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8|回复: 2

[岁时节日民俗] 桃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9 16: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桃符
来源:万事由来

  桃符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tfh401.jpg
tfh400.jpg
  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过年时在大门的左右悬挂两块桃木板,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据汉代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说:上古之时,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垒,居住度朔山下,他们把祸害人间的恶鬼都用苇索捆缚起来,让老虎吃掉。这个传说当时广泛流传于民间。蔡邕《独断》也说,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枝叶茂盛,盘根错节,树冠蟠曲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有鬼门,是世间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户,神荼,郁垒居其门,见到害人之鬼,就用苇索捆缚,令虎吃掉。因此汉代人每到除夕,便削桃木神荼、郁垒二人形象立于门上“以御凶”。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张衡在《东京赋》中就写道:“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正是这一风俗的真实写照。由于刻木为人形太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木”或“桃符”。桃符各代发展没有一定的形制。《岁时广记》引《皇朝岁时杂记》记载:桃符之形制,以长二三尺、宽四五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画以狻猊白泽之类,下书左神荼、右郁垒,或写春词。所以才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名诗警句。“新桃”和“旧符”,都是指辟鬼祛邪的“桃符”。
  桃本来是作为一种植物而被认为有避邪作用的。《玉烛宝典》引《典术》说桃是“五行之精”,可以厌伏邪气制百鬼,所以作“桃板”著于户(《太平御览》所引《典术》“五行之精”作“五木之精”,“桃板”作“桃人梗”)。从桃枝、桃杖到桃人梗,桃有一个人格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神格化的过程。
  桃板、桃符的出现正是两种过程合一特别是转变的集中体现之物。虽然资料中无南朝或更早之桃板上有字、画的记载,但是桃板,这种加工平整的东西,桃的避邪作用只是作为属性存在,它一定另有目的,根据后来文献中所记桃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并写二者名字的事实,可以推断,桃板一出现可能就有图或字,或二者兼而有之。所写所画也应当是神荼和郁垒。最初桃枝、桃梗和执鬼神神荼、郁垒是两回事。一旦在桃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写上名字,就使二者合一。桃符既是原来的桃梗,又可以代表画有图形的桃板,二者有区别,也混同,在混同的情况下.桃符也就成了神荼、郁垒的代名词。
  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并标名字的作法,兴盛于宋代。北宋高承《事物纪原.桃版》讲了度朔山的传说后写到:“故今世画神像于板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门户间也。”反映北宋风俗的《岁时杂记》也说在“桃符”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由此可知,桃板可以称作桃符。图画神荼、郁垒作为避邪的桃符,一直流行到明清时代。明嘉靖《汀州府志》说:“桃符,新画桃符置户两旁,貌荼、垒于上,以厌邪魅。”明清地方志多有各地除夕挂桃符的记载。
  五代时后蜀每到除岁,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一般都是上题“元、亨、利、贞”四个字。正是春联的原始形式。
  宋代以后用纸写的春联逐步取代了在桃符上的题写,形成了充分发挥中国汉语语言文字的优势特点,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的春联文学形式,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最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cl69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30 08: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的幽冥世界守护神是“神荼”、“郁垒”,佛的地狱游神是“牛头”“马面”,两者的异同在哪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30 11: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有趣,没想到过,去查查资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