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5|回复: 1

论人文的文化周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5 09: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纵观中华的人文文化史,感悟自始至终都存在文化周期,即是自然的运程,也见诸于历史的客观必然。从自然而必然的矛盾辩证,思考文化周期的奧秘?兴趣盎然,却又要立志坚毅,学思深究其活水源流。
一、农业立国,春夏秋冬四时循环往复,立足民生利益便有良性循环的周期性。农耕运作的天道酬勤,事物运行过程,元亨利贞物物实德,与春夏秋冬四时配对,元配春生盎然,亨配夏长茂盛,利配秋收的诚道实德,贞配冬藏,物质与精神的文明积淀。性命通贯天道成易道生生不息而生成的自然周期。
二、天道实德运行过程的元亨利贞,与人道诚信明德的仁义礼智配对。仁之初心,配天道元,连接春生盎然。仁心务实为宜者义也,义配天道亨,连接夏长茂盛。克己复礼为仁,仁心大用于礼之体。礼实蕴:规范路。用于仁心,明德的诚信道,忠恕人际的推己及人与推心置腹,推诚致信奠立规范的信者人道;仁恕天下,论及天下公平正义,天地神参作神理精义的顶层设计和形上導领,明诚明明德于形下诚信道明德成规范的明诚導,君子义的治国平天下。用于天道,天道通贯于性命的人事尊卑,穷物理,究事则的格物致知,乾易知与坤简能的名实相副,性命相称,“循理而应乎事物”的贤能结构,易简理得成就心性理则,乾刚健坤柔顺的规范路。信者人道之礼,通贯诚者天道之利,正义利物利民生的共由富裕路,配对秋收实德。人道智,与知为两层次,通识事物范畴的仁礼本体为知;神明人事心性物理现象的民生利益精微之几,神理于化学反应的鬼神心性危微之几为智,智内神外的仁智同体与同用。人道智配对天道贞,如果说天道利,重于经济实德收益的富有大业。那么,天道贞,“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重于心性文化文明的日新盛德配冬藏。天人诚信与天人诚道配对与春夏秋冬的四时循环,新故相资新其故的生生不息,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天人继善,成之者性的文化文明。实学民生基础为周期性正向的良性循环。
三、脱节于社会民生谈自然周期,则是另一番景象:春生夏长,秋肃扫落叶,冬杀草木凋零,雪压梅花怎抬头?自然循环周期的春生夏长秋肃冬杀,也有社会循环周期的生驻异灭。生驻与元亨同义,差殊是异灭与利贞。正因为有生驻异灭的因果循环,一切事物实相,包括美好生活的需求,竟成空境?人生实态习以性成的立心立命,何以是人生幻化?异灭的结局致生驻也毫无功能与价值意义可言,何谈于人能弘道的美好生活需盼?道以弘人成无为自然或妄为自然,周期性负向的恶性循环。
四、克服秦王暴法妄为与汉初无为之治两极向,走入独尊儒术君主专制的汉唐生长期,有道伐无道的王朝陵替,治乱循环为代价的损益周期,民本与专制并存制衡的王朝更新,社会生产力向前走到盛唐辉煌,正向的良性循环周期是:两个短命的王朝:秦与隋;接两个长命王朝:汉与唐;接两个大动乱期: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汉唐良性周期结束,转入下一个周期:宋元明清汉夷王朝陵替,恶性循环成衰落周期。
五、唐宋变革论,奠立盛唐辉煌的经济基础,带动文化灿烂。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成形是天人诚道的必然走势,“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同此要求形上明诚适应社会走势,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而质变诚信道,“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心物定律的相成与相反,宋后出现顺向与逆向的两种走势。承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学传统实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却又有忠君报国的忠诚异化。易简理得尊卑定位的天命之谓性,却又有尊卑定理定位定性的天命之谓理。习以性成的气以理生化乎质,以气质理气解读性即理,张扬个性成“循理而应乎事物”的理在气中;却又有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以性即理解读天命,禁制气质个性的理在气先。弃知天事天的心性外,纯言心性内的尽心尽性,道德内修的心即理。孔儒忠恕人际,以性贞情的物欲观,逻辑提升为仁恕天下,性为情节的人道理欲观,显然着孟子性善原则:“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共同富裕的天人诚信道;却又有存天理去人欲的人性异化论。荀子精于物者与精于道者的物物道,逻辑提升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的道体程序,显然中奏天的理道定所,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文化功能价值观,容光不穷于所受的富有日新;却又有“不为丝毫私欲自累,不为丝毫私意自蔽”的道体论,“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天理浑然,成人事人道的当然之理。《易传》道器论,则重于探究天地人参成然天人的诚道与诚信道,弥纶天地道与天地准的一物两体,继善成性的文化文明。逻辑提升到天地神参,明明德明诚導的存在理势天,成然天人诚信明德,与天人诚道实德的存在音容天。神理天地人参一物两体的矛盾基础理论,转化为哲理认知的两体理一,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辩证。理论实践的一分为三的矛盾辩证,顺乎物则与疑乎人心的唯物辩证。结束汉唐时代王朝陵替损益道的治乱循环,有道伐无道的理念,将被天地神参继善成性的新理念所取代。汉唐独尊儒术的祖宗之法,以治乱循环为代价,促动王朝更新的损益周期论,形上文政導要发生质变的时代;却又是泥古于祖宗之法的官僚架局不可变,利益集团不可动的形上文政導。“治道之裂,坏于无法”,人治社会衰落,有法形同无法的专制压倒民本。“文章之敝,坏于有法”,对形上文理设禁区,敝出有法,文理失去“文以理益质礼载道”,神理導引理气的文化功能,走入内修的道德僵化,定理成阶层固化的教条唯心,靠接法家专制的儒学异化。“无法者惟其私也,有法者惟其伪也”。私出礼崩乐坏的质野心性,抗拒质野有治世道德,乱世道佛的文史心性。伪就是文理失真成伪科学。“私与伪横行,而乱恶于讫”,君子专制不可治理的三大弊政显然:贪腐天下;势尊必蔽;治道之裂的人治无法,文有法而礼无法。三大弊政的私伪横行,宋后衰落路的显然特征:落后文化民族形上導执政,彻底逆转了宋后天地神参顺乎物则的必然走势。汉唐独尊儒术的祖宗之法褪色,逆转成君师一体,治学一统,秦王法治极向回潮。延续的宋明理学,完全是法家儒学。以理杀人,礼教食人。戴震严厉痛疾:“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天下还有公理乎?“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上求之,使之无疵之谓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谓理”。正因为“忍而不顾之谓理”的物极必反,阳明后百姓日用皆道的负面,谁当皇帝都要穿衣食饭的自扫门前雪,下滑恶化成文明消失的心性文化因果路:五四运动批判的民族劣性斑斑。五四运动批判错位的前因是满清的文化逆转,满清文化逆转的成因是唐宋后的衰落路。唐宋变革论失落,改变中国近代与现代的社会走势。帝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凌,冲击一回应论的历史成因。
六、从唐宋变革论到冲击一回应论,出现宋元明清汉夷王朝两度陵替的历史周期,同时也出现新时代的历史周期。盛唐后的顺乎物则天下之变,即唐宋的经济变革→北宋政治变革(王安石变法)→明清之际的文化变革(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为第一次周期。成然传统儒学否定之否定规律过程的第一个哲学圆圈。出入汉儒初度到宋明理学极度的儒学异化,儒道佛文化洗礼后,孔儒传统民本实学的承继和开新,传统儒学的更高阶段。满清的文化逆转,对中华民族最大祸害,文化衰退,国力积弱,成为帝国列强欺凌和瓜分对象。冲击一回应论后引发第二次周期,经济变革(洋务运动);政治变革(维新变法到共和政制);文化变革(五四运动)。经中西文化撞击引发,全盘西化说与国粹说,以及现代新儒学的中体西用说。建国后,中断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传承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经由文革前阶段走到改革开放后阶段,进入第三个周期:经济变革(改革开放)→政治变革(深化改革的法治社会)→文化变革(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文化工程)。去年中办与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势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滋养”。中共十九大提出新矛盾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真真正正回归到传统儒学共由理道的生活本源,显然着社会发展的理势必然。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来自富有大业的天人诚道,与日新盛德的天人诚信道之间生生不息共向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心性方面,从心性中庸到体用中庸两方面,违反质文心性的中庸理则,成然文史与质野文化心性两极向的文明中断。发展平衡与文化文明,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心性唯物。要解决发展的不充分,疑乎人心的心性辩证。心性的唯物辩证,显然中奏天功能价值确立的社会效应:释放始奏人的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新矛盾论顺应现实社会的历史必然,即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滋养,也适应着商品经济规律而致力于公平正义,国家二次分配的须有安排。时空性文化接轨成然古今文化转换,自然经济时代的传统儒学文化,循序渐进演变成商品经济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儒学文化。
新矛盾论揭晓了不可易变人道诚信义理的古今会通。正本清源,在承续传统儒学第一个哲学圆圈的基础上,书写着第二个哲学圆圈的完成阶段:时空性文化接轨成就古今文化转换,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中国化的马哲中国化。新矛盾论成为新时代的理论标杆,是甄别传统优秀文化的验证标准和理性原则。传统文化研究,再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结束众说纷纭的迷乱状态,走向殊途同归的盖棺定论。文化学研究的健康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福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7 12: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矛盾论回归社会生活本源,显然顺天应人的理势必然,因而是甄别传统优秀文化的验证标准与理性原则。列举船山徵道于“摇动天人万物之和者”,“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也”的道体论,透彻理解儒家内部的三种模式,便可明晰传统儒学演变过程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成于事而亏于道。
二、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则守其常而不达于变。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
三、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则均一之化备矣。
第一个模式指孔儒应该之理的民本实学。通于人,一是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人性自然和心性必然,荀子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的物欲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精于物者而物物的天人诚道。二是走共同富裕的天人诚信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富有盛德,连接着圣神導领效应与天人诚(可欲)信(诸己)成然的价值指向。成于事,如船山所指是“一人之正义”,忠恕仁道的和谐人际。未合于天与亏于道,孟子尽心尽性于知天事天,荀子的顺天而制天,《易传》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准,都不能如愿成然。二千数百年刚踏入论理学阶段的孔儒体系,毕竟是儒学的胚胎期,建构着忠恕人际教化人伦的共由理道阶段。探究出应该之理的儒学经典,为后儒的通经正经接着说,奠定人文的经学基础,传统优秀文化的骄傲。未能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却明确美好生活需求的价值指向。
第三个模式是提出“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希张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学,孔儒胚胎期走向成熟的更新时代。唐宋变革论所成然的天地神参顺天应人的哲学理论,开新于《易传》道器理论的天地人参,形上圣神的共同价值指向: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文明同步的美好生活。天地人参显然一物两体的矛盾基础理论,天地神参是神理一物两体的事物矛盾,成然两体理一的哲学认知,精准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辩证;文以理益质礼载道,理论指导实践而完成神参的一分为三。“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心性唯物,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心性辩证,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存在理势天成然存在音容天,中奏天社会功能效应:释放始奏人心性活力,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终奏物。唯物辩证的道体论,与新矛盾论成古今通义。
第二个模式是宋明理学内修定理的教条唯心,出自对儒学的诚道与诚信道的人文异化。
先说诚道,儒学提出天道酬勤的精于物者,是性命通贯天道的物物道,穷物理的诚者天道,究事则的诚之者人之道。《易传》的易简立本,阴阳天道“易简而天下理得”的贤能结构,完善的天人诚道。朱熹如何理解天人诚道:“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人事之当然也”。非穷物理的天理本然,“不因乎物”的真实无妄,还存人性自然,心性必然的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非究事则,诚之者的未能真实无妄,因果出自人能弘道的误道,还是道以弘人的人事当然?“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天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已圣与未圣之甄别:真实无妄的无人欲之私,没有知天事天的是非理蔽?“不待思勉而从容天道,则亦天之道也”,尚有天道酬勤的精于物者而物物乎?“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明善不待思勉的圣人中道,中为心体庸守常的体用中庸,“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儒道合流道法自然的从容天道。乃“不思而得,生知;不勉而中,安行。择善,学知以下之事”。未能不勉而中,未圣,诚身的人之道是固执于无私欲之善,“固执利行,以下的事也”。其实,生知,安行的从容天道,固执利行的诚之者人之道,目的指向:不以丝毫私欲自累,不以丝毫私意自蔽,抗御心性质野走向文史极向,探究美好生活的儒学民本实学荡然无存。
再看天道运程,儒学的哲学理解,立足于农耕经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民生利益基础上的元亨利贞,一年劳作收成是秋收民利,冬藏成物质与精神的文明积淀。元亨运程定夺利贞的心物之果,利贞的心物之果也在吸取元亨运程的经验和教训,方有文化文明成然生生不息的人能弘道。秋收冬藏的利贞是天人诚道的实践验证。朱熹是这样理解:“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畅茂;利,则向于实也;贞,则实之成也。实之既成。则其根蒂脱落,可復种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环而无端也。然而四者之间,生气流行,初无間断,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统天也”。视元的物生之始包四德而统天,与道家无为本源,无中生有的有无相生,与佛门生驻异灭的实相皆空境,异工同曲吧!定理内修与无为自然、幻化人生的共同点:闭情禁欲。
天人诚道异化,定理内修的天人诚信同步于异化。“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则守其常而不达于变”,体用中庸的定理模式,尊卑定理成天命之谓理的性即理,千百年不变的心即理;“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存理去欲,何有芚愚之化?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天人同步?何有物则天与物性人的天人同步?诚道与诚信道的同道异化,焉有社会天与天性人的天人同步?道心共性与人心个性的天人同步?“摇动天人万物之和者”成自然之化的道体论?焉有继善成性的天人同步,心性文化文明的“命日降,性日受”?定理入教条,内修不切人性和心性的唯心。教条唯心的专制儒学,完全遗落了探究美好生活的儒学民本。
探究儒学内部三个不同性质道体论的历史逻辑次序,若停留在孔儒胚胎期,误解儒学为待人接物的道德理性,尚可理解。唐宋变革论后,不管是逆向的宋明理学,还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与船山学,已是世界观的哲学体系,不可能再以静止的观点,认定儒学是道德伦理学了。世界观的哲学体系,负向教条唯心,正向唯物辩证。将孔儒经学与通经正负向视为儒学相承的铁板一块,弊症显然:挺儒与反儒的百年论争,至今激烈依然。传统儒学研究不断地循环往复,至今仍未转到承续传统优秀文化方面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的国土,要探究出传统儒学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过程了,儒学民本实学与新矛盾论的古今通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