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8|回复: 28

[易学杂谈] 善易者不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0 09: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恒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恒:进。或:何。羞,同馐,以手抓羊义,美味。

是说如果不修身进德,何能奉脩馐,事给膳,卜问:不吉。

古代凡祭祀之禮,天神曰祀,地祇曰祭,人鬼曰享,祭祀前必卜筮,对于无德之人,鬼神不会保佑,占卜也就没用了,所以说:《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系辞下)

《论语·子路》第22章:子曰:“南人有言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礼记·缁衣》:“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

《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孔子说“不占而已矣”,是说读易,要观其德义,而不要局限于《周易》卜筮的应用,这在帛书《要》中有明确的回答:

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亓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微,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乎微,则亓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亓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

翻译过来就是:

子贡说:夫子你也信卜筮吗?

孔子说:我曾经占过上百次,其中七十次占对了。即使是周梁山来占卜,也只能根据其中多次相同的卜筮结果而作结论。【周梁山可能是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擅长占卜的人。】

孔子说:《易经》这本书,我并不认为是用请神、占卜来判断事情吉凶,并且也不是将这种做法作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做法!我只注意易经中对德、义的论述。易经提倡的是从幽微之处得出变化的规律,明白事物变化的规律且上升到人的德行修养,又要求能够长期坚持并在实际行动中实行。看清了细微的变化却不能达到规律的认识,这样只能停留在巫术的地步,能看到规律却不能提炼上升到人的德行的修养,这和记史的人差不多,从记史或者巫术发展出来的卜筮,(看起来很有点神奇)使我向往,但我不去做,喜欢并且接触了(卜筮)最后却否定了(卜筮)。后世的人会怀疑我,可能就是因为我研习《易经》?我只追求易经中德的精神,我和记史的作巫的人开始走的是同一条路,最后到达的目的地则完全不一样。君子注重道德修养不是单纯为了个人的福分,所以不去频繁的祭祀。君子行事为了弘扬仁义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吉利,所以也很少在行事前去卜筮。请神、巫术、卜筮这些做法君子都是不看重的,难道不是放在很次要的位置吗?)

这恐怕是儒家的“善易者不占”真正含义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0 10: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0 16: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卦爻辞中“道”、“德”二字都较为罕见,若认为卦爻辞的出现先于《老子》,则其中所用之“道”必非“道德”之“道”(郭店《老子》中“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可为其判据)。
再由帛书《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来看,若无“道”,则无所谓“德”。所以,卦爻辞中之“德”是否后世所篡入亦未可知。
此外,由于卦爻辞中所有“道”之含义都有些模棱两可(既可用“道路”来解释,也可用“道理”来解释),故其“道”是否为后世所篡入亦未可知。
退一万步说,《周易》卦爻辞中几乎全部是巫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仅由其中所包含的只言片语的道德说辞来以偏概全恐怕是站不住脚的。

我一贯认为,使《周易》妖身一变而扭转乾坤的是《系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6: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卦爻辞就是卜筮的记录,至于那么多大道理,有先天自然存在的因素,也有后来总结拔高的成分,至于上升到宇宙生成论,还真得感谢儒家的先贤们,愣把周易改造成为无所不包的东西,不过这也代表着人类思辨水平的质变,同时也是卜筮神秘主义的沉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0 17: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7-8-10 16:57
是啊,卦爻辞就是卜筮的记录,至于那么多大道理,有先天自然存在的因素,也有后来总结拔高的成分,至于上 ...

有无“先天自然存在的因素”这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至于“宇宙生成论”,从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不难看出,儒家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儒家一贯感兴趣的是人,是社会,抑或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些几乎都是与政治难解难分的。所以,中国历来是一个政治挂帅的国家,这从科举的内容就能大致看出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0 18: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善易者不占”,就“子曰:吾百占而七十当”来看,身经百“占”的孔子究竟算是善易者还是不善易者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0 19: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7-8-10 20:31 编辑

学习朱熹著《周易序》可知,易者全在于“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情伪出焉,万绪起焉。”“得之于精神之运,心术之动。”

      《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圣人之忧天下来世,其至矣!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着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絪缊交感,变化不穷。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情伪出焉,万绪起焉。《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业,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卦虽不同,所同者奇、耦;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为其体,三百八十四爻互为其用,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暂于瞬息,微于动静,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义焉。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时固未始有一,而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穷,而爻亦未始有定位。
       以一时而索卦,则拘于无变,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则窒而不通,非《易》也。知所谓卦、爻、彖、象之义,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故得之于精神之运,心术之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然后可以谓之知《易》也。虽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见者也。已形已见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见者,不可以名求,则所谓《易》者,果何如哉?此学者所当知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0 21: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朱子也是语言优美得含糊其辞,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究竟在说些什么。
当然,我这样直白地质疑先贤总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感觉,实在是失敬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0 23: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7-8-10 16:57
是啊,卦爻辞就是卜筮的记录,至于那么多大道理,有先天自然存在的因素,也有后来总结拔高的成分,至于上 ...

卦爻辞就是卜筮的记录......

前面这句只言片语夫子是怎么得来的?我倒是赞同夫子后面的判断语,但,是不是要感谢儒家还要继续考量啊,就汉初期间的大儒们把《易》篡改成《周易》这的确是事实,没什么好再隐瞒的了,而帛书体《六十四卦·易》已经解开了史前史的面纱,只要有人诠释了它,就应当另辟蹊径研究它,不好再抱残守缺地坚持它还是“卜筮的记录”之旧概念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09: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7-8-10 23:49
卦爻辞就是卜筮的记录......

前面这句只言片语夫子是怎么得来的?我倒是赞同夫子后面的判 ...

呵呵,潜龙兄好!帛书还不算早,毕竟是汉代人的抄本,要是有春秋时的简牍周易出土就好了。

另外帛书易,看了好几遍,与之一块出土的《二三子》《要》等,都是系辞的系统,没看出来别的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体会,在科学如此发展的今天,周易卜筮的功用,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要了解就行了,古代人都不信了,现代人怎么会还抱着不放呢?


顾颉刚先生说过:“《易经》中所说的话,不但我们不懂,即作《易传》的人也不懂。”这样说显然有易经难治的意思。顾先生还说过:“一部易经的关键全在卦辞和爻辞上:没有它们就是有了圣王画卦和重卦也生不出多大的意义,没有它们就是就是生了素王也做不成《易传》。所以卦爻辞是《周易》的中心。而古今来聚讼不决的也莫过于卦爻辞。”
还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考察《周易》,探寻其原始意蕴,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2 06: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夫子 发表于 2017-8-11 09:31
呵呵,潜龙兄好!帛书还不算早,毕竟是汉代人的抄本,要是有春秋时的简牍周易出土就好了。

另外帛书易 ...

呵呵,潜龙兄好!帛书还不算早,毕竟是汉代人的抄本,要是有春秋时的简牍周易出土就好了。

嗯嗯,夫子好
对于《易》的版本排列应该可以这样排列:(近代)文献学诸版本《周易》、《易经》;(宋)朱子学版本《周·易经》;(魏晋)失书抄版本《周易》;(说文解字)东汉版本《易》(各种古文献称:易);(先秦)阜阳汉简版本《易》、帛书体《六十四卦》;(后周)战国版本楚竹书《易》;(商、周)原版本《易》(无);(夏)结绳记事传说版本《?》(无)—— 引《章太炎《七略别录佚文徵》——《古五子》十八篇。

另外帛书易,看了好几遍,
与之一块出土的《二三子》《要》等,都是系辞的系统,没看出来别的啊?

这个说法不确切,《二三子》、《要》各篇等都不属于《系辞》系统的新见汉时文章,与之先秦的《系辞》从书写习惯到语句排列、论述观点都有在其年代上相差甚远的明显特征,没读出来是新学者辨识力不足的缺憾。千万不要不下功夫地敷衍了事,这是官学界影响民学界的最大弊病。有些学者仅对出土古文献在出版时根本不考虑各股版本对《易》文称谓,不顾及在年代上的区别而统统以《周易》冠名,这是马马虎虎、不负责任、不严谨的学风,民学应当纠正此弊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2 07: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体会,在科学如此发展的今天,周易卜筮的功用,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要了解就行了,古代人都不信了,现代人怎么会还抱着不放呢?

真正敏感的学者不会把《易》与卜筮联系在一起来看待,因从今日中外科考信息中我等已经学到和掌握到各民族在文化特征上的具体差异,和他们各自携带的文化背景都有着与原住民很明显的区别,例如台湾大学者许倬云老先生早已在他的《西周史》中论述了北方外来民族在考古文物证据中找到了他们各自的文化符号与背景。在例如我内陆野外科考作业团队也用考古文物的证据汇报了外来的北方民族,从居住形式、外貌特征、服侍用具,以及宗教信仰到卜筮游戏、围猎工具与方式和物种都是一种在原住民身上所没有的文化特征,都是一种外来文化携带而传播的源头,他们没有发现结绳记事的本领在外来北方民族墓穴中有所遗留。这就是文化区别的最好例证。而文化背景的特征区别也正好是开启学易学的一把可靠钥匙,而掌握了这把钥匙也就掌握了辨识在精神层面上对占卜、问神、求是与实践、探索真相、并记录在案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帛书《系辞》全篇就是在讲这把钥匙所划分出内外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各自祖先是谁的易学时代的大背景!还有今日之学者谁再次混淆这两者不同之文化源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换句话讲混同《易》之记事证据文化与卜筮、问神、求是之草原神住文化且是我辈的无能!

顾颉刚先生说过:“《易经》中所说的话,不但我们不懂,即作《易传》的人也不懂。”这样说显然有易经难治的意思。顾先生还说过:“一部易经的关键全在卦辞和爻辞上:没有它们就是有了圣王画卦和重卦也生不出多大的意义,没有它们就是就是生了素王也做不成《易传》。所以卦爻辞是《周易》的中心。而古今来聚讼不决的也莫过于卦爻辞。”还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考察《周易》,探寻其原始意蕴,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你引用南方大学者顾老先生的原文,其实他老人家也在区分地讲南北古老文化源头的区别所在,“圣王画卦”是指谁?是指南方“伏羲王天下”;“素王”是指在北方各民族野合现象“成就”的孔老二之《易传》无助于对古《易》经文不可靠的解释,是限于对记事功能在外来占卜文化的混同与歪曲。《易》文中卦辞、爻辞(不同于《周易》中《易传》部分彖、象之含糊其辞的现代文本意义)是结绳记事画像到象形技术的产物,它出现时还没有古汉语逻辑之雏形。都不要本末倒置地粗心大意地把《周易》、《易经》、《易》之混淆说当作真才实学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2 12: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古今来聚讼不决的也莫过于卦爻辞。”还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考察《周易》,探寻其原始意蕴,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顾老先生这只言片语是指《周易》还是指《易经》本身?还是指其它别的什么?引用文即便连着却用句号分开可也没有交代清楚,就不能理解成“卜筮的记录”内涵,加之你夫子的话分析:即便他和你都读不懂,连孔子也无能为力的蛊惑说,那还有何研究《周易》古文献学的意蕴意义呢?

老实讲我赞成从魏晋以后称其为《周易》的改造文本的确是天下无一人能读懂它的观点!但还见有聪明学人、老学人以《周易》为冠名正在撰写他所理解的《周易》释文,由以哲学《易》、科学《易》、占卜《易》、理政治果《易》,难道顾颉刚老学者说了不算?看来的确是说了不算的!看那些“勇士”们还在高大尚地埋头苦干,简直就是北方文化的捍卫者,难道不是吗?
如若《周易》文本真的无人能读懂,是否可以考虑去尝试读懂它接近原著的汉简《易》文本、帛书体《六十四卦·易》文本、战国楚简牍《易》之文本呢?只要你能掌握那些古象形文字、掌握古东亚传统文化源头的分流那把易学的钥匙,就没有读不懂的障碍可言,难道不是这样吗?而早已有人这样做了并且在他的理解下把其释文归类出版了。先别管他诠释的正确与否,只要他能超越那改造版本的《周易》读本就是对顾颉刚前辈最好的致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3 10: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文字看上去是有些像占筮记录,但同时也有不符合占筮记录的一些特征。
目前主流学术界认定《周易》是占筮书,结论下得早了点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3 11: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的懂”巫祝文字却读不懂象形文字,这象话吗?
只要你有恒心,别在这里看热闹,把《甲骨文献集成》里所有关于象形文字的论文和考古其它相关论文哪怕只是读一遍,也不会有这等看法与定论出现!

水逆期间我尽量说些中听的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4 16: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夫子:善易者不占,应改成知易者不占。知易者:是知阴阳互易为天道阴阳的自然运作,知阴阳运作归律是人求事謀事的方法、。占卜者:是机遇禍福的事道,是求神鬼保佑的祈求。是唯心的人为作做。是禍是福,操作者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有误請指导。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0 足下高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04: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本身是一幅抽象的画,爻辞是色彩,卦辞是区域,卦序是框架。

孔子看得深,所以追求“义”与“理”而不是布局的精巧或色彩的神奇。
所谓“义”,“理”,也就是正确性与合理性。
但是,抽象画里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能明确定义吗?

我想这就是道家与儒家的分别。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高老夫子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5: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8-15 15:34 编辑

“易”本身是一幅抽象的画,爻辞是色彩,卦辞是区域,卦序是框架。

“抽象”?哈哈,大概道长与夫子共同默认了这一随绪而来的合理性定义之“义、理”吧,但这世界上本无抽象的自然物象对吧,只有自己的经历不足,知识的缺失,隔着脑袋想不清楚才会出现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抽象定义吧。不过再怎么讲道长还是排出了他心目中的《易》之理念。我也只是出于个人对《六十四卦·易》的理解,按照道长的逻辑排排看,作为一种简单的解释形式补充一下浅龙的看法:
《易》书本身是一副象形绘画;卦符是用的区域指南;用九与用六是框架;爻辞是色彩;卦+辞是故事。

孔子看得深,所以追求“义”与“理”而不是布局的精巧或色彩的神奇。
所谓“义”,“理”,也就是正确性与合理性。


孔子是怎样看得深的?古文献中那些后儒们为何要替孔夫子不切实际地加以义、理之代言?“述而不作”是孔夫子所谓“义”,“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空间吗?而这等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当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还存在吗?很显然已经荡然无存了,只是被忽略了而已。如若是在指夫子的年代范围,又请问是否正确、合理于无知者人群呢?很显然那些后儒们追捧的是高于生活、“抽象”生活的自吹自擂,忽悠和迷惑大众对真知的歪曲与亵渎,是可以被戳穿的。

但是,抽象画里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能明确定义吗?


斑马图.jpg    家01.bmp    勿.JPG

请帮帮忙,对这三张图片加以“义”与“理”之正确性和合理性的定义吧,让我浅龙也补补课,究竟有没有道理我认头。

我想这就是道家与儒家的分别。


浅龙支持有分别的两家大学门,只是要懂得取舍的他们的重要性在哪里,而不只是下定义而已。

道长,我的习性你懂,不是在针对你一人的回复,并不是在抬扛!天太热不必长篇大论,或者你嗤之以鼻,改年再说也可以。

握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5 19: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7-8-15 15:28
“易”本身是一幅抽象的画,爻辞是色彩,卦辞是区域,卦序是框架。

“抽象”?哈哈,大概道 ...

浅龙兄在考我也。。。。。

从字面上看,“易”是一部占卜用的书籍无疑,卦含凶吉,用存利弊。
但是如果只是从占卜的角度去理解“易”,则只是迷信而已,所以谓之浅。
如果考究为何“易”能占卜?则进入了“义”、“理”之辩。

能够预测事物的结论,除却上帝之手之外就只有规律与因果的结合了。
规律则“义”需要正确性,然而这个正确性却是因环境因关系而决定的。就算什么上去了就必然下来的定律,也有不适用的时候。
所谓“理”,就是因果的定义了。
既然“义”是不能人为定义,所谓“事无正奇,正复为奇”,而且因果关系里复杂性与片面性的存在,“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所以“易”的“义”、“理”、也只能抽象性地表达了。
何况“易”本身立足的万物生成与阴阳平衡都只是抽象的概念?

孔子虽然考究“义、理”,也算深挖“易”的根源了。
但是为了为“礼”立基,强行为“易”的义理作出了道德的定义,这是带着结论去考究的作风,所以无论孔子有多诚实,其学术的成果必然是片面的。

我还是保留道家的承传,虽然“道”模糊不清,却正是“易”的正解。
正因为“道”、“易”、都只是抽象的概念,所以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才是永恒的追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09: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意识形态离不开時代背境。
浅龙先生19贴问,孔子的抽象义、理怎样看的深远?
渾沌道長答,孔子立基根源是家天下,难免片面。
       问的好、答的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11: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8-21 14:24 编辑

孔子儒们片面的因素在于孔子时代不仅是个周家天下之时代,还是一个多民族的时代、口语混杂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字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农牧业转型的时代。所谓“义、理”应当是在东汉以后有了《说文解字》文字解释递增时才开始逐步添加其代言修饰直到今日还在甚嚣尘上。有谁想过在文字不多的年代其口语化的“述而不作”也是一种自述片面的空间,怎么能与像数更加靠谱?

周家天下的周家奴才生活境况未必不比孔子家境生活富裕。一个做肉都不会切割成型的孔母牧女细节,怎能与其生子会诵《周易》义、理之能相提并论?文字缺失的年代怎能发音成章而说教?


凡是研究古老主体文献须知还原其时代背景,否则空虚无道,虚无缥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7 12: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8-21 14:25 编辑

夫子题:“善易者不占”

见道长其它贴中解“善”为“能”确切而赞赏!文句中的不占之“不”字在甲骨文时代非否定义而像中指示为箭簇指向天,大义是时刻警惕、提防、关注、搜寻、特别注意等意。而放在此文句中确当否定字译,可以看得出这是时代变迁到东汉后《说文解字》时代的文句意境。

学习古文句须懂得区别时代不同的用意而不得混淆稀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3 09:34: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圣人号称“不语怪力乱神”,却也能津津乐道于“吾百占而七十当”,以至于“苇编三绝”,思究起来也挺有趣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6 21: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传》与《周易》一脉相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6 21: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跑题 于 2017-9-16 21:56 编辑

以《周易》为卜筮之书,这个结论来的有点“利益至上”。找到《周易》卜筮的方法与过程了吗?
这就好比虽然有了人证与物证,但不知道嫌疑人违法的动机,就直接定案一样,过于“势力”了点。

易占很难——既要推天道,精于解卦;又要明人事,明晓义理。
那些占据“哲学”大义的学者们,不知在得意什么?一个玩易占的人,如果不研究义理,那么他拿什么进行联系,在卦与现实之间?
其实占不占的并不重要,随自己的意就好。
关键在一“为”字上。这是实实在在的工夫。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6 21: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善易?
孔子的回答早就放在那里——

幽赞而达乎微,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

反对占的,认同占的,
都可以衡量衡量。

五十步。五十步。
谁也别说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7 14: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3 17: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沦的确切合理,大有收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