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2|回复: 16

当代《周易》研究的窘境与错位(作者:何兆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1 1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何兆雄 广西社会科学院

  一、一本难懂的书

  《周易》这本书,难懂。越读越难懂。经师解经,越解越难懂。

  《易经》难懂,孔夫子读起来也费力。据说孔子曾经打算五十岁才学《易经》。这不到5000字的经书,他打算要花几年功夫。他晚年政途失意,周游列国归来,就特别喜欢《易经》。68岁以后,四年之内,把《易经》翻烂了三遍。这些都是夫子自道或司马迁所记,见诸通行本论语及《史记》的。可见《周易》确实难懂。

  至于自命“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因何编撰起《易传》,成为第一个解说巫经的经师?为什么深信“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的孔子,对64别卦中有45卦讲祭祀的筮辞却情有独钟?难懂。欧阳修(1007—1072)、崔述(1740—1816)、康有为(1858—1927)、顾颉刚(1893—1980)这些著名学者都先后怀疑过了,为什么欧、崔、康、顾之说迄未为儒门弟子接受?难懂。私淑于孔子的孟子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周易》读者只好落得个啼笑皆非。

  《易经》第一句只有五个字:乾元亨利贞。殷周之交,未有句读,更未引进标点符号。这五个字有四种排列组合:

  ①乾:元,亨,利,贞。

  ②乾:元,亨,利贞。

  ③乾元,亨,利贞。

  ④乾:元亨,利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姑勿论这五个单字的字义如何,就整句面言,一般理解这是卜筮之辞。但春秋时代,鲁国武姜就把它解作四德。这就无怪因何这本2.4 万字的《周易》(除去标题只有19497字),有目可查的论文、专著, 高达3000篇。这类文章,堪称大块,一方面显出本书难懂;另一方面却显出本书易读。因此,《周易》又使人啼笑皆是。

  抗战时期,林语堂先生从海外归来,行装甫卸,撰文提倡读经,说“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标题就是“啼笑皆非”。郭沫若先生反对读经,说《鲁论》原文是“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文章标题就叫“啼笑皆是”。无怪顾颉刚先生不无感慨地说过:“《易经》中所说的话,不但我们不懂,即做《周易》的人也不懂。”

  《周易》难懂,同该书三暗两明的特点有关。第一,作者、年代不明;第二,语言隐晦;第三性质不明;这三暗造成历代争讼。第四,经传分明;第五,卦辞、爻辞分明。这两明一旦取消界线,便使历代经师,另立许多新说。

  1、作者、年代不明

  传统的说法是伏牺昼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大传。近年考古发掘表明:中国最早驯养家畜的是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距今7000年),但这两种文化遗留,未见陶器有刻划符号。因此,即使真有伏牺也不会昼八卦。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已有陶文刻划符号,有的符号还可以是数目字,此时即使会昼八卦,可也当不了伏牺,因为距最早驯养家畜的文化年代晚了1000—3000年。何况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还未见八卦的卦形。

  关于八卦的起源,汪宁生根据民族学调查,最早指出:《周易》筮法类似四川凉山彝族的“雷夫孜”占筮。1984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周易学术讨论会上指出:《周易》中的阴阳符号由数的图形画的奇偶数发展而来。但殷周卜辞及全文还未出现过阴阳符号。阴阳八卦的出现,始见于《左传》(庄二十二年)。关于八卦起源的争论,至此告一段落。

  河图、洛书的幻方图,虽然李约瑟十分欣赏,但此图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的九宫,同《周易》没有关系。至于八卦图(先天图),版权属于陈博或朱熹,距《易经》的成书年代至少已相隔二千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语言隐晦说事不明

  卦爻筮辞由四个部分组成:故事、取象、隐寓、断占。以卦辞为例。夬卦故事:有国君坐朝审俘,正拷问俘虏时,传来边防告急,艮卦取象:顾其背不顾其身,行走于庭不见其人。蒙卦隐寓:不是我求少年,而是少年求我;已经卜过三次,这是渎神行为,不得再卜。断占之辞,吉多于凶。但爻辞不乏调和、矛盾。这样一些筮辞,模棱两可,方便巫师现场发挥。当代求签以至电脑算命,渊源莫不出此。

  3、性质不明

  儒家称易为经书,仍然承认其为占筮之书。今人则不然,本世纪30年代,有称易学为忧患之学(钱基博),50年代有称其为事理之学(刘子闵),80年代有称其为宇宙代数学(冯友兰),时贤更有称之为未来学、预测学和决策学。众说虽然纷纭,其实都是对周代的巫教神学及其八卦哲学的不同解释。

  4、经传有别

  《周易》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作于西周。《易传》成于战国(部分还有秦汉材料)。经为筮书,用以断吉凶,杂有哲学。传为筮书注解,已超出筮书范围,进入哲学领域。历代注家都是依传说经,或牵经就传。近年坊间的白话译文,不仅牵经就传,而且巫言科学化、现代化。以传解经,象数越弄越烦琐、神秘,走向非决定论或宿命论、目的论。高亨教授主张“应当以经观经,以传观传。解经则从筮书的角度,解传则从哲学书的角度。”高说甚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5、卦辞爻辞有别

  《周易》筮辞共450条,计卦辞64,爻辞386。基本由四部分组成:记事之辞;取象之辞;说事之辞与断占之辞。卦爻差别如下:

  表1. 卦爻辞组成比较(按卦爻总数计算%)

  记事之辞   取象之辞   说事之辞   断占之辞

  N   %  N   %   N   %   N    %

  卦 辞  48  75.00 8  12.50  8  12.50  61  95.30

  爻 辞  55  14.20 182  46.60 135  34.90  345  89.30 

    除断占之辞卦爻俱备只有少数缺如外,卦辞以记事之辞为主,当中祭礼又占93.75%。爻辞记祭礼只占记事辞的7.3%,而所记古代故事则占记事辞的92.7%。爻辞以取象及说事之辞为主。卦断占吉多(72.85%)凶少(2.85%),爻辞断占吉多凶少总趋势不变,但比例有异。

  表2. 卦爻辞断占结果比较  

  项目 利  吉   无咎  中性 咎  凶  悔   吝  厉

  卦 N 51      9         2

  辞 % 72.85    12.85       2.85

  爻 N 47  117  72   22  1  48   5    16  14

  辞 % 13.62 33.91 20.87  6.38 0.29 13.91 11.45  4.64 4.06

  项目 不利  不可贞 指示  勿用 故事 合计

  卦N 8                 70

  辞% 11.42

  爻N 7   1   2    9   4   345

  辞% 2.03  0.29  0.58  2.60 1.1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书难读懂窘境难免

  窘境的出现,往往由于忽视《周易》的局限性。《周易》有四个局限:

  1、时代局限

  《周易》成书于从野蛮到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处于农耕社会的早期。商代已有铸铜,但生产工具主要仍是石、木、蚌、骨器。金属货币出现,但商业仍处于萌芽阶段,牲畜是市场交换的重要商品。西周手工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春秋时铁工具普遍使用,牛耕出现,始用粪肥,农牧生产水平提高。此时的科技仍处于直观的经验阶段,距实验科学很远。战国至秦,已有9个数字符号,并有空格代0的十进制,数学除加减乘除之外,已出现分数,能对体积和面积加以计算,但无等号“=”。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当作现代数学的二进制的起点,此说值得商讨,如果把直观的萌芽状态的科技思想说成是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量子力学和高能物理学的科学哲学,难免出现窘境。

  2、文化局限

  《周易》在17世纪开始译成英、法、德等文字在欧洲出版。时人十分乐于引用几个理论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对阴阳概念的推崇,力赞《周易》的世界意义,这里不妨摘引一些西方权威评论,有助于分清东西文化选择性的差异。

  集西方文化大成的《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1980)和《美国百科全书》(1980版),素以学术性强、权威性高著称,该两书未收入《周易》或《易经》条目。只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0年版)中收入小条目,但中英文版不同释文。中文版由中国专家重写有关中国文化的条目,释文说:“《周易》依据卦象推测吉凶祸福,是周人的简易算卦书。本书把阴阳两种努力交感作用提高到哲学范畴,将世界万事万物组成体系,对秦汉以后思想界发生深远影响,引起西方注意。”英文原版(1980年版)条目释文未提《周易》引起西方学者注意。只说《易经》在中文原意为“变化的经典,虽供卜筮之用,但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颂一时。多年来,易经被认为了解甚至控制未来事件的书。英文版只讲天人合一,不讲象数;把别卦译为“符号六线图”( symbolic hexagrams),经卦则译为“基本三线图”(basic trigrams)对阴阳只字未提,连长短线也不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约瑟是西方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所著未提八卦的二进制,却对十进制评价高。威廉把《周易》翻成《易经》(I CHING), 而且离传解经,去《周易》的本来面目更远。试以复卦为例,译文是:“转机继续衰落而至,熄灭了的烈焰重新点燃,这就是运动,它并非由强力产生……它是自然的、自发产生的,因此易旧成为易事。除旧布新,两者皆顺而行,故无咎。”反观中文卦辞原文,大意是“出入皆无疾病,朋友来访无灾祸,失去者七日内可复得,此卦如占行人,贞无咎。”传解基本与经意同,可见译文另有所本,不以经解经,也不以传解经,而是连大传也脱离去解经。

  西方有几位高能物理学家用现代观点重新解释阴阳概念,西方社会公众是否接受仍待观察。但阴阳概念虽见于《易传》,却始见于西周(《国语·周语》),而卦辞、爻辞并无阴阳字样。卡普拉认为阴阳思想同现代系统论连系十分明显,其实他是在宣扬一种新实在论。

  总之,西方文化是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解释阴阳概念,如果以此认为是《易经》已突破了国界楔入西方文化,难免在理论上陷入窘境。

  3、专业局限

  《周易》本是筮书,《易经》是巫中有哲,《易传》是哲中有巫。总而言之是巫教神学中的八卦哲学。春秋战国以来,历代注家解经都分成两派,一为义理派,一为象数派。象数派着重从奇偶之数和八卦卦象所象征的物象解说经传意义。义理派着重从卦名的意义和卦的德行解说经传文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结两千年来的易学是两派六宗。本世纪40—60年代,中国大陆是略带批判色彩的义理之学盛行。

  8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学者新的象数之学输入,这一派力图与现代科学相连系;中医学界“以易入医,以医入易”之说再起。问题是《周易》是否能够成为信息论所说的“专家系统”,能定向收集(输入)和输出特定专业信息。

  以医为例:张景岳(1562—1639)主张医易同源论,李杲(1180—1251)以易说药,朱震亨(1281—1358)以易论医。1915年出版的唐宗海著《医易新说》,更是语出惊人,比附特别。如说“女之卵核即太极形,男女交成孕,即太极生两仪。男子之精如蝌蚪,女卵虚处如蝌蚪,相补完如两仪图,此图今以为太极也。”这是易学窘境的生动表现。

  纪昀在1783年曾经描述过这一窘境:“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位、乐律、兵法、韵文、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华岗教授(1903—1972)在1945年也曾指出:“另外有些考证学家,则以笃古的残余观念,用格义比附的方式……类比目前的新事物。……还有人把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波动力学、新量子力学等,一股脑儿融解到全部的神秘术数材料中去,而一直上达《周易》的卦爻变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4、认识的局限

  《周易》在认识论上两面性:(1)巫教神学与人事有为的朴素唯物观念;(2)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和朴素的辩证法观念;(3)维护神权又同情民众的社会观念。《周易》在方法*论上有局限性:(1)以象限理,窒息思维;(2)象外生象,曲意解经;(3)刚柔比应,贵在中和;(4)人谋鬼谋,借辞拟议。

  《周易》的思惟方式是一种八卦思惟模式,是原始思惟模式向中国传统思惟的过渡。

  原始思惟的特点是:(1)具体思惟多,抽象思惟少;(2)神秘而缺乏理性;(3)集体意识多,自我意识少。

  中国传统思惟的特点是:(1)直观性,以自然知识证明人伦道德;(2)超稳定性,外在调节机制对传统思惟模式的影响不大。

  八卦思惟的特点是:(1)类比思惟多;(2)神秘性但带理性;(3)集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同步。因此以原始思惟残余和传统思惟萌芽的八卦思惟模式去解释现代科学思惟,难免出现窘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研究错位徒增混乱

  当代《周易》研究错位的表现有四。

  1、以传代经或以易学代《周易》

  经传成书时间各不相同。《易经》成于周初。《易传》成于周末(部分内容为秦汉间掺入),时代不同,思想不同。以传解经,合经意的已经不多。《易经》的编撰者搜集了大量筮案,精心编撰卦辞、爻辞,以供占筮参考。编撰者又同时总结经验,用故事、隐寓等形式解释卦爻,左右逢源,满足求占者的心理需要。《易传》作者对前代历史已不熟悉,只能从卦象、卦位、卦德寻究经文,引伸出儒家思想。

  《易经》未见太极,太极出于《易传》。八卦图至宋才有。河图、洛书、九宫图也是晚出。把太极、八卦图、九宫一律归到《周易》名下,徒增混乱。为时贤津津乐道的莱布尼茨见过的八卦图,版权属于朱熹,资料来源并非出于《周易》。

  由此可见,《易经》、《易传》、易学界线分明,不能笼统归之为《易经》。易学流变曾经经历易传时期;两汉易学;晋唐易学;宋易;清易等五个时期。这只是《周易》之学而不是《周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2、用神学思惟代替科学思惟

  萧父教授曾指出,研究《周易》的科学方法是“不再用迷信去解释历史,而是用历史去解释迷信。”《周易》乃占筮之书,古今共识,既属卜筮,例皆迷信,决不能用迷信解释一切。纪昀是乾降时人,也说“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犹不切于民用。”时贤张岱年教授谆谆告诫,言犹在耳:“《周易》上下经古称卜筮之书,历代藉《周易》宣扬巫术的亦不乏其人,至今日,藉《周易》经传传播迷者亦所在多有,这在学者善于辨识之。”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科学知识的发展成几何级数增加,新学科不断涌现,不同的学科相互渗透。创造性思惟是科学思惟的本质特征。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自组织理论)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惟方式和科学方法*论原则。以言信息论的贡献,它不仅在于提出了信息概念,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信息量概念,对信息的规律进行定量处理。这同占筮毫无共同之处。

  3、用象数方法代替数学方法

  八卦及重卦的数学根据是2的立方和2的六次方,但《周易》成书时,中国数学还未有乘方和开方。即使已有乘方、开方,也决不是二进制。表示二进制的数就是S=a(,n)a(,n-1)…a(,1)a(,c)。毛福仁指出:“重卦的创造并不依赖于纯二进制数体系的建立,而非纯二进数码的排列,特别是象三位、六位这样较少元素的排列,即便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也是可能实现的。”

  当今世界,数学方法已深入到一切学科和部门,但象数之学决不是数学方法。数学方法的特点是:(1)高度的抽象性;(2)高度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3)数学模型的建立;(4)电脑的应用。象数之学缺乏上述特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0: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4、筮占代替预测

  《周易》在汉代被忏纬化,《易纬》的教训应当吸取。《易纬》对《周易》作神秘主义解释,提出一套以象数解易的理论。汉以后《周易》在民间传播,演变为卜筮星相。当代《周易》研究有人把筮占比附为预测学,缺乏科学根据,实则与神学同源。

  本文表二揭示:卦辞断占吉利占85.71%,凶或不利占14.29%。爻辞断占,吉利占68.40%,凶或不利占26.38%,其他4.64%,中性6.38%。这个吉凶的断占是固定的,但人的吉凶概率未必如此。即以社区人群中的疾病发生率,疾病死亡率以及意外死亡率等,都有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婚姻状态等的差异,以及个体的特异性,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件,瞬息万变。靠卜卦决定打仗的中国封建军阀早已入木已久。海湾战争表明,现代战争要电脑不要卜卦,卜卦意味死亡。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1 12: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越讲越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1 12: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老先生的这篇论文发表于1996年。
有些观点已非确论。如八卦图至宋才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18: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总体的观点还是对的,《易》无达占,卦爻辞本身文义古奥隐晦,又没有上下文,孔子时就已经看不懂了,何况后人,只要能说通,都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8-11 19: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时就已经看不懂了,何况后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6 1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一孔子没有见过《周易》怎么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1 22: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先生应该是没入周易的门,否则不会说太多行外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11 22: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孔子家语》问世,多受责难,以为王肃托古而作。
事实呢?

出错没问题。
问题在于,那许多年来,所谓的大儒们,不问《家语》的内容与孔子思想上的契合,仅仅因为“伪书”二字便将其弃之不顾。不可笑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