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1|回复: 2

[传统工艺品] 景泰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9 15: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景泰蓝
来源:传统工艺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人们常说的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而景泰蓝原来指铜胎掐丝珐琅器,后来慢慢也成为珐琅的通称了,景泰蓝元末传入中国,明清发展到达高潮。景泰蓝(珐琅)是北京传统工艺品之一,同时也是燕京八绝之首。2006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珐琅(景泰蓝)包括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珐琅彩)等。
jtl00494.jpg
jtl02494.jpg
jtl03494.jpg
jtl0449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5: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yst3tim1.jpg
  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下。
  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瓶底可以焊上去,也可以把瓶腹以下的一截打成盘子的形状,那就有了底,不用另外焊了。瓶底下面的座子,瓶口上的宽边,全是焊上去的。至于方形或是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盒身和盖子都用一张红铜片折成,只要把该接合的转角接合一下就是,也不用细说了。
  制胎的工作其实就是铜器作的工作,各处城市大都有这种铜器作,重庆还有一条街叫打铜街。不过铜器作打成一件器物就完事,在景泰蓝的作场里,这只是个开头,还有好多繁复的工作在后头呢。
  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横断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譬如粘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能把铜丝恰如其分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浆里蘸,粘到铜胎上去。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而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 他们能自由地在铜胎上粘成山水、花鸟、人物种种图画,当然也能按照美术家的设计图样工作。反正他们对于铜丝好像画家对于笔下的线条,可以随意驱遣,到处合适。美术家和掐丝工人的合作,使景泰蓝器物推陈出新,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咱们看见有些景泰蓝上面的图案画,在图案画以外,或是红地,或是蓝地,只要占的面积相当宽,那里就嵌几条曲成图案形的铜丝。为什么一色中间还要嵌铜丝呢?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
  粘满了铜丝的铜胎是一件值得惊奇的东西。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刚才说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却经不住烧,用火一烧就成了灰,铜丝就全都落下来了,所以还得焊。现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
  随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过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脏东西得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紧贴着红铜,制成品才可以结实。
  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图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做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用的色料就是制颜色玻璃的原料,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我们在作场里看见的是一块块不整齐的硬片,从山东博山运来的。这里头基本质料是硼砂、硝石和碱,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颜色也就各异,大概含铁的作褐色,含铀的作黄色,含铬的作绿色,含锌的作白色,含铜的作蓝色,含金含硒的作红色……
  他们把那些硬片放在铁臼里捣碎研细,筛成细末应用。细末里头不免搀和着铁臼上磨下来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要是吸得不干净,就会影响制成品的光彩。看来研磨色料的方法得讲求改良。
  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点蓝工人用挖耳似的家伙舀着色料,填到铜丝界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里。大概是熟极了的缘故,不用看什么图样,自然知道哪个格子里该填哪种色料。湿的色料填在格子里,比铜丝高一些。整个表面填满了,等它干燥以后,就拿去烧。一烧就低了下去,于是再填,原来红色的地方还是填红色料,原来绿色的地方还是填绿色料。要填到第三回,烧过以后,色料才跟铜丝差不多高低。
  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一个烧得挺旺的炉子,燃料用煤,炉膛比较深,周围不至于碰着等着烧的铜胎。烧蓝工人把涂好色料的铜胎放在铁架子上,拿着铁架子的弯柄,小心地把它送到炉膛里去。只要几分钟工夫,提起铁架子来,就看见铜胎全体通红,红得发亮,像烧得正旺的煤。可是不大工夫红亮就退了,涂上的色料渐渐显出它的本色,红是红绿是绿的。
  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先用金刚砂石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平整。所谓平整,一是铜丝跟涂上的色料一样高低,二是色料本身也不许有一点儿高高洼洼。磨过以后又烧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最后用椴木炭水磨,目的在使成品的表面光润。椴木木质匀净,用它的炭来水磨,成品的表面不起丝毫纹路,越磨越显得鲜明光滑。旁的木炭都不成。
  椴木炭磨过,看来晶莹灿烂,没有一点儿缺憾,成一件精制品了,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金镀在全部铜丝上,方法用电镀。镀了金,铜丝就不会生锈了。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队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可是拿着蘸水的木炭、磨刀石挨着转动的成品,跟它摩擦,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起瓜楞的花瓶就不能套在转轮上打磨,因为表面有高有低,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
jtl10494.jpg
jtl11494.jpg
jtl12494.jpg
jtl13494.jpg
jtl14494.jpg
jtl14694.jpg
jtl15694.jpg
jtl1669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9 15: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珐琅张的艺术世界
  张同禄,1942年生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世界级金属类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当代掐丝珐琅、景泰蓝第一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的景泰蓝作品风格古雅而富于时代韵味,人称“珐琅张”。作品荣获国内外近百项大奖,部分作品被国家权威艺术机构永久收藏。
  景泰蓝,中国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春秋时已有此工艺,到明代景泰年间制作最为精美而著名,故称“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
  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腻工整、金碧辉煌、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品。它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文化内涵,是最具北京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介绍景泰蓝,自然要提到张同禄:1967年创作的《孔雀壶》,成为中国唯一的景泰蓝工艺品特种邮票图案;1979年创作的《孔雀屏灯》、《鸟杯》被评为国家珍品,由国家工艺美术珍宝馆永久性珍藏;2002年创作的《德胜鼎》荣获北京工艺美术珍品奖,是北京奥运大厦摆放的唯一工艺美术品;2004年的作品《吉羊宝灯》荣获巴黎万国博览会100周年特别大奖……而这些,于张同禄而言,也只是他艺术生涯中所获荣誉的凤毛麟角。
  凭借奇妙的构思﹑和谐的釉彩变化不断超越传统,张同禄的作品古雅而又富于时代韵味,并以新、巧、俏、美、雅及强烈的时代感,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人称“珐琅张”。他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健在的精通景泰蓝设计制作全套工艺的艺术家,并且开发了“珐琅珀晶”的新工艺,是工美行业的首项国家发明专利。
  张同禄,他是景泰蓝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偶然结缘景泰蓝
  回顾与景泰蓝的这几十年,张同禄说:“头十年是入门入行;二十年是兴旺发达,创作欲望特别突出,也获了很多奖项;三十年是风华正茂,创作大量的创新作品;退休后仍然在坚持创作,并保持每年推出十件精品。可以说,这一生,都献给了景泰蓝。”
  张同禄出生于有着“中国石雕之乡”美誉的河北省曲阳县,两岁跟随父母投奔亲戚来京定居。他从小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五岁时就开始自学绘画。初中时,在故宫工作的邻居看张同禄喜欢画画,有热情又有天赋,就带他到故宫博物院,让他在画板上画亭台楼阁和宫殿建筑。张同禄经常在故宫一呆就是一整天,打下了绘画功底,也开阔了眼界,临摹了很多皇家收藏的工艺品。其中有些成为后来他设计制作景泰蓝的素材。
  当然,那时候的张同禄还不知道什么是景泰蓝。他喜欢的是电影布景设计,一门心思想着将来做美工。中学毕业后,偶然得知北京有个工艺美术公司在招工,就跑去应试了。“负责考试的人告诉我,这次是景泰蓝厂招制作景泰蓝的工人,让我回去准备准备。我没听说过景泰蓝,只好临时跑到书店,找到一个关于景泰蓝纪录片的剧照,内容是一位老艺人在掐丝,图注是‘景泰蓝老艺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就以为景泰蓝是画出来的。当时我立刻来了兴致,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制作景泰蓝。”
  16岁,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张同禄顺利考进了北京景泰蓝厂。进了厂才知道,制作景泰蓝并非只是绘画,还需要更多更复杂的技术。他跟着师父从第一步制胎学起,一学就是半年,制作了几百个胎体。张同禄问师父:“这三年的学徒期,就是第一年学制胎,第二年学掐丝,第三年学点蓝吧?”不料,师父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就这制胎的技术,你就一辈子都学不完呢。”一次在剪铜板的过程中,张同禄为了不浪费铜片,用“直切”代替“斜切”,不小心切掉了左手食指一块手指肚。父亲很是心疼,劝他离开景泰蓝厂,去铁路局应聘。但他觉得,既然选择了这个行当,就要坚持下去。沟通之后,父亲尊重了他的选择。
  一段时间后,厂子出于发展需要,要培养一批专业设计人员,推荐一批年青人到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深造。因为有美术功底,张同禄非常幸运地被选上了,并且顺利通过考试,在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的金属工艺美术系,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三年里,他不仅学习了景泰蓝、陶瓷等设计专业知识,也学会了国画、油画等美术知识,对日后设计制作景泰蓝打下了基础。
jtl01494.jpg
  创新“多种工艺结合”理念
  1962年,张同禄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回到了已经改名为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北京景泰蓝厂,被分到了点蓝车间。当时的北京工艺美术厂,汇集了牙雕、漆器、玉器、花丝镶嵌等十几个工艺美术行当的生产和制作,可说是全国工美行业最全的生产厂家。张同禄担任设计师,不但掌握了景泰蓝的全部制作工艺,还向其他行当的工人们学习,熟悉他们的技术特点,慢慢对其他行当也有了一定了解。他既懂设计,又会制作,可以做到自己画图,自己做,在景泰蓝的创作上更加得心应手,为日后开创的“多种工艺结合”的风格打下了基础。
  “十年浩劫”时期,景泰蓝在创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龙凤花鸟题材,被打成“封资修”的艺术,创作受到一定限制,题材只能在“工农兵”、“样板戏”、“农林牧副渔”这几个方面徘徊。而这些题材创作不免会涉及人物造型,这是景泰蓝工艺的弱项。于是,重担交到了张同禄等设计人员身上。“一天,我在翻阅《毛选》时,读到了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当时我有了灵感,借助《蝶恋花》这一词牌,创作出造型新颖别致的《蝶花瓶》。”这一作品中,张同禄选择了蝴蝶和花枝为主图案,主体颜色选择最古典的蓝,花中有蝶,蝶中有花,颜色清新隽永。在造型上突破了以往景泰蓝瓶子圆润的器型,敞口、长颈、圆身和八字形瓶底的组合,让作品的线条流畅,呈现出一种硬朗、挺拔的独特美感。作品寓意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这个将传统工艺“古为今用”的成功之作,一经面世便反响热烈,在当年的景泰蓝行业评比中一举夺魁,也在广交会上大受欢迎。北京工艺美术厂还注册了“蝶花牌”的商标。这次对景泰蓝器型创新的探索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张同禄,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创新造型风格的决心。
  张同禄坦言,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而言,守旧只能是死路一条,创新才有一线生机。儿时在故宫看到过的皇家西洋钟表,给张同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西洋钟表上镶嵌着宝石,显得富贵奢华。他想到:景泰蓝的创作也完全可以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精髓,将多种工艺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在1971年,他的第一件“多种工艺结合”作品《神鹿宝车尊》面世了。这件作品打破了传统景泰蓝单一工艺的制作模式,揉合了景泰蓝、牙雕、玉雕、漆雕、花丝镶嵌等多种工艺,使整件作品显得格外富贵堂皇。在当年的工艺美术展览上,抢着一睹这件作品风采的观众“挤破了门”。从此以后,“多种工艺结合”被他频频用到设计中,成为日后创作景泰蓝艺术的一大特色。
  1979年,张同禄担任北京工艺美术厂技术副厂长兼总工艺师,主管全厂技术创新。他便把“多种工艺结合”的设计理念在厂里普及,景泰蓝艺术开始走向吸纳各种行业精华,走向与多种工艺结合之路。

  自创“珐琅珀晶”工艺
  张同禄手中的景泰蓝作品,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中规中矩的。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成为他的创新灵感。1981年某天,他去自然博物馆参观,看到了展出的琥珀,各种昆虫、植物都能完好地封在里面,经过千万年仍旧栩栩如生,于是联想到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景泰蓝的制作固守制胎、掐丝、点蓝、磨光这些传统工艺,必须以烧焊的方法固定釉料。随着时间推移,景泰蓝的表面镀金会氧化生锈,逐渐失去最初的光鲜亮丽。看到琥珀后,我就想,能不能利用琥珀这种材料,给景泰蓝也包裹上一层‘防护衣’,做出一种既能长时间保存完好,又不用烧制的景泰蓝呢?”
  回到厂里,张同禄开始潜心研制这种技术。他向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们请教,多方寻找适宜的材料。经过上百次的研究实验,用不透明的有机玻璃板,覆盖在液体人造树脂上压制,解决了单纯用树脂涂抹造成的表面不平、不透明、不够光亮等问题,他将这种新工艺命名为“珐琅珀晶”。这样的创新,让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不再局限于紫铜制胎的技法。珐琅珀晶可以在任何材质上构图,釉料干后用人造琥珀罩面封闭,既节省了工序,又比传统的景泰蓝产品色泽丰艳。而且用这种工艺,可以做出国画、油画等多种美术效果,还可以制成屏风、装饰画等平面景泰蓝。“珐琅珀晶”作品一经面世,就广受海内外好评。但随后几年,这门工艺不断被剽窃,大量仿制品流入市场,使得工艺美术厂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大影响。于是,在1987年,“珐琅珀晶及其制作方法”申请了专利,这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第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而这项专利也为张同禄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他设计的高4.05米的《华泰宝亭炉》仅制胎就耗时1年半,集北方御花园的亭楼,与南方翘亭的艺术风格于一体,是景泰蓝史上最大的一件作品。效果非常震撼,荣获了北京工艺美术珍品奖,很快被人以几十万美金的价格收藏。之后,他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得工艺美术方面的大奖。其中,出口到南美的多工艺结合作品《座龙花熏》,几十年后辗转回到了国内,在拍卖会上以1100万元成交,创下了景泰蓝价格的最高纪录。1988年,张同禄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1997年又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出席了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柳暗花明,不忘传承
  到20世纪90年代,工艺美术厂很多企业的深层次问题慢慢显露出来。一些农村的景泰蓝加工点用二等品三等品冒充一等品低价出售,使得一些残次品流入市场,被卖出了高价。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的景泰蓝制品,景泰蓝也因此遭到亵渎与质疑,厂子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后来不得不宣布进入了破产程序。厂里召开大会对厂子是否破产进行投票表决。张同禄抱着“大家再咬咬牙,一起努力,一定能把厂子撑下去”的念头,投了反对票。这是大会上唯一的一张反对票。2000年,北京工艺美术厂正式破产。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同禄历历在目:“两千多平方米的仓库里挤满了库存工艺品。那时候急于还清债务给工人发工资,不得不低价拍卖。十来辆大型搬家货车不间断的拉了一个半月才把库存搬空。这场景,至今回忆起来,仍让我万分心痛。”厂子破产后,他赋闲在家,心情憋闷。有一次去看画展,路上遇到了一个女人正在给别人理发——是厂里搞雕漆工艺的最高级别的技术工人。他想着,她学了那么多年的手艺,本应拿着刻刀的手,如今却拿起了剃头刀,心里十分难受。
  为了不让景泰蓝的技术就这样断送,张同禄带着原来的几十位同行,成立了禄颖蓝釉艺工艺品公司,取的是“张同禄新颖景泰蓝”的寓意。刚起步时,日子很艰难,张同禄经常自己掏钱应付公司的开支,后来渐渐有了客源和收入,才步入了发展正轨。2001年,张同禄的景泰蓝工作室成立了,这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景泰蓝历史上是第一家以景泰蓝大师命名的工作室。张同禄怀抱着感恩的心情,和传承景泰蓝的坚定意念,愈加努力,艺术创作也更加炉火纯青,创作出了《远鸣客》、《长城瓶》、《德胜鼎》等广受好评的作品。
  2003年开始,张同禄和米振雄大师共同研制铸胎景泰蓝工艺,想把这个从清朝嘉庆年间就已经失传的工艺恢复起来。铸胎,顾名思义,就是让紫铜在高温下溶化,再将铜汁灌注到模具中成型。由于紫铜熔液黏度很大,浇铸时细小的地方铜汁流不进去,需要加锡、铅、锌进行稀释,但添加的数量和比例早已无人知晓。另外,在烧制的过程中,火候也很难把握。铸铜有薄有厚,制作起来难度极大。前后历经两年时间,三万多次的试验,烧坏了200多个半成品,终于把这项“铸胎景泰蓝”工艺抢救恢复了。张同禄说:“铸胎景泰蓝有它独有的特色:胎型厚重,器型复杂,除了烧蓝纹锦的部分外,一般露出的金面较大。这种金面一般都是用鎏金方法镀金,作品更加光彩灿烂、金碧辉煌。”
  利用这一特点,张同禄用铸胎方法,创作了表现佛经中各具个性与神通的《天龙八部》,这套取材自佛教典籍的作品共50多个人物,每尊高48厘米、直径18厘米,每一件都经过塑形、铸造、雕錾、掐丝、点釉等38道复杂的全手工制作工序,作品造型风格独特,色彩柔和典雅,釉料细腻温润。《天龙八部》完成后,获得金庸先生的盛赞以及题字“佛宝天龙八部”。
  在工作室全心全意的创作研究,让张同禄再次攀上了新的艺术高峰。2004年,他设计制作的造型新颖,集中了景泰蓝所有技艺的精华,巧妙地融会了花丝镶嵌、铜瓒雕、玉石雕刻、木雕等多种工艺的景泰蓝作品《吉羊宝灯》,参加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100周年活动,荣获了特别大奖。2005年创作了高6米,重2000公斤的景泰蓝室外艺术雕塑《金鸡报春》,将景泰蓝艺术与哈尔滨城市景观有机结合,使得原本深藏皇家宫廷仅具有观赏功能的景泰蓝,也可以作为室外环境艺术摆设。
  为了把如今濒临失传的景泰蓝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张同禄已经收了十多名弟子,其中也包括他的一双儿女。尽管年事已高,他仍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培养更多新一代工艺美术现代化技术人才。张同禄经常教育徒弟们:“中国的传统工艺是这个古老民族的宝贵财富,景泰蓝更是享誉全球的传统工艺。这门皇家工艺需要你们年轻人去传承发展。将来,我离开人世后,给孩子们能留下什么?不是金钱,不是‘珐琅张’这个名号,而是我的绝活儿、我的知识、我的经验。这是你们应该从我这里得到的。只有那样,传承才会有结果,景泰蓝这门手艺才会永久的传承下去。”在张同禄看来,工艺美术行业的新人若想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干出一番事业,除了要靠老师傅的教授,还要靠各种美术知识积累,多学习多实践,还要有悟性。同时,他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加强对工艺美术工作者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保护,加强对工艺美术的科技投入和支持。
  如今,73岁(2015年)的张同禄,与景泰蓝结缘已有五十七载。他目睹了这个行业的兴衰变迁,心中感慨万千。“将这种濒临失传的皇家工艺传承下去,让它永远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民族的荣誉,也是我立志为景泰蓝奉献一生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