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9|回复: 2

传统哲学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阴阳与五行(五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8 03: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的思维认知,对自然界万物生成的阴阳两气为始源,误道为太极生阴阳,万物生成的有无现象。究有无生成所以然之理,知幽明道的太虚即气。天地混沌与天地人参的理论殊途。不管正道误道,天施地受万物生成的阴阳两气,一物两体的易道阴阳观念成立。阴阳物也,乾坤气也,刚柔质也,同一物体不同视域的应用范畴,成为人类认知自然的事实逻辑。
同样,物质质料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质料特性和功能,具体的应用价值,也融入人类群体活动中,如人类祖先茹毛饮血食生肉,应用木生火为生活常识,文明进化食熟肉。人类初期用利石伐木割肉,懂得火克金,金生水的科学常识,铸造金属制器,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此类推。改善并质变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日用常识,属于源根的自然科学范畴?
人类对自然物质应用的范畴认知,同样进入人事领域。天高地厚的阴阳范畴,进入人事尊卑的名实定位,不是有阴阳天道的易简理得?人事领域毕竟比自然界复杂多了。阴阳物也开出是天道,乾坤气化一物两体的乾易知与坤简能,联接着同属一物两体心性理则的乾刚健与坤柔顺,地道刚柔地曰示。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的易简理得,德才兼容的选贤举能;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道德操守的乾刚健与坤简能。三道三才,仁礼本体的中庸体用。船山说:“阴阳与道为体,道建阴阳以居”,分别是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仁礼中庸的体与用。
五行进入人事领域,质料殊异何以应用?五行比附五常的人道仁义礼智信,太牵强了。所以五行应用失迹于人事;自然科学发展的精细化,五行质料为新的自然元素所取代,新旧相资新其故。温旧知新,不能忘记人类应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乃自然科学应用的逻辑源根。
五常,仁义礼智的信者人道,调理并推助元亨利贞的诚者天道,诚信道的天人继善与成性。船山说,天之理有二,一是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物理事则的象之理;一是健顺五常,天以命人,人受之为性之至理,物理事则的规范道,人事成务的数之理,“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各正性命事。健顺,乾刚健与坤柔顺;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与阴阳同属传统儒学的哲学范畴和话语体系的文化范畴。
以五行比附人事五常,太牵强了;比附人体中医学方面,同样如此。正名论实,以五行概念推及的方方面面,便有各自名实相副的称谓,也许是传统科学生成的特点吧!至于五行应用到算命八字方面,环境造人所致。魏晋南北朝动乱的玄学时代,道教处世理论的应运而生,通用人间,与乱世道佛通行一样,成乱世人心时代的“普世性”了。
现在应用是西方的范畴体系和话语体系,传统原真理路与义理体系失传承,如挺儒与反儒的百年论争一样,因阴阳五行的概念理解,发生无谓争论的文化内耗,“数典忘祖”常事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05: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17-4-29 05:23 编辑

认识自然科学史,从现代自然科学角度,阴阳五行理论肯定不再是科学范畴。从洪荒时代、唐虞时代、三代时代开出,进入人类群体活动中得以应用的新技术,产生新工具,改善和质变人们的日用常识,展现着物质文明走势,也是天地混沌走向天地人参的必然途径,因此总结出来抽象的阴阳五行理论,是自然科学的理论源根吧!“新故相资新其故”,生生不息的自然科学史。若不认可,不属于,也许现代自然科学是天下掉下来的了。
认识传统哲学文化史,依然是:人类社会有着不可易变而不断深刻化的义理体系,逻辑起点是范畴意涵所显然的义理逻辑。阴阳与五常(五行套用的名实称谓)是传统的哲学范畴和话语的文化范畴。终然,现在应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体系和话语的范畴体系,不等于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和话语的范畴体系便失去现代社会应用的事实逻辑。阴阳天道为客体基础,人的结构性排序的“人事尊卑,义奠于位”,上下级关系的人事结构,不就是阴阳物也,一物两体的易简理得?“立纲陈常,义辨于事”,蕴涵乾易知与坤简能的职能规范,以及乾刚健坤柔顺心性理则的始奏活力人,刚柔地道为主体运行。一物两体的乾易知与坤简能,乾刚健与坤柔顺,对立统一矛盾基础的实践理性,“理气一也,性命一也”。仁义礼智信五常,仁义礼智之人者信道,调理和推助元亨利贞之天道诚道,天人合一的诚信道。现代社会倡扬诚信道,文化源流不是来自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诚信道,其中蕴容人道五常的仁义礼智信。船山所说天理意涵二中之一,健顺五常,天以命人,人受为性之至理,不就是易简理得的阴阳天道,职能规范的乾易知与坤简能,心性理则的乾刚健与坤柔顺所联结的刚柔地道,仁礼本体的主客体。阴阳五常的理论理性,传统的哲学范畴和话语的文化范畴,所透现的义理逻辑,难道不是现实社会实践应用的抽象概括?不可易变的义理体系,古今文化转换的义理逻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30 04: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是常青的,只有印迹社会生活的理论,才是常青。惟有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生生不息得以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
历史发生的自然科学,应用在历史的社会生活中,生生不息的一去不复返,容有迹。
历史发生的人文文化哲学,现实生活有其逻辑影子,有应用鉴证的文化意义。以古文化的义理逻辑质正现代文化的义理逻辑;以现代文化的义理逻辑较正古文化的义理逻辑,古今通义的义理逻辑。现代社会的换位思考逻辑,思想源根不是孔子忠恕?彭林的半人概念,不是古文化的“质多文少则为野”?孔子的“质胜文则史”?荀子“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乎欲”;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面对现代社会人欲横流,贪腐严峻局面的现代人,没有同感?深化改革的创新思维,对船山道体论程序:“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不作深思熟虑?
自然科学史是容有迹,人文文化哲学史是不可易变深刻化不断,有着曲折反复哲学圆圈的古今通义。
其实,关于阴阳五行是否科学的争论,与挺儒与反儒的百年论战一样,都是古今之辩。若不能很好解决此问题,古今文化转换,时空性质的文化接轨也就遥遥无期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