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83|回复: 2

[民族音乐] 【原创首发】品茗音乐系列之蝴蝶恋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9 01: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09-8-30 18:44 编辑

题记:清朝有诗曰“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这如梦亦如幻的蝴蝶的故事从东晋伊始至今已逾千年,它历经沧桑而不失真情,动情凄婉而改真色。它千古流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建国后不久,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几位青年学生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对美的执着追求,谱写了这响彻蓝天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以下简称《梁祝》)。50年的岁月就这样悄然而逝了,当年青春的面庞如今也刻满了岁月的光轮。可它还依然响彻云霄,并且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喜欢。有人说,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或许,这就是世界对于《梁祝》作品的赞美认同吧。
一、蝴蝶的故事
“梁祝”故事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几个人或者某一群人所完成的。它历经数个朝代,无数民众对它的加工创造,这其中有农,有工,有商,有士。可以说它是全体民众的集体创作,是群体的智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结晶。它的流传、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产生到晚唐张读《宣室志》对这个故事的记录。这一阶段是“梁祝”故事的雏形,是它的初始阶段。记述简单,但已结构成了基本的梁祝故事框架和感情基调。祝英台在此时的形象被定义在“义妇”上。《宣室志》所记全文如下: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第二阶段是宋元以后、清代以前,可以称它为完善阶段。与前一阶段之相较:1.流传更广泛了。从江浙第一代转向全国各地,从中原大地到了日本,朝鲜。2.表演形式也更加广泛。除了之前的故事叙述外,又有了传奇,民歌,鼓词,木鱼书,弹词和地方戏。3.故事内容的丰润和改编。比如在之前故事中虽然提及英台女扮男装但是原因未明,在与梁山伯朝夕相处的同窗三年岁月中又为什么没被识破女儿身份等等这些细节问题也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另外又还增加了马文才作恶,梁山伯仗义救英台;马文才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聚;梁祝得到仙人帮助,还阳后重建功业,富贵荣耀,夫妻久经曲折,最后团圆等情节。但从总体上看,故事所表现的伦理思想,仍不外乎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忠孝节义”。
     “梁祝”故事的成熟阶段是清以后,主要是通过对原有情节的综合筛选,重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情节结构。其主要要素是:1.英台女扮男装求学2.梁祝途中相遇结义3.杭城就读-梁祝日同窗读书,夜同床而卧4.十八相送5.马家提亲6.山伯访祝家庄山伯病死7.英台出嫁—祭坟、化蝶。
二、《梁祝》的诞生和发展
天时、地利、人和。这或许是解释《梁祝》为什么能经50年之风雨而青春仍在的唯一答案。为了给国庆10周年献礼,就一定要拿出合适的作品,一定要拿出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喜欢的作品。“当时准备创作时有3个方案,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后一个,他认为《梁祝》表现的是人性,这样的主题是永恒的。当确定以梁祝为主题创作交响乐后,这副沉重的担子就落到了当时是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组长的何占豪这的肩上,而后丁善德先生又把他最为得意的弟子陈钢派来协助何占豪共同参与创作。他们从越剧《梁祝》上吸取了音乐元素,而形成了基本的爱情主题。又提取了原故事中草桥结拜,三年求学,长亭送别,抗婚,楼台会、哭坟,化蝶这样的情节作为故事叙述的基本脉络。
1959年5月27日,由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管弦乐队协奏。这部让无数人潸然泪下的作品从这一刻起飞进了千家万户,逐步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而后,留学苏联的曹鹏先生又以举办音乐会的形式第一次将梁祝带出国门,顷刻间苏联为此而惊叹。世界著名日籍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女士是第一个传播《梁祝》的外国人,为了传播的方便,她替《梁祝》译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叫《蝴蝶恋人》。从此以后,更多的人爱上了这美丽的故事,这样美丽的音乐。
三、聆听《梁祝》
音乐由春光明媚的花丛而起,那里有温柔的阳光,轻盈的小溪,悠扬的柳枝和柔软的青草,还有两只由远及近,又由近而远的蝴蝶。它们时而追逐,时而停滞于鲜花上。随着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渐渐的我们追随着它的身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来到了一个梦幻。那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
随后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面对着这样的悲痛,它只是淡淡的诉说着那份柔情,那份真诚。它的爱是那么的单纯,如碧天的白云,天山的雪莲。旋律忽而上行是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时而跌落则是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故事就在这矛盾中起。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了中音区,大提琴与小提琴是“一问一答”,我们似乎已能够见到梁祝在一个桥边的亭中互相询问,互相了解,初次见面的场景。这是《梁祝》的一大特色,它总是用小提琴的柔美来表现祝英台这一女性形象,而以大提琴的浑厚来表现梁山伯。所以,在后面我们依然能听到大小提琴对话的精彩乐段。接着,乐队再次奏出这个主题,表现出梁、祝二人初次相见时的情谊。紧接着,就是一段非常扣人心弦的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它可以直插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让你的神情,你的精力,你的情绪都随着音乐而飞扬。
随后音乐进入了“同窗三载”的场景。音乐的性格陡然一变,第一插部速度采用活泼的小快板,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为轻松欢快。速度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采用轻快的速度、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不仅表现了两个年轻人的青春活力,调皮活泼的人物形象,也渲染了同窗三载的生活状态。那是快乐的三年,是相互扶持的三年,是感情不断攀升的三年。
可是,好景不长,终于到了分别的日子。音乐采用慢板来进行场景气氛的烘托,其素材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天空似阴云笼罩,冷风飕飕作响,树枝摇晃不停。这是离别的无奈和哭泣,这是摇头和叹息。音乐中的两个休止符的间隙,使音乐断断续续,不仅两人此刻复杂的心情。祝英台是一步一回头,梁山伯亦是步步紧相送。
突然大管和大提琴奏出的低沉音响,定音鼓和弦乐的颤音中夹杂着令人生畏的锣声。难道要发生什么大变故吗?回到家中的英台即遭到父亲一声高过一声的责骂。而英台却还是不断顶撞着父亲,誓死不嫁马文才的场面。然后又是一顿臭骂,最终父亲是雷霆大怒,可英台还是哭着坚决不从。
梁山伯终于来找英台了,他们二人在楼台见面。可是,这次见面却没有就别重逢后的喜悦,而只有哀怨,只有哭泣。此处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时分时合,一问一答,使人仿佛看到梁、祝流泪互诉衷肠的感人画面。非常有意思的是,大提琴总是迎合小提琴的声响。似乎让人感觉梁山伯只是一个软弱的,毫无主见的书生。或许,他也真的是没有办法了。
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弦乐采用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小提琴以散板的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运用了京剧倒板和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描绘了英台扑倒在山伯的新坟前呼天号地泣诉的情景。这里同时也运用大量的表现哭腔的乐句。那是从里到外的悲痛,那是彻底的绝望,那是与世界的决绝。接着,鼓、板、锣、钵齐鸣,英台纵身投坟,此时,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倾泻出怨愤与同情,乐曲达到了最高潮。
长笛再次以它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回归于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美妙的旋律,结合竖琴的滑奏,似乎又把人引入了那一个天堂般的美丽景色,那里有柔美的阳光,有溪水,有鲜花,还有两只自由的蝴蝶正朝着太阳的方向慢慢飞向远方,而后消逝在我们的视野。
每每听完这近30分钟的《梁祝》,心中都有几分怅惘,又有几分哀思,又有几许希望。那小提琴如泣如诉的声响似乎还在耳边悄然回响,那两只飞翔的蝴蝶成了魂梦中的牵挂。

[ 本帖最后由 海涛 于 2009-4-29 01:3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大夫 + 4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01: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用文字来叙述总显得辞不达意,常常让人生憾。音乐只有亲自感受,亲自体验之后才能感受到那种摄人心魂的魔力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9 19: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很有道理,真正美的东西往往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