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1|回复: 1

[转帖] 印尼皮影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5 15: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尼皮影戏
来源:印尼传统文化

  爪哇皮影戏是印尼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闻乐见的一种集娱乐和教育于一体的艺术表演。2003年,爪哇皮影戏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印尼很多城市都有皮影博物馆,吸引了很多来自国内外的皮影爱好者。
  表演皮影的时候,背景台上拉起一副白色幕布,上悬一盏电灯,以便观众看得更清楚。在鼓、编钟等约六七种印尼传统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表演者盘腿坐在幕布前,双手用竹竿操纵着皮影做出各种动作,嘴里吟唱着相应的台词,脚夹着一个小铜锤不时敲打着旁边的金属片,配合剧情制造出各种声音效果,眼、耳、手、脚都要配合得非常熟练。
  没什么比得上印度尼西亚哇杨皮影戏(Wayang Kulit),人们爱它,不分男女与妇孺。的确,在印尼,哇杨皮影戏就有这样的魅力。或许,多数印尼人,也都说不出钟爱皮影的缘由,只是在近千年的岁月里,爱就爱了,是就是了。哇杨皮影戏根本就是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支柱;时至今日,重大节日、宗教庆典,或者家族聚会时,印尼的大城小镇广场或是私人院落里,看到的也都是哇杨戏的桥段。
yn3690.jpg
  椰子叶上显忠奸
  “一张牛皮道尽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是的,这就是哇杨皮影戏最贴切的表现。
  在印尼,皮影戏被称作“wayang kulit”,wayang(哇杨)是“影子、灵魂”,kulit是“皮”,换而言之,wayang kulit,即皮哇杨,不过是用皮做成的影子游戏。
yn3632.jpg
  除了皮哇杨,印尼还有人哇杨(真人表演)和木哇杨(木偶)等。
mob445fa.jpg
mob345fa.jpg
  皮影戏古来有之,关于其起源据说有三种:一是来自印度,因为流传的剧目中大多是印度神话和史诗的情景,比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就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也有源于中国的说法,北宋以后经马来半岛传入爪哇岛,岛上的居民以此来驱魔散鬼,降妖护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印尼本土,11世纪时从爪哇王室逐渐传到印尼各地,在爪哇印度湿婆教时期开始盛行。
  不过,土生的印尼老人似乎更认同第三种说法。他们认为哇杨皮影戏是爪哇皇帝在10世纪时创作的祭奠神灵时的重要仪式。当时,皇帝依据寺庙的壁画将祖先们的样子画在椰子叶上供上神龛,每当宫廷有重要仪式,就对着椰子叶焚香祈祷,演奏加美兰爪哇五音传统音乐。到了马佳巴黑王朝时代,人物形象从椰子叶上改良到画在纸上,不再是宫廷的专利,民间也可欣赏到,只是伴奏的不仅仅是加美兰爪哇五音传统音乐。后来,擅长绘画的 Prabangkara王子为博美人一笑,突发奇想地为纸上的形象着色,美人大爱,从那以后,有了色彩鲜艳的表现形式。进入伊斯兰教统治时期,其表演引发争议,佛教人物的形象和音乐都违反伊斯兰教。为了让皮影戏继续,热爱皮影戏的回教徒在人物形象中去除佛教元素,并用牛皮取代纸张,把角色正面的脸改为侧面,手和脚拉长,使之异于常人。从此,现代哇杨皮影戏的雏形最终定格。
  2003年,印尼哇杨皮影戏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对于她的归属曾引发过一轮热烈的争议,究竟起源哪里,何为正解?最终,没有答案。只是,世界之大,只有在印尼,它的地位与影响才是如此的独一无二。
yn3631.jpg
  精琢细雕表善恶
  印尼的影人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仅仅日惹、苏拉卡尔塔的收藏馆中陈列着的就逾500种之多。不过,时至今日,优秀的皮影依然多是手工制成,工序繁琐,工艺繁杂,而且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空雕刻、蘸色敷彩、发汗、缀连装杆若干步骤缺一不可。
  毫无疑问,制皮、选皮是制作皮影的开始,只是颇耗时日。皮革的好坏对皮影至关重要,就如同磨刀不误砍柴工。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把一卷整张剥下的带血毛皮浸泡在清水中数日,再捞出冲洗,去血去腥之后的毛皮被绳索从四周拉平牢牢绑在木框上伸展开,等待去毛。长约40厘米的特制弯刀一遍遍不可逆转地往同一方向刮去皮上的杂质与细毛,直到皮质变得光滑剔透,再被分解成块静静地待选。
  选皮考究功力,影人的四肢关节、头、颈、腰、臂、脚对皮质软硬厚薄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因地制宜,所以学徒绝不能代而为之。选好的皮质被湿布潮软,特制的推板上涂抹着油汁,推拿般地逐次推摩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牛皮平展光滑后便可准备图稿誊到皮上过稿了。制作皮影所用画稿也被称作“样谱”,画稿通常在工匠们手绘纸上完成后师徒代代相传,只是,纸稿不易保存,至今能流传下来的已是寥寥无几。
  镂空雕刻的时候,蜡板被垫在备好的透明皮质下,图覆在皮上,用针刺出白痕。再剪成形,用刻刀进行细加工。刻刀的大小似乎没有标准,只要用得合手就行。雕刻有阴阳之分,脸部多为阳刻“空底”,画稿只留下线条,衬着影窗,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阴刻为“实底”,留下大片面积,多在处理服装和图案时采用;雕簇用刀讲究流畅,回转圆润,刀法多而繁杂,刀锋起落点叫刀口,有断口、尖头、齐口、圆口之分。桌箱、柜橱、建筑等方正规范的物象是齐口 ;尖口多用来演绎炊烟、流云、水波、风带等行云流水;弧线纹刀口多用于花卉图案,也可以用在人物五官、头发上;锯齿形刀口与直线刀口结合用在衣领、帽口等地方。镂空的面部线条有如“拉丝”,雕得细如发丝,犀利剔透。所以,行家们一眼就能根据肤色、眼睛、鼻子等形状造型辨认出皮影角色的好坏。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神仙和佛祖头部造型多为正面脸,贵族、王族的造型是侧面,丑角和反面角色多作“七分脸”半侧面脸;拥有优美的身体轮廓,像米穗一样狭长的椭圆形眼睛,看向斜下方的瞳孔谦逊眼神,尖鼻翼和灵活的双脚,纤细苗条、曲线柔顺的通常是高尚善良的好人;粗鲁强硬的反角身形高大,鼻翼宽而厚实,大而圆的眼睛里瞳孔目带凶光,龇牙咧嘴的像在谩骂和讥笑,面目狰狞,身形短粗。
  尽管,皮影在白幕上映出的影子并非能分出颜色,但每一个影人依旧精细地被画上绚丽的服装。而且,蘸色敷彩尤需谨慎,就算说它关乎性命亦不为过,因为,在影戏中,颜色具有严格的宗教意义,所以肤色、眼睛和鼻子的形状、帽子头饰的色彩定义着角色的性格与地位。白色天真烂漫,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激动。年轻的贵族或者国王的脸是白色或者金色的,年老的则是黑脸;红色皮肤表示脾气暴躁,白色皮肤代表年轻和纯真。正因如此,敷彩时需要根据皮革的特点收集相应化学颜料,成分与剂量的配比一定要心中有底。制好的纯色化入容器后,再放进几块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然后把容器放在特制的灯架上,下边点燃酒精灯火,使之与胶色一起溶成粥状,趁热迅速敷到影人上。染色有套染、晕染、勾绘之分,套染的色调色度要由浅及深,晕染要自然丰满增强立体感,最后再用勾绘来突出轮廓。上了色的皮质经过再次处理脱水发汗,只有通过高温使敷彩渗入牛皮,才能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可以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的席下;也可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用烙铁或电熨斗烫;还有的干脆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脱水发汗……最后,再需刷上桐油。不过,即使经历这般繁杂,也只完成了影人的八成工序,只是完成了影人四肢的制作。
  一个完整影人,从上到下不但要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共11个部件 ,而且各个关节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和骨眼,需要通过牛皮刻成的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的线缀结组装合成后才算大功告成。缀连装杆之后,影人便可穿云渡海、上天入地了。

  以影显形 借光显影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悲欢离合调,人间真美善恶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没有电影的蒙太奇、定格与特写,也不像戏曲里肢体的传情达意,哇杨皮影戏能依托的,只有依靠影像的动作和表演者的念唱,一个个彩色的影人在或强或弱的光、影之间被赋予着生命,演绎着神秘的传说故事。于是,“以影显形,借光显影”成了哇杨皮影戏的最大特色。传统的剧目多半是传说的鬼怪故事,或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的神话,剧情多来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表演时间长达数个小时。不过,即使在印尼,表演形式也有地区差异,比如:受到强烈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爪哇岛皮影戏会更讲究布景和服饰,而巴厘岛的皮影会更朴素和贴近自然。
  旧时的王宫里,有专职的皮影工匠和皮影戏艺人供王侯将相享乐;而乡村,亦有民间艺人出入,每逢节日或者喜事,全村人便聚在幕布前从傍晚一直看到黎明;富足的人家可以请皮影戏班登门表演,普通人家多会买些便宜的皮影在家自编自导、自娱自乐。如今,印尼的大小城镇里,很容易找到观赏哇杨戏的剧院,只是,哇杨戏的剧场通常设施很简单,宽大而昏暗。观众区与演出区对半分,剧场半中央的地方拉出一幅白色方形帷幕,俗称影窗子,一般是用一米高、两米宽或更大的木框,蒙上白布做成的布框,皮影角色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分插在幕布的右边和左边。幕前照着泛黄的灯光。屏幕内吊上油灯,所有参与演出人员都坐在帷幕后面,场地上摆放着浩浩荡荡的民间乐器。
  “德郎”是表演中的灵魂人物,也是全剧的导演。他总是盘腿面向幕布而坐,手上、身边、地上井然有序地摆放着数十个随时就粉墨登场的皮影。由始至终,他除了手中不停更换的影人角色、不停拉动的人物动作、适度地控制好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表现出虚实结合的效果,脚趾还夹着鼓槌不时敲打着旁边的金属片,口里更得在不停地唱念着和解说对白。显然他是全场最为辛苦的,根据故事情节,“德郎”一个晚上要操纵50~100个皮影,所以,有人说,“德朗”是有魔法的。也在他的掌控之下,伶仃木讷的影人才能变得生动起来;所以,在印尼,“德郎”不仅被看作杰出的艺术大师,更被认为是可以和神灵以及祖先的灵魂沟通的精通法术的人,与像僧侣一样受人尊敬。连清洗皮影的水也被视为圣水,据说可以祛病消灾。
  传统的加美兰音乐伴奏下,光束将影像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一段开场白后,伴唱开始了悠扬的歌曲,王子、恶魔、战士等角色先后登场。德郎根据角色台词和剧情发展不停地改变嗓音,演绎剧中的不同人物,大大小小的剪影跳跃于白幕上。随着叫不上来名字的浩浩荡荡的铜质古老乐器的响起,金属撞击敲打声在剧场中盘旋着,一片混战恍然开始,恶魔和王子跳跃舞动,目不暇接,剧情进入高潮。
  长长的观影过程中,丝毫没有观赏西洋剧那般拘谨,观众们甚至可以来去自由、谈情说爱。故事结局往往都是完满的:善良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圆满的故事也似乎预示着一个好的开始,一个美好的期盼也由此展开。也许,在皮影戏的世界里,希望,才是它走过坎坷时光的源动力。

  中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汉代,由于各个地域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态背景,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其艺术特点体现在地域性和群众性两方面。陕西称“影子戏”,河北叫“滦州影”,东北叫“驴皮影”,四川叫“灯影戏”,江浙叫“皮囝囝”,广东叫“纸影子”,福建叫“抽皮猴”,台湾称“皮猴戏”。马来西亚:较印度小,色彩华丽,雕工精致,造型夸张,但也反映了民族服饰风格。
  泰国:皮影戏叫作“南”。大约在12世纪通过马来半岛传入泰南地区,与爪哇影戏相似,表演是通过幕后的火光,将影像投射在挂起的白色屏幕上,使人观看影子。“南”的影人较大,没有活动关节,实际用两根棍支撑着影人进行表演。
  土耳其和北非国家:人物夸张且具讽刺批评意味。Karag?z 和 Hacivat,是土耳其皮影戏中个最著名的主角,他们用夸大的肢体语言与口技演绎着民间智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15: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尼日惹博物馆
  印尼日惹的皮影博物馆有当地的皮影展示,特别具有当地的色彩,音乐和造型好听好看,另外也算是一个当地的民俗馆。这里是日惹最好的博物馆,有各种宝石和金质的印度教雕像。该馆展出一流的爪哇艺术藏品,包括哇扬皮影戏里的皮影木偶、面具、波状刃短剑和蜡染花布。 这里还有一座庭院,里面满是印度雕像以及来自更远地方的手工制品,包括精湛的巴厘岛雕刻品。
rr230.jpg
rr231.jpg
rr23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