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9|回复: 0

[原创] 漫谈《四面楚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6 18: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四面楚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项羽、刘邦和汉代的影响
     
     楚霸王之威名,与其共生的许多成语典故,让人心生“战神”一样的敬畏,如《破釜沉舟》、“作壁上观”、《霸王别姬》、“无颜过江东”、《乌江自刎》等等。 对项羽的神勇,我印象最深的是钜鹿之战。看到项羽与秦军大战的震憾场面,无不惊心胆颤。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生动的描述,原文写道: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 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 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 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其译文为: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风震憾楚国,声名闻于诸侯。于是项羽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斗稍获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兵。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全部沉入水中,把锅和煮食物的瓦器(炊具)全部砸破,把简陋的方屋全部烧毁,只带三天的军粮,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多次交战,截断对方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秦将),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兵的勇气和声威盖过各路诸侯军。诸侯军队中前来解救钜鹿之围的有十多座营垒,没有谁敢派兵出击。到楚军攻击秦军时,那些诸侯军的将领都躲在壁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没有不是用一个来抵挡十个,楚兵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恐惧。于是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进入军营之门时,没有谁不是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成了诸侯联军的统帅,诸侯都隶属于他。
      这就是《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成语典故的来源。战斗结束后,项羽召见诸侯,那些嗜杀成性的诸侯,都是跪着双膝,爬进项羽营帐的,诸侯们在接受召见时甚至于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这是“神”一样撕心裂肺的震慑,崇敬得胆颤心惊一样的惧怕和诚服。可见这种如战神般威猛的震憾,虽然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却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的形象,有声有色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另一印象最深和是;项羽被围困在垓下,突围后,项羽到达阴陵后,迷路了,他去问一个农夫,阴陵向哪边走,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羽带领人马向左,结果陷进了大沼泽中。因此,汉兵又追上了他们。项羽又带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八人,而汉军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羽估计这次不能逃脱了,于是他对剩下的二十八人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所有敌人都被打垮,被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我肯定是要决心战死,但我愿意当着诸位的面打一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他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并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我作战的过错。”于是项羽把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羽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兵驱马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羽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羽,项羽瞪眼一声呵叱,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回头就逃,一直逃到好几里远的地方,还止不住心惊肉跳地浑身颤抖。
     虽然项羽被围困在垓下时,其为了鼓舞士气,多次冲下山去,杀死刘邦的大将和士兵,汉军见到他冲来,都吓得象草木一样随风倒伏。然而,这样一位战神一样的人物,却在《四面楚歌》中崩溃了,放弃了拼斗。这位战神项羽,以英雄式地自刎而死,抬高了《四面楚歌》之“楚歌”的地位。
     然而,败兵之将项羽对“鸡鸣歌”的抬高毕竟是有限的。真正抬高“楚歌”的是刘邦,因为“楚歌”是刘邦战胜战神项羽的凯歌,也是刘邦得天下的天兆,这是与当时信仰谶纬的联系,让“楚歌”神圣起来,怪诞起来,在汉代,“鸡鸣歌”的地位崇高得无以复加起来。想起项羽在“楚歌”中雄心崩溃,看到刘邦得天下之现实,联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结合唱“鸡鸣歌”导致项羽不愿意求生而渡过乌江,不图“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东山再起,而以自刎结束楚汉相争,这就是“天意”、“天音”——“鸡鸣歌”的功劳。刘邦在大泽中斩杀大蛇,体现“赤帝子杀白帝子”而得天下的“天兆”与符印,《四面楚歌》之“楚歌”则成全了“鸡鸣歌”正式亮相在汉代的政治舞台上,成为汉代的“国歌”,成了刘邦和皇家的宠儿。一想起《四面楚歌》在垓下发挥的作用和项羽的自刎,刘邦和汉军的得意洋洋就不言而喻地手舞足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汉代皇家凡有《房中乐》的歌乐,必唱“楚歌”——“鸡鸣歌”;普天同庆,凡有歌乐,必唱“楚歌”——“鸡鸣歌”。因为唱“鸡鸣歌”就是在唱得胜的凯歌,就是在唱“天意之乐”。由于“鸡鸣歌”是“一唱众和”的,于是,在汉代产生了“相和歌”,又叫“相和大曲”。所谓“相和大曲”,又称“套曲”,就是很多的歌曲串连在一起演唱。而在唱“相和大曲”时,“鸡鸣歌”必然要放在最前面,尤如解放初期,大型的音乐会,第一开头的就是《东方红》,汉代的开头就是“鸡鸣歌”。所以,《汉书·礼乐志》载:“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
     可见,《四面楚歌》之“楚歌”,是刘邦和汉代皇室的“宠儿”,加之封建社会的崇古传统,在汉初雅乐沦亡,别寻新调取而代之时,因楚歌时代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故在汉代其取雅乐而代之者,楚歌也。这也是楚歌在汉代的所谓“赵代秦楚之讴”中其传承占特殊优势,成为盛倡高峰的时代,实可谓滟波万里,衣被两汉四百余年,乃至在盛极一时的唐乐坛上楚声仍不绝于耳。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以来,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楚歌在我国音乐史和文学史上之影响,是古今众多学者所公认的史实。
     汉代立国后,《四面楚歌》之“楚歌”已经不叫“楚歌”了,改名叫“艳”,史载为“楚歌曰艳”。“艳”为“楚歌”之替代的史载有:《御览·古乐志》曰:“楚歌曰艳”;左思之《吴都赋》云:“荆艳楚舞”;谢灵运之《彭城宫中直感岁暮》诗吟:“楚艳起行戚”。明·王骥德《曲律》载:“……楚艳,以及今之戏文,皆南音也。”今之典籍《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皆注:“艳,古指楚国歌曲。”
     汉代为什么将“楚歌”改称为“艳”呢?且待下文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