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6|回复: 1

[讨论] 邓联合:“贵身”还是“无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31 08: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7-8-31 10:21 编辑

邓联合:“贵身”还是“无身”——《老子》第十三章辩议
2017年08月24日17:23 来源:《哲学动态》 作者:邓联合

(这篇文章指出了老学研究中的典型的,表面的错误,结论正确;但是深层的还没有触及,属于盲人摸象似的正确,是耳朵就是耳朵之类的正确。)
作者简介:邓联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内容提要:学术界对《老子》第十三章思想要旨的诠释历来争议颇多。现代学者的解读主要有“贵身”说、“无身”说、“无身”以“贵身”说三种。考诸古代老子学史,可发现早期道家经典以及汉魏时期的《老子》诠释著作中对此章的解读就已经发生了严重分歧。详辨此章的文辞结构和叙说理路,可知老子所表达的思想应当是:宠同于辱,两者皆为君王因“有身”(执持私我)而招致的大患,故免患之道在于“无身”(消除私我),“无身”则可清静无为而受天下之重付。
请参考<道德经>之不敢为天下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希言自然。非乎?故至誉无誉。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关键词:老子/第十三章/贵身/无身
  标题注释: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庄子》篇义题解辑要与研究”(12JJD720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明遗民士群之儒家庄学研究”(11BZX041)的阶段性成果。
  原发信息:《哲学动态》第20173期

  由于《老子》文辞的简略古奥以及不同时期各种抄本的流变衍异,书中某些篇句的思想意涵究竟应当如何理解,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已。第十三章即为其中的典型一例,清代魏源便曾言“此章谬解不一”①。依王弼《老子注》本,此章文本为: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本文所引《老子》文本,若无特别标示,皆据王弼本)
  在现代学者撰写的诸多《老子》诠解著作中,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一书流传较广,影响较大。陈著将此章今译为:
  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重视身体好像重视大患一样。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仍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惊恐慌乱,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什么叫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②
细玩此译文,可发现至少有两点需要推敲和商榷。其一,老子既将“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两个问题合论于本章,则其间应有某种上下贯通的内在思想关联,而陈译却把这两个论题各自分述,从中看不出前后的逻辑线索。其二,更重要的是,陈先生认为“老子从来没有轻身、弃身或忘身的思想,相反的,他却要人贵身”③,进而以“贵身”、“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对照《老子》文本,这一论断与本章所明确主张的“无身”以免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观点迥然不符。此外,另一常被研究者忽略的问题亦需引起我们的重视:章尾的“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到底是本章全部上文的结语,还是仅从属于“贵大患若身”这个论题,即只是从“吾所以有大患者……吾有何患”一句推衍出的结语?
(陈先生的解释是有矛盾,重点不在有身无身而在此身的目的,是为天下公利还是个人私利,为天下忘了私利可以管理天下.管理者君王[不敢为天下先]的首要问题就是个人荣辱和天下百姓福祉哪个重要的问题,这在下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中可以互相印证,这个问题还是没能通篇把握的原因.
我的解释是: 宠辱都会有受到惊吓一样的感觉,应该重视最大祸患的根源就是总是考虑自身得失。为什么称为宠辱若惊呢?因为宠爱是上给予下面的奖励,主动权在上面,因而得到也会不安,失去更会惊恐,因此称为宠辱若惊。为什么讲贵大患若身呢?我们之所以会有顾虑,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因而也会带来荣辱得失,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或能完全置之度外,那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因此,最重要的是将自身得失融入到天下大事之中,而不计较自己荣辱,那就可以承担管理天下的责任了;能够以爱护己身的态度对待天下,就可以将天下委托给他治理了。
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长而久呢?因为它们从不为自己考虑,所以才能长生。因此,圣人才会因为谦退居后而能占先,置自身于度外却可以保全自身。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无私,所以才能成就他们自己吗?)
  考察现代老学史可知,陈鼓应译解的这几点偏差和含混同样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他研究者的解释中。而在此章究竟主张“贵身”还是“无身”这一关涉老子思想大旨的问题上,学界也诸说杂出、莫衷一是。兹将各种歧见归为如下三类。
 (一)“贵身”说。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先生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提出,老子所谓“贵以身为天下”的思想之实质是“以身为贵于天下”,此即作为道家学派之初起的杨朱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的“轻物重生”之义。④而在其晚年所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先生更是称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吾有何患”一句为“打穿后壁”之语,“是为我论者的最后结论”。⑤相似地,任继愈先生把“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两句释为“把天下看轻、把自己看重”和“把天下看轻、爱自己胜过爱天下”。⑥高明先生依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二本⑦,认为“贵”可释为“重视”,“于”是介词,“用以表示重视自身与重视天下之不同”,而此章强调的是“为身贵于为天下”,“爱自身胜于爱任何物,胜于爱天下”。⑧李零先生也把本章大义概括为“贵身”,他说:“身体最重要,比天下都重要”;相应地,“为身(伺候身体)”也就比“为天下(伺候天下)”还重要;与儒家的“贵修身”相比,老子以及道家的“贵身”是“贵养生(或摄生、护生)”,而治国不过是“养生的延续,治天下是养生家玩剩下的垃圾”。⑨彭富春先生认为,此章重在强调“人要珍视身体,使之不出现大患……这就要求人们不要轻身,而要贵身”,“一个珍视天下如同珍视身体的人……才能治理天下”。⑩(这都是中了庄子的毒)
  (二)“无身”说。如在詹剑峰先生看来,“舍己为人”是老子政治观的要义之一,而本章“贵以身为天下……可以托天下”一段可译解为:“愿意用其生命以为天下人,能如此者才可以天下事寄与他;乐献其生命以为天下人,能如此者才可以天下事付托他。由此可见,担当国家的重任者,必须具备舍己为群的思想和品德。”(11)与此论相近,高亨先生指出,本章“主要论点是教人不要只顾个人利益……只有大公无私,用尽自己的力量以为天下人,才可以做天下的君长”。(12)换言之,老子所秉持的是“无我利物主义”,其所谓“‘以身为天下’者,视其身为天下人也……是无身矣,是无我矣,是无私矣”。(13)张松如、张扬明的解释类似于高亨的“利他主义解释”。(14)(只说对一半,后面[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才是全部.)
(三)“无身”以“贵身”说。依此说,“贵身”是目的,“无身”是手段、途径或工夫。如蒋锡昌认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数语为倒文,当作“故以身为天下贵者,则可以托天下矣;以身为天下爱者,则可以寄天下矣”。“以身为天下贵”、“以身为天下爱”是指以身为天下“最贵之物”、“最爱之物”。既为“最贵”、“最爱”,故圣人最重治身、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皆不能动于中。也就是说,唯有“无身”才能实现真正的“贵身”,如此方可受天下之重寄。刘笑敢认为蒋说较为恰当,但仍嫌曲折。在蒋说基础上,刘先生提出本章的关键在于老子所谓“无身”与“贵身”中的两个“身”有不同含义:前者是陷溺于世俗利益、祸患纠缠之身,后者是脱离了声色货利的真身。所以,老子的实际主张是“以‘无身’、‘忘身’而‘贵身’、‘爱身’,以放弃私利纠缠之身而成全生命之真身”。(15)刘坤生对本章的解读则更简明扼要,他认为老子“贵身”的主张是通过“无身”来实现的:“无身”是心灵的虚静清淡、不执著己身,“贵身”则是老子及道家通过养生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16)
(1天下指的是百姓/百姓利益;2无身指将自身置之度外;3本节讲的是三宝之一的[不敢为天下先],不是养生问题.)
  统观《老子》全书,并详辨本章文辞和叙说理路,笔者认为以上三说皆有欠妥处。
(一)“贵身”说与《老子》“后其身”、“外其身”(第七章)、“功成身退,天之道”(第九章)以及本章“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等说法相互矛盾,而把老子视为主张自利主义的“唯我论者”(xxx)则更有悖于其书中多次抨击统治者追逐私利、自是自高的价值立场。
  (二)如果说以老子为自贵其身的“唯我论者”,贬低、曲解了其精神价值的话,那么,“无身”说认为本章意在倡导“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无我利物主义”,则未免对老子的政治哲学品格作了过于理想主义的拔高,脱离了其所处的历史语境,更罔顾《老子》相关文本。且不论身处春秋末世的老子有无可能向为政者提出“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利他主义政治主张,即从其“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之类的说法中,我们也无法对“身先”、“身存”、“成其私”、“先民”、“天下莫能与之争”等具有鲜明政治价值倾向的语词视而不见,因此不能得出老子是“无我”的利他主义者的结论。(老子以大公成就大私,以幕后管理为睿智手段。)
  (三)“无身”以“贵身”说虽合于《老子》全书之思想本旨,但单就本章而言,无论是蒋锡昌还是刘笑敢、刘坤生的解析,皆有曲折迂回之失。蒋说之失在于其对章末两句的文序作了主观改动,而这一改动缺乏必要的文本依据。刘笑敢和刘坤生的看法则有赖于两个对反之“身”的构设:一为应被摒除的假身,一为应被贵爱的真身。对此,可以追问的是:本章中的“身”字果真有此二义否?笔者认为,遵循文本诠释的内部性原则,我们还是不宜轻下断语。
  通行本的《老子》第十三章在战国初期的郭店本《老子》中已经出现,撇开少数文字缺损的情况,郭店本与通行本的内容并无太大出入,足证此章文本之古老。然而,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在早期道家经典以及汉魏时期的《老子》诠释著作中,学者对此章义旨的解读、引申和阐发就已经发生了严重分歧,并且这种情况一直贯穿了此后的整个老子学史,至今仍未停息。
  《庄子·在宥》篇云: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17)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此段对于所引《老子》文本,并没有直接给出是“贵身”还是“无身”的观点。但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实际认为君子应“无身”、无我,即祛除私欲私智(“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进而无为以治天下。
(庄子错解的原因:1老子“无为”,要消灭的是管理的痕迹;而庄子“无为”,要消灭的却是管理的内容,这个本质的不同,造成了老庄之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天壤之别。2庄子学说的根源是不可知论,无为就是不干事,就无累,就养生。)
成书于《庄子》之后的《文子·上仁》篇曰:
  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遗爵,必重失之;生之所重,由来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尊生”即“贵身”、重形,作者认为形体之身重于先祖遗爵,故须尊之贵之,使其免受或因处富贵而厚养之伤,或因处贫贱而逐利之累。不难看出,《文子·上仁》篇和《庄子·在宥》篇虽皆引《老子》第十三章末段,但对它的领会和引申却相去甚远。另外,汉代《淮南子·道应训》篇中也有与《文子·上仁》篇大致相同的文字(18),其思想内容亦大体一致,故不赘论。
(《淮南子》是刘安时代的学者整理《庄子辩论集》的作品,《文子》《列子》是刘安《淮南子》整理思路失败之后,刘向父子换了思路,将《庄子辩论集》中认为是道家精华的摘编为《文子》,认为是儒家精华的摘编为《列子》,剩下的垃圾就是郭象《庄子》。因此,都和《老子》有出入。)
  再来看《老子》早期诠释著作中的情况。据王德有先生所辑严遵《老子指归》本章佚文,云:
  休心道德,记志神明,和为中主,澹若不生。无计之计,经营天地;无虑之虑,翱翔混冥;存亡变化,不以为异;尊宠卑贱,无所少多。贵大亡于身,故大患不能得,天网不能取也。(19)
  这段话颇有以庄子“齐物论”等思想解老的韵味。大意是说得道、有德者之所以无患,是因为他“贵大亡于身”,即非常注重将存亡变化和尊宠卑贱的干扰全部排除于“身”外,由此以至“无计”、“无虑”、虚静中和。这是将一种减法式的精神修养工夫,即“大亡于身”等同于老子之“无身”(错在以养生解释治国理论)。
  与严遵相比,河上公对本章的诠释甚是错综复杂。首先,其解“吾所以有大患者……吾何有患”一段云:“有身则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纵欲,则遇祸患也。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这是在说“无身”:“身”指形体之身,故“有身”便会因为基于肉体的感性欲望之放纵而遭祸患,“无身”则可以免患而“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此说近似于神仙家。紧接着,其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20)云:“言人君贵其身而贱人,欲为天下主者,则可寄立,不可以久也。”这里明确反对“贵身”,认为“贵身”者不能长久地作天下主,只可寄立于一时。与对前段的诠释不同,从“贵其身而贱人”一语看,此处之“身”是指与他人相对的自身、自我,故“贵身”即是负面的自贵自高之意。与此相反,其解“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则云:“言人君能爱其身,非为己也,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21)这里主张君王应“爱身”,“爱身”以为民之父母而非为己,则可为天下之主而长无咎,此说有明显的儒家化色彩。总括而言,河上公把“贵以身为天下……”与“爱以身为天下……”两句作全然相反的思想阐发,并且否定具有道家倾向的“贵身”、提倡儒家化的“爱身”,这种阐释方式在老子学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其中似有融通儒道但却抑道扬儒的意蕴。
  再来看第十三章的王弼《老子注》。其解“及吾无身”一句为“归之自然也”,依王弼注中“自然”一词的用例和含义,这句话的意思当是消除自我中心意识,顺任或因任万物之本性本然,如此则无患。其后的“故贵以身为天下……”和“爱以身为天下……”两句,王弼注分别为“无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和“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22)。显然,在王弼看来,本章末尾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其中的“身”是指与外物相对且不受外物影响的圣人之本然或应然的自我。统括上下文,王弼既主张“无身”,即消除自是自大的自我中心意识,又主张“贵身”、“爱身”,即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护卫内在自我的真身,这种诠释可归为“无身”以“贵身”说。
作为早期的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对本章的诠释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其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云:“吾、我,道也。志欲无身,但欲养神耳。”此处的“身”指与“神”相对的形体之身,“无身”即摆脱各种基于身形但却会伤及自身的情欲而专事养神。这种重精神、轻形体的观念在其对“故贵以身于天下”一句的诠释中有更详细的发挥:
  人但知贪宠有身,必欲好衣美食,广宫室,高台榭,积珍宝,则有为,令百姓劳弊……设如道意,有身不爱,不求荣好,不奢侈饮食,常弊薄羸行;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人但当保身,不当爱身,何谓也?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宝矣。贪荣宠,劳精思以求财,美食以恣身,此为爱身者也,不合于道也。(23)
  “人但当保身,不当爱身”是这段话的中心。作者反对“爱身”、提倡“保身”的缘由是:所“保”者,精神之真也,故“保身”即是以成仙为终极目标的自我修炼;所“爱”者,形体之身也,故“爱身”即是其结果必将祸害百姓的贪婪放纵、穷奢极欲。《老子想尔注》所主张的节制肉*欲、专务养神的修炼方法,可谓“无身”以“贵身”说的另一种形态。(也是错在以养生解释治国理论)。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王弼本章末的“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一段,与《庄子》、《文子》、《淮南子》以及河上公本、想尔本的引述各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究竟是由于各书作者的误写还是故意改动,抑或另有所本,今已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包括王弼注在内,各书作者对老子这段话作出了不同的思想诠释,而前述现代学者的三种不同解读其实已然肇端于其中。
  从诠释学的角度看,《老子》是一个开放的、历史性生成的文本,其思想意涵的敞露和丰富端赖各个时期的学者基于不同价值立场和精神理念来注解、释读和多向度阐发。由此可说,围绕《老子》第十三章,古今学者之间的分歧实属正常。而在这里,笔者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依循此章文辞和叙说理路,尝试着提出一种或许更符合老子本意的诠解,虽然绝对的思想还原在某种意义上不可能完全做到,但为丰富和深化我们对老子思想的理解计,这项工作仍是必要的,此所谓返本以开新。
  首先一个问题涉及对该章思想内容和结构的总体把握。如前所述,老子既然将“宠辱若惊”(24)和“贵大患若身”两个话题并置于章首,且在随后对其展开问答式的逐次论说,那么,两者在思想上应有某种贯通性的接续关系。细揣其文理,这种接续关系当为:老子经由对宠辱问题的深度思考,得出“贵大患若身”的启示。至于本章的总体结构和理路,则可以用其中先后出现、逐次递推的四个概念来联结,即:“宠辱”→“大患”→“身”→“天下”。
 具体来说,“贵大患若身”之“若”,当释为“至”、“及”(河上公注)或“于”(王弼注)。在老子看来,宠辱皆为值得有国者惊恐以待的“大患”,所以务必高度重视(“贵”),以免两者加于并殃及自身。一般人多以宠为“上”,而老子却贬之为“下”(25),这一异乎寻常的态度在早于王弼本的几个《老子》版本中表现得较为鲜明:王弼本“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一句,郭店本作“何谓宠辱?宠为下也”,北大汉简本作“何谓宠辱?宠为下,是谓宠辱”,河上公本则作“何谓宠辱”。(26)三个版本皆不曰“何谓宠辱若惊”而作“何谓宠辱”(什么叫宠同于辱),其等同宠辱的意蕴较王弼本更为突出。关于老子等同宠辱的缘由,严遵用庄子的“齐物论”思想进行解释,认为“尊宠卑贱,无所少多”;《老子想尔注》则认为对荣宠的过度追求有悖于道,“道不熹强求尊贵,有宠辄有辱……必违道求荣,患归若身矣”(27);王弼则以老解老,用老子的对反律加以解释:
  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
  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28)
  王弼不仅指出宠与辱相待以存,故不可片面地执宠为“上”,还特别告诫有国者,若执迷于荣宠而妄求“生之厚”,则荣宠极可能转化为大患,以致其最终自陷死地。此说所据为《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又三,死之徒十又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又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比较而言,王弼基于老子思想固有理路的解说明显优于严遵以庄解老的外部性诠释(《老子》第五十章才是养生篇,二人都错。)。同样依循王弼所采取的以老解老原则,我们在《老子》文本中还可找到佐证宠辱等同的其他证据,如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29);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段话按照民众对君王的不同态度,将其从高到低分为四等。其中等而下之的“亲而誉”、“侮”,恰与第十三章所说的宠和辱相对应。依老子,相较于“太上,下知有之”,无论君王被民众宠誉还是诟辱,均属需要惊恐戒惕以待的大患,因为两者都是君王已然违背了无为之道的社会征候。
  明乎此,即可知老子何以会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中的“身”,古今学者多误解为身体、身形。若依此解,则老子所言仅具狭隘的养生义,甚至落向后世道教的神仙思想。事实上,这句话中的“身”与第七章的“后其身”、“外其身”以及第九章的“功成身退”、第六十六章的“以身后之”中的“身”是同一个意思。台湾学者陈佩君正确指出,《老子》此类文句中的“身”不是指身体,“而是主体的身份与地位,是一种基于政治社会相对价值标准的主观意识”或“主体自我”。(30)质言之,此“身”即处于统治地位的君王难以消除的自是自大、自贵自高的自我意识,或自我中心主义的偏私之我。正是在这种自我意识或私我的支配下,君王才会或由于出自善意的积极有为而被民众宠誉,或由于恶意的胡作非为而被民众诟辱。《老子》第二十九章云:“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据此,则无论君王善意而为还是胡作非为,其或早或晚的结果必是殊途同归于覆败。在此意义上,民众之宠誉实非君王之大幸,而是同于诟辱的大患。
  免患的根本之道是“无身”,即彻底消除私我和自我中心意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及吾无身”在迄今最早的郭店本中作“及吾亡身”。庞朴先生认为,“亡”是最早的“无”字,其意为“‘有’的缺失”或“有而后无——先有了,而后没有”。(31)依此,君王由遭患到免患就是一个从“有身”到“无身”的转变过程,而致虚守静、见素抱朴的自我修养工夫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而章末的“贵以身为天下……”和“爱以身为天下……”两句,则既是老子对君王之“身”与“天下”关系所作的正面阐说,也是本章的结论。这两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内容。完整地看“贵以身为天下”这句话的结构和文理,“贵”与“以身为天下”之间应当是一种动宾关系,即圣王之所“贵”乃是“以身为天下”,而不是“身”,句中的“为”字并不具有在“身”与“天下”之间进行轻重比较的功能。(32)由此可知,老子这里丝毫没有“贵身”的意思,前文提到的“贵身”说不仅有悖于《老子》全书的思想大旨,更与本章末段的句法文理不合,有“断句取义”之失。
  “以身为天下”,即把自身视为或等同于天下。老子的这一主张有两个含义:其一,君王主动地把己身向外视同于天下,而不是把天下向内收拢于己身。(33)这意味着其对私我的自觉克制甚至消除,与上句的“无身”说条理一贯,即其所贵在天下而非己身。(34)其二,既然己身等同于天下,则君王之治身与治天下即为一事,而所谓“啬”(第五十九章)以及“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等体现清静无为理念的治天下之术亦即君王的治身之术。《吕氏春秋·审分览》云:“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在术的层面,“身”和“国”(天下)正是老子思想的两个落实点,《吕氏春秋》此节与老子的主张如出一辙。
作为对本章思想内容的总括,王弼注的结语是:“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35)受天下之重付而“无身”,则君王的权力使用方式必然是自我收敛、自我节制。由此,君王和天下皆可免于祸患而至于长久,这大概是老子最为期待的理想政治局面。
(结论正确,盲人摸象的正确,是耳朵就是耳朵之类的正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0: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禽之制在气
《老子》第五十章才是养生篇,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蛰,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