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9|回复: 0

《竹炉煮茶图》石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9 15: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好蛋 于 2017-8-5 10:34 编辑 4 b! ~4 e6 f- R
- t0 b( C* D& u/ j
《竹炉煮茶图》石刻
  u2 J! |. F0 K来源:无锡频道
, R" I, v0 Y$ g8 @2 J* e6 _* ?! W( Y1 G4 ~, T
  从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之北拾级而上,可达一处幽雅闲静的院子,过去是听松庵(已毁)所在地,院内有碑刻若干,一方写有“竹炉山房”的匾额告知来者,此处就是曾聚集文人雅士饮茶作画赋诗的风雅之地——竹炉山房。这里原是惠山寺的弥陀殿,前有平台、廊檐、头门,两旁盘陀石敞厅三间,进深四架硬山式卷棚轩廊。踏入雨秋堂,镶嵌在正中墙壁上的石刻映入眼帘,其中一幅《竹炉煮茶图》为乾隆御笔,堂内侧壁上还有明清诗篇题记38块。今存刻石虽静默无声,却昭示着曾在这里发生的故事,给今人无尽回味。
; P# M! k, Z! T/ p2 C: v' l zl838.jpg ( b6 ^5 t& q# K7 ~; R8 d' K
tsa0timg.jpg ! v( B; m6 v, L% ?, X
eqd29.jpg
; E" b6 [$ q. K2 Z5 g0 d  竹炉会友:烧松煮雪,吟诗作画& t6 F2 B7 I. T8 k" q
  清邑志载有乾隆御题惠山景物诗九十八首,竹炉山房诗是乾隆御书诗碑集中最多处,有五方,雨秋堂壁有乾隆刻帖条石十八方,并有“竹炉煮茶图”刻石一方。嵌于雨秋堂正中的这幅《竹炉煮茶图》刻石,是乾隆皇帝(1711-1799)的御笔,上画三间木屋,松竹石山,溪流潺潺,仔细观察,可见屋前一矮桌上放着一个竹炉。殊不知,如果时光倒转到几百年前,小小的庭院曾上演多次文人煮茶吟诗的风雅景象,这便是无锡历史上值得称颂的竹炉雅集。$ e) F/ q$ g  n* V1 Z
qltza8.jpg
8 F' x# @4 A- Y6 x  据介绍,竹炉雅集是古代无锡文人的文学集会,由明初大画家王绂(1362-1416)和性海禅师发起于惠山寺,雅集最早的成员大多是无锡当地的学者,其中包括性海禅师、王绂、韩奕、潘克成、顾协、钱仲益等。无锡人王绂为明朝著名的文人画家,其画以墨竹名天下,是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为何称竹炉雅集?这正是源于王绂和惠山寺方丈性海禅师二人所创制的竹炉。1392年春,王绂因要医治眼疾,住在幽静的惠山寺听松庵内。恰一日来了一位湖州竹匠,得知性海禅师和诸学士喜欢一起饮茶,所用之水便来自附近的惠山名泉,便提出为寺院造一竹炉。王绂和性海禅师受古式所启示,设计了一个底方顶圆的竹炉,外部以斑竹编织,内部涂坚实细泥,炉心以铁栅分离。经过竹匠的巧手制作,一只结构精巧的竹炉诞生了。; G9 M. S! J/ z3 K: A6 w5 r
zhul2.jpg 9 \5 d+ U: a. ]6 M& x# L2 E- T: x
  古代文人饮茶讲求意境,茶文化的几大要素——风景、茶叶、茶具、泉水缺一不可。惠山有美丽雅致的景色,无锡有地产名茶,茶具使用紫砂质地,水则是天下第二泉的泉水,关键要素全部具备。如若再添置一尊精美奇巧的煮茶炉,那真是享受茶文化的极致了。“讲到茶文化时,常常会忽略到煮茶器具这个要素,而竹炉这样一个户外使用的完美煮茶器具的出现,正反映了明朝洪武年间无锡茶文化的盛行。”金石声说。几位文人围炉而坐,用松枝烧煮二泉水泡茶,名流雅士作诗绘画,惬意之至。4 {/ ]& h0 @2 N9 \0 d' [- l8 P: ?; |

, e9 h9 S$ c) S: u  《竹炉图卷》:葬身火海成憾事% _5 S! L; v3 B& _
  竹炉雅集一时名噪文坛,王绂为此景象画《竹炉煮茶图》并题诗,这就是非常有名的《竹炉图》。这幅图引来雅集的文人和画家跟风写诗作画的风潮,文学集会上写的所有的诗文都被载在长卷上,汇编成珍贵的《竹炉画卷》,藏在听松庵的松涛轩。明永乐初(1403),性海去苏州虎丘住持,《竹炉煮茶图》归潘克诚。画卷的此次易主,引发其后不断有文人求访,成化丙申年(1476),《竹炉画卷》被还回听松庵中,由性海的徒孙戒宏保管。无锡籍武昌郡守秦虁对画卷钟爱有加,撰写了《竹炉原疏》,同时,戒宏也从工部员外郎陈秋林处得到那只煮茶的竹炉,于是秦虁的父亲秦旭同高惟清为竹炉题咏,并有多位文人步其韵题咏,并装潢成卷。4 `) U- R4 s* u" d0 _, r7 d
  后来竹炉损坏,经过仿制的一只到了吴中状元、书法家吴宽(1435-1504)的手中,吴宽为此题咏,包括邵宝(1460-1527)在内的若干人步其韵唱和。从此,王绂等人所作的四卷《竹炉图卷》成为珍物。明代中叶,人们将王绂的画和唱和的诗刻于弥陀殿壁间,明万历乙未年(1595),无锡人邹迪光将弥陀殿更名为“竹炉山房”。 但令人唏嘘的是,这部为文人学者所追捧的《竹炉图卷》,却在后来的百余年中屡次经历曲折,最终在火海中化为灰烬,成为一大憾事。
8 y' h* E; M3 |5 P# r& O7 ]! o; { wk2ff886.jpg 8 w: w( I% Y4 P
zb8422.jpg
+ g: X( i# p1 n& u& O2 F# V* P. L  乾隆仿制:皇家“山寨”炉今存故宫) }: p+ ]& x4 t7 H' O! p, \
  据介绍,乾隆皇帝曾多次南巡惠山,在竹炉山房品茶,观赏竹炉图轴四卷,为其题诗,赐“竹炉山房”匾额,并仿制竹茶炉带回北京,在静明园(今玉泉山)内仿建竹炉山房,加以收贮。1780年他得知图卷被焚事件后,亲自补绘了一幅《竹炉图》来替代王绂的画,并命皇六子及大臣、宫廷画师补齐四卷,乾隆皇帝还写了篇序言,并题诗多首。欢喜之余,乾隆皇帝还为竹炉山房题写“顿还旧观”。但好景不长,1860年太平军进入无锡,烧毁惠山寺,这乾隆版的《竹炉图卷》再次在战乱中散失。所幸三年后在上海发现了乾隆版的《竹炉图卷》,将其捐赠给寺院,珍贵画卷这才失而复得。世事流转,图卷真迹现存何处已经难以追索,可以确定的是乾隆仿制的竹炉还静静地安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库房中,散发着二泉的茶香……# i7 R1 A8 ~, {9 f+ v' o4 v+ l
  竹炉山房今存刻石,保存了《图卷》的部分真迹,乾隆御笔《竹炉煮茶图》和历次题诗,以及大臣的和诗,均为无锡知县吴钺、邱涟所摹刻。
' G3 r6 a2 D+ _ zls0nmln.jpg
1 {) n% @6 r: t5 m# [& K zlm2pg.jpg
5 {6 X- }  r9 y: |( I  竹炉原貌:拓片所画是否为实物?1 h" ?- q# q' e! G3 I; Y
  竹炉山房石刻让今天的人们得以了解到历史上无锡文人相聚的风雅画面,但由于王绂所创竹炉图的焚毁,明朝的竹炉除了石刻上的模糊小图外,只有文字描述,对于竹炉到底是何模样与形制,我们不得而知。幸运的是,一位来自北京的收藏者提供了一张拓片,上面所画正是竹炉的清晰图。这张拓片,是在南京发现的,上有大段关于竹炉的文字介绍,从文字上分析,拓片出自清代道光年间的。最让人惊喜的是拓片上的竹炉细节完整,可清晰看到竹炉外部斑竹的浓密、粗细、织法。
, ~9 G! s$ A1 G% p# ~# r zhul1.jpg * w3 x& S. q9 W1 \
  既然有拓片,那无锡还是否存在这块碑,目前还是个未解之谜。无锡现在能找到的公开史料中并没有这个拓片的相关记载,关于它的“身世”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找到答案,也希望广大读者补充有关竹炉的史料。
+ H) I4 [# z0 U8 A" T xhy690.jpg
0 \6 R; [, K( o hss600.jpg
: P0 ~% z$ I) E% ?6 O3 [ hss601.jpg 2 h4 K3 [+ _+ z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