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1|回复: 0

[原创] 漫谈《四面楚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5 20: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四面楚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

                                                   一、楚歌影响的背景

        《四面楚歌》的“楚歌”,据东汉的应昭记载,唱的就是“鸡鸣歌”。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楚歌”,实际上是界定在“鸡鸣歌”的限定前提下,漫谈为“楚歌”,而这个限定,实际上也就是谈具有楚国代表的当时潜江地域之民歌——阳歌,即屈原、宋玉在《楚辞》中津津乐道的“扬阿”、“扬荷”、“扬之阿”、“阳阿”。
       当时的潜江地域在被称为“三苗”的时代,就是“南风”的代表。在那个远古的时代,在当时潜江地域的泽口一带,有一个叫“古郧国”的国家,是在“郧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据清·道光元年版的《天门县志》记载:“竟陵县古时地,在皇古时(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属古风国所辖”。现在《天门县志》记载的“竟陵县古时地”,实际上是在潜江迁移到天门的地名。所谓“竟陵”,即“(丘)陵之禁也”,也就是丘陵到此为止的意思。“竟陵县”在潜江有五百年的历史。
        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漳水“东至江陵入阳水,阳水入沔(即汉水)。”
        将这条扬水记载更为详细的是《水经•沔水注》,说阳水起自江陵附近,东过华容县境后:“又北经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杨水也;(注:下杨水应即夏杨水。由此可见:“下”与“夏”互通,“下里巴人”可写为“夏里巴人”。) ……巾水又西,经竟陵县北,西注杨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在今潜江市境内)即此也。……杨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杨口。”在秦朝大将白起“拔郢”时,郢都已经到了江陵,故白起拔郢后,向东来到当时潜江的泽口一带之竟陵,这个“竟陵”就是《天门县志》记载的“竟陵县古时地”,也就是“属古风国所辖”的地域,证明,当时的泽口一带,只是“古风国”的部分地域之一。而这个“古风”,就是以“鸡鸣歌”为代表的音乐。也是《钟仪楚奏》典故中,描述的“南音”。这里是钟仪任“郧公”的行政辖区,也是“古风国”的所在地。
        崇拜太阳的中国古人对“鸡”有很深厚的情结,除了将“鸡”尊为“德禽”,还总结出了“鸡”的“五德”之美。据《韩诗外传》载:“田饶告哀公曰:‘君不独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
          “鸡鸣歌”是“通天”的音乐,必然也是祭祀的音乐,是楚国最典型的“巫音”。“鸡”与楚人崇拜的“凤”和太阳被称为“金乌”,以及凤凰在烈火中“涅盘重生”,是同一系统上的文化链锁扣。
         《四面楚歌》所唱的“鸡鸣歌”,在汉代时,便是以“古老”之“风”闻名遐尔的“古风”歌曲,在写《汉书》的班固之《咏史》诗中,记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父罪而请求卖身为婢的故事中写道:“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可见,“鸡鸣歌”就是“古风国”流传出来的民歌,“鸡鸣歌”的标签就是——古风。也是孝女缇萦用“鸡鸣歌”吟唱的愿以身“赎父罪”,请求请求卖身为婢的“德音”,这是符合“公鸡”为“德禽”,其“鸡鸣歌”也就是“德音”的体现。
          其“鸡鸣歌”的通天性,体现的也是“天德”在人间的再现,这也叫“天人同德”、“天人呼应”、“天人同声”。而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性联系,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文化认同的根基。而这种根基性认同,让人在听到“鸡鸣歌”的时候,会产生诚意、正心的敬仰与崇拜,当演唱者在全身心投入的感染下,在一唱众和的群情激昂之震憾中,会让人产生同心同德的归顺性顶礼膜拜情绪。正如《乐记》所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又说:“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而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并在《乐记》中提出“道”为“立乐之方”。而“鸡鸣歌”就是属于立“天道”的民歌。
           “鸡鸣歌”的这种强大的魅力和感染力,大概就是其“巫音”形成的“巫意”。
         《四面楚歌》之“楚歌”所唱的“鸡鸣歌”,最初是以《南风》之名声震于世的,在“舜作五弦琴,歌南风”,并将其纳入政治领域后,其影响的范围和中国人在传统上的认识,提高到精神指导领域,或谓中国人精神的“司南”(指南针的最初命名);继而成为大禹的太庙祭祀音乐和儒家的“乐教”主体。《四面楚歌》之“楚歌”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影响,主要有如下的原因:
          一、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对“天”和“太阳”的崇拜情结,将“鸡鸣歌”视为“天音”;
         二、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崇古”情结,尤其是“舜作五弦琴,歌南风”,并将音乐纳入政治统治的手段后,“鸡鸣歌”的地位突显,并得到崇高的奠定;
          三、“鸡鸣歌”在政治领域发挥的“天人同德”功能与人文领域发挥的“共和”调节功能,让“鸡鸣歌”的“天意”在人间得到顶礼膜拜;
          四、儒家文化的“乐教”将《南风》列于《诗经·国风》之首的定性与汉代前的崇高地位,决定了“鸡鸣歌”在古往今来的中国民歌中,地位不凡;
          五、“鸡鸣歌”旋律优美,如晋代时的《西曲歌·江陵乐》唱道:“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付毅在《舞赋》中亦载:“欲美和者,必先始于阳阿、采菱。”加之其“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容易让闻听者很快地被这种优美的旋律和艺术氛围感染,产生精神升华,并有一种投入其中的欲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