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9|回复: 23

[思想综合] 读钱先生《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30 13: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讀錢先生《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札記


     《劉向、歆父子年譜》


          案:錢文亦載更生鑄偽黃金之事!蓋惑人以為向、歆“父鑄偽黃金,子傳偽經說也”;而“更生受穀梁”,歆愛《左氏》確是事實!《楚元王傳》:言“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為輦郎。既冠,以行修飭擢為諫大夫。是時,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達能屬文辭,與王褒、張子僑等並進對,獻》、《凡數十篇。上復興神僊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師古曰:「鴻寶苑祕書,並道術篇名。臧在枕中,言常存錄之不漏泄也。」書言神僊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而更生父德武帝時治淮南獄得其書。更生幼而讀誦,以為奇,獻之,言黃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鑄作事,師古曰:「尚方,主巧作金銀之所。若今之中尚署。」費甚多,方不驗。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鑄偽黃金,繫當死。更生兄陽城侯安民上書,入國戶半,贖更生罪。上亦奇其材,得踰冬減死論。服虔曰:「踰冬,至春行寬大而減死罪。」如淳曰:「獄冬盡當決竟,而得踰冬,復至後冬,故或逢赦,或得減死也。」師古曰:「服說是也。」會初立穀梁春秋,徵更生受穀梁,講論五經於石渠。師古曰:「三輔舊事云石渠閣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祕書。」復拜為郎中給事黃門,遷散騎諫大夫給事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3: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帝初即位,太傅蕭望之為前將軍,少傅周堪為諸吏光祿大夫,皆領尚書事,甚見尊任。更生年少於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薦更生宗室忠直,明經有行,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與侍中金敞拾遺於左右。四人同心輔政,患苦外戚許、史在位放縱,而中書宦官弘恭、石顯弄權。望之、堪、更生議,欲白罷退之。未白而語泄,遂為許、史及恭、顯所譖愬,堪、更生下獄,及望之皆免官。語在望之《傳》。其春地震,夏,客星見昴、卷舌間。師古曰:「見於昴與卷舌之間也。卷音俱免反。」上感悟,下詔賜望之爵關內侯,奉朝請。秋,徵堪、向,欲以為諫大夫,恭、顯白皆為中郎。冬,地復震。時恭、顯、許、史子弟侍中諸曹,皆側目於望之等,更生懼焉,乃使其外親上變事,師古曰:「非常之事,故謂之變也。」言:竊聞故前將軍蕭望之等,皆忠正無私,欲致大治,忤於貴戚尚書。今道路人聞望之等復進,以為且復見毀讒,必曰嘗有過之臣不宜復用,是大不然。臣聞春秋地震,為在位執政太盛也,不為三獨夫動,亦已明矣。且往者高皇帝時,季布有罪,至於夷滅,後赦以為將軍,高后、孝文之間卒為名臣。孝武帝時兒寬有重罪繫,按道侯韓說諫曰:「前吾丘壽王死,陛下至今恨之;今殺寬,後將復大恨矣!」上感其言,遂貰寬,師古曰:「貰謂緩恕其罪也。」復用之,位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未有及寬者也。又董仲舒坐私為災異書,主父偃取奏之,下吏,罪至不道,幸蒙不誅,復為太中大夫,膠西相,以老病免歸。漢有所欲興,常有詔問。師古曰:「興謂改作(慮)〔憲〕章。」仲舒為世儒宗,定議有益天下。孝宣皇帝時,夏侯勝坐誹謗繫獄,三年免為庶人。宣帝復用勝,至長信少府,太子太傅,名敢直言,天下美之。若乃群臣,多此比類,難一二記。有過之臣,無負國家,有益天下,此四臣者,足以觀矣。前弘恭奏望之等獄決,三月,地大震。恭移病出,師古曰:「移病者,移書言病也,一曰言以病移出,不居官府。」後復視事,天陰雨雪。由是言之,地動殆為恭等。臣愚以為宜退恭、顯以章蔽善之罰,進望之等以通賢者之路。如此,太平之門開,災異之原塞矣。書奏,恭、顯疑其更生所為,白請考姦詐。辭果服,遂逮更生繫獄,下太傅韋玄成、諫大夫貢禹,與廷尉雜考。劾更生前為九卿,坐與望之、堪謀排車騎將軍高、許、史氏侍中者,毀離親戚,欲退去之,而獨專權。為臣不忠,幸不伏誅,復蒙恩徵用,不悔前過,而教令人言變事,誣罔不道。更生坐免為庶人。而望之亦坐使子上書自冤前事,恭、顯白令詣獄置對。望之自殺。天子甚悼恨之,乃擢周堪為光祿勳,堪弟子張猛光祿大夫給事中,大見信任。恭、顯憚之,數譖毀焉。更生見堪、猛在位,幾己得復進,懼其傾危,乃上封事……


                案:由上文所記更生確是“姦詐”之人,害得蕭“望之自殺”!其父如此,其子可知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3: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兩漢博士家法考》

一 博士淵源

二 秦博士議政與焚書

          《始皇本紀》: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爲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爲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爲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爲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游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集解》徐廣曰:「私,一作『知』。」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爲名,異取以爲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集解》應劭曰:「禁民聚語,畏其謗己。」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集解》如淳曰:「律說『論決爲髡鉗,輸邊築長城,晝日伺寇虜,夜暮築長城』。城旦,四歲刑。」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集解》徐廣曰:「一無『法令』二字。」以吏爲師。」制曰:「可。」


               案:由李斯所奏,當知“博士官”與“博士”不同!伏生、叔孫通秦“博士官”者;公儀休、賈袪、淳于越乃一般政令、占夢等類“博士”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3: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坑儒

           案:以“伏生、叔孫通”不在所“坑儒”之內,知始皇所坑者術士也;非正統儒生!另“焚書”和“坑儒”當是不相干之二事。


             四  論秦博士與《詩》、《書》六藝之關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3: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自秦禁書後至漢文、景時代之博士

            太史公書《傳》言:叔孫通者,薛人也。秦時以文學徵,待詔博士。數歲,陳勝起山東,使者以聞,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曰:「楚戍卒攻蘄入陳,於公如何?」博士諸生三十餘人前曰:「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集解》瓚曰:「將謂逆亂也。《公羊傳》曰『君親無將,將而必誅』。」願陛下急發兵擊之。」二世怒,作色。叔孫通前曰:「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爲一家,毀郡縣城,鑠其兵,示天下不復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閒。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二世喜曰:「善。」盡問諸生,諸生或言反,或言盜。於是二世令御史案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諸言盜者皆罷之。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爲博士。叔孫通已出宮,反舍,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諛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幾不脫於虎口!」迺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於定陶,從懷王。懷王爲義帝,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

六  漢武一朝之崇儒更化

七  武帝時代的五經博士

八  武帝時代經學轉盛之原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13: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9-30 13:20 编辑


              九  史記中之古文

六藝,含義有二:

六種技能:禮、樂、射、禦、書、數。

樂:音樂。


指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

           錢先生言:“蓋《史記》之所謂‘古文’,正指六藝,凡所以示異於後起之家言。”


             龖案:《史記·滑稽列傳》引孔子曰:「六蓺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太史公自序:“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太史公又言: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索隱》:《五帝德》、《帝繫姓》皆《大戴禮》及《孔子家語》篇名。以二者皆非正經,故漢時儒者以爲非聖人之言,故多不傳學也。余嘗西至空桐,《正義》:余,太史公自稱也。嘗,曾也。空桐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北過涿鹿,《正義》: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里,山側有涿鹿城,即黃帝、堯、舜之都也。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索隱》:古文即《帝德》、《帝繫》二書也。近是聖人之說。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索隱》:太史公言己以《春秋》、《國語》古書博加考驗,益以發明五帝德等說甚章著也。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正義》:言古文《尚書》缺失其閒多矣,而無說黃帝之語。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索隱》言古典殘缺有年載,故曰「有閒」。然皇帝遺事散軼,乃時時旁見於他記說,即《帝德》、《帝繫》等說也。故己今採案而備論黃帝已來事耳。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爲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爲《本紀》書首。《正義》:太史公據古文并諸子百家論次,擇其言語典雅者,故著爲《五帝本紀》,在《史記》百三十篇書之首。

           《伯夷列傳》言: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蓺。《詩》《書》雖缺,《索隱》按:《孔子系家》稱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刪三百五篇爲詩,今亡五篇。又《書緯》稱孔子求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刪以一百篇爲《尚書》,十八篇爲《中候》。今百篇之內見亡四十二篇,是《詩》《書》又有缺亡者也。然虞夏之文可知也。《索隱》按:尚書有堯典、舜典、大禹謨,備言虞夏禪讓之事,故云「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閒,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索隱》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故莊子云「天下大器」是也。則大器亦重器也。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10: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0-1 10:27 编辑


              龖案:當太史遷時“六藝”。

          案:阜《易》第30號簡存“不吉·上六大君有命啓邦囗  (30)”,阜《易》“啓邦”,帛書作“啓國”,今本作“開國”,阜《易》沒有避漢高祖劉邦諱,帛書避劉邦諱,改“邦”爲“國”,今本又避漢景帝劉啓諱,改“啓”爲“開”。龖案:由此可知阜陽漢簡《周易》早於帛《易》更早於現行本而同于太史公所見之古文本,乃漢前“不焚燒禁毀”之書。

         東漢·許慎《說文序目》云:“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龖案:《說文解字》集漢代經學、文字知識之大成,固然有許多時代所限,但仍不失其凖確的學術價值。許慎當時所見的書籍,所聞師說,許多是我們現代人所無法接觸和見到的。《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為古文此由《釋文序錄》及載籍諸說無異議,但《易》孟氏,前儒皆以為乃今文也。考《周易》總共三次出現相關“幾望”之詞,分別在《小畜·上九》、《歸妹·六五》和《中孚·ls》。熹平石經梁丘賀本小畜卦碑字作“近望”,《釋文》云:“幾,徐音析,又音機,注同。‘《子夏傳》作近’。”阜《易》、帛《易》此處皆作“幾”。晁氏曰:“京、劉、一行作近。”石經梁丘賀本《歸妹·六五》“既望”,帛《易》作“日月既望”,《釋文》云:“月幾,音機,又音祈,荀作既。”清·惠棟云:“近,古文幾字。”而《中孚·ls》石經梁丘賀本與阜《易》同作“月幾望”,帛《易》作“月既望”,《釋文》云:“幾望,音機,又音祈,京作近,荀作既。”晁氏曰:“孟、一行作既,孟云:十六日也。說之案:古文讀近為既。”龖案:“既望”是先秦以前的月相名詞,《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月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尚書·召誥》言:“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周成王時期的《保卣》銘文有“乙卯……在二月既望,”昭王南征時之器《靜方鼎》“八月初吉庚申至,吿于成周。月既望丁丑。”穆王卅四年之《鮮簋》“唯卅四年五月既望戊午”直至周宣王時的《𧽙鼎》、《寰盤》皆有言:“惟十又九年四月既望辛卯”及“惟廿又八年五月既望庚寅”。綜由上述可知、“近望”和“幾望”皆是言“月相”的同一詞語也,參諸家說“近望”只是在漢初時使用,而“既望”之用可追述到西周初年。這也間接證明帛《易》所采本當為較古本也。由晁氏所引孟熹“幾望”作“既望”,並云:“十六日也。”知“幾”作“既”為較古文,而韓嬰、梁丘賀、京房本作“近”只是西漢時之文也。同時也可說明宋·朱震《漢上易傳·叢說》所言:“孟喜、京房之學其書概見一行所集,其要皆《子夏傳》所出”不至確也。
《釋文·繫下》言:“大寶,孟作保。”宋本、《集解》本同作寶,帛《繫》作“費”。龖案:《書·金縢》:“寶命,”《史記·魯世家》作“保命”。《左傳·莊公六年經》“齊人來歸衛俘,”《左傳》及《公羊》、《谷梁》之《經》、《傳》並作“衛寶”。杜預疑左氏《經》誤,孔穎達《正義》言:“‘保’、‘寶’古字通用。或‘’字與‘俘’相似,故誤作‘俘’。”《春秋經》獨左氏作“衛俘”,當是漢初張蒼所獻古文,《公羊》、《谷梁》皆今文也,孟喜《易》作“保”證明孟氏恢復之《易》為真古文也。(上‘保’字爲戰國中山王大鼎摹本。)《說文》引《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帛書《二三子》云:“‘龍戰于野’者,言大人廣德而下𦁉民也。”龖案:《說卦》和孟喜、干寶皆釋“戰”為“相薄”,《說文》釋“戰”為“接”義與帛書《二三子》同,而不同於諸儒之言。《漢書·儒林傳》言:“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而改其自已所受師法。”鄙人更以為所謂《易家候陰陽災變書》當為類似於近現代出土的上博簡《楚易》、包山卜簡、馬王堆出土的《帛易》、夏侯竈墓出土的《阜易》或秦簡《歸藏》等之書。《說文》引《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現行《易》文中無此句,當為孟氏古文《易》蓋即《易家侯陰陽災變書》中之文也!關於西漢孟喜古文《易》詳見拙文載於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gyxhmxgwydztt.htm
《易》之古文在漢代除“河內女子發屋所得《說卦》三篇”外,餘多爲田何所傳,綜合諸家之說知費氏《易》所謂“古文”本,乃費直、馬融、荀爽及鄭玄等用“古文”改抄而成。而《易》“孟氏古文”蓋爲孟喜由《易家侯陰陽災變書》等古籍個人整理所得也!!!
西漢前諸家《易》學.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10: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0-1 10:34 编辑


          《詩經》

         《儒林傳》言:“申公者,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索隱》按:《漢書》云“申公少與楚元王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

         漢熹平石經殘的圖一三七“四國、不可”爲太學遺址新出殘石,第三列爲《小雅·我行其野》中的“邦家”二字;圖一四一《漢石經集存》圖版十一之60的《小雅·節南山》殘拓有“萬邦”二字,皆不諱“邦”字。而上博簡《詩論》簡三、簡四“國風”稱爲“邦風”。應該說《魯詩》爲漢前荀卿、浮丘伯口傳心授給申培公,《詩》中字句不諱“邦”字,而篇題“邦風”由於是漢初傳本而諱爲“國風”是也。

         《關雎·釋文》:“逑音求,毛云:匹也,本亦作仇,音同。鄭云:怨耦曰仇。”馬衡《漢石經集存》言:“仇,此石爲《關雎》首行。前行當爲篇題,而空其下截。……次行‘一’字是《關雎》後題,當云:‘關雎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八句’也。”龖案:殘石字中“一、仇”二字,實可寶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關雎》五章,章四句。故言三章,一章章四句,二章章八句。五章是鄭所分,‘故言’以下是毛公本意。後放此。”由於殘拓中“一、仇”二字並列,是以知《魯詩》當爲“關雎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而非是“關雎五章章四句”!如元朗所說確定的話當是鄭氏亂《經》,而並非毛公!此亦間接可證毛氏所述的確是荀卿所傳《魯詩》是也。《齊詩》亦作“仇”,詳《匡衡傳》引。《左傳·桓公二年》師服曰:“佳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羣書治要》、朝鮮舊藏唐鈔本“逑”並作“仇”。

           《漢書·匡衡傳》:衡上疏戒妃匹,勸經學威儀之則,曰:“陛下秉至孝,哀傷思慕不絕於心,未有游虞弋射之宴,誠隆於慎終追遠,無窮已也。竊願陛下雖聖性得之,猶復加聖心焉。《詩》云‘煢煢在疚’,言成王喪畢思慕,意氣未能平也,蓋所以就文武之業,崇大化之本也。臣又聞之師曰:‘妃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以《關雎》爲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則無以奉神靈之統,而理萬物之冝。故《詩》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言能其貞淑,不貳其操。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夫然後可以配至尊而爲宗廟主。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自上世已來,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案:《漢書·儒林傳》所記知匡衡師從后蒼,承夏侯始昌傳齊轅固之學。
東漢許慎言《詩》毛氏“古文”,則《毛詩》祖本的《魯詩》蓋為太史公所見古文是也。
7-1圖七-1《詩》四家傳授圖表.jpg
7-2圖七-1《詩》四家傳授圖表.jpg
46圖卌六tb00101一、仇.jpg
137圖一三七“四國、不可”《魯詩》--《新出漢石經》太學遺址P28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10: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0-3 08:45 编辑


            《尚書》

           《史記•儒林列傳》言:『伏生者,◇集解张晏曰:“伏生名勝,伏氏碑云。”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伏生教濟南张生及歐陽生,◇集解漢書曰:“字和伯,千乘人。”歐陽生教千乘兒寬。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索隐》:孔臧与安國書云“旧書潜于壁室,歘爾復出,古训復申。唯聞《尚書》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何圖乃有百篇。即知以今讎古,隸篆推科斗,以定五十餘篇,并为之傳也”。《藝文志》曰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起者,謂起發以出也。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

             案:《隸釋》載漢熹平石經殘字《般庚》“安定厥國”,唐石經作“安定厥邦”即歐陽氏本為今文本諱“邦”字。
4圖四 《尚書》漢代傳授圖表.jpg
55圖五十五《隸釋》載《般庚》殘字.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8: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禮》


            中國古代記載儀容禮典之書。簡稱《禮》,亦稱《禮經》、《士禮》、《禮記》、《容》、《儀》,後世統稱《儀禮》。《儀禮》是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與《周禮》、《小戴禮記》合稱“三禮”。《儀禮》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縟復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儒生掌握的可能創行於西周並在春秋以後更加通用的各種儀節清單,經不斷排練補充,整齊厘訂,成爲職業手冊。他們要爲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因此保存的儀節單很多,曾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記載。但傳到漢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五項典禮儀節,由高堂生作爲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士禮”傳授,稱作《禮經》,爲“五經”之一。中國古代記載儀容禮典之書。簡稱《禮》,亦稱《禮經》、《士禮》、《禮記》、《容》、《儀》,後世統稱《儀禮》。《儀禮》是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與《周禮》、《小戴禮記》合稱“三禮”。《儀禮》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據考古材料及古文獻所知,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其儀節日益繁縟復雜,非有專門職業訓練並經常排練演習者,不能經辦這些典禮。儒生掌握的可能創行於西周並在春秋以後更加通用的各種儀節清單,經不斷排練補充,整齊厘訂,成爲職業手冊。他們要爲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因此保存的儀節單很多,曾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記載。但傳到漢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五項典禮儀節,由高堂生作爲專供士大夫階層施行的“士禮”傳授,稱作《禮經》,爲“五經”之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8: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史公書《儒林傳》言:“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而魯徐生善爲容。《索隱》《漢書》作“頌”,亦音容也。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爲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徐襄。襄,其天姿善爲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以《容》爲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索隱》公戶,姓;滿意,名也。案:鄧展云二人姓字,非也。桓生、單次,《索隱》上音善。單,姓;次,名也。皆嘗爲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集解》徐廣曰:“屬山陽也。”以禮爲淮陽太守。是後能言禮爲容者,由徐氏焉。”《孔子世家》言:“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集解》包氏曰:“徵,成也。杞、宋二國,夏殷之後也。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集解》何晏曰:“物類相召,勢數相生,其變有常,故可預知者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集解》孔安國曰:“監,視也。言周文章備於二代,當從之也。”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太史公書《儒林傳》言:“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而魯徐生善爲容。《索隱》《漢書》作“頌”,亦音容也。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爲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徐襄。襄,其天姿善爲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以《容》爲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索隱》公戶,姓;滿意,名也。案:鄧展云二人姓字,非也。桓生、單次,《索隱》上音善。單,姓;次,名也。皆嘗爲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集解》徐廣曰:“屬山陽也。”以禮爲淮陽太守。是後能言禮爲容者,由徐氏焉。”《孔子世家》言:“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集解》包氏曰:“徵,成也。杞、宋二國,夏殷之後也。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殷、夏所損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集解》何晏曰:“物類相召,勢數相生,其變有常,故可預知者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集解》孔安國曰:“監,視也。言周文章備於二代,當從之也。”故《書傳》、《禮記》自孔氏。”

               鄭君《六藝論》云:“案《藝文志》、《儒林傳》傳《禮》者十三家,惟髙堂生及五傳弟子戴德、戴聖名在也。又案《儒林傳》云:漢興髙堂生傳《禮》十七篇,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孟卿東海人事蕭奮以授戴徳、戴聖。”熊氏云:“五傳則髙堂生、蕭奮、孟卿、后蒼及戴徳、戴聖為五也。此所傳皆《儀禮》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8: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0-3 08:57 编辑


               《儀禮》漢簡1959年7月出土于武威磨嘴子6號墓。計有《儀禮》簡469枚,其他日忌雜占簡11枚。《儀禮》簡分三種:甲本木簡398枚,每枚長55.5~56釐米,寬0.75釐米,包括《士相見》、《服傳》、《特牲》、《少牢》、《有司》、《燕禮》、《泰射》7篇。乙本木簡37枚,每枚長50.05釐米、寬0.5釐米,內容僅《服傳》一篇。丙本竹簡34枚,每枚長56.5釐米、寬0.9釐米,內容僅《喪服》一篇。《儀禮》簡除《服傳》外,略與今本經文同,抄寫年代當在西漢晚期,下限爲漢成帝河平年間。甲、乙本《服傳》爲《喪服》單傳,或說宗于秦始皇焚書前之古文本;丙本《喪服》爲單經,未附《傳》文,宗于昭、宣之世夏侯勝、蕭望之傳授的《喪服經》別行之學。表明西漢時經文和傳文各自單獨成書,分別流傳,有異于後世的《經》、《傳》合編。漢簡《儀禮》是迄今所見《儀禮》一書的最古寫本,是經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在版本校勘上有較高的價值。   
1圖一tb071414“鄉飲酒第十”.jpg
9圖九-1武威漢簡《士相見禮》取自《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精品图集》.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8: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漢書·儒林傳》:“古之儒者,博學虖六藝之文。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以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歎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陳,奸七十餘君。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究觀古今之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唯天爲大,唯堯則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爲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氂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爲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於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於是孔甲爲涉博士,卒與俱死。陳涉起匹夫,敺適戍以立號,不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爲臣者何也?以秦禁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遺化好學之國哉?於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爲奉常,諸弟子共定者,咸爲選首,然後喟然興於學。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8: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0-3 09:04 编辑

           《春秋》


            董仲舒曰:“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後聖。故引史記,理徃事,正是非,見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門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爲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故子貢、閔子、公肩子言:其切而爲國家賢也。其爲切而至於殺君亡國,奔走不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於道,不覽於《春秋》也。故衞子夏言:‘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之重任也。’故或脅窮失國,揜殺於位,一朝至爾。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豈徒除禍哉!乃堯舜之德也。故《世子》曰:‘功及子孫,光輝百世,聖王之德,莫美於恕。故予先言《春秋》詳已而畧人,因其國而容天下。’《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於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愛人之大者,莫大於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於吳,魯得意於齊,而《春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邇,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爲民除患之意也。不愛民之漸乃至於死亡,故言楚靈王、晉厲公生弑於位,不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春秋》貴之,將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故子夏言:‘《春秋》重人,諸譏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憤怨,或暴虐賊害人,終皆禍及身。’故子池言:‘魯莊築臺丹楹刻桷,晉厲之刑刻意者,皆不得以壽終。’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内恕,求備於人。故次以《春秋》緣人情,赦小過。而《傳》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明得失,見成敗,疾時世之不仁,失王道之體。故緣人情,赦小過。《傳》又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故其所善,則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惡,則亂國行之終以敗。故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過,是亦始於麤粗,終於精微,敎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春秋繁露·俞序篇》


              太史公書《孔子世家》言:“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爲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雒不出書,吾已矣夫!’顏淵死,孔子曰:‘天喪予!’及西狩見麟,曰:‘吾道窮矣!’喟然歎曰:‘莫知我夫!’子貢曰:‘何爲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乎!’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行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1圖一1《春秋》傳授圖《公羊》、《穀梁》.jpg
1圖一2《春秋》傳授圖《左氏》.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樂經》,書名,《六經》之一。六經,即《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樂經》。先秦有《樂經》存世。此說不僅見於傳世文獻《莊子·天下》篇,從郭店楚簡中也得到了證實。郭店簡《六德》說:"觀諸《詩》、《書》則亦載矣,觀諸《禮》、《樂》則亦載矣,觀諸《易》、《春秋》則亦載矣。"簡中另一篇《語叢(一)》也有"六經"並稱之語。

         關於《樂經》的流傳,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認為,《樂經》已亡於焚書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種是認為,《周禮·春官宗伯章》之《大司樂》為《樂經》;還一種是認為,本來就沒有《樂經》這部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0 宣元以下博士之增設與家法興起
《漢書·儒林傳贊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寖盛,支葉藩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初,《書》唯有歐陽,《禮》后,《易》楊,《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復立、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至元帝世,復立京氏《易》。平帝時,又《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所以罔羅遺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如淳曰:「雖有虛妄之說,是當在其中,故兼而存之。」
《後漢書•儒林列傳》言:“昔王莽、更始之際,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漏逸。先是,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自是莫不抱負墳策,雲會京師,范升、陳元、鄭興、杜林、衛宏、劉昆、桓榮之徒,繼踵而集。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總領焉。
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籩豆干戚之容,備之於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親行其禮。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羣後,登靈台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尊養三老五更。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後復爲功臣子孫、四姓末屬別立校舍,搜選高能以受其業,自期門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經》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學。濟濟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建初中,大會諸儒于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爲通義。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爲講郎,給事近署,所以網羅遺逸,博存眾家。孝和亦數幸東觀,覽閱書林。及鄧后稱制,學者頗懈。時,樊准、徐防並陳敦學之宜,又言儒職多非其人,於是制詔公卿妙簡其選,三署郎能通經術者,皆得察舉。自安帝覽政,薄于藝文,博士倚席不講,朋徒相視怠散,學舍穨敝,鞠爲園蔬,牧兒蕘豎,至於薪刈其下。順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黌宇,凡所結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試明《經》下第補弟子,增甲乙之科員各十人,除郡國耆儒皆補郎、舍人。本初元年,梁太后詔曰:‘大將軍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學,每歲輒於鄉射月一饗會之,以此爲常。’自是遊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然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蓋衰矣。党人既誅,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廢,後遂至忿爭,更相信告,亦有私行金貨,定蘭台漆書經字,以合其私文。熹平四年,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刊於石碑,爲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咸取則焉。(龖案:《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與之相同。北魏•楊衒之撰《洛陽伽蘭記》亦以《魏石經》之《尚書》、《春秋》二部作篆、科斗、隸三種字者爲漢右中郎將蔡邕筆之遺跡。訛謬相沿,貽誤後學,實非淺鮮。酈道元(北魏人466或472?—527)注《水經》,記載較爲詳明,其言曰:‘漢靈帝光和六年,刻石鏤碑,載五經立於太學講堂,悉在東側。今上悉銘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樹之於堂西。’始以三字屬之于魏,而于《漢石經》不言字體,是明以一字屬之於漢矣。《隋書•經籍志》錄《一字石經》,有《易》、《書》、《詩》、《禮》、《春秋》、《公羊傳》、《論語》七經,與今所見漢刻悉同。可見一字爲漢刻,三字者爲魏刻。”漢熹平石經《周易》爲梁丘賀本且爲一字漢隸書就,現已由羅雪堂、馬衡、屈萬里等先生借助近百年新出土的《易經》殘石疏通而爲確證。馬衡又云:“近人尤有信《後漢書》而斥《水經注》者,誠所謂以不狂爲狂矣。”龖再案:《經典釋文》是研究中國文字音韻及秦漢古籍的重要參考書。爲後世研讀者所重視,《敘錄》之誤可謂“千慮一失”陸元朗和范曄“訛謬相沿,貽誤後學”影響至大,我們更應細加分辨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齊學與魯學
十二  家法與章句
《劉歆傳》:“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時,詔向受《穀梁春秋》,十餘年,大明習。及歆校秘書,見古文《春秋左氏傳》,歆大好之。時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與歆共校《經》、《傳》。歆略從咸及丞相翟方進受,質問大義。初《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歆亦湛靖有謀,父子俱好古,博見彊志,過絕於人。歆以為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十子後,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歆數以難向,向不能非間也,師古曰:「並不與歆意同,故不肯立其學也。置對,置辭以對也。」然猶自持其《穀梁》義。”
龖案:稱《左傳》為劉歆偽造確有夸獎“國師”之意,但班固言其“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確是事實!《左傳》宣傳示人于劉歆之後確是肯定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  劉歆爭立古文諸《經》與東漢十四博士
十四  今學與古學
太史公書《儒林傳》言:“申公者,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弟子爲博士者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集解》徐廣曰:“孔鮒之弟子襄爲惠帝博士,遷爲長沙太傅,生忠,忠生武及安國。安國爲博士,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碭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繆生《索隱》繆音亡救反。繆氏出蘭陵。一音穆。所謂穆生,爲楚元王所禮也。至長沙內史,徐偃爲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集解漢書音義曰:“姓闕門,名慶忌。”爲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班固《漢書同》。


            《後漢書·儒林傳》言:“孔僖字仲和,魯國魯人也。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毛詩》。《集解》李良裘曰:“案:此‘毛’亦疑衍文。安國未聞受《毛詩》,疑《魯詩》之”曾祖父子建,少遊長安,與崔篆友善。及篆仕王莽為建新大尹,嘗勸子建仕。對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袞冕之志,各從所好,不亦善乎!道既乘矣,請從此辭。’遂歸,終於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白虎觀議奏與今古學爭議
P246頁范氏論鄭學,頗得其宗要,謂: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龖案:鄭玄之學與白虎觀議奏無關!《吳書虞翻傳》裴松之注引《翻別傳》所論較恰!『翻初立《易注》,奏上曰:“臣聞六經之始,莫大陰陽,是以伏羲仰天縣象,而建八卦,觀變動六爻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類萬物。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輿令成,纘述其業,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於鳳,最有舊書,世傳其業,至臣五世。前人通講,多玩章句,雖有秘說,於《經》疏闊。臣生遇世亂,長於軍旅,習《經》於枹鼓之間,講論於戎馬之上,蒙先師之說,依《經》立《注》。又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相遇,放發被鹿裘,布《易》六爻,撓其三以飲臣,臣乞盡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豈臣受命,應當知《經》!所覽諸家解不離流俗,義有不當實,輒悉改定,以就其正。孔子曰:‘乾元用九而天下治。’‘聖人南面,蓋取諸離。’斯誠天子所宜協陰陽致麟鳳之道矣。謹正書副上,惟不罪戾。”翻又奏曰:“《經》之大者,莫過於《易》。自漢初以來,海內英才,其讀《易》者,解之率少。至孝靈之際,潁川荀谞號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至所說‘西南得朋,東北喪朋。’顛倒反逆,了不可知。孔子歎《易》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以美大衍四象之作,而上為章首,尤可怪笑。又南郡太守馬融,名有俊才,其所解釋,復不及谞。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豈不其然!若乃北海鄭玄,南陽宋忠,雖各立《注》,忠小差玄而皆未得其門,難以示世。”又奏鄭玄解《尚書》違失事目:“臣聞周公制禮以辨上下,孔子曰‘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是故尊君卑臣,禮之大司也。伏見故徵士北海鄭玄所注《尚書》,以《顧命》康王執瑁,古‘冃’似‘同’,從誤作‘同’,既不覺定,復訓為杯,謂之酒杯;成王疾困憑几,洮颒為濯,以為澣衣成事,‘洮’字虛更作‘濯’,以從其非;又古大篆‘丱’字讀當為‘柳’,古‘柳’‘丱’同字,而以為昧;‘分北三苗’,‘北’古‘別’字,又訓北,言北猶別也。若此之類,誠可怪也。《玉人職》曰天子執瑁以朝諸侯,謂之酒杯;天子颒面,謂之澣衣;古篆‘丱’字,反以為昧。甚違不知蓋闕之義。於此數事,誤莫大焉,宜命學官定此三事。又馬融《訓注》亦以為同者,大同天下,今《經》益‘金’就作‘銅’字,詁訓言天子副璽,雖皆不得,猶愈於玄。然此不定,臣沒之後,而奮乎百世,雖世有知者,懷謙莫或奏正。又玄所注五《經》,違義尤甚者百六十七事,不可不正。行乎學校,傳乎將來,臣竊恥之。”翻放棄南方,云“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以典籍自*慰,依《易》設象,以占吉凶。又以宋氏解《玄》頗有繆錯,更為立法,並著《明楊》、《釋宋》以理其滯。臣松之案:翻云“古大篆‘丱’字讀當言‘柳’,古‘柳’‘丱’同字”,竊謂翻言為然。故“劉”“留”“聊”“柳”同用此字,以從聲故也,與日辰“卯”字字同音異。然《漢書·王莽傳》論卯金刀,故以為日辰之“卯”,今未能詳正。然世多亂之,故翻所說云。荀谞,荀爽之別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0-3 09:10 编辑


             十六  圖讖內學
十七  東漢之所謂古文
許叔重《說文敍》:“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
龖案:錢氏言:“許君似未見中古文。”其說非是!《說文敍》前文言:“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詳見并参看:圖七尚書多士三體殘拓、图一一八魏三體石經《君奭》等等!
錢氏言:“然則當時所謂古文《尚書》者,固并非孔安國本,而實同伏生三家之本”
《皐陶謨》“罔水舟行風淫于家用殄厥世”,即漢石經殘字歐陽氏本作“風淫于家”,《孔傳》本作“朋淫于家”。《後漢書•樂成靖王傳》引安帝詔曰:“風淫于家,聘爲人妻’,可見漢安帝詔引用了《尚書》經句,誠爲當時社會上所通用。”龖案:漢安帝劉祜受學歐陽氏《尚書》者!太史公書引作“朋淫于家”;《說文》引《虞書》曰:“堋淫于家”;內野本、足利本、天正本、八行本及唐開成石經作“朋”;《書古文訓》同于許慎《说文》作“堋”字。
西伯堪飢苐八     商書   歐陽氏本“堪飢”兩字見《書序》圖一三九《漢石經集存》224.2tb032殘字。《說文•戈部》言:“,殺也。從戈,今聲。《商書》曰:‘西伯既黎’ 。”慧琳《一切經音義》八十三引《尚書大傳》曰:“者,克也。”《釋文》:“戡,音堪。《說文》作。云:殺也。以此戡訓刺,音竹甚反。黎,力兮反,國名。《尚書大傳》作:耆。”
7圖七尚書多士三體殘拓.jpg
118图一一八魏三體石經《君奭》.jpg
139圖一三九《集存》224.2tb03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士昬禮》“期初昬陳三鼎于寢門外東方北面北上其實特豚合升去蹄舉肺脊二祭肺二魚十有四腊一肫髀不升皆飪設扃鼏”,恢復碑“期初昬陳三鼎于寢門外東方北面北上其實特豚合升去蹄舉肺脊二祭肺二魚十有四腊一純髀不升皆飪設扃密”,鄭《注》:“期,取妻之日。鼎三者,升豚、魚、臘也。寢,婿之室也。北面,鄉內也。特猶一也。合升,合左右胖升於鼎也。去蹄,蹄甲不用也。舉肺、脊者,食時所先舉也。肺者,氣之主也,周人尚焉。脊者,體之正也,食時則祭之,飯必舉之,貴之也。每皆二者,夫婦各一耳。凡魚之正,十五而鼎,減一為十四者,欲其敵偶也。腊,兔腊也。肫,或作純,純,全也,凡腊用全。髀不升者,近竅,賤也。飪,孰也。扃,所以扛鼎。鼏,覆之。古文純為鈞,髀為脾。今文扃作鉉,鼏皆作密。”阮元《校勘記》言:“‘今文扃作鉉,鼏皆作密’依《注》例‘鼏’上當有‘古文’二字。按《儀禮》‘扃鼏’屢見,恐《經》、《注》俱有誤。《說文·鼎部》鼏字《注》云‘以木橫貫鼎耳舉之’,則‘鼏’即‘扃’也,不得爲兩字。又金部‘鉉’字《注》云‘《易》謂之鉉,《禮》謂之鼏’,是‘鉉’字唯《易》有之,禮經安得有‘鉉’?今本《儀禮》覆尊則爲‘幂’,覆鼎則爲‘鼏’,《釋文》則多作‘鼏’。或強爲分別,曰幂字從巾,覆尊以巾,則稱幂;覆鼎以茅,故不得稱‘幂’,然則‘扃’字從‘戶’,何以得施于鼎?且賈氏云‘鄭兼下‘綌幂’總疊之,故云「皆」’,可見覆鼎、覆尊皆作‘幂’矣。又《士喪禮》及《既夕》‘幂用疏布’,古文皆作‘密’,是古文無分尊、鼎尤爲明證也。案‘扃鼏’二字古文當爲‘扃密’,今文當爲‘鼏幎’,鄭于上字從古,下字從今,當《注》云‘今文扃爲鼏,古文幎爲密’。‘鼏’之從冂,乃諧聲,非會意也。古蓋音冥,‘冥’、‘扃’聲相近,故通作‘扃’;又音瞑,‘瞑’、‘鉉’聲相近,故別作‘鉉’。”案:《阮校》之言可商,“幎”字又是何來?武威簡本甲本《有司》首簡有“乃設扃密”,恢復碑從武威漢簡作“扃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案:《漢藝文志》:“《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公羊、穀梁二家。
《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
《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師古曰:“名高。”)
《穀梁傳》十一卷。穀梁子,魯人。”龖案:閔公“元年春王正月齊人救邢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秋八月公及齊矦盟于洛姑季子來歸冬齊仲孫來●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孫于邾婁公子慶父出奔筥冬齊高子來盟十有二月狄入衛鄭棄其師●”二百多字僅是一篇!蓋“十二篇”,當是較《公羊》、《穀梁》後發現而強分篇之書是也!
碑陰三第12、13行襄公廿有九年“閽弑吳子餘祭仲孫羯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衛世叔齊鄭公孫段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城杞晉矦使士鞅來聘杞子來盟”,恢復碑“閽殺吳子餘祭仲孫偈會晉荀盈齊高止宋華定衛世叔齊鄭公孫噧曹人筥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城杞晉矦使士鞅來聘杞子來盟)”,案:由其它漢石經殘石知“弑”漢石經當作“殺”。“衛世叔齊”,《左氏》、《穀梁》作“儀”。“公孫段”三家同,漢石經嚴氏《公羊》殘字作“噧”,《說文》:“碬,厲石也。从石叚聲。《春秋傳》曰:‘鄭公孫碬字子石。’”即許慎所見本“段”作“碬”。“莒人邾婁人滕人”,唐石經《公羊》、宋淳煕撫州公使庫刻紹煕四年重修本及四部叢刊本景余仁仲刊《春秋公羊經傳解詁》、監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本同,唐石經《左氏》、宋興國軍學本、宋淳熙三年阮仲猷種德堂本、宋慶元六年紹興府刻宋元遞修本作“莒人滕人”,唐石經《穀梁》、古逸叢書本、監本附音《春秋穀梁傳》作“莒人邾人滕人”;金澤文庫卷子本作“莒人邾人滕人”。由圖一三九tb050316“淶閭丘來”、圖一四二t085318“殺其世”、圖一四三新出漢石經殘字“孫偈、盈齊高”恢復碑後,從上下殘字位置知漢石經嚴氏《公羊》與現行何休本同。《說文》:“噧,高气多言也。从口,蠆省聲。《春秋傳》曰:‘噧言。’訶介切。”段玉裁言:“《廣韵》曰:‘高聲皃。又多言。’按篆文作蠆。此直云蠆聲可矣不當云省。‘噧言’,未見所出。惟《公羊》襄十四年《經》鄭公孫囆。二《傳》作蠆。疑‘噧言’二字有誤。當云鄭公孫囆。”案:襄廿有五年徐彥《疏》:“‘公孫囆’云云,亦有本作‘公孫萬’字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傳·襄十有九年》:“于四月,丁未,鄭公孫蠆卒,赴於晉大夫。范宣子言於晉侯,以其善於伐秦也。”
東漢·許慎《說文序目》云:“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龖案:《說文解字》集漢代經學、文字知識之大成,固然有許多時代所限,但仍不失其凖確的學術價值。許慎當時所見的書籍,所聞師說,許多是我們現代人所無法接觸和見到的。《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為古文此由《釋文序錄》及載籍諸說無異議,但《易》孟氏,前儒皆以為乃今文也。考《周易》總共三次出現相關“幾望”之詞,分別在《小畜·上九》、《歸妹·六五》和《中孚·ls》。熹平石經梁丘賀本小畜卦碑字作“近望”,《釋文》云:“幾,徐音析,又音機,注同。‘《子夏傳》作近’。”阜《易》、帛《易》此處皆作“幾”。晁氏曰:“京、劉、一行作近。”石經梁丘賀本《歸妹·六五》“既望”,帛《易》作“日月既望”,《釋文》云:“月幾,音機,又音祈,荀作既。”清·惠棟云:“近,古文幾字。”而《中孚·ls》石經梁丘賀本與阜《易》同作“月幾望”,帛《易》作“月既望”,《釋文》云:“幾望,音機,又音祈,京作近,荀作既。”晁氏曰:“孟、一行作既,孟云:十六日也。說之案:古文讀近為既。”龖案:“既望”是先秦以前的月相名詞,《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月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尚書·召誥》言:“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周成王時期的《保卣》銘文有“乙卯……在二月既望,”昭王南征時之器《靜方鼎》“八月初吉庚申至,吿于成周。月既望丁丑。”穆王卅四年之《鮮簋》“唯卅四年五月既望戊午”直至周宣王時的《𧽙鼎》、《寰盤》皆有言:“惟十又九年四月既望辛卯”及“惟廿又八年五月既望庚寅”。綜由上述可知、“近望”和“幾望”皆是言“月相”的同一詞語也,參諸家說“近望”只是在漢初時使用,而“既望”之用可追述到西周初年。這也間接證明帛《易》所采本當為較古本也。由晁氏所引孟熹“幾望”作“既望”,並云:“十六日也。”知“幾”作“既”為較古文,而韓嬰、梁丘賀、京房本作“近”只是西漢時之文也。同時也可說明宋·朱震《漢上易傳·叢說》所言:“孟喜、京房之學其書概見一行所集,其要皆《子夏傳》所出”不至確也。
《釋文·繫下》言:“大寶,孟作保。”宋本、《集解》本同作寶,帛《繫》作“費”。龖案:《書·金縢》:“寶命,”《史記·魯世家》作“保命”。《左傳·莊公六年經》“齊人來歸衛俘,”《左傳》及《公羊》、《谷梁》之《經》、《傳》並作“衛寶”。杜預疑左氏《經》誤,孔穎達《正義》言:“‘保’、‘寶’古字通用。或‘’字與‘俘’相似,故誤作‘俘’。”《春秋經》獨左氏作“衛俘”,當是漢初張蒼所獻古文,《公羊》、《谷梁》皆今文也,孟喜《易》作“保”證明孟氏恢復之《易》為真古文也。(上‘保’字爲戰國中山王大鼎摹本。)
《說文》引《易》曰:“‘龍戰于野’,戰者接也。”帛書《二三子》云:“‘龍戰于野’者,言大人廣德而下𦁉民也。”龖案:《說卦》和孟喜、干寶皆釋“戰”為“相薄”,《說文》釋“戰”為“接”義與帛書《二三子》同,而不同於諸儒之言。《漢書·儒林傳》言:“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而改其自已所受師法。”鄙人更以為所謂《易家候陰陽災變書》當為類似於近現代出土的上博簡《楚易》、包山卜簡、馬王堆出土的《帛易》、夏侯竈墓出土的《阜易》或秦簡《歸藏》等之書。《說文》引《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現行《易》文中無此句,當為孟氏古文《易》蓋即《易家侯陰陽災變書》中之文也!關於西漢孟喜古文《易》詳見拙文載於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gyxhmxgwydztt.htm
《易》之古文在漢代除“河內女子發屋所得《說卦》三篇”外,餘多爲田何所傳,綜合諸家之說知費氏《易》所謂“古文”本,乃費直、馬融、荀爽及鄭玄等用“古文”改抄而成。而《易》“孟氏古文”蓋爲孟喜由《易家侯陰陽災變書》等古籍個人整理所得也!!!
《周易正義•八論•論誰加經字》言“但《子夏傳》云:‘雖分為上下二篇,未有經字。經字是後人所加,不知起自誰始。’案前漢孟喜《易》本云:‘分上下二經。’是孟喜以前已題經字。”龖案:由是可知題經字是在韓嬰之後孟喜之前的西漢也。
焦贛之《易》乃承授孟喜、京房之學,《漢書·藝文志》並不錄立於學官的四家之師著作,事實上施讎、孟喜、梁丘賀、京君明的著作即田王孫、(前)京房、焦贛之學。《藝文志》不著錄立學官之師作品,蓋其通列也。現行本《易林》舊題焦贛撰,而《易林》與焦、京之學相比淺顯明見,結合牟庭、余嘉錫、胡適諸家及余之論證《易林》並非焦贛所作而撰者為王莽時的崔篆。《崔篆易林》成書在劉歆《七略》之後,則不為《漢書·藝文志》所載錄。此書以《周易》中每一卦各變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變共為四千零九十六卦,各有文詞,皆為四言韻語林辭。(龖案:每言四字稍少有三字構成一句。)《易林》以本卦之本卦為首於六十四組卦林前,然後以現行本卦序排例;此與帛《易》每宮分別以本宮卦配成的下卦(貞卦)為首,然後依次以數序或者說是“天干”的順序排列相似。二者淵源可見。《易林》卦序不類於《京氏易》卦序,也間接證明二者不相及也。詳見拙文: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ylzzkbjjjljyszxhyx.htm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09: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7-10-3 11:50 编辑


              一八  博士餘影
孔子與《春秋》
《論語》與《春秋》:錢先生之言咱不敢茍同!因《論語》確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經典實錄,此書當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做人規範、論理觀念並教育原則。東漢趙岐《孟子題辭解》言:“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爲《論語》。《論語》者,五《經》之錧鎋,六藝之喉衿也。”而在西漢:張、盍、毛、包、周確是帝王所立博士之家之學說!漢熹平石經《論語》行73至74二種亦說明其中問題。
  

                  《周官》著作年代考
1圖一1《春秋》傳授圖《公羊》、《穀梁》.jpg
1圖一2《春秋》傳授圖《左氏》.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