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94|回复: 0

[原创]  漫谈《四面楚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 13: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四面楚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四)
                        
                      汉代的“楚歌”为什么叫“艳”?


    “楚歌曰艳”以盛行见于史载的时代为汉代。“艳”是指楚地又指楚歌的一体二边之代称。“艳”的音乐特征是以华丽、婉转、抒情见长。在演唱形式上,据《汉书·礼乐志》载:“初,高帝过沛,作风起之诗,令沛中僮儿百二十人习而歌之。至孝惠帝时,以沛宫为原庙,皆令歌儿习吹以相和。”这是“相和”二字最早的史载。又据《宋书·乐志》:

    “〈但歌〉四曲,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

     据此可见,汉代“鸡鸣歌”为主体的《相和歌》唱法有三种:一种为一人独唱,或“徒歌”;一种是“一倡三叹”的清唱加帮腔,或“但歌”;最后一种是加管、弦、节伴奏的才“相和歌”(或相和大曲“艳”在汉、魏时代的《相和大曲》之曲式构成中,一般用在一曲的开始,偶尔也用在一曲的中间。(注:但不是每一曲都用到“艳”)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六载:“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明·王骥德《曲律》也云:“杨用修谓艳在曲之前,即今之‘引子’,趋在曲之后,即今之‘尾声’是也,”所谓“引子”——“艳”,对项羽而言,就是《四面楚歌》,对刘邦而言,就是汉代的凯歌——“鸡鸣歌”为开始曲,其后则可串连各种曲牌,或叫“套曲”。
     “楚歌”在汉代 盛传时何以更名“曰艳”?认为,“楚歌”在秦汉前是国别(或区域)音乐的代称,当汉统一天下后,以“楚歌”取代雅乐,再名“楚歌”似乎不能冠一统天下之称,亦不合楚汉之际割据时刘邦初封为汉王之实有关。然而,此说仅属推测。
     最主要的是“艳”字的潜在内涵实是楚文化基因之高度概括,这种概括的指导思想与战国末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的“载其禨祥度制”理论有关。邹衍之理论以其“深观阴阳消息”,提出“五德始终”学说,他把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五行”学说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衰更替上,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伦理化为“五德”,以此机械循环来解释政权的转移,并且论证每当朝代在更替之时,上天就会预先向天下的人民显示以相应的“符应”,新王朝的统治者就必须效法上天显现的五行中的某一种“德”去制定相应的制度。此即所谓的“载其禨祥度制。”例如“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说,这是土德盛,于是颜色崇尚黄色,亦称黄帝,并按与“土德”(可见《周易》对“坤”卦的描述)性质制定相关制度。再如“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汉代信奉这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禨祥度制”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较具体的记载 。例如:当初刘邦是一介贫民时,曾经斩杀一条大白蛇,汉朝开国,有人说这是“白蛇是白帝的儿子,杀蛇的是赤帝的儿子。”当他平定咸阳,立为汉王后,也相信自己是赤帝的儿子。再如秦灭楚后统一天下,因“秦穆公出猎,获黑龙”,认为“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黄)河曰德水,……色上(崇尚)”。楚俗是崇尚火、赤色的,秦灭楚是“水胜火”。然而,民间传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禨祥”证明,汉定天下,终究还是“火胜水”。故刘邦执政,虽汉承秦制,同奉邹衍的理论,但却有诸多为重“火德”的调整更改:如将秦朝的黑色朝服改为红色朝服(详论见后)。项羽、刘邦皆为楚人,他们共同推翻秦政后的“楚汉相争”,实为楚人之间谁为天下霸主的问题。刘邦因“四面楚歌”之“楚歌”致项羽自刎乌江,故《汉书·礼乐志》载:“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据此而论,改“楚歌曰艳”是有其“禨祥”理论指导并结合有丰富的敬日尚火的楚文化风俗崇拜之内涵的。

                        “艳”与楚文化基因有哪些内涵

     在“周易”中,“离卦”又别名炎离、火离,位在南方,可谓是南、太阳、赤色、火、楚国的代称。又据《周易·离卦》彖辞载:

     “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楚人尚日崇火,“离”的卦象即为日、为火。“离”的经卦卦象为火,当两个经卦重叠时,即是两个“火”重叠,是楚祖“炎帝”的代称;“离”的经卦卦象还为“日”,两个“离卦”的经卦重叠就是两个“日”重叠,故谓“两明继照”,含“重黎”之意,也是楚祖的代称。而“艳”与“日”是古人常用的构词搭配。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二十六》:“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离卦”不仅与南方、太阳有关,而且与相关的记载吻合。据《白虎通·五行篇》载:

      “太阳……,……位在南方,……帝炎帝,……其神祝融。”

     刘邦自认为是赤帝之子,也就是南方火德之帝所遗之天子。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所司万二千里。”高诱注:

     “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

     《史记·封禅书》载:刘邦自托为“赤帝子”,为汉王后“而色上(崇尚)赤”。《史记·叔孙通列传》载:汉朝仪中“设兵张旗帜”,所张之旗则不袭为黑旗的秦制,(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节旗皆上黑。”)一律从楚制而为红旗。据《汉书·高帝纪》赞扬改旗帜的颜色为红色时说:

     “旗帜上(崇尚)赤,协于火德。”

     由此可见,“楚歌曰艳”之音乐是包涵了《周易·离卦》之内涵的。
     从造字结构分析,古“艳”之旁“丰”的本意是茂密、茂盛。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与《离卦》彖辞的意蕴是完全吻合的。“楚楚”就是茂密的样子。此即“艳”与“楚”及“离卦”之内涵。
     再析“南”字,“南”的外框“注:此外框无法打出)  ”是“木”字的变形。“”是太阳照射指向的意思,也是楚祖之姓,意即草木承受南面充足的阳光,枝叶就长得茂盛。其中即含楚祖居住南方,且与日照相联系,致使草木繁茂“艳”色。据《国语·郑语》载:“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所谓“生柔嘉材”,就是促使美好的谷物和其它植物生长、成熟,这是只有日神,即太阳能够做到的。中国是个崇尚太阳的国度,就连地名命名也与太阳有关,如古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地名如南阳、江阴等等,就是以该地方是否向阳有关而命的地名。加之在“五行”上有“木生火”之相生说。此亦是“艳”与“南”的潜在内涵。
     再者,“艳”之“丰”旁又通“风”。“风者,天之使也。”上古的“风”、“凤”二字又相通,被尊为天使的风就是凤。上古的风神飞廉即是凤的别种。称述“飞廉”最早的文献是《楚辞》。太阳中画的骏乌也是凤的别种,它是日神的化身。日和火皆为红色,由此凤也染上了红色。楚人所崇拜的凤以红色为贵,即出此缘故。“汉蔡衡谓凡鸟象凤者有五:多赤色者凤、多青色者鸾、多黄色者为左右结构字,左宛加右鳥)、多紫色者为上下结构字,上族下鳥)、多白色者鹄。盖五凤备举,总谓之凤。而其中多赤色者独占凤名,故曰朱凤、丹凤,又曰朱雀。”“曰艳”之楚歌与凤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山海经》里大凡谈到歌乐,必称“鸾凤”。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瑶山,始作乐风。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

     又云:“弇州之山,五彩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

      又如《山海经·山南经》载:

      “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祝融是楚国的始祖,骏乌是日神太阳的化身,赤凤是楚国的崇敬之鸟,楚人尚赤、丹、红、朱之色。可见“楚歌曰艳”对上述内容而言,是名符其实的。这种潜隐的内在联系,也是与邹衍理论的研究方法:“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边)”相吻合的。
     在“楚歌曰艳”后,又有“荆艳楚舞”之说。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白鹤飞兮茧曳绪。……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高诱注:“南歌,取南音为乐歌也。折盘,舞蹈。”古“艳”又写为“豔 ”或“此处为繁体的‘丰’加上部为篆体字的‘女’,下部为器皿的‘皿’) ”,其中简体字“色”部之下古体为“皿”,是碗、碟、盘一类器盘具的总称,上部的“去”、“女”为舞姿的象形,亦可谓是楚歌楚舞之折盘的象形概括。   
注:西荆之折盘这种艺术形式,本人认为并没有消失,拙认为:至今应该是保留在京剧、戏曲的高靴,或谓“朝靴”上。在戏曲中,穿上高靴进行各种戏曲动作、高难度动作,甚至从高空中翻转跳下,是戏曲艺人的必备功夫。这种功夫,“高靴功”应该就是源于“西荆之折盘”。此论将在后文《“鸡鸣歌”对中国国剧——京剧的影响》中论述,在此从略。)
楚歌楚舞之精美,亦为“楚艳”之可形容者。付毅在《舞赋》中写道:

    “《激楚》、《结风》、《阳阿》之舞,材人之穷观,天下之至妙。”

     此说可证明荆楚歌舞为天下之“艳”观。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上之舞姿为例:那些娇眉百态的舞女皆削肩细腰,长袖飘逸。其动作造形云飞波回。有若振羽扬雪般的轻盈,真可谓体若游凤,袖若素霓。把楚舞阿娜多姿,回头倩盼的神态刻画得微妙微俏。
     (注:上文摘自拙著《论“楚歌曰艳”与“鸡鸣歌”》,部分内容有修改。该文1998年首发于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第一期,1999年被评为“中国九五科研成果”优秀论文,2000年被美国柯尔比国际文化信息中心评为“中国千禧优秀论文”,同年又被香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评为“国际优秀论文”。2001年被《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全文转载。)
      
    有位西方历史学家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思想史。”只有穿过历史事件,进入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才能了解历史。汉代是“谶纬”盛行的时代,那么,我们现在就通过“谶纬”来了解汉代所隐含的思想、文化。(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