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6|回复: 0

[原创] 湖北潜江人的祖先觅踪(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5 14: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潜江人的祖先觅踪(之三)

   
      “三苗”的祖先在考古上有多种文化的融合,其中,潜江人的祖先,和潜江人祖先的祖先之来源,以石河文化为代表,有本土的土著居民文化,加上早期的安徽蚌埠的双墩文化,再加上晚期的北方姜寨人和南方的良渚贵族文化。这可能就是与潜江人祖先、祖先之祖先有关的踪迹性文化面貌。
     说湖北潜江是石河文化的中心,我的证据除了根据上海复旦大学谭骐骧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之“郧乡”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发现——潜江方言语言色彩具有中心性和向心力。我认为语言声调的遗传性,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证据。说当时的潜江地域是三苗的中心,方言语言与声调可以为此论的证明之一。
    荆州地区的语言声调以潜江的语言色彩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离潜江越远,语言变化越大。潜江人的语言声调色彩特点是——接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定的“普通话”,其中的差异只有少数的“阳平”归于“普通话”的“阴平”、“上声”和“去声”,而绝大部分则与普通话完全一致。众所周知,“普通话”是以北方语音为基础形成的,这说明,潜江人祖先的方言可能与北方人迁入后融合定型有关。也就是说,潜江方言声调的形成期,也就是湖北潜江人祖先的定型期。

     方言声调色彩区,是指地方语言声调因其声调调性相同或相近而构成的区域。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地方风土及其民歌》一节的初稿中,有专家将荆州地区的方言声调大致划分为四个色彩区。其中对原古竟陵邑一带的方言声调,作出了与其它三个色彩区不同的结论,说明了它在荆州地区的方言声调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该文载:“潜江、天门、仙桃(原沔阳)色彩区,该区包括江陵东部、洪湖西部、监利北部和京山南部,这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使用的范围广,受外界的影响少,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全荆州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另一证据是,当今流行于潜江、天门、沔阳的花鼓戏,现在已经更名为“荆州花鼓戏”,证明这一带的花鼓戏,就是荆州的代表性戏曲,而戏曲的代表性,也变相地说明这一带方言在荆州具有代表性。可惜,此有先见之明的认识,到审稿时没敢采用。当然,这说明:审稿严谨,同时也说明,当时虽然发现了这一明显的人文现象,但因为还拿不出强有力的史料来支持此论,所以只好将这一发现搁置不用。我想,如果当时在《中国民歌集成·湖北卷》用了此论,一定会庆幸:湖北的主编有远见卓识!
     而对荆州地区有一定的影响的潜江、天门、仙桃(原沔阳)色彩区”中,潜江的语言声调色彩又是“中心的中心”,例如说“天”的语言声调,在潜江方言语音色彩的基础上,天门、仙桃(原沔阳)的方言声调色彩已经发生了转弯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直接体现是:离潜江越远,变化越大。所以说,潜江方言声调色彩具有核心性、向心力的地位和辐射性的功能作用。
    我认为,潜江方言声调色彩的形成期、定型期,就是潜江人祖先的形成期、定型期。在形成、定型后,则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潜江人的祖先之形成和定型期,大概在三苗的后期,即石河文化的后期。
     此论以湖北省的监利县为例:湖北省监利县,根据《中国历史地图册》标记,是汉代在当时的潜江地域之涌水自然堤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复旦大学的谭骐骥教授和他的学生张修桂教授,在编撰《中国历史地图册》后,又专门写相关的论文对与潜江地域有关的地貌进行说明,其中就提到监利县在汉代的设置,并指明是在当时潜江的涌水自然堤上建立,以证明这一带当时的地理沧桑变化。潜江的《龙湾遗址》和张金的《黄罗岗遗址》,就是根据《中国历史地图册》找到的,这说明了《中国历史地图册》编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据说,《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在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将此书作为国礼送了一套给尼克松。)这也说明,当时的监利人是潜江人。后来,随着云梦泽的缩小,湖南人在监利的南部嵌镶进来,形成当今的监南为湖南语音,监北为潜江语音。而且,监利南部的湖南语音,还截断的长江语系,令整段的长江语系出现了唯一的“截断点”——即长江语系到监利出现湖南语系,过了监利后,湖南语系消失,又回到长江语系。这种从小局到大局,构成的语言声调人文特色变化,应该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从汉代到现在,已经过了两千多年,监利北部的潜江语言声调没有变化,与当今的潜江人语言声调相同。潜江境内也有迁入或迁出,历史上就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分析现有的移民资料,发现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至少可以上溯到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后期,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潜江境内的三江一带,清代有“滥泥湖”之称,是“江西填湖广”的江西人落脚点,我小时候听父母讲,凡是脚上的小姆指指甲出现重叠的人,都是从江西迁过来的记号。江西人迁到潜江后,便很快被潜江的方言语音同化。我小时候就曾听到过“江西驴子学马叫,憋腔又憋调”的说法,虽然是嘲笑江西人迁到潜江后,学说潜江话的入乡随俗过程,但却证明了迁入潜江的江西人,并没有将这一带的语言变更为江西语言区域。
     从汉代的监利县在当时潜江境内的涌水自然堤上建立,到至今监利县北部的潜江人语音仍然存在;又从“江西填湖广”的三江一带之江西人迁入,却被潜江方言同化,没有江西人的语言声调痕迹。证明潜江的语言声调,在历史的变迁中没有受到移民的外部的影响,而导致地方语言声调发生变化。但江西人迁到潜江的三江、竹根滩、杨林(令)州一带后,是否留有江西方言的某种痕迹?我听到过在三江到扬令州地域的一种语言,虽然说的是潜江话,我认为有从江西过来的味道。如有时在某句话的后面接一个像语气词的“郞格”,例如,别人客气地劝吃饭菜,此人饱了,便回答说:“吃不得呀郞格!”其中的“格”有一点拖长并向上扬。这种“郞格”在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中亦有相似之处。如歌词“一送里格红军,介支格下了山”中的“里格”、“介支格(个)”,就是江西某地域的方言习惯语气词。潜江话中的“郞格”,也只在三江到沙街、杨林州一带可以耳闻,尤其以沙街和杨林州为甚,而潜江的其它区域则听不到“郞格”之语言,我认为,“郞格”这个方言可能与江西移民后,留下的遗声有关。

     由潜江方言语音在监利北部,从汉代到现在的二千多年未发生改变而上溯,直到石河文化晚期的潜江人祖先定型时代,我个人认为,也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否则,《南风》、“鸡鸣歌”与“楚歌”和民歌的“徵调式”就会因语言的变化而导致音乐旋律、调式的变化,南方在五音中定为“徵”就会出现误差,或史载的“南方徵也”不能成立。
    但有人会问,三苗与尧舜禹经历了三个王朝的战乱,难道没有影响吗?三苗经历了什么样的战乱呢?

     三苗在尧时早已立国。尧时,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与尧同为羌人,反对把权力让给东夷族的舜,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尧发兵征讨,战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曰:尧战于丹水之浦。)尧曾封子丹朱于丹水,有丹山,此山出丹朱也。是丹朱为封地,以封地而名丹朱。这一带后来的姬姓国有隋、唐、曾、巴以及熊姓的罗国(后迁岳阳)
   《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孔传记载说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惟为五虐之刑,自谓得法。孔颖达疏引郑玄云:苗民即九黎之后。又引韦昭云三苗,炎帝之后,诸侯共工也,三苗之主实国君也。宋郑樵《通志》卷二《五帝纪》亦引韦昭云:三苗,炎帝之后,诸侯也。尧舜之时,诛讨有罪,废絶其世,不灭其国,立其近亲绍其先祀,所以有苗国歴代常存,屡不从化”在这些记载中提到的蚩尤“炎帝”,实为人一,本人在《湖北潜江人的祖先觅踪》(之二)中已经详述,在此从略。
     韦昭注《国语》卷十八《楚语下》又说三苗,九黎之后也。髙辛氏衰,三苗为乱,行其凶徳如九黎之为也。尧兴而诛之。
    《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
     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所谓尧禅让,亦有持反论者,如有史书认为实际是舜软禁了尧,《汲冢竹书》说: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竹书纪年》亦载说: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骆史·发挥》引《纪年》:尧末德衰,为舜所囚。舜夺取尧的职位后。三苗与华夏集团的冲突进入了与舜冲突的阶段。
    据史书记载,舜为了使三苗臣服,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采取了文教感化和武力征服相结合的政策,一面进一步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即分北三苗《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史记·五帝本纪》同。王肃云:三苗之民有赦宥者,复不从化,不令相从,分北流之。郑玄曰:流四凶者卿为伯子,大夫为男,降其位耳。犹为国君,故为三苗为西裔诸侯。犹为恶,乃复分北流之,谓分北之西裔三苗也。分北三苗的字,可作甄别解,又作背,留善恶去。意思是舜命官员对三苗进行考绩,针对其君臣表现实行所谓五流三居的分散瓦解政策。五流者:愚昧、糊涂、凶顽、复不从化。
    《帝王世纪》记载:有苗氏负固不服,舜乃修文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 《说苑·君道》有苗氏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尤未竭也。乃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
    《苟子·赋篇》:干戈不用三苗服。      《说宛·君道》: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日:谕教犹未竭也。乃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参见侯哲安:《三苗考》,载《贵州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从这些记载来看,三苗与尧舜的战争应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相关的记载可见,虞舜并不是完全靠武力征服三苗。他采取过怀柔政策。虞舜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降服三苗其中的“干”指盾牌,是防御性武器,代表北方;毛“羽”者为“阳”,体现为“德”,代表南方。“舞干羽于两阶”,“两阶”分别为北方“舞”的“盾”,南方“舞”的“羽”,舜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北方的“盾”只是防御,并没有进攻冒犯的意思,你三苗“舞”的“羽”,说明是讲文德的地域,我舜是尊重你们的信仰与理念的,且双方都不是崇武好斗的,都是认同以理服人的,有什么不能商量?不能坐下来好好谈判解决的呢?!由于“舜乃修文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终于让三苗心悦诚服,而息争端。可见舜有仁德之心,遵从上天的仁慈,故历来受到人们的赞颂。这舜到晚年南巡打下了他可以南的德行基础。舜在南期间,还“作五弦琴,歌南风”,说明三苗在舜的晚年时代,还算属于和平共处的阶段。
    给三苗以摧毁性打击的是大禹
    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发动讨伐三苗的战争,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禹征讨的主要理由是:《竹书纪年》有苗负固不服。《尚书·益稷》:苗顽弗即工。”(:工与贡古通,即三苗之民反抗剥削,不给舜禹进贡。
        禹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墨子·兼爱篇》载有禹出师伐三苗的誓言,其誓词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贡,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这里大禹列举了三苗的罪状,括起来大约是不恭(不尊王),不贡(不进贡),败德(不用君子用小人)。作为对三苗征伐的理由这些罪状内容空洞,不过是借口而已。关键是大禹选择了三苗遭遇天灾的时机,并用“乘你病,要你命”的动机,落井下石地加入了讨伐“人祸”,让三苗陷入了“天灾人祸”的绝境。  
   三苗的战争进行得相当激烈残酷,可谓是消灭种族的战争,其结果是三苗国被灭,南方的社会生产力遭到重大摧残。 当时,可能时逢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三苗地区当时的形势,真可谓是面临着“天崩地裂”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大禹武力讨伐的“腥风血雨”。
    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墨子·非攻下》描述说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有冰,地圻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镱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这段话前面说的是天变(天崩地坼的大地震),后面是说有箭射中了苗师首领,苗师大败,从此三苗一蹶不振。
    相关的记载,也频见于诸多的史籍。如《随巢子》昔三苗之乱,龙生于庙,犬哭于市。《论衡》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 西汉竹简六韬道:有苗日蚀月断三日不解”,“有苗三日不见日”。总之是天灾降临大兵临境,战前已充满了可怖的气氛,自然怪异,灾变频繁,百姓惊恐三苗大乱。这种灾害很可能是真的发生了。夜里出太阳,当然不会是太阳,而是发生了外来天体撞击地球的大爆炸。爆炸之时,亮光照如白昼。而后灰尘遮天蔽日,三天不见日是可能发生的
     据有关考古学者说,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5000年前有过辉煌的印度河文明,那种文明高度程度使今人大吃一惊后来这个文明突然毁灭了考古发掘证实当地曾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时间正与三苗大乱同时。如此说可信,可推断,天灾的中心在印度,三苗受到严重影响地区,天灾很不利于三苗对禹的战争,因此三苗在双重的天灾人祸交加中,以惨败告终。大禹之后,再不见与三苗存在有关的记载。三苗国在大禹后,从历史上消失,且到周代,《南风》在十五国风中却不是国名,而是方位,证明大禹对三苗的攻击是毁灭性的,对南方的经济打击是彻底的,手段也是很残忍,灭绝人性的,让南方乃至经历了夏、商、周三代,都没有恢复元气,直到有楚国时,才出现在“战国七雄”之中。
    三苗的衰亡是在大禹的时代,据古本《竹书纪年·五帝纪》记载: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这些违反自然的征兆体现为天下血雨,地裂泉涌,甚至于夜晚出太阳,而白天太阳却不出现的极端反常现象。这可真是犹如《窦娥冤》中的咒语,可见上天也不忍看到三苗的灭亡。
     战争结束以后,三苗作为国家的刍型已不复存在了,但作为民族的刍型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今本竹书纪年》云: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墨子·非攻下》后乃遂几。其中的是衰亡的意思。由此可见江汉地区的三苗被禹打败以后,只有一部分留在江汉地区,逐渐演变为后来的蛮人称谓。而大部分向西逃避的,仍保持三苗作为民族刍型的一些特征
     根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夏商周三代纪年,夏代纪年的开端为公元前2070年,那么此就可以推断确定,虞舜南巡及死亡时间当在此前三年即公元前2073年,三苗战败的时间当在公元前2073年之前,虞舜与三苗的战争则当发生在虞舜执政的50年间即公元前21222073年。
     三苗与大禹的战争应该发生在公元前2073年——公元前2070年之间,这段时间可能是舜的死亡后,三苗又反对大禹执政,导致衰亡的时间,同时也是潜江人的祖先遭受厄运和毁灭性打击的时段。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