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25|回复: 3

因黎:汉字与科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8 16: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黎:汉字与科学


近来单若水【1】和王玉江【2】二位先生有关汉字是否是导致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的讨论,双方观点鲜明,各持己见。王先生认为汉字是导致中国科学落后的根本原因,如不改革使用汉语拼音,中国的科学将永无出头之日;单先生则认为中国科学落后与汉字毫无关系,真正原因应该从中国传统不注重理性思维的文化和扼杀思想自由的体制方面去找。
所论题目不是新问题,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已提出,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了。反省落后愚昧的种种原因,古老封闭的语言文字成了罪魁祸首,首当其冲的改革对象。首先是五四文化运动废除文言文,获得成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下一步似乎顺理成章地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废除方块汉字,使其拼音化,消除这一关键障碍后可望达到国人与世界在科学思维的竟赛中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今天的结果来看,汉字拼音当然也获得成功,你正在看到的这些文字就是由拼音输入而成。但要废除汉字,完全用拼音取替,则看不到多少希望。尤其是Unicode的出现,使得汉字与其它任何文字一样,在计算机面前地位完全平等,原来消灭方块汉字的一点希望则完全渺茫了。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今天,再来一本正经地讨论地探讨这个问题,似有抄冷饭之嫌疑。但既然谈了,也不妨续貂一回。
为什么废除文言文那么容易, 但以拼音取替汉字却难上加难,而以致于不可能?答案可能有多种,但关键却有两点,都是语言本身的特性。
首先要指出“语言”是由“口语”和“文字”这两个实体组成的。通常所说的语言一般是指口语,如需二者都包括在内,则用“语言文字”一词为好。这里亦用此法:语言=口语。
第一点是文字和语言的依从关系。文字是从语言产生的视觉符号。人总是先会说话,再学认字,语言属于第一性,文字属于第二性。这个主次顺序直接主导人的思维方式,因为大脑接受外来信息有先入为主的习惯, 语言思维应占主要地位,文字思维则居次要。语言与文字构成听视两种工具,使得人类得以使用耳,眼,口,手四种器官同时进行思想交流,从而有别于其它动物,产生质的飞跃,文明社会得以产生。
与人类语言文字相比,现代发展的计算机语言却只有符号,没有也不需要相对应的口语。所有计算机语言符号,不管其形式如何,是写系统程序的还是写应用程序的,本质上都没有太大区别,因为最终它们都要被转换成汇编语言形式才能被机器使用。在这个意义上计算机和人类的语言不便直接比较。
第二点是语言和文字都不是静态的东西,而是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及思想状态一样,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而不断发展。
直至清朝末年,中国几千年来文言文主要是用于少数士大夫阶层求取功名和传承文化的交流工具,其发展与大众使用的白话文大相径庭,两者之间的距离越走越远, 以致日常交流时,从文言到白话之间需要一个麻烦的转换过程才能进行。到了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旧制,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言文赖以生存的空间大大萎缩,白话文占据绝对优势。文言文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被取替已不是问题,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尽管文言文被取替, 但汉字本身的功能并没有因此而下降。取替文言文的白话文也是由同样汉字组成,并且汉字是白话的直接视觉符号,交流中不再需要任何中间转换过程。这时如再用拼音来取替汉字,其效果仅是用一种符号来代替另一种符号,语言本身并无改变,思维方式也无改变。 除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熟悉新的符号之外, 并不带来任何实在性的价值。当然如果原有符号过于复杂,而新的符号能使文字学习过程大大缩短,那又当别论。但对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本土人而言,汉字似乎还不至于如此糟糕。现又经过了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检验,只要能继续保持开放状态,加强交流,吸取营养,汉字自身的存在应不是一个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6: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证明,汉字语言本身的吸收和创新功能都很强大。虽然汉字总数本身没有变化,但其各种可能组合可以是无穷。 对已有的概念, 都有适当词汇表达。 如遇外来全新概念, 多数情况下都可找到新组词汇表达,少数可以直接由原文音译,并不需要改变任何汉字符号。典型的例子是阿拉伯数字引入中国,既引进了新的符号,更方便了帐目的计算,新老数字符号并存,并无不便。 利玛窦和徐光启将欧几里德几何学引入中国, 产生了新组词汇,如 “定理”, “证明”,等等,其中 “几何”,”逻辑”等新词的创造尤显汉字特有活力。  鸦片战争之后”洋为中用”, 西方的科学大批进入中国, 随之而来的新生词汇如雨后春笋, 不计其数。其中从日本转来的就有很多, 如”科学”, “民主”, “肯定”, “否定”, “浪漫”, 等等。今天这些当年的新词汇都早已汇入汉语主流, 除非专家,无人再需顾及它们的原始出处。
当然汉字拼音化大获得成功的也不乏其例,不过不在中国。一个是越南,另一个是朝鲜。朝鲜早在六百多年前就开始推行自己发明的拼音諺文取替汉字了,但中间过程极慢,直到一百年前的近代才又获得西风东进的巨大推力,取得諺文汉字各半的成果,与今天的日文差不多。但真正取得彻底成功,完全消灭汉字的胜利,还得归功于共产后北朝鲜的金一世,他坚决响应其导师列宁的号召:“采用罗马字也是远东民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下令彻底取消汉字,一个也不留。南朝鲜没有那么果决,此后的日常諺文为主的文字里还时常见到汉字踪影, 直到21世纪才逐渐消失。
越南情况基本类似。略有不同的是他们的拼音文字是法国传教士在17世纪中叶用拉丁字母创造的,开始时只在教会里学习使用,到了19世纪法国殖民期间推广到学校。但真正大规模推广到全民,还是20世纪后越南本土民族精英们的功劳,他们看上了外来罗马字简单好学的优点,在大规模扫除文盲方面比同是外来的汉字要好上数倍。于是他们没有太大犹豫地放弃了汉字符号,以罗马拼音取而代之,并将其尊称为他们的“国语字”。
今天来看,中国的这两个“小兄弟”选择放弃汉字都有充足的理由。最根本的是他们的语言与汉语言在基本结构上相距甚远,专为讲汉语的人而制定的汉字无法充分表达他们的口语语言,况且初学汉字的门槛对他们来说也的确是太高。虽然在没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依附了汉字及所属的部分汉儒文化,但实际上他们离完全汉化还存在一段语言上不可愈越的障碍,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他们并没有充分理由来拒绝。摆脱邻近大国影响,增加民族自信也是一个因素,但应该不是第一位的。
与越, 朝相反,科学更为先进的日本并没有放弃汉字,今日保留的常用汉字还有两千多个,与中文世界常用汉字的数量相差无几。这从侧面显示汉字与科学落后与否没有必然关系。
回到汉字与拼音文字对科学发展孰劣孰优的问题。如上所述,不管是汉字, 还是拼音文字,都仅是某种语言的书面符号。对于同一种语言,如不增加新的词汇和内容, 任其书面符号怎样改变,都仅是换汤不换药,不会使语言本身有任何实质变化。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比较仅仅是两种不同符号的比较,而不是两种语言的比较。由于符号是属于语言的第二性的东西,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应该在语言这个第一性的东西之间进行。 原来的问题应改为:汉字语言与某种拼音语言(如英语,俄语,阿拉伯语,印度语,等等)对比,那个对科学发展更优?如此一来,假如汉字真是科学落后的原因,那么汉语才是名副其实的罪魁祸首,真正要消除的不仅是汉字,而是汉语本身了!但令人奇怪的是至今还没听说过有哪位高人提出要消除汉语。如此奇事,恐怕很难怪到汉字头上吧。
显然,由于语言是不断发展进化的,孰优孰劣的比较只能在同一给定时间段里进行。用今天的汉语同五百年前的印度语相比,如同用今天的朝鲜语同五百年前的汉语相比一样不合逻辑。
先比较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 虽然他们都是举世公认的思想家, 至今仍影响巨大。但不难发现, 在科学思想领域是使用拼音符号的希腊哲学家们优势。他们对事物本质和理性的追求为现代科学和哲学垫定了基石。
再比较一千年前的北宋与欧洲诸国的情况。如今历史公认是使用汉字的北宋科学技术明显优势。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6: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文艺复兴, 工业革命之后, 无疑是欧洲的优势, 他们发展的现代科技改变了人类,一直引导世界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
由此粗略可见, 欧洲拼音国度优于汉字国度三分之二强。 但是否由此就可以得出结论说如果仓颉造的不是汉字,而是拼音, 那么中国的科学就一定会比别人强呢? 虽然答案无人知晓,但肯定不是如此简单。这个世界上有几十种语言,一百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使用拼音符号, 为什么仅仅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科学达到一流水平,而大多数只能随后呢? 可见使用拼音符号不是科学先进的充分条件。
以俄罗斯为例,他们的仓颉给他们造了简洁优美,地地道道的拼音文字。但在十八世纪之前此拼音文字并没有带给他们多少优势, 俄那时还是一个中世纪式的落后国家。 但彼得大帝的出现, 使俄罗斯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挤入列强之一。 其科学发展尤为迅速, 产生了数十位一流科学家, 在近代二百年里一直与欧美比肩称雄。 究其道理, 拼音文字并不是发达的充分必要条件, 真正的原因还是追求真理的渴望, 自由思想的环境, 善于学习他人之长的虚心精神, 及脚踏实地的行动。彼得大帝正是这样的一位先行者。 他借用当时文艺启蒙的西风, 率领大型使团去西欧各国取经, 长达一年半。 此间他不仅考察了西欧开明的生活方式, 文化, 学术和军事体制, 自己还学会了造船, 牙科医疗等技术。回国后, 他直接照搬西方模式, 在俄罗斯开始建立大学, 研究院, 博物馆等机构, 并给予与之匹配的开放研究环境, 聘请西方高级人才,包括世界最优秀数学家欧拉。同时进行社会改革,  破除保守落后传统旧习。 下令所有官员脱掉长袍改穿西服, 男人必须剪去胡须。 对那时俄罗斯东正教的男人, 尤其是贵族男人来说, 蓄一大把胡须是尊严和地位的像征, 视如生命, 不少人剪去胡须后还将其珍藏, 只到随葬于棺。 博物馆建成初始, 观者廖廖无几,彼得出一高招, 在出馆门口提供免费伏特加, 以此奖励参观者。此招一出,博物馆门前立时车水马龙,观者大增。 俄罗斯由此一跃而进入现代科学文明强国之列。
毫无疑问,在许多情况下使用不同符号的确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假如没有引进阿拉伯数字,中国人仍然使用“一二三四”,或“壹贰叁肆”来做数学题目,结果不想而知。
近代数学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众所周知,近代数学是从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开始。 牛顿是英国人, 莱布尼兹是德国人, 两人几乎在同时独立地发明微积分, 意义重大, 不仅对数学, 对人类的发展也无疑是一重大贡献。 也由此引发了究竟谁是第一发明者的严重争执, 在英伦和大陆两人的朋友和弟子之间持续长达十数年之久。英伦一方坚持牛顿是最早发明者, 并指责莱布尼兹有剽窃嫌疑。而大陆一方则坚持莱布尼兹是最早发明者, 因为是莱最早发表微积分论文, 而牛顿的论文晚到九年以后才发表。不仅如此, 虽然是一个题目, 两人的出发点和使用符号也大不一样。 牛顿是从物体运动位置y 随时间 t 的变化函数y(t) 出发,物体的速度是y(t)的一阶导数,他用y上面加一点表示。但他并没有用“导数”一词,而是用“fluxion” 这一晦涩难懂的冷词来命名这种新式运算。而莱布尼兹则从纯数学的一般函数y(x) 出发, 先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微分dx 和dy,再定义它们的商dy/dx 为该函数的导数。
牛,莱争执结果以牛方大胜而告一段落。牛顿以其巨大名声威望,直接参与了对莱布尼兹的围剿。最后在1713年动用权威,由自己掌控的英国皇家科学学会出版报告宣布自己获胜。而莱布尼兹一年半后才看到这一报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6: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理说这种符号的不同只是表面的东西,谁输谁赢都应无关大局,对于给定函数只要两种符号计算所得结果相同就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它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一般想像。原因是牛顿获胜后英伦数学界的“自我” 也随之膨胀起来,对莱布尼兹发明的哪套微积分符号嗤之以鼻,一概排斥在外,做学问时只用牛顿的“fluxion”。但问题是牛的符号有很大的局限性,除了计算物理运动轨迹之外,很难将其推广到一般数学范畴,更谈不上由之而产生新的概念。与之相比,莱布尼兹的dx, dy符号不仅简洁优美,而且自成概念单元,可以像其它变量一样地在方程公式中作各种变换,不仅使运算推导过程大为简化,还使一般多变量微分方程理论的建立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成为后来发展起来的诸多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符号。例如在现代物理学和其它学科里有着广泛应用的微分几何,莱布尼兹符号就直接成为一般几何流形空间上的基本矢量,并由之而产生所有其它几何变量和概念。可以说没有莱布尼兹符号就没有今天的数学和物理学。由此原故,英国数学发展在牛顿之后停滞了150年之久。而此期间欧洲大陆数学发展则突飞猛进,今天大多耳熟能详的一流数学家的名字都是出于那个时代的欧洲大陆,而出于英国的几乎为零,这与英国的近代科学地位极不相称。 此种情况直到十九世纪后才有所变化,莱布尼兹的符号已经成为世界数学通用符号,无一例外,英伦又重新发展,与欧洲大陆再次比肩。
由此可见有时符号确实有优劣之分。但因为符号是可以学来的, 只要态度端正,善于吸收他人之长,外乡的优势符号并不难变成本土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古老汉语的经典和特长,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尤其如此。反之如果一味夜郎自大,专制蛮横,原有的优势也会变成劣势。纵观历史,世界一直就是这么发展的。
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多种象形文字及由之发展而来的数种语素文字,但都早已消失。起源于公元前32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的最后一片泥板还是公元后75年的事情;创始于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古埃及字也在公元400多年后衰亡。 维有仓颉创造的汉字金鸡独立,与周围的各种拼音文字共存至今。这个事实本身就证明了汉字的强大生命和适应能力。在通过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检验之后,在文化多元化越来越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今天,除非中国再来一次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将汉字这一“四旧”之首彻底破除,这种共存状态无疑还将长久继续下去。
参考:
1. 单若水:中国科学落后的内因是使用汉字吗?
2. 王玉江:回复单若水先生的探讨和商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