉堂.皆在未央殿西。0 m/ N; H4 u9 Q4 d
直按:《史记 贾生传》索隐引《三辅故事》云:“宣室在未央殿北。”与本文同。又《汉书 李寻传》云:“久汙玉堂之署。”颜师古注云:“玉堂殿在未央宫。”《汉书 扬雄传》云:“上玉堂。”《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太玉堂殿。。今本仅称“王堂”。+ J& ?* M( `2 z
《水经注 渭水》则作“玉堂”,在未央宫之东。4 M9 ?+ U$ R/ {5 z8 |4 h# z
宣室殿编者按:目录有“殿”字,据补,未央前殿正室也。- b: \# m9 G" _1 Y9 F$ Q( q3 Y' L
《淮南子》曰:“周武王杀纣于宣室。”汉取旧名也。《汉书》曰:“文帝受厘宜室,夜半前席贾生,问鬼神之事”即此也。又王莽地皇四年,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烧宫,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 x$ M; N, e) \
直按:《汉书 贾谊传》:“上方受厘,坐宣室。”苏林注云:“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刑法志》云:“时上(宣帝)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如淳注云:“宣室,布政教之室也。”晋灼注云:“未央宫有宣室殴。”顾师古注云:“盖其殿在前殿之侧也,斋则居之。”《淮南子》云:“武王杀纣于宣室。汉盖取旧名也。”颜师古注与本文同。周武王杀纣于宣室事,见《淮南子 本经训》。& `6 g8 X  ^* p6 g6 l5 Y/ m
《汉书 王莽传下》原文云;“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恐见卤掠,趋灌并和,堤作室门,斧敬法闼。”本文盖节引也。$ X' H# v, u1 B! f. M3 h- {/ f
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西京杂记》曰:“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定以罽宾氍毹。”《汉书》曰:“孔光为尚书令,归休,与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温室省中树何木,光不应。”
4 b: i' t& j# _0 u《汉书》京房奏考功课吏法(Page 55)上令公卿朝臣,会议温室。
5 u& R1 F6 B" T6 i3 Q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按:今本《西京杂记》无此文。《汉书 霍光传》云:“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又本书温室在长乐宫、未央宫并见,在未央宫叙也较详,似著书人以在未央为是。原注京房事,见《汉书》本传。
- i+ l! |* x3 @' W4 M7 f清凉殿,夏居之则清凉也,亦曰延清室。《汉书》曰“清室则中夏含霜”,即此也。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画石为床,文如馆,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侍者于外扇偃,偃曰:玉石岂须扇而后凉耶?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同洁。侍者谓冰无盘,必融湿席。乃拂玉坠盘,冰玉俱碎。玉晶,千涂国所贡也,武帝以此赐偃。
, h6 B" _' _7 I/ M直按:本段与《拾遗记》卷五文字相同,但“文如锦”下,删去“石体轻出郅支国”一段。又董偃事,亦见《汉书 东方朔传》。又朱枫《秦汉瓦图记》有“清凉有憙”瓦当,应为清凉殿之物。
/ ~, {& h" C! y麒麟殿,未央宫有麒麟殿。《汉书》:“哀帝燕董贤父子于麒辚殿,视贤曰:吾欲法尧禅舜.如何?王闳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奉承宗庙,当传之无穷,安可妄有所授!帝业至重,天子无戏言。上默然不悦。”5 `" z  g* z& W. C8 v9 O- g4 G/ X) t
直按:《文选 西都赋》云:“白虎麒麟。”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又董贤事,见《汉书》佞幸本传。《博物志》卷七云:“元始元年,中谒者沛郡史岑,上书讼王宏夺董贤玺绶之功。”盖亦指此事。* ?& D% F  {+ q+ i: S# j, D7 ?
金华殿,未央宫有金华殿。《汉书》曰,“成帝初方向学,召郑宽中,张禹,沈《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
  N  @' l/ O0 N$ O5 d直按:成帝召郑宽中事,见《汉书》自序。又《汉书 五行志上》:“永始四年四月癸未,长乐宫临华殿灾。”与本文作未央宫微异。
. a2 o4 y6 i$ ?2 T! ?! `承明殿,未央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班固《西都赋》云【校】赋下原有“序”字,今删:“内有承明、金马【校】此二字据《西都赋》补著作之庭。”即此也。《汉书》,武帝谓严助曰:“君厌承明之庐。”又成帝鸿嘉二年,雉飞集承明殿屋。
: _8 f0 l% L2 S/ e直按:《汉书 严助传》,张晏注云:“承明庐在石渠阁外。”《雍录》:承明殿与石渠阁相距不远。/ j0 t: A, Q, p6 @8 U) M2 p
又按:雉飞集承明殿屋事,见《汉书 五行志中之上》。
& M7 {, c1 `7 X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J, S7 h9 z$ g* Q6 M
直按:西汉瓦当中,画瓦以四灵之图象为最多,现皆出于西安枣园村一带。% T; `# I- u" r$ ?) f
掖庭殿,在天子左右,如肘膝【校】八字原作小注,据孙星衍说改正。; g9 s/ k& x1 X2 G5 e% N) f+ g3 J
直按:《西都赋》李善注引《汉官仪》“婕妤以下,皆居掖庭。”《西京杂记》曰:“汉掖庭有丹景台、云光殿、九华殿、呜鸾殿、开襟阁、临池观,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4 r" B/ S+ C  I- b
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校】原作“鸳鸯”,据《西京赋》等改等殿,后又【校】原作“有”,校改增修安处、常宁、茝若、椒风、发越、蕙草等殿,为十四位。
3 X  [% ]2 z& W  y3 z直按:《汉书 车千秋传》云:“转至未央椒房。”颜师古注,完全与本文相同。《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汉宫仪》云:“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西都赋》云:“后官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欢、增成、安处、常宁、茝若、椒风、披香、发越、兰林、蕙草.鸳鸾、飞翔之列。”李善注引《汉宫阁名》云:“长安有合欢殿.披香殿、鸳驾殿.飞翔殁.余亦皆殿名。”(《后汉书 班固传 西都赋》,章怀注引《汉宫阁名》亦同。)又《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句,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长乐宫有椒房殿,与今本作未央宫有椒房殿不同。《后汉书 班固传 西都赋》章怀注亦同。)《西京赋》云:“后宫则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皆可与本文互证。7 Z) K$ h: q( H2 |: N
又按:鸳茑殿除又于《西都》《西京》两赋外,又见于《水经注 渭水》、《文选》卷二十二,徐敬业《古意酬到溉登琅玡城》诗“甬道入鸳鸾。”李善注引潘岳《关中记》云;“未央殿东有鸳鸾殿。”本文独作鸳鸯,知确为误字。《汉书 外戚 班婕妤传》云:“居增成舍。”应劭注“后宫有八区,增成第三也。”西安汉城遗址,出七有“昭阳竟成,宜佳人兮”八字镜;又出有“披香殿当”瓦,庾信《春赋》所谓“披香殿里作春衣”是也。
8 ~/ _& [: w9 F. `' p/ z% u+ \' y成帝赵皇后居昭阳殿号飞燕,以其体轻也,有女弟,俱为婕妤,贵倾后宫。昭阳舍兰房椒璧,其中庭彤朱,而庭上髹漆,切皆铜沓切门限也,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兰田壁,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 ~3 g, O2 s: d9 \8 l: U
直按:本段用《汉书 赵皇后传》文。原注号飞燕两句,用颜师古赵皇后传注。又《西京杂记》卷二云:“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八引《杂记》云:“昭阳殿椽桷皆刻作蛇龙萦绕其间,鳞甲分明,见者莫不惊栗。”(见今本《杂记》卷一。)又《汉书 外戚 赵皇后传》叙昭阳殿中,竖带往往为金釭,函兰田璧。《西都赋》亦云:“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后人对于壁带之名词,及与金杠之关系,多语焉不详,今试言其制作。壁带,谓墙壁中贯以横木,其形如带,在墙边露出之木,冒以涂金之釭,釭中再嵌以璧玉,交错杂列,形似列钱也。《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三第一百一十页,有阮元所藏金釭,阮氏在釭上刻有跋语云:“班固《西都赋》云:‘金釭衔璧,是谓列钱。’何晏《景福殿赋》云:‘落带金釭,此焉二等。’即此金釭也。《汉书 外戚传》,飞燕女弟壁带住往为黄金釭,函兰田璧。古璧径五寸,今以汉尺度釭中,适容五寸,此釭即昭仪舍中物。”此器足备参考。《西都赋》叙昭阳宫之奢丽,云:“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后人亦少确解。屋不呈材,谓屋中木料不见原形;器不露形,谓用器皆涂黄金,不见本质也。
  U4 a& u. H2 H编者按:目录有飞翔殿、当先殿、合欢殿、兰林殿、披香殿,凤凰殿、鸳鸾殿、安处殿、常宁殿、茝若殿、椒风殿、发越殿.蕙草殿,文内未叙。疑散佚。
( x1 `7 F2 e; o&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门殿,《汉书》曰:“汲黯请见高门。”注曰:“未央宫高门殿也。”又哀帝时鲍宣谏曰:“陛下擢臣岩穴,诚冀有益毫毛,岂欲臣美食大官,重高门之地。”
+ j7 `& s+ @: L直按:《汉书 汲黯传》晋灼注引《三辅黄(Page 60)图》,未央宫中有高门殿,极为明显,而今本反称为注曰,可证为后代补缀之本,而非晋灼所见之原本。鲍宣事见《汉书》本传。$ |- A: n' [: T" p$ l! M, j! v, B
非常室,《汉书》“成帝绥和二年,郑通里人王褒,绛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上前殿,至非常室中殿上室名,解帷组结佩之。召前殿署长业等曰:天帝令我居此。业等收缚考问,乃故公车大谁卒,病狂易,不自知入宫,下狱死。”大谁者,主问非常之人。谁,以谁何称,因用为官名。有大谁长令,此卒者长,所领士卒也。狂易,谓病狂而变易其常也。
' w6 ?, m) X) ]" @, ?& ]4 O直按:《长安志》引《三秦记》云:“未央宫有非常室。”王褒事见《汉书 五行志》下之上。原注“殿上室名”一句,用《汉书》如淳注。原注“大谁者主问非常之人”一段,与颜师古《汉书 五行志》注文完全相同。大谁,有大谁长令,未知颜注所本。
" v6 e6 o0 W" |6 K' I& H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令史。4 _$ `1 }6 o7 |! A
直按:《汉书 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乎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又《汉书 外戚薄姬传》云:“汉王入织室,见薄姬。”西安汉城遗址内曾出“织室令印”铜印,盖河平以后之物。
8 f( }* d7 I0 m! l凌室,在未央宫,帜冰之所也。豳诗《七月》篇曰:“纳于凌阴”。周官凌人,职掌藏冰。大祭祀饮食则供冰。《汉书》惠帝四年,“织室凌室灾”。
+ p$ q+ ^7 b* |  K0 z9 f直按:《汉书 惠帝纪》:”四手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颜师古注与本文首三句完全相同。1 _" l3 V/ D! V, v: q$ a
暴室,主掖庭织作染练之署,谓之暴室,取暴晒为名耳,有啬夫官属。* O8 k+ c1 P+ v% a: O" g, t
直按:《汉书 宣帝纪》云,“既壮,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本文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又汉内者令署亦有啬夫之吏名,不独暴室为然也。(见建昭雁足镫。)又《汉官仪》云:“暴宣在掖庭内,丞一人,主宫中妇人疾病者。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也。”
) z$ [& J/ L/ J, W4 t  w4 _弄田,在未央宫。弄田者,燕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汉书 昭帝纪》曰:“始元元年,上耕于钩盾弄田。”应劭注云:“帝时年九岁,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官宦者近署,故往试耕为戏弄。”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陈持弓年九岁,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殿钩盾禁中。$ t+ U$ _" U2 F  R5 y, p
直按:“弄田者,燕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句,与《汉书 昭帝纪》始元元年颜师古注完全相同。陈持弓事见《汉书 成帝本纪》;钩盾令署,设在未央宫殿后,亦见《汉书 王莽传下》。
$ w" z. e( s. T0 I( W& Z5 y# ?7 b内谒者署,在未央宫,属少府。《续汉书》云:“掌宫中步帐亵物。”丁孚《汉官》云:“令秩千石。”
; i8 X1 |" _1 u5 u, J! h直按:《汉节 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中书谒者,成帝时更名为中谒者令,当即本文之内谒者。又内谒者之名,见于《汉书 宣帝纪》“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续汉书》以下各句与《宣帝纪》颜师古注完全相同。丁孚《汉官》内谒者,令秩干石,亦同为颜师古注所引。
4 c- S  D5 y/ J4 o金马门,臣召署,武帝得【校】原作“时”,据《玉海》改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因以为名。东方朔、主父偃、严安、徐乐,皆待诏金马门,即此。
' q+ l) B8 ^- L' Q% y3 P直按:《史记 滑稽传》,褚先生补《东方朔传》云:“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汉书 武帝纪》应劭注亦同。又《汉书 苏武传》“待诏宦者署”,盖亦指金马门。又《汉书 公孙宏传》如淳注云:“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献之,立马干鲁班门外,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初学记》二十四引《汉南记》马援奏文,与如淳注略同。又《后汉书 董卓传》云:“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章怀注云:“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及铜马.置上西门外,名平乐馆。”
, z, [7 _2 P/ K7 w路軨厩,在未央宫中,掌宫中舆马,亦曰未央厩。《汉书》曰:“武帝时期,门郎上官桀,迁为未央厩令。”
# N( C4 _+ ?4 P5 E& [7 ]8 c% u直按:路軨厩,《汉书 百官公卿表》属太仆。但太仆之未央令,《汉节 霍尤传》及《外戚上官皇后传》均为“未央厩令”。《续汉书 百官志》亦称为“未央厩令”。《十钟山房印举》举二第六页,有“未央厩丞”印。本文独以“路軨厩”亦称为“未央厩”疑误。又《汉旧仪》,六厩有辂軨厩,当即路軨之假借字。
3 X* W0 [' D' {; t建章宫
: e9 S8 @. W6 |* \: F(原为“右未央宫”,据目录改)( ]% p# [" b5 r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骀荡宫,春时景物骀荡满宫中也。" Q, `% S! K: r  u
直按:《文选 西都赋》云:“经骀荡而出馺娑。”李善注引《关中记》曰:“建章宫有馺娑、骀荡、枍诣,承光四殿。”《后汉书 班固传》章怀注亦同;又《文选》卷三十谢朓直中书省诗云:“春物方骀荡。”李善注引《庄子》日,“惠施之材,骀荡而不得,逐物不反。”此“骀荡”二字之所本。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七十六页,有“骀荡宫铜壶,太初二年中尚方造”。同卷九十页,有“骀荡宫镫,太初四年造”。同卷一百页,有“骀荡宫高镫,黄龙元年造”。又《金石索 石索》六第四七页,有“骀汤万年”瓦当。《陕西金石志》卷五第十八页,有“骀盪万延”瓦当。瓦文作“汤”,“盪”者,皆“荡”字之假借。《文选 西京赋》作“骀荡”,与第二瓦文正合。
0 @- e6 K( H% I% {8 X6 i馺娑宫:馺娑,马行疾貌。一日之间遍宫中,言宫之大也。# L/ g9 h3 T# V6 j
直按:《西都赋》云:“经骀荡而出馺娑。”《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引《三辅黄图》作“馺娑观”。+ Y4 E; w4 Q( z) h
枍诣宫。枍诣,木名,宫中美木茂盛也。
8 d  F; s  F+ h+ U直按:《西都赋》云:“洞枍诣以与天梁。”潍县陈氏藏有“枍诣宫当”瓦文,似为伪作。
7 [% P7 F/ w9 u+ j5 m. `天梁宫,梁木至于天,言宫之高也。四宫皆在建章宫。
* f' }$ U0 E6 y* l$ A7 e直按:《西都赋》云:“洞枍诣以与天梁。”李善注:天梁亦宫名。《后汉书 班固传》章怀注亦同。《西京赋》云:“天梁之宫,寔开高闱。”又《汉金文录》卷三第十六页,有“天梁宫镫,大初四年造”。
- v: T2 a5 @, Q' @奇华殿,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师子、宫【校】“宫马”,疑“宛马”之误马,充塞其中。
9 x1 c/ `2 |9 [0 t! p" b. n7 }直按:奇华殿,《雍录》作奇宝殿,又《长安志》引《周地图记》曰云云,与本文完全相同。长安宋菊坞《苏尊杂志》卷三云:余得一古铜圈,高四寸余,圆径六寸,有文云:“奇华宫作铜定盘,通高九寸,重十斤半元鼎元年造,铸工史明。”共二十四字。又小雁塔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藏有天汉二年五环铜鑪文云:“奇华宫铜鍮卢,容一斗二升,重十斤四两,天汉二年工赵博造,护守丞贤省。”以上两器,皆奇华宫之物。
0 w8 i3 H( R  Z: c3 D  W鼓簧宫,《汉宫阙疏》云:“鼓簧宫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宫西北。”
3 w' h8 @* Y6 M1 O! T# `直按:《长安志》引《汉宫阙疏》与本文相同,惟作周匝百三十六步,又引作《汉宫阙名》。
/ O+ _' ]. v! x神明台,《汉书》曰:“建章有神明台。”《庙记》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长安记》:“仙人掌大七围,以铜为之。魏文帝徙铜盘折,声闻数十里。”
+ M) C3 u; r( e  ^直按:《西都赋》云:“神明郁其特起。”《西京赋》云:“神明崛其特起。”又《西都赋》云:“抗仙掌以承露,握双立之金茎”。《西京赋》云:“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李善注引《三辅故事》曰:“武帝作铜露盘,承天露和玉屑饮之,欲以求仙。”《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承露盘二十七丈,大七围。”《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并同。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作“神明堂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上有承露盘。”
; n2 _$ c1 o/ ^6 W; ^北宫
6 |4 G+ \' u2 S" ^  r(原为“右建章宫”,据目录改)
' }1 O9 x4 V- i+ I( b寿宫,北宫有神仙宫、寿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神君来,则肃然风生,帷帐皆动。  q7 V) @% _6 n: M6 Z, l3 E
直按:《汉书 郊祀志》云:“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共具以礼神君。’臣瓒注:“寿宫。奉神之宫也。”《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汉宫阙名》,有寿宫之名。(《御览》本段所引《汉宫阙名》皆习见之名,又多误字,各条下不再分引。)
& ~8 P6 t8 `% I  \9 V1 H. Y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长乐宫后,南与长乐宫相联属。《汉书 元后传》曰:“成都侯商尝疾,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盖即此。王莽始【校】“始”字今补建国元年,改明光宫为安定【校】原脱“定”字,据毕本补馆,安定太后居之。- B* d" U% l- i" K# o; X+ G
直按:《汉书 武帝纪》云:“太初四年秋,起明光宫。”《元后传》云:“从上借明光宫。”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在城中,近桂宫也。”为今本所无。又《西都赋》云:“北弥明光而亘长乐。”牵善注引《三辅故事》:“桂宫内有明光殿。”《西京赋》云:“属长乐与明光,径北通乎桂宫。”
  V% S& W, P: X% h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子宫甲观画堂【校】据目录补中画堂三字,太子宫有甲观画堂。《汉书》注曰: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汉书》曰:“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元后传》曰:“见于丙殿。”此其例也。画堂,谓宫殿中彩画之堂。
* a% U, r. y3 q4 }5 H. g2 }9 h直按:《汉书 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如淳注云:“甲观,观名;画堂,堂名。”《三辅黄图》云:“太子宫有甲观。”与今本同。又原注文:“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本文“画堂谓宫殿中彩画之堂”,皆与颜师古注文相同。又《汉书 霍光传》云:“止画室中不入。”如淳注:“或日雕画之室。”师古注:“雕画是也”。9 l* g) {5 }% f: P1 o
甘泉宫
' [3 m# p; Q, Z(原文为“右北宫”,据目录改)6 Y' s0 g! w9 Z' n. g; {
钩弋宫,《列仙传》曰:“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少好酒。病卧六年,右手钩拳,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见召,姿色佳丽。武帝披【校】原文作“反”,据《长安志》改其手,得玉钩而手展。有宠,生昭帝,妊娠十四月。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所生门曰尧母门,所居宫曰钩弋宫。自夫人加婕妤,后得罪掖庭,狱死,及殡香,一月。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更葬之,发六十二万人起阳陵。其棺榇但有彩履。”王褒《云阳宫【校】据毕本补记》曰:“钩弋夫人从至甘泉而卒,尸香闻十余里,葬云阳。武帝思之,起通灵台于甘泉宫。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不至。”《汉武故事》曰:“钩弋宫在直门之南。”/ Z( o9 ]; [) r: b$ C6 q0 _
直按:未央宫总叙宫殿,亦有钩弋殿。《史记.外戚世家》褚先生补钩弋夫人事,索隐引《三辅黄图》云:“钩弋宫在城外。”《汉书 外戚 钩弋赵婕妤传》颜注引《三辅黄图》亦同。《庙记》云:“宫有千门万户,不可记其名也。”索隐与如淳、晋灼《汉书》注所引《三辅黄图》,多不见于今本。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列仙传》作“钩弋夫人齐人”,与本文不同。本文所引王褒《云阳宫记》,与《长安志》引《汉武帝内传》略同。& n' w3 N1 w) r$ W( Y* e0 R0 ?' F7 y
又《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引《三洞珠囊》云:“王褒,字子登,前汉王陵七世孙,号青虚真人。”应为东汉时人,非王子渊也。, x5 X" l- `/ X
又按:本文引《汉武故事》曰:“钩弋宫在直门之南。”与《汉书 外戚钩弋赵婕妤传》颜注所引相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汉武帝内传》,叙“钩弋夫人谓帝曰: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男年七岁,妾当死矣。今年必不得归,愿陛下自爱,言终遂卒。”曹子建《辨道论》云:“钩弋死于云阳,而谓之尸逝柩空,其为虚妄甚矣哉。”《博物志》卷五《辨方士》云:“钩弋夫人被杀于云阳,而言尸解柩空。”, n& D& Y) d( A1 g' u
昭台宫,在上林苑中。孝宣霍皇后立五年,废处昭台宫。后十二岁,徙云林馆,乃自杀。
1 Q  p. k' e& x- r# h* Y2 M; b; h直按:本文节引《汉书 外戚 孝宣霍皇后传》文。《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三第五十五页,有“昭台宫铜偏壶,元康三年造”。又西安高窑村上林苑遗址,出铜鉴等二十二件.有上林昭台厨铜鋗。2 B' }* }' _6 H% U
长定宫,林光宫中有长定宫。《三辅决录》曰:“后从帝行幸于甘泉宫,居长定宫。孝成许皇后废处昭台宫,岁余徙长定宫。”/ c9 f2 r# {& V# l* [
直按:事见《汉书 外戚 孝成许皇后传》。' @$ {' h. g$ w3 \1 f
长门宫、离宫,在长安城。孝武陈皇后得幸,颇妒,居长门宫。
' H7 ^, f. D0 a; T9 n6 h: G9 y直按:事见《汉书 外戚 孝武陈皇后传》。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二,长门宫遗址,在故长安城东。, ^; s3 j% D# _4 V) Q8 S3 f, n
永信宫,孝哀帝尊恭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称永信宫。
) j7 K6 P9 s5 g中安宫,孝哀帝尊恭皇【校】原本皇下有“太”字,据《长安志》删后曰帝太后,称中安宫。
6 E* Y( V  ^$ S1 R4 o3 B直按:事见《汉书》哀帝建平二年纪。
. m/ f" {5 h4 C6 a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w) E5 H% Z6 y! r0 T3 S; A" z
储元宫,在长安城西。《汉书 外戚传》曰:“信都太后与信都王,俱居储元宫。”3 X: E8 K5 ^" b% Z) i) g0 X' ?2 Y
直按:事见《汉书 外戚 冯昭仪传》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在上林苑中,与今本不同。
, t' I" G$ P* i. k犬台宫,在上林苑中,长安城西二十八里。《汉书》:(Page 70)江充召见犬台宫。
  v! A8 j' n! u6 t) w直按:《汉书 江充传》晋灼注引《黄图》曰:“上林有犬台宫,外有走狗观也。”较今本多一句。8 _$ T2 }8 h' x) H% Z. H
葡萄宫,在上林苑西。汉哀帝元寿二【校】原作“三”字,今订正年,单于来朝,以太岁厌胜所,舍之此宫也。
4 I3 d: @, c1 _) C8 ^, e9 n直按:事见《汉书 匈奴传》。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在上林苑西”。《陕西通志》卷七十二,引《雍胜略》在周至县境,又引《十道志》在上林苑西,与本文及《太平寰宇记》均同。
$ H* Y. j# M: ~" [步寿宫,秦亦有步寿宫,今按其地与秦异,则秦汉各有步寿宫耳。汉祋祤宫,宣帝神爵二年凤凰集祋祤县,凤凰集处得玉宝,乃起步寿宫。
8 ~+ ], q# {( F$ x直按:凤凰集祋祤县,事见《汉书 郊祀志》。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二云:步寿官在耀州东北一里。% z& G: y! p9 r0 r& y
粱山宫,梁山好畤界,即《禹贡》云:“壶口治梁及岐。”又占公逾梁山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下也。《史记 秦本纪》始皇三十五【校】原作‘二’字,今订正年,幸梁山宫.即此也。
$ O8 F2 A1 _# q! h/ E! g直按:梁山,索在陕西乾县,即唐乾陵所在地。又《金石索 金》三第一百六十五,有“梁山鋗,元康元年造”,盖秦宫汉葺者。# d" B+ d9 Q9 N
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即此也。% F  z1 w- r( r$ y) T. B- \
直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完全与本文相同。又程大昌《雍录》谓改槐里为兴平县,事在至德二载,知《三辅黄图》为唐肃宗以后人作。本文称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此书确为唐人所补缀之一证。又《汉书 地理志》槐里县注有黄山宫。《元后传》云:“秋历东馆,望昆明,集黄山宫。”颜师古注云:“黄山宫在槐里。”武帝微行事,见《东方朔传》。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四十页有“黄山共鼎”,又卷十一第八十二页有“黄山笫四镫”。(旧为张叔未藏,后归刘世珩。)又《金石萃编》卷二十二第四页有“黄山”瓦,杭州邹氏亦藏一品。* E; H" v0 ~0 |0 [( q7 G
回中宫,《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笄头,过回中。《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都尉,烧回中宫,候骑至雍;武帝元狩四年幸雍,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又有三良宫相近。$ d: n; K4 ]6 X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完全与本文相同。又《汉书 武帝纪》元狩四年通回中道,如淳注引《三辅黄图》回中宫在汧,为今本所无。又《饶砍十八曲 上之回》云:“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
( O4 }8 e- a9 a1 j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仙台、望仙观,俱在华阴县界,皆武帝宫观名也。《华山记》及《三辅旧事》云:“昔有《太元真人茅盈内记》: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于华山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邑人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汉武帝内传》曰:“鲁女生,长乐人,初饵胡麻,乃永绝谷,八十余年,少壮色如桃花。一日与亲知故人别,入华山。后五十年,先识肴逄女于庙前,乘白鹿,从王母,人因识之,谢其乡里而去。”又《神仙传》曰:“中山卫叔卿,常乘云车,驾白鹿,见汉武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世【校】“世”据《太平寰宇记》补,令迫其父。登华岳,见父与数人坐于石上,敕度世令还。”【校】原文脱“世”字,椐《太平寰宇记》补。又《华山记》“弘农邓绍,八月晓入华山,见童子执五彩囊,盛柏叶露食之。武帝即其地造宫殿,岁时祈祷焉。”《汉书》云:“华阴县有集灵宫。又有望仙观,在华阴县。”1 }( E/ G( c# c$ W0 S5 q
直按:《汉书 地理志》注“华闲育集灵宫”,与今本合。《水经注 渭水》云:“敷水又北迳集灵宫西。”又《隶释》卷二,《西岳华山庙碑》云:“幸武皇帝修封禅之礼,思登遐之道,巡省互岳.禋祀丰备,故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日望仙门。”《古文苑》卷九,张昶《西岳华山堂阙铭》云:“而世宗又经集灵之宫于其下,想乔松之畴。”又《艺文类聚》卷七十八,桓谭《仙赋》云:“见部先置华阴集灵宫.宫在华山下,武帝所造,欲怀集仙者王乔,赤松子,故名殿为存仙,端门南向,署曰望仙门。”望仙门之名,两见于碑擦,与本文望仙台、望仙观之名称不同。《初学记》卷二十四,引《西岳记》,与西岳华山碑略同。又一九一一年华阴县华阴庙王到村,出土有“与华无极”及“与华相宜”两种瓦当,疑为集灵宫之物。
+ u' o) Y; l6 v& O9 g又按:《史记 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内记》与本文完全相同。《索隐》据《道书》:茅蒙,字初成也。”又《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引《茅君传》云:“盈,字叔申,咸阳人。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又《太平御览》卷三十九引《汉武帝内传》记鲁女生事,与本文略同,今本《汉武帝内传》则无此文。又《后汉书 方术 华陀传》云:“泠寿光、唐虞、鲁女生三人者,皆与华陀同时。……鲁女生数说显宗时事甚明了,议者疑其时人也。董卓乱后,莫知所在。”章怀注引《汉武内传》云:“鲁女生,长乐人,初饵胡麻及术,绝谷八十余年,日少壮,色如桃花。日能行三百里,走及麋鹿。传世见之云,三百余年后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五岳真形与之,并告其施行:女生道成,一旦与知友故人别,云入华山。去后五十年,先相识者逢女生华山庙前,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并令谢其乡里亲故人也。”章怀注引《汉武帝内传》较本文及《太平御览》为详。鲁女生既与华陀同时,则为东汉末人,见于《汉武内传》,当为附记。《博物志》卷五,记魏王所集方士,亦有鲁女生之名。又《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二,引《三洞珠囊》“卫叔卿,中山人,服云母。子度世入山,见其父”云云,与本文略同。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引《华山记》云:“弘农郑绍,八月晓入山,见童子执五彩囊,盛柏叶露以食之。”与本文前段相同,惟本文作“邓绍”,未详孰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棠梨宫,在甘泉苑垣外云阳三十里。! F# X4 V( ~* t1 e+ A  d
直按:《汉书 司马相如传 上林赋》云“下棠梨”张揖注,与本文相同。《扬雄传 甘泉赋》云“度三峦兮揭棠梨”,又庾信《小园赋》云“有棠梨而无馆”。是宫亦名馆。( s7 K. X: \. B
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 Z- t$ \, R1 t+ ]. x. u
直按:《汉书 礼乐志》曰:武帝“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与本文同,《长安志》通天台引《汉旧仪》云:“乃(Page 75)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神光。”又《汉旧仪》云:“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仙天神;既下祭所,若火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又《金石萃编》卷二十二,布“狼干万延”瓦,“狼干”当为“琅玕”之假借字,疑为竹宫之物。& M& j  o( i7 J4 w7 y; z
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南杜县东,近下杜。; N3 b! j% }. w' t( k
直按:《汉书 司马相如传》云:“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云:“宜春本秦之离宫。”与本文同。又《司马相如传》云“息宜春”,颜师古注云:“宜春,宫名,在杜县东,即今曲江池,是其处也。”又《东方朔传》云“东游宜春”,亦指宜春宫而言。又《水经注 渭水》:东得涝水口,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东。《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引汉宫殿名曰“长安有宜春观”。又引《十道志》:“观汉武帝所造。”此在鄠县之宜春观,与宜春宫有别,杨守敬辨之是也。0 W5 w# k, s/ G& P
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至后汉安帝时,交趾郡守唐羌【校】此二字据《雍录》补极陈其弊,遂罢其贡。
% y: X) C4 j; l/ ^: ^+ M% J% q$ V直按:《南方草木状》卷上云:“留求子,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似诃梨勒而轻。”。卷中云:“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指甲花,其树高五六尺,枝条柔弱,叶如嫩榆。”又《南方草木状》巷下荔支条,自“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句起,至“极为生民之患”句止,引自《三辅黄图》,与本文完全相同。又《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一,引谢承《后汉书》曰:“汝南唐芜为临武县长,接交州。旧献荔支,羌上书谏,乃止。”本文“临武县长”误作“交趾郡守”。扶荔宫遗址,现在陕西韩城县芝
1 X  n& K+ I+ @! ]: w5 W( m川镇南门外。经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出土有“夏阳扶荔宫令辟,与天地无极”十二宇篆书方砖,及“与天无极”,“船室”、“宫”字及云纹瓦当四种。《长安志》引《关中记》,仅云扶荔宫在冯翊,今能确定在汉时左冯翊之夏阳县矣。(见一九六一年考古三期:《壬西韩城芝川镇汉扶荔宫遗址的发现》。)( e; o% y" w( y$ K' \$ F
五柞宫,汉之离宫也,在扶风周至。宫中有五柞因以为名,五柞皆连抱上枝,覆荫数亩。; \' C* z# N& z5 s
直按:《西京杂记》卷三云:”五柞冒有五柞树,皆连三抱上枝,荫覆数十亩。”与本文字句略异。《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汉书 武帝纪》后元二年二月,行幸周至五柞宫。”张晏注云:“有五柞树,因以名宫也。”与本文略同。又《水经注 渭水》:“东北迳五柞宫西,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井以树名宫。”《雍胜略》云:“五柞宫在周至县东南三十八里,汉武帝造。”- ]( K4 r( U/ W* S! m$ F5 i+ p$ @
宜曲宫,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晓音律.常于此度因以为名。  {& V6 h7 W- o& H& G0 _
直按:《汉书 司马相如传 上林赋》云:“西驰宣曲。”张揖注云:“宣曲,宫名,在昆明池西。”与本文同。《东方朔传》云:“从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颜师古注与张揖注同。又《史记 货殖传》亦云:“宣曲任氏,秦时故督道仓吏。”三事均在宣帝以前,已有宣曲之名,与本文所记“因宣帝度曲而得名”之说,恐有未然。又西安高窑村出土上林铜鉴等二十二器,有“上林宣曲宫鼎,初元三年造”。《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四十二页,有汉宣曲鼎,当亦为宣曲宫所造。* M) g! N, G+ m- d0 _% e
鼎湖宫,在湖城县界。又一说在蓝田,有亭。昔黄帝采首山铜以铸鼎,鼎成,有龙下,小臣攀龙髯而上者七十二人。汉武帝于此建宫。( y' h6 ?) i% N- k9 {. W' |% p
直按:《汉书 那祀志》云:“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晋灼注:“《黄图》宫名,在京兆。《地理志》湖本在京兆,后分属弘农也。”与今本不同。黄帝采首山铜一段,亦本于《郊祀志》。" b3 y( I/ ~' g+ L. C; j1 e2 d0 p: C
又按:鼎湖宫遗址今在蓝田县焦岱镇,原注文在蓝田极为正确。《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三第二十三页,有蓝田鼎湖宫行镫。(《蓝田县志》所记文字错误甚多。)《秦汉瓦当文字》巷一第十页,育“鼎胡延寿宫”瓦,十二页有“鼎胡延寿保”瓦。“湖”字皆省作“胡。”
, @- P( I' i) J+ f8 ^思子宫,武帝寤戾太子无辜被杀,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
7 _2 U, Y$ a9 _2 K1 M直按:事见《汉书 戾太子传》颜师古注:“其台在今湖城县之西,阌乡县之东,基址尚存。”又《元和郡县图志》卷六云:“思子宫,在阌乡县东北二十五里,汉武帝为戾太子所筑也。”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三,引《述征记》(戴延之撰)曰:“汉武帝延和二年,卫太子遇江充之乱,奔湖自缢。壶关三老、太庙令田千秋讼太子之冤,筑思子宫于湖,其城存焉。”
& z. m: o9 F9 V$ d万岁宫,武帝造。汾阴有万岁宫。宣帝元康四年幸万岁宫,神爵翔集,以元康五年为神爵纪元。6 }0 l8 a6 X( z1 c
直按:《汉书 宣带纪》:“神爵元年,幸万岁宫。”晋灼注:“《黄图》汾阴有万岁宫。”与今本相同。又《长安志》引《汉宫阙名》:“长安有万岁宫。”《小校经周金文》卷十一第九十三页,有“万岁宫镫,元延四年造”。9 z8 O) Q( S- y; V6 }1 v& B  |
首山宫,汉武帝元封元年封禅后,梦高祖坐明堂朝群臣,于是祀高祖于明堂以配天,还作首山宫以为高灵馆。9 ^6 j0 I6 P3 q+ z8 T7 L
直按:《汉书 武帝纪》:“元封六年冬,行幸回中。春,作首山宫。”文颖注云:“在河东蒲坂界。”本文作“元封元年”,应以《汉书》为是。又《长安志》引《汉武故事》曰:“上自封禅后,梦高祖坐明堂,群臣亦梦想,干是祀高祖明堂以配天,还作高灵馆。”与本文略同。又《汉书 地理志》河东郡蒲坂县,注有首山祠。《长安志》,《汉宫阙名》“长安有首山宫”。又《薛氏钟鼎款识》卷二十第一页,言“蒲坂首山宫雁足镫,永始四年二月造。”
' Q/ t9 U- N2 p) e1 k" S明光宫,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午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随补之。4 g1 O, c# e3 \- w; J' B. Q4 B! Q  Y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汉武故事》,与本文相同。惟“年满三十者”,《故事》作“满四十者”,未知孰是。又《雍录》云:“汉明光宫有三,一在北宫,与长乐相连;一在甘泉宫(Page 80)中;一为尚书奏事之地。现颇难分别。”北宫之明光宫,已见于上(在北宫寿宫之后),本文之明光宫,则属于甘泉宫者。
. y; S. f0 K9 f! ]池阳宫,在池阳南上原之阪,有长平【校】原作“年”字,今据《汉书 宣帝纪》订正坂,去长安五十里。
" b" I; O7 H" H: W/ Z' o! Y直按:《汉书 宣帝纪》:“神爵三年,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坂。”如淳注:“阪名,在池阳南上原之阪。”与本文略同。又《元和郡县图志》:池阳宫在泾阳县西北八里。《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笫九十二页,有“池阳宫镫,甘露四年造”。# T" a- L$ M0 A# ^/ t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15: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养德宫,赵王如意年幼,未能就外傅,戚姬使旧赵王内傅赵媪傅之,号其室曰养德宫。; Z. n/ E  A* T7 a4 w  c3 B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一同,但末多“后改为鱼藻宫”一句。(原有“右甘泉宫”,依目录删)  S$ ^  o9 f: f* S  n8 q
日华宫,河间献工德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自奉养甚薄,不逾宾客。+ N& I! Y) _2 L% I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四文字完全相同。《畿辅通志》卷一百六十一云:“献县南三十五里,有河间献王日华宫故址。”又同卷云:“河间县西北三十里,有君子馆故址。引《肃宁县采访册》云,县治东南十里,有武垣郡城。邑优贡生苗学植,博学好古,谒毛公词,得砖一枚,上刻‘君子’二字,古茂闲雅,汉隶体也。其后庠生刘溯,主讲毛公祠畔,又得‘君子馆’砖三。嗣是而得者.有‘君子大吉’,‘君子长生’字样。楛此,则馆与毛公祠,均应在武垣故城,当隶肃宁境。”: X0 k9 j  _. c# n/ n
又按:河间有君子馆遗址,姑见于《金史 地理志》。《苗夔墓志》亦言,尝得汉君子馆砖于河间城外。《畿辅通志》谓馆在肃宁境,其说不确。盖君子馆为日华宫内二十余馆之一,皆河问献王所筑。“君子”二字,翟云升《隶篇》中,摹有原文。余昔在友人白集武处,见有大兴刘位坦所题君子馆及日华宫两砖拓本,“君子”二字为古隶书,“日毕”二字横刊,钝为篆书,与开母庙石阙相似。
' B6 u$ q8 J; @. U2 ]: m% F曜华宫,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珍禽怪兽毕有。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 W0 [5 a4 L& u, t) s+ Z( Y8 d  a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二文字完全相同。卷四又有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其诸游士各使为赋之记载。忘忧馆亦为本文所未及。《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戴延之《述征记》云:“蠡台,梁孝王所筑,于兔园中回道似蠡,因名之。”又《水经注》:“睢阳城故东宫,即粱之旧池也,因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又曰:“睢阳城中有掠马台,台东有一台,唷之清冷台。”又《述异记》卷上云:“梁孝王筑平台,台至今存。有兼葭洲、凫藻洲,梳洗潭,中有望秦山,商人望仙之处”。“凫藻洲”疑即本文之“凫渚”。又《洞冥记》卷下云:“汴城上有列仙吹台,西有牧泽,通道二百里.汉梁孝王所造,今谓之堤赤城,东有繁台,本吹台也。”# T/ z4 E( d  I+ c1 m/ O+ ]
日华.曜华【校】“华”字,依文补宫,营构不在三辅,然皆汉之诸王所建,以附宫室篇末。(原在下段后,依文意移)
) {/ b# I  C! R& ^+ r# {9 V汉畿内千里,并京兆治之,内外宫馆一百四十五所。班固《西都赋》云:“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余区。”秦离宫三百,汉武帝往往修治之。9 f' C( l6 ~' P( W
直按:《汉书 贾山传》云:“秦起咸阳,西至雍,离宫三百。”与本文相合。《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纪,《正义》引《三辅旧事》云:“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又《文选 东京赋》云:“乃构阿房,起甘泉。”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秦始皇上林苑中.作离宫别馆一百四十六所。”上据两数虽不同,皆是记秦宫殿之数。本文所述,则是汉代宫殿之数。
  a$ |7 k- t$ U+ I( T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3: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辅黄图卷之四
/ u% _, {4 {! m, c0 l% `$ L* I* ]0 t苑囿# G: y3 `8 X9 Q1 @
周灵囿.文王囿也。《诗》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毛苌注云:“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干百里,诸侯四十里。灵者,言文王之有灵德也。灵囿,言道行苑囿也。”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住焉,与民同其利也。”文王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 g" N* R- [2 F! U- J/ z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及《长安志》叙周宫室灵囿,与本文略同。
( c2 a; }; b4 l0 Z6 `# Q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书》己“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千秋冬射猎取之。”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
  m4 [2 N/ ]9 a8 N" r0 c( _. j直按:《史记 李斯传》云:“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此上林为秦旧苑之证。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事,见《汉书 扬雄传 羽猎赋序》,惟赋序无“蓝田”二字。离宫七十所二句,《长安志》引自《汉旧仪》。《后汉书 班固传 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章怀注引《三辅黄图》曰:“上林有建章、承光等一十一宫,平乐、茧馆等二十五,凡三十六所。”与今本异。本文引《汉宫殿疏》:“方三百四十里。”《长安志》引作“方百四十里”.疑脱“三”字。《太平寰宇记》则作”六百四十里”,“六”为“三”之误字。又《长安志》引《三辅故事》及《关中记》云“上林延亘四百余里”。“帝初修上林苑”一段,见《西京杂记》卷一,文字完全相同。惟《西京杂记》于名果异树列有详目,本书未采。
& p4 |& A* O- L2 z- ~2 v0 D8 G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于北邙【校】“邙”字,据《西京杂记》补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涛,致江鸥诲鹤孕雏产嗀,延漫林池;奇树异草,糜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广汉后有罪诛,没入为官园,鸟兽草木,皆移入上林苑中。  y! X# u* z) Z; j/ @& g& x6 J/ j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三文字相同,(Page 85)仅有个别字略异。又自咸阳北面高原起,至兴平一带,农民皆称为北邙坂,而《西京杂记》正用口头语.与洛阳“北邙山”名同实异。: [2 w! e/ ?5 f3 C& {  {0 f% _
上林苑有昆明观,武帝置。又有茧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郎池观、当路观,皆在上林苑。
7 I% b9 x, ]! F& B直按:《汉书 天文忘上》:“河平元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昆明观即豫章观。《汉书 元后传》云:“春幸茧馆。”当即茧观。长安谢氏藏有“崇蛹嵯峨”瓦当,疑即茧馆之物。《汉书 武帝纪》:“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干上林平乐馆。”但元封三年纪,颜师古注则作“平乐观”,盖馆、观二名,汉代可以通称。又《金石韦 石索》六第五八页;有“平乐宫阿”瓦当.疑为平乐馆之物。《汉书 外戚孝成班婕妤传》自伤赋云:“痛阳禄与柘馆兮”。服虔注:“二馆名也,生子此馆,皆失之也。”颜师古注云:“二观并在上林中。”余昔得“上禄”瓦片,定为上林苑阳禄馆之简称。又《西都赋》云:”遂绕酆镐,历上兰”。《汉书 扬雄传》云:“翼乎徐至于上兰。”晋灼注云:“上兰观,在上林中。”《元后传》云:“校猎上兰。”颇师古注云:“上兰,观名也.在上林中。”又《后汉书 班固传 西都赋》,章怀注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汉书 王莽传下》,叙王莽起九庙,取当路观材瓦等.' a; t6 K1 A$ W3 W8 P# f6 M' e$ q
直又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上林苑中二十二观名,有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观(实数二十一观)。“博望”疑即本文之“远望”。“阳德”疑即“阴德”,“众鹿”疑印“白鹿”,“华光”疑即“元华”。- X, ]$ |$ y1 E* u
又《旧仪》曰:“上林有令有尉,禽兽簿记其名数”。又有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宫馆之事,属水衡。又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5 @; W+ o2 b, c& z: Z3 e1 t% i
直按:《初学记 居处部》引《汉旧仪》,尉下有“百五十亭苑”一句。《汉书 百官公卿表》水衡都尉属官,有上林令丞。上林有尉及虎圈有啬夫,见《张释之传》。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引《汉旧仪》,“上林苑中广长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苑中养百兽”。《汉书 成帝纪》:“建始元丰,罢上林诏狱”。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与本文同。《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辅黄图》:“长安有狱二十四所”,为今本所无。
7 a9 p6 B3 C5 |6 J! d! O2 ~' [又按:《汉旧仪》云:“上林苑中,天子遇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官观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又云:“武帝时,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千,徙至苑中养鹿。因收抚鹿矢,人日五钱,到元帝时七十亿万,以给军击西域。”《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五十五页.有“上林共府鼎,初元三年造”.共府,即供府.供给资生之具也。; M2 g2 M* ]. p# _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有总叙上林宫现一段,极有参考价值,兹加以钞录如下。原文云:“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宫、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现。以上十二宫二十二观,在上杠苑中。鼎湖宫、步高宫、步寿宫、存神宫、集灵宫、望仙观,以上五宫一观,在京兆属县。栎阳宫、甘槃(疑甘泉之误)宫、师德官、池阳宫、谷口宫、长平宫、扶荔宫、白渠观,以上七宫一现在冯翊。首阳宫、望仙宫、长杨宫、礼阳(疑棫阳之误)宫、羽阳宫.山桀(疑梁山之误)宫,藁池(疑橐泉之误)宫、用取(未详为字之误)宫、虢宫、回中宫、宜春观、射熊观,以上十宫二观在扶风。长门宫、钩弋宫、渭桥宫、仙人观、霸昌观、安台观、沦沮观,以上三宫四观,在长安城外。- Q% ~# O/ R3 Z$ o. S9 Y
甘泉苑,武帝置。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西入扶风,凡周回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宫殿台阁百余所,有仙人观、石阙观、封峦观、鳷鹊观。3 e+ ^1 N( U' n1 t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3: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及《初学记》卷二十四,引《三辅黄图》,皆云:“甘泉苑中起仙人观,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入右扶风,凡周匝五百四十里。”与今本相同。《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云:“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里,入右扶风,周匝五百四十里” ,今本作“三百八十一里”,微有不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六,引《三辅黄图》云:“宫二,观十四,在甘泉苑垣内,甘泉苑起仙人观。”为今本所无。《陕西通  z6 |% _( u# O* n4 J5 a& n
志》卷七十三,甘泉苑在淳化县北车盘岭。9 a  |3 c. K9 {. D3 L, P
又按:甘泉苑繁称为甘泉上林苑,或称为甘泉上林宫.因上林苑包括至甘泉地区,其在甘泉山部分,则称为甘泉上林苑。证之《薛氏钟鼎款识》卷二十第一页,有“甘泉上林宫行镫,五凤二年造”。又《金石索 石索》六第七十五页,有“甘泉上林”瓦。《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十五页,有“甘林”瓦,亦为甘泉上林之简称,皆其明证。《汉书 百官公卿表》叙水街都尉属官,有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余昔考为即甘泉上林及甘泉都水二长丞也。说见拙著《汉书新证》。仙人、石阙、封峦三观考证见后,鳷鹊观己见上甘泉宫。4 n/ e4 I- j7 K% ]3 E
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三秦记》云:“御宿园出栗,十五枚一胜。大梨如五胜,落地则破。其取梨,先以布囊承之,号曰含消,此园梨也。”% a3 l1 A$ [4 {7 S
直按:《汉书 元后传》云:“夏游御宿鄂,杜之间。”颜师古注云:“御宿苑在长安城南,今之御宿川是也。”汉武帝以下五句,与《汉书 扬雄传 羽猎赋》颜师古注及《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文字均完全相同。《长安志》及《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秦记》并同。《太平寰宇记》首句则作栗园,又御宿园也。又《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九,引辛氏《三秦记》云,“汉武帝园,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落地则破。其主取者.以布囊盛之,名含消梨。”与本文略同。* v- q% H1 D$ V* F
思贤苑,孝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室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帏褥甚丽。广陵王(Page 90)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能空手博之,莫不绝脰,后为兽所伤,陷脑而死。
! ^$ i- x! a0 g) P8 H9 m直按:本文见《西京杂记》卷三,与广陵王胥有勇力、本为两条.事实并不联属,当为本书之牵连误引。又《晔物志》引思贤苑,与本文亦同.惟堂室《西京杂记》皆作“堂隍”。又《汉书》广陵王胥在宣帝时赐死,与《西京杂记》所记不同,当以《汉书》为是。* I  V8 D7 h+ W0 K% K
博望苑,武帝立子据为太子,为太子开博望苑以通宾客。《汉书》曰:“武帝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太子冠,为立博望苑,使之通声客从其所好。”。又云“博望苑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1 k1 m1 ]9 ~* X4 j+ S& n5 w
直按:事见《汉书 戾太子传》。本文所引《汉书》之又云,当为《汉书》注文,今本《汉书》已佚。又《戾太子传》云:“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汉博望苑在金城坊戾园东南。”《长安志》亦云:“金城坊戾园东南,汉博望苑。”
' g/ S6 |; K* n西郊苑,汉西郊有苑囿,林麓薮泽连亘,缭以周垣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百余所。
$ F- ^4 O/ }0 t" L& `0 p, e4 i三十六苑,《汉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渭之牧马处为苑。; L; S0 U( Y* G6 r: Q/ l+ T
直按:《汉书 百官公卿表》,太仆叙属官,有“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颇师古注引《汉官仪》,与本文同。余昔考汉印中,有“北地牧师骑丞”印。北地为六郡之一,骑丞为三丞之一。
. Z7 y3 R* X1 ?% u乐游苑,在杜陵西北,宣帝神爵三年春起。; h2 \9 T" V0 G$ {# |$ W/ W
直按:事见《汉书 宣帝本纪》。《西京杂记》卷一云:“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为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 E- H+ |0 ^2 S- X5 @8 g& C: A
宜春下苑,在京城东南隅《元帝纪》注东南隅曲池是.【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 G. ^/ R0 J, l6 [" [直按:《史记 秦本纪》云:“二世皇帝葬宜春。”《汉书 元帝纪》:“初元二年,诏罢宜春下苑。”孟康注云:“宫名,在杜县东。”颜师古注云:“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池是。”与本文及原注均同。《汉书 贡禹传》云:“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术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又《善斋吉金录 玺印录》中一页,有“宜春禁丞”印,“禁”当为水衡都尉属官“禁圃令”之省文。水衡都尉各属官皆在上林苑中,据此,禁圃令丞之官署,独设在宜春苑内。& Y* {  C' n4 [$ Z* S
梨园,《云阳宫记》曰,“云阳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盖。”
" W; k  c# c" ~' F+ {, `  |) I! t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引王褒《云阳宫记》曰,“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云云,文字完全与此相同。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车箱坂,在云阳西北三十八里,萦纡曲析,单轨才通。上阪即平原宏敞,楼观相属,即趋甘泉宫道也。”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三引贾志,“梨园,即今淳化县城。”' L  U0 g. l5 |' ]- k1 L) Y* o
池沼
+ J! Z# C9 X4 R1 \$ P; P  u/ M周文王灵沼,在长安西三十里.《诗》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 I1 v4 W& Y2 a) N$ p. m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诗》曰,与本文同。灵沼遗址今在长安海子村,与鄠县小丰村北边相连接。$ Z: N% ?; C0 r/ j- @9 `+ f4 l
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校】原作“四”年字,据《汉书》改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校】“十”字,据《长安志》补里。《西南夷传》曰:“天子遣使求身毒国市竹,【校】“市”,疑“布”字之误。身毒国,即天竺也。《汉书》曰:张骞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来。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而为昆明所闭。天子欲伐之,越雟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汉书》曰: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及吏弄法者,谪之穿此池。《食货志》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水战相逐也,乃大修昆明池也。”
: z& \$ s$ A' j) \4 d. R2 ?" a8 I% V* U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3: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 L6 X; E) l! C6 Y2 \# Y2 j直按:《汉书 武帝纪》:“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发谪吏穿昆明池。”自《西南夷传》曰以下至“以习水战”止,皆用《汉书》臣瓒注文。又原注一段,略用如淳注文。$ v. u9 C- ~3 ]
《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儿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照烛涯涘”。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庙记》曰:“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
% l2 H0 f; \: z( x/ @直按:《汉书 食货志》云:“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曰:“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亦同)《玉海》引一作“三百三十二顷”,与本文数字相同。又《汉旧仪》云:“上林苑中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取鱼鳖给祠祀,用鱼鳖千枚.以余给太官。”“中有戈船各数十”一段,与《西京杂记》巷六文字相同。本文所引《庙记》,与《长安志》所引相同;《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文略同;“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与《西京杂记》卷六亦同。又《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长安斗门镇北见残碑,记昆明池界址云:“北极丰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园柳坡,西极斗门。”今石匣口村,东界孟家寨.万村的西边,西界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丰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见一九六三年《考古》四期《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斗门镇遗址在今洛水衬尽东一带。+ s/ K# k, B1 |# O* P4 I! E, I
《三辅故事》又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一说甘泉宫南有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皆以桂为殿柱,风来自香。”又曰:“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绣凤为饰,建华旗,作棹歌,棹歌,棹发酸也。又日棹歇讴,舟人歌也。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 q2 ^1 {. x8 `0 |. D
直按:刻石为鲸鱼,与《西京杂记》卷一,文字相同。又《文选 西京赋》云:“鲸鱼失流而蹉跎。”李善注引《三辅旧事》作“清渊北有鲸鱼,刻石为之长三丈”。(又《西京赋》云:“清渊洋洋”。李善注引《三辅故事》:“建章宫北作清渊海”。上注文之“清渊北”,即清渊海之北也。)鲸鱼钊石今尚存,原在长安县开瑞庄,现移陕西省博物馆。又《述异记》云:“甘泉宫南昆明池中,(Page 95)有灵波殿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洞冥记》亦同。
: u0 W2 S3 Y3 r0 t/ V《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玄沚【校】原作“址”,误。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废池,疑即此也。8 S* I, k& v# [2 R  ~+ k
直按:本文所引《关辅古语》、《西都赋》李善注.《长安乏》,均引作《汉宫阙疏》。《大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则引作《庙记》。《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又《长安志》云:“石婆神庙并在长安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张衡《西京赋》云:“昆明灵池,黑水玄址,牵牛立其左,织女居其右。”(与今本《西京赋》略有不同。)注云:“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今石人宛在,后人名石父石婆云。”现距西安坡西约二十华里斗门镇东南,有一所小庙,俗称石爷庙。庙之东三里在北常家庄附近田间另有一所小庙,俗称石婆庙。两庙中各有石像一个,皆属于汉代昆明池遗址。石爷即牵牛像,高约230公分;石婆即织女像,高约190公分。(见一九五五年《文物参考资料》第一期:《西安附近所见西汉石雕艺术》。)
" Y6 g- E0 Z6 P0 v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 ^; m% I! Z& i) ?& v" X/ ^
直按:《初学记》卷七、《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均与本段文字相同。《长安志》引曹昆《志怪》,文略同。
1 x. q' F6 J( _* _《三秦记》曰:“昆明池中有灵沼,名神池,云尧时治水,尝停船于此地。通白鹿原,原人钓鱼,纶绝而去。梦于武帝,求去其钩:三日戏于池上,见大鱼衔索,帝曰:岂不谷昨所梦耶!乃取钩放之。间三日,帝复游池,池滨得明珠一双。帝曰:岂昔鱼之报耶?”1 r( W/ U4 y: H4 d4 i
直按:《初学记》卷七引《关中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秦记》皆与本段全文相同。昆明池中有灵沼三句,《长安志》引作《关中记》。“有神池通白鹿原”句,《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后汉书 班固传 西都赋》章怀注,皆引作《三秦记》,与《初学记》卷七引作《关中记》不同。6 U0 w$ A; ]/ B; x- S
镐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庙记》曰:“长安城西有镐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二里:溉地三十二顷。”《史记》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使者从关东夜至华阴县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过知一岁事。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祖,始也,龙者,人主之象,谓始皇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3: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 o& U/ g* y( D: S. t1 _, P直按:《水经注 渭水》“又东北与镐水合”条,引《春秋后传》,使者名郑客。(《搜神记》作“郑容”)平舒道作“平舒置”,叙事较《史记》为繁,且更多荒渺之说。原注文用《史记 集解》引苏林说。镐池遗址,今在昆明池之北,乡人俗称为小昆明池。( L3 y$ c1 m, W, c3 O- T% i
沧池,在长安城中。《旧图》曰:“未央宫有沧池,言池水苍色,故曰沧池。' F0 E1 T, x: ]2 T. X# E9 U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未央宫中有沧池。”又《西京赋》云;“顾临太液,沧池莽沆。”
2 L7 ?* J1 m) M' X/ T: M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关辅记》云:“建章宫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汉书》曰:“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7 V# X% j: Y4 o( F% u' v* X瀛洲,一名魂洲。有树名影木,月中视之如列星,万岁一实,食之轻骨。上有枝叶如华盖,群仙以避风雨。有金銮之观,饰以环玉,直上于云中。有青瑶瓦,覆之以云纨之素,刻碧玉为倒龙之状,悬火精为日,刻黑玉为乌,以水精为月,膏瑶为蟾兔。于地下为机戾,以测昏明,不亏弦望。有香风冷然而至。有草名芸苗,状如菖蒲,食叶则醉,食根则醒。有鸟如凤,身钳翼丹,名曰藏珠。每鸣翔而吐珠累斛,仙人以珠饰仙裳,盖轻而耀于日月也。蓬莱山,亦名防丘,亦名云来,高二万里,广七万里。水浅。有细石如金玉,得之不加陶冶,自然光净,仙者服之。东有郁夷国,时有金雾,诸仙说北上常浮转低卬,有如山上架楼室。向明以开户牖,及雾歇灭,户皆向北。有浮云之干,叶青茎紫,子大如珠,有青鸾集其上。下有砂砾,细如粉,柔风至,叶条翻起,拂细砂如云雾,仙者来观而戏焉。风吹什叶,声如钟磬。方丈之山,一名峦维东方龙场,方千里,瑶玉为林,云色皆紫。上有通霞台,西王母常游于其上,常有鸾凤鼓舞,如琴瑟和鸣。三山统名昆丘,亦曰神山,上有不死之药,食之轻举。武帝信仙道.取少君栾大妄诞之语,多起楼观,故池中立三山,以象蓬莱、瀛洲、方丈。' h4 m# f" D) T% g# C* X" X2 @( q
直按: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与《汉书 昭帝纪》始元元年颜师古注完全相同。本文所引《关辅记》,《长安志》引作《关中记》。但《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云:“太液池北岸有石鱼长三丈,高五尺。西岸有石鳖三枚,长六尺。”本文所引《汉书》,见《汉书 郊祀志》。原注文系用《拾遗记》卷十文,但在瀛洲中删“东有渊洞”一段,蓬莱山删“其西有含明之国”一段,方丈山删“龙皮骨”一段.其余字句,皆有小异。
7 f8 D" `% ?( O& N《庙记》曰;“建章宫北池名太液,周回十顷,有采莲女鸣鹤之舟。”又按:《三辅旧事》云:“日出旸谷,浴于咸池,至虞渊即暮,此池之象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3: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按:本文所引《庙记》“建章宫北池名太液”一段,与《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所引亦同。《西京杂记》卷六云:“太液池中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本文所引《三辅旧事》“日出旸谷”一段,与《长安志》及《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所引均同。《西京杂记》卷六云:“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黏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盖,故取为名。”又《杂记》卷一云:“丈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为雕胡。葭芦之未解叶首,谓之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其司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龟;池边多平沙,沙上鹈胡、鹧鸪、鵁鶄、鸿鵕,动辄成群。”
* J* `9 G0 G* X* Y" P& m9 P昭帝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成帝常以秋日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沙棠木造舟不沉溺,以云母饰于鹢首,一名云舟。又刻大桐木为虬龙,雕饰如真,夹云舟而行。以紫桂为柁枻.及观云棹水原作“之”宇,从《拾遗记》改,玩撷菱蕖。帝每忧轻荡以惊飞燕,命佽飞之士以金锁缆云舟于波上。每轻风时至,飞燕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缨【校】原作“缕”,掘《拾遗记》改结飞燕之裾。常恐曰:“妾微贱,何复得预结缨据之游?”今太液池尚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 `( }$ R$ w: G& r8 |
直按: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事,见《汉书 昭(Page 100)帝纪》。又《西京杂记》卷一云:“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上为歌曰:黄鹊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成帝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事,全段与《拾遗记》卷六文字相同。《陕西通志》卷七十二引《关中记》,太液池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 e3 `& e/ n! q$ E* E  ^
唐中池,周回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之南。
( x( h& x0 V9 W( B直按:《西都赋》云:“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西京赋J云:“前开唐中,弥望广潒。”
+ H& B& P/ N( q+ c百子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山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沮,尝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校】“诗”字,据《西京杂记》补以和之。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斗星辰求长命乃免。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池上。
8 f% N2 n" Z) p; }- P8 B" J- x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三,文字完全相同。但删去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十月五日,歌赤凤来。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三句。又《西京杂记》卷一三:“高币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此段与戚夫人菩击筑有联系,而本文未采。
% [% ~: s/ X- [, V: u# v十池,上林苑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大壹【校】原作“台”,据《初学记》改池、郎池。牛首池在上林苑中西头。蒯池生蒯草以织席。西陂池、郎池,皆在古城南上林苑中。“陂”,“郎”,二水名,因为池。积草池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南越王赵佗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常焕然。
. `& b9 V9 C, [) n6 C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3: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直按:《汉书 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上林十池监。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上林中池上籞五所。”而此云“十池监”,未详其数,今本《黄图》则无此文。又《汉书 司马相如传 上林赋》云:“濯鹢牛首”。张揖注云:“牛首,池名,在上林苑西头。’与本文合。牛首,又式作“牟首”,《霍光传》云:“辇道牟首”。臣瓒注云:“牟首,池名,在上林苑中。”蒯池,《长安志》引《汉武故事》,与本文同。积草池与《西京杂记》卷一文字完全相同。东陂池、西陂池,《汉书 王莽传》云:“予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骨灼注云:“《黄图》波、浪,二水名也,在甘泉苑中。”今本所无。盖古代“波”、“陂”二宇通用,波水,即指东陂、西陂池水而言。郎池,《善斋吉金录 玺印录》一页,有“上林郎池”印,与本文合,知晋灼注作“浪水”为假借字。又《初学记》卷七云:“汉上林有池十五所。承露池,昆台池,池中有倒披莲、连钱荇、浮液根菱。天泉池上有连楼阁道,中有紫宫。戟子池、龙池、鱼池、牟首池、蒯池、菌鹤池、西陂池、当路池、东陂池、太乙池、牛首池(当为“牟首池”重复)、积草池,池中有珊瑚,高丈二尺,一本三柯,四百六十条,尉佗所献,号曰烽火树。糜池、含利池、百子池,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连爱。”(积草池、百子池事,皆本于《西京杂记》。)
+ V7 `" p- |2 Q! _少府佽飞外池,《汉仪》注,佽飞具缯缴以射凫给祭汜,故有池。+ |. M  e( s7 c0 S; e
直按:《汉书 元帝纪》:“初元二年,诏罢少府佽飞外池。”如淳注引《汉仪》,与本文相同。《陕西金石志》卷五第十九页,有“佽蜚官当”瓦,则为佽飞令宫署之物。(亦有“次蜚官当”者)又《汉书 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佐弋令,式子太初元年改名佽飞令,取古勇士之名以为官名。怀宁柯氏藏有“佐弋宜秋”封泥,宜秋亦疑为苑名,与宜春苑相帜,特不见于史。佐弋令官署,设在宜秋苑内.故联称为“佐弋宜秋”。- M7 b. T7 {# a8 I! L# D
秦酒池,在长安故城中,《庙记》曰:“长乐宫中有鱼池、酒池,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汉武帝行舟于池中,酒池北起台,天子于上观牛饮者三千人。”又曰:“武帝作,以夸羌胡,饮以铁杯,重不能举,皆抵牛饮。”《西征赋》云:”酒池监于商辛,追覆车而不寤”。
+ ?# [8 Z. O# I% o1 q" C! ~* `直按:《长安志》引《庙记》与本文同。又“武帝作以夸羌胡”一段。《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均与本文同。又《水经注 渭水》叙长乐宫殿之东北有池,池北有层台,俗谓是池为酒池,非也。杨守敬《水经注疏》云:“长乐宫自有酒池,池北自有台,此盖别一池,而俗误以为酒池,故郦氏驳之。”" ]( F$ _6 A: k
影娥池,武帝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鹄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
5 G- S& ~4 M8 y: M直按:《洞冥记》卷三云:“帝于望鹄台西起俯月台,穿池广千尺,登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仙人(应为宫人之误字)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又云:“影娥池中,有游月船、触月船、鸿毛船、远见船,载数百人”云云。又云:“影娥池北作鸣禽之苑。”《初学记》卷二十五,亦引《洞冥记》:“影娥池中有鸿毛舟。”
+ j8 {7 F" X8 W+ Q4 t1 p$ E2 S琳池,昭帝始元【校】原作“元始”,今校改元年,穿琳【校】《拾遗记》作“淋池”,误池,广千步,池南起桂台以望远,东引太液之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荫根茎:若葵之卫足,名曰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虽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治病,宫人贵之,每游燕出入,必皆含嚼,或剪以为衣。或折以障日,以为戏弄。帝时命水嬉,游燕永日。士人进一豆槽,帝曰:桂楫松舟,其犹重朴,况乎此槽可得而乘耶。乃命以文梓为船,木兰为柂,刻飞燕翔鹢,饰于船首,随风轻漾,毕景忘归,起商台于池上。7 g% `0 ]- S) b/ {
直按:本段自开首起.至“以为戏弄”句上,与《拾遗记》卷六,文字大体相同。但删去《淋池歌》一首,原歌云:“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凉风凄凄扬棹歌,云光开曙月低河,万岁为乐岂云多。”为本文所未采。
+ @/ n! o9 h- R, {- J! ]" S: E8 h0 Z鹤池,在长安城西,盘池在西北,并废。
# d# d& d, Y1 m. D* @% h直按:《初学记》卷七,记汉上林苑池有十五所,有菌鹤池,疑即奉文之鹤池。盘池未详。* ~: Z4 }6 X5 _7 X
冰池,在长安西。旧图云:“西有滮池,亦名圣女泉,盖冰、彪声相近,传说之讹也。”% p) c) _9 T& K' g# {9 x
直按:《水经注 渭水》,鄗水又北流西北注与滮池合,水出鄗池西,而北流入于鄗。杨守敬考《地形志》:长安有滮池水。《括地志》:池周十五步。遗址现今在长安北丰镐村西北洛水西村。
1 Q% r- E; y+ ]  }7 o  d0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3: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辅黄图卷之五) q6 w; E; B2 q& B
台榭8 ?  \' N+ x" A% o" }* h  {3 u2 k
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注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工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诗》曰:“经始灵台,庶民子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刘向《新序》云:”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得死人之骨,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王;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者,死人之主,又何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枯骨,又况于人乎。”周灵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 s/ ?- b* Q+ r% E  ]% I直按:《长安志》叙周宫室,灵台完全用本文,只删引诗四句,增《诗正义》、《水经注》、《括地志》三处。又刘向《新序》一段,见今本《杂事》第五。灵台遗址,今在长安县客省庄。
( m# M7 l3 @1 _  o9 F/ y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汉始曰清台,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郭延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一曰:长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马乃功。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  @, [8 Y) r( A* d+ Y7 [: ?
丈三尺,广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7 K4 F# f& p5 \3 ~/ J直按:《长安志》唐修真坊,有汉灵台遗址,崇五尺,周一百二十步。下引《述征记》,与本文略同。《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引《郡国志》云:“雍州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水经注 渭水》:“明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当为武帝太初四年之误文,杨守敬《水经注疏》辨之甚是。《雍录》云:“清台,武帝造太初历之所。”《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永经注》镐水北迳清灵台,是合清台、灵台二者为一名。又《雍录》云:“铜浑仪则云张衡所造。衡所造地动仪,在汉顺帝阳嘉四年。其时帝都不在长安,或者衡仪已成,亦分置长安候台耶。”《艺文类聚》卷六十八,引晋令:“车驾出入,相风前行。”《西京杂记》卷五,叙大驾祠甘泉汾阴卤簿,有相风乌车驾四中道。又《后汉书 董卓传》韦怀注,引张璠《汉记》曰:“太史灵台及永安铜兰楯,卓亦取之。”灵台疑指灵台之铜表而言,灵台遗址,今在阿房宫南去明堂三百(叾)步,镐水经其西,古城村以西。# a0 l" @2 b; D1 t. ?# t1 }9 ?
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诏群臣和济,能七言涛者乃得上。太初中台灾【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8 j2 e& W, w- k" m
直按:《汉书 武帝纪》:“元鼎二年春,起柏梁台。”颜师古注引《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之。”《文选 西京赋》李善注引作《汉武故事》,均与本文同。又《武帝纪》:“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柏梁台灾。”《食货志》云:“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长安志》引《庙记》曰:“柏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三秦记》曰:柏梁台上有铜凤,名凤阙。汉武帝集,武帝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合四时”云云。(柏梁台联句诗,气息古朴,确为真品,人名为宋人所妄加,遂滋疑义。)又《金石屑》卷三第四页,有“元鼎二年柏梁四九”砖文,为末元丰三年吕大防得于汉故城者。“四九”,系陶工制陶之号数,与近年汉城所出瓦片题字,体例正同。
% ~4 g5 O  R5 p9 Q7 W9 p' X0 o渐台,在未央宫太液池中,高十丈。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渐。又一说:渐,星名,法星以为台名。未央宫有沧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此。8 l! R1 d0 L. y6 g" r
直按:渐台,见《汉书 郊祀志》,本文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水经注 渭水》“泬水文迳渐台东”,引《汉武帝故事》曰:“建章宫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浸也,为池水所浸,一说星名也。”为本文及颜注之来源。建章宫太液池,与未央宫沧池,各有浙台,王莽之死,则在沧池中之渐台,亦见《汉书 王莽传下》。《史记 佞幸传》邓通之渐台,《正义》引《关中记》,亦为沧池之渐台。- S& c% U/ e! q" U7 t$ X7 g% i
神明台,见建章宫。5 r0 V9 G4 V; x6 z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